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号公路的读后感10篇
《66号公路》是一本由昂放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66号公路》读后感(一):向自由奔跑
从地图上看,美国的66号公路就像一条巨龙,从芝加哥一路蜿蜒直抵洛杉矶。在美国人心中,这是一条必须要踏上旅程的公路,所以人们亲切得称它为“母亲之路”。这让我想起国人对西藏的向往,单车进藏,摩托进藏,人们对于朝圣的渴望从不曾停歇。从上海到拉萨,4221公里,从北京到拉萨,3684公里,从芝加哥到洛杉矶,3755公里。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人们总是在象征着自由,释放,充满神秘力量的道路上奔跑着!
我的一位大学老师很喜欢和我们讲述他在美国的念书生活,其中就包括他如何和朋友一起,开着租来的破旧皮卡车,奔走在66号公路上。他说,你想了解美国,近距离观察美国,去走66号公路吧!这条路很宽敞,往前看不到尽头,你会发现整条路只有自己开着这辆车,略有些孤独。开在路上会想,要是汽车坏了,都找不到人来帮忙修一下啊!每一个来到美国的人,都会想走一走66号公路。因为它真的太美了!
昂放在66号公路上遇到千奇百怪的人,都和66号公路有着不解之缘。有人因为66号公路崛起而在旁开设了旅馆饭店,生意红火,而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得66号公路逐渐衰落,旅店依旧只是繁华不再;有人永远行进在66号公路上,甚至把家都安在汽车上,带着全部家当行驶,画画,画任何在66号公路上可以看到的景物,城镇、加油站、餐馆,以此谋生。并且永不放弃在66号公路上的追求,这是毕生的追寻;放荡不羁的牛仔,风情万种的女人,垂垂老矣等待时光流去的老人,这条路上留下的传说是你永远也听不完的,它们属于每一个曾为了这条公路流过笑和泪水的人们。
这条路,承载着永恒的梦想和希望的种子,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意义浓厚(作为美国30年代通往西部的的主要通道),还因为它还是拥有绝佳视野的景观大道(漫长的道路经过沙漠、峡谷、戈壁等),它带着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梦,蔓延在自东向西的美国大道上。
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落笔写文的,满目皆是句号,甚至在不是很长的一段话里有十来个句号。不完整的句子里都是破碎感,人为得把一句话切成一个两个三个字,不知是追求画面感还是刻意得矫情。总之我实在不适应这样的写法,就好像一片茂密无边森林里,树木被强行得两三棵一两棵得捆绑种植,零零散散得让人好生哀叹,原本应该是整片苍翠的森林呀!即便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题材也被这样的写法打得支离破碎。
《66号公路》读后感(二):一段单调而漫长的旅行
实话说如果没有《66号公路》这本书,我根本不知道66号公路意味着什么。当年《阿甘正传》轰动时我不知道阿甘撒腿狂跑的那条路就是66号公路,他跑在那条路上意义何在当然也就不会去深究。嘻嘻哈哈看完《汽车总动员》,也不明白那条路对那些汽车意味着什么,为何引发者着那些废弃汽车如此多的感慨。在《66号公路》之前,我从未曾去感知过66号公路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的历史。 “《66号公路》是为一条公路而书写的心灵散文。”这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我还从没有看过这样的游记。作者习惯于句号,哪怕一个字,两个字,都是句号。那些句号,一个个钢珠般密嵌在文字间,断句,没有修辞空间,仿佛多一点情绪都会引起汽油的会发和消耗。它们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象极古龙小说里一招致死的招式。 猜测他的心境,比如他说“我,一个晴天的孩子。”你就知道他的嘴角咧开微笑了。当然,游记不需要作者太多感情抒发,只要当好向导就好。