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学管理原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科学管理原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2 05:5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学管理原理》经典读后感10篇

  《科学管理原理》是一本由(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148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3-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一):《科学管理原理》

  通读这部小册子,对连马克思都指名道姓在书中批评的“泰勒制”有了更加全面认识。在过去书本中粗浅的几点零碎学习中,看到的只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工人一天搬运生铁的量由十几个单位上升到四十多个单位,而工资只存1$涨到不到2$,自己都觉得那是赤裸裸的刨削、压榨!毕竟是人在般生铁啊,那个增长数字劳动量太残酷了。

  但实际并非如此,之前的认识不过冰山一角。科学管理(或任务管理),强调选用合适的工人,不合适的不是被解雇而是被调往去从事他最适合的工作。另外就是对工作本身的科学研究,无论是搬砖,切割钢材,通过研究,找出最科学的工作的方法,舍弃那些不必要步骤,对工人劳动的过程也要进行科学研究,比如在工作多长时间时工人的疲劳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应该合理休息而不是为了多拿工资继续工作从而能保证最终有一个好的结果:在保证工人身体不受损害的合理范围内让他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实现最大产出。

  泰勒特别强调了要充分发挥管理者作用,即指导鼓励工人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工作,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工人自己去完成。科学管理使得以往的只凭经验工作,所有工作由工人自己摸索完成的落后管理方法被更新了。“泰勒制”挑选最合适的工人的方法背后有着这样的事实:某些懒散的磨洋工的工人会把那些在一起积极工作的伙伴拖下水,因为在计时工作制下两者拿的工资是一样的。鉴于此泰勒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奖金的方法。

  在泰勒推行科学管理方法时有工人威胁如果他继续从铁道小路不行回家会伤害甚至杀了他,可他只是回应自己仍会像过去一样回家不携带武器,也不会带枪,如果他们要杀就杀死他好了。泰勒的伟大在于他推行着伟大的事业,他的思想境界比那个年代普通人高,看的也更远。他推行科学管理原理在于其能提高社会整体效率增加产出,使人民摆脱贫困困扰。这才是他的追求抱负!他本可以只作安分工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而不顾众多饱受生活煎熬的工人的疾苦,但是他却全力进行科学管理的改革,尽管饱受误解

  “泰勒制”有其本身的弊病,包括“经济人”的假设,在管理学的随后的发展中得到补充,但正如推荐序中讲的那样,我们是站在伟人肩膀成长的,更何况《科学管理原理》对今天的管理还有巨大价值

  2015、1、15下午

  于工大旧图二层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二):一本「小册子」

  记得在《常识》的序言里,梁文懂说他一直向往西方一种以畅销为荣的「小册子」,比如托马斯•潘恩的那本同名作品。这本《科学管理原理》篇幅仅百十来页,也可归入「小册子」的分类中;再就影响力而言,泰勒应该比潘恩更有名大概没有哪本管理学课本在提及这一学科历史时会忘记他。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印象中有一张考过的试卷上说,1911 年他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管理学的诞生广义的管理自古便有,又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直到20世纪初才发展成一门科学?若依照中学历史的答题套路,或许可谈谈经济背景、机械设备生产力状况之类的,只不过这似乎也容易流于空泛。

  对于科学管理为何没有出现在之前的历史中,本书中亦有提及,并作出相关解释。遵照「适者生存法则,工作方法本应逐步演化趋于完善。但在旧式工业企业中,工作方法和知识,常常只是通过口头传授,或者不自觉的亲身观察而得到的,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和分析同时,管理者或企业所有者,对一线工作的相关知识就更加不熟悉了。所以那个时代的领班和监工——他们明白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比起他们属下的所有工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来,要差得很远——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就是促使每个工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途径在于提高薪酬、改善工作环境、快速提升等一般企业没有的「特殊激励」。(p25)

  这就是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之前,西方社会公认最好的管理模式,「积极性加激励」的管理。它的问题在于,管理者的控制不足,把企业效率提升和增产的希望,几乎完全押注在一线工人的积极性上。现实中,这种愿望常常实现不了。(p27)

