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10篇

2022-05-20 02:0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10篇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是一本由更的的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一):等待,是任何时代永恒的主题……

  看到近尾声时,泪流满面。我们逃不出命运的摆布,更无力去反抗什么,结局只有两个,等待亦或是死亡。结尾的荒诞,仿《红楼》的石头记,嬉笑中泛起辛酸泪。看过不少上山下乡的作品,这么细腻的还是很少的。和黄金时代属两个风格,更更的用百分之八十的篇幅压抑着荷尔蒙的散发,却越发显出一种悲凉。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二):知青生活谁人知

  看到书名,觉得书名太长,自己就把它改称《臭鲑鱼》。

  对知青那段生活,了解的不多,虽说有不少电影小说,不过没细细品味过。看到这书,算是了解到知青在那段历史的生活写照。

  知青男女下乡之后一心盼着回城,然而调令迟迟下不来,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慢慢逝去。想想也是,在那个时代,众多知青从城市里来到农村接受锻炼,只是锻炼好后也该回城市里娶妻生子。可是回城的时间遥遥无期,自己美满地婚姻生活又该怎办呢?

  和农村人组合家庭,不甘心,还是想着回城市;和同来的知青组合呢?还不知道后面会啥情况?有这种经济实力来维护自己的美好家庭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知青回到城市,有的则被迫结婚留在乡下,有的则不甘心,即时独自一人也愿意停留在农村等等回城,可逝去的青春如何弥补呢?青春的热血如何释放呢?

  当看到那段时时盼着回归的女知青,在无意中离开了人间,自己也激动起来,这话说的好,“我们都是苟活着,希望着渺茫的希望,然后就是踉跄前行,慢慢走完每个人的人生之路。”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三):下放时期的贾宝玉

  “贾宝玉”会和这部写知青生活的小说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也是有的。《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的男主人公“阿毛”,可谓是一个“下放时期的贾宝玉”,从身份方面讲他是知识青年,是竹窝里的队长,并且他长相也好,是书中各类女性瞩目的对象,当然,他也有着刻骨铭心但终成往事的爱情。这是与贾宝玉的处境是相似的。

  并且与贾宝玉身边既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这样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名门小姐,又有袭人、晴雯、麝月这样贴心的丫鬟相类似,阿毛身边的女性也分为两个类型,唐娟娟、蒋芳萍、蒋芝萍可谓与阿毛的身份相同,都为城市知识青年,而心妮、小美头则是乡村妇女。虽然阿毛对唐娟娟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但蒋芝萍同样倾心于阿毛,心妮、小美头等女性也以性感的“民间”面目诱惑着阿毛。而贾宝玉作为一个有正常生理需求的男人,不也是用心爱着林黛玉,而也没有拒绝袭人的性诱惑吗。

  但阿毛始终没有像贾宝玉那样决绝,在林黛玉死后走上弃绝红尘之路。他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所以才在心里暗暗祝福受家人安排去往新疆的唐娟娟,因为他知道她服从安排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好的命运。同时他也接受了小美头和心妮的身体诱惑,这也暗示着他顺从命运,不再焦急渴望着“上调”的到来从而克制身体欲望。故事的结尾没有告诉读者阿毛究竟有没有回到城里,这给故事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阿毛和贾宝玉一样同样在“没落”中挣扎,但最终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如果说贾宝玉所处的环境是封建家族的“没落”的话,我们可不可以说阿毛所处的环境是知识的“没落”呢?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四):无法被沉默的青春

  无法被沉默的青春

  徐翠翠

  合上尾页,抽出书签,心下放松。窗外夏季正浓,青年男女玉树招展,言笑晏晏。这是一个青年人并不会有着极深愁苦的时代。那么,栗树窝、杨树窝、桑果果、竹窝里那群年轻人呢?还有历史深处那许许多多青年的面孔?历史总重于时代的变化,轻于人的命运。让人穿过历史的洪流,感触历史的某个犄角旮旯里一些实实在在的人灵魂的幸福与孤独。《鱼挂到臭,猫叫到瘦》即是如此。

