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进(套装共2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东进(套装共2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0 05:2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进(套装共2册)读后感精选10篇

  《东进(套装共2册)》是一本由保罗·卡雷尔著作,北京艺术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5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东进(套装共2册)》读后感(一):不太认同德国视角的这套丛书

  接连看完《东进》、《焦土》。对之评价较低。问题有三:

  一,成书较早,史料陈旧片面采信德国资料

  二,随处可见“不是希特勒瞎指挥,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早就拿下了”的偏颇观点完整展示了战后德军将领为推脱责任或者为免承认失败尴尬,把所有错都推给希特勒的现象

  三,对德军失败轻描淡写胜利浓墨重彩,读到焦土上卷结尾了,要是不熟悉二战史,仅看此书很容易误以为德军一直大胜到库尔斯克战役。如果这种描写实情,德国是怎么从一路辉煌的胜利中失去战略主动权的?作为报告文学是可以一读,但对研究历史价值有限

  中国改革开放前,二战史观全方位采信于苏联卫国战争史,随后大量陈旧欧美著作翻译入国内,东线上几乎全部借助欧美容易得到的德国资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俄国、欧美对苏德战争史研究在90年代随着大量苏联资料解密,早已打开一片新天地,大多没有翻译到国内。英文研究成果方面,可以看看美国东线研究专家D.M.Glantz的相关著作。五六十年代这些二战史著作该翻篇了,实在要看,可以对比着看看英国人李德哈特与德国人迪佩尔斯基茨分别在五六十年代成书的二战史。

  《东进(套装共2册)》读后感(二):巨人钢铁碰撞之绝响

  《东进》《焦土》二书是纳粹德国时期的希特勒资深翻译保罗•施密特(画面保罗•卡雷尔)于1967年写成,讲述了自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开始到1944年6月22日苏联发动巴拉格季昂攻势结束这3年的苏德战争进程,国内版于2013年由指文图书引进,并由资深军事史书翻译家小小冰人将其翻译,读起来毫不晦涩难懂,书中大大小小的人物跃然纸上战斗历程也是酣畅淋漓,仿若身临其境一般,书里的每个人物从高官将帅到普通士兵每个人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就文笔而言施密特确实不错,不愧是笔杆子出身,而他的书写模式也在无意中开创了后世美军事史书的一个模板:在宏观大局战事下插入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的视角,不写战争的正义者是谁只把双方真实一面描写出来。

  《东进(套装共2册)》读后感(三):一本不错的东线的参考资料

  首先,我要说明,我对二战东线战场了解比较有限。这是我完整看完的第一部专门讲述苏德战争的战史书籍。所以可能有很多错误看法,希望大家谅解

  首先,我要承认,作者的文笔非常棒。作者用流畅的文笔描写了东线战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上到元帅将军,下到普通士兵,构成了一幅宏大史诗。但是,我要强调的是,限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本书在很多地方,不太靠谱

  苏德战争爆发起因我不是特别清楚,希特勒宣传的遭受到苏联的进攻肯定扯淡。问题在于斯大林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在边境集结重兵到底是为了进攻还是为了威慑?作者认为斯大林把兵力集中到边境上就是为了进攻苏联,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考虑到作者的身份,这个说法总有些为德国辩护的意思

  如果说上一个说法还是有待商榷的话,关于图哈切夫斯基的说法真的是太不负责了。图哈切夫斯基之死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一个冤案,苏联在上世纪就已经为他特意平了反(当然有人认为图哈切夫斯基领导的军事变革有很多问题,但这又不能证明他想谋反)。而在本书中,作者竟然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高尚无私、因为对证据不满想要发动兵变推翻斯大林统治的将领!!!!!我勒个去,这个图哈切夫斯基也太光伟正了吧?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说法,不知作者根据什么得出的结论

  再有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了,书中描绘苏军的词语基本上都不怎么友好。德军顽强作战就是勇敢,苏军顽强作战就是狂热,好像红军士兵都被洗脑了似的。还有,书中描写的苏联百姓,你看着吧,全部对德军士兵很友好,很多苏联百姓甚至都踊跃地加入德军部队投入对苏联红军的战斗中。我不否认二战中因为对斯大林的仇恨很多苏联人当了叛徒,问题是作者这么写就明显给人一种感觉:德军是正义的,邪恶的是苏共,德国军队是苏联人民解放者。

