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10篇

2018-08-28 05:1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10篇

  《如果你在就好了》是一本由蔻蔻梁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2-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一):一个人的恋之风景

  为什么要一个人旅行呢?可能很多人都问过那些孤单背包客,我们也许得到过不一而足答案。本书作者蔻蔻梁也坦承,其实一开始孤身旅行并非自己所愿,是不得不接受,后来才开始慢慢认同,并最终懂得喜爱选择,“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我想和你一起走遍海角天涯,可是,这往往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孤身上路。

  如果你在就好了,可惜,我始终还是一个人旅行。

  后来我们开始把愿望慢慢调低,不能一起去也可以,那么,我就把我看到的一切和你分享吧,在最爱最爱一个人的时候,我多想发明一部机器,可以记录我觉得值得和你分享的一切事情,或许是初秋时节带着恋恋不舍气息落下的黄绿相间的树叶,或许是闺蜜带我去的街边小档口咬下的那一口无比美味的章鱼小丸子,或许是我看书的时候灵光一闪浮现的某个新奇念头,我是那么急于和你分享,可是我没有那样的机器。我只能眼看着那些闪光片段逐渐变得黯淡、失焦,即便是有机会和你提起,我也发现,那些事都变得像苦涩干燥的尘灰,附着在我的喉咙中,让我失语。时间地点,都不对了呵。

  就算当时就能告诉你又能怎样呢?蔻蔻梁说,“就像偶像剧里老牌的情节那样,哪怕我在海边举起电话传递海浪,而你听到的,只是无序的杂音。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仅仅让你知道:我想你了。”是啊,时过境迁的时候,有些事情,你知不知道,感不感动,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庾澄庆听那首《一个人生活》听的嚎啕大哭,打动了亿万观众,可是已经不能再打动那个“她”,歌里面唱了呀,“我想我可以习惯一个人生活,我想我可以假装不曾爱过”,也许我是哭过痛过,可是,当我决意一个人背上背包去旅行的时候,我就已经把你甩在身后了。

  如果你在就好了,但是,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执念罢了,当年我曾经很喜欢沈从文的那句话:“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曾经以为有的爱只能是唯一,可是如果你的脚步踏遍沧海浮尘,从南欧到北欧,从南美到中亚,因缘际会结识了那么多人,感受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之后,那种不能一起上路的遗憾大概已经化为胸口微微的痛,几乎让人无法察觉了。

  我们已经看过那么多千篇一律的旅行书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卖弄些谷歌上搜索到的逸闻趣事,再无病呻吟地抒发些自己的低落心情,可是,那个我们原本以为会因形单影只忧郁的蔻蔻梁,反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壮阔流浪画卷是的,不故作深沉,也不故作忧伤,只是用真诚文字和我们分享那些零距离幸福感。甚至,让我们开始羡慕这种一个人旅行的自由来了。

  是啊,如果不是一个人,怎么能为了吃烤乳猪就不管不顾的跑到小城塞戈维亚去;如果不是一个人,又怎么能在开罗认识那个年幼城市漫游者,在他的指引下发现那个不一样的埃及,去看“坏掉了的金字塔”,去“有四个老婆人家里喝茶”,去“专门给妓女头发的理发铺”参观,去细嗅“开罗最漂亮的一盆花”;如果不是一个人,又怎么能在新疆邂逅那个把虾头塞进鼻子里,让虾须跑出来假装鼻毛的英国嬉皮士麦当劳,又怎会在结伴游览时遇到令人捧腹大笑的一幕,只见麦当劳冲进森林里,手里举着一只比指头小一点点的紫色蘑菇兴高采烈地跑出来大喊:“它长得像小鸡鸡。”