  一群唱着《西波捏》、《蝴蝶夫人》、《红河谷》的青年人,在“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的时代中,被推入到贫下中农的广阔原野中接受“再教育”。不得不钦佩作者笔力的粗犷和细致。传说中的乡村,是宁静、淡然、美好、保守的,正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然而,更的的却带给我们乡村的浓烈、粗俗、热烈、自由。在这样一个烈烈的气氛中,饥饿、等待、情欲,混杂着希望与失望,让所有的人内心躁动不安。

  在这里,吃饭是最高的底线。“天大地大,生存最大”,然而,人是不甘的,不甘于生命寂寞,不甘于人生的被遗忘与孤独。

  在现代人的立场上,看历史中的人,目中的沉重总是混淆了轻松与洒脱,甚至会有些浪漫的想象。未历之事,未历之人,总参悟不透历史血脉里的肮脏、纯情、浓烈或者冷漠。但作者却老辣地卸下历史的浓帐,让人毫无防备地就以一颗赤裸的心,扑向那个叫做“竹窝里”“栗树窝”的世界中。让读者与那“鱼挂到臭,猫叫到瘦”的世界,产生强烈而奇异的共鸣。

  “鱼挂到臭,猫叫到瘦”是书中前队长描述知青男女感情问题的提法。男女情欲是作品的浅层主旨,鱼心里是装着一汪海的,猫心里是潜着一只虎的。所以,等待。知青们等待着“上调”,等着爱恋。但“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莫名其妙陷入无法逆转的历史陷阱中,等待耗费了整整一季的青春。作者自是不动声色地揭其荒唐可笑与残忍……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五):被等待搁置的青春

  历史总重于时代的变化,轻于人的命运。也罢,在历史洪大的潮流之中,人不过蝼蚁海粟,区区悲欢,何足挂齿。然幸有佳作,让人穿过历史的洪流,感触历史的某个犄角旮旯里一些实实在在的人灵魂的幸福与孤独。更的的写的《鱼挂到臭,猫叫到瘦》即是如此。

  一群唱着《西波捏》、《蝴蝶夫人》、《红河谷》的青年人,在“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时代中,带着“此生不宜高考”的痕迹,被推入到贫下中农的广阔原野中接受“再教育”。于是,“屎窖”、“烧浴锅”、“莳秧”、“挂屌汉”、“挣工分”、“摸亲家母”“车水”……带着古老的野性与粗犷,扑面而来。这些脏剌剌,腥膻膻描写,让人心生惊讶。却又不得不钦佩于作者笔力的粗犷和细致。

  在这里,吃饭是最高的底线。“天大地大,生存最大”,“家里还有半瓮头芥菜,月牙潭里有的是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然而,人是不甘的,不甘于生命寂寞,不公,不甘于人生的被遗忘与孤独。于是,胜林死了,原因是“走火入魔,茶饭不思,彻夜不睡觉,两只眼睛放光,耳朵竖着,自说自话地死了”。“叉妹”厉害的凯凯为情所困,喝了雷米封,企图殉情。深恋着阿毛的唐娟娟却离开了;仅十几岁的蒋小平怀孕了,却深刻冷静地陈述着自己的境遇。鲜活动人的蒋之萍死了……渴望爱情的阿毛,也陷于肉欲的蕴藉中。

  在现代人的立场上,看历史中的人,目中的沉重总是混淆了轻松与洒脱,甚至会有些浪漫的想象。未历之事,未历之人,总趟不透历史血脉里的肮脏、纯情、浓烈或者冷漠。作者却老辣地卸下历史的浓帐,让人毫无防备地就以一颗赤裸的心,扑向那个叫做“竹窝里”“栗树窝”的世界中。未经历此段历史的我,却也与那“鱼挂到臭,猫叫到瘦”的世界,产生了强烈而奇异的共鸣。