  为此,泰勒发明了一种新的管理制度。他相信运用这种科学的任务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永久地实现」雇员和雇主财富的最大化,乃至提高全国效率增进全社会的福祉。(前言,第一章)

  作者认为领导者者应该转变过去的管理方式,承担新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动作的科学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教育,使之成长成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工人选择各自的工作,并各尽其能地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学原则行事;

  第四,管理者与工人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那些自身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而在过去,管理者把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职责都推给了工人。(p28)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方面跟后人提出的管理学的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互相呼应的。在泰勒的观点下,管理者和工人,似乎就是「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区别。最后一点中,所谓管理者承担起「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大概是要管理者充当组织中的大脑,而工人是身体,管理者必须对企业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对属下的工作做出指导安排。如果是之前那种「积极性加激励」的管理方法,那么工人就像只受到脊髓和脑干、小脑驱动的身体,没有大脑皮层理性思维参与自然未能达到效率的最优化。

  科学管理借鉴近代科学的研究办法,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归纳总结,最后得出实现最大化产出的工作方式。管理者将此行为模式分配下去,要求下属依照这种方法展开工作。最后产出比原先多了几倍,并且工人的工作时间无需增加,也无需消耗更多的体力,仅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企业家获得更多的产出,工人也可得到比原先多出一半多的工资。

  同时,科学管理是一个完整体系,除了理解其原理外,还需要一些「术」的层面东西。比如工厂为铲运工提供 8~10 种铁锹,以满足不同需求,即便是铲运煤、沙等不同物质时每铲都控制在 21 磅左右。作者经过研究,每铲重量 21 磅是最优化的铲运方式。还有,管理者分配任务给工人时,要一个个地进行分别谈话,沟通方式也是因人而异

  泰勒的结论,跟他对工人的细致观察不无关系。泰勒从工厂学徒做起,对身边工人们通过「磨洋工」与公司博弈体会显然比其他人更真切。科学管理原理的提出,目的在于同时增加工人与雇主的财富,如果要加个期限,泰勒希望是「永久地」。

  也一些人认为科学管理是对工人更严重的剥削,理由是工人工资增长,远低于产出的增长。不过他们似乎没注意到在这种新的管理体系下,工人的劳动疲劳并没有增加太多,产能增加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制度与工具的改善。蛋糕分配不公可以再议,做大蛋糕总不是坏事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三):通俗易懂

  据泰勒统计,人在企业里的产出只能达到理想产出的1/3-1/2。企业生产力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员工故意磨洋工,第二个是员工没有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磨洋工的原因第一是由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都喜欢轻松随意。第二是吃大锅饭心态,反正干多干少都一样,所以,一个班组里人的产出都会向班组的最后一名靠拢。泰勒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提高产出三个解决思路,这几点放在现在都是有效的。第一个,是找最适合做这份工作的人,也就是用人之长。第二是人的产出跟收入挂钩,多劳多得,并且奖励应该在工作之后尽早兑现。如果放在半年以后再兑现就没有效果了。第三是对工作进行设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也就是现在的IE手法。最后,泰勒给出了变革的思路。变革不能急,花个3-5年时间,跟员工一个人一个人谈判,搞定一个再搞定下一个,最后等到1/3都按变革之后的思路做了变革成功就很快了。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四):企业的本质是效率机器

  我的原文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20133193

  与前人对话

  我在前段时间写的一篇文章创业到底是一项什么运动》中,总结了那段时间的三个创业心得,其中一个是:企业的本质是效率机器。

  首先,每家企业都是一部机器,由不同的部件组成,即组织架构和员工。企业的完善过程就是在不断打造这部机器,就拿我们神策数据来说,从最开始创业时只有研发团队,所有的事情都是研发团队搞定,之后组建了数据顾问团队,然后是分析师和市场团队,最后是技术支持团队和客户成功团队。这个过程是在不断拆解和完善这部机器。

