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大师聊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和大师聊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8 04:0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大师聊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和大师哲学》是一本由张晓东著作,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6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和大师聊哲学》读后感(一):儒道佛的竞争

  佛教的中国

  随着儒学的衰落,文人试图用道家融合儒家,但不巧的是,还没融合完成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更强大的竞争者佛学传入了中国,开始了儒、道、佛之间的竞争。

  大家都知道佛学的创立者是释迦牟尼。

  那么佛究竟是什么?

  佛的原意是“大觉大悟者”。

  释迦牟尼原本是尼泊尔丛林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时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很是忧虑

  释迦牟尼在农田看到虫子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

  释迦牟尼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痛苦凄惨现象,非常感伤苦恼

  他便对世间诸苦进行深沉思考,思虑很久还是没有弄明白,于是弃绝红尘、出家修行,过起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他穿树皮、睡牛粪、七天吃一顿。

  经过六年多的禁欲苦修之后,身体消瘦的像枯木一样,还是没有找到解脱之道。

  于是便放弃苦行,来到伽耶城外的菩提树下,沉思默想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

  他终于找到众生皆苦的原因——灵魂轮回转世。

  西方宗教乐观主义,认为有来世是对人的奖励

  而印度教的悲观色彩却认轮回是噩梦,正是因为有轮回转世,才使生、老、病、苦、死有机会永恒地轮回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役。

  为此,佛提出了解决这个噩梦般轮回的方法——涅槃。

  涅槃就是寂灭,寂灭就是没有了,没有了也就逃出轮回了。

  那意思是让人消灭自己或者自杀吗?

  佛认为自杀和寂灭根本不一样,自杀后还是会投入轮回,而且自杀的人会投入最可怕的转世中。而寂灭就是要倡导人们行善、为一切生命牺牲个体,把普通的性善推广到了众生(包括人和动物),为了众生而牺牲自我,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寂灭,彻底的没有。灵魂彻底从这个世界灭失,再也不用投入到轮回中,从而解脱了轮回之苦。

  所以说,佛是悲观、消极的,而为了达到寂灭的行善又导致人了人们克己、节欲、慈悲温顺贞洁的处事准则,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的教条相似之处。

  可是佛寂灭了就永恒地没有了,人们还怎么去信仰、怎么去供奉佛呢?对于祈祷者来说佛变得神圣而无法接近了。

  已经成佛的都寂灭了,只剩下一些冰冷的佛教信条,就无法吸引更多的信奉者。

  所以佛教为了满足人们对神灵信仰的精神需求创造出许多未来佛(菩萨)来解决这些问题

  过去的佛已经寂灭了,看不到也摸不着,永远没有了。但还有未来佛,这些佛正等待着在极乐世界道成肉身拯救大家呢!

  佛教创造出来的这些未来佛——菩萨,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比如弥勒佛,号称“佛教的弥赛亚”,他道成肉身的时刻即将来临;观音菩萨相当于“佛教的玛丽亚”;还有阿弥陀佛(无量佛)等都获得了人们虔诚的信仰和深深的喜爱。

  这些新创造出来的未来佛,正准备承担起向中国传播佛学的任务

  伴随着未来佛的出现,佛教艺术开始蓬勃发展

  最初的佛已经寂灭了、已经没有了、已经去人格化了,不会再轮回了。如果人们再去描画他的画像塑造他的雕塑,希望通过肖像使他复活,这显然和追求寂灭的教义矛盾的。

  就像穆斯林不敢画安拉或者穆罕默德的画像一样,最初的印度艺术家也不敢绘制佛的肖像,佛的肖像就用符号“卐”代替。

  随着希腊的思想传入印度北部后,佛教徒认为写实地去表现佛陀是很有必要的,他们从希腊阿波罗神像那里获得灵感,最初塑造出的佛像样貌像极了阿波罗雕像。所不同的是:为佛陀添加了双目之间的智慧标志;释迦牟尼在当王子的时候因为佩戴着沉重的耳环,耳垂被扯的特别长,因此佛教徒为佛陀增加了长长的耳垂;还增加了用来承载花饰头巾的假髻。

  最初的样式后来被人们误解为,耳垂大就是有福气象征,佛陀的假髻是佛陀头上一堆堆隆起的卷发。

  这种有形的形象特别有助于佛教的传播,佛教从印度经过中亚,传入中国和日本,佛的样貌已经从最初的希腊风格发生天翻地覆变化产生不计其数的远东佛陀。

  随着汉朝对西域的征服,使得印度佛教能够沿着商业贸易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进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是一件了不起大事,可以与近代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相媲美。

