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晓说4》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晓说4》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9 22:1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晓说4》读后感精选10篇

  《晓说4》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说4》读后感(一):高晓松式叙事法

高晓松真是个人才。能把史实说得有趣、好理解,关键是成体系,融入了自己的归纳和理解。
在这本书里,晓松讲述中国战机发展、各国军力比拼、汪精卫等刺客列传信息量很足,正好填补了我在历史、军事领域的知识空白。
以中国发展航母为例,晓松说航母背后还得看战机,这战机主要取决于发动机,发动机又受制于切割弧面技术、安装活动角度、推力等因素。所以啊咱国家的战机和美国相比差距不小,西方甚至以商、明、清等代号代指中国战机型号,可见一斑
再说美、俄、亚洲国家军力,晓松对各国军事谱系也甚是了解,菲律宾不值一提、越南还可以但胜在离南海近、新加坡战机发达、韩国日本也是劲旅。印度人不尚武不善战、俄罗斯和朝鲜等北方民族尚武但不善战,再结合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事例,着实饶有趣味。
由于小时候历史教育照本宣科,我从小不爱读历史,根本没有思考朝代更迭、时局变迁的悟性。很多知识还仅限于高中历史课本。
而以书里说汪精卫为例吧,我只知道汪是个大汉奸,哪知道汪最早是个爱国刺客,以刺杀载沣声名显赫;哪知道汪是个大帅哥,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把陈璧君迷得誓死不渝;哪知道汪阴差阳错偶然为蒋介石挡过刺杀,最后却彻底决裂。
正是晓松把一些知识点结合历史背景串联起来,才进一步激发了我深入研究的兴趣。而这是我小时候学历史完全体会不到的。甚至当下大部分历史书、史学研究专著无法做到的。
所以,高晓松式叙事法最终归于几个原因。一是晓松自小熟读历史经典,奠定了深厚的知识体系,这帮助他易于理解事物新动向,善于在事物间找联系。二是人生历练丰富。读过万卷书,再行万里路,看人看事自然会深想一层,站得也更高,一语道破天机,从他的书里能看出来。事物背后的原因、关键、联系,他看得通透,于是用他的话说,他现在的人生是平静的。平静在于一切都在他想象范围内,一切都已形成相关的方法论,而无法左右的问题他也有足够的胸怀接受。所谓活明白了!

  《晓说4》读后感(二):一起做个文青吧


     人生赢家是最近很红的一个词,只的是那些年纪轻轻,嫁作豪门妇,生下儿女一对的年轻女子。
    曾经,晓松的老婆被认为是人生赢家。
     但今天看来,正如黄咚咚所说,真正的人生赢家是晓松自己,出身豪门,玩音乐,成了中国校园民谣领军人物,玩电影,玩出不俗票房。开脱口秀,红遍网络。已过中年,却仍然追求诗与远方,随时,想上路,就上路。甚至可以放下娇妻与幼儿,重新梦飞扬。
     看这样的人说的话,真的是一种享受。这本《晓说》是晓松的脱口秀整理而成,再附上一些人的犀利点评。和搞笑插话,是轻松长知识的书。
  《晓说》这本书,可以从头看起,也可以从最后一页开始翻,中间跳着读也无所谓,反正短小篇章,各有各的精彩。
  
    强烈推荐男生读这本书,因为读后,妈妈再也不担心我谈恋爱了,如何在女生面前装逼,引用此书内容即可,妹子一定顿时45度仰望,好帅气啊。
 
    晓说对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那段,让人大开眼界,国外还真是啥都玩三权分立。一个电影公司,有预算权的人不能收剧本,收剧本的人没有预算权,防止一人专政。好莱坞电影行业真的是把电影作为一项工业来做,难怪横行世界这么多年。虽然如此这般,难免让不少题材冷僻的本子没有了机会,可是相较于国内的土豪做法,也少了烂片的机会。
     特别喜欢晓松在季外篇里说的那句:你要手里有琴,手里有摄像机,手里有笔,这样的话,才是一个无坚不摧文艺青年
      