  其次,企业要变得非常高效。如果一家企业效率太低,就是要同样的产出,需要更多的投入。那么在竞争中,效率更高的企业就可以通过降价或者规模化来打垮你。在初中时候学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那个时候可谓囫囵吞枣。直到最近,我才认识清楚,所谓生产力主要就是指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

  就在我对自己的认识沾沾自喜时,无意间看到了吴军在《硅谷之谜》里讲泰勒的科学管理。其中提到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管理标准化和流程优化。正好对应我想到的机器和效率两点,当时我就震惊了。这不禁让我想到十一年前我做研究生课题经历,当时也是在为自己的想法沾沾自喜,结果发现有篇十年前的论文就是在研究那个想法,并且做了实验论证。经历这十年的工作,我对这种灵感撞车的事已经不再耿耿于怀,更多的是把它理解为和前辈们的平等对话。

  泰勒的科学管理

  我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喜欢探究源头。为此,我阅读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部 1911 年发表的著作,一共也就一百来页,读起来很快,观点很明确。在这里我对它做一下描述

  当时欧美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高潮,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管理理论还处于萌芽期,所谓的管理,可以总结为“积极性加激励”,就是管理者通过一些手段提升员工积极性,对表现好的情况进行激励。可结果不理想,产生了大量的磨洋工现象。就是积极份子到了一个企业后,总是被那些磨洋工们给带坏了。一是觉得做的越好,产生的失业现象越严重。二是那些偷懒的人拿同样的工资,我干嘛那么卖命?三是有人太积极就显得其他人不积极,那些不积极的人就会给积极的人好看

  就拿钢铁厂的钢铁搬运工人来说,平均每个人每天可以搬运 12.5 吨的钢铁,企业想了各种办法都无法提高效率。泰勒调查之后发现,有些做的好的一天可以达到 57 吨。于是就开始数据分析。其实使用材料简单,秒表和笔记本。他开始统计那些工人们进行每一步的时间,哪些步骤是多余的,到底该每次搬多重的铁块更合适。于是,就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将工作进行任务分解,剔除无效动作,不断优化流程。

  二是挑选和培训员工,让他们掌握新的工作方法。

  三是设计专门的管理者,而不是以前的监工。管理者本身工作也很繁忙,不断和员工配合完善前两步。

  就这样,泰勒把钢铁厂的搬运效率提升到了每人每天 42 吨,每个工人的工资提升了 60%,并且不会加重辛苦

  泰勒的这套方法之所以称为科学管理,是因为他把做科学研究的思路引入到管理活动中,即进行任务分解,并且进行标准化和量化。我敢保证许多读者到现在还不能理解科学一词的含义

  管理的学习

  科学管理的发展巅峰就是福特的流水线,一头放入零件,一头输出汽车。生产率极大提升,但员工都成了零件,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所表现的那样。在那之后,管理学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大的浪潮,一个是组织的效率提升,一个是员工效率的提升。就是综合的完善整合企业系统,达到卓有成效

  其实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大量的关于管理的文章演讲,但可以说都是管中窥豹,都是从某个视角去看待管理,不能形成一个全局视野。我自己从 2009 年做项目经理之后,看过德鲁克的系列,但因为当时不是企业的决策层,许多话题并不能感同身受。之后还看过吉姆科林斯的《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对一些企业发展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最近我读到的陈春花写的《我读管理经典》,倒是可以帮助我认识管理学的演进过程,以及管理大师们的思想。

  我现在看中国的企业家,共经历了三波。第一波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像柳传志、任志强、王石、张瑞敏等,我并没有发现他们在管理上有太多体系化的东西,就是称不上管理大师,我把他们的成功归结为两个词:勇气和运气。第二波是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如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等,他们开始结合硅谷和传统管理,形成了一些杂和体。第三波是 2010 年后的创业潮,这些创业者没有了历史包袱,并且面对的环境急剧变化,而又蕴含了大量机会,我相信会有机会成长出来管理大师。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五):与其说思想,不如说方法论

