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疾驰的草原征服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8 05:2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经典读后感10篇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是一本由【日】杉山 正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5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一):未见的草原中华

  最让人醍醐灌顶的,恐怕还是杉山先生从安禄山开启辽、金、西夏、元的历史回顾。

  阅读过程心情起伏跌宕百感交集。从惊人视角大胆地质疑,到反感的措辞,略释的评论,以至于全书合拢时,我最先做的就是搜索有关辽或契丹的史料。令我惊异和惶恐的是,我国著名辽史研究学者刘浦江言成,我国目前对辽史的研究程度,还不及战前的日本。

  再度回忆全书,大手笔勾勒出的中华概貌,我没有一丝敢质疑和反驳的。

  历史,本来是研究人的回眸,无法看清楚所有的真相。再加以所见所闻非所为的差异,更是无法还原的。作为一个没有中华本位主义思想的研究人,应该是可以不受感情羁绊认知障碍阻挠的,然倘若别有用心,亦不可知。由于当时文字记录的局限,我随着作者一起脑补许多场景,不免有管中窥豹或是体味鱼乐的牵强。

  隋唐融合的多民族国家打破汉所传承的统治文化,也打开民族融合的通路。如此一来,是要上述到五胡乱华对中华文明影响。唐的鼎盛,造就多元文化的交融,较民族血统之间的融合,意义更加深远。随着唐的灭亡,辽登上历史舞台,在茫茫草原上创造出何等奇迹,为草原的一统,打下坚实基础。而宋的建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独立。幸而因草原的辽阔和游牧部落体系松散,在时不时就有乱子的敌国威胁下,宋得有一夕活命。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宋的经济文化乃至科技,都有显著发展。作为生活在那时的人,该有一种怎样的生活体验,恐怕不是宋词里能表达出来的。

  金与西夏的共存,确实没有得到更多地描述,仿佛历史的车轮忽得加速到了蒙古铁骑的统治时代。元的描述也算精彩。只是想详述唐中期至明的建立,不是一本书能够完成的。恐怕也是因为史料有限,这部历史的演绎仅限于政治权利的更迭。加之作者的独特视角,宋的文献资料,在这里是没有体现的。

  合卷长思,我所见闻的这半个世纪落后的不只是吃喝拉撒。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二):閒來翻書:杉山正明《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個人以爲,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其實是姚大力先生所寫的《推薦序》。姚先生不但提要鉤玄地指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更重要的是對於作者所謂“小中國”轉身爲“大中國”,從國家建構模式的區別方面進行了精到地闡發。姚先生之序名爲“與唐宋變革並行的故事”,就不僅僅針對著草原民族,而關涉於東亞歷史上由中古向近世轉變的另一條線索。

  對於本書的缺陷,姚先生也有所涉及,比如作者對漢文史料的“偏見”。除此之外,我個人對此書還有一些不滿,這或許是姚先生在推薦中不便說的,也或許只是出於我的淺陋。

  本書最大的意圖在於打破以“漢文化”爲主軸的歷史敘述模式,強調北方遊牧民族在東亞歷史上的影響。至少自秦代以來,北方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乃至偏西的吐蕃等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王朝無法迴避的對手,而且,北方始終未曾完全被納入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體系。也就是說,北方是與中原文明完全相異的外部世界,具有獨立的傳統。歷代“正史”及在野撰述,都將北方視作未開化的“夷狄”,自然是華夏文明的一種“偏見”。尤其是遼、西夏、金、北南宋的鼎立之局,更足以證明北方文明之不可忽視。跳出中原王朝的“正統論”,對於全面認識傳統中國乃至東亞、東北亞的歷史,都是應該且必須的。但是,在我看來,作者似乎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視作了600—1300年間東亞歷史的絕對核心,北宋、南宋固無足道,甚至唐代中後期也成爲了回鶻的附庸。揆諸歷史,恐怕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北方遊牧民族首領或許會有自己必將會已經主宰東亞的雄心或意識,但其在當時歷史上的影響力,未必能夠達到。而如果站在遊牧民族的立場來看待這一切,與以前站在中原王朝的視角又有何根本不同呢?

