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园圃之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园圃之乐》读后感10篇

2018-08-21 04:0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园圃之乐》读后感10篇

  《园圃之乐》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园圃之乐》读后感(一):走向灵性自然生命世界

  “春天终会来临,那时,每一朵花都会笑出永恒光明。”黑塞以其哲学家身份广为人知,然而黑塞本人还是一位杰出的“生活艺术家”,一位画家和一名园丁。《田圃之乐》便是黑塞一生不同时期与自然、与内心、与生命对话随笔集。在这本《田圃之乐》中,你可以感受万物有灵的美好,可以感受到天地有情的温润之气,也可以感受到人在自然之间的自性圆满与篷勃生机。黑塞是哲学家,也是善于发现浪漫诗人,走近他的世界,其实也是走向灵性、自然与生命的世界。

  《青春花园》一诗中,黑塞说,“当我一路渐行渐远需要更潜心地聆听,清凉园中的树叶声,美妙动人尤甚当年。”黑塞并非单纯地于园艺操持之中体会自然美好,万物更迭的规律,而是更理性深刻地于自然万物中认识灵魂共性与神性。在《内在和外在的世界》一文中,黑塞说:“山川河流,树叶花茎,一切自然之相都在我们心中预先形成了,都来自永恒的灵魂,那个我们并不知晓的灵魂存在,我们却常在爱之力与创造力感知到它”。感受自然的风物,细致感受生命丰富,黑塞向我们展示的正是我们在匆忙行走间忽视的那些小小细节公园、花园、蔬菜花卉,除杂草、锯木头和劈柴等等,远去的却记忆犹新

  《田圃之乐》中收录了黑塞35首诗、26篇田园散文以及2张珍贵的老照片,另配有七幅绘画作品。(个人觉得诗与文应该独立分成两部分,除非诗附有时间,全篇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

  黑塞的诗,热烈奔放,满是对花卉人生的颂歌。比如《石竹》“我看见一团耀眼的火,风在它的红焰中奔跑,在欲望中颤栗,只怀一种欲望:更迅猛、更迅猛地燃烧!”把握住红石竹的红,将花香赋予动力结合火焰般的炽热表达出花开时的野性狂热,进而升华为人生的激情与动力。

  《茉莉》在作者眼里是可爱的,有奇妙的甜,有阳光般的热,但花和却是芳香的白——自然表象之外是更细致的感觉——爱的信号,怯怯的渴望——然后是甜蜜苦楚,爱的微光初恋。写情状物,赋予物以人格完全融入情致之中,很是贴切迷人

  《味》八种花卉之味:风信子是梦,石竹是华宴,紫罗兰是乡愁,木犀草是故乡,茉莉是爱之梦,玫瑰是甜蜜的当下,天芥菜是诱惑水仙大地之味。

  黑塞以柔软细腻的心,咀嚼着世间美好之物的独特滋味,也体会着这些静默不言的植物们带给人类精神启示。比如在《被修剪过的橡树》一诗中,作者借橡树口吻说,“我的本质不可摧毁,我心安,释然,从容生出新叶,我曾数百次地被从枝头劈开,虽经历了一场苦痛,仍爱着这个疯狂的世界。”一次次承受苦难,但又一次次迎接光明,这样的生命姿态,也正是黑塞在柔软之外表达出的坚强内核

  黑塞是恋旧的,一把用过多年几乎天天用的小折刀丢失了,他便为它写了一首挽歌,并体会到:人生的随遇而安其实建立非常脆弱基础之上,一把丢失的小折刀就可以让人大大忧郁了。

  黑塞的散文又是异常敏感的,他爱上夜花园,就像爱上一位女子,他翻墙而入,闻到的味道唤醒他最早的童年时光——在那一时刻,“我不在此处,不在彼处,不在这个城市和它的花园中,而在古老原始森林中央,在永恒,感觉和回忆的中央”。被这样的花园深深吸引无可厚非,但像黑塞这样进入一个相当幽冥的境界便非同小可了,这是与自然共情,同呼吸共命运才可以达成的“入定”状态;是长久以来对森林自然人类命运深入思考时,突然间的顿悟与了然;也是一瞬间穿透远古与现在,进入永恒时空,进入澄静内在的机缘。这一刻,对黑塞来讲,并非曾经,因为过去与现在是同时。黑塞这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临场代入感也深深影响后辈许多人。

