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河》读后感精选10篇
《深河》是一本由(日)远藤周作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河》读后感(一):深河
深河,起初并不明白书名的意义,直到最后才发现作者的深意,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洗礼。
矶边看着妻子渐渐走向死亡,为了不让妻子伤心,故意向她隐瞒病情。而妻子为了缓解丈夫的压力,她请了义工美津子,为了缓解难以忍受的疼痛,她让医生加了吗啡的量,于是很快逝去。通过义工成濑美津子,矶边了解到,其实妻子早已知晓内情,并且她也向义工透露出自己实际上并不在乎能活多长,反而担心自己丈夫在她离去之后生活无法打理,所以提前个把月就开始写“生活日记”。握着这本日记,矶边先生差点崩溃,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于是在侄女的邀请下,去了印度旅游。
在旅游的路上却恰巧碰到了成濑美津子。
成濑小姐在学生时代因受别人怂恿,外加自己的一点好奇,捉弄了奇葩同学大津,伤了他自尊,但同时,大津的与众不同也深深地影响着她,使她觉得越来越愧疚。终于,在新婚不久的蜜月旅行中,和丈夫分开后,她悄悄地去见了大津。得知大津是因为自己才走上神甫之路时,心中满是五味杂陈,她也一直弄不明白何为“洋葱”。
木口先生,和塚田是战友,在一次战争中,在穿越枪林弹雨、尸横遍野时,塚田本可以放弃木口,但却最终选择吃了人肉,救得木口先生。多年后,当塚田先生找木口先生求关照时木口先生才知道真相。一直以来,塚田先生为了赎罪,为了避免道德的谴责和获得自己良心的安稳,终日以酒逃避,后因癌不治身亡。此后,木口先生也陷入了忏悔之中,一路踏上旅途。
……
他们一行人在同一辆大巴车上相遇,来自不同的地方,带着不同的故事,但却都是去外面旅游,说是旅游,其实都是在为过去的事情烦恼,想探寻所谓的转世之谜,探寻自己内心的安定。在领队江波的带领下,转转各处,不曾想却遇上了印度总理暗杀的特殊时期,无奈,想去做法事的,想去美景旅游的都没有去成。最后,都阴差阳错的来到了印度圣母河-恒河,即是深河。在这里,见到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大家像是各有所悟。
大津,当初这个大家认为最笨最不合群的家伙,却在一次背人的事故人受伤,后病情恶化,时间就定格在成濑美津子焦急地为他寻找医院中......
她想:“我知道存在人间之河。我还不清楚那条河的前方有什么,可历经过去许多过错,我稍微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够相信的是,各色各样的人背负着不同的辛酸,在这条深河里祈祷。河流包容他们,依旧流淌。人间之河,人间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深河》读后感(二):人间深河,各自悲哀
远藤周作翻译过来的书不多,碰巧《沉默》和《深河》我都看过。远藤周作专注于对信仰的探讨,《沉默》就是在问何为神,神为何沉默的问题。与之相比,《深河》则更像总结作品,在这里,爱和信仰包容世间的一切,不论怎样的人,不论经历过什么,最终都会得到救赎。
《沉默》中,神甫被抓后的心理活动和情节上的起伏多少造成了悬念,产生了一些跌宕。但是《深河》不同,它一直以平缓的笔调在慢慢诉说,像一条河流将你慢慢引入,但并不太起波澜。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温良谦恭,温润有礼,也多亏了译者的好功力。
故事以日本旅行团赴印度旅行为线索,不同的旅客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矶边、美津子、沼田、木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无法向他人言说的秘密,他们背负着这些而活。他们或者在妻子离世后才会珍视以前从未注意的东西而后悔不已,或者穿行于男人之间却没有爱的能力,或者孤独到只能与鸟儿诉说,或者为吃过战友的肉而羞愧不已。人间深河的悲哀,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所幸的是,他们最终都在恒河得到了救赎。
