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1 05:4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经典读后感10篇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一本由李娟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一):我们把悲伤放一放好吗?

  我第一次读李娟的文字是去年夏天。那时侯刚刚从拉萨回来,我寻思着要将此行整理成一篇游记,无论是与人分享还是供自己日后翻阅都是不错选择。豆瓣首页的偶然推荐,让我开始知道她,接着就从图书馆借来《我的阿勒泰》。文字的纯粹再加上我不算差的感受力,通过文字想象别样生活。如此平凡朴素,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贫穷地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还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将之诉于笔端。很多时候,我们感叹对方坚韧强大的时候,其实于他而言,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越是朴实事物,越是会展现出坚韧地生命力,让周围都震惊。你心里装着什么,你就看到什么。她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能从细微品位出生活的乐趣。这是我需要学习的,也是我们所缺乏的。

  可是除了敬佩,我也有疑惑,她怎么就能永远保持着这么积极向上心态村上春树在《1Q84》里写到“有光明地方必然阴影,有阴影的地方就必然有光明。。。。我们愈是努力成为善良优秀完美的人,阴影就愈加明显表现阴暗邪恶破坏性十足的意志。”

  直到我最近买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如作者自己本人所說的,与两本“阿勒泰”相比,这本书要要沉重得多,这是不同情感的出口。我们读起来吃力,却是作者写作时最放松状态。这也让人想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纵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不见得我们可以抵达生活原本模样。有些情感,一旦说出来,一旦诉诸笔端,就错了,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模样。读这本书时,我读读放放,有些悲伤,无论用轻松还是沉重来修饰,都无法减轻它的重量。尤其是到后面对妈妈诉说

  “到哈萨克斯坦去”,村里的人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迁往哈萨克斯坦国,原因无非是那边什么都比这边好,好找工作,看病、孩子上学都不花钱,房子便宜商品地道绝对假货。——读到这里,我不禁傻笑,原来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他们也对远方充满好奇,不同的那个方向相同的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远方”。我们总是向往着远方,因着各自不同的原因。骨子里的冒险,让我对陌生充满着好奇。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白手起家”,重新开始,过另一样的生活。当然也会有人说着其实在哪都一样,唯心论总是会在这个时候跑到我的脑袋里。这样的拉扯,我自己也不知道会到什么时候。当我们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当我们习惯了这些,我们是否还会去在意,这些曾是我们热切渴望的啊。再美丽月亮也经不起你一而再再而三赞美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二):反正要活着,又何必顾影自怜

  下班刚回宿舍,外面就下起了大雨,还是太阳雨。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

  站在楼道里看着外面瓢泼的雨,想着一会雨停了是否会出彩虹。在宿舍和走廊来回踱步,雨停了,太阳还是那么刺眼可惜没有等来彩虹。

  我喜欢北京的天,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下午的落日都那么美。如果能看一次帝都的彩虹,就完美了。

  我喜欢这里吗?一定是喜欢的。不管这里有没有属于我的未来,都得承认,这里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可能。每天的生活就是因为这点希望而有了盼头,那种对未来的盼头,让生活突然有了意义。就像李娟写故乡的人,每一个人都因为相信以后的生活会更好,而在今天努力着。这也是我的相信。

  回到宿舍刚好看闺蜜发来的太原彩虹照,这那里呆了大学四年,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毕竟我只是那里的一个过客,而太原也始终未给我希望。

  带着一点不甘心,躺在床上看李娟的《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看的太投入,等从书中抽离的时候,一本书已经看完。

  有时候遇见一本适合的书,其实是遇见一个特别懂得的朋友,仿佛她说的都是你想的,她想表达的而你刚好都懂。看李娟的书就是这样的感觉

  在《晚餐》里,她写和儿子相依为命的郭大爷,两个男人,一辈子守着一所房子,每天吃着一样的饭,少有言语沟通,只是日复一日沉默注视,郭大爷日复一日的来“我”家杂货店闲坐。这就是他们生命的状态,时间是什么?是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更迭还是生命从生到死的过度?对于郭大爷,时间是否有意义

