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晓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晓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5 04:2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晓说经典读后感10篇

  《晓说》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晓说》读后感(一):晓说--华语乐坛三十年

  今天看了晓说,华语乐坛三十年,有些触动。那是一个美好年代,有追求梦想热情的年代。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一个可以养育人才的年代。流行音乐开始萌芽,摇滚开始挥洒,想像一群青年草地上抱着吉他,唱着笑着,流泪着。后来各自成名的乐队,都是那时在传达室,在教室,在休息室,共用一套乐器的青年,他们排着歌,纠着细节,俗事都抛在脑后。青春

  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高晓松的同学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半夜来敲他宿舍的门,把他叫到院子里去,把这首他刚听到背下来的歌唱给高听,而高的反应是惊呆了。让我想到我们年轻时候,听到一首好歌迫不及待去分享,拿着随声听,CD机,mp3塞一个耳机朋友,而背下来唱给对方听,是一个多么浪漫多么理想主义形式。这又好像是小学初中的时候,找到一首好诗,默默记诵下来,抄下来给那个知音的人听,然后两个人一起激动地战栗。而现在,都懒得轻易分享诗,歌,文章,怕热情得不到回应,或是表面的迎合。

  第二个片段是当时张楚,许巍,从西安来到北京,圈子里的人都争着去看他们。他们还并不是名人,也没有出唱片,只是‘带了两首歌’。在一个简易录音棚,许巍在录小样,这些年轻的音乐人,还有音乐电台媒体的音乐记者们,都挤在一起在录音棚外面听着。他们住在清华,住在北大,住在中戏,学子自己没有几个钱,却愿意一起养着这些文人,老音乐家做了饭来看望他们。在现在有些不可想象了,听歌都不用花钱的年代,媒体追捧绯闻和负面新闻的年代。

  他说道罗大佑和崔健,不光有政治文化上的意义,更在音乐技术上开创了新的范式。一般的歌都是三段赋比兴,细节勾勒画面感,叙事,抒情。而罗大佑在光阴故事里,完全没有赋和比,只有兴,全是大段的抽象抒情,却不让人觉得没有细节,因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青春填补着那些细节。多么的对,有些歌曲,包括现在的老男孩,在你的心里有那么多共鸣曾经人和事都历历在目,打动到心里去。

  神一样的曲,神一样的词,神一样的人,神一样的唱片,神一样的年代。齐豫的歌,空灵美好辽阔悠;齐秦的人,才貌双全鹤立鸡群;崔健的呐喊嗓音沙哑,许巍苍凉带感,罗大佑就算走音也打动人心。滚石的创办者们怀揣梦想,带着音乐的热情而非纯利益驱使支持着这些人,这个时代

  反观这个年代,浮躁已取代了大多数的热情与梦想吧。像罗大佑所预言的,不希望未来孩子们都变成电脑儿童,飘来飘去。单纯,良善,正直,梦想,热情,让我永远保有。

  艺术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触碰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还是一个真正活着的人,在精神存在着的人。

  《晓说》读后感(二):《我的聊天启蒙书》

  聊天一直不是我的强项。每次和另外一个人单独在一起时(特别女生)都不知到要说什么好,觉得好像没什么好说。最后只能尴尬等待别人打破沉默,然后再回话。所以,我下定决心学会和他人聊天的技能,要成为一个有趣的聊天对象。《晓说》这本书启发了我许多。

  《晓说》原是一档高晓松主持的视屏聊天脱口秀节目。节目中几集的稿子被摘选下,放入书籍后出版(原先是打算做校车来回时用手机看节目,但流量消费太大了,资金不足,所以就买了一本书读)。读完第一页后就爱上了这本书。单单从文字中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晓说》是如此成功的一档节目,理解了为什么高晓松谈天说地能如此引人入胜。我总结有三点:阅历知识积累幽默感,和对事物独到见解

  高晓松的话语中是满满的干货古今野史,天文地理中外文化,社会习俗,政治文学,能有的全有。这些干货是高晓松自己一生的阅历和阅读文学的积累,而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从你的话语中如果能让你聊天的对象学到或见识到新的事物,你的深刻自然就会吸引比人的注意力作为一个十六岁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这些文学和阅历的积累我是没有的,谈话不可能有高晓松的深度。所以我开始学习历史和政治,希望一天我也能积累到足够的干货。

