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他共度六十一世》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5 05:5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经典读后感10篇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是一本由的灰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5.00元,页数:70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读后感(一):说真的,这本书之所以火是因为它写得早吗?

  这是一本没有什么质量影评集,以及没有什么新意资料

  事实上,如果不是它在荣迷之中如此出名,我曾经多次试图淘到它而失败的话,我对它的评价高一

  今年它再版了,我很失望

  其实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本书,如果你需要一本张国荣电影剧情简介,那么借来看看倒还不错。但跟在后面的影评质量甚至还不如某些豆瓣热帖

  典型影迷文字

  所谓影迷文字,真是能够一眼看出来,我在看张国荣的电影世界时,某些影评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抒情过度之感(也就是,苏),然后我一边吐槽“这特么也算是影评”一边就抬头看见栏目名叫影迷随笔

  这本书就是这样了,拉拉杂杂把剧情讲一遍角色分析一通,字里行间穿插对张国荣的赞美和爱,对剧情的深入程度约等于看过片子正常人能瞬间想到的层次,对演技剧本摄影剪辑的真正分析基本没有,什么?有的?……如果你觉得把演员动作白描一遍然后扔赞美就算的话

  接着就是无数花边、幕后、新闻老料、转载……天哪,上这些你能比得过电影世界吗?你能比得过网络吗?你能说得比我在论坛上找到的多吗?你复制粘贴这些真的不是为了凑字数吗?

  我本来以为这是本讲电影的书,结果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功力之浅,简直不明白竟然还会是位影评人

  或许由于专业执着,我对影评的质量略苛求吧,总之这些文字真不是什么影评,就是个影迷随笔

  文笔还挺次。

  卖这么贵是因为字多?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读后感(二):一世足矣

  起初看到这个书名好奇,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张蜀黍的61部电影,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说过这样的话“听说猫有九条命,但电影演员可以超过九条命,每一部电影就是一个生命”所有才会有这样的书名,但我想说与他共度一世足矣。他一世的生命就已经让无数的人因此开始改变了属于自己的一世生命了。并且使这一世成为不朽的传奇

  作者是个荣迷,当然我也是,所以即使有些主观表达方式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们都是因为喜欢他才阅读这本书的,对于不是他歌影迷的人来说,这本书确实是艺术价值不大,客观性不强,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本好书。她带领我们一部一部的理解电影的幕后故事,我们在看电影中不会注意到的细节,以及电影在拍摄时遇到问题,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每一部电影的介绍会因为作者的喜好程度或多或少,比如《霸王别姬》《阿飞正传》《春光乍泄》等等毋庸置疑这些是哥哥代表作,所以也略有些侧重,有些是纯的对于影视作品的影评,每个镜头的分析,光线的理解,也有一些是纯作者的心理过程,比如《霸王别姬》作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叙述当年她和妹妹对他是如何认识的过程,最后完全痴迷个人觉得这一点不太好。我更喜欢从专业角度的分析,对于我这种看电影只是看个情节的来说才更有意义,更能深层次理解电影的意境,我更中意《春光乍泄》的介绍。

  《恋战冲绳》就很少对于电影的介绍,文章大部分篇幅介绍了作者前往冲绳的所见所闻,《金枝玉叶》让我明白面试那个镜头后面隐藏的笑果,还有当时电影的《家有喜事》原来的角色安排,《东成西就》与《东邪西毒》的关联,《锦绣前程》当时对于张国荣下凡扮摊仔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流星语》中的无片酬出演,这一切都是我在看电影中无法了解的,的灰让我对张国荣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张国荣这个人在当时香港的影响力有了认识。作为90后的后荣迷,很庆幸我能与他共活在这星球上,虽然不会见面,但是共同在1992年到2003年一起经历过那个时期

  他的一世是电影里每一世都无法取代的,他的一世是个传奇,虽然短暂,但像烟火一样绽放的那么绚烂美丽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读后感(三):宣传了张国荣也限制了张国荣

  的灰对大陆荣迷崛起意义不可小视,她曾在张国荣去世后跋山涉水,于各大高校召开张国荣电影节,也曾在网上为张国荣写贴无数。如果如果把“继续宠爱张国荣”看作一份浩大工程,那么的灰就是工程之一。

  可惜的灰的格局太小,在她的文笔上立马暴露出来,自始至终,她只是站在一个追星族这样一个毫不客观的角度去讲述张国荣。站在这样的角度里,无限的美誉必然的,不知道的灰是否有心去掩藏自己的不客观,但字里行间的主观臆想性扑面而来。于是乎《与他共度六十一世》成了的灰的追星史。

  这本书能在荣迷中火,一是因为它浅显易懂,二是因为它的行文在对张国荣进行无限重叠的赞扬。甚至不少细节只要推敲,就可以发现存在常识错误——的灰预设了现有一个完美的张国荣,所有夸奖的论据都只是手段技巧,即便这些手段和技巧只是想象出来的。大部分荣迷才不管部分情节是否假想,只要是能够将偶像完美化,她们都不假思索接受