     人生,无事则长,有事则短,一起做个文青吧。
PS:给铁葫芦点个赞,这一年看了他家不少书,都是大大的好书。真的不是铁葫芦派来的广告公关哦。

  《晓说4》读后感(三):书有尽而意无穷

因为时间的缘故,我极少在网上看视频;因为个人爱好的原因,我尤其钟爱纸质书;这两个合在一起的结果就是老高有关“晓说”的视频我的观看率几乎为零,但每一辑视频之后出来的书我都没有落下,直到这本终结版的《晓说4》。
也许是高晓松特殊的成长环境与阅历成就了他日后源源不断的素材,但若没有驾驭文字的能力,就是满肚子的经史子集也未必倒得出。我一直把高晓松看成是具有人文情怀知识分子,有文人的骨气、傲气和洒脱不羁,有文人的家国情怀、知足常乐忧国忧民,有文人的嬉笑怒骂、知识渊博、自命清高,这些他都具备了。
就像老高文中说的,你对一个事物若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你就会记住它。我喜欢本篇中老高有关民国人物林徽因、刺客列传以及华语音乐源考的讲述,却对军事感知甚少。我不喜欢太过强烈和刺激的事物,诸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都不是我所爱,至于舞刀弄枪、军备竞赛甚至两国开战更是超出我所钟爱的范围。
晓说既不是戏说,也算不得正说,只能说自说。这里面的所有历史掌故、知识谱系说到底都是老高一人对于世界、历史的主观认知。从文中的点评中可以得出,老高也会有语焉不详甚至犯错的时候,这说明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或受制于个人的知识水平,或受制于地理地域的限制,或与个人记忆的精确度有关,总之,我们看到的是高老师的晓说就是晓说,是他基于个人的认知本着知识分子特有的热情与情怀对大众所做的一次360行的知识普及。
老高或许是对林徽因或是对民国有种特殊的情怀,之前写过林徽因的剧本,这次又说林徽因的故事,基本跟剧本吻合,应该说这次林徽因的故事就是电影剧本的原著小说。刺客列传说的也多是民国的故事。因为据老高所言,中国历史上刺客最多的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同时这两个时期也是大师最多的时期,这真有意思。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妖魔横行的年代最容易出现普渡众生的佛,这又好像与“乱世出英雄”有点关系。这点我很是认同,因为现在正是这么一个情况。所谓的太平盛世,只是就经济、科技甚至军事层面而言。从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说,是落后的,拖了国家后腿的。但是按照老高的另一推断来说,也符合这个规律,就是科技大发展的时期就是文艺比较沉默的时期,而科技滞后的时期,正式文艺大发展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即使如此。
像老高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少,但有能力、敢把自己经年甚至毕生所累积的人生体验以读者能看懂的语言说出来的人就凤毛麟角了。就像韩寒在《后会无期》中说的,小孩子才分对错,成人的世界只有利弊。是的,说出你的人生经验无关对错,不是因为我们都活在成人的世界里,至少我们都不再是孩子。韩寒还说,我们听过无数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话我极度认同,是因为我所理解的道理甚或真理都是主观的个人对于世界的人生体验,你可以无底限地认同,但并不代表你按此道理就可以过好一生。就像“知识改变命运”一样,有人学富五车也没能改变命运,有人小学辍学却可以富可敌国。所谓的道理、真理,不过都是个体眼中的人生经验。老高说了很多的历史、个人对于生活社会的看法我都认同,但并不代表我从此可以成为高晓松那样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受教育程度不一,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更不可能一样。
只是,在我们求知若渴的年代,能有一个真诚的人愿意坐下来与年轻的我们促膝而谈,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各种故事,不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多恶或有多善,只是告诉我们,呐,这就是我,我活出了自我,我活得精彩自在,这就够了。