  黑塞以树木导师,他敬仰森林中群居的树,更敬仰那些独自生长的树。树犹人,树梢是世界,树根是永恒,树的“体内藏着一个核心,一束光亮,一种思想”,而我的责任所在,“就是用这无可复制的生动表达,去创造和显化永恒。”很喜欢《树木》这一篇文字,给予我们信念力量,让我们在悲伤无助弱小脆弱时,可以重拾力量度过艰难。

  树木的思想缓慢、绵长而安宁,而这些思想让他们拥有漫长而永恒的生命,一旦我们“学会聆听树语者,便不会再渴望变成一棵树,不再向外求:这就是故乡,这就是幸福。”人民文学出版的版本将《树木》这篇译为《树木的礼赞》,这段话译为“人类如果能以树为师,听它的教诲,那么不必时时以变成树木为念——除了办好自己角色之外,他将不再觊觎成为别人。这正是一个人的原乡,是他的福分。”个人觉得后者译得更精彩些。

  “每条路都通向家园,每一步都是新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个坟墓都是母体。”黑塞是忧伤的,这种忧伤来自对生命必然消逝的洞察,但也正是因为困于这种洞察,他极力讴歌生命,礼赞一切自然美好生命,在花园、森林、树木、花卉上找到人生存在的意义价值,并将之视为死亡迷梦隐喻后的精神与永恒。黑塞找到了精神自由法门,那便是自我的真实内在,真我内心的神性、永恒与宁静——人类的原乡。

  《田圃之乐》田园风光之外的智慧宁静悠远,浪漫诗性之外是对生命清明眷恋与渴望。

  《园圃之乐》读后感(二):乐在心中

  赫尔曼黑塞是上个世纪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德国,是作家又是诗人,生平获得过很多知名奖项,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文学界中至高的奖项了。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我自己追求的生活,其实他的生活习惯爱好与我极其相似,在最初读他的《荒原狼》时就对这位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共鸣是很难得的。对于生活的理解我也从黑塞这里学到了很多,生活就是艺术的一种基本的形式,他的作品也能让读者重新理解生活的定义

  这本《园圃之乐》是黑塞的随笔集,从这些短小的文章中能够看出园圃之中能够寻找到的诸多乐趣,整本书的格调都是轻松自然的,而且黑塞在对环境描写时候是有一种空间感的,就像鲁迅一样。这些生活艺术家都各有特色,也都相通之处,哲学复杂,正是因为不同的哲学家在不停的做否定,而生活不同,只有自己觉得舒适了,那就是美好的。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优美诗句,就是因为看着阳光感受着风就能够听到生活的韵律,如果不是生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诗人的。

  黑塞的作品崇尚的并非残酷现实,他更愿意去加入一些幻想,乌托邦明明是不可能的,但他心中宁愿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自然是无法抗拒的,也正因为这点,让我们可以免去选择,这样以来就不会犯错。有的时候也想要一个人去旅行,去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当中,想要抛开一切几乎不可能。

  书中不仅有文章,还有照片和绘画作品,我平时的爱好正是摄影和绘画还有写作,所以这本书完完全全适合我,我也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一个全面的黑塞。他的作品是能够影响人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让人信服,他说过阅读只是让我们成为自己,而不是给我们带来幸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让读者学习有用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作家能够这样写文章了,所以说也感到十分惋惜。我们生活在城市之中,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角落,可换一种思维,也许会发现如今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哪怕只是在心中。

  《园圃之乐》读后感(三):《园圃之乐》译后记

  黑塞广为人知的身份乃哲人作家,但了解他的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生活艺术家,是画家和园丁。这本《园圃之乐》集合了黑塞一生中不同时期与自然的对话和游戏。它不是一本需要你绞尽脑汁来思辨的奥义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打开感官享受的立体书,随意翻开一页,瞬间便进入自然与内心、精神与血肉、思想与感官合一的冥想宇宙。幻魔师黑塞低语着:用全身细胞呼吸这些文字吧,它们将化为美景、乐音、轻抚、幽香……

