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牧时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游牧时光读后感10篇

2018-08-12 05:4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牧时光读后感10篇

  《游牧时光》是一本由南子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游牧时光》读后感(一):表里如一的书

  是在朋友频繁发出游照片叫我看,我还得妒忌又违心表示祝福时,下手买的这本书。

  其实它在我的购书单里很久了,我看了又看,却一直没有买。因为怕又是一本很游客心的书,只自顾自地表达快乐心灵净化,被热情接待场景,全然不知也不顾草原生活当前的危难比如说草场退化,牧民生不易;比如说草原文化危在旦夕,其实简直是马上就要逝去,不可挽回)。但这本书的封面名字真的很动人,素素静静地在那里,一点也不着急样子,“游牧时光”,好像有好些美丽动人的回忆,要等着你来看来听一般。

  的确太想出门了,但如果出不了,至少能借他人之眼看看,借他人之心感受下。

  开读后,小惊喜了一番,超预期地好嘞!文字上有让我觉得真美好地方。后来一查,作者南子是个诗人作家。难怪语言里透着一种安静体验思考,现在看来是诗意吧。很符合游牧这个无论从空间变或时间上都距离遥远主题。有些篇章,读着读着,就好似看到、听到、嗅到、感受到一般,模糊清楚,心也跟着能安静下些许。

  只给四星是因为,还是会责备作者过多地表现草原牧人满足、内心安静,并没有深入涉及草原牧人生现状。其实这是个悖论,要谈美好的体验,如史诗般久远生活的影子,又如何谈那些就要将草原赶尽杀绝政策社会现状呢?

  但突然想到王国维对“境界”的表述。只能说,在“境界”上还是太小我了,给个四星吧。还请作者原谅

  《游牧时光》读后感(二):一曲边疆游牧生活的挽歌 ——《游牧时光》后记      南子(新疆 乌鲁木齐)

  2005年深秋,又是一年中牛羊转场的季节。在新疆阿勒泰牧区狭窄崎岖山路上,我不时地与黑红脸膛,目光安详的转场的牧人相遇。变幻不定的光与影附着在他们的身上,浩浩荡荡的牛羊以及不多不少的牛和马在缓缓行进中踩起一团团尘土,在牧道上升腾,弥漫。

  高大缄默的骆驼背负着鲜艳的毡房骨架,绣着羊角图案的花毡,大捆的木柴,奶桶以及各种家什——都在尘土中飘摇。他们走过了一季又一季,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篱笆牧场,他们走了一千年,一万年都不曾停留。要到达的地方还会那么的遥远,而极度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

  我的内心被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行走在边疆游牧地区偏远的地方,从肃南草原到新疆天山及阿勒泰山脚下,关注边疆地区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观,还有附着在游牧生活中的住居习俗以及传统文化,感叹于他们性情中的真挚豪爽神秘的游牧本能

  比如:在伸手不见五指黑夜里,牧人只要伸出手指在嘴里含一下,举到空中辨别风向,再下马看看禾草的种类和倒伏的程度,就能准确地找到几十里之外的毡房;普通的哈萨克族妇女,能把四五十个看似模样一样的刚出生的羊羔子,准确无误地抛向它们的母亲,还能从它们的脸型和叫声判断出它们的母子关系;在冬季驱赶牲畜转场的途中突遇暴风雪,牧人能在茫茫雪原中最快地确定最近的避风地——这种令我们常人已无法体验的技能知识,只可能来自于大自然冥冥中的引导,还有牧人们对长天无比敬畏产生出来的神奇力量

  要知道,游牧和农业一样,是人类历史上很重要的生活类型之一。游牧民族无论是在无法改造利用沙漠山丘地带,还是在广阔的草原及荒漠地带,依靠群居性的有蹄类动物,开拓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视野被打开。游牧民族对水的珍惜和对草场的热爱,已经深深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保持着草原生态环境平衡,使其生生不息——

