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6 04:5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精选10篇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一本由张靓蓓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一):整理各位豆友的书评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世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顶峰,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他“不好意思再谈什么理想”,却不知理想已深埋心底

  李安活得很明白。他说,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李安十大感人细节

  细节一:我一点愧疚感都没有

  拍摄《分界线》的头四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到了最后阶段,还差八千多美金,我就从惠嘉的账户里直接提了来用。那时她在伊利诺伊大学当助教,因为要交税,所以存折放在我这里。奇怪的是,我一点愧疚感都没有,事后我跟她说起这件事,她也仅只哦地应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细节二:那些菜真好吃

  金马奖在台北市贸中心举行一场演唱晚会,我这才知道台湾还有这么宏伟的会堂,当时只觉得那些歌支支动听。有一天徐枫请吃饭,陈凯歌、王家卫、张国荣等人都在座,那些菜真好吃,我一想到远在美国的太太不能同享,心里面很难过就跟身旁的王家卫说了说。

  细节三:夜奔D.C.

  (《饮食男女》)杀青后我直奔纽约,并嘱咐助理李良山帮我查询有无夜班火车到华盛顿D.C.,因为妻儿正在D.C.姐姐家,我担心太太一人连开五小时的车回纽约太累,急着想去与家人相聚。后来又怕自己半夜到,太太还得半夜开车来接我,才打消夜奔D.C.的念头,盘算着第二天再去。当晚七点多飞抵纽约,没想到车还没到家门口远远就看见家里灯光通亮,原来太太带着儿子已经在家等我回来了。家的温暖,治好了我的杀青忧郁症;家,也是我做收心操的地方

  细节四:你真好命,你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来买菜!

  前些日子我和太太到纽约法拉盛的华人区去买菜,我把菜装上车,太太到停车场对面的路边买西瓜,有位台湾来的太太对她说:"你真好命,你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来买菜!""你有没有搞错啊,是我今天特别抽空陪他来买菜的!"那位太太听到我太太这么说,一时气结,半天接不上话。其实以前她就很少陪我买菜,现在也一样

  细节五:"父亲三部曲"都讲老爸

  quot;父亲三部曲"都讲老爸,有些对白就是他说过的话,许多都是我家的事。《喜宴》里包括评字、做菜,甚至婚礼新郎新娘跪在父母前听训的情景、对白,都是。以前爸爸对我电影中的这些情景好像没什么反应,我本以为这都是我一厢情愿的抒发,直到2001年9月,他才在一次访问里直言: "我就像《喜宴》里最后一幕双手高举的老父!"我则是事后看了影带才知情。

  细节六:你还爱不爱这个人

  (《冰风暴》中有幕戏我坚持拍琼◎艾伦的手。)拍之前,我只跟琼讲了一句话:"你还爱不爱这个人?"她突然间哭得直喘,可是镜头对着她拍时,她又不哭了,就憋着那口气,发抖地把戏演完。到拍完收工时已是清晨七点多,我大概抱着她有五分钟之久,她才慢慢平静下来。收工后,我坐车回家在路上想起来,觉得很感动,不自觉地也掉下泪来。

  细节七:在镜头后面跟着掉泪

  (《卧虎藏龙》俞秀莲和李慕白诀别戏中)杨紫琼那个哭不是假哭,是真的肝肠寸断。我看演员多年,他们干什么,真、假,我都清楚。我晓得她哭的不只是俞秀莲的委屈,而是她自己有多少辛酸!拍摄时我自己拍片的苦水也被搅动,在镜头后面跟着掉泪。

  细节八:真是熬不过去了

  (《卧虎藏龙》)后制期间我老是心揪着,脸发黑,血压神经胆固醇内分泌全乱了套,跟腱炎加上心悸一起爆发。睡觉时身体会放电,四肢充血,醒睡换档之间会暂停呼吸。人常被吓醒不说,每逢夜晚即如临大敌,经常睡眠失调,有时整晚无法入睡直到晨曦微露,坐在窗前看到日出,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人很沮丧心神无法控制,当时觉得真是熬不过去了。

  细节九:卡着车门,顿时抱头痛哭

  (奥斯卡庆功)派对结束,正要坐车回旅馆大陆制片刘二东过来跟我说:"再见了,导演,这场经验真的很值得!"我一时间百感交集,人坐在车子里,二东身在车外,我俩卡着车门,顿时抱头痛哭。

  细节十:爸妈谢谢你们!