于是,你就得无声无色面无表情地就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除了乱行就是饥饿的填充;满是钢珠敲打刚化玻璃的句号;唯一的情感符只是那株珂赛特。 “在那些街道上,所有人我行我素,他们无视我的穿行,我的观看,我的相机,我仿佛在另一个维度里独处,他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维度里独处。”作者这么说。而实际上,作者的确是自己一个人在《66号公路》独处,读者一路跟随,看到的永远是他拒绝交谈的背影。 文字不是用来交流情感的吗,文字不是用来描绘眼里拍下镜头无法记载的流动场景的吗?如此简单而需要猜测的西部牛仔酷酷的神情令人产生摸不着头脑的苦恼。 “人们的旅行中有一种近乎完美的关系,一种陌生的亲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再相遇就是一个远方与另一个远方相遇,那是他们互彼岸。”书是作者引领读者旅行的一种简捷的方式,作者的感悟和视眼更是让读者走向彼岸的桥梁。书中唯有那株“珂赛特“显露了一点人烟,作者旅途中的几次善意偶遇都源于对方深信能带着一株植物旅行的人,绝对是内心温柔的人。为什么作者在书里不把自己放低点呢? 重复在那条单调而漫长的公路上,毫无乐趣地终于抵达终点,抬起目酸的眼睛,仍旧不适应满纸的坚硬句号。那么多美国人对66号公路迷恋与坚守的情绪让我困惑地到百度搜索。至少现在我对于66号公路不再是苍白的无知。 有趣的是我在豆瓣上找到了昂放的主页,在《FINALE,小东西》【http://www.douban.com/note/247582858/】这篇日记里,看到了几样在《66号公路》里提及的几样小东西。由于书里作者是如此吝于多一个逗号,所以对于那些小东西只在脑海里留了点模糊的影迹,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看过这里的图片,念及作者的一段话“这是我的迷信,在远方,有些东西是属于我的,只不过我们失散了,我不停寻找这些东西,知道重逢,就象现在”忽然才有了点乐趣,不明白这些小图片为何没有收到书里。
《66号公路》读后感(三):编辑几乎毁了这本书
作者使用哈苏和莱卡,一路走一路拍。但我不理解,这样一本游记性质的书,不用全彩也就罢了,内页的黑白纸张质量如此之差,那些具有复古味道的景色模模糊糊,几乎到了需要靠想象补充的程度。真是白瞎了哈苏和莱卡。
很多人诟病的文风,我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作者加拿大华人,可能中文已经有些生疏,但也只有这样熟悉英语的人的人才能把纯正的美式幽默表达出来。他与美国人的一些问答透着冷幽默,这可能不是文风的问题,是我们的中式思维不太习惯而已。
总的来说,虽然作者足够用心,但劣质的印刷和编辑毁了这本书,图片又少又模糊,我想看到的66号公路的建筑地貌,风土人情全靠文字想象。如果有人问我这本书怎么样,我不会推荐。但若某天这本书出个全彩精装,图片再多一倍,我会不计价格买一本珍藏。
《66号公路》读后感(四):我不懂
这书,属于给你一个梦想系列。
任何人文性建筑或工程,需要的是故事来填补它,让你看到的东西并非你看到的东西,而是脑补了无数想象,让一个冰冷的人造物带有特殊的感情或印记留在你的脑中。
我就是以为这样,所以才去看。
看了一部分之后,觉得为啥他去任何一个地点,遇到的人都一个模子呢?都是或不发一言,陷入自己的想象中,或是突然搭讪,开口必言出作者疑虑,或者是拓展了一个啥故事。绝不闲聊跟瞎扯。我能理解这是创作的需要,所以省去细节。但是如果我脑补了这些画面,放在一个电影或电视中,节奏缓慢,无病呻吟也就算了,每个人都这样,让人恨不得大喊,你丫都是托吧。。。
忍去这个部分,我觉得有可能是人跟人不同的关系,我不适合这风格,或者作为不唧唧歪歪的女的,不爱看男人在那深沉。这都算了,我无意中发现,这书句号特多啊。基本上有些段子就没个逗号。我头回看句号这么多的书。。。
句号多,只能表示人断点多。但是你能忍受一本书跟把一长篇诗歌全部加上句号排成 一大段一大段似的么?还不说人家就是普通的阐述,句子跟节奏优美没半毛钱关系。。文笔通不通,我多少看过几本书还是了解的。。。有些游记就是败在作者文字功力不足,天大的美景只能靠图。。
抱怨完一堆,我在找自己的问题找了半天之后,毅然放弃折腾自己了。我跟这作者就不投缘就是了。虽然这属于送书,我需要交书评的,但是我思考了几天之后,还是没法夸,既然没法夸,那我就宁愿失信不写了。就这样吧。