  《晓说4》读后感(四):高晓松:有的人可以永远不长大


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之后,各方的讨论就没有停过,讨论电影的有之,讨论音乐的有之,讨论情怀的亦有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篇讨论男人的,专栏作者说导演韩寒是“一个两个,都是一副死样子,看全天下都不爽,唯有我最特别的叛逆少年”。叛逆少年的理想简单,只需要走到世界尽头。胡子拉碴,头发蓬乱,邋里邋遢一路上被骗被偷,反而有一种随性的美感;不断遇见不断擦肩不断被改变,唯有那个所谓的情怀从一而终,一种少年人的纯粹和执着呼之欲出文章中有一句“想让一个女人去做一个少女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不谙世事特有的娇羞永远一去不复返;但是想让一个男人做少年,真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永远爱着青春期的自己,永远像少年一般飞驰。”当时看到这一句,我认真地想了想,结果发现那些可以永远不用长大的人毫无例外好像全都是男性。而当时出现在我脑中的第一个人就是高晓松。
男人的青春期和女人不一样,女人一旦跟生活正面相撞短兵相接过后,就会不可避免地沾上烟火气,青春往往就结束在那个地方,可是男人却可以一派天真地和生活开玩笑。
无论是韩寒也好,他的对立面郭敬明也好,亦或是最近频频刷屏的朴树童鞋也好,说到底都是不长大的孩子。
高晓松,名门之后,清华才子,赶上80年代的黄金时代,在前几十年的人生中,每个阶段都做着该做的事,可谓顺风顺水:校园民谣的黄金时期在三角地弹着吉他泡妞,唱片经济最火的时候去玩唱片公司,电影拍得不好,却也走了狗屎运撞上国内票房遍地开花的时节。可是人到了中年,原本该是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功成身退寻求更高境界安宁的时候,却突然有了种不甘寂寞的意味——一个大胖子,形象也不好,却硬是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到几亿观众面前抛头露面
为了什么?
他图那点名那点利吗?也许。但是他从来都不缺它们,显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再看看他的晓说都说了些啥,音乐、电影,这是老本行,自然是信手拈来,可是军事、历史也被他囊括了进来,说的好像还是那么回事儿。前三本看下来,有喜欢的,有无感的,有认同的,有存疑的,可是如今把四本都掂在手里,才觉得真的是沉甸甸的。一年的时间,策划这些包罗万象的主题,脱稿讲出来,还让几亿人看得开开心心的,而他自己,跟玩儿似的,处处都是夹带私货。简直就是个不上大的孩子。
45岁,人生差不多过半,还在说着:“在所有的青年里,我觉得文艺青年是最好的,是高度评价。文艺青年,首先得是有志青年,没有志向的青年,他不会做文艺青年,他会去做一个宅男宅女,打打电子游戏,然后做点一个人就能做的事。此外,文艺青年还是有情怀的人,文艺作品里通常带的不光是技术,它还带了很多理想在里边,尤其是好的作品,带了很多心灵和情怀在里面,我看了那些作品,听了那些音乐,读了那些书,自然就接受了这种理想,这种情调,你就是个有志青年。”还在自称“文青翘楚,浪子班头”。
我羡慕这些可以不长大的人,他们永远在你童年为所欲为,也永远留着一颗赤子之心
                                                                                                     2014/07

  《晓说4》读后感(五):听听晓说《晓说4》

听听晓说《晓说4》
   最有有几个节目挺让我喜欢,比如罗辑思维,比如老梁说天下,比如晓说,感觉这是专门为男人准备的节目,知识性很强,但又不是国家地理那种,就是挺一些达人们在哪里砍,并不保证一定准确,但是保证有趣,保证有料。
   晓说一口气出版到第四本,可以看出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他的风格的,这一本里面讲的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军事,一个是电影,讲得很过瘾,看得也很过瘾。
   听达人神侃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总是能够用一个两个小例子来告诉你背后东西,不给你讲那么全面,不给你讲那么系统,但是觉得抓住最有趣,最打人,最吸引人的地方来告诉你。在你面前一下子推开了一扇窗户。
   俄军不抗打,日本陆军其实装备挺差,呵呵,不说还真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看正史看惯了,总是把历史变得很简单,其实一旦进入细节就知道里面很复杂。
   比如打仗最重要的并不是谁的军事力量强大,所有的军舰、飞机在几天内都要打光,然后就要看你能不能消耗得起,看你的工业力量是不是够强大。你买来的没有用,打起来的,人家是不是还能买给你就不一定了。一个国家能生产飞机生产军舰没用,最核心的是发动机,能生产飞机军舰没什么,能生产发动机的就几个国家。中国还不能生产一流的发动机,好的发动机先用来装备到飞机上,然后改造一下就可以装到军舰上。所以军事装备中,发动机是核心技术。没有了发动机你只能生产外壳,打起仗来就没用了。
   高晓松介绍美国的好莱坞也挺有趣的,介绍得很详细,一部电影如何投资等等等等。不过正如后记里面说的,晓说并不保证他自己说得一定正确,因为说的时候并不是做论文,不可能每句话都要查查资料,查查出处,如果是查了以后再说,正确是正确了,但是就没什么意思了。
   看了书才知道,高晓松竟然和梁思成家是邻居,都曾住在清华大学里,不过他讲述的关于林徽因的故事,却也有点问题,比如说梁思成给全国每个县的邮电局局长汇了两个大洋,让他们帮着拍县里面的古建筑。其实是只有一次,是请应县照相馆拍应县木塔,传来传去就传走样了。
   不过这样让人感觉挺真实的,说话,不是论文,谁说话能做到一点问题都没有啊,但是听达人说话,总体的思路方向肯定不会差,这就可以了。