  是啊,如果不是一个人,可能我们永远无法融入当地人世界里,我们只是结伴呼啸而来的游客而已,我们不会在外人面前显露我们警惕焦灼无助一面,也因此没法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不求回报的一面,在一个人的路途中,那么多人向蔻蔻梁伸出了温暖双手,我相信,当她在塞戈维亚的火车站台上回望那个在深夜的暴风雪无私送她过来的老绅士的时候,他老泪纵横,她的心,那颗被尔虞我诈丛林法则伤害而日渐坚硬的心,应该也会变得柔软许多,相信,看到这个故事的你我,也是如此。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次一个人旅行,那是大学时的某个暑假,为了结束自己的一段毫无结果的单恋,我决定,要去他生活了18年的那个小城去看看。可能是受《恋之风景》这部小清新风格电影影响很深,我事先已经筹划好这趟旅行的基调肯定是忧郁和感伤的,充满了祭奠一段逝去感情无奈耳机里反复传来的也是那首歌:“有点可惜回到了你的过去,找不到我的影子,闻不到你的呼吸。这些人有些暧昧痕迹,和你有过甚么关系,你认不认识?”文艺一塌糊涂,可是我的计划火车上就被破坏了。

  一个长得非常阳光男生实在是太健谈了,跟车厢里的人都聊了个遍,发现我是一个人又是第一次去那个地方,就对我善心大发,给我各种安排计划,看我不搭理他还给我看他的学生证,军艺的,学的民族唱法,怕我不相信,还让我听他的MP3,里面全是郁钧剑阎维文等人的歌儿,一首流行歌曲都没。戒备消除之后,而且自己又不是真的失恋,只是单恋不成连告白都不敢的纪念而已,也谈不上有多伤感,于是便熟悉了些,到了德州站还跟着他下车去买德州扒鸡,当时才15块钱一只,他说每次路过必买。后来糊里糊涂的,下了车他就变成了我的向导,指引我找住处,帮我安排旅游计划,带着我去参加他的同学聚会,带我满大街买我这个34码脚能穿的鞋(山东鞋号最小的基本都36开始)……然后我早就把我此行的意义忘得一干二净,等结束旅行送我上车的时候,他还给我清唱了几句《小白杨》,唱的还着实好听

  也许这个不算艳遇的有些莫名其妙的故事,会让很多人失望,我开始也很想给它加一个煽情的结尾,就像我以前写小说经常干的事儿一样。不过,我还是决定给它保持原样。因为,生活往往就是如此,一个人的旅行,不要背上太多的意义,也不要想追寻艳遇,你反而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收获人世间情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很多别的情感。而人世间的相遇,也不一定需要成为一个有头有尾逻辑的故事,只要,当时让你觉得温暖便好。

  如果你在就好了,但是,如果你不在,我也要努力把这属于我一个人的恋之风景,看的足够美丽

  写于2012.10.25

  (刊载于2012.11.17《新商报》第20版,有删减,此为全文。)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二):如果你在就好了。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找到属于我的她,跟她讲《辞职,去旅行》,把她逗乐,跟她讲《如果你在就好了》,让她理解我的悲伤,然后把她搂在怀里,静静地两个人一起读这本书。

  作者:Lxjarodetiger

  蔻蔻的第一本书《辞职,去旅行》也是在京东买的,说实话那只是为了凑单。但里面的文字让人欲罢不能,与《HEY,U 如果你在就好了》风格相反,同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截然两面,预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大多有内涵的人,都有自己的两面,总喜欢把自己的阳光率真与别人分享,感染周遭的人,活跃周围的气氛;但又同时保有自己的内涵,自己的酸涩和感动,那一面却往往深藏在心底,不愿被打搅,也怕败了别人的兴。

