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10篇

2018-08-21 05:1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10篇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是一本由陈大咖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一):口水智慧

  这是一本适合在闲闲的时光里,躺在舒适沙发上看的书。对美食并没有太多的描写,却让人看的心生柔软同时垂涎欲滴。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我真喜欢这个题目。再精致,再难得的食物,尝进嘴里,不过是烟火的幸福味道。可是在忙忙碌碌,急匆匆的生活中,这确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味道。反正食物可以填饱肚子就可以,反正工作拿到工资就可以,反正旅行只要到此一游就可以,有时候想想自己真是太容易将就。每天的日子都是重复昨天,每一个明天都是今天的重复,心中积攒的小感动慢慢的被遗忘,渐渐的也就忘了感动。

  其实每个人喜欢的他人,都不过是自己缺失部分。因为陈大咖对美丽时刻感动的记录,对自己小资情调宠爱我喜欢这本书。每一个记在心里的食物都有一个故事小心呵护自己的胃口,小心呵护自己柔软的内心。我希望我也可以,有能终其一生喜欢的爱好,有自得其乐的肆意。

  再说回这本书,女孩子有点小聪明自得于这它,又不过分偏重它,这样很好。陈大咖在每一篇的文章中,都会絮絮的讲述一个食物的故事,却又不止于此,常常在美滋滋的香气之外,点金一笔与之相关的妙手偶得,却又不过分阐述,我想这是属于她的小聪明。

  记:

  1 喝稀饭,嚼还是不嚼不应该成为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交给你的本能处理就行。

  2 只有你全心感受饭碗时,才能彻底感受它一直散发的潺潺魅力,这过程没有深明大义,不用高谈阔论,不必和他人分享,正如夜空长袍的自我对话,两个人太多。

  3 这是一个寡淡的故事吧。你应该也有不少故事,想起来值得回味,但是说出口又觉得无趣。很多笑话,也是要旁征博引多少的往事才能笑出来,如果这世界还有一个人懂,就觉得不寂寞。我想细叔也不会知道,多年后,有一个人还在难以忘怀他那一碗郁郁不得志煮出来的猪杂胡椒酸菜汤。

  4 世间大凡令人艳羡的特长,不是天分,便是努力。把搞砸的菜都推到锅子上去,让锅子无辜中枪,是必须的,就让我悄悄而隆重地把它写在“一百个人生借口”的小本子之中。

  5 吃是种动物行为,因为感情充沛才让它有滋有味剧中充满爱意声音记录方式非常催泪,比如筷子插入米饭时撑开米粒的胶着声响,咬开鱼子时空气进入薄膜的“嗞”的一声,你是否留意过这些微小的像不曾存在细节,就像不曾认真考虑过为什么天底下妈妈煮的粥最好吃。吃的虔诚是很微妙的,如同和面前的饭碗谈恋爱,爱是永恒,方式各异。

  6 带着将信将疑心理吃上一口,整个人顿时迎风流泪,感觉整个呼吸都带有栗子的香气——一种源于阳光的富庶、大方的香气!

  7 土豆仁慈又太残忍,老老实实喂饱大家,忽然釜底抽薪就引起战争。好男人也像是土豆,你以为这辈子把这个土老怪吃得死死的,有时候还真不一定。不要忽略每一个人看似朴实后盾,那是对自己最危险事情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二):我亦是一洋气之人

  近三十的人,看过一些关于美食的文字和video,可惜这些文字图像给人的“体验感”总是会那么差一点点。不仅在于美食载体嘴巴上,更在于品尝美食时的心境

  俗语说人如其名,封面初见陈大咖,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应是一位具有“戏谑”色彩的男作家了吧。深入文字,戏谑不假,假的是她竟是一位与我生活在同一地方(广州),现已嫁给四川曾姓(本家)男人的潮汕吃货!看吧, 这必然应是体验感的加分项吧!