  “鱼挂到臭,猫叫到瘦。”前队长如此描述知青男女的感情问题。男女情欲是作品的浅层主旨,若仅限于男女情欲之事,就显得作者太求异、太狭窄。小说是畅销书,但作者给了读者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特定历史,能激起现代人强烈共鸣的原因。

  莫名其妙陷入无法逆转的历史陷阱中,等待耗费了整整一季的青春。此中原因,人人了然于心,作者自是不动声色地揭其荒唐可笑与残忍。但又并未限于对其的批判,而是在等待的苦痛中,透出美好的影子。于是:土剌剌的村子,原始的人性,与不可遏制的清醒和无限美好的理想。那些最肮脏的又是最纯粹的,最痛苦的又是最愉悦的……

  被等待搁置的青春,还是无法被沉默的青春?我犹豫着,并不知道,哪一种描述更合适它。青春将过的人,胸中却又激荡起辣腥腥的青春的感觉。(徐翠翠)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六):一点点的摘抄

  前段时间有部电视剧,叫做《知青》,电视剧没看,

  几天前有个朋友给我发了一个书名,《鱼挂到臭,猫叫到瘦》网上搜了下简介,然后就买来看了

  书今天看完了,内容是知青的生活,很有趣,点吧点的不错

  以前看电视剧《血色浪漫》,看了好几遍,被钟跃民追求自由撺掇的不得了

  钟跃民也有插队的经历,在陕西黄土高坡,后来去了部队,后来成了侦察兵,后来复原,

  他追逐自己内心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打动过我。

  后来看了这本书,感觉对于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我也只是看故事的人之一,

  阿毛最后的结局我不得而知,最后有没有被上调?或者最后跟谁结婚了?还是一辈子就挂着。

  很明显最后的阿毛融入了竹窝里,站在读者的角度上看上去可能觉得有些悲凉,有些心酸,

  但整本书,作者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那就是生活的一种,没有悲凉或者心酸的说法,赶上了,你能怎么样

  也很感谢作者带我领略了那个年代,

  陈家老二,老三在大饥饿前已经成家了,都是娶的湖北的女子,一俟饥饿过去,盼到有饭吃了,又接着继续生儿育女

  摸亲家母是竹窝里村民喜闻乐见的业余文体活动,就是偷情

  盛林已经三十出头了,当然还是挂diao汉,盛林其实是个很标志的英俊的男人,清清爽爽,一手农活做的也不错,盛林长的一身白净皮肉,但就是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没人愿意住到屋顶塌了一个洞的草房子里去,又不是山顶洞人。

  竹窝里的人总是自豪的自称偶老子,偶老子这样,偶老子那样。一个竹窝里的人到城里馆子里吃饭,跑堂过来问,点什么菜?竹窝里人说,偶老子炖个豆腐。结果端上来一碗鹅脑子炖豆腐。这是竹窝里人讲了几辈子的一个笑话。

  尤其是双抢的时候,稻田里的水晒的很烫,蚯蚓,田螺,黄鳝,田鸡都热死了,爱珍描述说,人的屁眼也晒的瘟臭。什么是汗,什么是水,那是完全湿透浸泡在一起了。竹窝里的人说,人最作孽,对一颗稻子是要磕几个头的。

  阿毛对心妮突然觉得很心疼,人为什么活的不像个人,这个二十三岁的女人为什么活的这么艰难,就为了一年到头吃不饱的几顿饭吗?这太***过分了。而心妮就这么慢慢的向前起起伏伏蠕动着,在五六十度的伏天的稻田里,用最勾魂的姿势做着最非人的农活,阿毛简直有些愤怒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盛林忽然死了,

  竹窝里的贫协代表盛林已经不见几天了,忽然有人从茅草缝里隐约看见,九亩沟塘心里晒虾墩的树上挂着一个人。

  阿毛突然很感动,他忽然感到,这些女孩其实非常的惶恐、孤独和寂寞,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也许更加无奈、无助,一场与她们完全无关的什么革命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彻底破坏了她们的全部梦想,使她们离开了生活的常态,剥夺了她们本来可以拥有的对于未来选择的权利,面无表情的把她们仍在一个与她们毫无关系的地方自生自灭。青春正在毫不留情的离她们而去,她们在毫无希望的等待中失去等待。一天又一天,她们痴痴的等待着,她们在无望中挣扎着希望

