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质数的孤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质数的孤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06 03: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质数的孤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质数的孤独》是一部由萨维里奥·科斯坦佐执导,阿尔巴·罗尔瓦凯尔 / 卢卡·马里内利 / Martina Alban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一):唉。。。

  小说是按时间发展叙述的。电影改成了跳跃的。

  马上感觉不同

  我只希望电影把两个关键场景拍好。

  马蒂亚去问爱丽丝是否要出国那个。还有结尾马蒂亚离开爱丽丝家那个。

  电影好像比小说更阴郁些。

  人看小说是主动性的。有的人看的快些,有的人慢些。

  可以跳着看,可以停下,可以回过去看。

  电影的看,是一种被动的。

  这里挺不同的。

  不过青春爱情主题片子,怎么拍,都不会太难看

  养孩子这种事情。。。

  换个角度,如果你是马蒂亚或爱丽丝的父母,作何感想

  电影为什么不好好按小说的那个顺序拍呢?

  导演咋想的呀。就为了悬疑

  晕死了。成年马蒂亚倒是挺帅的。

  成年的爱丽丝怎么可以肥肥的。

  她是个厌食症啊!!!

  他们即便在只有两个人时候,说话也像在窃窃私语似的。

  这个还蛮特别的。非常亲昵

  冲不下去的番茄不知道会不会拍出来。

  那个情节精彩惊人太惊悚了!

  电影改动了小说。

  在小说里,爱丽丝绝不是去女友婚礼前才第一次去马蒂亚的住处

  导演把一开始的两个人的童年惨剧

  放到第50分钟的时候才出现

  这个片子基本在说的是,即便普通良好的父母

  但如果他们对于孩子非常的不敏感

  也会造成孩子这样那样的一些。。。

  剪接的好差。还不如好好按照小说那样顺序拍呢

  这种拍法,马蒂亚内心算圆周率什么的都没有了。

  人物魅力大减。

  小说写人物内心所想比较容易,电影要表现出来就很困难

  跳舞那段到底要表现什么,拍的那么冗长

  男女猪脚的人生都很悲催

  导演居然把马蒂亚向爱丽丝诉说米凯拉事情的场景

  放在爱丽丝去给女同学摄影的那个点

  太无语了。太不合逻辑了,太破坏气氛了。

  而且把法比奥也放在这个场景出现。

  晕死了。法比奥是傻子

  相比小说,这部电影致力于在尽可能少的场景里

  展现尽可能多的人物,情节

  大概是为了省钱

  这个成年爱丽丝的演员怎么挑的呀

  太糟心了

  好好的拍着婚宴,为毛突然7年后了。。

  无语。。。

  后20多分钟也拍的太压抑了吧。

  导演居然把结尾改掉了!!!

  唉。。。

  导演真是白痴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二):外壳之下,谁能说自己快乐

  偶然间在快车的资源里找到一部意大利的电影,平时看习惯中国、美国或者日本的电影,还真是不太习惯意大利电影的叙事风格(自己可能看的电影太少)。上面的简介说是根据一位年轻作家畅销小说改编的,名字叫做《质数的孤独》。

  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画面

  一开始还真没看懂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什么,看到最后才明白故事原来很简单,原作者是一个核子物理博士,用数学上的一个概念来表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孤独。我们都是孤独的产品

  漫天的大雾,还有那个小女孩在雪中滑雪时隐约的身影,没有谁对谁错,因为这个滑雪事故女主人公从此变成了瘸子。雨中,小男孩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丢失了自己的孪生妹妹,封闭了心灵家长,也是一个不可忽视和可以讨论话题

  2001年,男主人公去了德国深造,后来成为一个有成就的数学家女主人公和在同学派对上认识的一位男士结婚,但她生活的并不幸福,时间打磨了她,如果是2001年的她是清秀的话,七年过去了,她变得恍惚,甚至有一次在超市里看到了男主人公以前走丢的孪生妹妹,幻觉,一切都是幻觉。