  科学管理原理,与其说是一种思想,不如说是一套方法论。在大规模制造工厂出现之前,没有管理的问题,因为管理是针对某些组织形式而存在的工作。而在泰勒当时工厂也仅仅是个诞生不就的事物,而对于它的理解还是非常的浮浅,也没有关于它的各种运作的精细的理论,在那样荒芜混沌的环境下,要发展出这一套方法工具实极其不容易。

  这本书的重要在于,它不是要介绍各种实用而具体的技法,而是要让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一个问题,即如何让现代工业的能量被最大地释放出来并且让人们生活的福祉得到最大的提高。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个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故事。从构成这本书的基础的那些实践经验就可以知道这是多么的不容易。泰勒开先河的探索,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严密细致地研究加工作业的科学问题,而的出的成果还是非常的粗劣。这当然是囿于当时的工具不足,但是仅仅是那么粗糙的成果也显示了这套方法的巨大威力。

  书的结构非常的简单。首先是介绍了作者泰勒但是面对的环境,以及他由此而产生的宽泛的思考。然后第二部分就详细地讲述了他关于自己一手开创的这套方法的总体思想。然后是通过各种例子的详细说明,一方面说服读者相信他所提到的方法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旨在要说明他的方法的体系。

  当然泰勒对自己的方法体系有个很简单的概括,即构成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基本要素:

  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

  二、科学地选择工人。

  三、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养。

  四、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友好地合作。

  但是我更认为,在地28页他写到的管理者任务的四个方面,才是更全面的概括了他所关心的方面。这里除了上面的四点都包含在内,其中将第二、三两点合到一起,还提出了另外一点:

  第四、管理者与工人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

  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各种组织研究中,职责这一项都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对于泰勒自己推行的各种实践实验写得是非常地详细。而且他还毫不讳言地,写出了关于怎么解决工人阻力问题的“权谋之术”。我相信关于这一点他是能遇见到会遭诟病,但为了他的目标,他是能够坦白地谈论这些问题。

  而我相信,整本书,最关键的思想源头,是48页的,“我坚信,很明显即使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劳动中,也存在科学问题。”当然这也确实在以后成为了一门丰富的科学。

  这里没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也没有清晰的体系框架,这只能表明很多人认为的,泰勒并不是一个出色的理论家。但是他的这套方法论,已经在他的例子阐述中得到清晰的表明。同时,他的文字也是简单直白,非常好读。当然,由于我读的是翻译版,也一定因为译者的付出。

  不应该苛求,泰勒关注的是提高工厂这种生产组织的生产效率,这一事实。而他作的开创性的工作,现在发展成为了名为工业工程的一门学科,而且还在不断地生长发展。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现在通常说的最宽泛的管理一词所表达的内容中,一个实用性的工具分支。

  但是他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引领人们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审视工厂问题,而在后来扩展成为组织问题。他引入了科学的视角,而不再是仅仅在茫无头绪与不得要领之间。权力斗争是有趣的,但是不具建设性。

  而这一思潮,其实也跟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是相一致。特别的是他来到的是一个比较容易而又有效的切入口。而作为开创性人物,他开先河的功绩,不可磨灭。而他个人的思想,尽管可能真如有些评论所说,还没有被完全把握,我们也是没法从这本书得到确切的回答。但是从中得到启迪然后进一步阐发出一套理论,是很有可能。毕竟这本书这里还是非常言简意赅。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六):适者生存,下一个淘汰的就是你

  双十一之前,阿里巴巴推出的“鲁班”,一日能撸8000张banner。一时间在广告业哀鸿遍野。大瓜的朋友圈里,各路吃瓜群众纷纷发表意见,

  “设计师这个职业要成为过去式了”

  “五彩斑斓的黑,初级设计师的时代就此终结”

  “还是赶紧趁早转型开个人工作室算了,卖命卖肾打不过客户,现在连人工智能都拼不过”。

  而在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对阵,并以3:0大获全胜时,人们早已惊呼——“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人类都要被取代了”。