所以我想当作者在晚年回顾一生的时候,是不是有这种感觉,不管你曾经做过什么,如何丑恶,如何鄙陋,最终都会得到救赎。人间深河无人能够逃脱,但犯过的错、受过的伤,就像恒河包容万物一样,最终都会得到解脱。我想作者是想借助这个故事帮助我们理解现在的痛苦和不得已,而一切痛苦都会指向解脱,然后指向永恒。旅客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石矶物语、美津子物语、沼田物语、木扣物语,但惟独没有三条物语。我想是因为三条夫妇对印度文化和印度教缺乏起码的尊重。是不是信仰宗教者并不重要,但是当面对别人的信仰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有敬重,如此才可以从我们没有的东西身上获得安慰。就像美津子,她并没有自己的宗教,但她能够从别人的信仰和爱中得到救赎。
关于恒河,我很惊讶。印度的母亲河,我总以为是宏大的,美丽的,不料却是浑浊的,夹杂着骨灰甚至漂浮着尸体的河流。她的特别也正在这里,人们在夹杂着骨灰的河水中沐浴,她既包容生也包容了死。世间的一切美丽、丑恶、肮脏、污秽,都在神圣的恒河水中转世。印度这个国家在书中也因这样的描写而显得神秘而神圣。
但愿我们所经受过的一切也终将得到救赎。
如今我不再会追问别人的痛苦或烦恼。
人间深河,各自悲哀就好。
另外,关于大津,他是书中一个特别的人物,被美津子戏弄放弃信仰,又被美津子抛弃从而懂得了被抛弃的痛苦,被信仰解救又重新拾起。他对于基督教的理解不同于欧洲的神甫,爱是他信仰的核心,爱一切,包括异教,就像那个人一样。那个人,有意思的是,书中称呼他为洋葱,可见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人,在爱世间的一切,善与恶,好与坏,本教徒与异教徒。他无佳形美容,却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
我想大津对于信仰的探讨可能就是远藤周作自己的探索。这是一种东方式的哲学,从宗教中产生,却又不禁锢于宗教。信仰在这里的本质是爱,是承受,是怜悯,是将欧洲的基督教更日本化、更东方化、更人性化的人生哲学。
大津的内心是安宁而平静的,他以爱意抚慰世界。尽管如他所说,只是对洋葱的模仿,但结果也是那么地相似——他担当了三条的忧患。
《深河》读后感(三):《深河》:谁的心中没有一座伤城?
这是一场计划好的印度之旅。各人怀着自己的心事,想要去那片神奇的土地找寻现实中失落的东西。故事的主人公是几名普通的市井小民,如你我一样,有着最平凡却最切肤的人生感悟。
矶边:曾留学美国,归国后成为公司职员,娶了一名贤惠的妻子,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然而,他曾一度感觉这种平静中蕴含的无聊。妻子不是张扬的人,她知道如何料理家事,让丈夫在疲惫了一天之后感受到家的温馨;她从不抱怨,就算有什么不快,也不会给丈夫添烦恼。矶边曾在朋友的结婚典礼上致辞:……妻子,就应该是像空气一样的存在。离不开,看不见,却不碍事……全场哄笑。而她只把妻子眼中那若有若无的转瞬即逝的茫然看做无事。他也曾尝试冲破平静,在觥筹交错中徘徊……只是有一天,妻子突然被查出患了癌症,晴天霹雳让他猛地意识到过往安宁生活的美好。而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妻子也强忍着放射治疗的痛苦,努力挤出微笑。临死前,妻子告诉矶边,自己死后将转世,“……你一定……要找到我”。矶边并不相信转世,但对妻子的思念让他心存希望。他了解到国外有关于转世的研究,并通过这一研究的负责人了解到在印度发现了一名可能是日本人转世的例子。为了找到妻子,矶边踏上了这次印度之旅。