  如書名所顯示的,遼西夏金元被作者視作了“征服者”,各族群以其強大的武力“征服”了草原以南的農耕社會。因此,本書的描述尤其集中於如何“征服”上,對於契丹與沙陀等等的戰爭敘述尤詳。如果說唐宋變革是以精神的變化爲根本,則“小中國”向“大中國”的轉變則是依賴於武力來完成的。由此會予讀者一個印象,即草原民族是憑藉武力獲得了東亞霸主中心地位,且這種武力的威力,除了自然因素之外,無法抵擋。無意之中,作者對此種武力表示了欣賞,對於由於氣候的因素造成的契丹等未能完全征服中原表示了遺憾。可是,完全由武力、由強權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難道不值得警惕嗎?

  2014年3月25日匆匆草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三):筆記

  ﹣對遼、金、元等的了解,從來都只是來自金庸的小說。當然那不能叫知識了,完全是在現代中國民族主義視野下寫出來的東西了。

  ﹣這本書很強調對‘漢族中心史觀‘的批判,這對描寫這幾個國家:遼、西夏、金、元時特別重要。過去我們都是以漢族中心的角度理解唐未年間的’衰落‘及’軟弱‘,但很有趣的其實是,遼、金、元等在當年是雄霸東亞的王朝,朝鮮、日本其實也受他們的影響。而當年的這些外族所管轄的地方卻是當代中國的政治中心,比如遼的’幽州‘其實就是今天的北京。

  ﹣所以從這個意義看來,現代中國其實是最以超越了宋朝時漢人所管轄的地方,而承接了遼以來的多民族的’帝國‘。當然今天的國境基本上建基於清朝的康隆年代,但其更源流則在遼、金、元等。

  ﹣作者在尋找消失的契丹國的一段,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是他去內蒙出差時,看見中國政府嘗試在原本的草原上強推農業,既破壞了牧民的生活方式,也破壞了生態環境。作者在那一段文字的描寫/反思十分深刻,很值得一讀。

  ﹣唐朝破閉後的軍閥政治,’外族‘(其實唐朝本身就不是漢族)對政局的’把持‘/’影響‘,很少在過去唸書的過程中碰。這種‘漢族中心史觀’真的遺害很大!

  ﹣宋朝在這個意義下,當時就算不是遼、金的附庸,起碼也是比起人家低一級、在困難的國際空間中生存的國家。但換一個角度來說,他們的‘苟且’卻換來多年的繁榮安定。所謂‘國恥’,有時真的不知是誰的恥辱。

  ﹣元朝創立的那種帝國體系,應該是造就了日後的國際貿易的可能。從這意義來講,這部份的歴史也很應該好好學習一下。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四):所有喜欢读历史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草原征服者》《中国国民性的演变未来》最近对我有着很大震撼的两部书。

  1.中国历史,充斥着傲慢偏见。这点我非常赞同,以儒学正统论,来杨华贬夷,使得正史几无可看。官方史书几乎就是一个谎言接着另一个谎言。

  2.现代基因学,已经完全证明,所谓纯种汉人子虚乌有,根本找不到。我们的血缘就是混合了多种民族多种种族组成,中国本身不是一个民族符号,其实就是是一个文明体。

  3.农耕民族根本不具备统一大中国的军事实力。历史上没有一个农耕民族成功的压制了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天然的保守型,游牧民族骑兵优势决定了这是一个胜负已定的战争。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辽金西夏元清,都是游牧民族政治军事占有压倒性优势,这点无可置疑

  4.农耕民族不可能创造发达繁荣商业文明,这是农耕民族本身决定的。大部分劳动力被强制束缚土地上,即使是宋朝,由于庞大的军需,人民负担极其沉重

  创造出繁荣的商品经济最好的政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和李唐。尤其是元朝,天然的开放性,创造出的商业文明是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顶点

  5.统一和分裂的关系传统价值论贯穿于历史评说当中,统一是主流分裂是之流等等。但其实,分裂给国家带来活力,思想文化艺术百花齐放,而统一也有思想的压制和文化艺术的黑暗

