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饭的人》读后感10篇
《一起吃饭的人》是一本由杨黎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起吃饭的人》读后感(一):选
山顶
在那高高的山顶上
有一朵白云飘了过来
当白云飘过之后
在那高高的山顶上
就没有了白云
---
什么是爱情?什么又是雨点
一个很远的人来到我的身边
他说:我爱你
他说完就走了
一个很近的人也对我说
他爱我
他说完后还站在我的身边
我去很远的地方找很远的人
我没有找到
而回来后,我看见那个很近的人
正从对面的街上走过
我喊他,他就向我跑来
这是一个姑娘讲给我听的故事
可是我忘了她的名字
---
天上
天上究竟有什么
我不知道
就像我们的飞机
并没有飞到天上一样
我们的飞机
飞在海拔10000米左右
它离天上
还有一段距离
---
玛利亚小姐傍晚出去的
玛利亚小姐你晚上回来吗
如果你不回来
我们就自己睡了
如果你要回来
我们就等你
就是再晚
我们都会等你
---
石头的故事2
我从山上把这个石头带下来
一直带到北京。竖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这是一块石头
他说他知道这是一块石头
他问的是: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床上
我告诉他
我把它放在床上
仅仅是刚才的事
---
可以
我可以
用一张百元的人民币
把一根筷子砍断
我还可以
从梦中回到成都
把一件衣服
拿到北京来
当然,这些都可以
是假的
而真的是
我可以用一张纸牌
把上帝、观音
和我的前世
请到面前
问他们
这首诗好吗
他们齐声回答
还可以
---
真好
读一本古人的书
消磨一个下午
这对我而言
是偶尔的
也是愉快的
特别是天黑后
应邀来到
三里屯酒吧
真好呀
喝十几瓶啤酒
有点醉了
再打的回家
---
愤怒
请把炸药包给哦,董存瑞先生
其实我去炸这个碉堡
远比你去炸
要来得更加猛烈
因为
我正在愤怒
---
北京的冬天基本上没有黄昏
突然天就黑了
我抬起头
不知道对谁
说这句话
昨天也是这样
我和竖从燕丰
买了酒和肉出来
天就黑了
我说,天黑了
竖说,是啊
我们进去时
它还是亮着
---
好诗和坏诗
心底邪恶的人
他的手是冰凉的
心地纯洁的人
她的手,还是冰凉的
在寒风里
他们穿过天桥
走了好长的路后
手的冷暖
和心地的善恶
就没有关系了
---
道理
主要是想写诗
并不是有什么
非要我写
这件事太简单了
就像日批
是因为我想日
而不是有谁
一定要我日
就像吃饭
因为我需要吃
而不是有什么东西
必须我吃
小三啊,你是哪里人
才这么大
就知道那么多道理
等你长到和我一样大
那道理
不是多得来
你讲都讲不清楚
---
一样
如果我为了一个人痛苦了
我不会痛苦好久
即使在最最痛苦的时间里
我也会为这个人
想到并不痛苦的事情
从秋天开始
到现在
冬天都过了一大半
我们说痛苦
我们说它
又不是谁包办了的
就像我从外面回家
看见马路两边全是积雪
看见天上全是阳光一样
---
心情
今天我要说一下
我的心情
它不好
而且已经不是秘密了
有半个月了吧
甚至有半年吧
它就像少女
不小心暴露在
阳光下的腋毛
当她发现后
想藏,也没有
把它藏住
---
早晨8点30分,从天桥上走过
我今天没有穿内裤
走路的感觉和昨天不一样
像一个女人没有戴乳罩
是不是哦,小丽?
我要问问你
因为你的乳房比别的女人大
---
三朵花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边
我看见一堆牛粪上
插着三朵花
其中一朵
比另外两朵
开放得更加鲜艳迷人
---
为一个叫谌烟的少女而作
谌烟,原名陈璐
1984年生于
湖南省衡阳市
2001年就读
湘潭大学哲学与
历史文化学院
2004年6月3日
服毒自杀
2007年5月
我偶然读到
她的一些诗歌
其中有一首
叫《我想卖身》
是这样写的:
班长通知我
后天补交学费
四千四百元
妈的批,这是我
读完之后
脱口而出的
一句脏话
我不敢说这诗
写得真好啊
哪个狗日才敢说
这诗写得真好
---
我喜欢懒惰、麻木和没有追求
天黑了,他们看见
我独自坐在屋里
就像白天那样坐着
只是他们不知道
其实我内心好激烈
激烈得都要不激烈了
那是因为,我
说好了在等一个人
一个遥远的人
如果她不来
我将永远懒惰
麻木和没有追求
如果她来了并愿意
和我紧紧地一搂
我将再也不是现在
这个人的样子
我是神:一个懒惰
麻木、没有追求的神
---
没有爱情,我的生活将怎样过?