  阿毛醒来才想到,今天是元旦。不由乱七八糟吟了几句以示庆祝: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1975年的第一天,到有半天白白睡过去了。

  世界上的事情都会过去的,蒋芝萍的爸妈的痛不欲生的哭声也会过去的,就是他们的悲哀也会慢慢淡去的。时间永是流逝,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仅仅留下淡红色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而最后,连这淡红色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也终将被人忘却,不留下一点旧迹。我们都是苟活者,希望着微茫的希望,然后踉cang前行,慢慢走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

  重新翻开书本摘了几段文字,权当做个记号吧!

  摘抄的几段有点愤青了。作者的语言风趣幽默,可能是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最知道重的东西要轻轻的放。

  马上中秋节了,估计回不去家了,既然回不了家也能一起看月亮吧,幸好看见的月亮是同一个,但愿不要阴天!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七):梦里相依偎

  梦里相依偎

  黎服兵

  和更的的神交已久。香港知青协会召开潘啸鸣博士专著《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研讨会,更的的和我无法参会,各自提交了书面发言。消息和内容是在多处知青网上知道的。现在香港知青出版社要为知青更的的出书,蒙老三青眼,嘱我为此写篇千字文。同为知青,同为知青码字人,凭一张知青名片,有求必应,有诺必践,不揣冒昧,写了!

  我在国家出版社工作多年,为稻粱谋循规蹈矩多年,内心极端厌恶出版审查制,把许多好作者好书稿扼杀。按改革开放初期文艺有点复兴时的口号,“读书无禁区”,再复兴下去,应该是“出书无禁区”。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不料中途夭折,无疾而终。知青出版社在万马齐喑之际,有胆有识,敢闯白虎堂,岂能不捋袖相助?

  更的的大约是浙江知青,写的是浙江乡间事,书名文雅了些,《梦里相依偎》(即《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远不如书的内容生猛,倒是题记“鱼挂到臭,猫叫到瘦”生动传神,建议以此为书名,为了不亵渎女知青,可否叫《鱼猫之恋》?全书近30万字,写的是知青的爱情。首先,知青有没有爱情?其次,知青的爱情是否普遍?我当知青时间不短,自以为有发言权,以个人经历和身边事看,我向来持否定态度,看完更的的这部长篇,我先否定了自己的非人性化结论。其实,凡有人群的地方,必有青春的跃动,必有两性的吸引,必有美好和不那么美好、纯洁和不那么纯洁的爱情存在,必然出现文学永恒讴歌的主题。

  封建专制,可以禁锢形而上,窒息头脑,压制思想,消灭异端,但似乎难以禁锢形而下,性动力的顽固强大,既是人类繁衍壮大的保证,也是社会文化传承延续的保证。佛洛依德的论断,能与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论断并驾齐驱,自有它的基础和魅力。

  看卜伽丘的《十日谈》,从一百个故事里看出,在蔓延欧洲的黑死病威胁下,少年男女不忘寻欢作乐,充溢青春汁液的男女情、少年恋,依着生命的本能,寻找着爱神的抚慰,自然而然地表达了“欢乐在人间”这个反封建反教会的人性自由主旋律。死亡的胁迫尚且吓不退生命的欢乐,流放、变相劳改又怎能窒息年轻人的青春欢乐呢?生命的本能是延续,不断地往前,谁也不能阻挡。方向如何,结果如何,全然不理会。这就是充盈的生命底气,一部作品有了底气,就能走得很远。更的的的长篇,无疑具备了生命的底气。