  多种种族或民族共同创造了大中国,而大中国不是汉民族的特指。中华文明也是多种文明交汇融合的产物,而绝非是汉化的单向的。

  这本书应该可以列到教科书范围去。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五):杉山君的春秋笔法

  翻阅杉山正明另一本著作《游牧民的世界史》时,我体会到杉山君在思考人类世界史的发展和未来时,深具理性客观的精神。据他自称,该书自1997年10月由日本经济新闻社首次出版,到2003年又改版为袖珍书,直至2014年方有汉译本。杉山君在该书中,“打破中原史观与西方文明史观、放眼欧亚大陆,还原游牧民的真是面貌”,体现了他目光长远,不拘泥于老套路的大家风范。

  相比《游牧民的世界史》这样一本倾尽全力之作,《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却显得匆忙随意。《疾驰》一书从前者照搬了多段论述观点和所谓史料,且重点着墨于耶律阿保机,关于西夏、金的描述篇幅分量,甚至不如作者对契丹故地的访古考察自述,实在令读者错愕。我不由得浮想联翩:讲谈社向杉山君约稿时,是不是时间线定得太紧,而令杉山君偷工减料,以至于《疾驰》一书并未能如书名所说,是一本向读者全面介绍“辽、西夏、金、元”的草原征服者的历史。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即便着墨甚多,对于耶律阿保机和契丹的崛起,杉山君仍未能让我满意。或许是因为他太想“超越曾有文明(汉文献等)的框架了”,在论及契丹与沙陀的攻守细节,杉山君显得很调皮,举证之时,自相矛盾之处比比皆是,我已无力吐槽。历史上,契丹依靠俘获周边尤其是汉族定居民壮大自己,发展文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纵然文明水平很高,但是契丹的发展过程是掠夺和血腥的,杉山君一直对此讳莫若深,甚至不将这种残暴的掠民定义为军事行动。杉山君在行文中,多次用带有严重偏向的文字,描述契丹人的军事行动,比如P141/L9-10,“其后,卢文进每年都和契丹军过来,把燕地和山后两地男女带回契丹本土教会契丹纺织制作工艺结果‘中华’的产品几乎都由契丹国内来生产了”。契丹军越境侵入燕地,被杉山君轻描淡写成“过来”,残暴地胁迫汉地居民北去,被催眠成“带回”。杉山君在书中一再痛斥汉文献的春秋笔法,并且多次抨击欧阳修和司马光的偏执,甚至对司马光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唾弃(P174/L1-7),我想,如果杉山君能用客观的笔法来破解汉文献的偏颇,恐怕应该更有说服力

  《疾驰》一书中另有明显的年代记述之误。如史朝义应败亡于唐宝应二年,而非书中所说天宝二年(P48)。书中亦有历史事件地点描述之谬。如蒙哥应死于1259年钓鱼台附近的大本营中(P282),而非后文所说,“对于蒙古来说,襄阳是个积怨很深的地方……招致蒙哥的亲征,后来也在此去世”(P293)。

  至于唐朝丝路的贸易方式,究竟是史上所载,由粟特人商队垄断,还是如杉山君所提及,“也许可以说实际在历史上很少以顾名思义的方式进行”(P49),是回鹘王国染指。我觉得不应该在一本严肃的历史书中,由一位历史学家用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表达他“固然有些挖苦的意思”,而应参阅更详尽的史料,以数据记载为准。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六):中华岂独有大汉

  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又跟大家见面了。六月热浪初至,正是安居家中读史的好时节,因而我们金陵读书六月份连续安排的两场读书会都与历史相关,上一周,我们讨论的是讲中日甲午战争的《清日战争》一书,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则是2014年开年以来最热门的一套历史类著作——由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引进的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我们选择的是该系列的第八册——日本著名中国史学者杉山正明先生撰写的《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一书。

  喜欢历史阅读的书友对杉山正明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早在去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就引进出版了他的《忽必烈的挑战》一书,引发了对蒙元史的一小波关注和阅读热潮。这本《辽西夏金元》虽然从属于“中国的历史”系列,但就其研究主题而言,仍然属于杉山正明多年来持续关注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史这一领域。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引入大陆的版本一共有十册,从远古一直讲到民国。我们读书会为什么会独独选择这本书作为讨论的对象呢?原因有三:首先,该系列的各本书写法各异,但完全以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作为论述对象的独此一本,视角比较独特;其次,杉山正明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日本历史学家之一,以他的书作为讨论对象,更有普及性;最后,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暴力恐怖事件的频发,会促发很多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读书人去了解、阅读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选定本书来讨论,是金陵读书现实意识和家国情怀一以贯之的体现。