  七年之后,她决定搬家,打听到了他的联系方式,给他寄去了七年之前在派对上的照片,他去找她,没有长段长段的问候,他在暗房里看到了这些年她的生活,出去了,坐在长椅上,背影是萧索而孤独的,她出去,走向他。两个孤独的质数。。。。。。

  影片的叙事结构还是比较清晰的,有点意识流的感觉,红色绿色,在派对上播放的电子乐,都显示他和她的不安和孤独。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三):几个原著里的细节

  1.男主小时候在派对上把妹妹卡米拉弄丢了。

  2.女主经常在滑雪的时候想上厕所

  3(个人认为)正是因为女主经常在滑雪是总是想上厕所,并且在最后一次滑雪时把不小心把便便排到了裤子里进而导致了意外,导致了女主对食物厌恶

  4薇奥拉只有过一次性行为,并且结束后那个男生松开了之前紧牵着的手,走开了。电影有给男女主牵紧双手镜头和薇奥拉的表情。电影中说这个动作让她想起了那件屈辱历史

  5女主的纹身是紫罗兰,薇奥拉在意大利语中正是紫罗兰的意思。所以女主才会想让薇奥拉看她的纹身,才想让男主毁了那个纹身。

  6原著中接女主丈夫之口交代了,身体得不到充足食物甚至会导致不孕,原著里也有女主绝经的情节。(个人认为)正是因为女主的不孕才有了电影中丈夫“出轨”,女主去超市偷吃东西双方离婚的情节。

  7原著中女主是因为看到了男主妹妹才给男主写信的。

  8(个人认为)正是因为薇奥拉对女主的欺凌愧疚,再加上女主的守信让她更加愧疚,薇才会转变对女主的态度

  9丹尼斯(电影中的小胖子)是个同性恋,喜欢男主。

  10女主是摄影师。她之所以能去薇的婚礼就是因为这个。

  男主是数学博士,原著作者是物理学博士。原著中有一些涉及到物理学知识的(易懂内容描写和情节。

  -------------------------------------------------------

  (当然,有些可能带主观性,最好自己看一遍原著)

  想到再补充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四):质数的孤独

  “质数只可以被它们自己和一除,它们是特别的号码可疑和孤独的。

  有些质数更特殊,它们称之双质数,两个截然不同,像十一和十三

  永远接触不到,因为它们被偶数分开。”

  夜,瓢泼大雨,车内,雨刷在有规律地左右运动

  Mattia: 我要去德国了,也许。

  Alice:那很冷,不是吗?

  Mattia: 我不知道。

  ......

  Alice:你要离开多长时间?

  Mattia:三年。

  Alice:三年就几乎是永远了。

  Mattia: 只是三年。

  Alice:不知道的话就不要说“只是”。

  ......

  《质数的孤独》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穆勒先生向电影学院师生力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影片有着明显的意大利电影的传统,试图挖掘如何用电影语言呈现人的精神世界。雾雨光的意象不断出现,在同一空间进入不同时间。影片不拘于真实时空限制,以人物的意识流动心理状态脉络进行剪辑,自成一种特别的味道

  感人之处:影片结尾Alice婚姻失败,人瘦成枯柴,Mattia在德国收到Alice寄来的两人合影,回到不愿面对的城市,找到Alice的住处,按门铃,Alice洗完澡,得知是Mattia在门外,屋内一片阳光照进来,Alice慌张地穿上超短裙、穿鞋、画眼线、点燃一支烟、开门,Mattia在门口。

  Mattia:洗手间在哪里?

  Alice笑:走廊的尽头就是。

  在洗手间,也是Alice的暗房,他看到了照片,记录了Alice这些年的生活。Mattia来到客厅

  Mattia:你结婚了?

  Alice紧张地笑,让他看自己的手指:现在不是了。你呢?

  Mattia:没有。

  Alice笑,依然很紧张:还在玩,很难结?