  有了阅历和文学的积累还不完全够用。现在的你就好像一本教课书,满满的干货但听众死也听不进去,还会不停的打瞌睡。你需要一种能让听众更好接受信息方式—那就是幽默。高晓松会时不时地开一个玩笑,或夸张地描述一些事件制造一个欢快氛围,让听众放松神情。这样这些干货就可以更好的被吸收

  最后最重要的还是对事物独特的见解。阅历和文学积累加上幽默感最多是把原先的枯燥教科书变得通俗易懂生动诙谐。最后的一个步骤是把聊天的内容和聊天的角色(自己)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通过陈述自己对所谈到的干货的独特鉴赏让对方感觉到不是你的积累十分有趣,而你这个人的思想十分有趣。书中一个例子就是高晓松对罗大佑歌词解释。他注意到歌词总是分为三段,在仔细观察发现罗大佑歌词结构和古代诗歌‘赋比兴’有直接的联系。高晓松对罗大佑歌词如此独特的见解让人敬佩万分,更加突出了高晓松的人物色彩。在聊天当中他自然成为一个更有趣的角色。

  以上三点便是我从《晓说》中学到的心得。我十分推荐这一本书给一些还在为聊天困扰朋友们。高晓松的例子一定会给予你们启发,让你们找到聊天的技巧自信

  《晓说》读后感(三):《晓说》阅读时间4个小时

  正儿八经地写个书评其实挺累的,要写得内容好多,读得过程中要做好随笔,或者就是一读完马上就写。但是以上这些,我都很难做到,随笔还好,但是有的书写随便我觉得还没啥必要,尤其是读完就打算淘汰的书,我也不可能读完就写笔记,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多了。

  索性以后都随便写写吧,当做读后感和自己的日子记录标题也懒得取了,就记录自己读这本书的时长好了。

  这书买了有一段时间了,开始读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正正经经地抱着一本书来读,看着一柜子的书,就挑这种浅显易懂兼搞笑的书来吧,正好看完可以清理掉,不用占据书柜宝贝位置了。

  这书是根据视频来写得,不愿意看书,直接看视频就好,没时间看应该网上也有不少可以直接听的,这节目我觉得听就可以了,本来人也没啥好看的。讲了12个内容,嗯,感觉就是听人瞎侃,通俗好玩,但是不要太当真,看过就行了,这书里面的信息来源也是从书、个人经历再加上一些报纸八卦来的,再经过具有强烈个人风格思考分类和整理之后,呈现出来,不说真实性,就准确性而言应该就很难说了。最好的是如果对其中的一些内容特别感兴趣就去找专门的书来看就行了。奇怪的是,这书却从未勾起我的欲望,还不如《三国演义》呢,诱发我看完之后直接又买了一套《三国志》,因为觉得很不过瘾,有些地方感觉不对劲啊。当然也会有启发,就是最后一个话题球赛那个,哈哈哈,以后如果看球还真的可以按照他的这个思路去看,这种对我这类伪球迷有好的,当然随便分析一下买点也行。

  这书有个特点,这个话题都有人在旁边点评,第一个话题是宁财神,其余的都是王小山什么的。但是通篇看起来,只有宁财神的点评有看头,可以跟高晓松的内容并驾齐驱,甚至略胜一筹;之后的点评却没太多的看头。这真的是人比人啊,个人的功力从这些小内容里面就彰显地分明

  《晓说》读后感(四):大白话的晓说

  之前逛优酷看视频的时候,曾经偶尔扫到晓说这个视频,但是一直没有点进去过,不大想看高晓松“那张大脸”。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高晓松没有太多了解,仅仅当做一个名人知晓罢了,至于那个据说在优酷点击量颇多的栏目“晓说”也只停留在又一个名人改行去做脱口秀捞金去了的层面上。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扑哧一下就笑出声了。封面上还是高晓松的那张大脸的素描,画的可真像,可是又多了一种线条式的幽默感,简单翻了翻书页看到许多简单插画,应该是作为每一章的结束来那么几笔总结,插画画的非常有意思,高晓松化身美国自由女神像、揭开奥斯卡的裙角等等,这让我对这本书起了兴趣。看完第一期的时候我还特意去优酷搜来第一期看,寻思看看书里和视频里有什么不同结果看到视频里高晓松手里拿一把扇子面对镜头,顿时我有一种局促感,好像生怕他说错话,说错话了那就是我自己一样,于是关掉视频还是转回头来看这本书,我想如果在视频和书内容完全一致情况下,我还是更加偏好捧着书来读,而且随时随地可以掏出来消磨时间。

