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4 05:44:03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经典读后感10篇

  《温暖和百感交集旅程》是一本由余华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14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读后感(一):读《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有感

  坐在这趟名为文学列车上,周围暖风萦绕,心中百感交集。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想要表达主旨吧。

  当时是因为看着作者是余华先生,便不假思索买下了这本书。本想着书中的内容轻快小说或是美美散文,可以给自己前段时间不断阅读那些记叙性或是说理性强的著作减减压,没想到……是一本文学评论

  书中提到的文学作品很多,才疏学浅的我除了孔乙己以外基本上一个都没听说过。不过这本书也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明白文学的世界是如此高深和美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考场作文那种千篇一律题材构思之中。

  看着书中的内容,就如走马观花,没记住多少,也就不说多了。希望等以后积累充分再来拜读这本著作,能有更深入体会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读后感(二):好书,能为读者建立虚拟精神世界

  读书的多少与个人的自我认知是呈反比的,也即读书越多,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浅薄

  小的时候,没有看到过更广阔水面,所以将一眼小小的池塘视为心目中的海。慢慢长大后,去过更多地方,见过更多湖泊江河,不胜唏嘘,然而顺流而下,才发现所有的江河最终都流向一个目的地,真正的大海

  书的概念类似于江河湖泊,每本书都是一个点,各点彼此相关,于是条条支流错综复杂,编织成一生不能穷尽的书海

  每本书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影响下的产物,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钟情于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他在创作瓶颈期,依赖于这本小说,才打开了走出困境裂缝

  也就是说,胡安·鲁尔福为加西亚·马尔克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写作是如此,阅读也是如此。

  在阅读本过程中,从展开书页初始,我就被大门前的色彩所吸引,出于强烈好奇心,推开进入作者精神世界的那道虚掩的大门。门后的世界精彩纷呈

  作者为我建构了一个我从到达过的世界,描绘了一幅我从未见识过的风景。在那个世界里,他不仅引出更多的河流,我们从未听过见过的河流,而且对每条河流独到精湛见解让我们的认识超越了河流之上。

  他对河流的解析,产生了另一条迥于平常更加深不可测的河流。以及由这条河流延伸出的更加广阔的另外一个世界。

  我差点溺死在他的河流里。曾经狭小的池塘里叱咤风云的我,终于见识了海的辽阔与海的残忍

  从此以后,我决定在这个世界里,这个海洋里遨游,直到全面认识这片海。

  感谢作者,是他教会了我们如何读书,如何从浩瀚的书海中采撷到宝贵珍珠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读后感(三):我打算错过这趟旅程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记录了余华难忘的阅读往事,在别人的经典遇见自己,或者用自己的经历去阐释经典。一个作家在别人的作品产生触动,并以此确立起自己努力方向,是很可喜的事。他把自我和经典相互激荡的过程称为“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这是很恰当的。

  余华为一本小说写过一篇序言名字叫《没有一条道路重复的》。里面有一段话阐释了阅读的意义:“每一个人都在经历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狭窄使阅读浮现在了我们面前,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宽广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道路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文学的阅读更是如此,别人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这些与自己毫无关系故事会不断地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阅读一部书可以不断勾起自己沉睡中的记忆和感受,我相信这样的阅读会有溢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余华读的那此经典小说,有的,我翻过几页;有的,我连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我还没有写小说的野心,尽管在偶尔的写作中,我能够体会到虚构快乐,可是我不知道如何让一个故事继续下去。我在寻找中迷失了方向。

  对于我来说,那些触动他的作品,我还没有读完。所以,我先忽略这本《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吧。我这样做,他大概不会有异议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读后感(四):余华论小说叙述里的种种可能~

  忘记当初把这本书加入购物车的缘由了,但结果就是阴差阳错的买了回来,因为书小小的便被我放到包里带在了外出的路上,时不时翻出来看看,最终在今天全部看完。10万字的小书,不算长,但读起来有种隔代的错觉,余华在大谈特谈的那些名家,我读过的没几个,都是耳闻多年,但都还没涉猎的,说来也是惭愧了。所以无形中,这本书给读者设立了一个门槛,没看过那些名家之作的,自然在理层面上会有一层隔膜,这隔膜不深不浅,不多不少,就是偏偏让人无法代入。

  有时候看书真的是一种很私人体验,叙述出来各人各态,能不能理解实在于阅读者,人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这本小书里,余华是一位阅读者,他通过阅读名家之作,来达到优化自己写作手法目的,每篇文中都是在写各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是如何通过叙述来完成人物描写的,这些叙述各型各式,各有风格,各有态度,也提点了余华,基本算是他写作时参考的指路明灯了。

  作为这本书的阅读者,更多感慨的却是,站在阅读者的身后,我能够阅读到什么?我自己并没有得到太多明确的答案,我总是看到了太多似是而非词句,他们凑在了一起,有一些能够单独提出来被记录下来,有一些就那么扫过去,不带任何印象的。余华的这本书给人感觉容易懂,我怀疑以我自己的理解能力,即使多花一倍的时间去读也未必能够全部懂,大概还是因为我自身写作经历的匮乏吧?如果经常写小说形式的叙述,可能余华这书就能对症下药了,而之余我,余华仿佛又给我备上了一份书单,明晃晃的告诉我,等你看完这些书再来看吧,要不你怎么也都是看不懂的。

  同时,余华又为读者展示了一种很棒的写读书笔记方式,在写读书笔记时,适时的加入自己的体悟,在融会贯通后放入自己的作品,认真的去分析名家的叙述描写方式,然后化为己用,在读完这些,总觉得应该再去重读一遍《活着》,这样可能更能看到一个作家在写作和阅读经历中的来龙去脉

  看的出,余华对卡夫卡是极为推崇的,同时他也喜欢博尔赫斯。犹记得关于卡夫卡他说他是唯一一个似乎是没有来龙去脉的作家,很多作家的作品都会受到前辈的影响,自己的作品因为读过前辈作品后而得到了一种升华,于是在写作中从模仿到走出自己的风格。这本小书记录的其实是余华自己在写作中成长的过程,而卡夫卡似乎是独成一格的,他没有前因只有后果,于是他在《卡夫卡和k》这一篇中详细的分析了卡夫卡,不论是卡夫卡的个人经历,还是他的小说《城堡》,分析了整个故事,人物关系,性描写的写作等等。虽然这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然而因为没有看过《城堡》,读起来还是感觉是悬浮着的,无法有切身的体会。

  从某个角度来讲,我总觉得这本小书跟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偶有相像之处,木心在说起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时,也是会代入他们的个人经历,通过这些个人化的经历来分析他们的小说,余华自己也在自己小说的前言后记中提到过,小说的写作总也会跟作家个人的心态和经历有些相关,有时候也会分不清楚虚拟和现实,尤其是对自己故事的深信不疑总会让作家自己深陷于一种无法分辨虚幻与现实的情境中,所以,历史长河中,很多作家会选择自杀估计也是由这种原因困扰造成的吧?这篇小书中,余华也有提到自杀了的三岛由纪夫,这位日本作家对自己的死是在作品中有过描写的,也就是至少在脑中曾经幻想过自己的死,而真正在死的时候,也会有误差,但明明白白的现实是真的死了,死了就没了,后人也就只能从他遗留于世间的作品去揣测他的心理状态,他的想法,想去分析出他死亡的真相

  关于这本书我的感想大抵是这样,虽然阅读起来不算顺畅,但是细翻之下也还是会有惊喜,如何在巨人肩膀发展出自己,我想余华前辈大概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至少我知道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