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简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简史》读后感10篇

2018-09-05 03:0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简史》读后感10篇

  《世界简史》是一本由[澳]杰弗里·布莱内(Geoffrey Blainey)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简史》读后感(一):石火光中寄此身

  晚11点半,11000米高空,经历一次漫长的延误后,我却没有睡意,只想写点什么。也许因为刚刚的几个小时里我跟着《世界简史》飞速掠过了200万年的时光,又置身于天与地之间,工作和工作之间的空隙实在很适合发呆和感慨

  开始读的时候我没有期望过这本几百页的小书能把所谓的世界史讲得多清楚,没想到书里的脉络异常清晰。第一部分描述的是人类怎么从非洲开始燃起星星点点文明火光,最终跨越鸿沟点亮了整个世界。伴随着这场漫长的迁徙,三大宗教如雁过群山,瓜分了世界上大部分文明。到了第二部分,远迁的人类被上升的海平面隔绝千万年后,重新发现了彼此。当各地零散的文明跟当时的世界中心,欧洲,亚洲和北非,主动被动联系上时,世界的齿轮开始转动,战争瘟疫,通商,探险,或喜或悲,翻天覆地巨变不可逆转。第三部分抓住了近两百年政治科技转折点,认认真真地复盘了今日世界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

  历史之外,我太欣赏作者的冷眼和幽默,还有译者的传神。他会解释元朝定都北京相当于印第安人占领美国定都华盛顿。说起租界,他会写如果1400年存在租界,肯定中国和尚派到欧洲去传播佛教,在欧洲口岸圈起地来收税,不听话威胁要让欧洲四分五裂。看到他把马丁•路德写成“抗罗宗”,忍不住笑出声来……实在是“城会玩”……

  更爱的一点,书里的人有着触手可及的亲切感。相隔如此悠长岁月,我依然可以感受相通的希冀痛苦感觉“我们”一起走过了漫长岁月。正如书里说的,许多掀天动地的改变并没能减少这个世界上的一场场痛苦与磨难心满意足幸福快乐,要靠自己的灵与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我们是否就一定比一万年前广袤平原上的“我们”更幸福?在人生的琐屑中,我们是不是在同样的星空中窥见慰藉安宁

  《世界简史》读后感(二):两百万年的远行还在继续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一段历史发展时期直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时期,这本书浅显意懂、并不枯燥,像是在看一部纪录片开篇从200万年前的类人猿写到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到全球地理位置分布与变化,到全球文化的类别,以及政治、宗教、商业的发展,无不涉及,虽是简史,但脉络简明清晰,正如文中所言“世界的历史可写成一部被宗族、部落民族帝国间的战争主宰的历史”。 在历史的流变中,当政治与宗教合一,或是政治与宗教联姻,它们同是一条裤子中的两条裤管,统治效果不必言明也可知晓。

  自知才疏学浅,但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可以把北京周口店猿人也简略介绍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他们也很有可能是非洲走出来的一批石器时代的猿人,毕竟距今也大概70万年至20万年了吧?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飞越发展,信息以及交通航空运输发达,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断的缩短,地球生活的人类的距离也越来越近,真可谓大家同住地球村了。当全球的资源都可以共享,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虎视眈眈或是侵占资源等的欲望沟壑和平继续持续着,人类社会仍在平稳发展,这个世界一直保持着和平美好的样子,真的可能吗?但自然规律使然,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即使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和平时期,也该居安思危,毕竟人有欲望,国必亦然。有时真的很困惑,战争到底好还是不好,如果从人的伤亡率来看,肯定是又残酷又反人类,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各种战争,人类社会真的会发展成如今这般吗?

  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发展与改变,从始至终贯穿行文与历史的只一个字——人,人从原古走来一步一步走成了现在的智人,他们通过自己双手,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从不断的探索中改变着生活、改变着自然、改变着环境、改变着能改变的一切,创造着属于自己地域的文明,属于自己地域的文化,创造着可以创造着的一切。岁月可以将一代一代人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但湮灭不了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繁衍生息后的进步与改变,哪怕天灾无情,哪怕人祸不断,那种平凡延续生命力以及不断改变或是改造着生存环境的意志却从来没有间断过。

  你从原古走来,走了两百万年,不曾停歇,你又将远行到何时何处?未来的你又会是什么样子?