  这本书肯定是让我对高晓松改观了的,就拿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感兴趣的第一期“高晓松揭秘游戏规则、奥斯卡走下神坛”来讲,高晓松的讲解浅显易懂又狠抓眼球,他把奥斯卡的运作和游戏规则告诉大家,让大家不再觉得奥斯卡是个多么神秘奖项,而更是一种规则体制下的玩物。对于我这样平时看电影就是一大爱好的电影迷来讲,他提到的那几部电影我都要翻出来再看一遍。而对于奥斯卡的了解无疑是更深了一层,至少不再是浮于表面,而且他讲东西的特点就是很直白,不会跟你拽一些很深奥的话来提升语言层次和深度,就是大白话,其中还会有幽默的成分显现,加大了“说”的力度吸引力。可以说,他主持的这场脱口秀贵在真实,贵在揭示了许多大家不知道但又非常想知道的东西。如果问这本书值不值,我可以说值,我觉得文字的体现要比用耳朵听更加有用,虽然全书内容都是晓说栏目视频里的内容,但是我更喜欢它用书的形式来呈现。多一个角度问题,多一个视角看世界,高晓松的晓说确实达到了这种效果。这本书只收录了十二期的晓说,想必今后如果读者买账的话,还会出更多期的收录书籍吧。不过如果出的话,我还是会很想看。

  《晓说》读后感(五):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读高晓松《晓说》

  《晓说》有关梦回青楼章节让我想起晏几道,恍恍然地明白为什么小山词阙当中会留下“当年拼却醉颜红”这样的性情之句,爱与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罢。

  上个世纪90年代高晓松也为一个女子写下了一首名为《同桌的你》的歌,现在看着优酷上的他谈笑风生,心里弱弱地冒出一个念头,他在讲述青楼往事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那把秀发,那个背影,那双眼眸和那行清泪——时代的烙印人生的阅历,都会逐渐沉淀成为心中的一种情怀么?他们那代人,沐浴过80年代的信风和阳光,那是21岁那年的王小波: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想吃,想爱,还想在这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原来青楼并非肉欲横流的妓院,它所包容着的是一个士族阶层对精神共鸣的追求,其所衍生的风月云雨自然也荫泽其中,性与灵的觉醒终究是文艺创作的滥觞,感谢它为士大夫阶层反哺出一个心灵港湾

  也许真的如高晓松所言,科举、青楼、镖局是这个农耕民族所独有的灿烂文化,且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多么成功的成人世界童话,而卷册上流传下来的文学瑰宝,多少又是出自灵魂的拷问与酬唱。我曾经以为“深恩负尽、死生师友”是传统文人最大的幸运,因为他们对致君饶舜上的梦想总是知其不可而为,可是他们又一代一代地前仆后继,这时候,一个给自己带来精神宽慰与灵魂共鸣的女子,也许便是他飞向形而上天空的那一双翅膀——“那些大名士如果没有青楼的爱与自由的滋润,可能还没有那么多奔放的诗篇,没有那么多奔放的思想,没有那么多铁骨铮铮。”

  高晓松他们有幸见证过一个被枪声终结的年代,他们的人生应该会多出一份沧桑倔强,人生总是应该为了梦想而一次次走上颠沛流离旅途,繁如春花的人生才会结出满满枝桠的秋实。只是被工业文明与时代潮流所腰斩过后,在这个没有英雄的年代,谁都难逃只能做一个“人”的桎梏俗套,庸冗与平淡,终究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弊病,幸而寻根与追梦,也就终必成为我们心灵的召唤和共振。

  2013-2-24 17:20

  《晓说》读后感(六):我说晓说

  首先,这本书的价值和看晓说视频没什么太大区别,只是书在查阅时更方便一些而已。对我来说书在国内卖的很便宜,经常买的一些原版书和托朋友从香港台湾带来的书都很贵,而且根据目前电子书发展趋势。未来纸质书会越来越少(哈哈,说不定还会升值呢),其实还想在自己看完以后,给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一个精神上的财富吧。