美津子:“现代世界,最欠缺的是爱,谁都相信的是爱,受人嘲笑的也是爱。”美津子就是这样一个对“爱”迷失的女子。学生时代的美津子,因着动人的外貌,就不乏大把的追求者。只是终日喧闹的生活常常让她觉得一阵空虚。抱着好玩的心态,她被同班怂恿着去捉弄信奉天主教的大津。这个憨憨的大块头生长于教会家庭,每天循规蹈矩地上课、做礼拜,努力想融入群体却每每失败。美津子带着邪恶的想要将大津从神那里抢过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体味快乐。她做到了,但很快,她对自己的行为厌烦,舍弃了大津。失落与痛苦的大津重又回到神的怀抱,并远渡重洋,到法国,后来又到印度,成为一名修道士。而美津子则怀着对生活的失落,茫然地找寻着自己的归所。这之间她结婚又离婚,总难找到让内心真正释放和解脱的东西。她同时深切地怀念那个与众不同、将自己祭献给神的大津,他为什么可以那样淡定执着地做自己。在巴黎,她曾与大津讨论他的神。美津子仍然藐视大津的信仰,她甚至仍有些沾沾自喜地觉得:看吧,我曾经将他从你手中抢过来过。只是,这个被他丢弃的男子,最终还是被神广博的爱所包容,并从中找寻自己生命的圆满。大津一直都相信,自己信奉的神是有着包容一切的爱的,而他是这爱的践行者之一。后来,因为其所谓的“泛神论”观点,他在巴黎修道院遭排斥,于是只身前往印度,继续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美津子的印度之行也便与找寻大津有关了。
木口:二战时期的退伍军人。在缅甸尸横遍野、有如死亡之路的热带雨林中,因着战友的救助而逃过一劫。回国后过着平凡人的生活。直到一次与战友重逢,才逐渐知道那死亡之路上发生的让战友愧疚一生的事情。当时的战友舍命留下照顾木口,但食物匮乏,在找食物的过程中,他遇上几个士兵说有当地的蜥蜴肉卖。他把肉喂给木口吃,但腐肉的味道让人难以下咽,而战友此时也是筋疲力竭,想着不能让自己也倒下,便强忍着吃了那块肉。后来木口才知道,那块肉是他们的另一个死去的战友的。这件事让木口的这位战友在退伍后终日借酒浇愁,最后重病住院。在他即将离世的时候,一位美国的基督教义工出现,并给他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在南非的某次飞机失事中,乘客们被困孤岛,一位将死的乘客对其他人说:我死后,你们就吃我的肉。其他乘客因此而获救,而并没有人责备他们。“任何事情都善恶一体,没法用刀子切割般黑白分明。”而战友终于释然了,最终带着安详的表情辞世。木口的印度之旅,是为了缅怀战友。
沼田:一名儿童童话作家。他的人生与动物有着不解之缘。童年时名为小黑的小狗、后来的鹦鹉、鹩哥。在他正值壮年时,大病一场。在病情恶化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一只鸟说说话。于是妻子遂其愿为他找来一只鹩哥。他在医院的天台上和鹩哥聊了很久,关于他的忧伤和恐惧。后来,他的手术很顺利,醒来后却发现忘了将鹩哥从天台上带回房间,它已经在一个大雪夜冻死了。那只还不会说话,只学会“哈哈哈”的鹩哥,每每用这种似乎是嘲讽的声音回应沼田的倾诉,陪他经历了黎明前的痛苦黑暗,在他以为生命最难的关口度过时,鹩哥却走了。他冥冥中觉得,鹩哥是为他而死的。他的印度之旅,是为了找寻鹩哥而去的。
就这样,各人心中守着一座不为人知的伤城,期待着在善良与邪恶、福乐与苦难泾渭分明的印度及那被无数人称道向往的深河中找到答案。
只是,故事的结尾,矶边辗转多处却未能找到转世的妻子;美津子见到了大津,目睹了他为了践行对神的信仰所做的种种努力,却也见证了这个执着之人面对现实的无奈;木口说出了心中的秘密,缅怀了战友;沼田放飞了一只鹩哥……后来又如何了呢?不知道,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结尾处是关于大津病情恶化的消息。
我并没有看懂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天主教徒,其中涉及到一些关于宗教的论述让人费解。
书中有一段这样描写美津子:暮霭笼罩着街道,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什么都徒劳无功。不只是这次印度之旅,到今天为止她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学生生活,或是短暂的婚姻生活,伪善的义工工作……那一瞬,我想到了自己,徒劳无功,似乎同样适用于我。所以,美津子是在这样的失望中努力想要找到生活的意义?而大津,那个在印度恒河边搬运尸体以让他们在死后能进入梦寐以求的深河的大津,那个相信“各种各样的宗教,他们从不同的道路聚集到同一地点,只要能到达同样的目的地,及时我们走的道路不同也无妨”的大津,那个义无反顾的为了心中的信仰而虔诚付出的大津,究竟给了她怎样的震撼呢?