  《世界简史》读后感(三):世界缩影

  到手时是一本小书,我没有太在意,就这样一本小书能把世界历史说清?毕竟光是中国的上下五千年简单阐述就够两大厚本了。 读完才能明白作者就是在写一部不那么卷帙浩繁的世界历史,概述从第一批人类离开非洲(之前总觉得中国的周口店或者云南的元谋人才是最早的人类)到全球定居以来的历史,把人类历史的不同部分汇集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叙述。当然,中国相对来说只是一小部分。 本书就像是世界历史的一部纪录片,当然一些“宏大主题只能匆匆地一笔带过,就像火车疾驰而过时窗外的惊鸿一瞥。”本书就如同穿越时空的火车,载着读者在世界历史中穿行,沿途的景色如:人类在地球上的生产生活演变技术技能变革对人类的影响,宗教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塑造,地理自然环境对文明兴衰的影响,世界各个不同区域人群、不同的文明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一一展现作为创造世界的主角,人类有着独一无二地位。百万年前,他们在自己的土地努力生存:日出即起,有的给火添柴,有的奶孩子,有的准备出发去收集野果或猎捕野生动物,把兽皮的背面刮擦干净并做成衣服,或者把石头一点点凿成工具。百万年之后,同样的情景仍然在数以千万记地重复上演,忙忙碌碌的人们为生存奔波。当然,很好的生存之后才能创造更为丰富的文化。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一段历史发展时期直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时期。讲解通俗易懂系统性很强,有条理。 读完后我略有一点感慨: 1.世界历史好像也有轮回。人类生存不下去就寻求新的地方,摸索前进,适应新大陆,再去寻找适应……从想征服新大陆的航海者们到登月的科学家们。 2.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本书中,很大篇幅在讲各地著名的战争,也详细讲解了各种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3美洲的人祭是我最不能理解和忍受的文化。当时文明和医学很发达的美洲却存在这样残忍的信仰我不能理解。我对宗教的无感造成了这种宗教文化的不认同,但是其他宗教信仰我都是理解尊重的,唯有美洲的太阳神人祭,我觉得不可理喻。说世界需要包容并存各种文化,但是不人性的文化迟早灭亡。 4.书中要是在添加一些地图更好。因为不是每个读者都明白这些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的。人类迁徙,基督发展,太阳神庙的众多等等,都可以用图展现得更一目了然。 5.本书要是作为纪录片的旁白是极好的。从客观的角度讲述世界历史,浅显易懂。

  《世界简史》读后感(四):草稿

  翻阅此书,上来就给了我震撼的感觉:线粒体夏娃。1987年,卡恩和威尔逊两位科学家在《Nature》杂志,推断出整个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发现现代女性的线粒体DNA都来自非洲的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15万年-20万年。翻阅了相关资料,人类的几件重要事件值得留意: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确认基因在DNA里;1987年,“线粒体夏娃”出现;2000年,“Y染色体亚当”出现。

  图书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入手,系统性的讲述了地球之上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起初的地球大部分被冰川覆盖,地球之上各大洲基本可以自由的往来,也正因此,来自非洲的人类走向了世界各地。之后由于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各大洲于是被海洋所分隔开来,也形成了更多的岛屿突然想起,地球的大陆不是板块学么?由于各大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才形成了高山,自然少不了地震火山爆发。这冰川学和板块学之间,有没有冲突呢?