  接下来就来谈谈这本书。《辽西夏金元》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颠覆了普通读者对于10-14世纪中国历史的传统认识。从小,我们熟背的王朝口诀是“唐宋元明清”,似乎两宋作为10-13世纪中国的代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事实上远非这么简单。作为跟两宋长期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契丹族创立的辽国和女真族创立的金国在国土面积、军事实力、地区影响力等方面,都与同时期的北宋和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基于中国现有的疆域和民族状况来考量当时的历史的话,辽和金即便不能成为中国的唯一代表,至少在重要性上跟两宋也是平起平坐的。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就被很多摆脱了大汉族主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和认同。比如我们在座的书友中,相信很多人都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经典作品《天龙八部》就是以这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冲突和交融作为历史背景展开情节的。小说里的几位主人公,段誉是大理国王子,萧峰后来成为辽国的南院大王,而虚竹则做上了西夏国的驸马。第一主角萧峰在宋与辽、汉与契丹两个政权、两个民族之间的踌躇与挣扎,让人印象深刻。金庸能够把每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跟当时的汉人政权宋朝平等对待,而在其小说里,甚至出现了“辽国是当时东亚第一大国”的字样,这种平等心和一体化意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如果跳出汉族中心主义的视角,以平等心看待当年中国土地上运营的每一个政权,就能萌发很多新的观念和意识。比如我们一直引以骄傲的大唐帝国,其实辉煌期仅限于从贞观到开元的不到一百年时间里,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各地藩镇割据势力尾大不掉,大唐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回鹘和吐蕃的保护国,甚至安史之乱本身就是从回鹘借兵才平定的;比如五代时的后晋和建国初年的南宋,对北方的契丹和金都是分别以父和叔相成,实际上就是北方政权的属国;比如我们交响称赞的民族英雄岳飞的代表作《满江红》里的句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透露出来的种族灭绝和残暴意识,一点也不比我们过去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少数民族军队的凶残程度来得弱。

  在辽、西夏和金之后,蒙古人建立了大一统的元帝国。我们传统的史书上对这个王朝实在评价不高,虽然将其列为中原正统王朝之一,但一直诟病它对文化的摧残和对汉人的歧视。在本书中,杉山正明对上述批判并不认同。比如我们熟悉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四等级划分,作者就认为这在历史上不是一个严格执行的种族等级制度,而是仅限于在科举考试应试时的一种区分。再比如很多人批判元朝长期停办科举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事实上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明清时期流行的白话小说,就是在元朝时得到极大发展的评话基础上形成的,而这些文学形式,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推进白话文运动的起源。另一方面被我们忽略的是,由于蒙古将欧亚大陆统一到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这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和商业交流。在元朝时期,中国的苏州、杭州、泉州、广州等城市的商业文明和城市化水平都得到极大提升。这些成就虽然少见于汉人写就的史书,却通过当时在华诸多外国人的游记和回忆录得以传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游记》。

  以上都是讲这本书的优点和贡献,下面讲讲这本书的不足。全书一共有六章的篇幅,但却用了四章来讲契丹,关于西夏、金和元的内容严重不足。这样的内容安排虽然被推荐者姚大力老师鼓吹为“非均衡的奇妙张力”,但这种结构的严重失衡实在让我不敢恭维。在全书之中,90%的篇幅都是对相关史实的叙述,综合和分析也是严重不足,感觉很像是一本历史故事书,而不是严肃的通史著作。作者杉山正明试图重新确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却陷入了逢汉人文献必怀疑、逢汉人文献必反的另一个极端,很多观点情绪化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书的客观性。