  Mattia沉默地笑,紧张地看着Alice:你瘦了。

  Alice上下看了Mattia:你也变了,只是正好相反。

  两人相视而笑。

  Mattia:你真美。

  Alice躲闪着Mattia的目光:有事情要告诉我?啊,吃了吗?

  Mattia摇头。Alice:我去弄点吃的。

  Alice打开冰箱,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她拿出了仅有的面包和一点蔬菜,放在盘子里,走到客厅,看到Mattia蜷曲在沙发上睡着了,她深深地看着他,给他盖上毛毯......Mattia 醒来,天色已经暗淡下来,Alice在对面睡着了,她瘦小的像个无助婴儿,Mattia 给她盖上毯子,沉默地走出了Alice的家。

  ......

  ......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五):没有你我怎么办

  明白了一种强烈孤独感是什么

  不仅来自外界 更来自你由此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感觉 负罪 怒气 害怕茫然 特写眼神透露出了太多太多意味

  记得BANDAGE里说 原来爱了就不孤独了 不孤独就不摇滚了 不摇滚才能选择

  当我们感到孤独 不是远远躲开就是拼命追逐

  马蒂亚

  他忧伤眼睛 化在浓浓的睫毛深处 童年时与残障妹妹走失 他内心上阴影不散

  封闭自我是一件强大的防护伞 身处真空除了呼吸不畅 但却能保证不受外界的干扰 蜗居于壳 他逃避父母强力又压抑的关注 拒绝同伴小心试探的接近 沉默在爱丽丝坚持的爱中

  他是妹妹坚强保护者 也是自残的少年学术上的天才 被艳慕的学者 然而也是一个无法直面现实世界的平凡人

  爱丽丝

  在她身上 我看到的是生命坚韧一面 是孤独中隐忍勃发的生命力

  童年的事故造成终身残疾 少女时期成为同学中的异类 但这并没有妨碍她的成长 成年后做着自己心爱的摄影工作 原谅伤害她的女友 她爱着马蒂亚 从和他在中学的走廊上擦身而过开始 她一直注视着那抹深不见底的忧郁 第一次牵他的手 第一次拥抱他 第一次吻他 然后一次次询问他是否爱他 从卑微坦然 她从一个青涩单薄的少女成长为饱满女人 又被思念折磨瘦骨嶙峋

  身体变化是历经心路磨砺镜子 七年之后 坐在浴缸里的爱丽丝有着突兀的锁骨和脊椎 而马蒂亚则留起了胡须长发 大腹便便

  她有着浓重的黑眼圈 黄色卷杂的发 涂着黑色的甲油 和她的母亲一样 烟瘾巨大混乱的梦 梦里是马蒂亚的家 他们之间是绿叶繁茂花园

  他也脱下格子衬衫 换上得体西装众人艳羡中得到最高荣誉

  她的跛腿越来越轻 几乎可以忽略 而他身体的疤痕也变得清浅 少年时的伤害在身体上的痕迹逐渐消失

  痛苦被磨平 变得不再张牙舞爪

  很喜欢片中雨夜车中的那一组镜头 两人的脸最大程度的出现在荧幕中没有任何修饰 只是在缓缓的流动的光线和光晕里忽明忽暗的变化着 低眉浅笑 眼帘闪动 每一块肌肉的运动都呈现最为舒展优美的状态

  蓝和红的特写镜头 像是同基耶斯洛夫斯基经典三部曲致敬

  夜色灯光下变为沉郁的蓝色 光线分割他们的脸 划出柔和弧度 温柔的难以抗拒

  夜半惊醒 她坐在马桶上 晃动曲线优美的修长小腿 画面是不太饱和的红色 就好像暗房昏暗的红色灯光 下一秒就能在显影液中呈现出各种画面

  #洗手间在哪儿?#

  现实就是这样的对吧?见面前积累了许多情绪 见面后反而说的是这种话 人们可以脸贴着脸 在耳边说一些互相安慰的话 人用物理上的靠近来掩饰孤独 最需要彼此面对的两个人 是没有办法彼此面对的

  #没有你我怎么办?