  但是,当我们谈到边疆游牧民族的时候,只知道这他们是世界上搬家次数最多,迁徙路程最长的人,因而会想象,游牧民族是一个没有驻足地的世界,一个与永久的家园互不沟通的世界,一个从不在此处停留也不会在别处滋生出枝蔓的世界——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落后,看见贫困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看见自然和谐:牧人们在草地中酣睡,孩子赤足而行,老妇在房前绣补花毡,少女在河中洗衣服微风拂过树枝,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无数的白色毡房在草原上,彼此贯通,没有围墙——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变迁全球工业进程的加快,这一切都嘎然而止了。昔日的游牧民族正以定居为转折点,进入到农耕社会的过程当中,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大游牧格局业已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们对昔日神秘的游牧文明,无论是珍爱,留恋还是怀念,都无法挽留历史前行脚步

  从人类历史上来看,那些曾经对于人类社会有过巨大动力的游牧文明,存亡兴衰无不如此。如美洲短暂的游牧史,又有如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史,所保留下来的辉煌的草原文化,业已成为人类文明成就组成部分。在游牧民族即将全面转入定居化的今天,通过我持续几年来对游牧文化体验和考察的过程中,有幸见证到了游牧文化的变迁。

  如此,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决不是对游牧生活的猎奇,而是对边疆游牧文化一种挽歌式的记录,这些经过自己慎重选择的边疆游牧文化的“孤本”,其中所提示的生存方式,仿佛是历史的凝固,它提供给读者以更为沉潜的心境面对现实态度感悟出游牧民族在特定人文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精神——坚韧务实生命至上。

  而对即将成为历史回声的游牧文明——从过去到现在,仍然有不止一种方式的叙述可能,但我相信,每一次叙述等于一次再认识。因为,过去与今天,与未来并非没有联系——它是一种恒久普遍东西。每一时刻都是过渡的时刻,正如人类永远处于历史的环链当中。

  感谢负责策划此书的北京全景地理书业出版公司编辑刘微以及同仁,还有贺振平,沈桥,金玮等为此付出艰辛劳动摄影师们,感谢他们的热忱包容以及可贵意见

  现在,这本书已经在你的面前了。

  南子

  2013年2月23日星期六 乌鲁木齐

  《游牧时光》由北京全景地理书业有限公司策划 光明日报出版社4月出版)

  《游牧时光》读后感(三):在那遥远的地方

  一转眼五月已至,这一年的三分之一已经走完,阳光预备炽热,盛夏即将来临。我猜想着新疆的天气,会不会也这般温暖,牧人是否已转战春牧场,羊群是否安然自得啃食青草,骆驼是否不骄不躁勤勤恳恳得搬运物资,牧羊犬是否上蹿下跳帮助牧人管理羊群,马儿是否高大骄傲充满激情。这一切离我好像很远,远到我一辈子都不能触摸,可这一切又好像离我很近,我在《游牧时光》里,在南子的笔下,在李娟的笔下,能深深得感知这样的生活,平凡朴实却又激动人心,牧人的脚下不变的旅程,转场、放牧、空旷无际的原野,以及这一切终会沉寂。

  看了太多不同人的游记书籍,国内国外的阅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可这本却断不能加入游记类,它更像是一场记录,有关牧人的,从悠久的过去到未来的记录。牧人的自传,是在转场中进行的,脚下的土地和牧野空旷的风,残酷的自然条件中生存,民族之魂在永不停歇的放牧中镌刻成了永恒。阿肯的欢唱,绣着羊角的刺绣,逐渐消逝的萨满,南子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太多哈萨克民族的特性,一切都在与汉族的融合中被慢慢遗忘。即便文字能记录,也不知何时,民族性会被吞噬,就如同牧人放弃了放牧,回归土地,种植蔬果。他们回头给我们一个微笑:“能够定居生活安稳,又有何不好?”不再惧怕寒冷的冬天,不用面对旷野的残酷,有条不紊的生活给了牧人稳定安宁,可身上奔放的血液不再,马背上的民族不再,一切都会消散,被吞噬。我担心有一天,再没有牧人放牧,羊道上再不见咩叫轰天的场景,对那片土地来说,该有多寂寥