  《晓说4》读后感(六):轻松愉快又涨知识

高晓松的《晓说》越看越好看。这辑开篇讲到一些军事上的新战机、武力值大PK。虽然平时看展览,看到军事战机,坦克之类,也好奇心颇重地去瞅。比如上个月偶尔碰到了《祖国之光—馆藏海陆空军备模型展》展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备和航天模型79件以及航空母舰、载人飞船、预警机、战斗机、导弹和主战坦克等,大开了眼界。但对于这些战机,军备之类的纵横比较仍是一窍不通。高晓松兴趣所至,记忆力超群,型号特点什么的如数家珍,听来倒也不是那么烦闷。
从刺客列传开始,非常有意思了。民国大师多,著作多,爱情故事多,不过,大多不知道的是刺客也多。汪精卫,不是大汉奸么,原来也是头号刺客,人家刺的是清朝的摄政王。要放再前一点的朝代,那是要斩九族的灭门大罪,但汪精卫人长得帅,运气好,赶上了武昌起义,被当作大英雄放出来了。真是好玩。女刺客呢,也有两位特别出名,特别英武的。一位是为父报仇的施剑翘,父亲是奉军军长,被孙传芳斩首。施剑翘先是让她的哥哥去报仇,可惜怂了,不敢去;又以报仇为条件嫁人让老公去,老公也怂了,气得她离婚,自己干。逮到孙传芳上香时的机会,一枪干掉了他。杀完了人,她也不走,还展开横幅,说明自己是为父报仇。因影响很大,最后判了七年监禁,实际上坐了11个月牢就特赦出狱了。另一位是《色戒》里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和《色戒》里的剧情差不多,个人情感,家国仇恨、理想和任务等等让人矛盾纠结。张宏杰的点评也很细致。
民国这一块的话题,这期还有林薇因、清帝和平退位等,对当下的影视以及音乐圈谈得也特别客观深刻,对好莱坞电影的模式分析得很透彻,看得很过瘾。中国电影何时从手工作坊的散兵游勇状态进化到好莱坞这样的电影巨霸呀。保证好剧本的那个流程,3年票房的导演选拔相当严格和残酷,而电影保险公司这样制度的健全,确实让辛苦找钱的人放心许多。
至于华语乐坛,高晓松的本行。谈得很深情,很怀念,也很自在。至于季外篇和心里话篇,又有许多爆料,看得人直笑。轻松愉快间又明白许多事。佩服并期待下一辑。