  但蔻蔻不仅能把欢笑畅快洒在你身上,更能柔柔地把感动、触动心动送入你的心底,让你能认真体会旅行的艰辛孤独人世真情苍凉。无论是带着一颗疗伤的心踏上旅程,还是希望从旅行当中填补精神空虚,那还真把旅行的意义给弄错了。至少蔻蔻让我懂得,旅行没有那些高远的意义,她只是让你在陌生的地方体验全新的生活,见识未曾见过的画面,与各种形形色色人物交流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尊重。虽然我不赞成孤独的旅行,也不希望自己孤单地走在异国的窄巷中,但我理解蔻蔻那颗充满好奇,充满吸引力,虽然有些无奈,但完全开放完全包容的心,当然也理解“HEY U 如果你在就好了。”理解这封用旅程写就的情书。Good Luck.You need it.真心地希望那个幸运家伙能够读懂这封情书,真心地希望你能在不久地将来和他在一起。

  我不喜欢孤独,也不喜欢孤独地旅行,但我能理解孤独,但我只是把他当作生活的佐料而不是主食。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找到属于我的她,跟她讲《辞职,去旅行》,把她逗乐,跟她讲《如果你在就好了》,让她理解我的悲伤,然后把她搂在怀里,静静地两个人一起读这本书。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三):这本游记,是写给他最硕大的情书

  如果说,蔻蔻梁第一本游记《辞职,去旅行》以一个桀骜不驯独行者用莫名其妙的角度玩世不恭句子所书写的“环旅攻略成功魅惑了你,那么,《如果你在就好了》根本就是她假装普度众生实则是对她最亲密爱人喃喃耳语的一封最硕大的情书。这本书的发表,根本就是她在向全世界宣布:亲爱的,我想你了!

  多屌啊这种示爱。现在,我在巴黎右岸,在名门之后马克吕布之子李德的老公寓里,在阳台,俯瞰整个城市,以及巴黎铁塔;我看着书柜里堆满了摄影界最牛逼摄影师们亲笔签名的画册;我吃着李德亲自下厨的复活节大餐;我闲逛跳蚤市场;我出入街坊酒吧……我果真不在卢浮宫,不在凯旋门,我在巴黎最好的街区,在春光明媚的早上,用我全部的思念,想你。亲爱的,现在我正做着我所描述的一切,你呢?

  有人对像破解摩斯密码一样对我们日常用进行高度破译,例如,短信中“你干嘛呢”等于“我想你了”,“傻子笨蛋,死孩子”都是关心。爱一个人,当然她的一切对于他都像新闻联播。想知道她在干嘛?她好不好?她有没有吃饭?下雨了她有没有打伞?若说爱情的魔力,便是在于即使是最稀松平常吃喝拉撒,在对方心里都是最美好发生。何况,她一个人,在世界这个球体上不停变换角度的蹦跶,她需要一颗多么强大灵魂,用来对付在异国他乡这一片浩瀚的孤寂。她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用心去感受一切,然后幻化成仓央嘉措的情诗,以游记的口吻,写给她的爱人。她在巴厘岛的雨季,向他直播一场村庄人的婚礼;她在菲律宾的薄荷岛上,撺掇一段过期不候的爱情;她在古都开罗,在年幼的开罗漫游者的带领下去发现别样世界;她在马德里,入乡随俗的去醉酒微酣,抽一根愉快的烟,昏睡到天明,醒来的时候,想边吃一根伊比利亚火腿,边把这放纵经历,写给亲爱的你。

  看一个孤独的旅人,在路上所经历的一切,她姿态高挑,不向你介绍名胜古迹,不给你做路线说明。她觉得拾荒者的故事比艳遇过瘾,她迷恋烤乳猪多过于塞戈维亚最变幻莫测的高架引水渠。她碰到不一样的人,遇见不一样的事,看见不一样的景,她一一向你讲述,或者,你们只是旁听,她的倾诉对象,只有他一个。

  独行路上,在最熟悉的远方,对她来说,最幸福的是有他用爱来途径她的盛放。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四):《如果你在就好了》一个等待幸福旅伴的姑娘

  闲着没事的我,读了蔻姑娘[蔻蔻梁]的这本《如果你在就好了》,真的是一本相当不错的旅游随记。至少在我看来。

  翻开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一场孤身一人的旅行。从不知所措,到后来慢慢地被迫习惯,慢慢地学会接受,直到最后懂得喜爱。”