2007年的春天
它平常如往
而我却没了爱情
就像很久以前
我没了工作
没了工作
意味着我没钱
但这个问题
我并不是很怕
没钱我可以去找
实在找不到
还可以向朋友借
而爱情啊爱情
我到哪里去找呢?
更不要说去借
在这个美丽的世上
爱情本来就不多
平均两个人
才有一个
即使我说动了
其中的一个
也要另一个同意
她才能借给我
---
我曾经喜欢王二的妹妹王小琳
我和王二一起手淫
王二闭着眼睛
他说他在想
世界上最舒服的女人
我说我没有
我只是想
你们王小琳
王二说
老子打你
---
没有一个人是单独的,亲爱的
就算我自囚在这个狭小的屋子里我也不
---
住在天通苑
转眼间我在天通苑已经住了三个月
我们是夏天搬进来的
当时天气好热
就是傍晚也非常的热
我独自呆坐阳台
一边喝啤酒,一边看外面
星星一颗一颗地升起
都说日月如梭
有时候它还是很慢
---
找王菊花
在中国,有没有
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个
王菊花?在中国北京
有没有三千三百三十三个
叫王菊花的女人?
她们都是些什么样的女人哦
都是些什么样的女人
其中一个,当时只有十九
和我在天通苑生活了
三百三十三天又三个小时
那是好幸福的日子,好幸福的
日子,只是幸福得太短
三个小时后,她去了北三环
就再也没有回来。在中国
有没有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个
王菊花?在中国北京
有没有三千三百三十三个
叫王菊花的女人?
我只认识一个,仅仅只认识一个啊
可是她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
与女友语1
10年前的秋天
我和几个朋友
漫无目的地
从北京出来玩
在河北安新
我们住了一夜
就匆匆离去
我记得,早晨
它的县城很凌乱
一个12岁的少女
正忙着为我
长她的身体
原本一点点的乳房
瞬间就大得来
双手才能捧起
---
读古诗
相思比孤独可怕,特别是在古代
三千里路要走五年,一年比一年远
如果我在等待,我当然在等待
那我们见面的日子是哪一天
胡马依北风,风又冷又大
越鸟巢南枝,只是它能否承受
生命中越来越接触不到的轻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所有的苦和怨,也仅仅
是因为没有飞机:我下午从北京出发
黄昏时已经和朋友们在成都喝酒
《一起吃饭的人》读后感(二):《一起吃饭的人》:整个世界就乳房那么大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2188.html
但是谁又知道
其中有一个人
和另一个人
想得完全
不一样
比如一个是爱情
一个却是
丰满的乳房
——《女娲》
整个世界就我们的乳房那么大,整个世界就杨黎的一只手那么大,所谓操作,就是一个人的想法和另一个人完全不一样,我手写我诗,诗歌也就是一只手的隐喻,在这里可以用手干很多事情,比如不是爱情,比如只是吃饭,比如“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谈论性”,比如“一起吃饭的人他们并没有一起睡觉”。“一起吃饭的人也许有机会一起睡觉,但永远不能一起写作。”这是杨海明说的话,那时杨黎可能和他一起吃饭,也可能和他一起谈论性,或者各自想着爱情和丰满的乳房,但是那只手却永远属于杨黎。
这里有个小杨,杨黎也姓杨,杨海明也姓杨,小杨,当然也姓杨。谁是谁,其实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他们一起吃饭,“那么,我问小杨/谁和谁一起睡觉呢?/小杨说:谁和谁一起睡觉/谁和谁心里明白(《一起吃饭的人他们并没有一起睡觉》)”小杨是带着情绪说话,但这种情绪一定不是杨海明说的那种写作的情绪。这是第一种吃饭的方式,第二种方式,还是小杨,和高潮有关,只是小样的高潮“像一只逃跑的猫一样”,“然后/小杨停顿一下/我知道/她本来还想说什么/但她最终/没有说(《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谈论性》)”没有说比第一次说起“谁和谁一起睡觉/谁和谁心里明白”更让人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所以一起吃饭的时候,从睡觉变成了性,变成了高潮,变成了隐秘的故事,也把小杨从谁是谁的疑问变成了一个“已经好久没有见过”高潮的女人。