《深河》读后感(四):鸡汤自我安慰。
真难看。 不管是不是人生最后时期的作品,讲真难看。人物完全不典型无病呻吟角色自我发展实在没逻辑。 妻子那边不觉温情,最后才告知周围的人和其妻子? 老兵那边不够现实沉重吃肉及童话作家鸟代身发展几乎看开头就知道。 美津子人物零散中二病吧! 洋葱理论就是自寻烦恼的社会人士自我安慰托词吧…… 什么苦痛?!那么多“底层”挣扎的血泪,怎么可能是这些刻板的人物所能表现出的?! 结局我日呀那个男人要死了?! 可能与作者最后的经历有关吧,对神的讨论只觉得鸡汤式自我安慰。 我自身可能也些全部的神归根都是一个不在乎派别。 大家都很沉痛但这就是人生无有分别无有悲乐。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是过着那样的人生罢了……恐惧任何形式的重新开始人生。一次就够了,感受过,去死仅此而已。没意义,神,我想说的是一种意思。不会在乎得到我们其实并没有分别区别的“苦痛”的。 从这里讲,神是公平的,既然给了你生更赐予了死亡。 我很感谢这个世界,也做好了面对任何都感谢这个世界的打算。不过,就是一死嘛。 既然你们怀疑,那么就有了鸡汤。自造的吗哪。有用?很好!足够了…… 大家都很痛苦,但真觉得对那么多比我更艰难的人……无法不,自私地给予同情,我很渣他们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似乎我不应该也没立场这么感觉……是的,大家都是一样的,不该这么感觉……但是大家好痛苦!我却是渣滓…… 说不出来了,已经很久没有想去思考这个东西了。大概,成了我内化掉的了吧。就算是幼稚的想法……算了。 这个只觉鸡汤吧……
《深河》读后感(五):來到恆河河畔的人們,為尋找什麼?
所謂深河,即印度的恆河。
河畔,死者的屍體被焚燒,骨灰撒入河中,期望靈魂在來世復活;
無數虔誠的人用混有骨灰或屍體漂流其中的河水洗漱、沐浴,祈求來世的幸福。
深河,神的愛河,無論多麼醜陋的人,多麼骯髒的人都不拒絕。
讀書心得:
深河,為日本文學作品,文字隱約可見其日本人內斂的情感特性。
本書的五個主角,各因為不同的目的而來到恆河的河畔:剛失去妻子的鰥夫、尋找一份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的醫院女義工、悼念因戰爭而死去夥伴的老人、為告慰那只曾伴他走過每個寂靜的的鹩歌而踏上旅途的童話作家以及為尋找信仰意義而被基督教遺棄的神甫。
五個角色、五個不同的故事,以不同的角色看待死亡這件事。瓦拉納西城,印度教聖地,坐落在恒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一個善與惡共存的城市。每個瀕臨死亡都會來到這個城市,把葬身恆河當成最後希望。有錢人的家人用擔架將死者送到碼頭邊的火葬場,單身貧窮的棄民也希望能死在恆河,所以拖著蹣跚的腳步來到這個城市。
來到恆河河畔的人們,為尋找什麼?