  书中讲了六十一部张国荣的电影,六十一部电影原本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却在这本书中成为了一通流水账。

  专业影评家出版的影评书最多细讲20部电影。影评人的灰的水准就是把六十一部电影的内容依次介绍一遍,像豆瓣影评首页一样,然后每一篇都是开始细述张国荣在这部电影中演得多好,付出了多少辛苦

  她反反复复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说明张国荣是一个十分优秀完美的人。除此之外,行文中根本看不到的灰对电影本体有任何专业性见解。她只是借着电影去夸张国荣,如果张国荣是一个舞蹈演员,她可以立马转换成舞蹈评论家的灰去极力称赞张国荣舞蹈跳得多么辛苦多么精彩

  正是专业性的缺失使得这本书在粉丝群体之外很难有说服力。因为行文先入为主的目的太明显了。

  如果我们把书名改成《中国:与他共度六十一世》,假设这本书是在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周年之际出版的一本我爱中国的书,那它也就是一本宣传意识形态政治正确的书——我做这个假设是想说明,《与他共度六十一世》的性质和《厉害了我的国》差不多,他们都是在制造一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材,两者区别受众不同,前者属于一个粉丝群体,后者属于一个涵盖多个民族的群体。另外,粉丝群体的政治不同于大国政治,它只属于粉丝群体的所有和追星有关事务。但是行文风格,根本都是一样的。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的意义,是承认并宣传了张国荣的优秀,但因为文学性极低而沦为鸡汤故事汇。喜欢的人觉得它伟大,更多是狐假虎威地被张国荣所衬托出来的伟大。

  浅显性让与他共度六十一世便于流传,带动了张国荣的宣传。但是同时它也限制了张国荣的形象。由于它预设一个毫不客观的追星族视角,把张国荣放置在一个狭隘的视角里。

  粉丝说可以用“始于颜值,限于才华,忠于人品”去概括张国荣的优秀,但其实你会发现,这句话可以去概括任何长得不太丑的男明星。每一家粉丝都可以站在预设本命是一个最好的人的前提下,给她们偶像的才华、人品找出相应案例

  也许你把张国荣当做本命,觉得其他明星都比不上张国荣。但是这只是因为你把张国荣当作本命,所以才会先入为主。就像把其他明星当作本命的粉丝,也认为自己的偶像综合方面是最佳的,不会认可张国荣至上论。

  既然每一个长得不丑的偶像都可以用“始于颜值,限于才华,忠于人品”去概括,那么,张国荣的突出之处在哪儿?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读后感(四):两本书治好了我12年的拖延症

  【写给哥哥】

  之前从来没有因为月初的这个日子哭过。

  不是后荣迷,那年我18岁。现在唯一记得那天脑子里闪过的想法居然是:“幸好不是发生在我最喜欢他的未成年时代”。那之后去了大洋彼岸学生活,小时候听过的为数不多他的歌,看过的十几部电影慢慢模糊,那个因为他升华了的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变成一个越来越遥远记忆。每逢人间四月天,只是淡淡的想起,对于其中的细节和缘由也从来没想过深究。

  六十一世里曾经最喜欢的是原版《东邪西毒》那一世,年轻懵懂的年代觉得这部通篇在讲孤独,真他娘的酷。

  月初开始在家养病,无聊之间找来了《春光乍泄》,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一部接一部。。。。。才发现本来就晚到的我原来错过了那么多华彩和荣光。于是“之所以你现在没哭,只是因为你还不明失去了什么”这句影评犹如惊雷。

  然后是没日没夜的做功课,重新了解他和他的作品。读出来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明的好多事情

  六十一世即使再来几遍,大概一直会喜欢的还是《东邪西毒》,因为他,体会了戏里那坛酒的滋味

  还好有这样的两本书,“平缓的,镇定的,冷静的,客观的”道来他的电影世界,让我这样错过的、不明白的重见伟大。

  也是作者的用心,我读到的是和他的人一样温和宽厚语言,很多东西都有分寸点到为止

  但我还是会私心希望未来的香港电影再也不能超越由他代表过的辉煌,也许只有这样,那些中伤过他的人才知道他们错待了什么。

  大概我作为张先生的粉丝,修行还不够

  谢谢作者。

  【唠叨

  我一直觉得《春光乍泄》是无时代的,虽然有新闻播报的镜头,时时看起来都像是上周才刚刚公映的片子。1997年,我还是对着《泰坦尼克号》里的小李子大发花痴的年纪,即使识得泰山,大概也是看不到各种无赖和反复下,美到炫目幸福情爱。这大概也是作者最喜欢的电影,花了最长的篇幅。

  能有看《春光乍泄》的时间,是因为长久以来咖啡+茶+熬夜的生活方式换回了胃酸倒流烧心烧肺的痛苦

  非常谢谢你,哥哥,百年以后再去听你的演唱会可好?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读后感(五):和电影里的张国荣走过春夏秋冬

  影评不再是独立与时代、独立于演员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人文气息,在了解时代的前提下了解电影,在知晓演员的前提下理解电影。

有些人,在你的心里面,他去了哪里,又有什么所谓呢?