刚刚送给儿子一本儿童地图绘本,其中在介绍北美洲的时候,66号公路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一共只有40页的书中,“66号公路”就足足占据了两页之多。而在绘本地图中,沿着66号公路我看到了许多在昂放的《66号公路》中提到并拍摄下来的画面。将66号公路看做美国的图腾,我想其支持者并不比支持自由女神像来的少,毕竟,自由女神像或许只可以作为纽约的象征,66号公路却是真正横穿美国国境的图腾。
昂放的《66号公路》是我看过的最全面也最富感情色彩的66号公路。他以旅程为序,逐个介绍其所经过的州,介绍州的历史及文化,然后就是66号公路上发生的事情——有景、有人、有对话、有食物、有思考……所有66号上有的,昂放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本来就是如此——66号公路绝不仅仅是一个中国龙那般高高在上的图腾,而是如美国文化一样自由而随性,奔放而沧桑。所以,它就是一道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它的延伸就是人们对自由渴望的激情表达。所以,要想真正了解美国,或许我们真的应该从66号公路开始,而一个华裔作家笔下的它或许因为同是黑眼珠所观察到的所以更能体味中国人走上美国公路的心态和感受。
昂放的《66号公路》绝非旅游攻略,他更看重的是奔驰或行走在66号时的琐碎感悟,而书中更多的也正是这些,偏偏这些感悟正是从66号上所看到的那些人偶、汽车旅馆、路牌等等等等而来,于是,在体味昂放心情的同时,我们也得以近距离看到了66号公路上最具特色同时又最最普通的景色。那仅有的三十几张彩色图片五彩斑斓与满眼的黄土同在;艳俗糜烂之感与自信随意同行,矛盾却又莫名其妙的统一。书中的黑白图片是很多的,或许都是刻意的随意,反而更能符合66号公路给未见过其真面目却一直向往之的人们的想象。我想,昂放给出的66号公路是全面的,旅人完全可以跟随他的脚步去上路,去选择旅馆或者餐厅,去看那一切值得去看的东西。不过,虽然走同样的路,却也一定像昂放一样最终有一条属于自己私人的66号公路。正如本书腰封上讲的那样——“亲身前往时,本书是最精致的参考;寂寞苦闷时,本书是最温暖的慰藉。”
给四颗星,单纯因为不喜欢昂放的行文风格,我很讨厌他漫无边际的极其做作的句号。——“打开窗子。旷野泛滥着蒲公英。远方的树寂静。空气是新鲜艾草的味道。天色阴郁。像黄昏。喝一杯清摩卡。十点钟。”如此执着于标点符号的意义,或许是我离阅读太过遥远。但是,这样的停顿,我真的不知道除了让人心生不耐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在这儿他像极了我所见过的一些故作姿态的人。尤其是随之而来的下一段一百多字的文字中竟然有十六个句号,最后那句还是经常可以读到的“我站着,静默。”看到此,我也只能静默……
《66号公路》读后感(六):自由在路上
自由在路上
偷爱警/文
看这部书的时候,我觉得昂放的散文,应该落笔在旅游日记这个方向上,在翻开的时候,打破了这个印象标签。旅行日记、旅行游记、个人随笔,都不能说明这部书的内容,很像自由式的逃亡过程,奔向自由的远方,无论最终结果会怎样,走下去,走过去,都会找到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力。
66号公路,使我想起318国道,景观大道,沿途有许多特色植被,人文故事,画卷般的风景。而66号公路的美景,却有着另类、怪异、特殊的感觉。这条公路,如同一个充满神奇、探险、惊喜的自由磨盘。吸附有志青年的梦想,牵制文艺革命的转型。甚至影响政治变革。但作为一个旅行者,不会有太多的包袱和压力。全身心感受到,独特的尊享待遇,热情好客的亲切感,体验一份浓郁的西部风貌。
66号公路上,你我会见到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林肯、鲍勃迪伦、猫王,还有《在路上》的凯鲁亚克。66号公路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吸引着我们,昂放的笔触,或许给你我一个答案。
66号公路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修建的一条洲际公路,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推动发展周边经济,孕育出一个新的经济产业。