  讲完了这本书,而今晚的活动既然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的纪念专场,我也花一点时间来谈谈该系列的整体状况。该系列一共有十二本,其中讲现当代史的第十一册和讲中日关系史的第十二册由于政治敏感原因没能引进成功,实际引入中国的是前十册。这十本书可谓是良莠不齐,写作水平和可读性差距极大。讲远古和春秋战国的前两册更像是学术笔记,可读性和通俗性都比较欠缺;写秦汉、隋唐、明清的这三册可谓是非常出色的通史著作,视角独特,分析全面,文笔生动,值得推荐;而写晚清民国的最后一册则没有走出传统的窠臼,跟一般史书和教科书区别不大。

  整体而言,这仍然是一套比较值得推荐的中国通史系列著作。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感觉这套书独特的地方在于以下三点:第一,视野博大,始终站在整个东亚、亚洲乃至世界的广阔范围内来看待中国历史的演化,而不是局限在传统天朝上国和朝贡体制的语境下讲述中国,甚至是汉族的单一历史;第二,体系完备,大部分分册都能从通史角度叙述历史,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状况综合起来加以考量和论述,从而能得出不少创新的观点和结论;第三,浓厚的现实意识和问题导向,虽然自始至终是在讲中国的历史,但最后的落脚点总能放在与日本当时的关系,以及对日本当下的影响方面,这种意识也是值得国内学人学习和参照的。

  最后,附上我对该系列十册书阅读后的读书短评,供书友们批评指正!

  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中唯一一本由考古学家撰写的书籍。文笔一般,相对枯燥,可读性较差;且大量篇幅集中在考古实录,而对文明史部分的叙述则非常少。匠心有余,才气不足,跟宣传语中“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推荐,有明显距离。

  第二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 春秋战国》:本书更像是作者围绕该历史时期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所做的研讨笔记,而不是一本总览该时期历史的通史型著作。作者不厌其烦、自说自话地讲述他对这些具体历史的探讨和论证过程,却全然不考虑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作者的专业性或许毋庸置疑,但他既没有通史作者所需的大历史观和综合能力,又不具备将学术问题通俗化的素质。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通史型著作,本书只能说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第三卷《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摆脱了前两卷理论性过强的色彩,文字生动易读;由具备日本背景的专业历史学者而非普通日语专业研究生担任翻译,也使得译文质量较之前两卷有显著提高。无论是《史记》《汉书》等经典史著,还是中国的最新考古成果,本书的每段论书几乎都能做到有出处和根据,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精神;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很多新观点也让人大开眼界。

  第四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从中国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入手写三国史,贴近性十足;在小说基础上详细探究实际历史状况与小说描写的异同,正本清源。在三国时期外交、军事和文化方面的论述视角独特,新观点很多,让熟悉三国史的读者又能有不少新收获。最值得赞叹的是最后一章把中日韩三国关系跟魏蜀吴三国做比对研究的章节,不少观点跟葛兆光先生的《宅兹中国》不谋而合。非常出色的一本三国时期通史著作。

  第五卷《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本卷讲述的是魏晋南北朝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世,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作者围绕民族融合这一主题,着重分析介绍了胡汉之间的融合与转化、中华正统观念的变迁以及汉民族的形成渊源等问题,同时还介绍了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与“中华帝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各自民族概念的形成过程,论述比较有说服力。美中不足的是,作为通史性著作,对这一文化极度灿烂的时期的文化成就和主要文化人物的介绍非常欠缺,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第六卷《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讲谈社该系列中最为完备的一部通史类著作,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都有详细而精彩的论述,在佛教与唐代文化的关系方面论述尤为精妙。其对于贞观之治历史上地位的再认识,客观而具有说服力。读到第六卷,讲谈社该系列可谓渐入佳境。

  第七卷《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仅有四到五章论述两宋历史大局进程,其余大半篇幅集中在宗教、文化、社会、政治方面的论述,吸收了很多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既有深度又非常好看,关于明太祖朱元璋始祖的模拟自传那一段尤为让人印象深刻。在对宋史的整体论述水平上,明显较国内同类著作来得更为深入、全面。

  第八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六章篇幅,有四章是在讲契丹,关于西夏、金和元的内容严重不足,虽然被推荐者姚大力老师鼓吹为“非均衡的奇妙张力”,但这种结构的严重失衡实在不敢恭维。90%的篇幅都是对相关史实的叙述,感觉像是历史故事书,而不是通史著作,综合和分析也是严重不足。作者试图重新确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却陷入了逢汉人文献必反的另一个极端,很多观点情绪化严重。这一卷实在让人失望。

