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弗莱蒙与希特伦》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弗莱蒙与希特伦》观后感10篇

2022-04-07 03: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莱蒙与希特伦》观后感10篇

  《弗莱蒙与希特伦》是一部由欧尔·克利斯汀·梅森执导,托尔·林德哈特 / 麦斯·米科尔森 / 斯蒂尼·斯特嘉德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历史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莱蒙与希特伦》观后感(一):这就是伟大了,是值得的

  刚刚看过《Flammen og Citronen》(《弗莱蒙和希特伦》)

  08年的丹麦片,和《黑皮书》甚至《色戒》的类型算是差不多,说的是“火焰”和“柚子”两个战士在二战期间的哥本哈根暗杀投敌者和纳粹军官的事情,当然,故事真正描述的远比这个要宽泛的多。

  画面沉重得让人很压抑,要不是偶尔有枪声提醒,真的会让人逐步窒息。

  人的命运到底由什么来主宰,谁又代表正义的一方?

  大概是由爱和仇恨来主宰,无所谓正义与否。

  男主角“火焰”心中久远的仇恨来自纳粹对他女友的暴虐,于是他认定纳粹是他一生的敌人,尤其在纳粹占领了他的家乡后。

  似乎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单纯,他们误杀了不该杀的人,也放过了不该放过的人。

  男主角还单纯地相信了一个女人,虽然这个女人对他也是有感情的,但,终究出卖了他而致他惨死。

  我突然想起《色戒》中最后一幕,当邝裕民望着王佳芝,和王佳芝望着邝裕民,两人复杂而不同的心理,总结了各自的一生。而易先生,大概就是由于爱的少些,才活得久些吧。

  男主角的领导们也不再是单纯的丹麦反抗领袖,其中一人借男主角之手杀戮自己的私敌,而其他人在战争有了进展的时候,又因东西两大阵营的争斗,主动牺牲了我们单纯的男主角。(根据最后为女主角提箱子的人判断)

  政治的斗争,牺牲的都是充满热情的青年人,不论二十年前,还是九十年前,唯一不同的只是最后胜利者总要给他们一个标签,或勇士,或叛逆。

  然而青年总是可爱的,民族主义的热情总是让人感动的,即使他们经常也信错人,走错路。而他们一腔的热情,追寻的是真理,而且并不计较自己是否牺牲在追求的道理上,相信自己的牺牲可以给更多人带来幸福,这就是伟大了,是值得的。

  《弗莱蒙与希特伦》观后感(二):黑与白之间:战争中的人性与正义——观《弗莱蒙与希特伦》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于众多战争题材电影中对人物非黑即白的刻画,英雄好汉“高大全”,敌人叛徒“丑恶奸”,但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人性并不仅存在光明与黑暗的截然对立,在黑与白的光谱线之间,还有广袤的灰色地带,《弗莱蒙与希特伦》(Flammen & Citronen)就直接深入这一灰色地带,直接拷问战争中的人性与正义。

  Flammen是个20岁出头、有张娃娃脸的小伙子,见到漂亮成熟的女性便心生爱慕,因有一头火焰般的红发,被称为Flammen(丹麦语“火焰”);Citronen曾在汽车公司Citroen工作(因而得名Citronen,丹麦语“柠檬”),有个美丽动人的妻子和可爱的小女儿,生活虽谈不上富裕,但会是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不是战争改变了一切,改变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或许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但命运让他们成了战士。

  Citronen负责开车、掩护和善后,戴一副圆眼睛片,保守而古板,执行任务时紧张兮兮,大汗淋漓,要靠镇静药才能保持清醒;Flammen则冷酷无情,总是身披一袭黑色风衣,一头红发在风中飘舞,对敌人毫不怜悯,眼不跳心不慌,近距离直接射杀目标,对准头部就是几枪,枪枪致命。

  战士很少质疑自己的任务,即便是在上级Winther命令他们刺杀德国人Gilbert和他的女秘书时,Citronen也只是从技术细节提出解放委员会(Liberation Council)曾颁布过禁止清算德国人的命令,当然,这并不重要,上级的决定必定有上级的深谋远虑,重要的是,命令本身不容质疑,“你既然是特别部队的一员,就应当绝对服从命令”(Winther: You are in special forces, and you'll do as you are told),其他的就不用你来操心了,你只需耸耸肩,说一句“fine”,然后执行命令。