帶著沉重的回憶或是不解或是希望,是否只為了能得到救贖?也許尋找著寄託?
在恆河裡,沒有尊貴及卑賤、無論宗教、無論性別及物種。
它沉默的接受來到這裡的每個人或者是動物,以不同形態,或活著或死亡。
而它從不問明你來到此的緣由。
信仰究竟是什麼?
為何連宗教也彼此對立憎恨而殺人?
神,難道不是寬容的嗎?
大津說:我認為神並不是如你們所認為的,是人以外讓人瞻仰的事物。而是在人之中,而且包容人、包容樹也包容花草的大生命。我在每個人身上找到了神,既然如此,為什麼他們輕視其他宗教的教徒?難道是內心有著優越感?我在猶太教徒身上、在伊斯蘭教教徒身上都感受到神的存在,而它無所不在。
你背著十字架登上死亡之丘,我現在模仿你。
你背上背負著重人的悲哀,登上死亡之丘,我現在模仿著你。
《深河》读后感(六):至少我要耿直地跟在洋葱之后
翻开书的时候,我绝没有想到故事的脉络竟是这样的。读及矶边、读及美津子,我一度有过弃书的想法。是的,和很多作品相比,远藤周作的文风算不上优美华丽,对于情感的描写也称不上细致体贴,尤其是大津和美津子的那段露水之缘甚至丝毫没有打动我的地方,直让我觉得粗糙又简陋,我理解不了美津子,也不懂得大津的刻骨铭心。
然而,他的书是那样的一种类型——你越来读越好像一切都在书中。从生命最微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味,这里没有一件事不能被我们理解、领会、经验,以及在回忆的余韵中亲切地认识的。——是可以归类为里尔克所指的“壮丽而深刻的书”中的一本。
于是,沿着矶边、美津子的肌理,我触摸到了沼田的脉搏,并听到了木口的自白,我的心,被远藤周作一层层剥开,我开始拥抱他的故事,拥抱他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不怀蔑视、不怀冷漠,而是以一颗被剥开的坦诚之心,理解并接受他们的心路历程、理解并接受他们的另类与不完美。
我,也就是循着这样的节奏,一步步看着配角的大津——丑陋、臃肿、平凡、一无是处的大津向我走来,逐渐成为整本书里最最打动我的灵魂式的人物。我为他所震撼,因他的一言一行而肃然起敬,因他的选择而眼中饱含着热泪。
他说:“我没办法像这里的人那样明确区分善与恶,我想善里头隐藏着恶,恶之中也有善的存在。因此,神才能变魔术,甚至运用我的罪,导向救赎。“
和不懂得如何爱的美津子相比,被美津子深深背叛与伤害后却依旧像对待友人一样对待她的大津的形象陡然高大了起来。他其貌不扬,但他的内心伟岸且时刻迸射光芒。美津子为何不断地寻找他?是被那破败墙壁的缝隙中泄露出来的大津的光线所吸引了吧!就像那些苦苦爬向恒河的弃民一样,那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与自己身处之境迥然不同的光明之域。
他说:“这个世界的中心是爱,我认为洋葱在长久历史之中,只以此向人显示。现代世界,最欠缺的是爱,谁都不相信的是爱,受人嘲笑的也是爱。至少我要耿直地跟在洋葱之后。“
他就是这样,始终忠实于自己的信仰,披着神甫的皮貌,背着一位异教徒,去完成他的此生心愿。——“你背着十字架登上死亡之路,我现在模仿你;你背上背负着众人的悲哀,登上死亡之丘,我现在模仿你。”
在这个旅行团里,人人姿态迥异,正如生存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我们一样。——有人是娇气不经世事的三条夫妇,有人是壮志难酬的导游江波,有人是童心未泯的童话作家,也有人是饱经沧桑的老兵。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过往与梦想,也有着不一样的罪恶并期待救赎。
在走过那包容美好也包容丑陋,承载清净也承载污秽,埋葬甘地总理也埋葬垂死弃民的恒河之畔,每一个凡尘俗子都好似穿越了心灵罪门,获得了灵与肉的救赎和解脱。