  我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姑娘在世界各处的孤单背影,她到每个地方的细细呢喃,其实就是这个姑娘的一种到各处的观感集合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依草附木尽是精灵的巴厘岛,带着滚烫热辣生活气息的哈瓦那旧城,古巴地图上最最东北部、堪称世界尽头的小角落,用无数个斜坡与你打招呼的里斯本……这些充满无限美感神秘的地方,真的,勾起了我的向往。我在想,是不是去的地方多了,自己也就会变的更伤感?

  爱是什么?我从没有去想过,只是在对的时间遇见一个对的人陪我走完这辈子。我不敢想象如果只剩下我一个人孤单的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会是什么样?

  我好像突然明白,那个海畔日出的清晨,看着美好光景我莫名的失落源自何处了。

  只是一个人在漫无目的的寻找那个能够陪伴我走在旅途上的那个人。

  深夜从Jordain地铁站钻出来就掉在了巴黎右岸某个路口。向路人问路,一个巴黎老男人用最肯定的语气说:“这是巴黎最好的街区,忘掉巴黎铁塔,忘掉罗浮宫,忘掉凯旋门,你想认识巴黎吗?这里才是巴黎。”

  每个人在旅途中都会遇到这么一个“巴黎”,抛去繁华,留下的只是真实的自己和那个一直在寻找的人。

  或许,我会认为这本书是一封旅途写就的情书。

  本文地址:http://zhouchuan.net/ruguonizaijiuhaole-dushu

  除非做出特殊说明,全部文章皆为周川工作室原创,转载请保留出处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五):不一样的蔻蔻梁

  蔻蔻梁自己说,这是她双鱼座的另一面。和第一本《辞职去旅行》风格有差异,从极力搞笑变得比较感性一点,仍然是她在世界溜达的各种感悟。

  读完以后,我必须说如果《辞职去旅行》让我眼前一亮,发现宝贝一样发现了一个说话这么逗的谐星,那么这本书《如果你在就好了》似乎更加是个普通女孩的蔻蔻梁了,曾经喜欢过另外一个写书很谐的桑格格,后来发现此女原来是装疯卖傻,私下有文化的很。所以当我读完《辞职去旅行》以为蔻蔻梁是个横行世界的吃货谐星,but,我又错了,我还是有点小失落的,读感性的文字固然对心灵有好处,但是在这个本来已经很残酷的世界上,似乎那些发笑的文字更能让我平静下来,对的,不是那些感性的文字让我安静,是那些发笑的文字,哈哈笑过以后就像从烦闷的桑拿房被人拽到了外面,呼吸新空气那么让人清爽,而感性的文字呢,似乎又让我想得多了起来,想起了自己错过的人,错过的事,于是情绪就down,down到谷底去了。

  这是给这本书4星的原因,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对我的意义是这样。

  不过我也理解蔻蔻梁,人的情绪就像物理学的定律里面一样,能量是守恒的,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悲伤,所以蔻蔻梁把她的快乐打包成了《辞职去旅行》,但是把她心里那些柔软的地方又打包成了《如果你在就好了》,也许是宣传,也许是情感流露,她的副标题是旅途写就的情书。她一定有一个人是要想念的,那个爱她的人,也是她心里的支撑吧,默默支撑她追逐自己的梦想,so,good luck,you two~

  最后说一下不好的地方吧,书名太勉强了,我觉得上一本书名更勉强,真的这些文章感觉不是为了这个书名写的,倒是这个书名是为了这些文字找的,总之感觉不太合。

  还有书中的图片没有跟上文字,这个可能和蔻蔻梁早年旅行没有刻意为文字做准备有关系吧。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六):一程山水一年华,且行且珍惜!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

