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生活相遇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与生活相遇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6 04:3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生活相遇经典读后感10篇

  《与生活相遇》是一本由[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一):一个人的克氏

  那么多的哲学家,吾独爱克氏。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大脑必需理性地、明智地、清晰地运作,但是他的内在必需彻底安静——《何谓宗教心灵》 每每在读他的文章,我都忍不住抄些一两短话。语言朴素,却是如此的优美。 他的思想自然简单超脱凡尘,真正能抚慰心灵。 或许,我们成为不了克氏,在俗世间,像他那样生活,但望向那座山,那片海时,我们会像克氏一样平静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二):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书

  每个人都在生活之中,默默接受着它所带来的一切。也许是因为恐惧害怕孤立,我们倾向不假思索地顺从权威,不管它是来自于父母明星政客或者所有声称自己知道人。即使我们反抗,也会因为无从着手而最终选择妥协。直到有一天,巨大的、无法忍受的痛苦迫使你不得不去思考我们所谓的生活。

  现在,停止我们的困惑无助,让《与生活相遇》带着你一起去重新审视生活,认识生活,共同来探索没有冲突完整行动可能性。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受到自己燃烧着的最纯真能量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三):be here right now~

  接受了也解答了不少新的观点,回想下可以记起的内容

  爱,关于一朵花的爱一棵树一缕清风,是爱,叫爱

  冥想课中老师一直所强调的什么都不要想,其实是要大家停止思想,停止思想也意味着不要用太多大脑,大脑产生的思想,产生的悲伤、痛苦、烦恼,跟泰国大叔说的多用心生活有一点接近,另外,停止思想那要做什么?观察,向外观美好事物发现美是一回事,这点较容易,每天都在路上醉好几次,另一方面观察自己的情绪生气、纠结时观察自己的情绪,不沉溺其中也不会太难受,很少会这样做,偶尔到这一步时也不是在思想发生时,一般过后才发觉。内观外观同时进行,观察后每天睡觉死去时清空,不要留下太多痕迹,所以死亡没恐惧

  然后就会

  当看到一件衣服时看到的是衣服不是它的品牌设计师

  看到一个人时看到一堆碳水化合物

  看到一个鼻梁没有自动归类这个太高主见太强,那个太矮不方便眼镜

  但悲剧发生时观察悲剧不要太多悲伤,不会太难的~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四):克氏与生活

  第一次看到此书的标题就感到非常的喜欢。因为克氏与其他精神导师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他的真实实际性。其他宗教导师的教导总是会有着很多的浪漫幻想奇异神通。但是克氏的教导却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他没有给你任何的幻想。而是真实地指出了你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你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审视自己。与克氏相遇就是与生活相遇,与生活相遇就是与自己相遇。

  本书的翻译流畅优美,尊重克氏的原意,可以说是近年来最优秀译本之一。克氏的译文并不求辞藻华丽,它需要的是一份与克氏有着心灵默契的简单、直接和真实。所以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把最深奥教诲翻译出来,这对译者的翻译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点此书的译者王晓霞做到了。

  本书收录了很多克氏的精彩文章,从短篇集到问答集到演讲集,时间跨度也很大,涵盖了克氏演讲生涯中的各个阶段。可以说此书基本涵盖了克氏教诲的精髓比较全面和完整。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克氏初读者还是克氏资深读者都是一本不可多得好书强烈推荐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五):克里希那穆提的每句话都说到人们心理

  克里希那穆提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也被誉为“慈悲智慧化身人类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他的书甚至在很多的宗教书店中都占据着显要的位置。他的书开启了我对哲学类、励志类、宗教类甚至修灵类图书的阅读兴趣。当然他的书籍是我首要追捧的。克里希那穆提的很多理论被广大人民所广泛接受,比如对爱的追求,比如持续学习,比如冲破固有理追寻自由。他的文章字字珠玑,很多反问句都可以问到读者的心理。所以看他的书已经不是简单阅读励志类图书,而是可以感觉到智慧的洗礼