  我看见你 却试图不去看你

  你出现在我眼前 我却闭上眼

  没有你我怎么办?#

  11+13=24 而24 它不是一个质数

  质数的孤独 就是永远不会完满的爱 不同步 不同质 只在最接近的那一刻 达到最孤独的亲密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六):《质数的孤独》:被孤独囚禁的终生

  (芷宁写于2012年6月4日)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孪生质数靠得很近,如11和13,但它们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即使靠得再近,也无法相邻。一个人也有可能如质数般孤独的存在着,而落入此番境地的原由多是悲伤而不可逆的。事实上,即便一个人并非质数那样的存在,也难逃孤独之感,正如田纳西·威廉斯所言:“我们所有人都在自己的躯壳内,被孤独地囚禁终生。”

  这部影片的主题似乎和它的片名一样明确,《质数的孤独(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两个历经孤独的人的孤独,两个有着成长阴影的人的孤独,仿佛质数般孤立地互为镜像,即便内心深处贴近,但那梦魇般的过往和不可捉摸的现实,阻隔了心向往之的牵连,于是,经年累月的敏感、负疚、心伤、回避、怨愤等因素,都构成了横在中间的偶数,致使片中男女主人公马蒂亚和爱丽丝若即若离地相伴数年,虽心曲想通,却总被过往和现实捆绑,在相聚时选择分离,在分离后期盼重逢,即便彼此都确认那无法分离的情愫。

  虽然影片主题明确,但其再现方式却如同它的影像风格,飘渺虚幻,诡异多变,充满了光怪陆离的光影技法。执导过文艺闷片《追忆自我》的意大利导演萨维里奥·克斯坦佐,这次玩起了扑朔迷离与“似是而非”,并将他长于摄影的技能发挥得尽兴。克斯坦佐虽不多产,但就他悉心打磨过的影片可以看出,他惯用各种镜头来刻画角色情绪上的紧绷与压抑,如片首的长镜头就流露着莫名的滞闷与焦虑,片中部分镜头画面还如破碎的梦般摇曳散落,配以突出的音乐,令视觉和听觉交相呼应,从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情绪模拟,也令影片充溢着阴鸷、压抑、忧伤的气氛,偶尔地,还在灰色中闪烁出一丝丝的毁灭感,奇特的是,这种毁灭感伴随着一种病态的快感而来。

  影片在倒叙中再现马蒂亚和爱丽丝童年往事的关键点时,所采用的平行剪辑模式让影片充满了张力与惊悚感,也令这两个不幸儿日后在灵魂上的相吸相知成为命定的可能:迷蒙蒙的画面上,一边是忐忑中的小马蒂亚,一边是失散中的小爱丽丝,一边是马蒂亚在雨夜中惊觉被自己弃之不顾的痴傻妹妹的消失无踪,一边是困于雪山中的滑雪小将爱丽丝的迷途困境,伴随其间的音乐仿佛一直在撕咬着纠结的神经,直至不幸的确认发生与蔓延。

  就剧情结构而言,这部影片虽改编自同名小说,但在很大程度上有抛开原著故事架构的迹象,在讲故事的方式上有刻意“凌乱”之嫌,当然,导演按照自己的意图诠释电影的做法,并没什么不妥,一切需以最后的呈现效果来论。从成片来看,影片不会像身为畅销书的原著那样广受欢迎,因为它早早地就竖起了围栏,它,不是给所有人看的。

