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质数的孤独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质数的孤独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2 05:3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质数的孤独经典读后感10篇

  《质数的孤独》是一本由[意] 保罗·乔尔达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是我们选择视而不见

  《质数的孤独》一位意大利年轻作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的成名作,那个年纪写出来这样的作品确实已经很厉害了。当然,关注点的远取也符合年龄特点青春期对一切的热情,对友谊渴望,对爱情憧憬,对一切事物的反叛等等都是那个年龄该有的。男女主人公都在经历了不同童年后巧合的走在了一起,那些经历剥夺了他们正常思考范围,造成的伤害,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的都时刻围绕着他们,减弱了他们与人交往自信。而这些都是孤独爆发开始,或者说是封闭那颗心的屏障。书到一半引出了质数这一概念,紧接着就是孪生质数的概念,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数字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就是这些数字里的质数,当然,文中已经明确给了那两个超级长的质数是属于他们俩个的,而质数的性质终将注定他们彼此的距离,也终将注定每一个质数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孪生质数是最为可悲的,因为中间只隔了一个偶数,这是质数最近的距离,永远那么近却始终没法靠近。虽然听起来悲伤,但是质数终究可以被1和自身整除,而那个1是所有质数的共同点,只可惜本书中的主人公差一点就被1整除了,但是最后的结果来说,我个人的观点是他们分别被自己整除了。他们最终放下了青春期时的那个懵懂的爱情,发现了彼此之间已经不再是多年前的那个人,也将彼此的心结秘密最终还给了对方结局无法说是悲是喜,但这种结局也许才是最好的。而除了那些质数,合数就真的不孤独吗?其实文中写了四恶女,丹尼斯,男女主人公的父母管家,这些看起来像是合数的人,他们也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其实源自人的内心,只是他们再被别的数整除的时候是合数,而忽略了他们也和质数一样的能被1和自身整除。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二):孤独是另一种自足

  ——“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

  他们两个是相邻的质数,孤独是宿命

  孤独像什么?在读到《质数的孤独》这本书之前,我觉得最妙的譬喻来自于John Donne,他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我恰以为人人皆是孤岛。我有我的繁茂荒芜,你有你的海鸥与日出。人,就像一座座飘零宇宙中的孤岛,冷暖自知。

  在图书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皮已经磨花卷边了。随手一翻,里面掉出一张小纸片,写着:“她不需要离开小岛去见识世界,在她心里已有足够的海与城市。”这位阅读者的话真是深得我心。任何一个孤独的人都享受过这种自足,宁静地、悠然地一个人独处,是因为内心丰盈草长莺飞了,绝不是因为困在孤岛出不去了。有人说待在孤岛里是一种逃避,如果是的话,逃避带来的安全感好过跨出去就可能跌落悬崖恐惧

  马蒂亚为什么拒绝世界,仅仅是因为他自己背负了要为走失的妹妹赎罪的十字架吗?爱丽丝感觉被世界拒绝,仅仅是因为生理上的残缺导致的自卑吗?他们试图融入人群,却在这过程感受人性丑恶。他们的孤独,是自己主动屏蔽了世界的喧嚣,而不是世界拒绝他们。他们两个人的爱情,不过是两个孤岛之间的相互慰藉而已,他们注定跨不过连个质数之间的距离。也好,谁跨出那一步,也许结局将万劫不复

  谁说孤独不是一个好东西?太多人为了合群而戴上面具放弃自我,用虚妄的语言去试探、恭维、攻击谄媚……孤独时的沉思能直指人心,有时遇到一个同类,还能谈谈各自的修炼法门

  写了一首诗充当读后感,献给把孤独比喻成质数的作者

  我与从众之间

  隔了一两个人的距离

  我是世界的旁观者

  你也在看着我吗

  我是我的鱼

  我是我的岛

  我是我的海

  我是我无边的岸

  我和你互相张望

  我摸到了你的光

  像日月星辰

  那么远,那么近

  ——for《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lemom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三):孤独或许是,相爱却无法靠近

  孤独是一杯人人都品尝过的酒。它是黑夜漫漫里无人陪伴,是一肚子的话却无人倾诉,是站在喧闹街头却无人理解,是形单影只,是孤芳自赏

  但有一种孤独,最真切,最深刻,最无奈,最无法摆脱。那是相爱却无法靠近。是遇见了然后失去,从此心里有一道标志被永远封存。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孤独的质数》一书,讲述数学天才马蒂亚和跛脚女孩爱丽丝的人生交集,他们像是相邻的一对质数,各自孤独而失落,虽然比别人更靠近彼此,却永远无法真正触到对方。