  南子的文字是理性的,能够真实的记录,以及带有自我的感想让本书更富有生机,这使阅读变得更有质感,一切叙述都带着感怀温柔细腻却不显矫情焦躁。为牧人长久的残酷生活悲鸣,也为他们拥有这片土地这片蔚蓝天空,周遭的无尽美景而感到庆幸。牧人的失去和拥有,令他们脚踏实地的生活,从远古的过去就已注定了生活步调,是跨在马背上奔跑,是与羊群紧紧相依能够分辨每一头羊,是在冬牧场春牧场夏牧场中变换脚步,是用温暖的酥油茶招待陌生人,温柔得对待每一个生灵。他们大口喝酒策马奔腾,也会为一匹丢失在外的羊而奔至数十里外追寻,他们热情好客,不怀私心,他们的邻居都定居在几十里外,他们是哈萨克族,他们是牧人。

  据说在中国,也只有新疆阿勒泰地区才能看到“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场景了,因为稀少,所以可贵。我跟着李娟,曾转了一圈冬牧场,这次跟着南子去探寻逐渐消失的游牧文化,也如她所说“这些经过自己慎重选择的边疆游牧文化的“孤本”,其中所提示的生存方式,仿佛是历史的凝固,使读者以更为沉潜的心境面对现实的态度,感悟游牧民族在特定人文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精神——坚韧、务实、生命至上。”走在消逝中的游牧文化,是停滞,是向前,是转变,是消亡,怕只有牧人本身才能给我们答案了。

  我把两星给南子,朴实的叙述令我动容,她笔下的人事物都是最真实的呈现;两星给书里绝美的插画,美得令人窒息,又恰到好处得和文字嵌在一起,是文字最好的补充;最后一星给我心中的游牧情怀,因为那片遥远的地方,有我想不到的美,和策马奔腾的年少愿望

  《游牧时光》读后感(四):哈萨克的游牧生活《游牧时光》

  哈萨克的游牧生活《游牧时光》

  去过西藏却没有去过新疆,所以新疆一直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有很多西藏的书,但是都是外地人到西藏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写出来的,和西藏不同的是,新疆有好几位我喜欢本土作家,比如刘亮程和李娟,同样是哈萨克的生活,在每个作家的眼中却完全不一样,在刘亮程的《凿空》中是那种定居的质朴带着神秘色彩的回民文化,在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里面看到的是夏牧场冬牧场的艰苦生活,可是最近看到的新闻报道却让我无法忘记还有一个带有恐怖分子的新疆,新疆就那么复杂,这本书写的也是阿勒泰,但是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和李娟完全不同的阿勒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阿勒泰,到底有什么不同?我感觉李娟的阿勒泰中写的是人,是那种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受,就写了一个点,一个毡房,一户牧民,把牧民的生活全都展现了出来,而这本书呈现的是全景,介绍了这个牧场上的方方面面,土地、人群、文化、民俗传说故事……让你看到的是整个牧场的全景,整个阿勒泰的牧民们,我想如果我去阿勒泰,看到的肯定是后者。

  李娟的阿勒泰照片很少,几乎都是文字的描写,而这本是里面带有大量的照片,让我真的看到了阿勒泰到底是什么模样。我对里面关于女萨满、阿肯、冬不拉到不是特别兴趣,我更喜欢的是关于壁毯、服饰、酥油灯的描写。尤其是里面介绍了狮子头骆驼,还带有照片,看上去那头骆驼的头真的好像狮子。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头羊的描写,每个羊群都有一只头羊,羊儿们都跟着头羊走,可是作者却没发现这头羊到底有何不同,去问哈萨克,牧民却让她自己去看,看了一会儿就发现,走一会儿,就会有一只羊来代替刚才的头羊,原来每只羊都有可能成为头羊,因为头羊要观察寻找道路带领大家走,所以要多付出一定的体力,所以走一阵就累了,然后退下去,由另一只羊代替,就这样轮流担任头羊,羊儿的智慧真的和狼群不同啊。