  由于海洋的产出,这远渡重洋到大型无人定居的重要跨越发生过三次,图中提到了基督时代的波利尼西亚,甚至可以媲美1492年哥伦布在大西洋的横渡。原来复活节岛的遗存,也是由于波利尼西亚人迁移的结果

  文明的诞生,少不了河流看看尼罗河的埃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印度河的印度,以及黄河的中国,由于河流所带来的淤泥,所富含的养分,覆盖让下游的冲击平原上,自然也让这些地区粮食收成大丰收,自然也养育了河流的人们。不过,当河流泛滥,土地碱化,无法养育更多的人民,人们无奈只得不得不离开这块土地。

  文明的发展,自然少不了对信仰的崇拜。在中国是被儒家教育,而在世界之上,在1000多年的时间内所产生的三大宗教:公元前的佛教,基督教,公元后600年的伊斯兰教。随着商人移动而四处开花,佛教来到了东南亚,繁荣起来。伊斯兰教则在圣战的影响下,扩展到地中海附近,甚至到达,古兰经的真实威力无穷,而基督教只能在欧洲剩下的地区的。所有的宗教信仰,都要视当地的皇帝支持

  说到简历必然少不了黑暗的中世纪,当然还有航海大世纪,再就是文艺复兴,宗教纷争,这些就不多说了,在书中看到了征服拉丁美洲的历史,这些知识还真很少看到,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这些帝国常常在外敌地尚未到身边,内部就分崩瓦解,再加上从欧洲传来的感染病,帝国常常不战败。自然,这些帝国的农作物珍宝传入到欧洲,也将梅毒带入到欧洲。

  这部描写历史,许多的内容还是首次接触手法上常常将各地区所面临的问题相对照同时列出来,并使用了许多历史遗址考古方面的发现作为支撑独特写作思路,虽说是简史,还是值得一读。

  《世界简史》读后感(五):《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从社会思潮的潮涌及裂变来抓取节点

  文:葛维屏

  最近似乎流行“极简史”,一本一本地接着出,我这种抵抗能力较差的读者,也抗不住一本一本接着往下读。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要读“极简史”?这个答案,可能也是这类书能够畅销原因

  我想读史的原因,是因为困惑。很简单,我们必须了解到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是一种对自己本源的寻根。

  最近,我到北京去了一趟,把北京能够去的地方梳了一遍,决定到周口店猿人遗址去拜访一下,因为至少从中学历课本里,依然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北京猿人是我们的祖先

  还有一种困惑,是对当下世界的困惑。世界的结构为什么会这样?也必须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无论是从内心还是从外部,历史都是让我们看清世界的一个非常好的标尺,这大概是这类历史读物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而依然引起我们关注的原因吧。

  刚刚读完了澳大利亚学者杰弗里·布莱内所著的《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这使我想到之前刚读过的一本《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作者也是澳大利亚学者,名字叫约翰·赫斯特。

  虽然都是澳大利亚的学者,但两本书的风格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取决于著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作者对历史的解读手法。

  世界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固定的存在,但历史既然是呈现在人类的思维模式中的,是经过人类精神的咀嚼与反刍的,那么,历史必然浓重烙印着解析自我、关联自我的判断认知

  仅以《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与《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两书之间的差异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学者的决断能力,决定着一部历史书框架体系,以及它内在的风格及价值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最标新立异的地方,是作者为历史提炼出了一个核心的“纲”,这个“纲”足以称得上“纲”举目张,这本书的作者用这个“纲”挑起了欧洲史的全部支架与桁架,因为欧洲史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世界史的一个主要力场的言说方位实际上,作者也是用这个“纲”举起了世界史这个“目”。

  这个“纲”,就是书中提到的三个决定了欧洲文明的要素,分别是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信仰,日耳曼族类,可以说,精神、文化、族类这三个要素,都剖析得相当分明了,既有物质,也有精神,既有载体,也有软体。这个三分法,可能会引起争议,但作者却能够自圆其说,把欧洲史条分缕析得非常简明,且大体适用。因为任何归纳,都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完全”,只能尽量达到相对的“完全”,可以看出,《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的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他几乎是凭着足够自信,把欧洲史分切成他需要立论与阐述的瓣块。

  《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与这一模板相比,显然是大相径庭。可以说,《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里的三个要素,在《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里只是作者所列出的芸芸总总的一个平凡的因子而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有着不同的自身脉线与主线,那么《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穿插着什么独到的对世界历史的脉络体系呢?