  孤独是人生必由之路,但过分孤独,甚至“与世隔绝”却不是没有原因的。

  马蒂亚年幼时一次虚荣心作祟,独自抛下脑部损伤双胞胎妹妹去参加同学生日派对,当他返回留下妹妹的公园,却再也没有妹妹的踪影。从此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有自虐倾向,避世。与其说别人孤立他,倒不如说他在孤立整个世界。

  爱丽丝小时候抗拒父亲强加给她的滑雪课程,在一次逃课中不小心摔下,留下不可逆转的腿疾。在她的青春期,内心无限想要融入正常女孩的生活却一再受挫。她的孤独,来自于感受到世界的拒绝。

  惺惺相惜的人不一定要有相同经历,但大多都拥有相同的感受。马蒂亚和爱丽丝的孤独,原因各异但感觉相似。接近闭合的社交,接近沉默亲情,让他们走在了一起,互相取暖,并感受到安全感。

  当他们在一起,爱丽丝是话多热烈的那个,她表现地,如同心灵不曾受过伤害。在爱丽丝家中,她试穿妈妈婚纱,然后像个小女孩一样摊开双臂,撒娇着让马蒂亚做“抱起新娘”的英雄

  马蒂亚总觉得无法忍受爱丽丝幼稚任性行为,但他的反抗仅仅是在沉默中顺从。他一向冷漠地活着,为了尽可能躲开正常的生活而不断地逃避很多事情,但爱丽丝却有这个能力,在不经意之间把他拉回生活轨道

  恋人们相处,能制造出属于他们独特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空气温暖干燥,旁人和世界变得不再重要,他们可以自由畅快呼吸。哪怕如马蒂亚和爱丽丝这样严重的孤独患者,也不是例外

  作者从未使用“爱情”一词去描述他们,那是一对不懂得如何恋爱的男女,他们依恋彼此却从未将这件重要的事说出口。那不是不懂和不爱,而是“怕失去”的骄傲。那些相爱的傻瓜,他们错过彼此,一次次地误读爱情的语言。

  马蒂亚知道比起工作邀约,爱丽丝只有一个。但当爱丽丝像一个蹩脚演员在说着“你别担心了,反正我已经找到了在乎我的人……”他却只想离开。

  要知道爱情的语言,不是它的表面意思,而应该反着去理解啊。

  过了很久,当他回头,以为能看得见和她的熟悉回忆,却只发现陌生环境中一颗陌生的心灵。时间、环境都有将人隔开的力量。孪生质数,终究无法靠近。

  这不是一个有圆满结局的故事。但不圆满,或许更接近于现实

  我常常在想,如果他们换了一种选择,如果他们最后走在了一起,人生会不会变得更幸福更有人情味

  也许现实中相爱也不容易,孤独的碰撞也会让彼此受伤。但当他们失去了彼此,那些日子更像是在完成每日任务的打卡,生活会因为有些人而充满意义,而一旦失去,就再也看不到发光的瞬间。倘若相处间忍不住会有伤害,但和失去另一个唯一的质数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质数,哪有谁能被谁整除,谁都是那个宇宙中孤独发光的星球。但人海茫茫,我们总会遇到一颗能懂你的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的星球。如果更勇敢一点,更靠近一点,是不是会少点遗憾……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四):那么多人我只被你吸引

  爱丽丝为什么不能爱上法比奥呢,那个帅气懂得如何表达爱的男人,那个当她脚趾受伤会把她的伤口放进嘴里的男人。我不懂,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跛脚女孩依然保留着西方女人那种自主自尊精神,在东方也许大部分女孩觉得只要有一个爱她痛她的老公就足矣,但是法比奥也不能拯救爱丽丝,我只能理解为女人拥有一个爱你帅气多金的老公也不一定能令你真正幸福

  或许这就是文章最治愈的地方吧,你不帅,你甚至很怪,但是在人海中我只发现了你,也只被你吸引了。

  虽然马蒂亚还是离开了,但是这样的孤独这样的感情我依然渴望能够拥有!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五):他们是如此地需要勇气,勇气

