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偏离轨道100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偏离轨道100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3 04:4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偏离轨道100天》经典读后感10篇

  《偏离轨道100天》是一本由李诺萱著作未来出版社出版的343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偏离轨道100天》读后感(一):旅 行 者 说

  旅 行 者 说

  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总是局限于一定的空间之内,于是人类本能好奇心和探知世界欲望激发起一种活动——旅行。然而旅行仅仅是出于“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样的目的?旅行的意义到底何在?

  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旅行,对年少者来说,是一种教育;对年长者来说,是一种经验。”(Travel, in the younger sort, is a part of education; in the elder, a part of experience.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旅行也许无关教育,无关经验,只是一种内心需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灵魂释放心灵的休憩。《偏离轨道一百天》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证。“偏离轨道”,这几个给人眼前一亮的书名已经充分明了作者旅行的初衷:不按照既定轨迹行事,剑走偏锋,重新找寻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全书讲述了一位年轻职场女孩儿李诺萱辞职后,只身一人,一路向西在云南、西藏、尼泊尔和泰国自助旅行一百天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年纪并不大的旅行者,作者李诺萱放弃有条不紊的生活,远离城市喧嚣,展开了一次心灵自由之旅。作者用笔和相机记录下百天偏离轨道行走过程中的旖旎风光,奇趣风俗。最重要的是在这场旅途中,她结识了狐狸、道哥、小乙、小迪等朋友,最终,一个人的旅行变成几个人的旅行。神秘的东措206房间、有特色的“小川制造”藏饰店,缘分就在这里悄然萌芽。

  相比对各地风俗、景观清淡描写,作者对人物内心感受细腻描写更加吸引人。对于自身孤独感以及没有灵魂、眼里无光的世俗人群描述体现出作者精微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珠峰上,与小乙的谈话中,两位青年人对生活的感悟体现出了旅行的意义:停下忙碌追逐脚步,顺气自然放下目的,感受周遭,自问内心的需要。作者对尼泊尔的库玛丽女神见解非常独到,看似神圣并且受人尊敬的“活女神”在作者眼里只是没有灵魂的傀儡,自此,她开始思考人生总的来说,此书非观光游记,也非探险历程,整体基调就是内心深处真实情意表达

  本书的亮点还在于作者是一名不谙世事的年轻女孩儿,因此字里行间透露着青春的不羁、洒脱随性与一丝迷茫定位在青春随笔是很恰当的。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看待事物角度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云南的百无聊赖到西藏的神圣空灵再到尼泊尔的人生思考,读者能够感知到作者在这场旅行中,灵魂的休憩、思想沉淀和内心的成长

  市场上关于自助旅行的书比比皆是,有些还很畅销职业行人小鹏的《背包十年》《我们为什么旅行》,台湾倒立先生黄明正的《告诉世界我是谁》,80后吴非的《打工旅行》,禅意十足的旅行笔记《走吧,趁我们还活着》等等。大抵因为此类旅行书记录的都是作者真实的经历与内心感受,读者不仅可以像从《国家地理类似杂志中获得“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的理性科普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读取作者旅行中的内心感受,与作者共同展开一场灵魂之旅。旅行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但沿途的感受却各有各的不同,旅行者诉说方式和角度也不尽相同。再者,此类书大多文笔轻松随意,可读性强,便于读者在茶余饭后等待休歇的闲适之时随手翻阅,放松心情。从这个角度看,《偏离轨道一百天》也顺应了这一潮流,其随意的文调和真实的情意感受应该还是迎合读者阅读需求的。

  《偏离轨道100天》读后感(二):这厮,就这么在路上

  在“无码”的时候便可以选择乘驴悬囊或安步当车年代,在“车震”仅用于崎岖官道上登轼而望时上下颠簸的年代,在“切糕”这种物什还仅仅是作为长途奔波在丝绸之路旅人必不可少供养的年代,古代各类厮们的出行——短途消遣或长途游历,因其成本有时候在他们日常消费中仅占无足轻重比例,一旦有了“乘舟将欲行”的骚情,往往便又拉动了石匠需要大量刻碑而产生的鸡的屁。那时候的他们,乘风而去的是自由个性

  而步入工业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屌丝们的出行却变得有些“伤不起”了。一是出行的地点。当几乎所有号称“人间乐土”“最后的伊甸园”的地方都被大大小小的鞋垫熏出了臭味时,我们发现在哪儿都是添堵,能做的就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出行的成本。在每次按下出发按钮同时,我们也按下了银行卡密码。三是出行的时间高度社会化使得我们异化成了固定生产线上的一个个同质生产工具,在既定的轨道上日复一日地运转,永不停歇地像蒙娜丽莎一样对着每一个人微笑,连暂停键在哪儿都找不到。即使攒上零星的一点空闲,却如上所述的前两条理由,耗尽了所有的心情和勇气后,就只剩下宅的冲动了。这时候的我们,驮龟壳而动的是桎梏