  浙江贫瘠农村中的知青生活和我们熟悉的海南兵团知青生活又有很大不同,使阅读有了新奇感。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禁锢的严苛程度不同。农村是保存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最好的冷库。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种冷库保存作用。农村偏于保守,稳定而顽固,足以抵御狂飙突降的各种“革命”,防御灭绝人性的政治迫害。禁锢一少,人性便多,流落农村的知青,可以比兵团知青有更多青春狂舞,更多自由流窜,更多自主生活。当然,也更加贫困,常忧断粮饿饭。更的的笔下的浙江知青,口无遮拦,行无定规,更显得天真烂漫,更做得无法无天,令我们谨守兵团纪律的海南知青自愧。

  张艺谋买下《山楂树之恋》拍电影,据说拍得纯净非凡。这令我疑心。知青群体不纯净,在那非人岁月里所有人不可能纯净。不纯不净才是正态常态。可以说张大导拍的是理想,也可以说拍的是虚伪假象。而所有的理想,经过文革的摧残,早已崩塌。相比下,更的的笔下的知青,表现更为真实,行为更为驳杂,言行更为可信。书中出现的“挂屌汉”,有男知青,有男村民,常受性的驱使去寻找女性;书中的女知青,为了脱离贫瘠的农村回城,虽然有青春的冲动,却不敢接受这群“饿猫”野性的呼唤,强行抑制本能,活生生把自己“挂”起来,其中的委屈、悲哀、惶恐,催人泪下。书中农村的年轻妇女,对男知青的爱慕和爱护,虽近性乱,亦传出丝丝温暖,令人尊崇。

  书中描写农民的生机勃勃,青春焕发,不因文明的落后和生活的贫困而消减,近乎原始的劳作和近乎原始的生命欢乐同在,无所掩饰的野性狂欢开启了所谓“文明人”的视野。其中的生机动力,让现在的纸醉金迷、奢侈淫欲显得粗陋鄙下,读来如沐原野清风,如临大泽水汽,那么新鲜,那么爽利。

  语言的诙谐,掩不住内容的沉重。鱼和猫近在咫尺,如隔天涯,无缘相爱,只能梦里依偎。这是文革期间封建和反封建的冲突,也是传统文学作品里人性与神性的冲突,自由与禁锢的冲突,内里的张力,给作者、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唤起对过去非人性管治的沉痛回忆。更的的无疑在浙江农村当过比较长时期的知青,对农村生存条件的恶劣、严酷,有极为具体准确的描写,读着这些文字,连我们这些在农场呆过的见识不少的知青,也无法抑制对那种生存条件的生理厌恶。农村劳动的另一种艰辛、劳动间歇的无聊与无趣,也是兵团知青集体生活经验不曾遇到过的。

  最后要说到长篇最令人震撼甚至恐惧的叙述,那是对时间空逝,“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年龄徒增的恐惧。更的的肯定体验过这种恐惧,我们这批对上山下乡持批判态度的知青,肯定体验过这种恐惧。因共同的体验,读这部小说就产生共振共鸣,有知音之感。深一步说,我们对上山下乡批判,大体并不来源于思考和觉悟,而来源于时间对我们的折磨。时间的飞逝,造成深刻的痛苦,无边的惶恐。没有刻骨的痛苦,就没有刻骨的仇怨。反抗和批判,首先不是理论上的而是经验上的。这部小说在此启示了我,为什么知青总会产生激烈的争论,为什么总在“青春无悔”与“变相劳改”两个极端争吵不休,那就是时间的作用。几乎可以判断,只有三年以内知青经历的,赞成“无悔”居多;有三年以上知青经历的,同意“劳改”居多。小说创作对知青思想变异的研究,产生有益的提示。

  时间的空逝,对青春少年造成的压迫感恐惧感,现在的青少年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荒诞。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选择权,他们不会被迫虚度光阴。我们那时则失去了选择权,被迫上山下乡。我们一直奉为至高无上的自由,其实最根本的是自主的选择,有了自由选择,再痛苦的后果,再不堪的遭遇,也不可以怨天尤人,因为那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只要做到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不会把责任推给历史、社会、执政党。没有给我们选择权,就是强迫,就是强制,我们就有理由抱怨。