  本书的内容,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信托基金会会刊》。所以总的来说包括了短篇,问答集收录以及演讲集的收录。我个人认为,没有读过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的人可以先从他的文集读起,而不是本书,因为阅读他的文集可以系统了解他的思想与理论,更有利于选择他的其他书籍。而本书收录的内容对于阅读过克里希那穆提书籍的人应该是很好的深化或者说从不同角度的了解。总体来说由于本书的特点,里面的文章都是短小精炼的,有些很像散文集,甚至会从细小细节描写到爱的全貌,虽然文字充满了温暖,但阅读起来有些朦胧。而问答集也是这样,对于单点问题的回答往往让人看不到全貌。但是对我来说,还是很欣赏得,毕竟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总是给人以力量。本书更具特色的缓缓道来作者的一些感触想法,很适合在咖啡厅晒着太阳阅读,我这种在飞机囫囵吞枣看完的人都觉得对书是一种亵渎

  克里希那穆提一直都推崇个人的修为成长,同时摒弃一切外在权威的原则与理论,他让人们静下心去看,直到看到本心。当读者真的认真在看他的文字地时候,会看到每句话都在敲击着读者的心。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六):只在云端

  旅途火车站,被“与生活相遇”这个词组,被书皮封面克里希那穆提灰白图片上所呈现/营造的一种超然宁静印象所吸引,于是买来做读。

  说实在,读起来我有些失望

  觉的其中的文字,太过于云端不食人间烟火

  太过于形而上,太空了——当然佛家有话“一切皆空”,说这本书太空了,也只是借用这个“一切皆空”的空字,是一种褒扬。

  但是,太空了,就不能被我等凡人领会;这也是其作为书的一个不足吧。

  我不喜欢任何批评现世的论调,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时代,无论是远古还是当今,人性基本是一致的,每个时代不过是自我的特点不同而已。正如人从童年青少年中老年,每个年龄有其特色,而没有劣,这种差异和不同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和必然。正如一年有四个季节有二十四节气一样,其中也只不过各有其特点和天然存在的理由,又怎能说哪个好或坏呢。

  就当是我低级而读不懂克氏吧,或者是我真的还没达这修养境界,读其中的文字,我忍不住在书页上提写“那去死吧”,如果这样活那样活都不是真的活,如果这样的冲突那样的心理冲突本身就不应该而要被指责,那人还需活着吗?若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宁静了形而上的理解,我实在不认同这个价值;尽管我也找不出更好的价值来。

  克这本书,在试图优美试图宁静试图安然,试图让人理解那云端的状态是怎样的。其中的一些字句确实也让我触动,就也算收获了。

  其中对宗教的理解,也给我一直追究不清的问题找到了共鸣——宗教就是一套形式体系,是一种思想权威和方式,以试图引导人体验或达到克氏这类的云端境界、体验。不同的宗教以不同的形式、教条来呈现。自由而勤奋的人是不依赖权威也不依赖教条形式的,他们通过自我的追求、认知和探索达到一种佛空的状态。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七):生活在别处

  近现代印度最出名的两位莫过于克里希那穆提和奥修,命运迥异,前者被誉为伟大的圣人,后者被欧美认定为邪教分子,禁止书籍出版。这两位的书我之前都没有读过,之看过一些被阉割的文章,自然也无从判定好坏

  我读克里希那穆提的时候,正处于非常焦躁时期,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专业课心理学的老师就说我的焦虑感很严重。我几乎一直处于焦虑状态里,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寒冷季节出生决定了我对于喧闹繁华环境极端憎恶,后天母亲错误教育更是造成我严重焦虑的最强推手。再加上工作原因和因工作不理想造成其他方面生活的窘迫情形,我私心底其实认为还没到读克里希拉姆提的适宜阶段。大部分的书籍,其实充当的都是巩固性的角色。除了技术目的很明确的书外,对于身心灵的指导几乎都需要练习者先将自己调试到稳定的状态后再加强。后天的提升犹如病体的痊愈,不论沉疴还是宿疾,断无虎狼之剂一针见效可能更何况永远会有旦夕祸福不测风云的生活呢?