  (我学戏剧,父亲一直很闷心。)当我以《喜宴》拿下金熊奖时,父亲还希望我改行,就像杨德昌得了奖,他妈妈还说:"你今年几岁啦,拍了几部电影,可以找些正经事做啦!"我爸爸那时也这样想,直到《理性感性》拍完时,他还说:"小安,等你拍到五十岁,应该可以得奥斯卡,到时候退休去教书吧! "……(《卧虎藏龙》获金球奖最佳导演奖)致完辞正要往后台走时,我突然想到还没有谢谢双亲,赶紧折回用中文说:"爸妈,谢谢你们!"远隔重洋,我知道父母朋友乡亲们正守在电视机前为我加油打气。

  不是要教导你怎样去生活,怎样去拍电影,怎样去面对迎头而来的困难

  因为生活是不需要教导的;学电影不能靠一本书;而对于接踵而至磨难,我们根本不知道它要何时才算完。

  李安的一生不平均地起伏发展小时候读书不行两次都没考上大学,上了大专学影剧科后学话剧,父亲让他出国留学,先就读了伊力诺依大学,而后自己报考NYU。

  首先选择影剧专科并不是李安的本意,假如考上大学便不会有李安的舞台生涯;其次出国留学并不是李安的初意,假若不是父亲的坚持,李安现在也许在台湾和弟弟李岗继续相依为命落魄电影人。

  所有的都是际遇,偶然又是注定,李安的一句话,做电影的“形势比人强”,他所得到的一切,是命运的使然,也是自己坚持到底的结果。其中变幻无数,一个三十多岁还没有立业的男人,谁会知道他现在的沉稳智能在柏林威尼斯奥斯卡上熠熠生辉呢?

  蔡康永的评语很好:这本书可以让你看到从构想到实现之间,要克服多少困难。

  许多人都知道李安在纽约六年全职家庭宅男的日子,对于一个而立之年的人,有多少人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压力呢?

  所以不管是年少得志还是厚积薄发人生就是无常游戏

  坚持着有好戏上演,或许坚持落得啼笑人间,无论如何,这便是人生。

  李安到底是幸运的。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二):《十年一觉电影梦》诞生

  三年以后,我醒来第一眼便能看到自己的床头,李安导演的新版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静静地躺在那里。开本小巧,装帧精致紫色封皮,“Thank you movie god”烫金字眼,护封上还有李安那个写满生活跌宕招牌微笑。这让我忍不住想要对这个清晨道声“早安”,也让我想起在那个并不遥远的下午,我和主编王菲菲第一次聊到这本书时的情景。

  菲菲是李安的忠实影迷。除了是忠实影迷,她还怀着一个女性对一个男性异于常人才气人格魅力的天然的崇拜感。当然我也是,但我进入出版行业资历尚浅,胆子尚小,没想过能够把这种天然的崇拜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得这么紧密。菲菲说:“身为出版人,能够做李安的书,是多年后都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这句话打动了我,甚至让我重新回想了好几天。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平乏无奇的宣言,可它恰能点燃一些人心中理想的种子。几个月后,当这本书的出版工作频频处于困境之时,我向设计师马仕睿说了这句话,我也向李安导演的助理李良山先生说了这句话,这句话没有换来嘲笑,而是赢得了更多的力量,在最艰难的时候攻破了人与人之间有如巴别塔式的隔阂。我想,是因为在某些对信念解读上,我们是一类人吧。

  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这本《十年一觉电影梦》,我和菲菲早就各自买了一本。对内容认可,对编著者张靓蓓的文笔,我们毫无分歧一致叫好。细细算来,版权快到期了。再上网一查,国内三大主要网上书店(亚马逊、京东、当当)基本都缺货。上豆瓣一看,这本书的页面还持续不断有人在点“想读”。“想读却买不到”,是2012年上半年《十年一觉电影梦》的读者市场状况。其实,很多经典书都有这样的尴尬状况。有些是因为“叫好不叫座”,读者买得少,零售商进货进得少,出版社不想积压库存自然就印得少。有些是因为版权到期,读者群发生变化阅读方式丰富了很多,往日轰动畅销书今天乏人问津,鲜有出版社愿意再版。而且,再版总有些“炒冷饭”的嫌疑。明明我们的初衷确实是不想让经典图书在市场上消失,可是,卖不好,被人嘲笑“冷饭冷矣,能复炒否”;卖得好了,又有投机之嫌。莫非真是“十年一觉出版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虽然“想读却买不到”的市场状况让我们看到机遇,可是再版这本书还有几大难点:1、当时是2012年2月,李安继2007年《色,戒》之后,在国内已经沉寂了5年。2009年《胡士托风波》虽然也频频获奖,但在国内却并无太大动静。在资讯更新如此迅速关注热度眨眼即逝的都市,读者还记得那个隔海隔峡的李安吗?2、李安的电影生涯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十年一觉电影梦》讲述的是2002年以前的李安和他的电影,仅到《卧虎藏龙》止。他最负盛名的《断臂山》《色,戒》等都没有收录。“内容旧”这个硬伤,要怎样才能解决

  还有第三个难点。当然,后来证明了这第三个难点是我庸人自扰,但我还是很想拿来一提。作为中信出版社“时尚工作室”的编辑,我能把握好李安传记这个无论跟“时尚”还是跟“生活”都稍稍有些远的题材吗?书的装帧效果会不会太都市?太浮华?太轻佻?我是个习惯把困难想在前面的人,不是给自己找逃避责任借口,而是想要计划周密,以便胸有成竹从容应对我的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你担心什么呢?李安就是最大的时尚!”说得多好,李安就是最大的时尚!