  文/望月听雪

  在一个人的旅行中,见到美到极致的风景,遇到如沐春风的人物,听到大自然美妙绝伦的声音,听那海风,看那森林,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最亲的人,好希望和他或她一起分享眼前景致,会是爱人,会是父母,抑或是子女,或者是心有灵犀、至亲至性的亲密好友,所以会有“如果你在就好了”,“在一个人的旅行里,我想记住一切路上的故事,告诉那个等我归来的你……”,一声唏嘘。

  大抵由于一些经历的风景会随着记忆的年轮逐渐模糊,等回到那个他或她身边时,不知所云,所以要记下来,记下旅途中的一点一滴,一颦一笑。

  人物篇,“那些人”—— 巴厘岛的雨季,作者有幸参加当地人的婚礼,淳朴的民风,简单的幸福,是一种不同于纸醉金迷的清新的生活。离开巴厘岛的一个月后,收到马德的邮件,“满是文法错误的英文”,让“巴厘岛的雨水就从眼眶里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之子”李德,“拿着少少的工资,和大部分巴黎人一样,在小小的餐馆吃饭”,“路边的咖啡座里,一对年轻的父母推着他们的婴儿车,父亲在看一本诗集,母亲在看着树梢上巴黎的第一缕春光露出微笑。走在下班路上的路人互相微笑致意,那一刻”,看着看着,我也和作者一样,“突然明白了李德说的very very good”,以及“他在那里,真实的巴黎右岸”。耳畔又响起Sean Lennon和Vanessa Paradis的 La Seine —— 怪兽在巴黎插曲塞纳。

  风景篇,“那些城”—— 弗里达和她的蓝屋,翻开了墨西哥城的一页。“瓷居是墨西哥城内著名的老餐厅。至今依然有许多老墨西哥人来到这里吃一顿豪华的早餐。”俯视的角度让人感觉自上而下的凌空感。

  “墨西哥城似乎自带三分魔幻气息,各种奇怪的街名,灵魂街、蘑菇之泉街、梦之海街……这辆巴士,会通向哪里呢?”墨西哥的亡灵祭、龙舌兰、太阳和月亮金字塔,是历史留给一座城市的印记。

  喜欢音乐自然会被音乐城市吸引,古巴的一个城市,“特立尼达的音乐和舞蹈充盈到放肆的地步——我从未见过一个城市生产如此多的歌手、演奏者、舞者。清晨,正午,傍晚,深夜,音乐不分昼夜地穿过彩色的矮墙,拦路捕捉每个路人。”很迷醉这种沉醉在音乐中的城市,不用花钱进去灯火闪烁的歌厅,随性而立,几把吉他,几张小椅,阳光从背后温暖照着拉出长长的人影,一路行去,歌的风景,怡人、迷人、醉人。

  人物溶于风景之中,风景载着人物,随着时间的年轮,向前奔跑。风景仅仅四季变换,一年年周而复始,而人物却永没有重复的时刻。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且行且珍惜!

  附记:作者蔻蔻梁,本名梁春雪,旅行美食作家,故事收集爱好者。原《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首席编辑,长期撰写美食和旅游专栏,在深圳的封号是美女食神,去过50个国家旅行。雅虎“环球80天”出征队员之一。

  本书足迹遍布西班牙、墨西哥、古巴、葡萄牙、菲律宾、意大利、埃及、以色列、比利时……上述仅冰山一角。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七):如果你在,就好了

  虽然热爱旅行,但一直以来貌似都没有怎么正儿八经地读过什么旅游书。

  尽管现在很多人把三毛的书归类到“旅行文学”中去,但在我心里,它们却更多得偏向于内心和文学,至于旅行,不过是它们的由来和诠释而已。

  我承认,这可能同三毛在我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有关,但自己也的确难以做到称她的书为“旅游书”。