  叶儿簌簌吟唱风儿舒畅吹抚,你走进这座花园,目光与黑塞相遇。他穿着花匠围裙眼眸闪着孩子气的光,脸庞慈爱又带点儿忧郁,粗厚有力的手侍弄着园圃。那些优美、庄严幽默语句仿若信手拈来,仿若泉水沁心,仿若呓语催眠,让你顺着花脉走入心脏,看见万物生发。不知不觉,你会深深爱上他,黑塞不再是那个百年前的文化标记,而是一个近在眼前、充满魅力的人。

  从他的花园,这乱世中的隐居之所,不仅能看见德瑞的乡野美景,亦能看见李白的月光,庄周的蝴蝶,看见过去与未来星辰日月。这花园是远方,也是故乡;是百门千窗洞开的思想殿堂,也是万古混沌之中的古老森林;是耕耘农人朴素村野,也是炼金术士的神秘殿堂——这是多维的通感世界,美感情绪意象万千幻化,飞扬起舞。

  二战期间,黑塞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春天终会来临,那时,每一朵花都会笑出永恒的光明。”在他笔下花木是不说教殷切导师,让我们拥抱信仰、神性与永恒。若说《园圃之乐》是黑塞对自然与生命的爱情告白,那我的翻译,便是对黑塞的爱情告白。是的作为一名译者,我无法不爱上黑塞。他的智慧,高远如璀璨星空;他的温暖,却熨帖如花草大地。

  黑塞是沉静老者,灵魂历经生生世世,洞悉生命奥秘;黑塞是赤心少年,不曾停止流浪探索,不曾冷凝热血。他攀爬峭壁,裸身付与自然;他远游东方,脚步随性灵;他饮酒谈笑,与最有趣的人交友;他擅发掘美,捕捉微妙的刹那:在蝶翅上见浮世绘,在枯花上见山石海,在桃子上见美人肌,在雪山上见琼楼宇,在被阳光浸透的暗叶上,见教堂玻璃的炽红……

  “信任土地流水空气的神性,信任四季,信任动植物之生命力。”(这一句来自《对一小片地负责》)我在译途中,跟随黑塞的咒语,逐渐打开心门,浸入与万物合一,与天地连接的极大喜悦中,觉知无处不在的爱与生机;也频频走入自然,感受花木鸟虫鱼,风雪云雨雾。生而为人,我何其有幸,能在黑塞的花园中坐看云起,能像爱丽丝一般漫游奇境。为此感谢《园圃之乐》,也衷心感谢编辑、出版人,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良师益友们。

  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与黑塞的共振是消弭时空的。他感性性感,古典也前卫,警醒也迷幻清澈也混沌。他质朴如园农,却又深谙世间万种风情。读了太多书,了解太多道理,却知这一切,比不过梢尖一阵清风,林间一声鸟鸣,园中一米阳光。园中黑塞,时而是西方哲人,轻随巴赫与莫扎特,玩着玻璃珠游戏;时而又是东方贤者,携手庄子与李白,逍遥游于山水清逸;在沉思与云游中,在广袤自然中,看见佛陀微笑基督眼泪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1 花儿美,并非为了被称赞,而是出于自性的圆满;花儿怒放,并非为了被采摘,而是由内在生命力驱动——《园圃之乐》中,俯拾皆是这样的自性与禅意。既赞美园中精耕细作恭敬庄严,也赞美草木肆意生发的狂野不羁。一年四季,成住坏空,在黑塞笔下都是诗性的,即便衰朽与死亡中,也蕴含了生机和美,因为一切都在生长、流逝轮回,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正如过去和未来本不存在,一切体验,都只是灵魂投射的大梦;一切表象,都无法遮蔽性灵所追寻的那个本质。

  在这生生不息循环中,在不同的季节时辰里,风雨花叶亲吻着,光线色彩嬉戏着,黑塞用心将之捕捉——这就是《园圃之乐》,可作为小资圣经,小清新必读,画家灵感簿,却也不止于此。夏花绚烂秋叶凄迷,人生流徙与时代动荡,看山看水的境界,由你选择:抑或重拾童年,温习旧梦;或顺水漂流,放松心灵;或沐浴日光,在迷醉神性中飞舞……这座秘密花园里还隐藏着许多扇门,等着你去推开。