睡觉不一定有高潮,睡觉不一定是性,睡觉是一张床上的故事,睡觉是让大脑想起吃饭,想起一只手,想起丰满的乳房,想起整个世界的比喻。杨黎早就要告诉你一个故事了,封面上的手不是一只,是一双了,两只,都微微张开,想拿着什么——不是握着乳房,里面空空如也。比划着一个精彩的故事,然后定格,然后便成为了诗集的封面,一只手被设计成书名,像一张白色的名片,上面有杨黎的大名,还有“一起吃饭的人”,另一只手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这个美丽的世上/爱情本来就不多/平均两个人/才有一个(《没有爱情,我的生活将怎样过?》)”
是的,这次讲的是优雅的爱情,不是睡觉,也不是性,是爱情,而且在“美丽的世上”,但可惜的是,爱情的时候还是两个人,平均的两个人才有一个爱情,就像吃饭,两个人才可以叫做“一起”,才可以睡觉才可以聊天才可以像小杨面对高潮时“本来还想说什么/但她最终/没有说”。
两个人构成了杨黎诗歌中的对话体,是小杨,也可以是谁,也可以是两只不同内容的手两个不一样的想法——爱情或者丰满的乳房。那么这对话体一定是从手、乳房、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开始的。周亚平说:“杨黎最牛逼的贡献是将诗歌从表演领域拉回到私人空间,在这里,我们能真实地看到性、诱惑、自由以及身体的全部器官。”不是表演是叙述,不是抒情是对话,性、诱惑、自由以及身体,首先或者是从梦开始的:“其中一个坐在客厅里/是我昨天没有梦见的(《做梦第二》)”,坐在客厅里的是女朋友,是梦中没有见过的女朋友,当然也是第二个梦,没有见过的虚幻,不是梦的虚幻,是女人的虚幻,但是在做第一个梦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虚幻?“梦见和一个女人做/与真实的感觉有两点不同/-是老插不进去/二是插进去后/又像插在梦的外面(《做梦第一》)”还是女人,却在接近真实,那种真实也是梦中的虚幻,插不进去是身体的,插在梦的外面是精神的,“插”是个动词是个连续的过程,而在梦里却被轻易解构了,最终“就像两个少年/越走越远”,两个少年,到最后就没有对话,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是无奈和无力。
所以梦之后,虚幻之后,无奈和无力之后,就慢慢接近了现实慢慢接近了真实的身体,那是“早晨8点30分,从天桥上走过”:“是不是哦,小丽?/我要问问你/因为你的乳房比别的女人大”;那是“我曾经喜欢王二的妹妹王小琳”:“我和王二一起手淫/王二闭着眼睛/他说他在想/世界上最舒服的女人/我说我没有/我只是想/你们王小琳/王二说:/老子打你”;或者还是那个“与女友语1”:“一个12岁的少女/正忙着为我/长她的身体/原本一点点的乳房/瞬间就大得来/双手才能捧起”……从跳桥上经过的对话,到和王二“一起手淫”,再到10年前的秋天开始的女友对话中的“双手”,身体里的欲望像是在长大、像是在压制,像是在释放,和肉体有关的不一定是性,当然,在这里甚至不是欲望,只是观感真实的观感拉回私人空间的观感,但一定要是两个人,一定要是对话,一定要是“一起”。
而在最初的所谓爱情里,其实都是孤独的,比如在电梯里的错失,开门关门,以及上上下下,都是在两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里:“如果她早知道/她又怎么会/让我们/这样擦肩而过啊(《写一首悲伤的诗》)”悲伤的情绪在杨黎诗歌里总是不外露的,而这样的悲伤除了孤独是不是还有讽喻?“平均两个人才有一个”的爱情本来就是一个奢望,所以那个女人只是在另一种等待中:“说好了在等一个人/一个遥远的女人/如果她不来/我将永远懒惰/麻木和没有追求(《我喜欢懒惰、麻木和没有追求》)”,遥远的女人是无法在一起干很多事的,甚至连身体、乳房都不能在吃饭的时候想一想,而其实,“等一个人”变成了最无聊的游戏,如果来或者不来,并不会改变“懒惰、麻木和没有追求”的现实:“如果她来了并愿意/和我紧紧地一搂/我就再也不是现在/这个人的样子/我是神:一个懒惰/麻木、没有追求的神”。