  第九卷《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以海洋上的变迁为线索,从商业史角度切入,全面介绍明清时期与中国既往历史时期的不同,以及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历程。在明清史的各类著作汗牛充栋的情况,能写出如此的新意,并且在倭寇成因、郑氏政权兴衰、白银流通变化等问题上都有新颖且有说服力的观点,着实不易。五星推荐。

  第十卷《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论著,要想写出新意,非常之难,而对于一本通史性著作来说尤为如此。本书在中日关系演化、鲁迅与日本的关系,以及台湾在近代以来的变迁上着墨不少,这几块内容写得颇有新意;但就整体而言,新材料和新观点还是太少。作为一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有余,但作为兼具学术性和大众性的通史著作,尚难称优秀。

  (本文是本人在2014年6月11日晚金陵读书“《辽西夏金元》与大中国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政权史”沙龙上的主讲讲稿。)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七):历史没有主角

  由于自己的原因,中间断断续续阅读了两个月才把这本书阅读完。很多内容都不能回忆上了。

  但是契丹和沙陀争夺那段记忆力是很深刻的,衫山正明花了很多精力来描写那段。开始我以为安史之乱和忽必烈的那段会很详细的描写,结果完全没有。以前没有了解过契丹的历史,对于阿保机这些人物根本不熟悉,看了我才大概明白一些。

  衫山正明这书里面有两点表现很鲜明。一是对于中华的质疑,认为目前的中国人很喜欢强调大中华的概念,他很排斥,人为后来的所谓中华文明不过是大蒙古帝国的基础上产生。而不是像中国人自己记录的历史一样,感觉蒙古帝国是被边缘化的,是以中国文化放在中心位置看问题。我觉得衫山正明提供了一种看历史的角度。

  第二,衫山正明喜欢用动态的描述手法来写历史,之前我看的其他的历史书籍,喜欢强化个人,其他任务边缘化的处理。让人觉得像在看商业电影,始终有男猪脚和女猪脚的感觉,到时时常看得人入迷,跌宕起伏的。但是这本历史书籍中有种很流畅和动态的感觉,总是感觉历史人物倍出,牛逼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有时候你以为这段历史就因为这个人的去世发生巨大的改变的,但是却没有,另外一个关键任务又迅速崛起了。仿佛在看一个大场景的电影,层出不穷。但也是因为这段历史本来应该很复杂,却需要在很短的篇幅里面表现出来,所以作者以这种大场景的方式展示。

  还希望再读读他的《忽必烈的挑战》,感觉应该比这本书感觉好。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八):对于历史知识、见识仅限于教材的朋友,是本不错的读物。

  以一种不一样的视角,跳出狭义“中国”的框架,展现一段泛中国的历史。对于通过读教材学历史的学子们,是刷脑洞的一本好书。

  前面几位评论大拿,估计都是历史专业的。通读他们的评论比通读原书需要更多的历史修为。

  个人认为这本书不过是本历史读物,算不上严谨的历史专注。很多读者提出该书的各种缺点,我总结一下,无非这么几个方面:缺乏注释(资料来源)、逻辑牵强(以点带面)、信马由缰(东扯西拉)、主观臆断(随时喷粪)。但即便如此又如何呢?关键是本书的优点:语言通俗,角度新颖,时不时还会给你一颗彩蛋。对于一本好的读物,有了这些就足够了。轻松阅读之下,对普通读者而言,多少总会有所斩获。

  至于说到“历史观”,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从来就不会有绝对客观的历史观),况且,捧读此书的多半也都不是懵懂无知的孩子,好歹,心中自有杆秤的吧?