  在《报应》里,李娟写老外婆,这就是外婆的妈妈。“我”和老外婆隔着90年的时间,“我”生时老外婆已老,我还未懂事,老外婆就去世了,然而共同相伴的13年,又岂是去世就可以抹去的!老外婆离开之后,“我”才慢慢想起,在老外婆活着的时候,“我”从不曾关注过她,我没有端详过她,我在她眼皮底下拿走她的钱,我不曾试图去接近她,了解她,只当她是和家里的床,柜子等一样的存在,因为老外婆瘫痪,并且已经100多岁,生命的气息微弱的,每天只是安静的坐在那里。也因此,“我”更加忽视她。

  直到后来,在老外婆去世后很久,才意识到当初对老外婆的忽视是多么的不应该。可是,当一个小孩在追逐远方和小伙伴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懂得一个随时可能离世的,积攒了100多年的生活阅历老人,每天不言不语在想什么?老外婆生命的最后,对外界唯一的回应就是哭,只要别人说话,老外婆就哭。外婆说吃饭啦,老外婆哭。外婆说洗衣服啦,老外婆哭。外婆生气的时候,嫌老外婆哭的心烦,用嫌弃的口吻说老外婆不如死了,老外婆还是哭。

  她在哭什么?哭的是即将结束的生命还是过去100多年的回忆?都说返老还童,我们哭着来,也哭着离开。来的时候后,是因为对这个世界未知惶恐,所以哭。离开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来过,为我们遭遇的一切而哭。

  李娟写苦难轻描淡写,但你看得到苦,也看得到希望,这样朴素的文字,写出这么多的生活。或许因为李娟经历的苦难多了,明白不管怎样都得活,反而少了顾影自怜。所以写出来的文字才那么朴实。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两年前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段文字,内容记不太清了,大致是讲博主夜半夜睡不着,出街行走,路过书吧,便进去读书,偶然翻起李娟的书籍,便一直看下去直到天空露白。我很好奇,一个我从未听闻其名的作家的文字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人通宵达旦,手不释卷

  后来我读了第一本书李娟的书——《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以及她其他的三、四本,我才慢慢理解到,李娟的文字可以带给人平和,安静的力量,让人横渡漫漫长夜不觉孤单寂寞

  李娟是位汉族人,出生在新疆一个荒凉小镇上。她的母亲在阿勒泰的山区里开小卖部生意,顺带做做裁缝,她在这待过不短的一段时间,和这里的牧民一到生活。李娟的大部分文字都来源于对这里的描写和她自己的一些感悟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本书很适合睡前阅读,文字透露出的乐观豁达让看的人心欢喜,里面的一些情节会让我在大半夜笑出声来。她不娇柔做作,用很朴实的文笔,也能把阿勒泰写的让人心生向往,将她在那里的生活和其间的万物描绘惟妙惟肖真实而又透彻

  她在书中写她窘迫童年,写她迷茫成长,还写了她奔波劳累青年,虽然其中一些描写不乏伤悲苦闷,但你不用皱起眉头,亦不用为她担心。她天生就是个乐天派,她懂得如何巧妙地去应对生活带给她的种种,她从不害怕,这一切早已稀松平常。她就是那位在夜里放声歌唱的女孩,从不在意黑暗中随处可能出现的大棕熊 。

  看李娟的文字,你会感觉到,写作真的是一种天赋,她的一切文字都是那么自然,就像她书中描写的山间景色一样,我甚至都觉得,她就是阿勒泰山间里的一颗树,否则他怎么写的出怎么脱俗的文字,这么清新,就像清晨的雾水,就像春夜里细细的雨丝。我真的太喜欢她描写阿勒泰的生活场景啦,你无法在看完她的书后不想去那个地方见识见识,我无法分清是那里真的有这样醉人的魅力还是因为李娟她拥有无与伦比的写作手法。她总能发现世间存在的美。

  我到现在还记得其中的一篇散文《没有死的鱼》,是讲杀鱼的事,结尾一段我形象深刻。“鱼做好后,端到桌上,外婆一边吃一边也劝我吃。我哪里还能吃得下啊?这哪里是鱼,这明明是鱼的尸体。"你有想过这个问题,死去的鱼还是鱼吗?死去的鱼难道不是鱼的尸体吗?