  如果非要说“旅游书”,几年前第一次买阿Sam的《去,你的旅行》时,我以为它会是这么样一本书。

  结果拿到手之后,翻开看,却发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虽然跟三毛的文字相比,感觉还差了一些味道,但阿Sam的文字,我觉得真的可以归类到“旅行文学”中去,因为,它的的确确是在写那些于旅行中发生的人事,以及在那些时光中缅怀的青春和过往。

  所以,自这本书之后,这个曾经博客时代的红人,这个曾经在上海停留过好些年的写作者,妥妥得成为了我心目中的“偶像”。

  而他之后的《趁,此生未老》和《不过,一场生活》,也都让我喜欢不已。每每细读,总有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在里面。所以,在我不旅行的那段时间里,我会隔三差五翻出阿Sam的书来看,一遍又一遍。

  再之后,上半年出发旅行之前,遇见刘子超的《午夜降临前抵达》,惊为天人,才知道原来旅行随笔,还可以写得这样别有韵味。如果说阿Sam的文字,是一种从外在走向内心的温婉呓语,那刘子超的文字,就像是将孤独的内心暴露在天地自然之间,去感受那些山风海潮,还有远山细雨,于身心内外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契合点,既能触及柔软的内心,也能感触历史的沧桑。

  而今天下午,于下班回家地铁上读完的,蔻蔻梁的《如果你在就好了》,就如同封面上写到的那样,它是“一封用旅途写就的情书”,尽管字里行间写了很多她去过的城,见过的人,吃过的东西,犯过的傻,偶遇的事,但那些林林总总却总让人觉得,它们是写给一个“特别”的“你”去看的。而我们能够读到,是何其幸运。

  或许是作者身为女子的温婉笔触,总觉得这本书里的文字,要比男性视角里看到的世界,温和了许多,不那么冷峻,也不那么凌然,即便也说道了一些历史,但却总觉得这些历史关乎人类的“情”“爱”以及“信仰”,这样的娓娓道来,给人的感觉,是在历史“厚重感”之外的坚实和柔软。

  其实11年,12年的时候,我就看到过蔻蔻梁的书了,是那本《辞职,去旅行》。当年,还特别想买来着,不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没去拜读她之前的这部作品。

  而今想来,其实没看,也挺好的,因为13年的时候,我自己也辞职旅行过,彼间种种经历,都让人觉得那是一种很感性和主观的事儿。若是阅读了她人的内心,却又会觉得自己不够坦诚了。

  老实说,这本《如果你在就好了》,其实在我的书架上躺了三年了,我是14年时买的它,其实起初,我真的以为它是一本“情书”,而不是什么“旅游书”,所以我记得当年第一次在上海浦东图书馆打开它时,因为太过失望,所以之后一直没去看它。

  后来这几年,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我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去翻阅过它。

  如今想来,其实也真的没什么不好。毕竟过了一些年,即便和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相距甚远,但也改变了很多事,包括我自己。

  许是真的因为经历了很多,所以如今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失望和懊恼,真心于阅读间收获了一些“情”,虽然我知道,有些话是写给我们这些读者看的,而有些,其实是给某个特别的人看的吧。比如那些个在等待她归来的人……

  忽然想起13年时的辞职旅行,想起那年刚二十三岁的自己,想到那个曾经等过我,但如今却已错过的人,想到那些在路上的日升月落,还有那些至今未说过的,也早已烟消云散的满腹念想。最终都只化成了那么一句——如果你在,就好了……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八):如果我在,就好了

  在女报看过蔻蔻梁的游记专栏,感觉文字背后是个“识饮识叹”有品位懂生活的有趣小女子。辞去杂志社的工作,选择80天独自一人环游地球。《如果你在,就好了》是她的“一封用旅途写就的情书”。受封面语“最深度的旅行,最安静的情感”蛊惑,加之信得过蔻蔻梁文字的质量,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书。