  也许对于那些刚刚到新疆的人来说,都喜欢这种全景式的描写,喜欢整体上的把握,如果再配合上李娟那种高清晰特写,那么你对新疆的游牧民族的了解就更详细了。

  《游牧时光》读后感(五):原初的诱惑

  都市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不断将目光投向远处的草原、高山、牧场和生活在那里的原住民,翘首企盼有朝一日能够攒够旅费或者勇气,踏上一段被理想光辉点燃得几近失真的旅途究竟他们以为在那里能够寻找到什么?自我?爱情?还是未来?即使知道那里什么都没有,从小清新重口味的一众人群还是不能免俗地前赴后继,一再踏上那片不复原初模样的土地。

  周蕾曾用一整部著作的空间去探讨中国电影对原初性的迷恋。在她的解读中,当代中国电影之所以将镜头转向那些缺乏自我表达途径意识弱势群体,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原初的激情”。而影像,比起文字,总是能够给人带来更直观感触。它以自己赤裸沉默的方式,既为观者带来缺乏的美感,也带去完满震撼

  正因如此,在翻看这本并不厚重的札记随笔时,最先吸引眼球的仍是那一幅幅色彩浓烈的照片。草绿又枯黄,雪飞又草长,白色的毡房倚着绿到刺眼的牧场,融雪未消的山下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羊群,眉眼都淹没在长毛里的骆驼转过头来对着镜头,夕阳下女人和小孩的笑脸,一只皱纹斑布的手上戴满色彩明丽的珠宝首饰,年长的男性牧民对着镜头没有表情的脸……这一切,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在时间和语言之外的传奇。

  有了这样的前提,再去阅读笔者夹杂抒情与忧虑的文字,就不难发现在她的眼中,与牧原有关的一切都是以“他者”的形象在演出。与城市文明相对立的草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不同于我们日常身处的习以为常的世界的美学,因而获得了一种纯粹的他者空间身份。透过她的表述,那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不带功利意味的纯展示性的美,因而显得格外迷人。牧民们的放牧、弹唱和刺绣,这些最为基本也最原始的文化劳动,被异化成某种文化生产的产物。

  也许在最早的时候,在还没有那么多纷涌而至的游客的时候,在我们只能透过电视镜头和书本画册窥探这一片牧野的时候,这种对游牧的迷恋还能够保留一种相对的神秘感。而今,牧民们也早已习惯了与游人并存的生活,并为之调整着自己的生活模式。如今游人们再也无从得知牧原最初的生态了,在经历了太多城市带来的冲击后,你怎么还能够分辨那巴扎是为了生活所需还是为了满足游客的想象而兴建的?怎么还能知道那艳丽的民族服装是为谁而穿起的?也许那不过是招徕游客的一种手段,而当暮色笼罩,换上汉化服饰才是他们真正的模样。那个伸手递来奶疙瘩却不知讨价还价的牧人,如今还能见到他的身影么?

  还有那个“静谧而安详”的禾木,五年前,当我作为游客踏上这个小村落时,它就已经被络绎不绝的探访者打扰得不成样子了。很难想象竟然还能有人看到它宁静的一面。我只记得自己隔着围栏和一群羊合了影,又在山坡上追逐过一群牛,而这两个画面也就浓缩成了那个下午的所有记忆。

  那是我们不能得到的缓慢流动的时光。正因为它的无法触碰,才得以一再被幻化成比实际存在更容易生产的美好想象。没有什么能够代替我们的遗憾,其实根本不存在那种遗憾。当言语代替眼睛,而镜头代替言语,变成一种补充性的记忆,我们所能得到的一切,都只是对原初的错误迷恋,而原初却早已缄默地退场。