  晓说这个视频还是非常推荐一看的,美国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脱口秀节目:老一点的有David Lettleman, Tonight Show,都是在美国火了几十年的老牌talk show. 近一点的是 Jon Steward :The daily show, The Ellen Show和近来在国内比较火的Joe Wong.。晓说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缺失。(北派的郭德纲和南派周立波都属于单口相声,属于动动嘴皮,哄哄人高兴)。晓说是针对某一个topic带一些戏说的成分,但还是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的。

  再说高晓松其人,大胖子一个,满脸胡渣,一副猥琐相。可是人有时还真不能貌相,人家可是真正的系出名门,书香门第啊。爷爷高景德是清华大学的校长,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院士,母亲是著名建筑家,舅舅是张克潜,妹妹是清华在读博士,曾独自骑哈雷摩托穿越撒哈拉沙漠。最近十几年来全家最近的一次团聚是在爱琴海边。。。。

  我对高晓松最早的印象是小学那会儿,老哥(的确很老,比我大十岁)经常放那首同桌的你,那时校园民谣刚刚兴起,有高晓松,老狼,叶蓓,水木年华,罗大佑的同桌的你,歌词都很美,不像现在的华语流行歌曲来回就那几句。那时的学习任务也不重,我从小就是个浪漫主义者,整日喜欢幻想,看书,听听音乐,偶尔发下呆,学习倒也过得去。从小听着校园民谣和王菲的歌长大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后来中学时期开始流行的周杰伦也创作了几张高质量的专辑,但到现在让人感觉江郎才尽,其实艺术本来也就是才华在某个时期会有一个爆发,不可能长期的鼎盛,所以很多艺术家才要去采风,去放逐。再到后来的歌手慢慢的都成为了一种风格,歌词也来回就是那几句。扯远了,想说的是,高晓松还是挺有才华的一个人,个人经历也极为丰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和我喜欢几个的作家,冯唐,韩寒关系也都不错,晓说这个名字也是韩寒给起的。

  个人觉得 晓说这本书可买可不买,视频讲的内容会更全一些,可能一些敏感内容并不适宜出版成书。有时间可以看看他的脱口秀节目《晓说》。推荐他的另一本书《如丧》。

  《晓说》读后感(七):互帮互助

  一位写 几位同仁评 着实有点名人扎堆效应 好哥们互相拍马屁 哄得消费者稀里糊涂 不知家在何处了 不过好在写的不错 评的呢也不乏亮点 作为消遣之作 倒是够格的 登不得大雅之堂 关于美国的种种 写的算是客观吧 可以给有意出国的人一点参考 对于中国的镖局文化那一章 抱着大大的希望看的 希望像看金庸古龙似的 感觉到武林风云变幻 各派争斗不断 不至于到腥风血雨 起码得见刀见血才行 再掺杂着儿女情长 那边是再好不过了 可惜 小松奇迹般的全都避过了 或许我的期望就是不合理的 看着看着 突然没了 总觉得他才刚开始却完了 希望以后能深入一点吧

  《晓说》读后感(八):嘴是油了点儿,灵气很逼人

  书名的英译很好:morning call。一语多关。

  初翻这本书时还有点失望——字大行稀,几个章节是独立内容,有点像八卦野史。

  但是读下去发现胖松果然不愧是胖松,聪明人啊!

  收获最大的有几个章节:奥斯卡奖、镖局、赌球。

  这几章里都透露着一种世间普遍存在的游戏规则,比如评奥斯卡奖除了电影本身素质外,还是公关公司LOBBY的角力。专业公关如何符合公平、公开的游戏规则,这都是中国需要学习的地方。

  再来镖局部分,基本上映射的就是江湖混迹的潜规则。镖局和绿林总是成对出现,政府出现后,正邪角色互相转换,互相牵制。这和世间万物都有对应。

  而赌球部分则非常考验智力,这里胖松说的并不是打黑球、买输赢。而是专业博彩公司怎么“开盘口”,精算出每场比赛的胜负球数,以免球迷下注过于一边倒造成赔钱。另一方面,足球队看到博彩公司开出的“盘口”后,怎么运用自身实力配合“盘口”,尽可能做到想赢几个就赢几个,最大限度帮博彩公司赚钱。因为博彩公司实际上是各家广告公司、足球俱乐部的幕后大佬、衣食父母啊!

  所以世间一切都没有纯粹的简单、公平,有的只是游戏规则。很多人还迷迷糊糊,人家胖松早看透咯!