  佛教在汉朝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大家误以为是道家的一个派别,佛教也正好借用道教的外衣进入中国。

  佛教徒要把印度人的观念带给中国人,首先需要把佛教教义翻译成符合中原思想的语言,于是他们借用了大量的道家词汇术语,按照道家的样式来表达佛教的内容

  入乡随俗的佛教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

  儒道佛同台

  很快道教徒和儒家醒悟过来了,原来佛教是要争夺我们的信徒观众的,外来和尚是来抢饭碗的,此时儒家和道家开始明确地反对佛教。

  道家说:“佛教是外来宗教,根本不是中国人的!”这一思想的确影响深远,无论中国人多么喜欢佛教,总觉得它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儒家知识分子就更会批判佛教了:“佛教徒脱发修行、崇拜佛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说脱就脱,不拜祖先,跑去崇拜印度佛陀,简直是大逆不道!出家只注重个人修行,只管拯救自己,不要家庭,不管国家,此乃不仁不义禽兽之为!”

  但是不管儒家和道家怎么批判,佛教的魅力让中国人无法抗拒。

  儒家只知道读圣贤书、说些漂亮大话维护皇帝利益,是文人获取功名途径。所以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儒家并没那么亲近

  道家呢?理论比较深,哲学性太强,一般人也弄不懂,弄懂了感觉也没用。道家的养生、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修炼成仙,倒是引来无数围观人群。可是到后来人发现长生不老和成仙不过是神话,根本没法实现

  中国从来没出现过佛教这样的东西,儒道两家在精神信方面难以拿出与之抗衡的东西,佛教传播开来,中原内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倒。

  佛教新创造出来的菩萨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就拿观音菩萨来说,这些精美的画像、高大的雕塑,充满了慈悲和怜悯,让人不由自主地信赖并爱上他们。

  每位菩萨都有精彩传说,让人们不禁赞叹和崇拜。

  天堂地狱的缤纷色彩,佛教艺术的渲染,人们被深深吸引和折服。

  佛教是比儒家和道家更容易走的路,不需要艰苦学习和辨析深奥哲理,不需要通读经书,只需要简单的一句“阿弥陀佛!”就获得了心灵的无限慰藉

  汉朝结束后,儒家地位衰落。

  玄学还没完成儒道融合,佛教就以更强大的姿态出现了。

  东晋时期,佛学也迅速发展,玄学与佛学互相影响,佛学者谈玄,玄学者论佛,成为一时风尚,佛道两家也日益密切起来。

  后来,玄学内部有许多的派别,如贵无派、崇有派、独化派,等等,这些派别的影响使佛教内部发生分化,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

  到了唐朝,皇帝与老子同姓李,李唐奉老子为祖先,尊崇道家,兼行儒佛,呈现三教同台的局面。三家同台除了相互切磋,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理学的产生

  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

  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佛教兴起。

  道家有世界观,告诉人们世界是怎么有无相生的,有方法论、有哲学思辨。

  佛教有灭欲观,教导人们行善,给人精神慰藉。

  儒家有积极进取思想,有建功立业和振兴邦国的理想

  唐朝以来,儒、佛、道各有所长,三教并行,儒家不仅不处于独尊地位,还常常被排挤到边缘

  那儒家该如何振兴儒学,恢复儒家的主体地位呢?

  如果用谈恋爱来做例子,A男(儒家)很帅,B男(佛家)有才,C男(道家)有财,他们各有所长女孩社会选择总是很纠结,到底该选哪个呢?

  儒、佛、道三男也会打来打去,各说各好。

  此时,A(儒家)最聪明,A(儒家)升级了,他不仅帅,还向B(佛家)学到了知识,跟C(道家)学会赚钱,于是A一举胜出,赢得了女孩(社会)的青睐

  儒家发现,儒家之所以不能占主要地位,是因为佛和道有的东西,儒家给不了。

  儒家对儒学进行了升级改造,以孟子的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理学(义理之学:研究儒家经典义理的学说),也叫道学。

  理学的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而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形成了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因此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

  儒家吸收了道家的哲学与思辨精神,构建了天理观念,克服了儒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方面的缺陷

  儒家借鉴了佛教的灭欲观,提出了灭人欲,弥补了个人修行方面的短板。以前的儒家主要谈论政治,从理学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修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齐家”作为政治运作“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朱熹是儒释道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儒、道、佛的理学,变得强大无比。自此以后佛、道学说再也动摇不了儒学的地位了。

  后世无论中外研究儒学都绕不开朱熹构建的理学大厦

  朱熹52岁时,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构成了朱熹理学完整的思想体系,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定为文人士子修身的准则。当时,五经被比喻成是粗米,四书被比作熟饭,四书被认为是通晓五经的阶梯

  宋朝时,朱熹的理学是受到排斥的,宋朝庆元二年(1196年)“党禁”,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朱熹直到去世罪名仍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朱熹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被奉为正统,在元、明、清三代,理学一直是国家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对李朝时期的朝鲜和德川时代的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从此四书代替了五经。

  那朱熹的理学到底是讲的什么呢?