  《晓说4》读后感(七):说晓松《晓说》:他给我们一个新世界,我们还他另一个新世界

            因喜欢《晓说》,常看《晓说》,有人问我《晓说》好在哪儿呢?
        想了半天,不知道怎么说,最后觉得,还是高晓松这个人有意思。他讲的东西相对客观,又有趣;他讲我们一般认为离生活很远的事,听后觉得那些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影响着我们;和很多讲者不同,他内心充满情感,也牵动了别人的情感,所以节目是活的了,成了不能忽略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就像一个朋友,拿着挡肚子的大扇子,相对身材算细的腿下面套着大头靴子,坐在那儿和你聊天,背后干净的沙发靠背和他展露出来的全身显出亲和。他知识无盲点,不装╳,把复杂的说简单,把简单的升华,以个人感受为主线,就这么弄出一个特别的脱口秀。
        他讲各种大事件和小情况、大人物和小角色、科学与艺术、厚重与轻浅,也顺带讲讲自己经历的美事与糗事、荤段子和素故事。他用光快的脑子娱乐你,也提醒你。他梳理了一群人的成长,再现了很多传奇,推断了一些真相。他爱着传奇里的很多人,和他一起与那些人相会,有趣而浪漫。
        他讲政治、军事、娱乐,及其中的各种明规则与潜规则;他讲未来,和希望的未来;他视角独特,而非故作独特,他让人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很多人开始自己寻找事情的不同面去看了。关于科技与文化成反比发展的规律;关于人类的未来,科技抑或经济的迅猛发展将造成的人类的失落;关于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次的这样的失落——他想法新鲜,也新鲜了很多人的耳朵。平常人们很少这么去想问题,我们更关注近期又有了什么新技术,工作怎么可以更快地运转,生活怎么可以更便利。那些弊端我们都被动地接受着,没想太多为什么,需要做点什么吗。他有大视野,因此世界变小了,我们走进了那个变小的世界。
        他讲的大人物,有荣光,也有不堪,有大理想,也有小虚荣。他们和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一样,生活里有各种幸与不幸;他们背着光环,也背着痛,他们是真人。他最理解和同情艺术家, “艺术家本来就很脆弱”,这解释了艺术家所有的好与不好。 “请在我们脏的时候爱我们” 他喜欢引用肖斯塔科维奇这句话,他懂他们的脆弱,爱脏和不脏的他们。
        他景仰大师,也珍惜勤劳善良的普通人。他知道很多勤劳善良的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世界,或用此改变了子孙的命运;他也知道很多勤劳善良的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滋养另一群人。他更明白勤劳和善良的价值。
        拉美街上同性性服务者尖利的争吵声和暴露的肉身,让他不忍直听直视,面对镜头,他转过脸,几秒钟没有说话,你能看到他内心的波澜,那时他自然地变成魔幻现实主义者了。他说拉美就是个魔幻又现实的地方,所以有魔幻现实主义,所以有马尔克斯。
        他的语言充满魅力,用词也不落俗套。看似酸腐的词,被他用在合适的情境中,就成了感人的。国民党空军与日军作战,空军战士“血洒长空”,他这么表述。你会不会看到鲜红的血液飘在上空?会不会为那种英雄气概感叹?这教你如何不感动?
        《晓说》里,我最爱看他在节目结束时做广告。每次他都拿起一本书叫卖,每期说的话都不一样,却连贯有逻辑,好玩又有效。前一期他说:“希望大家买书,《晓说》。”接下来的一期便说:“又到了小广告时间,《晓说》,希望各位看官买书。”之后:“我都不好意思做广告了。”说着举起那本书:“我都不好意思给这本书做广告了。《晓说》,希望大家去买。”一边说不好意思,一边举着书,卖萌、卖幽默。下次,他直接把那本书举起来,挡住自己那张胖脸:“最后……哈哈。”他只说了两次字,然后大笑,广告做完了,露出的脸表示阴谋得逞。
        看很多期《晓说》,能感觉到他的变化。从开始倒豆子般的讲,时有激愤与嘲讽,到后来的从容平和,不时透着幽默。他和他的脱口秀都越来越成熟了,内容越来越新颖,思想越开越深,他自己似乎也找到了做脱口秀的意义。第一季《晓说》结束时的外篇格外感人,因为他说了很多心里话,关于成长、关于理想、关于人生方向。他能带动别人和他一起思考,因此有更多共鸣。
        他也曾在节目中表现得随和。优酷调查显示观众男多女少,为了争取女观众,他要讲一些女生喜欢的话题。面对镜头,他潇洒地说“为了让女观众喜欢《晓说》,今儿咱讲爱情”。他的随和是聪慧的,公开这么说,既争取了女观众,也维护了节目的品位。正是他的这种聪慧,让节目讨得各方喜爱,使点击率逐渐走高。
        有些人不好看,心里却装着无数好看的东西,有人、有事、有文章、有景色、有无数美好事物闪的光。所以,你忘了他不好看,从他眼睛闪出的星光里,你看到了太多的好看的东西,你不得不承认,他其实很好看。