  书中还写了几章美国的医疗、法律,诙谐轻松,有信息量。

  原来胖松在美国就醉驾过,还强迫劳动过哩!

  《晓说》读后感(九):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高晓松《晓说》

  《晓说》原来并不是本书,而是高晓松在视频网站上的一档节目,只是因为太火了,出版了文字版,名字还是叫《晓说》。

  《晓说》的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娱乐八卦,无所不谈,无论多么严肃的话题,在高胖子的嘴里都变得诙谐幽默,轻松自然,更重要的是在谈笑间揭露了很多为人少知的秘闻奇谈,而真相到底如何,全凭看客或读者自己评判,这使得节目备受争议却又红透南北,是为影像传播的典范。

  “正史的里子,野史的范儿”,这句出自《晓说》的自评正好概括了《晓说》的特点,所有的节目内容均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但是角度稍微一变,很多内容又是课本上所没有的,加上高晓松自身的发挥,立即呈现出野史的味道,历来民间对于正史和野史的态度与官方是有差异甚至相反的,戏说的历史往往更加有生命力。

  高晓松当年以一首《同桌的你》爆红,我自以为他也就是个音乐人,没想到多年后他还干起了脱口秀出了书,更没想到他知道的东西还挺多,更更没想到这些东西还都挺新鲜似乎挺有营养,这让我不得不佩服起这个会讲故事又幽默的音乐人来了。

  正因为他是音乐人,多期节目也正是以音乐为话题展开,《晓说》的第一期就是《揭秘游戏规则奥斯卡走下“神坛”》,第二期《:汉人无音乐都怪老祖宗》,都是从非常另类的角度解读娱乐界,此外由于他对于军事和历史的爱好,这些题材都是他讲的最好的。

  历史课本多是枯燥的帝王将相史,高晓松却从青楼、镖局、太监讲起,讲的都是最普通的人,普通人当然爱看普通人的历史咯,换一个角度看历史,原来可以是精彩纷呈的,而且从这些另类的角度切入历史使得历史更加饱满和真实。

  关于民国史是他讲的最精细的,这起源于他的家族与民国千丝万缕的关系,讲林徽因更是披露了很多不可能从书上看到的历史细节,也是因为他家曾和林徽因梁思成是邻居,文化底蕴从来不是一代人就能铸就的,高晓松能学富五车(打个比方)与他的家族文化史是分不开的。

  军事题材是我最喜欢的,虽然我不是军事迷,可是哪一个男孩小时候不喜欢打打闹闹,对于军事的敏感应该是所有男人的共性吧,平时由于难有机会接触军事方面的信息,高晓松讲的很多期军事题材都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撇开了惯有思维后对于军事事件的重新解读,让人对历史会有新的认识,可惜的是因为某些原因,关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几期节目最后让优酷删掉了。

  高晓松,一个如果只看外形很容易直接关掉浏览器的家伙,却因为他爽朗的笑声和他的博学赢得了众多粉丝的追捧,并开创了其角度独特、材料新颖的另类高氏风格历史学,无论是居家旅行都能轻轻松松学点另类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特历史观,讲述你不曾听过的故事,告诉你不曾直面的真实,将你头脑中陈旧伪饰的历史观彻底清盘,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一切尽在《晓松奇谈》”,高晓松继《晓说》之后的又一口述历史视频节目《晓松奇谈》正在连续更新中,敬请关注!(晕,怎么做起广告来了)

  《晓说》读后感(十):轻轻松松聊世界

  本人是十分喜欢高晓松style的,他自身知识储备丰富和轻松幽默的嬉笑态度,很招人得意。

  说说本书这个内容,其实就是优酷《晓说》的字幕版,加之各位名人的点评,拼凑而成,若是没有看过《晓说》这档节目,这本书无疑是推荐之选!其中,宁财神、张发财的点评很有意思,有点两个人在插科打诨之感,有事件的扩展、也有不同的主张。话说,本人是个姑娘家家,本对军事啊、近代历史类的完全不感冒,但这大哥就是能让你听得津津有味,描绘的剧增画面感。

  其实我个人觉得,若是《晓说》的节目中也加入一些点评的元素,可能会更有意思,《晓说》只是高晓松在一个人的表述他个人的观点,而涉及历史、军事这点事儿,或许更需要那么点的思想碰撞才好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晓说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