  “选择只是短短几秒钟的事情,然后用余下的时间来还债”这个经典金句,让我思考了好久。

  这个句子出自小说《质数的孤独》,此小说是意大利80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这部2008年的小说,一经出版,即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成为欧美超级畅销书,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同名影片也在网上可以看到。

  小说写了两个并不幸福的而且非常孤独的男女主角,马蒂亚和艾丽丝。

  艾丽丝童年被父亲逼着学滑雪,一次滑雪事故腿部残疾,后来一直被人嘲笑,最后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从来没有开心过。

  马蒂亚小时候很聪明,却有个智障的双胞胎妹妹,妹妹爱闯祸,一次他带她去同学家参加生日聚会,因为怕妹妹让自己尴尬,他把妹妹放到了公园里,告诉她一会儿就来接她,在同学家里,他良心发现,应该去照顾妹妹时,赶紧冲了出去,可到了公园,却发现妹妹丢失了,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这造成了他心里的愧疚以及爱的障碍

  两个男女主角在高中同学的聚会上认识,艾丽丝爱上了马蒂亚,但马蒂亚明白她的爱好像并不想在一起。马蒂亚带着心里的障碍出国教书。

  看到一篇书评标题是《生命那么苦那么长》,我们都在感叹生命短暂好吗?可是对于艾丽丝来说,童年残疾、中学遭人耻笑、和不爱的人结婚,一生都这么孤独凄惨,这么苦的生命,是很难捱的,所以显得长。

  如果说艾丽丝小时候被父亲逼着滑雪,她无法反抗,如果说,中学时代,那四大恶女的压制与欺负,她无法反抗,但在爱情方面,她终究是可以做自己的,她本来可以多做一些努力,紧紧抓住马蒂亚。

  她是那么爱马蒂亚。“她可以强迫自己不去回忆,但和法比奥一起生活的这些年来,她始终没有发掘出一个能让她刻骨铭心印象,能像她对马蒂亚的记忆那样有着强烈绚丽色彩,以至于她至今还能在皮肤、发根和双腿之间感受到。”

  也正如作者写道“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正是由于这一点,马蒂亚觉得它们非常奇妙..... 在大学年级的一门课上,马蒂亚知道,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

  马蒂亚和艾丽丝就是这样的“孪生质数”。谁也没用勇气成为谁的一,所以他们没有在一起。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亲密恋人或者夫妻是质数多好,他们自己是被自己整除的那个质数,而对方是彼此的那个唯一,这样解释也挺完美的,只是,世事大多坎坷,没有这样的心想事成

  妹妹的丢失,简直是马蒂亚一生的噩梦,他怕自己过上好生活,会良心不安,便不停的折磨自己,甚至不敢去爱。“马蒂亚明白她的意思,这一切马蒂亚全都明白,但此刻他无法走出这个洗手间。就像是他一旦听凭自己响应了艾丽丝的召唤,就会落入陷阱,溺毙其中,永远迷失自我。因此,他一直保持着冷静与沉默,等待着让一切都卫为时已晚。”

  男女主角都没有勇气,所以在各自的世界里孤独着。作者保罗真是个会描写孤独与失落的高手。整本小说的心理以及环境描写特别细腻、到位。

  多么希望艾丽丝多一些生活的勇气,好让自己不那么孤独,她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力,去挽留马蒂亚,哪怕挽留不住。

  很庆幸,作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尾“她对着明澈天空微笑,只稍微一使劲就自己站了起来。”

  也许,以后的以后,她能改变自己,会过上好生活,如此,这部小说就不算悲剧了吧。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六):从孪生质数说起

  老早就有的短篇小说,闲下来翻出来一口气看完。恰逢本人专业为数学(而且是偏理论那种……)就多说两句关于质数。

  数学是非常孤独的学科。数论则是数学之中非常孤独的分支。说到研究质数的,不是像Erdos一般的天才(虔诚?),就是如张益唐一般,几十载寒窗。

  孪生素数,通过一个穷酸的张益唐的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于2013年已经有了眉目(间隔10^7以内的素数有无穷对)。这个故事很励志,也很悲凉吧。然后看完书我又查了查,原来天才陶喆轩立刻召集众数学家,把这个区间减少到246。如果进一步证明了另一个东西,可以减少至6。也就是说,“六生素数”(离孪生素数也挺近了)。