  刘瑜老师有篇文章标题叫做“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不经意间,人很容易把自己和世界想象得过于狭隘。其实,胸中笃定,必见辽阔之地。

  《饮食男女》中有句很经典的话,“人生不是做菜,不能等料齐了再下锅。”做书也是如此,永远不能等完美无缺了再动手。菲菲和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商定好了,做!我们兵分两路,她负责在选题会上说服领导,我负责查找相关资料。那是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几个字,找不到太多信息,但制作挺大,还是3D电影。我马上找来扬•马特尔的原著小说,一口气读完,半天说不出话来。柴静采访李安的时候也提过这本书,她说,她在2007年看的这本书,看完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这跟我当时读完的感觉是一样的,我完全无法想象,有声、有色的电影该如何去表现书里近乎沧海横流宇宙洪荒场景。这部未知的电影让我充满太多好奇,我选择相信李安。没多久,社领导也选择了相信菲菲,相信我们这个团队。于是,漫长的版权谈判之路由此拉开。

  关于版权谈判的过程,我并没有参与,也不知情。我所知道的是,在此期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全国上映了,不少观众大呼神作。我去看了,菲菲也去看了,她更伟大,她怀着六七个月的身孕,不顾家人的反对,在电影院一边瞪大双眼追踪每一个细节,一边用准妈妈的手抚摸着肚子里微微受惊的宝宝

  2013年春节前夕,版权部的同事霍芬从台北书展带来好消息同意授权!而此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国内国际票房口碑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大家将目光盯准了2月25日奥斯卡奖颁奖礼。而对于出版社,时间成了最大的敌人。我们能在2月25号把书赶制出来吗?这看起来是个不可能完成任务。一本普通正常的制作周期,至少要2个月。更何况是这么重要、这么经典的书。难道再版一次,仅仅意味着换个封面就原封不动地拿出来吗?这是否背离了我们的初衷呢?

  如果说2013年春节成了我们真正的年关,那么2月25号这一天简直让人悲喜交集。此时,菲菲刚生完孩子,尚在月子里,还是给我发了一个又一个短信询问、建议、指导。而我则坚定地守在电脑前看奥斯卡奖的同步直播。李安拿的第一个奖是“最佳摄影”!快,微博!第二个奖是“最佳视觉效果”!快,微博!最后,“最佳导演奖”要颁发了。我紧张得有种眩晕的感觉,似乎时空倒错,我又回到了几年前的新闻工作。速度!效率!精准!终于,真的是李安。我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那一刻,把书抛到了脑后,把码洋抛到了脑后,把这个封闭大楼的办公室里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尘埃抛到了遥远的星球。

  可是问题马上来了,大家又记起了李安,可是书呢?什么时候出来?

  在2月25号这一刻来临之前,我们按计划将书的准备工序完成了2/3: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作者不打算撰写新内容。为了攻克“内容旧”这一硬伤,我们决定加入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宣传期间,柴静和陈文茜对李安的采访手稿,并很快得到两位的授权认可。另外,张靓蓓女士也为再版重写了序,还非常努力地找到了台湾“中影”,请他们提供不少李安未曾曝光的电影剧照和生活照片。其中还包括李安唯一一次在自己电影中的出镜剧照,也就是《喜宴》里的客串角色。

  其次,邀请图书装帧设计经验丰富的马仕睿担纲再版《十年一觉电影梦》的设计师。马仕睿被我们戏称为“京城名设”,其实何止“名满京城”,他在圈内早已赫赫有名。我们相信他对李安也是神交已久。早在拿到版权之前,马仕睿就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做小开本,也就是正32开。文库本多采用这个开本。人物传记常用的16开,虽然几乎形成了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并不易读,翻阅的手感也差很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书店陈列时非常抢眼,有气场。但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字字句句都很耐读,更适合走经典路线;第二,做精装。理由同上。经典路线之必需。

  我很快同意了他的要求。那时候时间还没紧迫到让人抓狂。我们还沉浸在手工作坊式的精雕细琢的构想当中。

  春节刚过没多久,马仕睿将他设计的第一稿封面通过QQ发给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躲在QQ背后的他一定拈须微笑(虽然他的胡须没办法拈起来),耐心地等待着我暴跳如雷的反应。我没有暴跳如雷,但跟每一个看到这个封面的读者一样,我心里堆满了无数的问号。这是在开玩笑吗?