  这本书里我读的遍数最多的还是第一部分,后两部分的演讲与对谈总让我觉得有股布道的感觉,而口述essay,则最能体现真实的性情

  克氏的文不属于清新类和说明类,大多数的时候读起来很费思量,如讲述谦卑。而这种初看死活看不明白还要分成不同情况,比如第八页《对每个昨日死去(这题目就够费思量的)》的最后一句:悲伤的终结,就是爱。看不懂归看不懂,起码还给自己一种灵台瞬间一片清明的感觉。而不少篇幅初看没看明白再看你就陷入到更大的恐慌中去了。我勒个去,这究竟是要说什么,我怎么什么都不懂,难道这就是教给我的怎样谦卑的奥义?两百来页里面,这样打击自信地方比比皆是。好在,克里希那穆提毕竟是大师级的人物,晓得不能先把人吓的自信全无,他用一个来访青年的困惑给我们举例子习惯是多么可怕的事,印度的谚语就有“播种习惯,收获人生”之说,对变化的恐惧巩固了习惯,克氏如是说。这一句话击中了我的心,不论我勾勒了多么美好的未来阻碍我去那样做的,其实一直都是对变化的恐惧,而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难怪兰波要高喊:生活在别处。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确然,克里希那穆提早已跨越了无己与无功的境界,但之于我们,却遥不可及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八):生活就在此处,而我错过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与克的渊源,来自于多年前的一次偶遇,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365天的静心冥想》有多深,仍然摇摆在各种法门,对治各种情绪和思维当中,我不知道“看”有多珍贵

  直到有一天,我重读这本书,忽然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现了。似乎是周围的一切特别鲜活,窗外的树叶特别的青翠。我无法形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是觉得真实。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我都没有真正的生活,我不是忙于这个,就是忙于那个,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开悟,而真实的生活根本就在我们身边。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读克的历程。开始是喜悦,当中是惶恐,现在是平静,喜的是终于有种在家的感觉,惶恐的是这种家的感觉抓不住。但只要我在“看”,我就知道哪些不是真理,只要我在看,或者只要我知道我不在看,当下就在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是在真正的生活。

  很高兴读到这本新书。断断续续读了这本书两遍,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阅读都是一种新的体悟。

  除了一如既往的克式教诲之外,书里还收录了信托基金会会刊的一些内容。除了与克智性的交流之外,难能可贵的是,我还有机会看到克平时的生活,以及如何在生活的一草一木一个当下发现我们的分裂,产生巨大的智慧,这对我们如何真实地去“看”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克曾在《智慧的觉醒》中说过一段话,“你一直以为你可以对此做些什么,你可以改变,你可以处理,你可以扭转局面。但那仍然局限在同一个地方,只是从一个角落转移到另一个角落。如果你认识到那个领域内的任何活动都是受制约的,会怎样?如果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说:注意,我是受制约的,你也是受制约的。然后会怎样?先生,继续说,会怎样?然后就可以生活了。”

  而在与生活相遇中,所有的话以更轻松的方式诉说出来。很喜欢其中的一段话:冥想,就像带着一个始终空着的水罐来到一口井边,而那口井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源。水罐永远装不满水。重要的是喝到水,而不是水罐有多满。水罐必须被打破,才能喝到水。水罐就是不停在追寻的那个中心——因此它永远都找不到。

  这就是与生活相遇所告诉我的。生活就在生活之内,我们无法逃避它,我们也无法找到它,我们只能遇到它。当我们知道了我们所有改变的努力仍是在自我的范围内,那时就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出现,那时我们真正的遇到了生活,那时我们才能说,我们与真实相遇。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九):是非克氏

  谈到克里希那穆提似乎不得不提到他的两位重要的引介人,一位是物理学家博姆,一位是华人世界的胡因梦。正如孔子没用自贡,耶稣没用约翰,一个好的老师如果没用好的学生宣传,那么老师也只能落得一个绝学失传的命运。