  仅举一例:讲到南宋灭亡,杉山正明突然把文天祥喷了一番,说该人心胸狭隘,实无大能。忽必烈有心用他,奈何这厮一心求死,于是,如愿留下身后名(懒得翻书摘抄,大意如此)。

  我心说,文天祥招你惹你了?心胸狭隘也好,能力有限也好,与成就大义有半毛钱关系吗?这就好比一个人下水救人牺牲了,你非说这个人一贯吝啬,找抽的节奏?至于说你看不惯“舍身取义”那一套,对孟子开炮才是大方向啊(估计也是不想得罪人太多)。

  心里确实有点不舒坦,往下翻了几页。说到元朝进攻日本,杉山正明又开腔了:长途奔袭,跨海而来,估计也是强弩之末了,即便没有台风也会败去。日本民间说是天神相助,未免可笑(大意)。

  顿时,释怀了大半,感情这老儿张嘴无忌,开炮不分国内国外。

  权当一笑!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九):《疾驰的草原征服者》有感

  严格意义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历史。这个地球上曾经有多少人类存在过,他们存在的时间、活动的轨迹,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记录下来。所以,哪儿有什么历史,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历史的真相或者假象之类的问题。 本人对于历史的理解已经停留在初中了,高中就没有再接触历史了。相较于我们学习的"正统"历史来说,个人认为这本书尝试讲述以现有中国版图范围内以及周边地区为范围,中国四个朝代的历史——也有小伙伴说是根据文化的传承来讲,或者是从北往南的视角来讲。本书对于"正统"历史最大的冲击,应该是把独自割据的政权划分为并列关系,并非从属关系。这也对我们长期拥有的"民族自豪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四个朝代一般学校老师就一句带过"这里考试不考,看下一章"。在作者看来,这是个朝代更像是各个民族的大融合,"中华"的痕迹已经变得很模糊了。不过回头想想,这也只有另外一个看历史的角度而已,他人眼里的"中华"的变迁而已。 此外,很有意思的是有小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弑父的那么多,而弑母的却很少见,比如慈禧?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读后感(十):一部“别有用心”的“民族史”

  我之前并没有读过这个号称“日本蒙元研究泰斗”的杉山正明的书,这是第一部,很感谢这么久以来,能有一部令我读来火冒三丈的专著。

  日本学者以考据精深,把握细节为长,然而杉山正明的这部书中全无如此感觉。如果散文化的笔法和啰哩啰嗦的日式语气可以归咎于这本书乃面向大众的原因,那么事关诸多历史结论之处却仍然是空中楼阁,充斥臆想,这就不免令人怀疑。

  作者在进行研究时就对汉文史料怀着一种“刻骨的仇恨”,这样先入为主的情绪本身就有碍研究的客观性。恨屋及乌,为了抬高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服者国家”的所谓“伟大与文明”,作者不惜对唐宋两个王朝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放肆诋毁。作者对唐史特别是中晚唐史的把握已经达到了无知的水平,其怪论辈出如“唐朝是一个瞬间大帝国”等说法,不知叫发达的日本唐史学界如何看待。而对宋朝文明不顾史实的任性抹黑,同样生出“宋朝到真宗文化水平依然极低”等奇谈。情感色彩过于浓厚的用语本不该出现在学术专著中,然而“卑劣”“可怜”等荒唐的言论比比皆是。杉山正明一向反对“大汉族主义”,在猛烈批判的同时,是否又矫枉过正,陷入一种“大游牧民族主义”、“大契丹主义”、“大蒙古主义”,任何读者从行文中都可以读到他对汉民族国家的刻骨偏见。这样的著作本身具有多大可信度就是严重存疑的。

  杉山正明虚无缥缈地架构实际上严重缺乏史料的坚实基础,他的路数大概就像抛出无数个未经论证的预设性观点,然后直接利用富于煽动性的语言去强令读者服膺。这样的写作方法恐怕更适合于演讲和煽情,而非严谨的学术著作。

  最后,我不得不怀疑杉山正明研究背后的政治动机,这种强化内亚视角,宣扬边疆主体论并富于煽动性的著作,恐怕同日本国内史学界部分鼓吹“满洲国合法化”的右翼史家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史学界喜欢强调历史学研究的客观性,但完全摒弃民族主义情绪的历史研究似乎并不存在。杉山正明可能的别有用心及其颠倒是非的著作,正是契合国内某些同样鼓吹“走出民族主义”的学者,才能如此大行其道。

  最后,给一星是看讲坛社系列的书,否则直接撕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