  封面上的李安眼神抓人,让我不敢直视。头像大到快要冲到边框外面。腰封上的文案压在人物的脸上。摘掉腰封,封面没有一个字,了无痕迹。

  面对我连珠炮似的问题,马仕睿告诉了我他的想法:1、这张照片摄于1994年,与全书叙述的李安在年份上(2002年以前)相吻合,也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李安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状态,从容又紧张,纯真又世故。这张照片,没有那个时期的李安导演不该有的疲态,与读者看完全书的感觉更贴近;2、这张照片是设计师邀请李安进行棚内拍摄,品质比一般新闻照片精良,设计大方坦荡,清除一切挂碍,着重强调图书内容的坦诚和真实,所以采用“面对面”的设计,把腰封去掉后,整个封面没有一个字,也没有多余的元素,让真实的李安直接面对读者。

  最后,马仕睿说:“我设计这个封面花了两天时间,你得盯着它看一天,才能下判断。”

  我接受了“盯着看一天”的建议。起初只是为了对得起他的辛苦。

  一小时,两小时……最后,看顺眼了。

  还越看越有味道。

  我以为我自己太不坚定。发给很多朋友、同事看。

  结果一样。从暴跳如雷到越看越顺眼。

  也许真像马仕睿说的,经验是靠不住的,尤其是审美经验。

  我又试着换了好几张别的看起来更“美”的照片,离“传神”二字相距太远。大家也都不满意。

  这时候,我已经很清楚,是时候用这个封面,与李安本人对话了。

  3月1日,奥斯卡奖的热度还在持续,国人还在为李安疯狂,这时,《十年一觉电影梦》内文和封面设计稿全部完成,于晚上10点49分从我的邮箱发出,在一眨眼的瞬间进入了张靓蓓女士的邮箱。我关掉电脑屏幕,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在我敲过数亿次的键盘前,轻轻地趴着睡了会儿。忐忑,有梦,心神不宁。

  张靓蓓女士现任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馆长,她特别热心,迅速对送审的稿件做出了回应。她希望能给她一点儿时间,对书稿进行再次核对,特别是附录“李安导演作品年表”部分,涉及到庞杂的预算、演职人员、参展记录、获奖数据等数据,第一版就多有错漏,再版又增加了《色,戒》、《断背山》、《胡士托风波》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四个部分的数据,一不小心就会有差错。同时,她需要把内文和封面递给李安导演亲自看一看,因为封面涉及到他的肖像权,内文也需要他亲自审订,才能获得最准确、最权威的一手资料。

  张靓蓓女士学者式的细致和严谨让我很感动。可另一方面,每天都有媒体找上门来,读者打电话过来,销售发行部门同事焦灼地敲敲我的办公桌,他们都在重复问同一个问题:书什么时候出?我甚至想过一个速成法:放弃精装,改用平装。因为平装的工期比精装快多了。

  一时间,目光聚焦,眼球集中。责任大到我没法做决定。我只能向领导求助。慢,还是快?抢时间,还是按部就班?赚快钱,还是内容为王?

  我不知道如果不是身在中信出版社,如果不是和潘岳总编辑、蒋蕾副社长的一席“密室”谈话,《十年一觉电影梦》最后会以什么样的形态面世。但回过头想想,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我们最后决定选择尊重做书的初衷,坚持精装,坚持苛求到极致的纸张,坚持对内容的严谨修改。就像陈氓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十年一觉电影梦》2月25日在三大网站已经开始预售,并按惯例在页面上通知了预计发货时间,是在一个月后。而决定“三大坚持”后,要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1、预计到货时间推后,需要向读者致歉并解释;2、具体什么时间上市,我们变得非常被动。因为李安导演正在拍摄美剧《Tyrant》,时间非常紧张,什么时候能把年表部分核对完,什么时候能看到封面,并给出意见,都说不好。

  这时,这本书的初稿封面在各大媒体、网站以及微博都曝光了,有称赞的,但不出所料,更多的是骂声一片。对于读者的接受度,我早有预期。但是,我相信也认可马仕睿的设计理念。所有的审美磨合都是必经之路。这个封面也引发了一些读者对中信出版社的非议和质疑,认为太功利、太投机,也有些人认为在消费李安。我觉得委屈,更替马仕睿和中信出版社委屈。但仔细想了想,不用急着辩驳,花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是真正的“行动派”。引用现在网络上最红的那句话:笑骂由人。

  3月22日,李安导演的助理李良山先生身在纽约,他给我回复了一封邮件,时间是在凌晨2点零6分。邮件很简单,两个意思:第一,李安对这张照片感觉not comfortable,第二,对封面文案的最后一句话也感觉not comfortable。我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并对自己说:亲爱的,你要处变不惊!李良山先生在信中留下一句话,让我很欣慰:Let’s talk。他还询问了我的电话以及适合通话的时间。

  Any time!必须的!