        常与同事说起高晓松,常在办公室过道讲高晓松和“高晓松说”,甚至研究其向上四代内的家史。都想在办公室过道里办一个“sl说”了,专讲高晓松与“高晓松说”,讲者一,听者二三,辐射面积四平方米,砖头常飞,西红柿鸡蛋在餐盒里(他们不舍得用鸡蛋扔我,还留着做菜吃呢)。
        在节目中,高晓松给人的感觉是潇洒快乐的,但这背后其实透着勤奋和认真。从他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直是个认真生活的人。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走进新领域,尝试新鲜的事,不断突破,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没有勤奋和认真做基础,这些如何能实现呢?
        而且,他和我们一样,有着成长的烦恼与困惑。即便面对镜头时谈笑古今、潇洒自如,在镜头外,他一定也是孤独、纠结和脆弱的。他曾破解了很多自己的困惑,坦然接受后,还会讲成段子给别人听。比如他长得难看,就常以此调侃自己,因为丑做不到一些事的情况更彰显了他外表之外的魅力,这种调侃透着智慧。他内心也有种种危机,也要去面对生命历程带来的种种挑战,尤其是那些每个人都不能逃避的挑战,他会去思考,去应战,去和长者交流。他的不安让他和我们更近。
        他说过:“不是你选择音乐,而是音乐选择了你;不是你选择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你……”他这么认为,是因为他有着优良的基因、极高的天分,接受了极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接受了科学和艺术的全面启蒙。所以他实现梦想会比很多人更顺利。而更多人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或天分,或后天教育,所以应该选择更努力、更执着,不然如何去实现梦想呢?人生百年,其实不足百年,有愿望的人不坚持、不执着,枉度了此生岂不可惜?
        他身上很大的动人之处是细腻的情感。他看到露水挂在发梢,结满透明的惆怅,那是他一生最初的迷惘;他看到两只手捧着黯淡的时光、两个人沿着背影的去向、两句话可以掩饰的慌张;他心里有长发与晚钟、白雪与夕阳、晴朗和月光,那上面满是青春的忧伤;他追慕白衣飘飘的年代,感叹那时才思与诗人疯长,他希望现在也一样。
        我们和他一样,记着年少时的愿望、喜欢上一个人的瞬间,想抓住窗外流进的光,就像要抓住终会散场的青春。只是我们不曾把那些写下来,或者没有很好地写下来。当有一个人把那些更好地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沉醉其中,为他感动。
        他心里住着一个少年,这个少年会活到他七十岁、八十岁;他总能捉住扑面而来的青春的风,就像八十多岁,还让他帮忙在网上找梦露照片的他外公。他直面梦想与现实的错离,所以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他不断追逐,所以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
在这个很多人都认为文艺青年是sb的年代,有人自信地说他追求的是诗与远方,是不是给了更多人信心呢?一个人的才华会撬动很多人的才华,激发很多人的灵感,他就是这样一个撬动者,更多的人会和他一起且行且歌。
        即便我们手里的武器还不完美,笔也好,琴也罢,也要先准备好一颗善感的心。那是我们最应该磨快的刀子,有了它,就能雕塑出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高晓松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视角,收获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信任何人忽悠,做有头脑的善良人。
        听高晓松说,和他一起成长、成熟,一起解惑,一起面对生命本身就带着的那些危机。他愿意和我们聊大千世界,聊苦乐人生,我们何其幸福!我们愿意听他讲他眼里的世界、他所理解的人生,因他激动或感动,他又何其幸福!
        高晓松并不完美,但他多么可爱!
        《晓说》作为图书出版了,我很惊讶。书中不仅有高晓松所讲的精彩内容,还增加了萌得不行的漫画,把高晓松画得美了很多;还有张发财、破破的桥、宁财神、王小山、胡淑芬等人的热辣点评。作为阅读版的《晓说》成了系列,似乎更加丰富了。
        于无聊赖苦短人生,享视频节目《晓说》或静静阅读图书《晓说》,皆人生乐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