  说回到小说里的这两个质数。为什么两个主角会相恋呢?我觉得大致是因为两个人都是从小缺爱的那种,因为彼此曾经的伤疤走到了一起。还不如说他们是友好数(彼此互为因子之和的数)……男主能中二到念质数的地步……

  其实这小说可以改个名字,就把人间入间的书名反过来,《说谎的女孩和坏掉的男孩》。嗯,跟咪君和小麻一对神似。

  不知道这书为啥那么有名,一针见血地写出了人性吧可以说。

  李志曾经唱: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想也是的,从一种孤独中走出来,进入更深的另一种孤独。

  多田葵曾经唱:一路走来形单影只。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七):精彩语录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正是由于这一点,马蒂亚觉得它们非常奇妙。有时候他会认为,它们是误入到这个序列中的,就像是串在一条项链上的小珍珠一样被禁锢在那里。有时候他也会怀疑,也许它们希望像其他所有数字一样普普通通,只是出于某些原因无法如愿。这后一种想法经常光顾他的大脑,夹杂在睡梦前凌乱而交错的各种形象之中,这个时候,他的大脑会非常疲顿,不愿再编织谎言。

  在大学一年级的一门课上,马蒂亚知道,在质数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卷称之为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比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是谁呀和四十三。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此时,你会不安地预感到,到那里为止,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然后,当你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却又能遇到一对彼此紧紧相邻的孪生质数。因此,科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尽可能地数下去,早晚会遇到一对孪生质数,虽然没人知道它们会在哪里,但迟早会被发现。

  马蒂亚认为他和爱丽丝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孤独而失落,虽然接近,却不能真正触摸对方。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八):孤独有一张熟悉的脸——读《质数的孤独》

  我一直小心地回避着所有有关孤独的叙述,只因“孤独”的字样太过泛滥,使用太频繁,使其失去了力度。然而我还是读到了《质数的孤独》,熟悉的孤独感攫住了我。它并不陌生,就像人群中一张熟悉的脸,你无须任何思考和判断,目光所及,便已认取。“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系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这样的文字让人失去戒心。28岁的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初试啼声便奇迹般地拿下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不仅心中块垒尽消,更可喜的是获得了美好的爱情。

  《质数的孤独》是一本让人孤独的书。这不是梭罗的试验性的孤独,也不是艾米莉·狄金森弃绝社交的孤独,这个孤独,我们都熟悉,仿佛镜子里的那张脸。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两个主人公的孤独完全可以追溯到童年创伤,此后的人生都是沿着创伤发生的那一刻的轨迹延展。马蒂亚,一个有着数学天分的孩子,在幼年的一次聚会中,恶作剧地抛弃了自己的弱智妹妹,结果酿成无法弥补的灾难。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成为一个浸淫在数字世界里的天才,在旧日愧疚袭来之时用刀子来割裂自己的手掌。爱丽丝,因为父亲的虚荣,被迫参加滑雪训练,结果摔断一条腿,从此落下残疾。曾经的伤害就像一颗种子一样生根发芽,这对男女,一个自闭,一个自卑,一个自虐,一个厌食,他们仿佛脱轨的星球,与正常的生活永远保持着距离:“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

  马蒂亚与爱丽丝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用“孤独”二字来涵盖足够。他们就是一对孤独的孪生质数,彼此接近,相互认取,却无法相拥。中学时代的爱丽丝,在朋友的鼓动下,从众多男生中一眼挑中了马蒂亚做男朋友,而两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不过是一起单独坐在同一个房间里,让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的伤疤。两人最亲近的一次,是爱丽丝拉着马蒂亚躲进女洗手间,让他帮忙用玻璃碎片刮掉自己身上的文身。而此后,她的一个亲吻几乎让马蒂亚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其实,也就是那一封薄薄的邀请函,让爱丽丝轻易做出了决定,让他离开。整部小说有关爱情的描写太少了,我试图寻觅这一对恋人的种种爱情迹象,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情爱脉络,可那些疑似爱情的种种,亲密与分享,真实又可疑,让人怀疑他们到底有没有爱情。很难说他俩是一对严格意义上的恋人。他们的爱情,似乎从来没有开始,又像没有结束,否则婚后的爱丽丝怎能用一封信就轻易将马蒂亚从异国他乡召回来?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呢?他们是如此不同:“他们牵着手走进客厅,脸上没有笑容,视线的轨迹也不一样,他们的身体像是通过胳膊与手指的接触而彼此相互作用的轴承。”然而,他们之间有着一个与其他人无法享有的东西,“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共同空间,在这里似乎应有尽有,而空气静止,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们无法与他人分享的东西,是孤独。