  第二天下午,李良山先生给我来了一通电话,认真解释了李安导演的想法。照片眼神过于sharp,文案中那句“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也稍显偏颇。我们迅速讨论了下修改方案,决定使用这本书2002年台湾繁体版的封面照片,并重新加以设计。两句评论性的文案去掉,干干净净,质本洁来还洁去。

  两天后,马仕睿拿出了第二稿封面。

  次日一早,马仕睿又拿出了三种方案,并加上详细工艺。每种方案都有好听的名字和专业的解释,第一种叫素字方案,第二种叫中国传统色系方案,第三种叫原图方案。对于色彩的名词更是丰富,群青,鸨色,萌黄,丁子茶……

  最后,李安选择了素字方案,也就是我们最后看到的定稿。这也是我们大家都很认同的一个封面。素雅,朴实,文艺,依旧了无痕迹。

  而同时,张靓蓓女士也在逐一翻阅李安导演的电影片头片尾字幕表,对年表的每一个数字进行非常详细的核查,并反复和李安导演及李良山先生确认。台湾时报文化是《十年一觉电影梦》的台湾繁体版出版方,版权部的李怜仪和主编李清瑞也一直在多方之间周旋,做了非常高效、及时、细致的沟通。有一次,清瑞急着给我传输一个非常大的文件,邮箱一再接收不到,她甚至想办法请来了一个大陆朋友,用QQ邮箱传了过来。事后我们还感慨,QQ邮箱真是太好用了。感谢马化腾。

  这一连串不喘气的沟通过程,让我有如身临美剧《24小时》,每个人的一分一秒都在向同一个目的推进。没有借口,没有猜疑,没有故意刁难。李安整个团队有问必答,张靓蓓女士一丝不苟,台湾时报文化办事滴水不漏。得知预售时间推迟,可能引发读者不满后,李安本人特别在意,还亲自询问读者的情况。每个人,包括李安导演在内,出发点都是同一件事:我能为这本书做点儿什么?

  清明假期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5日,我在长沙,暴雨如注。台湾的各位朋友们也在休着清明假期,只是不知她们是否也赶上了雨纷纷的时节。纽约传来消息,一切ok!

  我在长沙的一间旅馆的床上跳了几跳。

  我马上给这本书往来邮件长达2个月的dear all发了一封难以言表的邮件,感谢努力,感谢包容,感谢信任。我想马上飞回北京,飞回那间堆满了书的办公室,告诉责任编辑段明月,2个月反复的修改修改修改,很值得。我想告诉正在休产假的菲菲主编,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努力直到获得成果,就像生孩子,以一个母亲的心情,辛劳堆成山,成就一瞬间。但就为了这一瞬间,很值得。

  而事实上,成就真的是一瞬间。在下厂、印制过程中,无数琐碎的状况不停地扑面而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而一个期望走向成熟的出版人,是会学着在各种繁乱中清晰地找到自己的逻辑。那就是:

  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全力保持高效、零障碍沟通。

  以及,内容为王。

  我们的内文纸用了上等的轻涂轻质纸,封面用了上等的拉菲纸,环衬用了上等的大地纸,精装壳面用了上等的荷兰布面包装,摘掉封面和腰封后,干干净净,只在书脊处采用了压凹技术突出书名。每一个细节,都力图凸显一个出版社、一个设计师的用心和专业。

  三年以前,我带着二十多年的世事经历来到中信出版社。我猜,李安导演当年也许正在3000人的大海选中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寻找男主角吧。那时,我渴望成为专业的出版人,李安则想成为3D电影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根据“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我们都需要花大约一万个小时来练习。我这一万个小时刚刚拉开征程,而李安的一万个小时,已经收到了全世界瞩目的成效。

  他这神秘的“一万个小时”究竟花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十年一觉电影梦》的迷人之处。

  蔡康永说,这本书可以让你看到,从构想到实现之间,要克服多少困难。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可以让我看到,自己与李安之间,相差多少“一万个小时”。

  中信出版社 彭婷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三):我为什么喜欢李安

  为什么喜欢李安,因为他太了解中国人,太了解中国家庭了。

  看完《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的成长经历虽然只讲了“经历”未讲他的心路历程,但能猜测他的成长环境,对他的电影创作影响很大。

  李安出生于非常传统的家庭,父亲权威至上,可以想象一下那样的父亲,比如喜宴里的父亲,观念以及曾经的身份都差不多。这样的父亲,给自己儿子的压力,对自己儿子的期望如何?儿子又是如何不敢让父亲失望的?李安当年偏偏只考上个艺专,他父亲应该相当失望,在外人前也是相当没面子,况且还是学戏剧!这中间李安与父亲到底发生了什么,大部分传统家庭的孩子,尤其父母对自己望子成龙的,应该都能体会。以至于李安卧虎藏龙得了奥斯卡后,父亲还在说“这下满意了”。嗯,一定要给自己挣足面子,才算满意。