昂放笔下的66号公路,会略显得荒凉与悲哀,当然,在低沉的音乐下,也有人情冷暖的律动发声。公路上的小故事,小素材不胜枚举,每一处,会留下一点温情浪漫,也会留下一点点的酸涩触感。
汽车旅馆是个不错的选择,小憩一下,继续前行。来一杯66号公路啤酒,酣然入睡,一觉醒来,释然回魂的感觉。博物馆里,一件件陈列品,在描述一段曾经的岁月,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平凡的乡村院落,会引发参观者诸多的疑惑,如此贫瘠,带有一丝荒诞的不毛之地,怎么会如此令人心旷神怡。
垮掉的一代,将笔墨渲染在纸上,在绵延的数千公里的路上,洒下梦想与召唤。当爱情在这里相遇,牵手走过的流年,穿梭在风沙石砾当中。就算是龙卷风狂妄来袭,也无法阻止平凡的爱恋,职守这片故土。
硕大的立体广告,成为66号公路上,一处处景观标志,巨幅的立体墙画,轻轻的诉说,当年的这里,何等热闹与繁华。文艺风席卷66号公路。玉米热狗的诞生,不知吸引多少食客的到来,如今被美国废弃的66号历史公路,显得有些落寞孤单。不难看出,66号公路的血液里,流淌着骄纵与偏执,纨绔与暴烈,理性的自我,会固执的依存在汽车旅馆里,偷偷的哭泣。因为这里有魔鬼的咒语,无法抽离,无法抹灭。
《66号公路》读后感(七):那路?那人。
中国的年轻人大抵是通过几年前那几部红极一时的美剧开始认识美国的,《欲望都市》、《绯闻女孩》等等,但是明白人都清楚,那里面的美国毕竟只是色彩缤纷的一瞥,这本《66号公路》,也许能为我们展示一个更为亲切平实的美国。
写的是路,但是我想,“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66号名声再响,放在地图上也不过是从芝加哥到洛杉矶一条弯弯曲曲的连线罢了,真正让它能以这样一种沧桑而鲜活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出现在这条路上的人。这些人,包括那些无论繁华落寞一直倔强坚守的定居者,包括那些走过之后为这条路涂抹上一层层文化色彩的歌者舞者演员画家,也包括像作者这样怀着朝圣之心踏过它的躯体的流浪者、旅行者。在这本游记中出现的人们,都附着着游吟诗人一般的气质,有的率直,有的沉郁,有的单纯,有的神秘,他们像是从迷离的文学作品里走出的人物,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满身灰土却又不落凡尘,似乎歪一歪头就能说出诗句般的话语,不加矫饰的笑容里闪烁着哲人般的睿智,男人点一支烟,女人回眸一笑,都笼罩着梦境似的光晕。他们让66号像一件艺术品,不是精致的瓷器,厚重的雕塑,而是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画作,质地结实的画布,水彩、墨汁、颜料、喷漆,一层又一层,寄托着狂热奔放的梦想,没有边界,没有规律,柔肠百转,风情万种,几十年间,从流行走向了经典。
不仅仅是我们国家,每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文化失落的困境,美国也不例外。66号曾经盛极一时,风光无限,却也难以抵抗更平直、更宽阔、更便利的道路冲击,它萧条,破败,荒芜,但66号的神奇之处在于它默默地把萧条、破败、荒芜也变成了它魅力的一部分,像是上了年纪的影星毫无怨言地接受赘肉、皱纹、白发,站在聚光灯的边缘处依然笑得性感迷人。这大概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或许不必大张旗鼓地阻止文化的新老交替,但更不该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曾经的文化置于死地,时间的问题,且交给时间自己解决。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那些随着父辈迁至66号公路旁从此再没离开的老人,他们目睹了66号的盛况,和66号一起成长、衰老,浮浮沉沉,坐在一间简陋的加油站或者汽车旅馆或者小餐馆或者旧物店里,目光荒漠般深远,向来往旅客讲述66号的故事,他们是66号的忠诚信徒,只有使徒一样的灵魂才会有这样永不回头的坚守,66号打磨了他们固执的情怀,也是他们固执的情怀让这条路有了滚烫的热度。