  我见过一些表现生活的作品,无非就是大书大写其中的痛苦,展现其中的眼泪,仿佛要去放大这些,来呈现生活的艰辛,以来震慑人们——看,我们能活下来多伟大。而李娟就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哗众取宠,读她的文字,就好像你在听着一位老朋友对你述说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用了一句话去形容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随风潜入夜,物细无声。”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虽然从来都不曾害怕过走夜路,甚至从小到大,从熟悉村庄到陌生的城市,都喜欢着黑夜的纯粹和深邃,但是看到这个标题,还是莫名的喜欢,脑海中浮现出黑夜里一个孩子战战兢兢又装着很勇敢地大步走着的样子。

  那时候有人常常跟我说李娟的文字是多么的好,可那时候的我还没有读过李娟,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好。如今自己读来,想说,李娟的文字果真是好,而且她的好是平和的,不煽情也不矫情,不大喜也不大悲,即便是写自己,也坦然而不做作,这样的刚刚好,正是李娟最迷人的地方。

  这本书里的文字写作的年份跨度比较大,所以篇与篇之间读起来的感觉也不尽相同。她早期的文字,显得更为阴郁和沉重,感觉总是陷在那些过去岁月的回忆里,尤其读到老外婆那篇,看着觉得非常难过大概因为早期生活的艰难,使得情绪难免压抑,文字也就不自觉地沉重起来。越是到后期,她的文字也越来越明亮活泼了起来,这似乎也是李娟个人生活和经历的写照。所有的这些文字,多少也反应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

  李娟的文字里,主角大都是女性,坚韧的,强大的,温和的,不知道是否跟她自己成长的环境关系。那些平凡而普通亲人和朋友,在她的笔下都如此让人动容。我最喜欢捡破烂的外婆,她是那么坚强那么伟大,让我想起自己的奶奶,她们总是看起来最卑微,最渺小的,在生活里却是最坚韧,最勇敢的。李娟把贫穷写得光明磊落,但不博取同情,这样的态度让人充满敬意

  李娟写起母亲,又是神秘的,有轮廓却并不清晰,有情感却又有点疏离。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是一个有着什么样童年的女孩,才会写出这样厚重和沉默的文字。尤其是最后献给母亲的那一章,读来的感觉仿佛看见一个小女孩在黑暗的大海无助的漂着,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只是茫然等待,等着妈妈来接她回家。

  整本书读下来,我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觉得那些关于阿克哈拉的文字,都想是一场梦;而那些关于阿泰勒的,才是真正生活。或许写字对李娟来说,并不是创作,而是生活。自己的,家人的,朋友的,路人的,真实的,想象的……在虚虚实实之间,用文字构建起一个世界。那么自然,那么灵动,毫不造作。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

  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读到这段,突然觉得很正能量。于是告诉自己:没关系,所有的悲伤都会过去,我也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五):学会逆境中寻找希望——评《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希望——评《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文/龙敏飞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那就必然有高潮也有低谷,有风光时也有落魄时,有得意也有失意……这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也是每一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细节。只有经历过这些,人生才会逐渐成熟、也才会更加美好,因为生活的阅历,会让我们成长起来,会让我们更会和社会相处,更懂得尊重人和自己。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本书,写的故事,便是描写一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通读全书后,便也大抵明白了这本书名意思,所谓“走夜路”,其意思就是“面对困境的时候、面对失意的时候”,而“放声歌唱”,其言外之意也很明显,便是“要看到希望、看到明媚”。这个书名连起来的意思便是,哪怕我们身处逆境、困境,我们也不应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既是本书的主旨,也是我们应该读出的一层意味