  但标准产品中总有特么一些让我们羡慕嫉妒恨的货。托尼·惠勒夫妇,在其四十多年的旅行中,逐渐将旅行上升到一种思想和文化的高度时,他们也上升到了神化——如同那个经过尼西亚大会确立了神性的男子——的高度;自然而然的,《Lonely Planet》也就成了背包客的“圣经”。由此,在“圣经”的感召下,一大批拒绝成为生产线上又一个“宋兵甲宋兵乙”,只想于钢筋混凝土中找回磨掉的棱角渴望打造自己独有的烙印的大小二货们,提起大小不等的背包,揣上或多或少的阿堵物,就这么在路上了。这不,一个西安的女孩,大名李诺萱,人称“阿诺”,24岁屁大的年纪(于本人看来),就也这么突然辞掉了收入颇丰的房地产工作,一个人在路上了。完好无损地回来后,就整出了厚厚一本叫《偏离轨道100天》的书来。

  这个妮子,突然的率性而动(当然少不了突然的情感受挫之情节),靠着越来越靠谱互联网和结识的同样虔诚的“信众”们,一路奔波到了云南、西藏,而后索性到了尼泊尔和泰国。这样的在路上,或短或长,或险或平,或急或缓,记录下了旅程中的各类人和事,却没有多少艰深的启示录语言,有的只是随手拈来的轻松而真实的流露。而更大的妙处,在于看完整本书稿之后,我居然突兀地会问自己:这厮究竟去哪里旅行了?这或许从她的一段话中找到答案:“抵达什么样的地方,经过什么样的风景,都不是最重要的。旅行本身或许并不轻松,然而心灵却是自由的,这样我才如此强烈感觉到,我真实地存在着。”

  这真实的存在,便是点出了旅行的意义了。对大多数“在大多数时候,能够分辨出这一年和那一年的不同,就已经够幸运的了”,并强烈指望在老无所依的时候埋进某档新闻节目的我们来说,阿诺的100天是生动的,其色彩至少是像“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一般五颜六色,而不是如我们一样只剩下了被幸福追击得在慌乱之中尿了一裤子的骚腥味。所以,这样的在路上,以及能不断从书中能揪出来的那些在路上的鲜活的各类厮们,都值得我们去撕开伪装,跟他们干一杯的了。

  这真实的存在,能让人“忘了时间、地点、身份年龄,乃至性别”,也首先是从遗忘既定生活中的背负开始的,将桎梏已久的心灵释放出来。然后便是回归,回归的是如婴儿般的心灵——抹点儿婴儿霜,或者灌点儿产自北京师范大学鸡汤,是断不能返老还童如于老师般肤如凝脂的。回归之后是真实的绽放,便是“从发现自我过渡分享世界……把这世界的美好和精彩分享给更多的人去看去听去感受”。从遗忘、回归和绽放这三层上升式的意义上来说,《偏离轨道100天》成功地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文字是极好的,大量精美插图配上考究的版式,原是最好不过的了。私心想着,若是让在书店中对此书有惊鸿一瞥的列位客官细细把玩,虽地铁过站仍不忍释卷,倒也不负恩泽。——换句人话,便是:

  掏钱、买书、走人。让她的一路变成我们的一路!(唐荣跃)

  《偏离轨道100天》读后感(三):立即收拾你的行囊

  从云南的丽江到泸沽湖再到香格里拉,之后继续西进到西藏的拉萨,从拉萨南下去攀登珠峰,翻过珠峰来到异国他乡的佛国尼泊尔,再从尼泊尔转战到泰国。历时三个多月,最主要的是她一个女孩子,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去玩而已,谈不上什么心灵救赎梦想之旅,但这是一次超越。不服!你去试试

  你真的心甘情愿每天像机器人一样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工作吗,谁都不想,你难道不想背着行囊,锁好家门欣然前往梦寐已久的目的地吗,难道你不羡慕这个女孩在旅行途中所的美好经历吗,这同样会发生在你身上,关键是她做到了,而我们只是在憧憬,这一憧憬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这本书不是什么攻略,也不单单是游记,更不完全小说,但给你的感觉就像是在看<<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而且轻松,幽默有趣。你会深深的被作者的率真知性感染

  你是一个乐观积极的朋友吗?那这本书不容错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