  写美食,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在写见识。没有过多阅历和见识,自然体验感差了些。看的出来,大咖也在极力的想给大家呈现多一些的异国风情。 可大咖可知,书里真正打动我的,不是泰国苏梅岛的苏打水,不是新加坡的“食阁“,更不是巴黎大家的乳酪店,而是你男人家的川味香肠、广州街头的鸡粥以及那张属于的士大哥的凳。正如在乎的不是一副碗筷,而是碗里面的人间烟火。

  “戏谑”一词似乎贬义意味多一点,似有不妥。换个词吧!用“洋气”二字大咖必然不会反对。洋气的人儿,洋气的文字,洋气的食物,犹如一个爱美小姑娘装饰房间时恨不得想把地板都刷成粉红。虽然此“洋气”,并非彼洋气。 文字虽偶有跳跃,但也算不失逻辑全书完全没有配图,但你能感受到大咖用心。用书中的一句话即是——用”不以为然“的一瞥重现趣味之美,或是用”假装刻薄“的言语和你分享爱的力量。不得不说,这文字很合我的心境——我亦是一个洋气之人呀!

  给大咖提出的唯一不算意见的意见——在“后记 这份幸运的冒险”中过多释疑了这样为何有如此一篇无图的美食文字。大咖可知对错与否,懂的人自然了解。正所谓缘分将至,接驳亦不远矣?何况,洋气的人儿何以惧怕冒险呢?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三):还得好好学吃饭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有写日记习惯。还记得小时候老师要求写日记,每天都搜肠刮肚,觉得实在是无事可记。到最后,心一横,顶着被骂的风险写下四个字——“今日无事。”

  小时候每天奔忙在学校和家之间,长大了奔忙在公司出租屋之间。年纪长了,但日子还是上演着一样的两点一线。每天无非就是学习、工作、吃饭、睡觉,“今日无事”。

  如果有人把自己的生活这样形容给陈大咖听,恐怕她很难同意今日无事的说法。因为单是吃饭这件事就够她好好说说道的。

  每天工作餐吃外卖,她能跟你说说外卖和公主病的关系

  下班回家用方便面充饥,她能跟你聊聊方便面的前世今生;

  就算你是妈妈做啥就吃啥,还没有对吃掌握主动权学生党,她也能拿过课本,跟你讲讲“落花生”的几种吃法,列宁在监狱发明面包墨水盒该是怎样的美味,顺便畅想一下数学应用题里小明买的那五斤红苹果甜蜜清香

  喜欢美食文学文艺范儿吃货大概都读过堪称经典的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梁老从自家厨子做的家常小菜说起,接着走出家门聊北平街头的酸梅汤、糖葫芦、豆汁儿和油条,然后走出北平说西湖醋溜鱼、扬州狮子头,甚至还走出国门,畅谈美国人的汉堡和感恩节火鸡大餐

  但梁老的学识和阅历不是普通人能够企及的。特别是受时代变迁地理位置和人生阅历的限制,雅舍谈吃中的不少吃食让人读得满口生津,但最终只能望而兴叹,因为它们已经“永远的成为回忆!”。

  相比之下,生活在美食之都广州,吃着方便面撸着串长大的陈大咖就要接地气的多,吃的聊的都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那“一碗人间烟火”。

  读《雅舍谈吃》,一路读下来有跟着梁实秋走街串巷,偶尔站住脚,听他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大聊“吃学”的酣畅淋漓

  读《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则能收获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惊喜。就像范伟感叹:“我就纳闷儿了。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捏?!”陈大咖的美食文字也让我不禁思索,同样过着相似的日子,吃着差不多的食物,为什么有的人就能从平淡发现那么多惊喜,把粗茶淡饭品出别样滋味儿呢?好像我从来都没学会如何吃饭似的。

  陈大咖在字里行间揭开了谜底:全靠细腻观察力和一颗真正体味生活的心。“你看似挑选蔬菜瓜果肉类海鲜,你寻找香料干杂和服装五金,正是这些不重要鸡毛蒜皮,让你成为你的样子塑造一座城、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亦展现迥然不同饮食文化和生活哲学。”

  好吧。看来不论是吃饭还是生活,我都还得好好琢磨。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四):这一场美食的文字冒险