和女人有关,起先是和梦有关和爱情有关,但后来只是身体的欲望,甚至连欲望都变得有些高尚了,只剩下身体而已:“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看啊,整个世界就我们的乳房那么大(《我听见一个女人说》)”所以在杨黎的人物志里,有不在一起的“乡下女人”:“我们吃完饭后/她把我们/送到门口(《我叫她过来》)”;有三陪小姐红:“玻璃竖在我们的中间/我们,看谁比谁/站得更久(《物资大厦的阴影下面》)”;也有“不漂亮也不丑”的苏表妹:“所以她总是/一个人(《关于苏表妹的第二首诗》)”,还有“睡觉,睡觉,勇敢地睡觉”的穷神仙:“不做爱,不做梦/更不做失眠的人(《穷神仙》)”,当然也有并没有一起睡觉也不谈论性的小杨。
“我和小红/在四太太的院中/喝了一下午的茶(《晚清富二先生说》)”,其实那些人物志的背后总是对于流逝的一切无可奈何,一个下午的茶里不是人生的感悟,是无聊无助,是没有高潮和欲望的生活。时间解构了一切,时间埋葬了生活,时间里有“1994年夏天”:“我和陈芸/经常去/琴台路喝茶/每喝到一半/她就像想起什么/突然说:茶”,这和那一个下午坐在那里的小红不一样,陈芸会“突然”说到茶,是因为1984年的故事里有精彩的伏笔;时间里还有1995年的4月,就是那时“我总爱把车子停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听完她为我播放的曲子/才重新回到那/热闹喧哗的大街上(《我的诗歌有我的道理》)”,这是抒情时代的挽歌,与热闹喧哗的大街相比,是安静地可以听她为我播放的曲子;或者更早的时间里有“难受的事”,那是1982年3月,“一个下雨的晚上/我和他们分手之后/就再也没有见面”,没有见面便是永远的分离。这些时间里的伤感、孤独和回忆都像是另一个走不回去的梦境,而在新世纪开始的时间序列里,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意义,2002年4月和“来北京耍了三天两夜”的铁蛋“一起吃了一、二、三、四、五顿饭”;2003年开始,“我们天天喝酒/就在我们楼下喝/一直喝到醉了为止(《一些像爱情的东西》)”;2004年春天的下午,“我迷茫”,因为我“在纸上写了一个名字,又把她擦掉”;2006年8月25日送杨轻回成都,并且还看高大丰满的女排队员打比赛:“请允许我在今天晚上/仔仔细细地看看/这些遥远的/人肉炸弹(《2006年,有爱情的人并不是只有我一个》)”;而在2007年的春天,“它平常如往/而我却没了爱情(《没有爱情,我的生活将怎样过?》)”,或者在“2007年3月/我回去的第一天/成都有很大的太阳(《成都印象》)”。
或许在时间里有记忆,但是最后一定只是和数字有关的序列,所以在《一起吃饭的人》所收录的101首诗歌里,没有一首诗歌标注着创作时间,这种“去时间化”的处理正是对于时间意义的解构,“从河边到花园/需要三分钟/如果一路小跑/就只需要一分钟/而剩下的那两分钟/我不是在花园/就是在河边上/小时候/我总是在花园/跑去跑来(《一路小跑》)”三分钟即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分割的,既可以是一路小跑到目的地,也可以“总在花园跑来跑去”,跑或者不跑,小跑或者跑来跑去,都不会改变时间的意义,或者说,时间永远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太多的标签,赋予了人生有关的思考,赋予了无情、悲伤、孤独的表情。而杨黎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时间的印记,去除时间的标签,找不到过去和现在,找不到逝去和记忆,甚至找不到应该在一起的对话体,世界从此变得平面,生活从此变得无欲,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是非也没有爱恨,只有那些“废话”:
我们家的月亮
比你们家的
月亮亮
因为它是
我们家的月亮
而你们家的月亮
仅仅是
你们家的月亮
——《也为中秋一歌》
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科普工作
科学普及工作是
一项教育工作
如果你不信
可以打电话去科普查询
他们会告诉你
科学普及工作
的确是
教育工作
——《听我父亲说》
是就是非,就是非非;非就是是,就是非是,没有对错没有东西没有阴暗没有黑白,是的,一起之后便也各自回家:就像天上的空和无:“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有一朵白云飘了过来/当白云飘过之后/在那高高的山顶上/就没有了白云(《山顶》)”
《一起吃饭的人》读后感(三):废话教主的书的推荐人的话
如此精深奥妙的理论与如此平易直白的诗歌,如此及时行乐的人生与如此天降大任的自诩,如此柔软天真的内心与如此叛逆顽固的行动……在我等平凡之辈看来如此分裂的事实,在杨黎那里却了无痕迹,甚至于浑圆一体。太神秘了,太神奇了。
杨黎是一代宗师,一个真正神秘的人物,一个通天彻地之辈,一个好朋友和一个对谁而言都是过于强硬的对手……
——韩东(作家、诗人)
杨黎是天生对诗歌有着准确直觉的人,是诗歌之魂派到世界上来找回它的失者的使者之一。他像我多年前在工厂打铁时的一个兄弟,好感油然而生。
——于坚(诗人)
如果有人问我谁是“非非”第一诗人?毫无疑问,我会说是杨黎。
——何小竹(作家、诗人)
杨黎追求的从“有”开始升腾或沉坠,指向那发出召唤的不可表达不可理知的神秘境域。
——贾冬阳(诗人、学者)
在杨黎“废话”诗歌的影响下,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大批走极端路线的口语写作者,他们尝试之作掀起了一股“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的旋风。
——刘波(评论家)
一起吃饭的人也许有机会一起睡觉,但永远不能一起写作。杨黎身上有太多的光环:“第三代诗歌运动代表诗人”,“非非和橡皮的缔造者”,“废话教主”,“会泡妞的老前辈”……但抛开这些光环,杨黎还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者和写作者,这一点比上面罗列的所有光环都更让人钦佩。
——杨海明(诗人,图拉伯图书工作室创办人)
杨黎的诗歌在貌似简单的形态中所蕴藏的丰富和隐含的复杂,往往使一般人难以理解和辨认。
——覃贤茂(诗人、作家、学者)
在我狭隘的眼光里,杨黎,对,就是杨黎,是中国当世诗歌第一人。
——法清(诗人、学者)
阅读杨黎诗歌的最大感受就是好看,这也正是我对杨黎诗歌的基本评价。换句话说,如果不好看,我们还写它干什么?如果不好看,谁又愿意看呢?
——面海(诗人)
我看来,一个人能够把握语言之“实”并不稀奇,但若能熟练玩弄语言的“虚”于指尖,则不同凡响。杨黎无疑是一个语言的大师。
——方闲海(诗人、独立出版人)
杨黎他的讲述很漂亮、唯一,令我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乌蒙(诗人)
飘来飘去,一路向北。杨黎:一个横跨80、90、00、10仆仆于途的写作者;一个从第三代到非非到橡皮到废话到北京主义的诗歌行者。历史的活标本;时代的猎猎旗帜。GG,带上小杨和马丽和王菊花和北京主义和一起吃饭的人一起登上穿越地狱的列车,轰隆隆!一路向北。驶入www<黎时代>的历史进程。
——刘不伟(诗人,影视编导。北京主义发起人,《不是东西/北京主义》主编)
无论杨黎提出什么样的诗歌理论,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位抒情到死的诗人,他的抒情是真实的并且极具日常化,这个是一些诗人所做不到的,因为他在说话,而大部分人在写诗!