  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首先,作者关注的是世界的大局,而不是局限于欧洲中心论的一隅。当前的西方学者所著的历史著作所运用的历史概念,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对欧洲中心论的鄙弃,几乎是所有学者不约而同的选择。

  《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基本也走的是这一条路线,这也决定了作者前半部分叙述世界历史的时候,并没有对欧洲史作出面面俱到的阐述。作者采取的原则,是谁占据了世界文化的前锋与前导地位,就以它作为叙述的中心主线。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欧洲在书中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在前面的几章里,欧洲很少出现,“直到最近四五百年,才轮到欧洲文明称霸。”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选择了一个“政治正确”的历史叙述方法,整体架构四平八稳,并没有在历史观念上标新立异,打破常规,挑战常识。

  其次,整个历史以社会思潮尤其是技术发展为主,而对人的因素兴趣不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作者在“技术和技能上多花点笔墨,因为它们在塑造世界方面影响甚巨。”

  的确如此,在整本书中,作者将那些给人类带来重大社会变化与关系迁变的技术发展,作为历史演绎的要害与主题,与这种技术相对应的包括地理环境、气象变化以及促成这种技术发展的精神趋向,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我们不妨对开始的几章标题速览一下:第一章,来自非洲,强调了人类生成的地理原点;第二章,海平面在上升,奠定了人类在全球的各种分野;第三章,第一次绿色革命,突出了人类步入农业社会的外貌特征;第四章,暗夜之穹,以天文学为视点,折射出人类早期文明对自然的认知方式;第五章,山谷中的城市,介绍了人类的早期文明;第六章,神奇的大海,反映了地中海的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孕育与促成;第七章,黄河神,恒河王,介绍了亚洲的中国与印度文明。

  从作者的这种标题设置与内在风格来看,作者打破了我们过去熟悉的以社会晋级方式而解析透视社会的套路,而是从社会思潮的潮涌及裂变来抓取最能导致人类社会发生变化的技术的跃升,来捕捉历史的关键节点。

  正是因为作者采取了这样的立论取向,我们很难看到作者表述历史时,对个人操纵历史的兴趣焦点,可以说人的整体精神与能力递增趋向,代替了个体对历史的作用与影响。所以在本书里看不到人的传奇,看不到风云人物的花边故事及绯闻插曲,只会看到一个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在主导着历史的进程。

  再次,作者注重细节表述,重在阐述内在的逻辑关系,以逻辑统筹全书主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在一个阶段性的主题下,将事件的前后顺序打乱,基本做到了以主题统筹事件,以空间压制时间,只要有利于作者叙述的,便将时间线轴上的前后事件打破顺序,插入书中所要表述的主题之下。这一点,使得全书的阐述,更像是一篇论文的分析,而不是对事件的进程叙事。这样叙述的有利之处,是能够以明确的历史节点,统筹历史的关键要害,节制节点前后的纷繁现象。

  比如在书中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一章中,作者对一战、二战的历史进程完全没有详述的兴趣,只是大略地交待了一战与二战的发生之因,因此如果读者意图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战、二战的具体战例进程,那完全会是空空荡荡。但是,作者捕捉的是历史进程中那些逻辑关联之间各元素的互动关系,便能够在极简的文字中,把历史的本质通透地予以说明,至于那些细节,感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自行去寻找适合的读物,而作者提供的仅仅是对历史的纵览。

  总体来看《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这本书,作者的文字不艰深,娓娓道来,而且在叙述中,打破时间与空间,经常将不同空间里的事件进去比对,同时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并列,尤其是全书经常给人眼前一亮之处是将现代的事件与观念作为历史对照物,可以让我们看清历史在今日世界格局范畴体系里的旧有定位,使我们触类旁通,观照出历史的真相与真谛。而作者在陈述历史走向的逻辑因果时,也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将历史事件的因在动因,在作者所关注的技术、技能、宗教、地理等要素的辉映下诉说得比较通透,既使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历史中的一些常见叙述节奏与腠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对历史解读的拓展。可以说,这本书有其必要的洞察历史的自身意义与价值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