  孤独,是这一对男女的秘密和唯一共同的财富,也是各自的身份证明。可是他们从对方身上所看到的孤独,也只是自己的,他们不过是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然后沉溺其中。他们相知过吗?很难说。马蒂亚和爱丽丝,更像一对病友,一对充当了对方镜子的病友。因为对方,他们深刻地感到了自己的存在。孤独无处不在,在家里,在学校里,无论是马蒂亚还是爱丽丝,无法得到温暖,也无法给予温暖,只因他们自身便是冷的,即便爱丽丝的丈夫努力用他对她的爱来维持婚姻,爱丽丝冰冷的心仍旧没有被打动。

  这个寒冷的故事并没有出乎意料的结局。马蒂亚孤独地在异乡漂泊,似乎等待着某一日被召唤,但他最终回来见到爱丽丝之后,却无法为最后的亲吻找到适当的理由,却注意到此时正站在别人的家里,他终于选择了离开。爱丽丝的丈夫也走了。就是如此的无奈,马蒂亚回到了漂泊的地方,在长途旅行之后除了一杯热茶和一个平凡的日子,他已经别无所求。爱丽丝独自躺在水边,仿佛年少时独自一人躺在空无一人的雪地,不同的是,她现在已不再有任何期待了。这一对灵魂相似却又根本不同的男女,从此天各一方。

  这个故事让人悲伤的并不是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即使他俩贴在一起,仿佛线条吻合的拼图,他们也是无法融合的。这样的孤独太多了,就算我们认取对方,也无法相拥相亲。最后爱丽丝不再期待谁来扶起她,她只稍稍一使劲就自己站了起来。读到这里,我觉得真是太孤独了。

  2011.4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九):!就是我现在的状态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正是由于这一点,马蒂亚觉得它们非常奇妙..... 在大学一年级的一门课上,马蒂亚知道,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比如说11和13,17和19,41和43.假如你有耐心的继续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他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富有节奏的空间里。此时,你会不安的预感到,到那里为止,那些孪生的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质数的孤独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高中,《爱情公寓》里听到的,当时不知道是一本书,以为是编剧的创作,感觉很神奇。之后好友推荐一系列书单里出现这个名字,便将此书加入书架。我查看了一下作者,看了简介,我以为是一本理科直男的书,注孤生系列。然而看完,只能说自己错了,又犯了先入为主的老毛病。

  人与人之间缘分很神奇,你明明觉得对方不合群,给你的印象也是冷冰冰的拒人千里之外,可还是会被对方那种独特的气质吸引,即使在一堆人中,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深井冰。各有各的内心世界,不必纠缠,各自安好,与其说这是一种孤独,我更远理解为自己的空间,只有理解自己的人才会相互吸引,相互理解,其他的人,无视也罢。

  当然,你得自信,做得到无视他人的流言蜚语。

  嗯,一些事情,一些感情,自然就好,不必刻意,互相吸引,一切均在不言中,没有必要过多的解释,一切顺其自然。也许,书中最后这个结局是最好的,于爱丽丝,于马蒂亚。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十):试图靠近又远离的爱

  讲述了两个各自有着痛苦的童年创伤的孤独的年轻人马蒂亚和爱丽丝在彼此的生命中试图靠近却又不断远离的故事。

  童年中爱丽丝因为害怕滑雪而被父亲逼着去学,因为一次滑雪事故导致了腿残疾,和父亲的关系由此破裂,在事故之前父亲每天上班前的领带都是爱丽丝打好。爱丽丝受到同学的欺凌,把她逼在厕所里,问她想吃什么口味的糖果,她选择了口味后,她们把糖果扔地上占满了毛发塞进了爱丽丝的嘴里。她患上了厌食症,因为无法吃进食物,她的生理期在14岁时就停止,结婚后这个秘密也无法和丈夫坦白,他的丈夫渴望有孩子,两人的矛盾导致分手。

  马蒂亚与爱丽丝分享了秘密,他将智力发育不全的双胞胎妹妹丢弃在公园里,内疚伴随着他的成长,对身体不断的自残才能缓解。他和爱丽丝彼此喜欢,但最后也没能在一起,各自孤独的活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