  在《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一书中,作者写偏瘫的继父、写继父埋在地下而又最终化成泥土萝卜;写她的母亲,写她的母亲以为她丢了全世界去找她;写她的外婆,偷了几根邻居的菠菜而洋洋得意;写她小时候的生活,在垃圾堆里长大;她还写卖猪肉的女人,写那个女人千里之外因孤寂无法排除而自杀的父亲;写她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有大棕熊,必须大声歌唱才能驱赶走这些大棕熊……

  这些故事,大多算是处在一种“逆境”中。不过,无论是写谁的故事,作者都用一种“在场的心态”去写作,这样的写作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感同身受感”。让我们真切地去感悟到:作者的喜悦就是我们的喜悦;作者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作者的失意就是我们的失意;作者的无奈也是我们的无奈。在这样的一种在场状态下,我们能更好地融入这本书,也能更好地解读与阐释这本书。

  正因为感同身受,正因为身在其中,我们一方面,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那种逆境的感觉,但另一方面,也能感觉到作者笔触的力量,感觉到当事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抗、对现实社会进行作为的力量,这种力量,便是“放声歌唱”的力量,便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力量,也是一种展望未来的力量!或许,故事是悲情的,但传达的力量,却是正能量的;或许,描写是煽情的,但骨子里头透露的气息,仍是不屈的。

  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的力量,这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读有所悟、有所得,这是一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有些道理,我们懂;有些情境,我们了解。但真等我们遭遇上,我们却未必有应对自如的能力。不过,如果我们通过一些阅读,通过一些现实的案例来呈现,我们再次“走夜路”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放声歌唱”,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所能起到的作用,便也大抵如此了。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六):真实而随意的李娟

  是先看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羊道》三部这些文字,被她的文字和记录的内容所惊艳到。

  在那些书中,李娟还是稍微有点遥远的人物,无论是她在阿勒泰小卖部的日常,还是追随扎克拜妈妈一家游牧的生活,对于一个在南方沿海城市长大的我来说,李娟和她身处的环境使她还是自带传奇和奇幻色彩的人物。

  然而《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不同,这些书里的文章是她曾零零散散流落各处的文字,与"青春"有关,与"童年"、"成长"有关。《羊道》《冬牧场》她寫的是他人的故事和命運,更像一个不可多得的记录者和旁观者,然而她文字中也隐隐透出李娟——-她注定融入不到这里,她的洞察世事,她的敏感和独特视角。她只是在那兒生活了一段時間,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正在進行的卻又在消亡的命運,見證了這個民族人們平靜的生活卻正在被捲入浩浩蕩蕩的潮流,並記錄下來,正如她所说的,她写到后来,态度渐渐复杂了,便放弃了判断和驾驭,只剩对此种生活方式诚实的描述。并通过这场描述,点滴获知,逐渐释怀。”

  仅此而已。那些罕为人知人见的场景看得越多,越增强她的疏离感。

  然而走夜路寫的是她自己的生活,這裏她更隨便更像一個年輕人,一個正經歷困惑茫然的年輕人,她依舊早慧成熟,早已看穿人世種種,然而作為一個年輕人——她無可避免地要發惑,心事重重。

  这本书里文字有很多是很乱的,更多是一种随机的心情抒发,文字稚嫩而不出彩。说实话,如果我先接触的是这些文字,那么我对李娟这个作者不会有太多的兴趣。然而正是因为我早已先被她的阿勒泰和羊道等文字所惊艳,再来看这本“不成熟”文字,反而使我觉得彼此的距离拉近了。

  是啊,"山野的精灵"李娟也是和曾是一个普通的女青年而已,她也会困惑迷惘,她也曾经历过青春的伤痛和挣扎,她的生活大部分时候也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也不曾事事优于人。

  随意,然而真实,这是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是她在阿勒泰和羊道系列文里展现的风格,这不就是李娟吗。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七):请你歌唱

