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经典读后感10篇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一):螺旋前进路上的交叉点
超过我理解的层度了。首先,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比如共和,比如民主,我都搞不清楚……然后,两汉两罗马的对比,怎么看都是表面形式上颇有类同,而不同之处天差地别。罗马虽然灭亡,然则这不是为了更好的共和更彻底的民主之诞生的必经之路吗?没有浴火哪有重生。汉文化在经过了多年的动荡后又延续了下去了,然则又何尝不是为被拉开差距埋下伏笔……
就随便笔记两笔吧。
王莽以外戚权臣身份篡汉后,展开了全面改革,“以为只要确立制度,天下自然太平。因此一门心思制礼作乐,坐而论道,议而不决,置民生、诉讼、吏治等当务之急于不顾,岂能不败”(班固)。
罗马以制度不同分为三个时期:
1王政时期:
执行机关:罗马王
2共和时期:缔造者布鲁图(第一任执政官),延续了五百年。执政官就是原来的罗马王,但任期只有一年(可以多次当选),且有两个。所谓共和,就是不同族群、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3帝国时期:缔造者:凯撒、屋大维。
基督教的上位:罗马,无论共和还是帝国,权力都属于元老院和罗马人民,执政官和皇帝只是代理人。所以要想一人独裁又长治久安,就只能将授权主体从人变成神。而且不能多神教,否则会弄出多位皇帝。也不能犹太教,他们的上帝只属于犹太人。于是,基督教成为最好的选择。基督教也欢迎这样一个皇帝,上帝的旨意只有通过皇帝,才能在人间得到实现。这笔买卖,从君士坦丁谈到狄奥多西,永乐八十年左右才算正式达成。双方的愿望和交易,类似于汉代的独尊儒术。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二):两汉时期的世界
2017.9 亚述的短时强大,波斯的仁治也无法带来希腊般的荣誉感,希腊人内部(雅典和斯巴达)的斗争导致了机会丧失和衰落。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辉煌一时却葬送在一只有毒蚊子的嘴下,可见个人英雄带来的只是短期荣耀。也许由于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深厚的内涵和文化带来让人敬佩的目光,整个希腊文化都因此而受益。
罗马,选择共和国,布鲁图和瓦莱里乌斯身先士卒,居功至伟。而走向帝国,苏拉破例做了无限期独裁官(虽然只有3年多),恺撒却是转折点(虽然被杀死),他的养子屋大维成为了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屋大维身后一直混乱,继任者都不得善终,直到五贤君,罗马帝国才继续强大了100多年。君士坦丁的迁都为后来的罗马帝国分裂留下伏笔。
回到汉朝,王莽称帝却因为迷信制度解决一切而一败涂地,制度与人的关系才是核心: 制度要符合国情和民意,符合传统文化,制定者与执行者能够与之融为一体。所以,只有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再辅以正确的方法,才能改革成功!
罗马和西周对外侵略都成功了,一个靠法,一个靠礼。中国与罗马的神非常相似,只是罗马的神更像人,中国的神必须要道貌岸然。犹太人创立了一神教~基督教,所以即使灭国却能永存。基督教被罗马帝国的迪奥西多大帝定为国教,从此发扬光大。
东汉远不如西汉,除了光武帝刘秀,真没什么拿的出手的皇帝。宦官外戚专政,文士清流被残害,亡国也是必然。黄巾起义,于吉得到神书(姑妄听之,讲阴阳五行,巫觋杂语),太平道的张角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并入张鲁的天师道。道教源自于巫术,在佛教传入的东汉,借助中华民族的善于学习,道教便正式诞生了。
政治巫术化,佛教道教化,都是因为巫术没有科学化。中华民族还没来得及反思就被董卓的野蛮带入了三个半世纪的混乱。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三):世界史中的中华转折
在公元前后的五六十年里,中国经历了最为重要的转折。国家和文化的形态基本已经初具雏形,但因为稚气未脱,所以还很有些年轻人的刚性。同样的,另一个影响世界的文明——古罗马也是出现巨大的转折。
在最初阅读到讲罗马的部分,我很是好奇,为什么中华史要讲到远在天边的罗马。罗马和汉朝,最后两个王朝都要亡的时候才见上一面,而且也联系甚少。这是有什么讲的必要呢?况且我看的是中华史呀!是不是走偏了?而且走偏这么多呢!但还好我是信任易中天先生的。
在后记里,易先生终于道出了原委。两汉两罗马是必须拿来一起说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明,它的起有源可溯,实物证明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国人常说华夏五千年历史。延绵这么长的历史,肯定有其独特性,如果没有与之参照的文明来说明,文明就很难理解汉朝在中华文明上起到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是什么样的原因开始出现士,佛教是怎么来的,来了又有何意义,为什么不是基督教,不是伊斯兰教或者犹太教,偏偏是佛教?同样是疆域广阔,罗马是用法律,而中华是用礼教,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最后得到的结果又有什么不同?如果不是罗马的对比,这些问题都无从解答。所以从罗马反观我们自己的历史,成了一种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