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北京》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京,北京》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6 04:3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北京》的读后感10篇

  《北京,北京》是一本由冯唐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北京》读后感(一):肿胀的青春直男本质

  看完冯唐的北京北京,终于理解为什么他的小说总被人评价为是青春期肿胀的表现了,以前看三十六大感觉这丫参悟人生透彻,一直没看他的所谓小黄书。最近看了春风十里不如你,好奇原著找来看看,然后发现电视剧还是囿于尺度做出了根本性的更改,虽然书写青春的本质未变,但并不是冯唐本意里要表达的青春。

  冯唐的作品中国肯定这片直男癌普遍土地上是有绝对市场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饱含青春期直男情结意淫之作。书中三个主要女性角色代表了中国男人梦寐想要同时拥有的三类女性。

  一是始终主角记忆面目模糊但又不可或缺女友,书中对女友着墨很少,但她是秋水每天习惯了的饭搭子,是日复一日平淡生活里的依靠,尽管她在秋水的精神世界里掀不起任何波澜,令人深刻的点也只是“有着刘胡兰般坚毅表情”,但事实上她在秋水的日常中是一种重要存在,这个存在叫做陪伴,也叫做依靠。对于顶着青春期肿胀欲望却又未成熟到可以顶天立地的小男生而言,他需要一个强大而坚毅的日常陪伴,对这种陪伴和依靠的需要会一直延续,因为大部分中国男人即使四五十岁了还时常表现地像个孩子,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女德经验都在教导女性把你的男人当作孩子来对待吧。因为,男人骨子里一直都受那青春期的肿胀支配着,脆弱不堪,永远寻求庇佑。

  二是小红,一个被所有肿胀着的男同学们奉为女神丰乳细腰樱桃口的生殖崇拜意向。肿胀的欲望们都想要小红这样的发泄出口,但小红更看重精神纯粹满足,她不在乎秋水跟自己做爱的那阵子也会和别人做爱,她在意秋水对自己不是一见钟情,二者的感情不是对等的完美绝配;她明知道秋水不靠谱不能有稳定归宿,却也抛弃靠谱小白跟秋水在胡同里厮混十四夜,她想要一段极致的拥有为了给以后可回忆素材。秋水和小红注定最终不会在一起,他们之于彼此的意义不同,对秋水而言,对小红的爱是他构想的青春里的重要组成,他肿胀、他要占有,他要表达的占有是对方更在乎我更希望被我占有,就像书中所有的女性在与秋水做爱似乎都很满足,这完全男性视角的自恋,这样的想象让肿胀得到了充分释放与满足。而肿胀本来是说不清楚的,被肿胀主导的一切都不见得有着一一对应的缘由,被压抑的性冲动忍受着各种社会规范桎梏,衍生出大量没来由的情愫和想象。

  三是柳青,成熟风情保养有方的女商人。似乎所有男人在男孩子阶段幻想过被成熟小姐启蒙,小姐姐们的好数不胜数温柔懂事,熟谙男女之事,可以用各种闻所未闻方式抚慰小男生的肿胀。同时活儿好不黏人,自立又有大姐大般扛事的能力,提供的是真真切切的温柔乡。但作为姐姐的柳青势必只是秋水生活里的过客,只是来点拨秋水一番,而对小男生秋水来讲,这份经历足矣让自己在日后的很多年里都有沾沾自喜的回忆资本。小男生喜欢风情姐姐,但并不会想和姐姐的未来,小男生只是从姐姐那里讨教技巧汲取关怀,同时被姐姐垂青毫无疑问也能令小男生对自我魅力更加自信

  所以对秋水来讲,这肿胀的青春是完满的,各司其职的女人们伴着他一起完成了从身体心理探索过程,他都拥有过却也都失去了,因为他最想要的拥有其实是经历。

  《北京,北京》读后感(二):WTF

  如果说最终我还是没能抵抗住冯唐,那也要谢谢张一山,因为春风十里不如你,我拿起了这个原著。剧集没看完,书里也和剧情毫不沾边。全书看完,佩服得五体投地,写了什么事?什么感情?洋洋洒洒凑出三百多页?WTF!他凭什么火了?就凭医学博士能写字?文中唯一让你低眉浅笑内容抵不过王朔的十分之一功力,唯有嘿啾做爱描写刻骨,但原始生物的那点事,成年人了然于心,出不了圈,惊艳不到哪去。七种液体,固体,还有没曝光的气体,也拜你医疗底子所赐。所谓北京三部曲最后一步,我突然想法把一二部也拿来看看,为了应征是不是一样无聊,你是不是也算赢了?

  :书中最后出版后记和自序比全书都好

  《北京,北京》读后感(三):2017年阅读的第一本书

  在这段睡不着的日子里,看完了冯唐的《北京北京》这是今年印象完整看完的第一本书,遇到喜欢的小说,还是能很快重新拾起阅读的愉悦感。

  冯唐完全是依靠智商在写书。

  二十章,时间线松散,就像后记里冯唐说自己被时间困扰一样,这二十章更像是交错的二十篇杂文零碎的拼凑成了一个故事,但是每一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颗星星,看完全书才能看清这背后交织成的星座。冯唐说自己要写历史,他试图通过一个横截面去写北京的历史,“以花代替如来,从沙子研究宇宙,通过傻逼牛逼了解世界,这样用最少的力气明白最多的道理。”回想起在北京的那些岁月,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不曾注意到的北京的另一个侧面。“年轻人没了幻想,一不小心就俗了。”“认可天命之后,不再和自己较劲儿,天蓦然暗下来,所有道路和远方同时模糊,小肚腩立刻鼓起来,非常柔软。”“人如何离开毛茸茸的状态开始装逼,死挺,成为社会中坚。”故事惆怅,浓浓的荷尔蒙,却最终迷失在这岔开的道路中间,“北京,看着大马路仿佛岔开的大腿,一个声音平地说,来吧,指不定谁搞谁呢。”