  在出版界图文并茂、铜板彩印的书籍盛行之时,作者陈大咖竟然冒险写下一本纯文字,甚至封面也低调得随时淹没在书架里的散文随笔。没有色彩夺目的封面设计,也没有印满名家推荐的书封,假如有期望陈大咖会像千篇一律的美食旅游书一样,详细列明店家名字、推荐美食、地址电话快餐读物爱好者,大可出门左转不要回头。

  大咖的这碗人间烟火共145千字,共计78篇文章,不似小说情节连贯,不读完整就要心猿意马,但是却又是让人一开读就要停不下来,签售会上大咖自称此书当厕所书适合不过。要我说,不仅蹲厕,此书是睡前、旅途、等人等车、饭前皆宜,乃居家良品生活必备

  以上大概说的夸张了些,但是内容的好却是不可置否的。她在描写食物的时候,绘声绘色,仿佛倾尽全力的把味道注入一笔一划当中去了。让我一度幻觉眼前就有满桌佳肴香味扑鼻触手可及。好的文字不是把思想强加于人,而是作者可以把自己的喜好化为文字感染了读者。例如大咖在写她所钟爱的大蒜时,作为一个对其深痛恶觉,闻之皱眉食则反胃的人,竟然在深夜里不自觉地吞了吞口水,有几个瞬间也爱上了这样一种大咖所言“吸血鬼害怕”的小东西

  大咖的文字很容易让人读到情绪,喜欢的就赞美之词不绝于耳,看的读者恨不得现在就吃到她笔下的食物,而不喜欢的多少尖酸刻薄之语也如机关枪般扫射,骂的看客也要直呼大快。然而这样的她在写温情的时候,却也可以催人泪下。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读到《我的四个爷爷》时也模糊了双眼,流着泪看完整篇;读到妈妈菜时也会黯然失落,想起操劳多年的双亲

  假如是潮汕孩子读到此书,我想他会跟大咖一拍即合牛肉丸、滚汤、肠粉、陈伯母的菜、砂锅粥等,就好像有人把积压在心里那么多年的话都说了出来:为什么一说潮汕就只有牛肉丸,明明美味那么多;肠粉并不是广州的专利,我们都爱家里的味道;妈妈菜永远排第一,没有老火汤可是我们的滚汤不逊色;并非煮得稀烂的粥,我们的砂锅粥是颗粒状的糜等等。

  写到这里,似乎也把书篇剧透了一大半,但是我的语句毕竟过于拙劣,无法将精彩更好地体现在字里行间。那些还在电商实体书店犹豫的人儿,赶快拿起手中的钱包下订吧(电视广告语气)!写美食的作家有很多,书架上美食类别也要爆棚,但是能入目的毕竟屈指可数相信大咖的这碗烟火会是很多人的心间滋味,让人念念不忘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五):人间烟火,只是一出苦情戏

  这本书其实就是个引子,这篇东西也谈不上是对它的书评,写到最后我都觉得是写给严歌苓的了。

  ………………………………分割线………………………………………

  初读陈大咖的《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还以为像张佳玮的《无非求碗热汤喝》或者蔡澜的《暖食》那般,平平淡淡的讲述一个又一个吃食,让挑灯夜读的人饱受饥肠辘辘的咬牙切齿之感。

  没有,一点没有这种感觉。读了半截,却挑不起半点食欲,于是就大大咧咧的断言,此书断不如上两者。一本合格的美食集,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能挑起读者的两样东西,第一是肚子,第二是脑子。肚子用来怀念食物,脑子用来咒骂作者。

  后来趁着上班无聊的空儿,慢慢的翻看,一来二去,读的差不多了,突然惊觉,这哪是一本美食集,这根本就是一本人生感悟集嘛。——啊,别千万又变成心灵鸡汤那种。好在没有,我读书向来遵循一个简单标准好看——好看就是能让你读下去,完了还能有点感悟便是最好了。不管是旁门左道的闲书,还是大部头的晦涩文集,只要好看,容我耐心地读下去,便是一本好书