是恒河吗,还是大津,亦或是象征着恒河的大津,使我们刹那间便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看哪,一位神甫背着一位异教徒,去完成他此生的心愿。
“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
《深河》读后感(七):人间深河的悲哀,你我皆在其中
现在夜深人静(室友还在撸[二哈]),终于有时间来思考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了。其实昨天晚上就已经看完了,只是我觉得应该先看完《诸神的微笑》(芥川龙之介)和《权力与荣耀》(格雷厄姆·格林)才会有更深的体会,不过考虑到时间因素,再拖下去可能会遗忘当下的一些思考,所以还是写点东西吧,凡事还得趁热打铁。而且既然已经看完《沉默》,紧接着再看《深河》也没有问题,这也是很多人的阅读顺序。
非要说的话,《沉默》和《深河》这两本书可以算作是我的宗教启蒙读物,以前只是偶尔翻翻《圣经》,对于宗教信仰之类的话题都是敬而远之,然而自从看完《沉默》和《深河》,我开始觉得宗教话题并不晦涩,甚至还蛮有趣的。虽然作为中国人理解起来会有天然的困难,但是每当我内心有疑问、困惑甚至是忏悔无处述说的时候,我也会抬头看看天,也会希望有个超越一切存在的神灵来倾听我的告解。所谓宗教,它的存在价值不就在于此么?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你是选择自己承担一切,还是选择相信一切皆有安排,两种选择没有孰优孰劣。
回到这本《深河》,跟《沉默》一样也被改编成了电影(于1995年由熊井启监督完成),小说讲述的是一群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年龄各异的人们,怀着各自的苦恼和疑惑踏上了印度之旅。矶边老人受妻子临死前的嘱托前往印度寻找她的来世;成濑美津子为找寻自己曾经抛弃却又一直默默追随着的天主教徒大津;童话作家沼田打算深入感受印度的大自然并在恒河圣域放生鹩哥;老兵木口想在印度佛教寺庙为战友和印度敌兵做法事;三条夫妇则选择印度度蜜月。这群人各自独特的“物语”随着旅途的行程而平缓地展开,围绕对爱、对人生意义、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追寻。
《深河》采取线状结构中的平行式小说结构。该故事人物在叙述心中的伤痛同时,不断地进行着巧妙的穿插,将原本互不相关的情节内容交错进行,使得每个人的价值观与思考方式在彼此心中产生碰撞。在各自关于生死的执着追问中,只有美津子是带着关于自身与爱的追问上路的,而大津对于宗教的执着与困惑则成了美津子疑问的实质载体。同时,大津的寻教之路与美津子的寻爱旅途也在冥冥当中为这些故事的链接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深河》中以“印度朝圣之旅”这一事件将经历各异的一群人聚在了一起,尽管所持的价值观各异乃至对立,可他们都寻求着某种“救赎”,他们对宗教、对人生的思索这一命题构成了故事的主旋律,使故事呈现出复调式多声部的结构特征。
执意寻访妻子转世之身的矶边,曾一度希望在宗教中寻求寄托,然而在目睹了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之间的血腥斗争之后,他再次感受到了宗教世界也像政治世界那样充满了复仇、憎恨和对立,无法令人信服,唯有缩入“犬儒主义”的硬壳中才能安宁度日。经历过战时和战后生活的矶边对这样的人和团体看烦透了,正义这个词也听腻了。最终他孤独、落寞地坐在恒河边上,独自承载对亡妻的爱和思念。
美津子追寻着大津,想借他的信仰之力将自己从虚无感中拯救出来,可她却无法认同大津卑微、痛苦的生活方式。在恒河边默默地为印度教徒服务的大津和修女们让她感到滑稽却又忍不住热泪盈眶。