  《游牧时光》读后感(六):凝视骄傲的骏马

  ——读《游牧时光》

  我骑着马儿从哈萨克草原上驰过

  看见那美丽的姑娘

  她的脸庞像天上的明月

  她的眼睛像美丽的星星闪烁

  哦,我的姑娘,

  你看我在你的门口蹉跎

  我是多么的爱你,

  可是你却一次次将我拒绝

  相信我吧,姑娘,

  我的爱像那纯洁的雪

  我的心像那火一样热

  我一遍遍地说给你啊,不要嫌我啰嗦

  能用语言表达的爱我都已经说过

  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我将沉默

  我的姑娘啊,敞开你的怀让我抱一抱

  我的马儿已经走累,

  它已经在风中奔跑了一月,又一月

  今天停下来,就是要对你说

  我的姑娘,我依旧爱着你的灵魂

  三年前,我与一位从新疆归来的朋友聊天,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们的石油公司在新疆某处采油,她借调该处工作一年。一个星期,她总要从办公室到油井去两三趟,不可避免的会与一些哈萨克人接触,就这样认识了一个哈萨克男孩。哈萨克男孩爱上了她,每天都在她必经之路上唱情歌,偶尔也会跟到办公室来。他告诉她,赚够了钱就娶她。他们家会拿出一笔厚重的彩礼——10头牛、20只羊、10匹马……故事的结局怎么样,我不知道。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在撒哈拉大沙漠穿行的三毛,让我想起了《哭泣的骆驼》,让我想起了王洛宾,让我想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让我想起了更加遥远的时光,那时候的人们在天底下,赶着马群,羊群,随水草游牧,唱情歌,大胆的表达爱情,没有任何阻隔,也绝不虚伪,他们有最真诚的胸怀……。而后,我写了文前的这首诗。

  南子所著的《游牧时光》重新唤起了我对西部文明的遐想,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着一些像骏马一样高傲的民族。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曾经充满自由意志的游牧生活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力量下,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南子以扎实的笔触勾勒出了自己的观察,这种文字完全颠覆了田园牧歌的诗意遐想,或者说对草原民族的诗意化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现实状态下的哈萨克族尽管仍然坚守者游牧传统,但现代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强劲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旧式的习惯、经验、态度都在流失,年轻的一代也分为两群,又在草原上坚守的姑娘,也有奔向大城市打工的少年。

  骏马会战死沙场,但它奋蹄扬鬃的影子将保留在时空中。哈萨克族,以及流寓肃南的裕固族,他们的生活虽然在发生巨大改变,然而流淌在骨子里的血液依然是天之骄子的血液。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符号,依旧铭刻在他们的胸前。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他们是时光最后的牧人。

  《游牧时光》读后感(七):寻找生命的草场

  没有阅读之前还以为南子这本新书又是一部时下流行的旅游札记,不过读来才知这是一部关于新疆哈萨克民族游牧文化体验与考察的纪实作品,想起对大戈壁大草原有着深沉热爱的殉道者李娟创作的《羊道》、《我的阿勒泰》等系列作品,想起她跟随牧人辗转于春、夏牧场羊道的日日夜夜。

  与李娟相同,南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游牧者,他没有自己的牛羊,也没有自己的牧场,但是他真实地“行走在边疆游牧地区最偏远的地方,从肃南草原到新疆天山及阿勒泰山脚下”,放牧着自己的心灵,用一颗感同身受的心“关注边疆地区游牧民族的生存现状,关注游牧生活中牧民的住居习惯以及传统文化”,对游牧民族在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坚韧、务实、生命至上的文化精神,以及“牧人性情中的真挚豪爽和神秘的游牧本能”和骏马和草原曾经赋予一位少年的勇猛与担当都给予关注与发掘,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他对于被城市化进程日渐吞噬的游牧文化现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游牧时光》中有作者南子对于那些早以被现代文明之光影完全遮蔽的游牧文化的探寻与研究,也有对游牧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草原生活图景的描摹,更有对即将甚至终将丢失的游牧文化的焦虑以及缅怀,是“对边疆游牧文化挽歌式记录”。

  现代文明之繁荣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游牧民族已然开始的定居生活现实,都印证了游牧文化必将被工业化城市所淹没,不过幸好在文化长河边,还有如李娟和南子一样孤独地捡拾石头的孩子,依然有被他们以故我的方式完好保留的一段又一段平常又非凡的游牧时光,从亘古的“秋、冬牧场”到“身怀五谷的女人”,又到“失落的牧鞭”,应该说那些时光属于任何一位曾经转场的牧人,也属于虔诚的李娟和南子自己。