  说到这儿,我是在翻书翻到一半的时候才突然领悟,陈大咖压根就不想老老实实地写一本美食集,这一碗人间烟火,压根也不仅仅是吃喝二字,万千话语里,融在里面的是传说的中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换个词儿,也叫爱恨情仇

  也许陈大咖写的时候也没我想的这么复杂,毕竟书里多的是俏皮,少的是苦涩。俏皮话儿,俏皮吃食儿,还有俏皮的人儿,这女子把生活过成了一个俏皮的游戏。也许就没那么复杂,人家也没心把啰嗦的人生感悟说给你听,图的也许就是没心没肺的吃喝,把生活美美的过下去,多简单的一事儿,多简单的一生活。

  但说着说着就容易变味儿,这也是我一臭毛病,遇到事儿了,想到人了,就不免搞得矫情兮兮的。所以这篇东西搁到这儿来,也不是那么合适。先凑合着吧。

  我得说句反话。纵然这书里的俏皮劲儿让你忍俊不禁感慨出生活是多么美好的那股子劲头,但想想,大多时候大多数人,生活还是苦的,辛苦的苦。

  哎,这忒不像我的风格了。向来不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么,到这儿来怎么变得这么腻歪和矫情了?

  以前读严敏的《九种忧伤》,故事里有一个大妈习惯性唉声叹气,终于到了末尾,一破道破这其中的缘由,她们以为生活本来就是苦的。看到这句话,这本书基本上就可以撂下了。凡是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似乎都有这个想法,都被饿怕了,所以这辈子求的无非就是一碗能让自个儿吃饱的饭,为了这碗饭,辛苦地生活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也是宿命。然而,他们也天真的以为,之所以现在生活不够好,只是因为还不够苦。苦惯了,改不过来了。

  到了他们这儿,人间百味就剩一味了,苦啊。

  “欲以小说之虚妄抵抗生活之虚妄”的严敏,纵然不管写了多少所谓的忧伤,说穿了,虚妄生活之下的本质,还是苦。

  前几天在读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和《陆犯焉识》,读的心里那叫一个疼。生硬的疼,往往是读着读着,看到某句话某段字,心里咯噔一下,接着一阵生疼,像是心里被剜掉了一块肉,想来那一声咯噔,原来是下刀的声音。下笔入刀,原来是下到读者的心里。

  在外人看来,王葡萄天生就是一副劳碌的命,碰到好时候了,绝对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尽管没碰到好时候,她还是把生活过的风生了一点,水也涨了一些。而陆焉识天生一副公子哥的命,本该花天酒地的了此一生。该就该在这俩人生不逢时——我不得不说,这个词儿的宿命感实在是太强了,任何人在它面前都能被压的抬不起头来,但也能理直气壮地直起腰来。凡是跟宿命沾上点边儿,都可以大手一挥,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那个虚幻的命运,因此面对自己固然抬不起头,但面对他人却可以腰杆挺直。

  二大最后平静的走了,在地窖里躲了将近二十年,从黑发躲成白发,从耳聪目明躲成耳聋眼瞎,最后终于摸到了已长大成人的孙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葡萄倒也谈不上伤心欲绝,“绝”这么狠的词儿她是不会用在亲人身上的。都用在了抢粮食和抢命上去了,让她和她在乎的人活下去才是最强大的理由。而陆焉识苦苦等了二十年,回到家等到的是儿子数不尽的指责,唯一一个疼他爱他的婉瑜却又因老年痴呆,再也不认识这个她也苦苦等了二十年的焉识。临死了还附在他耳旁悄悄问他,他来了没啊?——来了,在路上了。——哦,路挺远的。你看,到死她都觉得即便他到不了,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啊。最后呢,连刚搬过来的女婿带过来的14岁的孩子都在算计他们老陆家的房产,这家还有什么呆头呢?带着婉瑜的骨灰走吧。

  这人还没走呢,茶就已经凉了。

  严歌苓终于把辛苦的苦变声了苦涩的苦,这回嚼在嘴里是真真的苦味了。这跟辛苦的苦有什么区别呢?老陆那帮子犯人在青海服役的时候,他们饿的经常抓起一把青稞搁嘴里就嚼。辛苦的苦是这种苦,耐点心,嚼的久了,嘴里的青稞也会有一股子淡淡的甜味;而苦涩的苦,是永远嚼不出甜味的,因为搁到嘴里的压根就不是青稞,而是一把黄连。