  最传统的东方家庭,加上美国留学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二者在李安身上留下的矛盾非常明显。受西方文化的感染他一方面想挣脱传统文化对他的束缚,另一方面却又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所以他的电影里才有那么多冲突与妥协。

  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他,仍然要像东方传统家庭的孩子,摆脱不了做出一番大事业,让父亲有面子,不忍让父亲失望的套路。据他自己说,直至卧虎藏龙获奥斯卡,他成为全世界都认可的大导演,名利双收,光耀门楣,才算真正得到父亲的认可。所以卧虎藏龙之后的电影,才开始摆脱东西方文化内核冲突的主题,开始去探讨其他主题,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说句题外话,大部分的80后,面临的困境跟李安的成长过程差不多,一边是传统的父辈,一边赶上时代开放带来的西式文化冲击,人们一方面追求西式文化对自我的强调,一方面父辈却以爱的名义压着我们遵循传统。

  《推手》成片于1991年,《喜宴》成片于1993年,所讲述的父子关系,与今天无异。《喜宴》当年上映火热,很多观众都觉得这片子是喜剧结尾,皆大欢喜,李安表示很纳闷。父亲其实早就发现儿子是个gay,却假装不知道,加上因病住院的戏,从情感上绑架了儿子,也绑架了巍巍决定为高家生下孩子。片尾父亲离开美国之前,儿子的男朋友才恍然大悟老头懂英语,早就知道真相。父亲最后那句“要是不让他们骗我,我怎么抱的上孙子呢”,让人背脊发凉。这怎么会是喜剧结尾呢!抛开片中儿子同性恋的身份,多少异性恋子女,在今天也是同样的遭遇。

  李安中国背景的片子里,没有西式的异常激烈的冲突,比如《冰风暴》,最终的结局是一方家庭的儿子死去,换来两个家庭对自己的重新审视。中国背景的片子,比如《喜宴》里,是各自心怀委屈的互相妥协与绑架。为什么巍巍不能去你大爷的我就不生这孩子,你要孙子关我什么事?为什么伟同不能直接跟父母出柜,而要上演假结婚的戏码?为什么父母不能站在真为儿子感受考虑的角度,接受儿子同性恋的身份,放弃要他结婚生孩子的要求?我觉得恰恰是李安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太了解中国家庭的运行机制,太了解中国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会怎么处理家庭冲突。他太了解了,可连他自己都没法摆脱这样的束缚。

  不知道80、90后这一代人为人父母后,是否会有那么一些变化。我的看法是悲观的。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四):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

  电影诞生就是一个不断协调的过程。从最初的剧本、选角、摄影、服装,到后期的剪辑、配乐…

  李安的人生又何尝不是?

  身份的认识:现实世界的外人(台湾人中的外省人、美国人眼里的外国人、大陆同胞心中的台胞)&电影里的自己。

  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西方的明刀明枪,如何把中国人的文化通过西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在西方舞台。

  基督教、佛教、道教相连:基督的撒旦、佛教的色相业障、道教的卧虎藏龙都是为人的欲望。

  李安大都通过电影的手法自自然然地去展现人心中的情欲,每个人心中都蜷缩着卧虎和藏龙,亦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猛虎与蔷薇并存!

  到底人是应该练神还虚成为降龙伏虎者还是潇潇洒洒恣意而为,是做大侠李慕白还是任性玉娇龙,正是李安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

  没看这本书之前,以为卧虎藏龙就只是字面上的卧虎藏龙,原来还指人心既卧虎又藏龙,内心有被震撼到,佩服李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人文素养!是要找个时间好好学习一下李安展现给世界眼里的中国人心中的卧虎藏龙。

  2017.10.11~2017.11.08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五):李安和他的电影梦

  其实我没有买这本书,只是在网上试读了几页而已.

  怎么说呢?对于李安的印象其实不太深,因为他不是内地的导演而是台湾的,而且他貌似不是多产的导演,但是奇怪的是,却每部都能让人觉得挺经典的......

  李安获奖了,是第二次获得小金人.那一刻,虽然我在上班,而且他得奖的时候,还是同事在偷闲之余所知道的消息.但是呢,奇怪呢,我既然与有荣焉!

  原来我一直当李安是自己人呢,毕竟华人导演在奥斯卡获奖,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你说那些老外评审的角度也许会更偏重于西方的拍摄手法吧,所以也有人讲,李安之所以能获奖,因为他已经认识与看透了这类奥斯卡的规则了......

  其实,真的不难找到共通点.第一次李安获奖凭借的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而第二次获奖则是关于奇幻,关于信仰的<少年派>...这些虽不是那种好来坞似的大片,但却胜在有社会感以及有独特性!

  所以说,李安没有放弃电影而是在坚持电影梦是多么正确的一件事情.而这当中,我当然也注意到了他的妻子---一位敢于在低谷中毫不犹豫支持自己丈夫从事电影行业的女人.