  大学时,考完研,在已经完全擦掉记忆的某本杂志上看到李娟的这本书名,便一直惦记着。那时想着,讲什么都无所谓,只是这黯然却又温暖的名字吸引我罢了。后来曾经在夜里的寒风中想起过,在温暖的床上想起过,在旅途的火车上想起过,却是一年之后在理发店用手机才看完了整本书。理发店嘈杂,而书里的内容却让我深陷其中,内心压抑,但也充满着温暖。  现在买到实体书,还是用一下午的时间重新看了一遍,就像封面上写的,她不仅描述了阿勒泰,更为重要的,是人心。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了解李娟,却是我看了许多她其它的书之后才回归的。之前的《冬牧场》和《羊道》系列,大部分写的都是阿克哈拉等地区的日常生活,那种远离我们却又真实存在的另一种日子。后来,这书被师父看了后,跟我评价很多。的确,那种生活离我们太远,而李娟只是静静地在记录着这样平凡的每一天,你慢慢读,或许如同不太现实的流水账,但每次结尾总会让人轻轻一笑,安心足矣,不是吗。当然与沈从文的安静却悠长不同。  所以放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读她的书,而是又回归了《边城》。近期因为某个特殊原因,还是禁不住又选择了这简单却安心的文字。想让这文字也浸染他人的心灵,不至于在这世间怨愤难捱。《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相对于其他,是李娟最深意描写内心世界的书。读来总会给人深深的恍惚感,和慢慢的现实回归感。伴着《秒速五厘米》引人回忆的钢琴曲,应该是最适合不过。这世上太多人都有着压抑或困惑,但写在别人的笔下,你会觉得其实没那么难捱,如同《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结尾那句话,“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其实,你也并没有什么经历,只是一直这样过着,坚持着,和看着。但每个人,应该都会有那种简单却汹涌的幸福感吧,或许就像李娟描写的,只是想住在如同杰瑞那样的小洞里,狭窄却温暖,就算一时,躺在楼梯的拐角处,不也能静静感受这世间带给你的美好吗。但这世界,越来越嘈杂,有时候,“情感在倾斜,生命在倾斜,站都站不稳了,眼看自身都要沦陷了,还想要继续构筑身外的世界。”好像在这纷繁世间,你已经不知你的初衷,只是一直跟着别人跑,好比《奇迹》里追飞碟的母亲,什么时候可以看看脚下的路呢?这么些年,就像上次和梦梦在食堂聊天,还有什么是你真正的梦想吗,或者还值得去提这个字眼吗?但回归来说,这也并非可悲之事,作为普通人,踏实地整理好自己的生活已然足够。有时候半路来的所谓梦想的确已经失去最好的时机。你要明白。  但真的请不要一生不可停止,每天忙乱,但不知到底在干吗。相反地,这世间也同样没有什么真正难捱的事,记着“我的双脚比我更坚强。当我疲惫不堪,几乎就要倒在路旁,几乎就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它仍在往前走去。”到现在,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吧,不管是真的路途,还是人生的旅程。  李娟还有一本书,叫《这世间所有的白》,也看过她在阿勒泰的那些照片,白色的雪,通到天际,真实却又虚幻。有时候也想着去那里看一看,那胡杨林,那绿洲,那沙漠,那冬牧场,那羊群,和那雪。只是你不要再顽固,要顺其自然,要有能全身躺在雪地上的安静之心。  是啊,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白天抑或黑夜,走路,请放声歌唱。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八):阿泰勒的李娟

  书架上摆着两本李娟的书——《我的阿泰勒》和《冬牧场》,一本散文集,一本长篇纪实散文,一直没想着拿出来翻翻,一是我先入为主地认为李娟的书已经被媒体过分“炒作”了,不免对其作品所获得的美誉产生质疑,二是我更喜欢读虚构文学。只是没想到我读的第一本李娟的作品竟然是《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一部中规中矩的散文集,更像是一个女子多年来的日记。写作时间跨度比较大,仔细比较便会发现,早期作品写很刻意。她把客观世界里的事物汲取过来,赋予主观想象,过于抒情,过于矫作。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弥漫在文字里关于青春期的虚无感一点点被淡化。李娟笔下关于外婆和母亲的叙述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前者活泼而严肃,如同世上所有祖孙的故事,祖辈们带着古老生活的秘密,把根植于骨髓的对神明的敬畏、对死亡的从容摊开在我们眼前,我们只能接受,无从拒绝;而后者,关于母亲,是深深的悲伤,这些文字里有“疼”,无法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疼,与母亲既亲密又疏离关系的疼。喜欢李娟的文字的人,大多是因为这些文字的干净自然,如大西北的戈壁,粗犷而淳朴宽厚。中国作家写村庄,喜欢将其妖魔化,喜欢带着城市的优越感远距离地描述乡村的落后贫瘠。李娟不同,她生于此,长于此,从未离开。她是一个孩子,画下阿泰勒的风土人情,画下她的梦,她的童话,比三毛多了点稚气,比萧红多了点灵气,纯粹的悲伤,细腻的快乐着。