  即便这样,我还是感谢严歌苓的。笔下的王葡萄和老陆,到死身上的东西都没变。一双看这个世间的眼,和一身待人待物的风骨,就凭这两样东西,王葡萄和陆焉识人间这一遭就绝对没白走。人间百味搁到他们这儿,苦固然是苦的,但他们觉得甜头已经不少了。

  到这儿我觉得那种宿命感又来了。 算了,就这样吧。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六):夹生了

  开宗明义,我对这本书还是有点儿失望的。选择这本书,我是奔着“人间烟火”取得去的。这个“人间烟火”,我想当然地理解为:饮食男女的活色生香的生活。只可惜,纵观全书,“烟火气”不够,不是我期待的烟熏火燎的那种腊肉,而是精致细腻的一块甜心。

  书中处处有着小女人的小情绪,也不乏一些小机灵。只是,略显做作,不是我好的那一口儿。书的内容由一小段一小段的文章组成,读来不吃力。而且每段小文章的标题还是颇抓眼球的,比如“黄酒的士大夫气质”、“筷子是你的一双马脚”、“绝境求生的筷子托”、“无印的小菜小饭”……应该说,这样的切入点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到了具体内容,就比较遗憾了。文章少有切中你内心的描述,有点儿辜负了“一碗人间烟火”之名。咀嚼之后觉得,只不过是一道轻餐、一道正餐后的甜点罢了。名与内核的反差,就好像你接过菜谱,看着一个个赏心悦目的菜名让你浮想联翩,可惜菜上来了之后,不过尔尔。

  作者精致的生活理念及状态在书中随处可见,但也是由于这样的精致生活导致入册食物的局限。即使那些本应很接地气的街头小吃,也被描写出穿西装蹬球鞋的感觉。我这样的读后感,更像是眼高手低的人在愤愤腹诽。确实,作者吃着我所吃不到的东西,写出我所写不出的文字,看后我却吃饱了骂厨子一般地种种抱怨,有点儿吃饱了撑的嫌疑。

  不管怎样,本书还是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住:无论孤独还是喧闹,都要珍惜每一次吃饭的机会,因为我们自己是如此独一无二而值得被待。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七):雷厉风行只是她跟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而已

  自出来工作后,我很久再没过上那种捧一本散文随笔,窝在沙发就能挥霍一个下午的懒散日子了。因为总觉得散文这东西太碎片化,只适合在等人大便临睡前等一切缝隙时间里消消遣打打发,不能像小说那般一旦看了开头就无法停止追逐下去。但有两个人改变了我让我再次回到过去。一个是彭浩翔,另一个就是陈大咖。

  我总结了一下这两个人的共同点:龟毛、对生活小细节观察入微甚至偏执不已、毒舌却苦口婆心、凡事喜欢追求完美极致却总在追求的路上不经意流露出一点无伤大雅的恶趣味……以上种种看是贬义的描述,却恰恰组成了我内心所向往的人格。所以读他俩的散文随笔,总让陷入又心急读下去又恋恋不舍的矛盾之中。急,是觉得这凌厉的家伙居然能把我曾经构想过或经历过的画面描述得如此惟妙惟肖,然后很想再翻下一篇,看看这家伙是不是又跟我“撞”点子了;然而又不舍得读得太快,害怕翻云覆雨的畅快之后带来的空虚寂寞冷。

  认识陈大咖时,她还在那本号称“城中至潮”的杂志里当编辑,虽然杂志的内容有诸多限制和审核,但我已透过每期短短的文字,看到她背后的俏皮与辛辣。继而开始关注她的微博和博客。我也像其他粉丝一样,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将她的博客从头读到尾,由爱上她的文字到爱上她的人。然后有过几次的线上互动和线下接触,发现现实的她根本不是她文字里所营造的刻薄毒舌,相反十分谦逊平和。一个看到出租车司机蹲在路边吃快餐会心疼会默默流泪的人,我相信,雷厉风行只是她跟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而已。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后感(八):偶然——写在《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面世之前