  读《游牧时光》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牧道上,浩浩荡荡的牛羊、骆驼,还有牧人在缓缓行进中踩起一团一团烟尘,执著走在苍茫之中……的影像依稀眼前,带着天高地阔的壮美,也带着“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我被这种感觉长久地浸淫着,不能自拔。

  他们在不断地迁徙中寻找生命的草场,这样的寻找多么弥足珍贵,只可惜已走近历史。我们生命的草场呢,又在何方。

  《游牧时光》读后感(八):世上本无隐逸之路 而只有生活

  世上本无隐逸之路 而只有生活

  ——评新疆作家南子文化散文新著《游牧时光》

  张映姝(乌鲁木齐)

  静静的午后,透过窗玻璃的阳光暖暖落在肩头,正是读书的好时辰。我也恰恰在读一页页颇合心意和时辰的文字。是南子的散文集《游牧时光》。起初,读的是文字,是描画出真实游牧生活场景的素朴文字之美,带着对所知甚少甚至陌生的游牧生活方式的猎奇和新鲜。渐渐地,读出附着在文字后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厚重和博大,以及蕴藉在牧人日常中的细节之美、生活之美。

  后来,随着日头的西斜,越来越淡的光照亮了心底缓缓升起的忧伤:那文字描述的一切,那曾经鲜活且恒久如一的游牧时光,那辗转过千百年历史风云的草原文明,已经渐行渐远,不管我们如何失落、惋惜、哀叹,它巨大的背影模糊于滚滚烟尘。心头不由涌起阿麦特.拉西姆所说的:“美景之美,在其忧伤。”

  这种已逝之美带来的忧伤,于我,甚至每一位有心的阅读者,都是难言的。于作者南子,应该是痛定思痛、忧伤之后的清醒之举:用纤弱手中的笔,记录下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历史真实。她有着自己小小的野心,正如她所说:“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目的绝不是对游牧生活的猎奇,而是对边疆游牧文化一种挽歌式的记录。”

  从2005年起,游牧生活作为写作乃至心灵中的重要符号,被南子持续地铺呈。她被草原这个缓慢、空旷的生存空间,以及牧人感应自然节奏迁徙的游牧时间,营造出的文化景观深深吸引。她感叹游牧民族性情中的真挚豪爽和身体里隐藏的神秘游牧本能,关注现代文明冲击下古老游牧文化的剧烈变迁,留心定居方式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深刻改变。她愈是观察得入深,体贴得入微,她愈是发现古老游牧生活蕴含着的独特之美,愈是倾心于游牧民族坚韧、务实、生命至上的文化精神;她对这种独特之美发现的愈多,她的忧思就愈发浓重,对孕育、含纳这些独特之美的已经或行将消失的游牧生活就愈发珍惜。

  人类文明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失去的都可以找回,对于文化而言,尤其如此。因此,南子的这本《游牧时光》在文化人类学方面的意义不言自明。

  我不知道,当南子略显娇小的身影奔走在沙吾尔冬牧场的茫茫雪野、奔驰在离那拉提旅游区不远的山谷时,当她目睹了禾木村桥头聚集的“长枪短炮”、肃南旅游表演性质的裕固族民俗后,她内心的愤慨、受伤、悲叹何其难耐,然而我却从她的文字中体味到理性、从容和客观。对于诗人的她来说,这种从容、客观、理性略显平实,中规中矩,却恰好与本书挽歌式的“记录”的性质匹配(或许是她的有意为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文化学的价值。