  罪恶便由此而生。如果战士停止思考,并认同这种逻辑,战士就已经与纳粹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置换:战士从肉体上消灭纳粹,却继承了纳粹的衣钵——阿伦特所谓“平庸的恶”,只是努力完成任务,没有判断能力,没有思考能力,而正是这种“对现实的隔膜、这种无思想性(thoughtlessness),远比人类与身俱来的所有罪恶本能加在一起,更能引发灾难和浩劫”(《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所以,Flammen和Citronen的反思便显得尤为重要和宝贵。当Flammen和Citronen发现Gilbert原来是反纳粹运动的成员、Winther才是最大的骗子时,冲到脑门的不仅是怒气,还有沉痛的反思。Flammen首先承认自己杀错了人,Citronen起初则不愿承认,强辩自己“杀了德国军官,而德国军官当然不会是无辜者”(Citronen: I shot a German officer, and a German officer is innocent),直到最后,Citronen痛苦的向Marie表示自己该为错杀无辜而进监狱(Citronen: I have to go to jail for the things I’ve done)。Flammen和Citronen还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正义还是那么金光灿灿,只是这光芒下却遮掩了许多不义;如果我们不去反思这些不义,而任凭正义的光芒填满我们的视网膜,进而剥夺我们的判断力,正义便会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无尽的万丈光芒,不义会披上这光芒,打着正义的旗号招摇撞骗。

  自称直接受命于英国的上级Winther原来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曾与德国人Gilbert合作挣钱),在指令铲除民族败类的同时,也在夹带私货,让战士顺便干掉了自己秘密的知晓者;

  Citronen的老婆带着小女儿选择了和别人在一起,因为Citronen全身心投入抵抗运动,很久没有贴补家用;

  躲在斯德哥尔摩遥控指挥的抵抗组织领袖之间存在着巨大分歧,共产党一直在策动暴动和起义,民主派则渴望与纳粹达成和平协议,避免冲突,为之而不惜牺牲不愿服从的战友;

  蛇蝎美女Selmer面具的背后是与盖世太保头头Hoffmann的私通,Flammen则至死都不相信自己所爱的人正是出卖自己、换取赏金的人,或许Selmer也有自己的无奈,出卖的命令可能正来自抵抗组织在斯德哥尔摩的总部,影片最后到斯德哥尔摩火车站接Selmer的人,不正是一贯反对暴力抵抗、并威胁会采用各种手段保证和平的抵抗组织领袖么;

  恶贯满盈的盖世太保Hoffmann突然间变得不那么可恶,竟会严厉斥责手下士兵对Flammen和Citronen尸体的羞辱,要求他们对死者表示应有的尊敬,而正是这两名死者,生前是多么希望亲手解决掉他本人;

  ……

  战争总爱调戏我们脆弱的情感,它既充满诱惑,让无数民族投怀送抱,又总那么令人迷茫(Resistance Officer: War can be confusing),让我们仿佛置身浓雾,既看不清别人,也看不清自己,最终走入歧途。利用与被利用成了家常便饭,只需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诸如爱国主义,或者干脆就不找借口,秩序和服从便可名正言顺推论出一切;亲情被意识形态的分歧肆意蹂躏在脚下,爱情可以被生理需求所填充,也可以作为谋取钱财和权力斗争的工具;家庭么,可以没有爱情没有亲情,能带来面包和牛奶才是最现实的;一个错误可以是打碎一只杯子,也可以是误杀一个好人,只要这是在战争中,一切的错误都可以原谅;至于爱国主义,你无法判断杀死一个人究竟是爱国还是恰好相反,国家社会主义和自由民主似乎只是路线选择的冲突。

  战争机器里,每个人都是零部件,无足轻重,随时等待被新的部件所替代,每个人都看似无辜,每个人却又在推波助澜,性命随时都可能不保,又有谁还会在意信任、忠诚、友谊、爱情,还有搞得人心烦意乱的意识形态与爱国主义?为战争机器的运转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的,不是TNT炸药,也不是某些政客神经错乱的脑电波,而是人性折曲的扭力矩。你可以说它肇始于人性的贪婪,也可以说它源自生命保存自我的自然法,你甚至可以发现,在正常(和平)状态下许多为我们所不齿的价值取向,在非常时期(战争)俨然披上了血腥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外衣,只是,当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都荡然无存,生命就只剩一副臭皮囊,外加一张镶嵌着“正当”与“合法”的裹尸布。

