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政府与市场之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政府与市场之间》读后感10篇

2018-09-04 04:4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政府与市场之间》读后感10篇

  《政府市场之间》是一本由陈元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09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政府与市场之间》读后感(一):实在不忍心评价的烂书

  国开行那一套其实很简单,可是无法忍受的是竟然这么堂而皇之的给自己脸上贴金,让看客都觉得汗颜。

  用了不到4小时翻完了这本书,其中值得看的内容寥寥无几。通篇对党的马屁,亏我还买了本送人……

  凑字数

  凑字数

  《政府与市场之间》读后感(二):面的扩展与纵深发展同样重要

  对于金融业人士而言,此书可能更多的让人觉得是嚼蜡,很多是对开行及陈元的采访,略显过于正统严肃

  但想强调的一点是,开行的金融助力,确实帮助国家实现了一些政策目标,而且培养人才体系。开行业务面的拓宽,大概是陈元对开行最大的贡献

  好的领导者,大概就是需要这样的吧,谋长远,谋架构,谋机制,而不是某细节,谋一城一池,一时一事。

  《政府与市场之间》读后感(三):国家意志工具

  书本身一般,大部分类似新闻稿、采访稿和对外公开讲话,但极具史料价值记录了开行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政策性机构迅速崛起全球首屈一指全牌照金融机构的故事和背后的逻辑

  个人感悟体会

  陈元信奉将“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市场结合,在多处文章中提及。

  国家信用具有高能量,但之前的完全财政方式为国家建设融资做法未能充分利用这种高能量。

  民主政府倾向支出、低税收,从而带来高赤字;加之较弱的控制社会和征税能力,其信用等级反而低于精英寡头制下的强政府,带来高融资成本

  既然最小政府更别提无政府不可得,次优的选择就是利用好政府这一唯一具备暴力强制收税权的组织,在全知全能官僚指引下,为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国家意志服务

  在中国其他方面因素造成私人资本无法或不愿投入城市化建设这一现实约束下(反面可参见十九世纪的美国),政府包揽“开发、建设市场”确实是尽快城市化的捷径(当然,政府官僚决策失败后果之一就是鬼城)。

  书里不会提到的另一点就是,开行始作俑的“芜湖模式”的另一面,就是对农地的无情掠夺。

  开行涉及的领域及其宽广基础设施融资、国际并购融资、三农贷款助学贷款、主权基金等等,但共同点永远紧跟国家战略,政府意志也离不开开行。开行因此清楚地和普通商业银行区分开来。所谓的商业化转型目前看来是越发不可能了。

  《政府与市场之间》读后感(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新年强迫性阅读完的第一本书,读得头皮生疼,真是久不读书,脑袋生锈。

  也许标题让我期待过高,全书读毕略有小失望

  说的不好听就像是一部15年述职报告,阐述了开行这些年来开发性金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陈元任上的丰功伟绩

  但是任何书,终究读下来还是会有收获的。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独特存在,国开行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创新有目共睹。我很认可陈老的理念:我是用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目标,而不是用财政的办法行政的办法实现政府目标。这是我的角色和我的职能

  抛去这本书有多少场面话不谈,这本书读下来,还是能感受到一些陈老的独特理念。从多次谈及的三峡工程、芜湖模式、奇瑞华为中兴,也许是自己本身也从事债券这个行业,对三峡工程,芜湖模式,上海城投这些都有些许了解,从此书中了解到这些东西背后的故事,再放眼看今天的市场化发债和遍地开花的城投融资平台,不得不说离不开国开行的先期下棋步子

  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抛开一些市场上惯有的偏见,去了解这家超级银行,这家立志成为中国高盛的全牌照银行。多少人认为它靠着政府支持才不断壮大,多少人认为中国的银行全靠国家,未来势必成为最大的信用风险。置身其中,才知道没有这些政策性银行,很多事情都做不起来,一个国家若是只有商业银行,只为盈利而存在,那么只会一味吹大泡沫,而让实体经济坏死。

  看评论有人提到了另外一本书,有机会也是应该看看的。

  全书下来,感觉国开行今天的成就,也许就是应了这么一句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政府与市场之间》读后感(五):论国企作用

  因为要去面试国开行,所以花了两天将这本书看完。这是陈云先生回忆其在国家开发银行担任行长期间,力挽狂澜将坏账率高达37.5%国开行由一个烂摊子转变为坏账率连续46个季度低于1%的开发性银行全过程。当然,由于是他本人叙述,所以书中并没有国开行太多负面的东西,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中国在建国之初,其投资的方式是财政拨款,这种方式在建国之初是高效的,点对点行动,但逐步人们发现财政拨款不需要受到太多的信用约束,所以可以大肆花销,财政拨款往往是烂摊子结尾。后来出现信贷拨款,需要政府机构考评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坏账率逐步降低,回款率增高,但是信贷操作周期长,手续麻烦,也常常为企业诟病改革开放后,1984年,出现了市场化的证券市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股票成为一个投资者,但是由于国内市场化不健全,资本市场跟随国家政策起起伏伏,投资者也望而远之。于是现如今,对于企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他的来款方式一般由以上三者构成:政府、信贷、证券。由于商业银行已经足够完成信贷和证券,那么为什么需要开发性银行的存在呢?仅仅由商业银行独立运作是否可以?在读完本书之后,我对国企的存在和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的定位有了一个小认识。国企是一道保险丝,保障国家正常运营而不会被颠覆。如国开行行、农发行、对外进出口银行这三家政策性银行,他们的特点在于有政府信用背书,市场化运作信贷和证券,他们的存在是有一定的责任性的。商业银行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但是很多国家战略性扶持产业,在建立之初是不具有盈利性的,如高新科技产业在研发之初,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如果商业银行看不到盈利点,一般不会注资进去。于是此时,开发性银行需要大力扶持战略规划产业,在其成熟发展具有盈利能力的时候,投放到市场,由商业银行进驻,帮助其更好的发展。于是国开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需要在保障盈利的基础之上,更多的倾向性的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开发性银行是国内的政策、金融体制交相碰撞产生的,符合现如今的国情发展。我们所知的“华为、中兴、比亚迪、奇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三峡工程等”均由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完成。与之相同的是,各个行业的大国企,其设立之初是在支柱产业上,国家具话语权,同时哺育民企的发展,但是高度集权的统治,使得支柱性产业中,民企基本上没有生存空间,未来的发展一定还是国企与民企之间的相互平衡,只要不影响国家稳定,这个平衡就有望向民企倾斜,一旦危及国家稳定,国企也会竭力的去捏死民企。当然,如果创立了新产业,完全跳出国家支柱设立之初的产业,如现如今的互联网产业,民企化发展受到的约束就极少,因为国家队跟进起来,比较缓慢。所以现如今市面上最活跃的民营企业还是在互联网领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