  最初了解张国荣先生,是通过他主演的《霸王别姬》,里面程蝶衣的每一次做手,每一个走步,以及对戏的痴迷与坚定,对自己命运把握与不屈,都令我深深地折服,也让我更有兴趣去了解他的扮演者——张国荣。

  从70年代末到2000年,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张国荣先生饰演过很多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有如梦如幻的南北行海味铺太子陈十二少,亦有无脚的小鸟阿飞,金牌监制人顾家明,还有爱子如命的阿荣、冷血杀手rick……

  每一次在银幕上的出现,都令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他,了解到他在影视上塑造的多种可能性。作为一位后荣迷,只能隔着屏幕去细细品味,只能通过文字去了解他的故事,借助一张张带有历史痕迹照片,去回看他那精彩而美好一生

  我曾多次想象,如果他没有去世,在今天,他应该会变得更有韵味一如既往优雅,或许,对艺术仍保有着自己的追求,又可能,会离开那座生他养他的城市,去到世界的另一段,与家人一起“aged gracefully”。

  但,这一切只能停留在无尽的想象中了,但仍然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艺术风采留下了,还有很多的电影供给我们一再回味,而每一次的重温,都能有新的惊喜收获

  的灰所写的《与他共渡61世:张国荣的电影生命》,恰好是延展和丰富了张国荣先生在电影艺术上的造诣奉献,犹如一个个的分镜头,还原了每个年代的张国荣的不同表演风格、形象造型

  书里的每一张图片,都能让荣迷感受到用心与真实,彷如,哥哥就在身边,他在亲口讲述一个个关于他的故事,其实他一直没有离开,而是以电影的方式继续留在我们身边。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可以发现作者将张国荣所出演过的电影全都列了出来,并在旁边用心地加了带有时代气息和个人情色彩评论,譬如:年华盛放的气焰,斜阳渐远的纪念:记《烈火青春》;Farewell To My Legend:我与我的《霸王别姬》;《风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这些略带感性点评,有些是对电影的内容进行评论,有些则是将作者、时代、作品结合了起来,或者是借用了电影中的台词、哥哥所唱过的歌曲,彷如揭开了时代的画卷,重温哥哥所出演过的经典角色,以一种全新的感官感受他所塑造的世界。

  而与此相呼应的,是书中写了大量关于张国荣与电影的故事,以及作者与电影的故事,同样地,也回避了很多生僻的电影专业术语,似是与读者对话,而不是站在高处评点。

  在讲到《流星语》这部电影的时候,则是穿插了作者与她的孩子之间的琐事,这种感觉非常的奇妙,一种是坚强而愿意为了孩子放下一切的父爱,一种则是温暖的点滴入微的母爱,两种情感,一同包裹着读者,这种情感的体现在书中多有出现,再如说到《霸王别姬》的时候,插入了的灰“追星(张国荣)”的片段。

  另外,张国荣的电影故事也十分的精彩,谈到了关于他最后一部电影(未能成片)的创作过程,也有很多张国荣工作时的小段子。比如在拍摄《枪王》时,为了角色塑造更加逼真,他要求把眉毛全都剃掉等等;为了角色更好地进入状态,特意喝了几口酒……

  很多观众,都会认为张国荣演什么都像是自己,或者说很难从角色中抽离出来,而这本书恰巧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不是单纯地“像在做自己”,而是以一个演员的身份,真切地体会了角色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亦不是“难以抽身”,而是把观众带进了角色,让观众长久地沉浸在其中罢了。同时,通过这些细小但却生动的故事,让“艺术张国荣”更加丰满,除了演员之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内涵。

  这样,影评不再是独立与时代、独立于演员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人文气息,在了解时代的前提下了解电影,在知晓演员的前提下理解电影。

  之于这一点,的灰做了一个无意识的尝试,亦即将“张国荣研究”进一步地引导至“艺术研究”中。

  张国荣去世后,很多自称是“资深粉丝”“资深研究者”的人开始展现他们的艺术创作天赋,从各种各样的角度(生活、传记、情感等)去撰写他们眼中的张国荣,但是,这里面的内容,真实性有多少?多是为了吸引他人眼球,希望在广阔的荣迷市场分一杯羹,但可悲的是,总有人买账。

  而的灰的这一套书,则从电影的层面切入,将真实的生活与艺术相结合,既不落于俗套,又不至于高高在上,在雅与俗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希望,这只是研究的开头,而不是结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