童话作家沼田幼年时代在大连度过,殖民地人民生活的惨状给他的童年蒙上了阴影,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碎使他变得消极郁闷,他唯有将动物视为情感倾诉对象,通过童话创作来消解心中的悲哀。他热爱自然,却无法坦然正视印度那即丰饶又粗暴、恐怖、“拥有不可思议的淫猥”的自然。沼田在恒河圣域放生鹩哥,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内心的安宁,对现实的逃避仍使他感到自我厌恶。
老兵木口所无法抹去的愧疚源于二战期间,在缅甸热带雨林的“死亡之路”上,战友为了救他而吃下人肉并因此而痛苦了一辈子。木口在恒河边为战友及在战场上丧生的人念上一段阿弥陀经,为他们祈祷冥福,而这也成了他将封存在内心中的痛苦的秘密宣泄出来的契机。他始终思索着佛教的善恶说,相信只要怀着慈悲心就可以得到救赎。
带着世俗的有色眼镜和享乐主义的肤浅到印度进行新婚旅行的三条夫妇对印度的闷热、贫穷、混乱、污秽感到厌恶,他们无意深入接触或了解印度的宗教或社会,而只是带着文明社会的优越感和猎奇的心理轻蔑地俯视着这块东方土地。
旅行社领队江波曾留学于印度,了解印度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情况,他热爱印度文化,可是导游的工作中所接触到无知而充满偏见的游客往往只让他感到轻蔑,变得口是心非,他为无人真正了解印度而感到悲哀。
这群人的价值观几乎都是混沌或充满矛盾的。即便是天主教徒大津这一直接触及基督教信仰核心的人物形象,也并不例外。从小皈依天主教的大津身上所流着的日本血脉却使他无法摆脱泛神论或多神论的影响,以至从大学时代、神学院学生时代到修道院时代,他都被教会斥责为异端,遭排挤、放逐。他笃信耶稣,却又认为不同宗教是对等、兼容的,耶稣以不同的神的形象存在于其他宗教中,存在于信仰或不信仰他的一切国度;他认为耶稣就是博爱,而博爱没有人种、宗教之别。大津怀着博爱和悲悯之心践行着基督教教义,在印度瓦拉纳西卑微地为印度教徒服务,背负老迈的“贱民”前往恒河,支持着他的并不是笃定的信念,而只是“模仿”耶稣。他始终活在天主教教义和平等、博爱思想的矛盾斗争之中。
通往恒河的人们带着深感失落的灵魂四处游荡,于是只能踏上圣河之路,希望能够在那里洗清自己身上的污浊与罪过。仿佛是不同流域的支流,汇总一处才最终完成了永恒的奔腾。小说中恒河的出现常在早晨或黄昏,沐浴在阳光下的圣河目睹所有生人死灵的轮回交替,而四处是解人心结的暖黄色调。孤独上路的灵魂行游此处,真正具有了超脱的可能。
《深河》中凝聚了远藤周作对人生困境与人生意义、苦难与救赎、基督教的“罪性”、宗教间平等对话的可能性等多个命题的深邃思考, 多种价值观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印度之旅这一特定的场中相互碰撞,擦出炽热火光。人物形象刻画的独立性和未完成性等复调特征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更使小说的主题富有极大的可延伸性;而众人对生命价值以及精神救赎的孜孜追寻又使小说始终围绕着同一命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
《深河》读后感(八):被救赎的印度之旅。
一个看似悬而未解的“转世”之谜,一个始终不明白真爱的不羁女子,一个被困惑,一个躲藏在童话故事里。
一架飞机,一批日本游客,一趟印度之旅。各自有着各自的目的,各自都怀着各自的秘密,各自去各自所有寻找的地方,各自去解开各自的谜底。
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揣测后面的情节。如果与自己所想一致,就会一阵唏嘘,觉得故事永远都离不开某个套路。而《深河》却给人一种悬而未决、又波澜不惊、一直平缓向前推进的感觉。故事不大起大落,不会让你心潮澎湃,却也不会让你完全丧失信心。