  朱熹学问渊博,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地理、音韵、训诂、典章、乐律等无所不看,对各种学问都有着广泛的兴趣

  朱熹28岁时,开始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于是开始反佛道而崇儒。

  朱熹整合儒、佛、道思想,构建起了规模宏大而又缜密精致的理学。主要包括“理气”的宇宙观、“心统性情”的天人观、“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主敬”的修养功夫论。

  《和大师聊哲学》读后感(二):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伏羲一画开天,创建了《易》,为中华文明创建了超越时空的哲学。

  夏商逐渐发展起来的礼,周公制定的《周礼》标志着礼到周代趋于完善

  礼代表中华民族进入了更文明的阶段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不过一家,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都是从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易》中开枝散叶而来。

  诸子都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就是认识宇宙和人生道理;通古今之变,就是通达古今所有人的各种理解以及经验;最后成一家之言,融汇当前局势,创立自己的学说。

  老子对《易》解释的最好,并把天道推广到人事社会!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逍遥洒脱,认为万物齐一。

  孔子为周礼注入“仁”。

  孟子发展了“仁”,提出了“义”,创立了“仁义之道”。

  荀子融合了儒家和法家。

  董仲舒进一步把易经的阴阳五行引入儒学。

  玄学试图把道家和儒家融合。

  理学终于把儒道佛的精华融为一体

  心学把天理和人心客观主观统一起来。

  现代儒学则把儒学和西方民主思想融为一体

  中国的儒学从汉代开始就已经不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了,而是融合了各家的精华,代表着整个中国哲学,成为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儒学之所以生命力强大,在与他的不断包容、吸收、传承与发展。

  应该看到中国哲学有很强的超越性、思辨性和科学性。

  读易经能读出君子,也能读出小人

  学中医能出大家,也能出骗子

  哲学能为封建统治所用,也能为民主社会所用。

  不能因为使用者的不同而抛弃中国哲学。

  孙中山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人物。他具有远见卓识,知道中国哲学是中国的根和魂,并不因为时局的变幻而动摇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始终如一支持儒家哲学。

  近代中国落后西方,一再贬低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以至于很多人已经忘却了中国哲学。

  孙中山把儒学现代化,让人们看到了儒学的魅力,看到了儒学在民主社会的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也在不断中国化,也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紧密结合,也在为谋求振兴中华、提升民众幸福、开创大同之世而奋斗。

  中国哲学不只是适合中国人的哲学,中国哲学是中国智慧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中国哲学适合世界所有人应用,未来的中国哲学必将走向全球,优秀的中国哲学在未来必将光芒万丈!

  《和大师聊哲学》读后感(三):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值得反复阅读

  我是个肤浅的人,去年第一次接触所谓哲学,是从《和大师聊哲学——你的第一本现代哲学入门书》开始.

  很喜欢这本书,有趣不枯燥,思绪一下子被理清,是现代哲学入门好书.

  刚看到《和大师聊哲学——中国哲学入门》出版了,十分喜欢,个人认为比第一本更好!

  但凡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这是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

  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楚了解,我们景仰的大师生活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发展应用的。

  这本书不但是中国哲学,也是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是中国人的根脉和灵魂。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是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一定程度上,该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这两本一西一中,是十分通俗易懂的好书,值得反复阅读。

  《和大师聊哲学》读后感(四):不可多得的中国哲学入门好书

  思索了很久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作者在结尾一笔点出,还是比较赞同:与其说哲学是——永恒与真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仁与爱!中国哲学也好,西方哲学也好,不过都是由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家族相似性交织而成的丰富多彩的理论体系,中国哲学需要实证精神,西方哲学需要宏大的整体观,这是中西融合的大时代!书简单、有趣、有益、可爱,每章都有插图和绘画,很容易理解,人物绘画很精美、很传神,能深入浅出就是好的哲学入门书吧。易经讲的非常科学和全面,自古就有不学易不可为将相,现代人应该了解了解。本书把中国哲学讲的很雅、很硬、很正,并没有媚俗成吐槽的批判、搞笑的段子和圆滑的世故,让我认识了中国哲学,改变了偏见,比较喜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