  书抄:

  她一丝不苟地走在强大的习惯之路上,认真地毫不妥协着或认真妥协着。她花漫长的时间进行一场巨大的准备,她一直都在迎接。但她一直只是一个人。(20)

  我们只知道乡村是美好的,却从不曾细究这没美好的因由。我们无论多么向往乡村情调,都不敢落脚乡村的真实生活。我们连乡村里的一株草都不认识。(39)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九):生活的魅力在于尽管给尽你悲伤,你还能依然微笑

  李娟的文字大多来自源于生活,看完书,我有些恍惚,是生活成就了李娟,还是李娟改造了生活。生活给予李娟的磨砺,远超出我的想象。

  认识李娟也才是近几年的事,先是从博客读起。她的文字轻松,就算极为枯燥极为悲伤的事,她写起来倒自有一份随意。有趣、文字精练充满灵气,这是我认识的李娟。

  上次读李娟的书是《冬牧场》,讲了她随牧人一家在冬牧场过冬的故事。尽管物质不富足,条件艰苦,但她写出的文字却透着一股对生活微笑的勇气。乐观的李娟通过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冬牧场的枯燥乏味和漫长。

  而这一次,我意想不到地陷入了悲伤之中,这在这阅读之前是没有想到的。这本书里的文字要比《冬牧场》早得多,最早可以推至2002年,前后间隔了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让李娟变得从容与豁达,时间就是这样改变了一个人。

  我一边看书一边感叹,李娟是一个天才。虽然生活对她并不宽容,也没有向她展露出笑脸,但是却给了她书写文字的特异功能。最早的文字写于2002年,算起来,那时的李娟才有23岁,但是文字的灵气与厚重,却让现在的我莫及。在书写上,年龄有时根本不代表什么。

  有几个篇章,我读得落了泪。一篇是讲老外婆,就是外婆的妈妈。在这篇文字里,难掩李娟的坦诚,她敢于写自己的“小”,写她对另一个生命的曾经的轻视,算起来,她那时才几岁,哪懂得世间的悲痛与疾苦。有一段讲到,老外婆一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但却能早起为李娟做饭。老外婆做得米饭无人能及,老外婆走了,也带走了她蒸米饭的技艺。她用了这么多文字讲老外婆,那个一起床就盯在某处看的老人,直到日落,动作都未变,她的内心世界该是怎样的荒凉。生命在与生活的对抗中,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还有一篇是讲打电话。那时的李娟应该有了心上人,或者暗恋一个人。总在打不能回应或者回应极少的电话,那份纠结与无奈、落寞与欣喜,看了让人难以释怀。有一次,她打完电话回到家中,发现能冻上的东西都上了冻,就连刚刚洗完头发的水也结了冰,天气冷得让人难以忍受,更难忍受的是人心的冰冷吧。这份感情应是没有了下文,因为今天的李娟依然孑然一身。

  读这样的文字, 我总在想,为什么生活如此冷酷,就不能给这个敏感、才气逼人的女子多一点温暖。生活却又是公平的,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给打开了一扇窗,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知李娟是否还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读完书,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为那些欲而不能的心事与回忆,但李娟却说,写这些文字时,她却是快乐的,因为找到了一个表达的出口。我能理解,对热爱文字的人来说,书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和倾诉,文字流淌出来,顺便把内心的那些欲罢不能也带了出来,清空了心房,心情也变得舒畅。