——叫兽(诗人,尚书堂首席平面设计师)
在杨黎之前,没有语言,在杨黎之后,没有诗歌。我希望他活几百年,赶在他之前把自己干掉。
——消除(诗人,音乐人,马桶音乐组织发起人。)
我一直以为,即便诺贝尔那帮傻逼不给杨黎发奖,我们政府也应该给杨黎发奖,因为他对这个国家的青少年教育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他把整整一代网吧少年,变成了文学爱好者。
——何三坡(诗人、批评家)
杨黎跟生活从未和解,但他的诗还给生活最朴素友善的秘密。
杨黎是外星人,他不属于你们人类。作为诗人,他的《高处》可能还要500年才过时。
——张羞(诗人、作家)
没有杨黎,就没有我们现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诗歌写作方式。
——浅予(诗人)
杨黎是“第三代”诗人中为数不多的至今依然有强烈创作活力的诗人之一,从“非非”到“橡皮”再到“废话”,他一直用自己的写作践诺着他对汉语诗歌的独特理解。他的诗节奏独特,语气舒缓,在若明若暗之间让语言的魅力自主呈现,极大地扩张了当代诗歌的疆域。
——张执浩(诗人、《汉诗》主编)
杨黎是个天才,所以他怎么写都很诗歌,至于模仿他的人,不用我说,死或不死,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很正经地说废话,也可以用废话说出生命的真相,和所有的真理。关键是,谁来说。
——老巢(诗人、导演)
在杨黎的诸多诗篇中,“诗”这个概念被扩展成了不可限制的所指。他所倡导的“废话”写作,改变了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格局,他的诗作既有直观意义上的形式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暗示能力。他一直致力于重新恢复诗的感觉,正是这种与生活既亲密又疏远的态度,才让他的诗如此光彩夺目。
——小引(诗人、诗评家)
杨黎坐在任何一处场所,这所场所就变成了显而易见的好诗歌,好诗歌是他的老妈蹄花。也是我们年轻人的巧克力。
——吕露(诗人)
我给许多女人说,去看看杨黎的诗吧,随随便便地看。谁知她们去了,并且仔细地看了,所以她们也成了诗人。
——小安(诗人、作家)
杨黎坐在任何一处场所,这所场所就变成了显而易见的好诗歌,好诗歌是他的老妈蹄花。也是我们年轻人的巧克力。
——乌青(诗人、作家)
每一阶段的思考,都是对无知的再次更新,你会更加无知。每一阶段重读杨黎的诗,感受也是这样的。对废话诗歌的阅读体验中,杨黎的诗最丰富的。柔软、动情。
——袁玮(诗人)
杨黎的诗,一代宗师写给这世界的独一无二的情话。读之风光旖旎,让人心生欢喜。
——金海曙(诗人、作家、编剧)
杨黎最牛逼的贡献是将诗歌从表演领域拉回到私人空间,在这里,我们能真实地看到性、诱惑、自由以及身体的全部器官。
——周亚平(诗人、纪录片导演)
杨黎的诗帮我照亮了这个世界,而在此之前,我一直浑浑噩噩地活着。
——吴又(诗人、图书策划人)
《一起吃饭的人》读后感(四):读诗多了,总会遇到这种诗
是冲着楚尘买的这套“新陆诗丛”,因为对他无限好奇,这是实话。
第一个先看的是杨黎,而不是翟永明、西川、韩东,是因为这一句“一起吃饭的人”,我好奇,一起吃饭的人的下落,这也是实话。
看到《我的诗歌有我的道理》,我已经对这个人的如此倔强于自我安慰自我排解的精神世界有了一丝的膜拜,这还是实话。
我个人不喜欢对事情轻易下结论,认为只有了解全部的全部才有发言权,所以一直看到最后一页,只有一句:能从这么堆字儿里选出封底文案那四行的楚尘的编辑才是让人敬而服的!这依然是实话。
看后勒口的照片,发现,他也是个光头的胖子,很像另一个写“诗”的光头胖子,我瞬间就原谅他俩了,这是最大的实话。
:我写的这些实话,多打几个回车,是不是也能变成铅字?可是我对此不屑。
TW:爱尔兰咖啡里加的是爱尔兰威士忌,这就不计算常识错误了,姑且当做诗人的意淫吧,就像他真的在哪里喝过爱尔兰咖啡一样……
《一起吃饭的人》读后感(五):废话,全是废话
先在这里献上里面的一首诗:
石头
放在前面的
就是小马前面的,那个
是一个蓝色的石头
我没有见过,石头
它是蓝色的
小马也没有见过
放在前面的
小马用手一指,说
就放在我前面的
它,远看像一个石头
近看像一个
蓝色的石头
即使是在夜里
它依然
是一个可以打伤人的石头
春天花开
秋天叶落
小马,他很听话
站在石头的另一边
不管它是蓝色的
还是,仅仅是石头
——————————————————
和朋友聊着本书,她说每一首诗,每一个句子都是那么的无聊,没有任何深意,没有想象,它就是那么直白,那么的简单,她说真是没意思透了。
而我对他说,你看我给你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还在笑,平白无故的笑出声来....