  果然没有失望。

  书分两辑:A.那些人;B.那些城。蔻蔻梁把人放在了前面,我猜,大概是因为旅途中最美最奇异的风景其实是各种各样的人,与这些人的相遇其实才能触到该旅行地真正的脉搏。

  那些人,那些离奇故事——逃离巴黎在薄荷岛隐居的伊恩;看着她泪流满面彷如看到自己韩国初恋情人的赛戈维亚帅老头;一辈子梦想是当个农民的大学数学教授费尼,他在山上的房子,真的很像我喜欢的绘本《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里皮斯凯的家,有种朴素的丰富和动人。还有以一己之力帮助琅勃拉邦某条偏僻村子的人们摆脱贫病的美国老嬉皮士大卫……他们实在值得一一记录,有时候我甚至怀疑那些是不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她是如何有此奇遇?他们为何在她面前袒露心迹如斯?与人相遇至此,实在也不辜负“最深度的旅行”。

  独自旅行,开始是迫不得已,后来是心甘情愿。“一个人旅行最大的好处,是因为孤独所以被迫张开全身器官,与自己的感觉相伴,所以格外渴求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孤独的旅行,让一点点幽微的情绪都被无限放大,特别是夕阳西下、暮霭四沉,而天空尚有分明而久未消散的飞机飞过之痕迹的傍晚时分。看过的旅途风景可能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时急促而生动的呼吸和心跳依然清晰如在眼前。所以才会有那些在巴厘岛、在哈纳斯、在阿兰布拉宫……大幅的充溢着寂静氛围的照片,直击人心。这一路风景,那片刻心情,每一个爱我的、我爱的人,好想与你分享,所以,才有了《如果你在,就好了》。

  那些城,是一些连在地图上我都觉得陌生的国家和城市,也许是我这辈子都不会踏足的地方。好喜欢那些城——把心撕碎了歌唱的精美华丽而又兀自庄严沉寂的格拉纳达;墨西哥,它的热空气与一样桀骜而强烈的画家弗里达血肉交融;壮丽的蝴蝶谷;在开罗的垃圾城里努力生活的拾荒者;哈瓦那、葡萄牙、布鲁塞尔、古巴世界的尽头……

  虽然蔻蔻梁说了分享的不可能:“……文字的孤独在其弹性的缺失,我越努力精确的描述,就让一些东西迅速地失真和从字词之间溜走……”。但我还是那么喜欢蔻蔻梁的文字,喜欢通过她的眼睛去感受那些地方的独特,因为她的眼界视角和阅历见识,那或许是我即使亲历也不能看到的风景,是作者用心和文字重现的迷人世界,世上独一无二的那些人和那些城。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九):等待旅伴和幸福的人

  已刊载于2013年1月12日《常州晚报》、1月19日《天水日报》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韩小暖。,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一场孤身一人的旅行。从不知所措,到后来慢慢地被迫习惯,慢慢地学会接受,直到最后懂得喜爱。”

  这是蔻蔻梁,在《如果你在就好了》序言里写的话。

  寻得了某种共鸣,我必须承认。

  近几年独自一人走过全国三十几座城市的我,也是在形单影只单人旅途中,从耐不住孤单,到和平与自己的内心共处,再至如今,全然爱上独自与陌生城市相见的时间。

  并非如网络流行语录那般“在旅途中找回了最初的自己”,只是,好像一个人旅行的过程里,才突然发现,自己并非原本以为的那样脆弱或者坚强,而世界,也并非想象的那般庞大,或者渺小。所有的假想,都在一步一步前行的过程中,变成泡沫,一击即破。

  我得到了某种真实。

  而这种寻觅,难得且重要。

  如果说蔻蔻梁上一本作品《辞职,去旅行!》是一本“除了让你捧腹大笑之外一点儿用都没有”的旅行书,那么这次的《如果你在就好了》,则完全是因为旅途中听到的那些动人的故事、遇见的那些眼睛里闪着光芒的人,和无处不在心头浮现的一句“如果你在就好了”,让人对远方偷偷动着心。

