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近藏传佛教》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走近藏传佛教》读后感10篇

2018-08-12 04:3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近藏传佛教》读后感10篇

  《走近藏传佛教》是一本由王尧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走近藏传佛教》读后感(一):走近藏传佛教

  这本书是藏学大师王尧先生在川大的讲稿整理而成,读起来很有意思,我作为知识书籍,读完之后简要做了一些笔记如下

  藏传佛教简述

  在现在世界上,佛教有三个大的分支,一是北传大乘佛教在现在的中国、朝鲜、日本和韩国,都是通过中国以汉传经典为主来传播的;二是南传小乘佛教,在东南亚以及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三是金刚乘,以菩萨思想中心传播,我们将其归为大乘。

  西藏在佛教传入之前,就有苯教存在,大约在公元世纪,也就是我国唐代时,佛教由印度传入西藏。当时正处于印度佛教发展末期,为了与印度教争高低,不得不向印度教靠拢,进而吸收了印度教的密教的东西,这就是藏传佛教后来密教的来源。佛教传入西藏得到了吐蕃王朝支持,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文成公文入藏时携带了大量佛教的东西,进而内地佛教也在此时传入西藏。藏区早期是没有出家人的,佛教只是在民间传播,后公元779年西藏建立了第一座寺院叫:桑耶寺。寺庙建立之后,使信仰佛教的人有了固定修行的地方,这些当中有七个藏人率先出家,被称为:七觉士,七觉士就是七个有觉悟的人。寺院建立之后就需要佛经,于是藏族信徒们建立了三大译场,专门用藏语翻译佛教,分别由三大译师主持,相互校对,为佛教在藏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三大译场就是三个宫殿:旁塘宫、青浦宫和丹葛宫。三大译师分别是:噶哇贝则、鲁毅坚赞和益希德。三大译师主持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梵藏双语字典

  随着第一批出家人和藏语佛经的出现,佛教在西藏开始了初步本土化,这时候出现了藏传佛教三杰:堪洛曲松; 堪布是静命大师;洛本是莲花生大师;曲是藏王犀孙德赞; 莲花生大师: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开创了在家出家的两种圣者应供轨范,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同时他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始祖

  印度佛教自传入吐蕃起就受到传统王室贵族势力的抵制,佛教徒和王室贵族之间的斗争,历200余年而不息。赤祖德赞大兴佛教,并在朝廷中重用僧人,甚至把国家大权都交给僧人,引起了贵族们的极大愤慨。于是他们积极策划灭佛活动。到了朗达玛当政之时,掀起了一场剧烈的反佛运动。是佛教几在西藏灭亡。在这约百年之久的时期,纵然有人试图恢复佛教,亦因为内乱受阻,西藏民间内,几乎将佛教遗忘。故尔,在佛教史上一般把松赞干布时佛教传入到吐蕃,到郎达玛禁佛这一时期,称为“前弘期”。 在朗达玛禁佛以后,一度被压下去的本土宗教,又开始复兴,但本土佛教也没有得势。自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经过近一百年的混乱局面,直至10世纪后期,整个西藏地区社会逐渐稳定下来,佛教方得到复兴和发展。然而,这一时期藏族社会虽然稳定但在政治上却是分散的,反映在佛教上,即是佛教复兴活动也是分散的、自流的,进藏的僧人学派不一,出外学法的西藏僧人也是各学一套,佛教此时固然得以恢复,但显得有些混乱。

  经过一百多年的混乱之后,藏传佛教进入了“后弘期”,其中比较代表性任务有:智光大师和阿底峡大师,这两人都是王子。阿底峡本来是孟加拉人,后因为伊斯兰教进入印度,很多佛教大师前往西藏,阿底峡就是其中的一位。阿底峡入藏之后,智光是藏王,请阿底峡主持恢复佛教。阿底峡 的学说以显宗为主,提倡戒律,尊尚净行,著有《菩提道灯论》共七十颂,阐述从学法到成佛的修习内容阶段。在藏传佛教后弘期还处于分散杂乱时期时,该书提出了对整个佛教的系统看法,为噶当派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在中国已经到了北宋初年。