  所以,李安之所以能坚持,真的缘于他的梦想以及他身边的人.很期待他能再拍些经典的电影出来,而李安说,其实比起最佳导演,他最想得到的还是最佳影片,祝愿他在下一届的奥斯卡上能如愿以偿!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六):除了旷世奇才,我想不到其他词来形容这个人

  文/书单来了丨2018-4-18丨阅读原文

  只看荣誉的话,李安毫无疑问是华人导演中的第一人。

  你不一定看过李安的很多作品,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传记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因为这本书不仅能让你了解电影制作的主要步骤,它更给了所有追逐梦想的人,一个最完美的示范。

  其实,有整整6年的时间,李安都没有稳定工作,被太太养着。你一定好奇,他是怎么熬过那一段低谷的?

  李安说自己的方法,就是“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为了继续他的电影梦,他甘愿卑微到尘土里,在片场看守器材。

  所以李安最终还是成功了,他获得的三座奥斯卡奖,无疑就是命运对他的眷顾,更是这份坚韧给予的回报。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七):旧梦的滥用——拒绝脑残的脑残粉

  此书为再版,没有任何新的内容,就是换了换装帧,很好的纸,更加稀大些的字儿,然后价格噌噌地涨上去,完全是那种迎合热点的追风之作。

  作为李安的脑残粉,对此本书却不愿捧场,怕掉了粉,只余脑残。

  建议买了其他版本看看。

  讽刺的是,从初版起,至今又过了10年了,10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可以忽略的一段时间,我倒是真想知道,这10年,李安做了什么新的梦。而这本书,则只是将旧梦无谓地重温。

  可以想见的是,和莫言热一样,这一版大概是在李安成为获奖热门后便开始排版,当风向逐渐清晰之后便着手付印。我们也许该赞叹出版社的商业嗅觉。但是这种作风却与文艺类书籍本该有的安静违和,恐怕也很不符合本书主人公的精神气质。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八):亲切的李安

  在他大学是个优等生,但是毕业六年无片可拍,一筹莫展,回想当时赖在家中,自嘲若有日本男人志节早就剖腹了。最怕自己像《烧肉粽》里唱的:“自悲自叹歹命人,父母本来真疼惜,让我读过几年书,毕业之后头路无,暂时来卖烧肉粽……”,剧务打杂都很笨拙,只会拿沙袋、扛东西,“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连丈母娘都建议他开餐馆烧菜,当时他有个想法:“要不然就是老天爷在开我玩笑,我就是来传宗接代的,说不定我的儿子是个天才,或者时机未到,就连叫花子还有三年好运!”她的生物博士老婆独立聪明,专注刚直,书里看来她的老婆并不在乎他的事业要如何,而他委婉柔和,两人互补恩爱,感情一如既往。他说他老爸最在意的是他有个和谐的家庭,这样爸爸就能感到很满意和放心,这就是他父亲心里的成功,他第一次得奥斯卡奖时,也还是不看好,不想让他继续当导演。

  这应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感觉一个亲切的李安离我们非常近,也许是女作者的原因,仿佛李安满怀温情向我们倾吐他的想法一般,他本就是一个温和的人。他就是个东方导演,我想他留美背景的视角和中国古典的内涵让他更清楚中国的魅力在哪里,他所有的片子都少不了伦理的成分,我也无法解释什么是伦理,包含了太多的东西,而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就是他的片子的核心魅力。因为看了这本书的小册,我才明白《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表达什么,本来让我一头雾水的电影,也在一次一次的回味中清楚起来。“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心态,(或者说)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态,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不)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

  “当你陷入危险时,你反而强壮,当你终于安全时,你反而虚弱。”

  因为看了这本书,回顾《卧虎藏龙》时想起书里所写的细节,也更觉有趣,李、玉的隐情,杨紫琼感情充沛的配音,玉娇龙的面纱,台词的趣味,场景的色调,好似终于去了一个书里看了千百遍的地方,兴趣盎然。因为看了这本书,再看《色戒》和张爱玲的小说,才看懂这女主角在想什么,才看出张爱玲的厉害,一个场景也许就用一个字概况了,稍不注意就遗漏了一个重大情节。大概那个时代的作家秀功力,就是看谁用最少的字说清楚。

  在大学演讲时他说,“在学校学了很多,但我大部分都忘了,只有一样难忘,就是不断学习、勇于尝试及面对失败。”

  “武书上说:‘凡练武功时,须饱食而足睡。修道功时,须减食而省眠。功成之后,尤须压抑。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韧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义纯笃者,难得有大造就;非谦和恭敬者,难得有好善终。’”

  在台湾的艺专学习时,老师教他们什么是戏,“和尚和尼姑的戏没什么好看的,但花和尚碰到浪尼姑,就有戏看。”回想起来,姜文说电影是酿酒,你把葡萄直接喂给观众,或者酿好的酒直接灌给观众,那都不叫电影,电影就是把从葡萄在观众的面前酿成酒。