  当然,诗性而浪漫的黑塞,绝非只知描绘岁月静好,而是一直关注着时代,保持着文人良心。他作为享乐年代少有悲观者,承受着巨大的悲伤;作为狂热年代少有的清醒者,又忍受着独醒的孤独。在这本歌颂自然之美,充溢着诗意与感官愉悦散文集中,黑塞也表露了对消费主义的抵制,对冰冷工业警觉,对浮躁文化的批判,及对人类暴行的忧思

  在诗中他写道:“我那曾柔软细腻的心,被这世界狠狠嘲笑过。”又说,“虽经历了一切苦痛,仍爱着这个疯狂的世界”。黑塞的悲观,并非消极的犬儒主义,而是出自对众生强烈悲悯。敏锐如他,早早发出警世预言,却遭同胞谩骂驱逐,流亡异乡慈悲如他,敢于直面人性愚痴,正视暴力鲜血,疾呼和平。敏锐使他饱受摧残,慈悲给予他安宁庇护陪伴他创造文字对抗黑暗,迎来长夜后的曙光。所以,黑塞笔下的忧郁哀伤,并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而他笔下的清新明媚,却别有一番暴雨后娇美花儿的倔强。

  黑塞在给儿子的信中提到,在这样一个也许明天就要被毒气淹没的世界里,诗人用心作诗,正如花儿尽善尽美地开放。对于这位毕生追寻人性光明的流浪者,那沙漠中的绿洲,那暴乱中的安宁,便是园圃与书籍:用园艺劳作保持内心平和,用不断书写延续人文火种。即使在谩骂与诋毁的声音里、炮火与毒气的威胁下、背痛与眼疾的折磨中,他也一直坚持着劳作、思考,持养着园圃,如同持养一种清明信念;爱恋着花木,如同爱恋一切生命。

  黑塞不只是一个德国人或瑞士人,更是一个世界人和宇宙人。在这个星球上,他的字句,鼓励了一代代年轻人听从自然与内心的召唤,从物欲、强权与暴力中出走,追寻灵性的觉醒,走向自我的本来,回归和平与生命。我想,黑塞、梵高,还有这世上其他一切拥有热血与灵魂,向往本质与自由的人,都拥有一种共性,那便是对于人生和世界,怀有一种不能熄灭的热爱、一种无法被钝化的觉知,它们必将化作流淌的诗句、奔涌的乐音、泼洒的颜料、流浪的步履,化为颤抖的狂喜、千千万万的花木、光与暗的交响,汇成星辰和大海,回归宇宙的永恒光明。

  易海舟

  2018年3月于德国科隆

  《园圃之乐》读后感(四):尤甚当年

  尤甚当年

  园圃之乐是我没有看书的封面、没有看书的简介就选中的。因为爸爸是一个园艺花草爱好者。他平时闲来无事,就在院子里摆弄花花草草。我们家的花草种类繁多。我都不怎么叫得上名字。印象深刻的有种了10多年的围墙外整整齐齐的高大的松柏,但是一场叫海葵的台风把他们吹得七零八落。院子里面有枇杷树,亭亭如盖,每年都会长枇杷,然后和小鸟一起吃枇杷。我的家都有些像鸟的天堂了。后来枇杷树实在太高大茂盛,阴气重,就砍伐了,换了一棵桂花树。那些大大小小的花盆,楼梯上、阳光房,到处都是爸爸的花草。以前家里的铁树还会开花。我一开始以为这本书是关于种植技能类的,结果居然是黑塞的,实在很惊喜啊。书的封面材质和设计都很好看,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我都想抱着这本书坐在某个草地上,靠着一棵老树,然后坐上一个下午。