  “每一次叙述等于一次再认识。”这种再认识对南子而言是多么丰厚的一笔心灵财富。《游牧时光》中的具体记录对象,不少已经退出了俗常的生活,如神秘莫测的女巴克斯(萨满),瑰丽华美的裕固族“头面”(民间手工艺品,佩戴编织于发辫中),裕固族婚俗仪式,定居木垒的乌孜别克族人的母语等;不少正在慢慢地逝去,如哈萨克族阿吾勒(部落)组织形式等;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新生的事物,如机器绣制的有动物图案的哈萨克服饰,乌孜别克少女手中的绣品中除了传统的羊角外还有一朵朵的棉花图案等。所有的这些或大或小的变化,是历史帷幕开合间的纷繁退场、出场,都是当前现实社会的一种流变,也是人的一种流变。

  当越来越多的游牧民族的年轻人无视这种流变、安于这种流变、追求这种流变时,汉族身份的南子以“在场者”姿态深情潜入、如实记录这些流变,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些记录对象盘桓、纠缠、幽暗、诉说并演变着历史,从而构成新的历史,而这一切都是她“与写作相遇的宿命”。这种宿命,在我看来,需要丰饶而坚实的内心,需要充沛和持久的激情,需要敏锐灵动的才情,更需要勇敢有力的担当。

  这种宿命,也注定了南子的写作脱离了当前猎奇、观光等蜻蜓点水式的写作窠臼和轻松套数,具有了活泼泼的质感和风骨,奠定了她写作的较高基点。

  读《游牧时光》,多多少少让我想起了奥尔罕.帕慕克那本著名的散文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那本书时,我被那个陌生的、带有异域色彩的忧伤之词——“呼愁”缭绕得恍恍惚惚、不明就里。定下神后再想,或许,那“呼愁”充满了奥斯曼帝国斜阳的忧伤,是由对过去辉煌帝国辉煌的自豪,对国家民族现代化走向的犹疑、忧思,对历史辉煌和现实困顿的感伤、游移等,交织融汇而成,并成为民族集体意识中的一部分

  这样想来,阅读《游牧时光》伴生的忧伤之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草原游牧文明远去的留恋和惋叹,也许不是一时、一世的,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像阿克库娜尔成为传奇,“西至哈至”成为尧熬儿的精神故乡,“忧伤”也会成为曾经的游牧民族集体情绪和共有文化的一部分。

  好在,南子告诉我们:不管在哪,不管什么方式,世间本无隐逸之路,而只有生活。

  (张映姝 新疆《西部》杂志社副主编)

  《游牧时光》  南子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4月版)

  《游牧时光》读后感(九):牧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匡正

  说起游牧,我们的心情是有些矛盾复杂的。一方面,策马扬鞭,牧歌田园,是远离尘世的悠然情怀,是令人想往的隐逸之道。我们读到李娟的阿勒泰、刘亮程的新疆;我们有海子的诗“劈柴喂马,周游世界”,也有王洛宾的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连金庸都要在书里让萧峰对阿朱说:“事了之后,我带你去塞外牧马放羊”——遥远的戈壁草原,寄托着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可另一方面,真要我们这些早已习惯了现代文明优裕物质生活的人们去过那种逐水草而居的艰苦生活,估计不到几周就不剩下什么人了。本书作者南子,大概是属于“剩下”的少之又少的人之一。这也使本书的记录有其独特性。

  这并不是一本时下流行的“旅游类图书”,只为介绍旅游景点,或是一段猎奇经历。南子在书中记叙的,是自己数年间深入各个牧区,以自己所见所闻留下的文字实录。她和牧人一起在冬夏牧场间辗转,在草原上拜访游牧人家,和他们一起参加各种集会、仪式,寻访族里的老人,倾听即将消散的记忆……这样的深入程度,不是“几日游”式的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的“景点游”能比的。南子在书中也并不讳言牧区的贫困落后,游牧生活的艰苦,而非小清新式的过度美化。这都增加了本书的真实性。跟着她平实舒缓,却极富临场感的笔触,我们也仿佛去到了草原的毡包,看到了红黑脸膛的牧人,听到了骏马奔驰的蹄声。

  当然,对草原的落后不讳言,不代表作者没有自己的情感诉求。这种诉求在书中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对游牧这种与自然相和谐,有着质朴美感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目睹这种文化在工业文明冲击下濒临消散的惆怅,如作者所说,就是“挽歌式”的记录。之前读杨显惠的《甘南纪事》,书中也曾提起边疆地区游牧文化习俗与现代文明相冲突,并被后者逐渐消解的情况。而本书中,这种消解更体现在多方面:语言、习俗、宗教、文化、定居化、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对此,作者虽有惋惜之情,但又“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时代的大潮不会因为忧伤而停息。这其实恐怕也是我上面所说“矛盾心态”的体现。只是,在如今的后工业时代,我们缅怀游牧文化,是否只是为了保留一点“文化史”的记忆?