  我们把上山下乡视作“变相劳改”而不是劳改。劳改即使是冤案,还大小有个罪名,我们被“变相劳改”,罪名和秦桧赖岳飞的一样,是“莫须有”!小说的一条支线写男主角到父亲的劳改场探望,大概也有这个类比和暗喻。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造成运动,原因一定是有的,有人刻意掩藏原因也是一定有的,那不是小说要追寻的意义,小说写感觉,写感情,写痛苦,写梦幻,要表达的是,不管掩藏还是揭露,不应该把成千万的花季少年不负责任地强行遣送离城,而美其名为锻炼,还冠以反修防修的高帽。

  全书长了些,仔细读,浙江农村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春播秋收、婚丧嫁娶,娓娓道来,很有些兴味,很有些红楼风格。文中不乏哲理,哲理不是知青和知识分子的专利,在古老深沉的中国大地,智慧存于农村,存于农民,借书中男主角阿毛的感悟作本文结尾:

  “所谓革命,也总是形式居多,深处的死水是一动不动的。”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读后感(八):让我们一起来谈谈“鱼猫”吧

  ★更的的非常擅长用精细而又自然的笔触描写知青生活,知青苦恼,及如何苦中作乐。因他没有禁区,自由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和讲故事的才能。所以在他的笔下,中国农民和城市青年——这些“不速之客”——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读者很自然地走进他笔下的生活,历史距离和地理距离似乎已不存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国家的人都被触动。虽然他到现在依然低调神秘,而且这几年才开始在网上发表著作,但是更的的,这个不平凡的作家,会把他不平凡的名字刻在知青文学这块碑上,而且是很高的位置。

  —— 法国汉学家 知青问题研究专家 清华大学教授 潘鸣啸

  ★读此书“让人有一种类似观赏苏绣、工笔画或者天鹅绒、波斯地毯一般的细致质感。那个叫“竹窝里”的江南水乡日常生活场景里的鸡飞狗跳,家长里短,烟波水光山色,粪桶鸡窝鹅圈,雾气酒气汗气……完全是有色有味、可触可感的,仿佛是原生态状似的一大把、一大把地掼摔到你面前,刚一开卷,读者就不自觉地被“忽悠”进去了——”

  这本书把底层世态的纷繁多彩,特定时代的荒诞与荒芜,饮食男女的人性阴暗与明媚,越写越细,越抠越深,越进到内里越让人心惊;你不需要使劲就已进入了历史言说的“规定情境”,但却要静下心来细读慢嚼,才能品出个中回眸反思、痛定思痛的深邃滋味。然后,你就不由得为作者出手不凡的老辣笔力,暗暗吃惊。

  ——下乡海南岛农垦兵团10年老知青 旅美作家 耶鲁大学东亚系高级讲师 苏 炜

  ★更的的,一个有点儿怪的网名,洋洋洒洒的长文,看了,觉得很有史料价值,收藏进博客文史数据库。不仅自己看,也要求做知青研究的学生看。

  ————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力坚

  毛泽东没有想到,他把知青们送到的不是农村,而是送进了炼狱。他希望他们完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体力锻炼,而他们却开始了突破思想樊笼的探索;他希望他们认识到“脚上有牛屎的农民最光荣”,他们看到的却是愚昧和落后;他希望他们看到真实,他们却用这真实戳穿了谎言。

  ——六七届知青 凤凰网高级顾问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作者 乔海燕

  ★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以往所有知青文学的小说,知青题材在这部小说里去掉了以往“伤痕”、“反思”文学中所有的政治意义,还原为最真实的知青生活本身,这种真实的生活形态里,饱含更为深刻的悲剧意味。

  它呈现的是最常用态最平凡最普遍的知青生活,它的悲摧意味比那些用西方手法制造出的悲剧更能直接打动人心,且作用长远。真正的知青文学从《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开始。

  这是一部特定时代的农村经济生活史。阿毛用了6年时间想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最后他发觉所有挣扎都是徒劳无益的,在那样的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民被盘剥到无以为生。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著作分社社长 郭银星