  下次该换本轻快的书,而不是这么深厚沉重的小说。

  《北京,北京》读后感(四):无题

  看了《春风十里》的评论忘记了对冯唐作品的固有的腻歪感,忍不住看起来《北京,北京》,边看边努力思索,这孙子到底要说啥?虽然一直知道他想营造一种对九十年代北京生活的沧桑朦胧感,但面对五字一断,四字一断,三字一断甚至两字一断的叙述方式,还是由衷的想骂脏话。沧桑朦胧没有,有的就是如同和老北京出租车司机聊天或者不能叫聊天只能叫做聆听的无力感,无力的来源在于面对排山倒海一般的信息词语洪流,我们只能“呃…”“这…”或者“啊…”然后抱头蹲下夹紧双腿屏住呼吸脑海中守住一丝清明的感觉。对于这种类意识流类魔幻主义类王小波的叙述方式,我只能崇拜编剧思维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心中不断重复“你丫这怎么编啊”。在我看来,这种故意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建立障碍方法,根本目的不在于艺术或者其他任何关于艺术的创造类型,而在于对单一情节单薄人物性格的掩盖和虚化,就好像为什么傍晚美女会比白天多的道理一样,原因在于我们的眼睛而不在于美女的起床时间和活动方式。所以,对于想看的群众决不能因为对于电视作品的喜爱和去阅读原著或者崇拜冯唐,对于冯唐作品的理解和感觉你看了我的评论就应该或者基本有个大概体会

  《北京,北京》读后感(五):终是成为有感情有故事有权衡有野心的我们

  中学时跟风借了王小波全集,翻读几页后便实在难忍文风的“粗俗”弃了;大概一两年前又找出来,仍然没读完一篇;大家都说冯唐的文字和王小波似出一脉,今天一口气读完北京北京,把孤独痛楚隐没在混蛋流氓般的不在意下,这种调调是喜欢的。不知道是此前因为没有看到最后才不懂王小波,还是自己现在长大了。

  后记里冯唐写说“三部曲里,十八岁给我个姑娘所在年纪只有幻想没有感情,万物生长时只有感情没有故事,北京北京有感情有故事有权衡有野心”。权衡的是什么呢?野心要的是喜欢的人能幸福吗?文到最后,抵死缠绵14天后因家人的以死相逼小红说分开时,秋水的回的二字好啊。几年后秋水饭局醉酒拨出的那几个快捷键,对着未接听的电话那么细致唠叨。2/3章节对一切表现得不喜不悲明明自己是当事人却表现的像个自己人生的看客的秋水,这一个场景却瞬间让人心酸到几乎泪奔。

  前几年不是没有计较蚊子血和朱砂痣,不是没有想分辩个一二三四,但是现在越来越明白语言只是锦上添花,在某些时刻真的没有意义。变得像秋水了吧,如果有个女流氓的壳子,把真心期待痛苦都隐藏在下面只给自己看,其实是件好事

  另外一边读一边想到了一位故人,不知道他是否还在继续写小说,不知道自己或是曾经的故事是否会成为其中的一个情节。

  嗯,扣掉一星给希望少读这类书的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这两年是越来越感性了。算逃避好了,看这些的共鸣有时让自己害怕

  《北京,北京》读后感(六):那些失去

  大一写的:

  看冯唐的万物生长和北京北京。在雨里撑伞回宿舍。一直想你的体贴能侃说话一股京味儿抽烟和坏。记得你说不管咱将来还在不在一起你来北京找我我一定请你吃羊蝎子。正宗的。北京大着呢不在一起了我他妈怎么找的着。你就像冯唐王朔王小波那样地痞流氓。招女人喜欢。他们的书就是北京。痛快豪迈。看的时候才能找回还没来上财的我的一点影子

  突然发现自己在慢慢变成曾经最讨厌的样子。看着自己失去棱角失去灵气失去感知整天只是吃饭睡觉拉屎。以前下雨天一罐冰可乐一本肖申克的救赎自己在二教制造恐怖感的日子都快忘了。不能兵荒马乱也不能自给自足只能温水青蛙。感觉很痛苦。挺羡慕那些能守住本心一直不忘记不被改变的人的。我的记忆力不好常常忘记以前的好日子好感觉和一时兴起的梦想所以突然想起来的时候会很难受。我变正常了我妈应该高兴了不会有养了个疯子担忧了但是我很难过。想着本来能半夜和哥们儿吃田螺对瓶吹就后悔来上海。

  《北京,北京》读后感(七):过分关注形而下

  读冯唐的「北京,北京」,被某一细部所触动,偶亦佩服那种"理直气壮不问人生为什么",只把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当作人生唯一追求的人。当然,有许多人会笑别人读书读傻了,可是,一个从不读闲书的人怎能体会到人家经由读书所获得的人生乐趣呢?。 冯唐的长处在于细节描写,劣势是其小说的结构,意识流是把双刃剑操作不好很容易流于混乱琐碎的。感觉挺话痨的,而且过份关注形而下的东西了,难怪后来会以写出类似「肉蒲团」之类的东西而自傲了。 小说与其杂文里的内容重复度颇高,主要还是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的缘故吧。放到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下,也就二流的水准,不过推销的功夫厉害,有圈子里一干人等捧着,有点自我膨胀也是难免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