  然而胡因梦和博姆是否算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呢?因为胡因梦和博姆的重心根本不在冥想与哲学,因此对克氏的推荐与喜好,更多的是门外汉的热闹。正如网友对克氏的臧否,你以为你懂了,豁然开朗了,然而“你真的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与生命相遇》总共有三部分,短篇集、问答集和演讲集。在短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克氏受到传统冥想的影响,每一篇一开始就为读者(听者)设计了合适的想象空间。如《花园》的开头,“这是一座占地几英亩的巨大花园……花园的这栋房子很大……这里有一场政治集会,刺眼的霓虹灯山歌不停,一个政党发言人正在那里长篇大论,口若悬河。”优美的语言就像一对翅膀带着你俯瞰众生世界。让你在震撼之余,能很容易的接近克氏所想表达的中心。

  然而克氏所受人诟病的缺点也在随后的叙述中表露出来,他习惯于首先用概念去描述概念,诸如“看到就是行动”(P007),“顺从即是暴力”(P010),“爱就是冥想”(P034)。这些对概念的颠覆最容易形成戏剧效果,而在克氏温婉的解说中,逻辑被重新串联,仿佛豁然开朗。但你是否重新去思考这种震撼背后的逻辑则另当别论。

  读《与生命相遇》使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语言表达一个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事物。有人说,“我跟你有同样的感受,表面上看了克氏的书,很多人觉得豁然开朗,思想上很多东西可以否定,然而在生活中发现自己什麽都否定不了”。其实,这也反映了克氏思想的无力感。

  印度是一个没有时间、没有历史的过度,在印度人的传统理念里,今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昨天。这种非线性逻辑的思维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逻辑的,但又是容易被现代社会所接纳的。因为你一方面需要按照现代社会的逻辑生活,一后面是二,二后面是三,然而这种枯燥的逻辑容易使人们淡忘自己的存在,我不过变成反映影像的镜子,而克氏告诉你,你才是世界,这种存在感以及对自然的亲近感于是便形成了人们对克氏的喜好。

  前不久,报纸上报道了关于印度灵修的事件,有人指斥为一种变相的色情活动。这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对“古”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去寻找神秘的力量,一方面我们又觉得那些不过是离经叛道的过时。当然,克氏是否将印度哲学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了,还是如反对者所说,是一瓶用旧瓶装的心灵鸡汤,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与生活相遇》读后感(十):生活感悟

  三年前初识克里希那穆提,全是因为我参加胡因梦老师在万邦讲堂中对他著作的讲解,从那以后,我开始涉猎克氏的著作《重新认识你自己》《爱的觉醒》等等,这次读到《与生活相遇》腰封上所言,“了解克氏思想的最佳入门书,形式最丰富的教诲精选集”宣传语,立即纳入囊中,潜心阅读。

  《与生活相遇》,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包括他口述的16个短篇,讲话的问答,以及一些演讲集,这些文章均出自《克里希那穆提信托基金会会刊》。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听众一起对爱、美、自由、谦卑、恐惧、依恋、欲望、慈悲、孤独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议题进行了集中、深入的探讨,为人们面对生活的难题,寻找人生真理提供勇气和力量。

  很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话生活,在《对每个昨日的死去》中,他说:“只要你属于这个世界,属于你所处的这个社会,你就无法避开死亡。死亡始终在那里冷眼旁观,在那里守候着,然而,每天都死去的人,可以超越死亡……”想起庄子出使楚国时,夜晚路过坟地,路遇骷髅,对其发问完,伸手将骷髅当枕,沉沉睡去,这是何等胆识,何等气魄。竟无惧于骷髅,无惧于生死?生死是什么?何为生?何为死?人生不过生死二字而已,当人们看透生死后,就会觉得万事皆空,世间无难事,世间无恐惧;当人们参透死亡后,反倒会觉得生的可贵,在短短的旅途中,如何作游客,主宰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也是一种乐趣。

  “不知生焉知死”,人生本来就由生死组合,要不庄子未何在妻子离世后,会鼓盆而歌,我想他是在为妻子脱离尘海,升入天庭,为妻子下次的生,开心高兴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那里去?哲学的终极问题,正是我们思考之所在?

  记得爱比克泰德《生活的艺术》中写道,要得到快乐与自由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基本规律,并学会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身内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保持一颗平常心,提高自己的灵性空间,看看身边的弱势群体,体味克里希那穆提的箴言,你就会明白快乐的真谛在于自己的内心,此时此刻,幸福的阶梯在一层层攀升,没有终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