  书中有随笔散文、有诗、有作者本人创作的油画,最后有他的编年史,字的排版也很好。作者的院子就像一个伊甸园,色彩缤纷,也有一些小昆虫,好不热闹,充满了生机。1908年,作者看着自己的田园,发出思考——在地球的所有造物中,唯有我们人类试图脱离轮回,不满足于万物的永生,而追求个性的、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这第一篇文章看下来,就明显感受到了作者的生机向上。查看了他的人生经历,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经历很多波折,他才结婚几年,有了孩子,有了家,有了自己的伊甸园。

  九月这首诗其实是四季的更替,夏日已逝,应当是片片金叶的秋了吧。诗歌简单美好,单纯可爱。像一个孩子执笔。我喜欢读欧洲的诗,总是有单纯的热烈。

  1913年,他应该已经离开德国,或许仍然住在瑞士已故的朋友家,他在感慨自己年纪大了点,已经不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获得快乐。此地是不能带给我快乐的。“燃烧的爱”、“女人心”、“盛气凌人”这些名字恰到好处。作者认识好多的花,我连那些名字都不知道。青春花园里面,是作者深受漂泊之苦,有点像枯藤老树昏鸦,只是这里的风景很好,一路渐行渐远之后,美景依旧在,树叶声美妙动人尤甚当年。这位翻译也很到位。看到第五篇,我似乎意识到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是一篇文章、一首诗这样轮番进行,不知道接下来是不是这样。

  作者认为内在和外在的自然界的神性是合一的,我感叹于他的力量——即使外部世界崩塌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也有能力将之重建。自然之相预先在我们的心中形成,来自于永恒的灵魂,那个我们并不知晓的灵魂存有,我们却常在爱之力与创造力中感知到它。精妙绝伦的话语,不一样的角度和思维解读,使人明智、使人善辩,我很喜欢这本书,将继续阅读下去。

  《园圃之乐》读后感(五):在园艺中获得心灵的思索

  没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只是单纯的一本介绍园圃之乐的书,读完才发现这是一本涵盖了作者思想和人生经历的一本感悟之书,内涵深刻,寓意深远。

  《园圃之乐》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随笔集,收录61篇文章和诗歌。除了广为人知的作家身份,黑塞还是一位生活艺术家,是画家和园丁。本书文字便主要记录了黑塞一生中不同时期与自然的对话和游戏。

  每一个爱好园艺的人都是享受生命、爱好生活的人,这在作者的文字中也有体现。第一篇文章是《在园中》,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看到了园林中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田园中的一切都在等待唤醒,一切都是生机勃勃和充满希望的景象。而对于花园主人来说,忙碌的时候就到了,他们需要开始栽种,整理土地,经过辛苦的劳作,田埂有了生机,种子会萌发。园艺生活给主人带来的乐趣在这里可以得到了体现。园艺是一种并没有那么功利的爱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想象与期待。就像捷克人恰佩克认为的“今年的玫瑰开了,我们会想,到了明年,它会开得更好。”

  当我们还是小小孩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世界的大部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于是我们会带着好奇的心去打量观察这个新鲜的世界,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这些好奇与未知都消失不见了。我们的思维也都固化了。我们会带着我们所持有的世界观去看这个世界,我们会认为黄瓜就是绿色,番茄就是红色和黄色,豌豆只有绿色等等,总之这个世界我们不在觉得新鲜。但是园艺种植可以让我们学会重新去打量这个世界,像是打开了一扇巨大的门,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宝藏,我发豌豆不只是绿色还有紫色,土豆原来还有纯白色的,黄瓜也有白色,番茄还可以是黑色……这就是园艺能带给我们的新奇和发现,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发现,在园艺中,我们如初生的小孩一样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而未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代表着无数种可能。

  在他的书中,我们可以发现黑塞诗人的悲剧命运既是历史赋予的,也是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诗人精神带来的。这本虽然写的是园圃之乐,但是他的思想和灵魂都在园圃中展现和感动读者,他的作品真的可以轻易直达读者灵魂。 在任何时候,你都会觉得,这是你自己的故事,这样无知下去多那可爱。作品真的可以轻易直达读者灵魂。 这其实也是黑塞在表达自己的两面性:诗人的感性和思考者的理性,去探寻世界的本质,又完全沉浸在表象之中获得最直观的体验,一种深刻又诗意的认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