  影片起始,两条故事线的讲述较为清晰,继而,四个主要年份(1984年、1991年、2001年、2008年)中两个主人公发生的典型事件,被以非线性的模式打碎拼接到导演想要它出现的地方,这种刻意的解构也并非多么难以理解,只是大量艺术技巧的多次运用,影响了剧情的流畅性,很多必要的段落显得语焉不详,仿佛意会远远地大于言表,成年人物的塑造也稍显单一,很多心理戏流于表面,对孤独的阐释还差火候。同时,多种技法的广泛运用也令影片在局部呈现出多股气流攒动的特点,从而显得俗丽而凌乱。

  原著使用质数的概念,胜在用一个新鲜的解读符号来解析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心灵孤独的问题,改编后的影片则只在某场戏中浅尝截止地使用了这个概念。事实上,马蒂亚和爱丽丝应该是那种因彼此的存在才活下去的类型,是那类灵魂相依而存的质数,因为双生,所以存在。奥森·威尔斯说过:“我们一个人来,一个人活,一个人死,只有我们的爱人和朋友,让我们暂时觉得,我们不是一个人。”马蒂亚和爱丽丝,比起自己,他们更爱惜对方。

  关于剪辑速度,是该片褒贬不一的特点之一,有观点认为,该片剪辑速度之快仿佛要将其做成悬疑惊悚片,而另外的观点则认为,该片的剪辑速度是在着力营造一种孤立无助感。不论哪种观点,都有相对可取的地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导演彰显个人风格的影片,他在自己设定的天地内挥毫泼墨,一如他的《追忆自我》。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817006_h.html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七):质数的孤独。

  质数,也称素数。

  在所有比1大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别的因数,这种整数叫做质数。

  这种间隔为 2 的相邻质数,它们之间的距离已经近得不能再近了,就象孪生兄弟一样,称为孪生质数。

  Alice和Mattia便是如此。

  Mattia身上的疤痕,是他心里的追悔伤痛。

  Alice那个噩梦般的早晨,让人看了震惊的动画片情节,不想喝的牛奶,不想出门的雾天,憋着不能去厕所的痛苦,风里迷失在雪坡的无助……

  是他们人生的缘起。伤痛伴随着一生。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八):孤独到不能去爱

  影片看完感觉有些碎裂,但是孤独感却贯穿并且浓烈。影片以男女主角的小时候作为起点,结束时男女主角已步入中年。以20世纪80年代作为开始的时代背景,有种无法融入世界灰暗的孤独感。开始孩子们的歌剧表演很吸引人的注意力,阴绿色的色调降低了观众内心的热度。

  给我最大感触的是男女主角的家庭。影响女主一生的身体缺陷,瘸腿,追根溯源,是滑雪事故。若女主父亲没有阻止女主上厕所,她就不会掉队,不会翻滚下山。男主照顾妹妹的时候,一直受到母亲语言的压迫,从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的爆发让他余生受尽折磨。我认为,家庭因素导致了男女主余生的“被迫”孤独。父母单方面的一味的忽视性的决定,导致了孩子一生的心理缺憾。自认为有罪,自认为残缺,导致看似的融入,但实则无法爱人。

  最终还是个悲剧吧,丧失了最重要的能力,丧失了最爱的人。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九):独孤是人类共同的话题

  这部电影感觉和以前看《monster》一样的冗长、压抑

  毫无背景音乐可言

  让人感到如此的苍白无力

  3个线索(男主 男主妹妹 和女主)

  3个时期 (幼年 少年 青年)

  错综复杂的向我们交代了这样孤独的背景

  我并没有看完全篇

  中途女主小时候手上那段 漫天的风雪 直接跳过

  看到男主把妹妹弄丢之后 我就关机了

  他的世界她并不了解

  她的世界他也不清楚

  可是即使完全的不了解

  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对方

  同样的孤独 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孤独是人类的共同话题

  两个同样在家庭里得不到理解,得不到安全感

  一个弄丢妹妹自责,即使这个妹妹让他很烦恼

  或许他潜意识的就是想要把妹妹丢弃吧

  母亲总是说他是哥哥应该照顾妹妹

  让他总得不到母亲直接的关爱

  之后母亲又说读不懂他 他令人害怕

  其实说他冷漠了别人

  不如说别人冷漠了他

  一个确被父亲逼迫学滑雪

  她或许不喜欢 可父亲引以为豪

  让她觉得进退两难

  母亲确一直旁观

  而长大之后 父亲对她的态度急而转变

  这样的父亲很是势力眼

  而母亲听说她想要纹身确开口询问

  母亲为何又现在关心?弥补以前的过失么?