  说到导演与演员合作后就相忘于江湖的情谊,他说“记得美学家朱光潜曾经说过:‘美感是一种冷却之后的回味。热情澎湃的人写出的情书未见得好,好东西是冷静以后再回味,回味时还有真情在内,有经验,也有点距离了。’”

  讲述他拍《理智与情感》的经过,直接让无知的我惊叹英国戏剧水平,我也因此开始看英剧,演技、摄影、美术、服装,技术上都是完美、无懈可击,这就是英剧给人的印象,相比之下美剧实在太随意,甚至难等大雅之堂,还有一点,美国是幽默,英国是干幽默。李安当这部剧的导演时,英国的演员,不是牛津剑桥,就是莎士比亚的皇家资深演员,都是学富五车、阅历过人、伶牙俐齿,工作人员各个都是独当一面的老手,李安感到中国的管理是当皇帝,大家听令,在英国是当总统,处处遭质疑逼着辩论,权威得自己挣。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九):他是我最喜欢的台湾男人之一

  他是我最喜欢的台湾男人之一!另一个是蔡康永。

  他们一样出身家教很好的家庭,待人接物很有礼貌,很温和的样子,却很决绝的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和善不是伪装 也不是大多数中国男人对现实妥协的无奈。他们积极努力,活得洒脱自如!

  不管活到多大年纪 都在一如既往追逐梦想。生命鲜活如初,让人羡慕,忍不住想靠近。

  看这本书,能深刻感受到李安的坦诚,对自己的坦诚。我相信只有对自己坦诚的人,才能对他人坦诚。他对于名利成功的谦卑思考,实在难得。

  我想 这个世界,总要有这样的人存在,他诚恳 单纯,活得倔强,没有那么多自欺欺人的妥协。他是如我这般易被生活打败的人的榜样,他跟我们不一样。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十):李安的成功很自然

  昨天坐飞机时开始读,两个多小时航程才看了100多页。太慢。 李安这个名字早就如雷贯耳,国际大导演。李安的故事也听说一些,比如李安长期不工作,老婆无怨言,默默支持。 读这本书,了解了李安的童年以及出名前的人生。比如小时身体瘦弱,学习成绩一般,考大学考了三次才考了个艺术专科,不是父亲期望的学校和专业,但是李安喜欢。从小就对话剧有兴趣,对舞台有兴趣,后来发现电影是自己的最爱,做起来有精神有兴致。李安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父亲是校长,母亲是老师,他是典型的教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跟文艺实际上不怎么沾边。但为啥偏偏对电影有兴趣?做个大胆推测,也许和胎教和童年的熏染有关。李安的妈妈超级喜欢看电影还常常带李安去影院,对李安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以我现在的认识来看,作为第七或第八艺术的电影,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如果没有一点点天赋或者童子功,是很难取得较大成就的。

  李安尽管文化课不好,数学一塌糊涂,高考三战才胜,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学校。但演艺方面的天赋推动着他哪怕在破烂的环境中也能积累他成功的知识和经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后来,读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导演系本科,读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都是一个不断精进和厚积的过程。李安的才华在纽约大学毕业时就显示出来了,毕业作品获奖足以证明他的实力。

  毕业后,除了写写剧本,拍摄现场帮帮工打打杂,李安没有正经工作也没有什么收入,主要的事情似乎就是买菜做饭带孩子。这段时间竟然长达6年。。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即使李安本人也是苦恼羞愧,好在他是个柔和的人。其实,尽管与一般人正常工作生活的路子不同,不工作没收入在家做家务,看上去蛮窝囊的。在我看来,这其实依然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毕竟,对电影的热爱依然在,没有变。他念的是电影,思维的中心是电影,努力的方向依然是电影,而不是保姆。

  说起李安的老婆,很多的文章与节目给其很大的褒扬。我也觉得她很伟大。老公没出息,不工作,也不抱怨不唠叨不发愁。这是真爱,也是理解。最根本跟性格也有关。李安在书里反复说老婆是个独立的人,从来没有依赖老公的想法。另外,她也从来没有对老公要求很高,老公就是老公,不是用来挣钱和出名的。所以,当李安从德国打电话给美国的老婆把首获金熊奖的消息告诉她的时候,她没有任何欢呼或者兴奋的表示,只是表示知道了,甚至还为李安早上5点吵醒了她而不爽。

  这样的老婆,精神强大,是老婆的典范。

  李安这书,后面就介绍拍片的经历。从《推手》《喜宴》获得剧本一二等奖开始,李安真正开启了自己的事业。所有梦想都成真。他拍电影的幕后故事与拍摄感悟都值得一读,尤其对于我这种对电影的了解仅仅限于当做休闲放松的看看而已的人来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