  长期以来,在大众乃至学界意识中,都有一种潜移默化式的观念,即认为游牧文明落后于农耕文明,前者野蛮,后者优越。而狩猎-游牧·农耕·工业的文明进化模式,也被刻印在许多人脑里。在本书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模式的若隐若现。可是,在被认为优越先进的工业文明日益暴露出自身破坏环境、压抑人性等诸多问题时,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反思这种线性文明进化论是否只是在扼杀文明的多态性。对游牧生活的过度推崇和美化,也许只是现代人田园牧歌式的幻想。正如南子所说:”世间并无隐逸之路,而只有生活“。但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去过那种牧马放羊的生活,但只要这种生活方式还存在,那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或者说,一种向度。对这种更为质朴的生活及其背后的文化精神的认识和体验,也有助于我们反思自身的生活是否有所缺失,是否在过度追逐物质欲望的时候忘却了生活的本真。有诗人曾言“诗是对生活的匡正”,那么,如诗的牧歌的存在,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匡正机会。对游牧时光的向往,也并不仅仅是矫情和虚伪。

  只是,是否为了保存这种文化,就能够要求牧人们不去追求安稳富足的定居生活,不去追求现代物质文明呢?

  《游牧时光》读后感(十):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游牧人

  冲着南子对游牧族群的关注,我就要赞一个。但凡有点功利的念头,都不可能深入持久地解读这些常年漂移在僻远的地区、无甚花头的族群。而随着定居的增多,游牧人群越来越少,对这一人群状态的记录,显得格外紧迫珍贵。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诗,真去放牧牛羊的时候,有诗更有风险。本书从南子跟随哈萨克老牧人阔加拜一家从夏季牧场转往冬季牧场的迁徙开始。交通工具是骆驼、马,同行的一家老少以及上百头牛羊,一次迁徙要耗上至少半个月。转场途中,要经过狭窄、惊险的山路,最窄处只有15厘米,不知道骆驼怎样穿越过去的。

  这种艰险让南子让任何一个城市人,都会感到恐惧,然而牧人们习惯了,他们是与自然贴得最近的人类,所有的历练从出生就开始,很多人是与羊羔、牛犊一起长大的,他们拥有对自己家园本能的感知力,对于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有我们无法企及的淡定。牧人“坐在马背上,看着远处,时间对他来说是静止的”,这样一幅画面,在电影电视摄影图片中,我们常常看得到,这是诗也是牧人的现实。

  “那些生活在偏远牧区的哈萨克族牧人,他们的前额布满了皱纹,眼睛充满了惊喜,鼻子呼吸着草原的芬芳,嘴里歌唱者游牧生活,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他们的灵魂自由自在地驰骋在草原上…”南子呈现给我们的游牧生活,羡煞人也。不知道这样的画面,还能在远疆保持对久?游牧的后代们正在转向城市,转向定居。迁徙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变为火车、汽车,靠骆驼要走5天的路程,坐火车3小时就够了。现代化在提供了便利和效率之外,也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即使在定居者的村落,也可以透过毡房上不上锁,捕捉到居住者的心里信息。那些上锁的毡房,居住者已经定居彻底放弃游牧做法;而那些不上锁的,往往是保留一定游牧习惯的人,他们虽然住定了,仍然在不同季节带着牲畜前往不同的草场放牧。

  所以,还真难以判定定居究竟是不是一种进步,只能说到目前为止定居肯定是一种趋势,游牧将越来越少。不管怎样,游牧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令人怀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游牧时光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