  一路上,春天刚开的黄水仙和铃兰,下垂的大耳朵被风吹得呼啦啦地向后飞扬的黄色老狗,四面环山的小小火车站,有着高举托盘穿行而过侍者的西班牙餐馆……都因为蔻蔻的描述,生动又5D电影一般的,展现在眼前。连同那些风景的气候,甚至是面包房甜丝丝或者夏夜湿漉漉的味道,在文字里鲜活着,扑面袭来。

  让人“身未动,心已远”,大概就是蔻蔻梁文字的魅力。

  而那个拥有无与伦比的捡垃圾的天赋以及嗜好的英国人麦当劳,头发看上去如同用碗扣着一般的费尼老头儿,无需望远镜就能在广袤得让人恐惧的雪地和森林当中指出野牛麋鹿等动物的内森,为了永远照顾那个因高烧而智力停留在13岁的女孩而决定娶她的大卫……

  这些人的故事,串起了蔻蔻梁的旅途脚印,也让这本书变得充满情感,遍是共鸣。为了在路上也曾收获的感动,为了与那些人很有可能只此一次的相逢,以及我们都已熟悉却再怎么努力都无法麻木的感伤别离,和只得一个人继续的前行。

  依草附木尽是精灵的巴厘岛,带着滚烫热辣生活气息的哈瓦那旧城,古巴地图上最最东北部、堪称世界尽头的小角落,用无数个斜坡与你打招呼的里斯本……

  合上书的时候,我突然很想问问蔻蔻梁:去越多的地方,是不是反而也会越伤感?

  在那些美好的景象里,我们只短暂停留,就挥手道别后会无期。再美的城市都只此一见,便顽固地住进记忆里。再想起,也只剩几张照片和随着时光越来越模糊、不真实的记忆。无论你因为爱多么念念不忘,甚至重返数次,都不能算作真正拥有,只能匆匆经过。

  那么令你依旧迷恋旅程的,是不是也是因为,当目光所及之处美好又生动的景象丰富你的人生时,那个远方或未来的“你”,为你留下了多一份牵绊之绪。让即便一个人身在异地,在孤独和寂寞带来的清醒里,还能愿意睁大眼睛,张开耳朵,记下这一切。

  只为能有朝一日分享给那个人,或者,下一次,一同共享。

  我好像突然明白,那个海畔日出的清晨,看着美好光景我莫名的失落源自何处了。

  原来,我们都在旅途中,成为了一个等待旅伴和幸福的人。

  “唯一牵着我的是那个在门口,在短信里,在电话里对我说再见的你。再见,再见,你说。至此才明白原来“再见”是一个‘未完待续’,它意味着我们约好了要再次相见的,既然承诺如此,我如何能一去无回?”

  书里的这段话,承载着重重的情谊。

  就算远方只能经过,记忆会褪色,但却毫不阻碍我继续前行的理由。

  因为,每次一个人的启程,都让我许下更重要的期许。

  那便是:下一次再遇好风景,请你,也一定要在。

  Hey,U。

  下一次旅行,我们一起去吧。

  《如果你在就好了》读后感(十):有你在就好了,2015

  新年的第一天,闲来无事,拿起了萱萱因分手放在我这里的一本书《如果你在就好了》。

  本来对新的一年没有什么计划或期许,但翻开书的前言,还有萱萱写下来的那些感言,做下了在2015年必须要旅行的决定。

  人家也是一个人,就能有说走就走的魄力,而我们之所以羡慕他们就是没有那种魄力!书中的印尼--巴厘岛,也是我曾经去过的岛屿!那个逍遥了15天的暑假,在“印尼小公主”的带领下happy的不想回国!

  貌似在那之后,也没有再如此逍遥过了!

  西班牙、菲律宾、墨西哥、瑞士。。。太多的未知的地域成为我想象的对象,是否可以有一刻可以让我肆无忌惮的放下一切,融入那个未知的城市与自然之中!

  日子就只有这么长,我们的新年越来越少,既然决定了的事,那就准备开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