  他们第一次的约会

  他只是赌气给母亲证明自己不是孤零零的

  而她或许只是想讨好帮她选衣服选男友教他kiss教她纹身的那个女朋友

  她和他牵手走向大家

  只是不想让她的那个女朋友觉得做了这么多的前期准备却失败告终

  不意料到她生气不理她 她却被彻底的伤了心

  大家都理解偏差

  导致真正的心意无法正常传达

  就像信号灯坏掉 无法向外界传送信息

  无论怎样 时间还是会继续走

  没有人了解其实并不可怕

  因为人生来孤独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十):有细节,却串不起细节

  我喜欢叙述流畅环环相扣舍不得按下暂停键去尿个尿看了两个小时如同坐了一分钟过山车的电影,也同样喜欢细腻微妙能够数着每分每秒流逝看了两个小时仍愿意沉浸其中的电影。

  但很遗憾,这部电影不属于任何一种。

  细节是有的。小时候的爱丽丝被众星捧月搬对待。野外聚餐时,爱丽丝站在桌边,一群长辈看着她对着她爸赞不绝口:你家小姑娘怎么这么水灵,这么厉害,次次滑雪第一名。那个镜头是用小爱丽丝的视角拍的,一群人围着镜头赤裸裸的赞赏,我都能感到小时候被长辈夸奖那种又害羞又骄傲的心情。

  奥莉薇让小姑娘以为自己找到了朋友,却在舞会上给她一次沉重的羞辱。小姑娘转身穿出人群到了空无一人的楼上砸开镜子,拿了一块尖头的碎片攥在手里,穿过人群找到奥莉薇,奥莉薇正和刚勾搭到的男生跳舞,如皇后般骄傲,全不知爱丽丝一个出手就能让她容颜尽毁或者搭上性命。我预备着爱丽丝会在她脸上划一刀,还是在肚子那儿划一刀,那一刻我也紧张到膀胱快爆。最后爱丽丝没有下手,反而教马蒂亚用那块尖玻璃帮她把为奥莉薇而纹的纹身剜掉。失望与愤恨满溢。

  细节是有的,但是串不起来。摔伤腿后,以往次次第一的滑雪不再能是小爱丽丝的长项,夸奖被怜悯和嘲笑代替,望女成凤的父亲不再将她视为骄傲,那种失落,想必是小姑娘必定经过一段漫长的心理变化。但是电影也只是着重刻画了她落下腿疾后所受的欺凌。

  舞会的后续,是20几岁奥莉薇的婚礼。爱丽丝得知奥莉薇要结婚兴奋之极,克服重重障碍当上奥莉薇的婚礼摄影师,在电话里神神秘秘地叫上马蒂亚一起去。我以为是要报仇,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倒是结识了一个摄影师,作为后来成为她的备胎的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扣题的手法相当拙劣。“质数只可以被它们自己和一除,它们是特别的号码,可疑和孤独的。 有些质数更特殊,它们称之双质数,两个截然不同,像十一和十三,永远接触不到,因为它们被偶数分开。”这段话出现在奥莉薇婚礼上,出自常年不衰的八婆奥莉薇,而非那个长得像大卫雕塑,如果没有爱丽丝八成就要注定孤独一生的忧郁青年理工科准博士男马蒂亚。奥莉薇用这段话来比喻她与未婚夫相遇的幸运,但说完之后我觉得可以毫无违和感地加上一个“——陆琪(上帝保佑,大家晚安) ”。简直是不给龙点睛还要把整个龙头都涂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