  还有就是小胡子了,书中几乎把所有的重大决策失误失败都归罪于小胡子。好像德国的失败就是小胡子一手造成的,那些将领们都很无辜。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苦笑了,这种写法也许在六七十年代还可以糊弄一下读者。至于现在?反正我是不信了。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至始至终就没有意识到德国为什么失败,其实,当德国开始发动对苏联的作战时,德军的失败就已经被注定了。作者不肯承认这些事实,所以才拿那些细节事儿

  总而言之:想了解东线作战的细节,这本书不错。但是想要探究战争的脉络和德国失败的根源,这本书远远不够。德军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单单军事上的原因就能列出长长的一串,比方后勤补给的原因(可以参考《战争与后勤》)等。当然,考虑到作者生活在那个冷战的年代,对苏联军队的歧视可以理解,当时搜集史料也远没有今天这么容易。所以,给这本书四星的评价。

  =====================================================

  再补充两句,这本书也就是个纪实的水平而不是研究著作的水平。原因很简单,如果是研究型著作,凡是下一个结论就会经过详细的论证。此书作者并未如此,他只是看到了一些现象就匆忙下结论,却忽略了论证。

  就比方说写摩尔蒙斯克战役那段,作者搬出了一条看起来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来说明摩尔蒙斯克对俄国的重要性。摩尔蒙斯克是苏联接受英美援助重要港口,而英美的援助数量又是多么庞大,所以摩尔蒙斯克对赢得战争就非常重要,而作者的文字间又不禁流露出这样的一种观念:只要攻占了摩尔蒙斯克,德军就能赢得战争。

  很遗憾,这个观点大错特错。甚至都不需要去考证,只要拿出地图来就立刻明白了。就算俄国东欧部分的港口城市全被德军占领了,可俄国在远东还有一个海参崴呢!要想接受美国的援助,这可太容易的,美国人只要用货轮穿过北太平洋就能把援助送到俄国手中,之后再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将远东的物资运送到东欧。作者连这个都没有考虑到嘛?

  作为一个旁证,再补充一条,同样是写于六十年代的作品,艾伯特·西顿的《苏德战争》中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从外界接受的援助物资为一千七百万吨,而太平洋航线接受的物资占了近一半,为八百多万吨。就算摩尔蒙斯克被占领,无非也就是海参崴的地位提升了而已。艾伯特·西顿的《苏德战争》因为写于冷战时期,所以很多资料缺乏,可即使如此,但从苏联接受对外援助的资料这一方面来看,它也比《东进》强太多了。

  退一步讲,就算苏联所有的港口城市都沦陷了,那又如何?没有外界的援助,苏联就一定会输吗?可能,但这需要论证。网上常常能看到类似争论,说明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是轻易就能下结论的。而作者一点论证的想法都没有。所以我才说此书也就是叙述性的作品而非研究性的。

  =====================================================

  大卫·格兰茨在他的《巨人的碰撞》的前言里指出,西方早期的关于苏德战争的出版物多半以德军资料为主,苏联方面的资料引用的很少。

  ”军事历史著作(例如厄尔·齐姆克的《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以及大众读物(例如保罗卡雷尔的《希特勒挥师东进》)都采用了译成英文的俄文著作,但数量极少且流于表面。“

  俄方资料的引用数量少也就罢了(毕竟冷战时期吗,双方的敌对使得学术交流很难进行),但”流于表面“.....格兰茨的这句话用意很深啊。

  对历史研究来说,所谓的研究其实就是不断的发掘、搜集、整理、辨析资料的过程,新资料的发现将会带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突破。卡雷尔的这部作品一不是研究著作(它只是”大众读物“),俄方资料引用的少而且还流于表面,所以书中的观点要是没有问题那就活见鬼了。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本书可能是一部不错的了解德军状态的资料集,但是关于苏军的描述恐怕就不是都可信了,至于结论......读者自己决定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