  所以,真的就要被取代了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机器代替手工劳作,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现在,进入“科技时代”

  每一个的工业革命进程,社会主流呼喊的都是“人类将被取代”,然而全球人口数量仍以高位值增长,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不得不有赖于时代的更新。

  若要瞻前,我们应该先回顾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科学管理之父”——Fredeick·Winslow·Taylor(以下简称泰勒),其本人于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作为管理发展史上最重要同事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

  一个在去世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

  一个影响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人。

  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

  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

  一个由于视力被迫辍学的人。

  一个被工人成为野兽般残忍的人。

  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上听证会上作证的人。

  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

  当然,泰勒身后“功与名”“尘与土”,都是留给他人争论。无可置疑的是,在《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一百来页的薄书里,蕴含了一个伟大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却影响了人类一百年,甚至在遥远的未来都将持续熠熠生辉。

  泰勒认为,“过去,人是第一位,未来,制度上hi第一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伟大的人物了。正好相反,任何先进制度的首要目的是造就一流的人才,而且在系统管理之下,最出色的人将比以往更有把握、更快的提拔到领导岗位。”

  现在看这段话,好似心照不宣的常理。但在当时社会,却犹如一颗原子弹震耳欲聋。

  当时采取的都是“计时工作制”,工人们上上下下都认为如果自己干的太多,就会过早失业或者让别人没了工作,所以整个工作环境大家都是懒懒散散,一步走5分钟,就坚决不会1秒迈过去。这就是《科学管理原理》里阐述的“磨洋工”。

  即便到了现在,消极怠工的情绪也仍然蔓延在工厂,甚至写字楼里。

  “做那么快干嘛,老板也不会多给你钱,累死的是自己”

  “你现在做完了,等会还有更多事情让你做”

  “我就是个打工的,赚大钱都是领导考虑的,我们没必要太卖命”

  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团队效率一再降低,大家都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眼前的蛋糕只有这么大,细嚼慢咽才是持久的发展之道。

  殊不知,我们也不过是肉眼凡胎,看到的蛋糕只是沧海一粟。囿于自我设限,而不愿意潜心学习和工作。

  针对这种“磨洋工”现象,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要素:

  1) 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

  2) 科学的选择工人

  3) 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养

  4)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亲密友好的合作

  在此就不一一解释,总得来说就是“科学用人、责权对等、工时研究”。毕竟百年管理工作发展,大多数职场人对这四点已经有了很多感触,直译过来就是:

  1) 企业内部绩效考核

  2) 企业招聘制度

  3) 企业培训及再教育制度

  4) 团队协作

  但对比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每家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存在。大瓜也强烈建议各位参读《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

  泰勒在解决每一个工作问题时,首先搜集问题、仔细观察,其次是谨慎判断、设计合理更新路线,然后抽选合适的工人进行试验、同步修改工作方式,最后形成完善的可实践理论,推向全工厂。

  我们不是去研究一个工人从过去每天搬运生铁15磅到后来的47磅,而是去看看泰勒在整个案例的全过程思考方式。

  “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像上文提过的,人的本性就是逐利。但“你死我亡”的丛林生存法则早已不再适用,“彼此协同”才能在社会潮头中永立。

  即便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它们不是取代而是帮助人类完成更多繁琐单一的工作。让人类解放双手,更多思考,去开拓未来。

  上帝永远只是提供素材,但给予人以创造力,实现物种多样性。毕竟时代都是人来推动的,那我们又有何惧?