  下面简要回顾一下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

  噶当派: 噶当派在藏传佛教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派,持戒比较严。它以显宗为主。显宗是相对密宗而言的,显宗为哲理,指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噶当派主张显、密二宗不应相互攻击,应相互补充。它对修习次弟的主张是:先显后密。噶当派对后来的格鲁派影响很大。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三怙主”的红、白、蓝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体系、扩大宗教影响、伸展封建势力过程中,出现过历史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年),1247年被元朝统治者召于凉州,商洽西藏的归属。之后,萨班联络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又成为元朝中央高级官员,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萨迦派也由此成为元朝在西藏统治代表,奠定了1279年以后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行使行政管理的基础,西藏从此正式纳入中央直接管辖。明朝,萨迦派高僧贡噶扎西前往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受封为明朝三大法王之一的“大乘法王”。

  宁玛派(红教):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宁玛派取名为古派或旧派,主要 是它继承了从“前弘期”流传下来的密教思想以及相关仪轨,俗称“红教” 或“红帽派”,这是依据宁玛派僧侣头戴红色僧帽而命名的俗名,此称呼不太妥切。宁玛派认为,该宗派的教法仪轨等均传承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莲花生大师。因此,宁玛派便成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派别。

  噶举派(白教):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继承,最后至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从教法传承上看,噶举派尽管派系庞杂、繁多,但其所宣扬的教义、教规大体一致,没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它们均源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和教法传承。其中 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派别,同时又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采取转世制度的宗派,而且该派还先后建立了几大转世系统,其中黑帽系和红帽系最为著名。因而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格鲁派(黄教):格鲁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产生于15世纪初。一般认为,明永乐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也是最大的一个教派。

  班禅和达赖都是宗喀巴的弟子,其中到了三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时转世制度才最终形成。为什么格鲁派要将转世制度化,主要原因是宗喀巴并不是藏人,而是青海人。在藏传佛教系统里,认为讲拉萨话的是正宗的信徒,而宗喀巴讲得是安多官话,这在藏传佛教系统里是地位很低的。宗喀巴在佛教界和藏区社会争得一片天地之后,想让这种地位永远传承下去,这就需要通过转世制度的作用

  所以,整个明清至今,因为得到中央政府认可,格鲁派成了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

  第一章:藏传佛教和汉藏关系

  1. 《佛教征服中国》许里和;颇有一些真知灼见

  2. 佛教的三大分支: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金刚乘佛教(归入大乘);

  3. 藏传佛教不叫喇嘛教;汉传佛教不叫和尚教;

  4. 苯教早于佛教,后成为佛教一个分支;

  5. 天下没有纯粹的汉族,以北朝《木兰辞》为例;

  6. 俄语把中国称为“契丹”(kidai);

  7. 满洲和文殊菩萨是同一个词,称满洲皇帝为“文殊大皇帝”;明末藏传佛教领袖借道蒙古朝见皇太极

  8. 五世达赖进京,顺治以打猎为名路遇迎接;

  第二章:佛教在西藏的传播

  1. 藏传佛教的密教来源于印度教

  2. 三武一宗灭佛

  3.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一个十八岁,一个七十三岁(617年生);路上走了三年;内地佛教进入西藏;

  4. 送子观音是汉人创造出来的。观音是男的,天天挂在房间里其他,后来觉得男女授受不亲,就逐渐女性形象化了;

  5. 《吐蕃僧诤记》法国戴密微,写内地佛教进入西藏之后和印度佛教的辩论

  6. 桑耶寺和七觉士;三大译场和三大译师;世界上第一部梵藏双语词典(公元8、9世纪)

  7. 藏传佛教三杰,佛教刚刚本土化时期;宴前认舅

  第三章:佛教与苯教的冲突及灭佛运动

  1. 藏王名字里的“赞”这个字是独有的

  2. 把姑娘比喻成“木头碗”、小精灵“帖不让”;

  3. 唐蕃会盟-亚洲最重要的一块碑;

  4. 朗达玛灭佛(唐)-乾隆两次发动金川战役都是为了打击苯教,扶植佛教;