矶边,一个普通的日本男子。他如所有的日本男子一样,对于妻子,并没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并且认为妻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他也认为,只要男子事业有成、努力工作,女人就会喜欢这样的丈夫。他从未想到的是,在妻子心中他却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那份浓烈的情感,即使来世,她还想和他相遇。带着妻子临终时的遗言,他来到印度,虽然是想找到妻子的“转世之身”,却在这趟印度之旅中,一点点的感触到了和妻子的日常,是那么的平淡,回想起来,却又是那么的温馨美好。
美津子,一个曾经玩世不恭的女学生。在同学的怂恿下学着《莫伊拉》里的情节,玩弄着憨厚老实的“大津”,“我从你的身边把他带走了”,“洋葱把他从我的身边带走了”。那个始终认为自己不真正的爱任何人的女子,却在法国、在印度,一次次的找寻那个“小丑”的身影。
木口,一个曾参战归来的战士。因为战友在最艰苦的环境下没将他抛弃,对战友一直满怀感激。而无奈,战友也因为当时的迫不得已,食了战死者的肉。一直愧疚在心,终日饮酒度日,最终离去。
沼田,一个童话作家。在印度,放归一只曾替他死去的鸟。
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与心事,在这趟印度之旅结束之时,一切也都被救赎。人生的那条深河,你我共拥。生与死,一如那恒河的水,既洗脱罪孽,也埋葬死亡。就让那些悲哀往事,在这恒河边的火葬场付之一炬,撒向恒河,随水远逝吧。
《深河》读后感(九):很好啊
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看看,真的是比不不错的书
《深河》读后感(十):人是映照上帝之爱的镜
《深河》不同物语的人物结构总让我想起薇依对于上帝之爱的阐述,大意是,人是上帝之爱的载体。人是一面镜子。
树——妻——矶边
基督——大津——美津子
小丑/丑角——小李/小黑/犀鸟/鹩哥——沼田
基督——加斯顿——木口
惊醒我之处有二。大津向美津子说,你抛弃我的行为让我感受到他被抛弃时的感觉。大津说,叫他洋葱番茄都没关系。
如果不注意这句话,那么显然小说中明确提出的“高于一切的永恒力量”就会归于泛神论甚至无神论的讨论。用天主教局限远藤周作,相当于用基督教局限薇依和克尔恺郭尔。
深河包容生者与死者。浮尸与尸灰,沐浴与漱口。深河混沌。人是上帝之爱的镜,其悲哀在于,人不完整。如同克尔恺郭尔所言,只有超越者能理解爱,因为爱,无法直诚这种不平等。人映出的是什么?不是一个更高的形象,不是更清晰的善恶(远藤周作探讨的“日本人信仰的天主教是否还是天主教本身”的问题本身是文化相对主义,而这种泛神论的立场至少是某种绝对主义)。人只能映出神圣与猥亵交缠、温柔与残暴并存的查姆达,这个被眼镜蛇咬伤、被蝎子刺伤,用干瘪的乳房给一排穷苦孩童喂奶的老太婆形象,只能映出丑陋而无威严,“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的基督形象。无明之夜无法照亮人间深河,它吸收了所有的爱。人这面镜如同大津和修女将要死的弃民送到修道院、背到火葬场,难以说清是否有用。人可能被爱照亮,却没有被照亮。
在“叛教”问题上,《沉默》里洛特里哥自身对叛教行为的态度只是体现在文后 的编年中,仍然是全书的主要矛盾点之一。而在《深河》里,“叛教”的重要性已经不甚明显了。
不太了解任何宗教,一家之言。读者也是这样一面镜,不同的镜照出不一样的《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