  如今的时代甚至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时代”,我们从泰勒那儿继承的是科学管理的精髓和原理,将其运用到我们现在的工作中。

  这才是《科学管理原理》传承至今的理由。

  用一个午后的时间,一壶清茶,捧本百年经典的管理学著作,相信你也会有很大收获,无论是自身工作心态的突破,还是团队管理上的方式方法的结构化改变。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七):工业工程的诞生

  祖师爷的书,自然是必须要看的。前几天和朋友开过一个可以当真的玩笑:做生产管理的人,可以考虑用3D打印做三个人偶,分别是泰勒、大野耐一、高德拉特,把泰勒放中间,大野耐一和高德拉特摆两边,供起来,每天进办公室门就拜一拜,遇到啥疑难问题就上柱香,保准问题迅速解决,质量成本交期指标和利润年年大涨。玩笑归玩笑,泰勒在这个领域的地位是超然的,一人开创科学管理,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工业工程,目前方兴未艾的几大生产管理实践体系也是建立在泰勒制的基础上,泰勒之于生产管理,如同亚当斯密之于经济学,达尔文之于进化论。泰勒这本写于105年前的著作,今天读来,依然毫不落伍,他对生产率提升的目标,对劳资双赢的追求,对标准化的重视,对科学方法在工厂现实中的应用,今天依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泰勒在工厂现场中对搬铁块、铲矿砂、金属切削的长期试验和测定,他描述的吉尔布雷斯对砌砖的动作研究,字里行间,仿佛身临其境,与工业工程的先贤们在一样的工厂工作,和他们面对一样的烦恼,进行一样的思考,寻找一样的问题解决方案,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有意思的是,泰勒耗费许多年尝试却未真正成功的金属切削标准工时公式,几年前我也曾实践过一次简化的版本,结局也类似,可用却不太成功。可见,前人的书要读,不仅可以借鉴,还能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八):雇员努力提升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保障

  科学管理原理的提出,是基于员工效率低而产生的。那么这个效率低是事实吗?

  我认为不仅仅是泰勒所生活的时代,而是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在全球不同的国家,人员的薪酬差异,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同时,也是因为人有自己与生俱来的障碍:自私,懒惰,贪心,嗔恨,执着,傲慢等。那些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是会摆脱这些一个两个或多个障碍的人。

  读完本书,我的最大感受是,雇员努力提升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保障。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人的时间是固定的,你投入工作的时间多了,自然做其他另自己愉悦的事的时间就少了。本书中讲述了一个例子,工人喜欢运动,打球,或者其他体育竞赛,你看他们浑身是汗,还非常有激情,因为那是他们喜欢的事,不需要催促。

  人的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说不的能力。有很多事,我们说自己是不得不,那就是被逼迫的。比如,我们说你基本的吃饭,你可以说你不吃吗?再比如睡觉,你可以说你不睡吗?在相对的层面上,你都是需要的。这里说相对的意思是对有些追求灵性成长,并出离于轮回的修行者来说。

  所以,在做一些维护自己生存及履行自己职责的事情时,你需要提升你的效率,因为只有那样,你才可以更多时间享受你所主动选择的事情来做。

  二、在前一条中,有个暗含的假设,假设你的欲望是固定不变的,或者是在相对一段时间内的欲望是固定的。当我们的欲望扩大的时候呢?我们必然会所求更多,而之前所得更是有限,所以还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效率以满足个人欲望的需求。

  遏制自己的欲望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它需要第一条所节省的时间来训练,在相对社会不断发展中的欲望提升,这点只能靠提升个人的生产效率来完成。这里的生产率不仅仅是工作上面的,还有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比如投资,那你的投资回报率高吗?比如生活衣食资具,你可以很快的完成吗?

  第三,再回到一般工作中,个人效率的提高,不管是记件工资,还是任务工资,如果你都有很高的效率来完成。你的成长速度超过了你们公司的速度,你势必会选择更好的发展平台,获得更高的个人发展。或者就是老板为了留住你这样的人才,给你晋升,加薪。不管哪种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最后,有人会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分工协作及知识性工作岗位的普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不会不再需要?这个问题跟题目依然是一样的,如果还需要人操作,如果还需要人来工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是对雇员自己最有利的。

  那些被“解放了”的劳动者,可以努力去享受服务,或者选择追求灵性的生活。那些不得不做事谋生的人,如果不能提升效率,那么他的享受,他的幸福,也就被自己所葬送了。

  不管怎样,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对整个社会最有利的。人作为有情感的动物,在两种极端产生之前,必然都会选择。

  lt;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