  但希望总是存在的,每当人性的黑暗席卷大地,我们都在期盼那柠檬色的火焰燎原。当Hoffmann对Flammen说,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也很爱丹麦,和你一样,North Zealand的美景让我沉醉(Hoffmann: We are the same. I love Denmark. You love Denmark, the beautiful landscapes of North Zealand),Flammen虽没有直接回答,但在影片的其他部分,我们已经有了答案:Flammen说,我们不杀人,我们只杀纳粹(Flammen: We don’t kill people, we kill Nazis)。其实我们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们(纳粹)毁灭的是人性,我们则在用爱、信任、友谊、忠诚来拯救人性。我们的行为或许正确,或许错误,但我们愿意担负责任,承担代价,我们可以因行不义而坐牢。我们热爱生命,我们也想活着,但要更有人性的活着,因此我们随时准备牺牲。

  影片最后,在纳粹层层包围中,对敌人毫不留情的Flammen为避免连累房东而没有抵抗,在地下室吞药而亡;对杀人仍心有余悸的Citronen拿起了冲锋枪战斗,直到被打成马蜂窝。与那些苟且存活的人们形成反差,战士选择了有尊严的死去。据说历史上的Flammen是在楼顶自尽(而不是在地下室),德国人围着尸体一阵欢呼,然后拽着Flammen的双脚将尸体拖下楼梯,每下一层,Flammen的脑袋都会重重的碰在台阶上,发出怦怦的闷响。

  (翻译的很烂,在网上找到了英文字幕来对照,英文字幕下载:http://www.opensubtitles.org/en/download/sub/3541708)

  《弗莱蒙与希特伦》观后感(三):《弗莱蒙与希特伦》

  弗莱蒙和希特伦,二战时期丹麦地下抵抗组织的两个成员。

  整部影片两个小时一直围绕两人的各种行动推进,随着各自情感生活的影响,以及长期麻木杀戮造成的两人性格的转变,而逐渐深入周围的种种,对立而模糊的内部形势也在变化。他们有对当下的生活状态的怀疑,并时时身处险境。

  影片的摄影、剪辑、配乐,包括服装、美工都是一流的,只是在这样的包装下,影片没有选择好莱坞式那样展开宏大的时代背景或者以煽情为目的人性鞭挞。可以说两位男主角撑起了这样一部既有刺激可看性又有人文本真关注的作品。

  可惜的是,以叙事为主体的影片,不太新颖的情节(可能与改编自真实人物相关)显然只能使其最多成为一部佳作而非杰作。

  2008-12-09

  《弗莱蒙与希特伦》观后感(四):中立国的人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完全明白“世界”是怎么回事儿。战火的确烧到胶州湾,但与中国几乎毫无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的时候,无论按照东亚以37年日军攻陷卢沟桥为标志还是以39年德军闪击波兰为标志,中国对日本的抵抗与欧陆发生的战事关系不大。换言之,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抗日战争在世界版图上讲只是区域战争。

  中国被逼无奈和日本缠斗八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反法西斯斗争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不管反不反法西斯,法西斯是谁,都必须把日本人从家里赶出去。所以无论是亲身参与战争的中国人还是我们都没有盟国,没有配合,没有夹在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中间的两难境地。我们不可能是中立国,也就无法以这种似乎更复杂的角度回忆战争。

  一些远比当时的中国更富裕的欧洲国家却面对“习惯性”动武的德国选择了中立。中立国国民的心态究竟如何我们很难切近地体验。瑞士是中立国,瑞典是中立国,丹麦和挪威一度是中立国,爱尔兰的敌人永远是且仅是英国,如同土耳其的敌人永远是且仅是苏联,它们也是中立国。这些国家土地面积远比中国狭小,人口流动性大,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都很强,中立能维持一段稳定,但势必招致更复杂的麻烦。战时生活对于他们与对于中国人完全不同。

  影片中火焰反复在提醒自己,“恋人”和战友,“记得他们是哪天来的么?他们是4月9日来的。”,此时屏幕上便出现历史影像资料和图片,都是一队队密密麻麻的德军机械化部队。 虚构场景拍摄与历史资料跨越或并置的方式仿佛在一遍一遍强调历史的确真实存在,然而观众会感觉到这些证物并不是给观众看的,而是给叙述中的各位主人公看的——在这里无论观众还是叙事者都感受到由不确定的感知和有可能淡去的记忆导致的焦虑。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丹麦人正以一种模糊的方式应对纳粹,如同在和另一个人种打交道,而不是入侵者;他们谈起纳粹时奇怪地带着种族主义的不适感,而不是爱国者对入侵者天然的仇恨。他们对于战争什么时候发生,是否已经发生,尽管紧张却并不敏感。柠檬是火焰的拍档,他也有句台词反复出现“战争来了。”这句话与其说是通知,不如说是揣测,里面有兴奋也有恐惧。