  比起《冬牧场》,这本书的文字更多的是自我感情的流露,少了深入思考与对他人关怀的视角,更多地执着于我与我的故事。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总是先从自我出发,然后才去关注他人,这是一个过程。李娟也在这样的过程里,找到了文字的方向。比起十年前的她,现在李娟的表达更为自如和舒畅,原来的文字过多的是沉迷于自我的舒解,现在的文字却多了思考与反思。

  这些博客文章,都是李娟在做工之余写成的,这样的表达随意却又透露出李娟果真才气逼人,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随性的写作里,让我们见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写作者。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十):生活需要放声歌唱的心灵

  这几年,李娟可以说很火。读者的交口称赞,名家的大力推荐,文学奖项的获得……使得这位“文学界新星”、“阿勒泰精灵”的名字不胫而走。不过在一片追捧声中,我倒没急于读她的作品。一来,或许是如今过多的“炒作”让我难免对走红的人事带有一种神经兮兮的质疑,一来,也是因为我知道,好的作品,无论什么时候读,都不会嫌晚。于是,当这本《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迎来再版之时,也就成了我认识李娟的契机。

  本书是作者多年网络文字的选集,内容驳杂,无可归纳。非要说,只能说与“记忆”有关:童年、青春、成长、经历……时间长河之中的零星碎片,记忆森林之中的重重迷路,在她的笔下以文字定格。本书的总体风格也是多变的,时而轻灵如歌,时而沉重难言;时而诙谐调侃,时而又悲伤难掩;时而真实如你我的生活,时而又迷离如同遥远的梦境……虽然阅读前早已听了不少对其文字“充满灵性”的夸赞,但当真读到,我还是被这文字中所包含的十足灵气所震撼。和李娟一样喜欢在网上码字的我,文字曾被人评价为“逻辑过强而灵性缺乏”。也因此,对于李娟的文字,在欣赏之余也多了份羡慕。“路纠缠在我们的双脚上,总会有些时候,突然不知该去向何方,脚步踉跄。那是我迷路了。”究竟是什么,让她有了与常人如此不同的视角?这并非出自后期的修辞和雕琢,而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表述。有人说李娟的文字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这话我同意。她的文字世界,是有“诗意”的。也正因此,阅读中我们有时会恍然不知她所摹写的究竟是现实,还是迷离的虚构;会懵懵懂懂,却又心头一震。

  不过,如果你以为李娟只是一个文笔有些灵气的文艺女青年,那又是大错特错了。她的忧伤,并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小资的那种“令人愉悦的忧伤”,而是真正源于生活的艰辛和苦难。自小随家人迁居新疆的她,可说是尝遍人间冷暖。当她以玩笑的语气说起自己在寒冬之中为了寻找食粮而吃掉一颗干瘪发芽的土豆时,你能否体会其中的艰苦?当她以优美的笔触描写童年与外婆一起捡拾破烂的日子,你又能否想象其中的贫穷与不堪?书中的不少文字,也许还是她在外打工,一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后完成的。艰苦的生活对有些人来说如同毒药,会消磨梦想,令其浑浑噩噩,庸碌无为;但对有些人,却是磨练意志与心灵的过程。李娟无疑属于后者,在苦难与逆境之中,她的文字却超越了这些,开出了无比美丽的花。她不为悲伤而悲伤,而是在悲伤中积蓄力量“最最柔顺,又最最勇敢”;她不为描写而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蕴含敏锐的观察“这不是生产,这是消磨,是无度索取”;她不为承受而承受,而是在承受中孕育反抗的勇气,与不曾放弃的改变世界的梦想。“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就永远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

  是的,这就是李娟的独特之处。即使承受了生活的重压,即使走过了重重夜路,却依然保有一颗敏锐而执着的心,一颗可以放声歌唱的心。这样的心,我曾在王小波身上见过,如今又在李娟身上见到,这本身就是令人无比欣喜的收获。有人说本书过于沉重,其实恰恰说明,你还没有看见书中不曾消失的希望。人生的道路,其实也一样需要放声歌唱的心灵,否则,你便也只能迷失其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