  ★这本书生动地重写了知青故事,写出这代人在土地上扎根的不平凡的经历,尤其是知青一代人与农民建立的温馨而浪漫的关系,笔法幽默、妙趣横生却又常有令人心酸之笔,是一部难得的精彩之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

  ★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是我看到的关于知青题材的一本好书。真实,不做作。作者有一个独特的视觉,就是关于知青的爱情婚姻问题。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尖锐,但是他们无法选择,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一个机会的出现。机会虽然渺茫,但是等待是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唯一手段。对爱情的渴望,对异性的渴望,每天都在啃噬着他们的精神,啃噬着他们的肉体,这种煎熬,这种对人性的摧残,是这本书对当年知青下放历史的最深刻批判。

  ———北京大学教授、老三届知青 陈浩武

  ★张艺谋买下《山楂树之恋》拍电影,据说拍得纯净非凡。这令我疑心。知青群体不纯净,在那非人岁月里所有人不可能纯净。不纯不净才是正态常态。所有的理想,经过文革的摧残,早已崩塌。相比下,更的的笔下的知青,表现更为真实,行为更为驳杂,言行更为可信。书中出现的“挂屌汉”,有男知青,有男村民,常受性的驱使去寻找女性;书中的女知青,为了脱离贫瘠的农村回城,虽然有青春的冲动,却不敢接受这群“饿猫”野性的呼唤,强行抑制本能,活生生把自己“挂”起来,其中的委屈、悲哀、惶恐,催人泪下。书中农村的年轻妇女,对男知青的爱慕和爱护,虽近性乱,亦传出丝丝温暖,令人尊崇。

  ————插队海南12年知青、出版人 黎服兵

  ★这是一本描写人性的书,是从江南乡土中拔地而起的著作,甚至带着泥土的潮气、野性与腥味。作者在宏大的历史框架中游刃有余地拾掇着生活表层的细枝末节,这无疑是一项繁复而细致的工作,同时又是作为一个书写者庄严而神圣的任务,因为这不止是知青的记忆,更是不可磨灭的国家记忆。“鱼挂到臭,猫叫到瘦”,鱼错了?猫错了?非也!

  ———著名出版人 贺雄飞

  ★阿毛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知青形象。骨子里阿毛的知识青年身份才是他唯一的社会血型,他对前程的思索和追求最终受到他校园教育程度和城市生活环境的左右,他决不会让“竹窝里定式”干扰和决定他的人生路线,相反,倒是“阿毛”让竹窝里村民看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作品中的知青插队地点在吴语区,与我有缘。我曾在南京以南一百多公里插队,所以作品中的乡土语言,于我十分亲切,理解全无障碍,句句入心,字字贴意。诸如“歇盼吃点心”、“点把点”、“早点歇夜”、“滚死烂壮”、“没有数目”之类。阿毛自嘲说:“屌知识青年,下放鬼子。”一再引起我的窃笑和回忆,人物身份定位和造词遣句,十分精彩和准确,仿佛昨天我们多数知识青年也说过同样的话语。

  ————南京老知青 齐匡之

  ★ 这部书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作为知青,它真是而准确地敲击着我们的灵魂和神经。阅读它,我几乎无话可说,只有深深的泪水。祈望八零后的知青后代能够幸运地读到它,那样,就会触摸到父辈心底那一道道痛苦和焦虑的皱折。

  —————著名出版人 安波舜

  ★这是一部知青小说。但是,它与我们曾经熟悉的知青小说是如此不同。它没有声嘶力竭的血泪控诉,没有暗无天日的无边苦难。它着意书写的是知青时代在竹窝里的日常生活、饮食男女和极富浪漫色彩的风俗风情。在更的的讲述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曹雪芹、沈从文、汪曾祺、王小波文学传统的承继和延续,他为知青小说的讲述方法提供了崭新的经验,它是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知青小说。

  ——著名文学批评家 孟繁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