  柠檬和火焰在“战争来了”以前,都听命于一个叫温泽的人,接受他的命令暗杀盖世太保和纳粹分子。这样的随意性和与一个个体在某种理念下达成的契约性合作本质上与黑帮无异,它必然导致盲从和失败。火焰的父亲开着一个小宾馆,盖世太保的头子时常去那里过周末,在火焰要求父亲透露给他这个头目的行踪时,父亲对他的生活给与一针见血但饱含怜爱的评价:“以你的头脑和背景做点別的什么,比你在街上转着圈杀人强的多。”爱你的人最希望的事情永远是你活下来,而这也永远只是个希望。

  柠檬往往还有另外一句台词紧接着“战争来了”: “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这句话嘲笑了战士纯真的必死信念,也带出火焰在与盖世太保的头目狭路相逢时的犹豫以及错过绝杀就将必然死去的情节套路。

  中立国的存在便利地给与人们另一种可能性来阐释战争:战争是私人的还是集体的?战争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地道战的胜利靠的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也靠区队长对具体战术的部署和经验丰富的战士在村民中串联协调。将战争私人化最好用的办法往往是英雄输给爱情,尤其是敌我身份不明确的爱情关系。但这并不是大家惯常倾向于把握的两种献身的斗争:是服从情感还是服从主义。相反,好的故事应当是双方如何斤斤计较,如何保全自己,如何留下对方一条命让自己去索取感情的依靠同时在其它方面使其一败涂地。一句话,讲极端自私的故事。如同瑞士人有一句话:“我们一周有六天为纳粹工作,有一天为英法祈祷。”从这个意义上讲,火焰与柠檬各自爱情生活所构成的两条叙事线索高下立辨。

  影片最打动我,让我咒骂这个世界几句“shit!”并眼圈红起来的时候是柠檬举着枪威胁杂货店老板给他在一个空箱子里装满苹果,巧克力和真正的咖啡这个情节。杂货店老板就是个不得不投降了纳粹的小人物,他至少不是个坏人:说了很多遍打烊还是笑着转过来问柠檬要点儿什么。柠檬用一个集体的/国家的纳粹的概念打劫了这个小小的个体,在影片中仅此一次“滥用了历史”,因为他要挽回他的妻子和家庭。

  影片有很多次俯瞰哥本哈根的镜头,角度和颜色让我想起佛罗伦萨。欧洲这样的城市都密集而安静,观众可以切近地感受到死亡的逼迫与生命的挣扎在街巷间共存。这样的镜头也选择了一个上帝的视角:在上帝眼里,我们都是中立国的人们。

  《弗莱蒙与希特伦》观后感(五):誰がため

  德语(经指出是丹麦语)完全不懂,字幕是日文且竖排版不习惯。情节理解八成有出入。

  更喜欢的译名是《火焰和柠檬》,《誰がため》就像《十个小黑人》的另译《无人生还》一样正大光明的剧透。不管能够相信谁还是究竟为了谁都沉重的没法回答。

  火焰在女间谍的房间里翻到了绝密资料和自己的画像,他等到她,然后当面对质。而前一天他们还在那张床上交欢。

  柠檬跟火焰,同之前的三人一样被扔上货车,不同的是这次有盖世太保默许的裹尸单。

  柠檬穿着条纹病服被打成筛子,火焰在地下室服毒自尽,然后他们被葬在一起,殊途同归。

  被埋葬的时候终于看到火焰的信件,“你说,结束之后你会在哪里。我觉得,我哪里都不能去。”然后镜头拉远,坟冢林立芳草如茵,白茫茫的云彩一片真干净。

  海报大爱。

  /*名画座考察报告之新桥*/

  《弗莱蒙与希特伦》观后感(六):信任已成了危险品

  带着心中那份不安和忐忑看着剧中的画面,整部作品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呼吸的喘息也显得压抑起来,哥本哈根已不是我心中的童话世界,灰色

  冰冷的感觉夹杂着全身,冥冥之中,还是以悲剧的形式走向终点……

  尽管FLAMMEN几次三番怀疑SELMER,但却还是被感情蒙住了双眼,执着的信任着他所爱的SELMER,直到他死后发现的那封信中,还是不相信身边人怀疑的SELMER会是出卖他的人,但恰恰是那份信任给FLAMMEN自己挖掘了坟墓……

  谁也不会想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看似简单,有时却又是如此让人痛彻心扉……

  信任似乎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单纯,信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工具,成为了欺骗的敲门砖……

  也许哪一天,我们也会带着那份所谓的执着,经历反复的背叛和出卖,然后重复信任和原谅……

  只不过那时我们自己也许也不会知道,我们走向的那个路口到底通向何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