  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对李银河说,“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这世上美妙的事物很多,那些偶然得来的,带着不经意的气息,更像是一种上天的馈赠,有着令人无法言说的欢喜。

  此刻,我记下这些现在不会被太多人看到、日后不会被几个人想起的文字,谨为纪念一个偶然来的人,和一本偶然来的书。

  公元2012年9月的一天,我在网上闲逛。窗外有光,手边有茶,有一搭没一搭地扫着电脑屏幕上跳跃的图片和文字,心情不好不坏。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媒体的到来满足了人们被抑制已久的倾诉欲与表演欲。面对这个秒速变化的世界,不说两句,心痒。所以,这个时代不缺文字。

  自打入了编辑这行,我就超级自觉地培养起一个习惯:看字不是字,是刊,是书,且无论是出现在哪里的,甚至厕所涂鸦。我已经不记得是从哪个地方链接到了陈大咖的博客,当时我并不认识她,也没有看过她的文字,职业的敏感让我一眼就扫定在页面的最后几行。她在上面写,她有部书稿正在计划出版。于是,我又职业性地顺藤摸瓜找到她的微博,私信了她,说对她的书稿有兴趣,之后,才认真看起了那些能被用作书稿的文字。

  如果事情只是这样,大概只能算是偶然得来的“人”。可这“书”,却也真是偶然来的。

  陈大咖是广东人,她计划出版的书是关于广东美食的书。这让我有些为难:地域性图书,做不好,会死得很难看,尤其是非本地出版社推出的。我心里打鼓,事情开始得是不是有些草率。

  我在北京为难了两分钟,她在广东说道:我还有一些给杂志写的专栏文章,也是美食方面的,你看看。闻之转喜,收稿,翻阅,讨论,商定——北京和广东都觉得这条路子可行。

  有人说,书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孕育的孩子。我认为此话不假,出版的过程真的像生孩子一样艰辛——尽管我和她都还未真正孕育过一个生命——这种莫名其妙的感概,是我学她。

  因为是偶然敲定的书稿路子,成稿字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意味着,作者要写,编辑要追。之前的追稿经历记得不深了,只记得最后,她半夜发来两三稿,我半夜审阅两三稿,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全稿整理完毕,她似乎有些意犹未尽。她说:要是不够就和我讲,我觉得我还能写,越写越顺手了,我现在是“一夜五千郎”!

  所以说,人的潜力真的是被激出来的吗?千万不要认为这些急稿水平欠奉,恰恰相反,这部分深夜赶时间写就的文字,比起之前那些散散写出的,甚至更为美妙。看了此书的朋友,不防试着猜测一下,书中文字的诞生年代。透过纸背,想象它们哪些曾被日光照耀,哪些曾受灯光笼罩,倒也是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一百多个日子,从立项到做稿,从定版到印刷,紧张,兴奋,忐忑,激动。现在,终于要迎接这本用心之物的正式到来,反倒有些小小的不安。不是怀疑之前的工作,而是一丝难以名状的——越期待的,越不敢触碰——生怕亏欠了它,哪怕一点点。但我相信,它会是好的。不止因为它是偶然来的,更因为,它是前日种种的努力换来的今日的必然美好。

  很多人,为了它,付出了很多。这其中的人,有的名字出现在了封面上,还有更多没有出现的幕后英雄。一并深深感谢。但我个人最要感谢的,还是这部书的作者——美艳无双倾城倾国人见人爱车见车载洋气少妇陈大咖同学!

  亲爱的陈大咖,之前的每次,都是我在逼债催稿,你来上交干货,这次就换我来用文字送给你一读,愿你也能体会到我曾有的乐趣——那些由你和你的文字给予我的欢乐。

  最后,我想学你交稿时的样子——“大王,请笑纳”,深情地说上一句——“美人,请笑纳”。

  此文,但博美人一笑。

  此书,但博诸君一笑。

  感谢!祈愿一切安好。

  2012.12.25 于北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