我很满足于跟随作者的讲述穿越美国八州,从芝加哥喧嚣的城区,走到圣莫妮卡温暖灿烂的海边,尽管书中文艺破碎的词句并不是我热衷的文字风格。我想我是没有这样的魄力完成这样一场酣畅淋漓的旅行,有时旅行对我来说就像书架上一本好书,放在架上永远都有让人欲罢不能的诱惑力,但一旦抽出来拿在手上了,那一见钟情的张力就没了踪影,所以我不是真正的行者,所以我乐于捧着这样一本书,用腰封上的话说,“满足对自由、远行的一切想象”。
但我仍忍不住好奇,在那些没有66号名声大的远方的路边,还有多少寂寥的人,他们的故事还没有人讲述,他们曾经漂泊的梦想无人倾听,他们生命中的牵牵绊绊最终只能归于尘土?毕竟,留在地图上的是一条路,走在路上的,是人;被记住的是一条路,被遗忘的,还是人。
《66号公路》读后感(八):See you in the next life
“前行,不要停下,即便你不认识路。为你指明的路,不是停止,而是前进。”
——阿多尼斯《门后的童年》
其实我们似乎从来都是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公路题材的小说与电影,因为那种公路对我们实在陌生得紧,并不是简单的暴走。在那银幕上速度与激情的飞车游戏,恐怖惊险的追捕凶杀,温情希望的梦旅人等等,这些荒凉场景下的故事表现了那个垮掉年代的堕落,击中人心的近乎绝望的幻灭感。浸淫久了,心中也荡开了一层印象:在那嬉皮摇滚、叛逆迷惘、性解放的年代,垮掉派的青年们驾驶着机车,不顾通向天堂还是落入地狱,只是怀揣各自迫切的生存渴望,或者无处宣泄的情绪,挤到那样一个不知尽头的漫长公路。这条路也代表他们的人生,都拼命想超过对方,但并不知道对方与自己要去哪里,但就这样走下去,直到路的尽头,或者另换路行。但是这样的公路精神,并不在乎终点,而是在路上的心情与沿路的风景。这才是公路的迷人之处。
我们的眼睛跟着作者昂放,踏上那条66号公路,它起始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途径密苏里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斜止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又向南的圣莫妮卡,穿八个州,越三个时区。它是美国版图上的一条对角线,就好像哈利·波特的闪电疤痕,因为有了它,美国的西部梦被更好的筑就。陪伴了美国二十年,这条公路,也与世上所有的公路是不一样的。
同时《66号公路》也是一部很特别的小说,作者极少使用逗号,那满篇的句号,是在说不作逗留,一直在路上,然后圆上句号?如果是这般的天意,那真可算一个无意的契合。
小镇戈迪那的石头牢房,一对男女在两间室说,“我们都是对方的囚徒,这监狱就是爱情”,这也是朝圣者与66号公路之间的爱情。最后的嬉皮士鲍勃看着自己的小客车笑着离世,是《最后的武士》般的感觉。他的大半生都在这条公路上,那段时光成为历史66号公路的历史,他的传奇也成为公路的一部分了。还记得那堪萨斯一座加油站的四个女人,期待66号公路重新来过,还努力坚守在那荒原垦新的一片荒,还有那繁多的狂热66号公路的“信徒”重复往返在这荒废的公路上,他们怀念的是无法重游的时代,那种情怀如此纯粹而美好。
‘这路的味道,是店的味道’。沿途每处的博物馆,6汽车旅馆,饭馆,小商店……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标本,当他们行走在前代人所走过的地方,那一段时间都得以凝固。令人心动的石头蓝鲸的爱情故事,那游泳池的情感似乎可以浸润那无望的沙漠。温习这些故事,却是他人记忆生长的地方。作者似乎在寻找与自己有关的东西,无力欣赏与其无关的美好,那枚春田的表针是作时间的刺点,作为自己的专有痕迹,哪怕只是一个黑点。因为存在感,很重要。
德克萨斯的铁丝与当地印第安人的文化,似乎有着历史的血泪,无法稀释掉的悲伤,很是久远的沉重。当看到哭泣的冰淇淋,哦,是那个流泪的小女孩,作者一直执念追逐的回忆,其实在悄悄落笔续写。麦克莱恩小镇搭车的女孩,在作者新胶卷盒留下四个口红字,与一缕喜欢的金发,他似乎也拿着某种暧昧的味道,而遇见格兰茨咖啡馆的女孩,似乎是之前的算命纸条所言的,在荒凉之城有一个姑娘等着你。这些都是他的故事,或是前世,也为今生。但这些经历,就像辛波斯卡所说的,‘全都是我的,但无一为我所有,无一为记忆所有,只有在注视时属于我。’
来到那惊奇刺激的赌城,一座城池只剩下的除了欲望,还是欲望。也许在这个地方或者在别处,跟那些有欲望的人相比,那些没有欲望的人总是更难生存吧。
66号公路,总是要诚意的来,来了就不会匆忙走,走了还会再回来。