大概这就是废话派的意义吧。。
《一起吃饭的人》读后感(六):读诗的人他们并没有在一起睡觉
很少读现代诗,在前看过韩寒批判现代诗的文章,现在还记得同学与我复述“行与分行 ”的故事。行你就分行不行就求求你不要分行。。。。以至于知道现在我对诗的理解就是分行的游戏。
其实不怪现代这些读者对诗歌没有了兴趣。诗歌自己有很大的问题,当然不否认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现代这种教育体制,已经是年轻人——这个对诗歌最敏感的群体——失去了兴趣。诗歌自己成为谄媚的工具,成为了歌功颂德的问题使得诗歌失去了她的生命活力。比如闻名已久的梨花体,那个蚂蚁,又一只蚂蚁。。。
另一方面,就算诗歌的另一股力量——民间的力量,其自身也不乏劣品。不妨回到这部诗集。开头的这首诗:《山顶》 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有一朵白云飘了过来当白云飘过之后在那高高的山顶上就没有了白云。这也算诗?没新意,没感觉,没触动,这也算诗的话,诗就自绝于人民吧。还有这首:《一首旧作》 一个晚上我匆匆往家赶突然被一个人拦住他问我有火没有我说没有。现代诗应该有她的巧妙,就那么一点,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心有所触动,被打动,被感染到,或被诗人的巧妙的表达手法所折服。
其实这部诗集中也有不少力作,比如:在这个美丽的世上爱情本来就不多平均两个人才有一个即使我说动了其中一个也要另一个同意她才能借个我。诗人这种表达,是对汉语的贡献,爱情平均两个人才有一个,多么巧妙,多么天才,多么灵感。诗,是什么?诗就是对熟食的日常的重新发现,对庸常日子微妙心绪的把握与表达,对日子这锅温水表达的愤怒,让迟钝麻木的心灵重新热泪盈眶。再来看这首诗:《愤怒》 请把炸药包给我,董存瑞先生其实我去炸这个碉堡远比你去炸要来的更加猛烈因为我正在愤怒。其实诗是一种表达,一种超越了日常的叙述,赋予经过的生活一种诗意。我在这首诗中看到了语言的狂欢与生活的诗意。经过诗的点化,仿佛我的愤怒都照到了她的历史地位,我就安葬了我的愤怒,为我的愤怒招了魂。
下面就要说到这部诗集的其他诗的别样的色彩。我称为“裤裆诗”或者“下半身的诗”。从小波的作品中,大家特别能感受到这种特色。我喜欢这样的作品,比如冯唐的,比如王小波的,比如白邦妮的,在这些作品中,大家公然谈性,仿佛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喜欢这些作品中对性的不经意,不妖魔化,不大惊小怪。我喜欢这些作品在那些道学家面亲引起的惊恐与咋舌,喜欢他们说出那些道貌岸然的话“将扭曲青少年的心理,误导他们的世界观。。。”。这种被禁忌的游戏,看到就会热血沸腾。
再回到这部诗集,杨黎的这首《我曾经喜欢王二的妹妹王晓琳》:我和王二一起手淫王二闭着眼睛他说他在想世界上最舒服的女人我说我没有我只是想你们王晓琳王二说老子他妈揍你!这首诗让我读了感觉真爽,作为男性我们希望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都去做妓女,却忘了自己的亲人里面也有女人。这就是欲望与伦理的悖论。
最后然我们以这首诗来结束,来共享诗的美妙,让我们在寡淡的日子里吃到这个多汁且有点腥的肉包子:《早晨八点三十分,我从天桥上走过》
我今天没有穿内裤
走路的感觉和昨天不一样
像一个女人没有戴乳罩
是不是哦,小丽?
我要问问你
因为你的乳房比别的女人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