  5. 11、12世纪,西藏进入到了思想界漠然无主的境地,有本书《米拉日巴传》,宁玛派首领传记

  6. 前弘期和后弘期以朗达玛灭佛为分界线

  7. 阿底峡

  第一章:噶当派:强调戒律

  1. 阿底峡提倡恢复戒律,对后来格鲁派影响巨大。阿底峡被称为第二佛陀,是中外佛教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阿底峡和西藏》印度人写的;

  2. 格鲁派掌权是得到朝廷和人民的支持。格鲁派就是新he当派,奉行戒律;

  第二章:萨迦派:带来重大转折,建立和朝廷的新关系

  1. 萨迦派结束了西藏长期的混乱,其中卓弥大译师翻译印度经典,引入密教。

  2. 萨迦五祖

  3. 蒙古和班智达合作,已经63岁,班智达死后,侄儿八思巴成为蒙古大国师,建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和佛教事务

  第三章:宁玛派:家庭传教,指导个人的死亡

  1. 宁玛本来就是古老的意思,这个教派玮莲花生大师建立,以桑耶寺为标志时期存在。

  2. 早期的苯教:《苯教史—嘉言宝藏》,

  3. 《西藏的神灵鬼怪》贝内斯基;

  4. 宁玛派的特有经典《中阴听闻救度经》

  5.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家就有宁玛派的传统;

  6. 宁玛派带着红帽子,被称为“红教喇嘛”

  第四章: 噶举派:重视口头传承,修炼大手印

  1. 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来源于印度;第一代祖师玛尔巴;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第三代祖师塔伯巴—噶玛噶举;

  2. 噶玛噶举的第五代领导人银协巴被永乐皇帝招到南京,元代时给噶玛噶举赐了一定黑帽,永乐皇帝封其为“如来大宝法王”;

  3. 明代封了三个法王,分别是: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分别代表噶举派/萨迦派和格鲁派;

  第五章:宗喀巴大师

  1. 宗喀巴大师创立黄教,强调戒律;

  2. 赵朴初的《佛教常识问答推荐

  3. 班禅和达赖都是宗喀巴的弟子

  4. 格鲁派六大寺院:哲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

  第六章:藏文《大藏经》

  1. 大藏经都藏文、汉文、西夏文和蒙古文。其中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为佛陀亲自口授记录而成;汉文《大藏经》分为经、律、论;

  2. 藏区早期没有出家人;

  3. 前弘期的著名寺院:桑耶寺、昌珠寺、扎塘寺、大昭寺、小昭寺;

  4. 藏传佛教四大有名诗人:米拉日巴、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和仓央嘉措;

  第七章:藏传佛教东传

  1.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显出家;

  2. 杭州等地有多处藏传佛教遗迹

  3. 元明清三代藏传佛教被王室高度接受

  《走近藏传佛教》读后感(二):一点读后感

  本书针对藏传佛教的知识介绍基本属于普及型阶段。如果你对藏地佛教一窍不通或毫无知识可言的话,则还可以看看。但如果你已经略知一二,则本书不适合你。

  而且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书,其内容并不算多,但这本书印刷后的上下余白距离,是我读了这许多年来看到的最多的一本。换句话说,如果紧凑印刷的话,这本书绝到不了283页,估计区区200页即可。印成了这样,颇有赚钱之嫌!

  因为是旁人根据教授的录音讲义整理而成,故此文章口语化明显。藏传佛教博大精深,讲义者的功底足够深厚,但本书丝毫未体现出来。

  32元的定价有点虚高。

  综上所述,如果你想系统详细地了解藏传佛教,则不推荐购买此书。

  《走近藏传佛教》读后感(三):一份整理得马马虎虎的讲稿

  从书名来看我觉得这是一本藏传佛教知识的入门读物,所以买了来看,看之前基本对藏传佛教一无所知,因此读完之后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值得一提的是,王尧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一些藏学的重要著作,书后附录也给出了一个可进一步阅读的书单,方便了对藏学有兴趣的读者继续研习。

  但本书也存在比较大的不足:本书内容其实是一系列关于藏传佛教讲座的录音文字整理稿,所以结构相对散乱,有前后重复、重点不突出的毛病;讲座针对的是有藏学基础的人,所以有些知识点太细,太学术化,有些知识点则认为读者已经掌握了,一笔带过,让初学者不知所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