兜转这一条66号公路路,我对密苏里那格兰尼特城的鲜花墓地墓碑的一句话很是深刻,“until we meet again”,我想补一句,See you in the next life。因为对于这条路,我们要么再次相见,要么恐怕是来世再见了。
《66号公路》读后感(九):美国主街上的缤纷与荒凉
“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杰克⋅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中,迪安问萨尔。
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乔德一家从俄克拉荷马荒芜的家园,沿着一条烟尘翻滚的道路,穿行荒野沙漠奔向西海岸的加州,奔向希望。约翰⋅斯坦贝克叫这条道路“母亲之路,飞翔之路。”
海明威曾在新墨西哥州荒原里,这条路边的小咖啡馆里写作《老人与海》。
赫尔曼 J 曼凯维奇在这条路上一间破烂的小汽车旅馆写出了《公民凯恩》的初稿剧本。
克拉克⋅盖博通过这条路去亚利桑那群山深处的淘金小镇,与矿工们在酒吧的夜晚打牌。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电影《黄昏双镖客》中拔快枪,连续射击帽子不落的经典场景在这条路上拍摄。
电影《阿甘正传》里,当珍妮悄然离开,阿甘开始奔跑,他沿着这条灿烂的道路,不停奔跑。
王家卫的英语片《蓝莓之夜》里,诺拉⋅琼斯饰演的伊丽莎白在这条道路上寻找自己,寻找爱情。她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汽车总动员》的导演拉塞特宣称,这部卡通片是他写给这条道路的情书。“看,他们只是驶过这里,却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就是这条道路——66号公路。
19世纪末,从美国东北部到西南海岸是以断续的土路相连。1925年,俄克拉荷马州图尔萨的商人塞鲁斯⋅阿沃瑞(Cyrus Avery)开始推动铺建一条从芝加哥到洛杉矶的公路。几经周折,阿沃瑞将这条路定名“66”号。因为这个双偶数容易记忆而且听说悦耳。由此他被叫做“66号公路之父”。1926年4月30日,美国官方第一次认同了“66号”。1927年,“美国66号高速公路联合会(US Highway66 Association)”成立,致力将这条路全程修完,促进通商、旅游。
路的铺筑从1926年始,到1938年完成。从芝加哥的密歇根湖岸起始,经伊利诺依、密苏里、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八州,抵达洛杉矶的圣莫尼卡海滩,跨三个时区,全长2448英里(3940公里)。66号公路成为通往西部的康庄大道,被称为“美国主街(Main Street of America)”。路的修建成为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剂强心针,创造了上万的就业机会。在俄克拉荷马的“尘盆(Dust Bowl)”灾年*,干旱与尘暴把田野化为沙漠。大批农民沿着66号公路向西部逃亡,前往加州谋生。二战期间,“66号”还曾是一条军路,运达资重。
道路的通达为沿途村镇带来巨大商机。加油站、餐馆、汽车旅馆、酒吧、杂货店、旧物店,生意兴隆,热络喧哗。人们怀抱希望,无畏前行。在66号公路上奔跑的是无尽的美国梦。
66号公路也催生了大量文学、影视作品。1946年,美国音乐人鲍比⋅楚普(Bobby Troup)在开行这条路之后写了一首歌,他的妻子为这支节奏蓝调起了歌名:《在66号公路上找乐子》(Get your kicks on Route 66)。这句话成为一句口号,反复出现在这条路上。鲍比本人以及包括滚石乐队在内的许多乐队都演唱过。1960到1964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了电视剧集《66号公路》,剧中两位主角驾驶的雪弗莱克乐维特跑车(Corvette)成为66号公路的精神象征。
1956年,美国通过《州际公路法案》(Interstate High-way Act),宽阔笔直,四车道的州际高速公路大规模铺筑。新的公路系统快捷安全,55号、44号、40号三条高速覆盖、取代了66号公路的路线。这条狭窄、陈旧、弯曲、漫长的美国主街、母亲之路迅速被遗弃。几十年繁华已过。行人车马稀少。商业凋壁。长时间怠慢使得路面毁损,荒凉无限。众多沿途小镇因这条路而生,也因这条路而死。鬼城散布。废墟零落。1985年6月7日,66号公路正式从美国公路系统移除,在普通地图里已无法找到。
1990年代。一众铁杆路迷在66号公路通达的各州陆续成立了“66号公路联盟(Route 66 Associations)”,在他们的宣言中说“66号公路是我们最好的拥有,又或许是最坏的。但她将永远是美国梦的一部分。”一场66号热开始。之后,这条道路被命名“历史66号公路(Historic Route 66)”,成为人们重温西部开拓,缅怀美国旧梦的旅行线路。不止于美国本土,每年有大批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行走这条路。很多欧洲人在芝加哥租下大型哈雷机车,一路开到洛杉矶,犹如一次“朝圣”。
我的旅程,2011年5月7日从芝加哥开始,单车,历时24天,抵达洛杉矶的圣莫尼卡,抵达大海。一路孤立,只有吉普车、相机和不能弃绝的记忆。除66号公路主道外,有两次离线,一次是陶斯、幽灵农场,一次是大峡谷、拉斯维加斯。都是必须。我观看,进行文字记录与影像记录并绘制“私人”地图。本书以八个州作为空间分野,以“一天”作为时间单元。亲历性书写,自然、人文、际遇,文字与图片互为见证。从天空到天空,从土地到土地,从大海到大海,从人们到人们。
道路是的我宗教。我属于她,属于远方、尽头。
《66号公路》读后感(十):让一路的好奇给你启迪
无论你对美国有多么陌生,相信多少也会知道这个国家的名字,也一定会看过一点美国的电影,听过一些歌曲,或者读过几本小说,吃过几顿美式快餐,哪怕知晓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也行。其实美国的文化早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大多地域和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颇具引力,不单单是因为其强大的国力与先进的科技,也因为她本身融合了世界多种文化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格局和巨大的创造力。
《66号公路》是一本作者独自驾车去旅游的散文集,这是一条自芝加哥开始到洛杉矶结束跨越了八大州纵横绵绵四千多公里的漫漫长路,贯穿的不仅仅是沿途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名胜旧迹,还包含了美国西进开拓时期的历史和淘金热留下的遗痕,其实更包含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一些我们无法想象和理解的独到之处,有历史的恩怨,有自然的壮丽,有文学的渊源,有影视的轨迹,当然其中也有好坏不一,但更有许多你未曾遇见过的瑰丽。
从来没有听过作者昂放的名字,但是读他的文字却让我的脑海中清晰地浮起了一幅幅简洁又明了的速写,给我的印象是句短,味浓,意思悠长。作者只是对其所见所闻来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形态勾勒,却能让你读出后面无尽的意象。所以一开始便抓住了大家好奇的目光,并带着你一路慢慢去欣赏沿途的风光。从伊利诺伊林肯崛起的地方到密苏里马克吐温的故乡,从堪萨斯的牛仔城到俄克拉荷马的酒吧,从得克萨斯的凯迪拉克农场到新墨西哥的荒凉之城,从亚里桑那的大峡谷到加利福尼亚的圣莫尼卡海滩……这一路的人文与景观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思想、价值和生活的观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耀眼夺目!
我觉得人要是一直生活在周而复始的常规之中一定会生出乏腻的情绪,希望有一天可以按照自我的想法把生活过得比当下更精彩。假如你同意我这样的说法,那么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那些与作者邂逅的人物都有着平凡人的传奇,也许还充满了另类艺术的构思和边缘人的生活方式,而那恰恰便是人文世界里的奇异,也是展现个性和创意的奇迹,并非你一定要去美国亲历那条公路所包含的缤纷与苍凉,但却完全可以从中获得人类相似的灵感,为自我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