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烈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烈爱读后感10篇

2018-09-08 04:1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烈爱读后感10篇

  《烈爱》是一本由[美] 萨姆·卡什纳 / [美] 南希·勋伯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烈爱》读后感(一):烈爱焚身,只剩一把灰烬

  正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理查德·伯顿的一张罕见照,似乎是二十出头样子大概是在去好莱坞之前,在英国演莎士比亚舞台剧时期照的。

  《烈爱》读后感(二):不疯魔,不成活

  相比50-60年代电影工业发展已经进入相对稳速发展的年代,没有了时局的动荡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更难去体会那时的明星过着怎样一种生活感觉他们比现在的明星名媛们炫酷多了。现在的人只能引起暂时关注而被迅速淘汰,无论他们使用什么样的手段炒作。

  作为勇敢的一对,他们受人热烈拥戴也受人咒骂,人们很难做出理性判断。但是无论世界为他们如何的疯狂,最重要的是他们真心相爱,疯狂的想要占有彼此。他们的表演天分使得他们的爱情更为夺目内心来讲,伯顿只是个平常人,受不起大起大落依赖酒精相比之下,作为从小就曝露于公众眼球之下的利兹,掌控能力是超强的,并且活过了时代,活在了人们心中。

  说实话看这本书以前对于伯顿不熟悉可能因为自己不够品位高,对戏剧了解太少吧。话说看完这本书,有空打算看看那个年代的电影,补补莎翁的那些经典

  :作为一个忧郁的腐国人,伯顿的诗写得可以打动我这个普通女人的心。

  《烈爱》读后感(三):被魔鬼抓住手臂男人

  作为一名矿工儿子,伯顿却只喜欢王子国王,就像每一个平凡女孩儿都有一颗渴望公主的心一样

  其实伯顿长了一张典型主角脸,也就是很难被取代被模仿,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并且印象深刻,很难找到相似的人来演他的那种脸。他无论是舞台剧还是电影都是一开始就演主角,并且一直演主角的,脸的确是很大的本钱

  我注意到他的眼睛颜色真的少见出奇通透,尤其是和他配戏的演员们,几乎看不到和他一样眸色的人。这双眼睛是真正的心灵的窗口,通过它就可以讲故事,甚至不需要表情语言

  而且他的眸色会随着服装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好像专门和衣帽的颜色搭配一样。比如灰,蓝,绿这三种颜色的衣帽时,他的眸色也会随之变成这三种颜色。《野鹅敢死队》,《安妮的一千日》,《硬汉》这三部电影里尤其如此。

  在《恋马狂》,《孽海游龙》和《魔力》里,他的绿眼睛里甚至还出现黄色的光斑,很是魔魅。

  他的唇形很古典,是那种上唇薄薄的,嘴角下弯,下唇丰类型,看起来又倔强性感,还有几分冷漠嘲讽意味。再配合那种古典式的下巴凹沟,让他长得像个王子,很喜欢他的哈姆雷特扮相。另外他演亨利五世时的扮相也很美。

  《烈爱》读后感(四):过气巨星

  过气巨星,这四个字让你尴尬透顶。 你年轻俊美如日中天的时候, 一群人疯狂追逐苦苦哀求。 你年老体衰事业滑坡的时候, 一群人幸灾乐祸看你笑话。 你像一头老狮子,被赶下王位之后遍体鳞伤。 你悲观厌世很久,却仍然不想坐以待毙。 你用酒精麻痹着浑身到处作痛的神经, 用尽全身力气却仍然念不对一句台词, 急得差点流泪。 他们嗅到你伤口的血腥腐臭, 苍蝇般地嗡嗡而来。 设下各种圈套引诱你胡言乱语, 好把你的酒后疯话当作你自毁的证据, 刊登在报纸八卦栏卖个好价钱。 毕竟天才的沦落,巨星的陨灭, 都是那么地让人们津津乐道。 你一次次戒酒,一次次想要努力地站起来。 你捡着你旧友们的残羹剩饭,演着他们看不上的配角。 陈年的旧伤和残病的躯壳, 让你无力抬起自己的胳膊, 让你无法克制双手的颤抖。 他们总是有办法的, 比如雇人站在你背后, 架起你的手臂,托举你的胳膊, 好让你那只不停颤抖的手成功入镜。 当你后来被人推倒在地时, 你甚至没办法用它阻挡别人对你的殴打。 我想你这个时候最终还是倦了, 连你最喜爱诗句,也没办法写完。 几片阿司匹林,让你在混沌的煎熬中得到了最终的解脱。 然而这是真正的解脱吗? 不,不是。 他们一直在等待你的死讯, 只要把它登上报纸的头条, 就能迎来一场全世界媒体的狂欢盛宴。 他们蜂拥于你的葬礼, 只为拿到你前妻和遗孀的撕逼猛料。 他们潜伏在你的墓地, 只为抓拍到你前妻为你悲伤泪眼, 就像你还活着的时候, 他们压在你身上,甚至撕裂你的袖子, 只为抓拍到她那张惊慌失措美丽面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你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 总是被人当戏欣赏, 总是有价值给他们榨取, 正如东方文学里的人血馒头, 总能让围观的群众吃个开心。 所以说,尽管你一生厌憎演戏,厌憎自己, 可你的一生,终究是个伟大的舞台剧演员。 尽管最后是悲剧荒诞谢幕, 可我仍然为你鼓掌, 毕竟,没有几个人拥有你这样丰富的人生, 不是吗? 你是哈姆雷特, 你是亚瑟王。 你是亚历山大, 你是马克安东尼。 你是史密斯少校, 你是利玛斯。 你是托马斯贝克特, 你是铁托。 你是亨利八世, 你是马塞勒斯。 你是福克纳上校, 你是奥勃良。 …… 最后, 请让我向你致敬。

  《烈爱》读后感(五):世纪婚姻

  好莱坞影星总是会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在荧幕光影舞动和摄像机亲密接触下,好莱坞明星似乎都是从希腊神话中走出的美神,不食人间烟火,只为被顶礼膜拜而存在。但实际上好莱坞不是一个流淌甜蜜善意地方事实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绞肉机之一。而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波顿的世纪婚姻,可为这个论断写下一个重重的注脚。观众从中能够看到精彩如同电影大片的大开大合情节,也能领受到缠绵悱恻细枝末节。人的感情世界本来就是变化多端,但是身在好莱坞的身不由己,足可以让本来就脆弱易变得感情细节变成一个又一个电影卖点营销手段,最后让观众和主角都迷失了自己。

  这本书对于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波顿的人生经历进行描写,让读者了解到这场世纪婚礼前面的故事。伊丽莎白泰勒出身于一个富裕艺术商家庭,年纪轻轻就已经通过玉女神驹成为了著名童星,在母亲苦心经营下又成功的渡过了过渡期成为当红影星。而理查波顿当时还是一个在英国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小生,电影对于他而言还是一块亟待开垦的开阔地,出身于威尔士贫穷煤矿家庭的波顿有着天生的男性魅力和英伦绅士风范,莎剧笔下流淌的血液在他的血管流动双方看似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却在《埃及艳后》这部空前绝后的电影中出现了激烈碰撞,从此命运发生了激烈转变

  书中细致的描写了当时他们各自对对方评价,波顿认为伊丽莎白有点显胖,伊丽莎白认为波顿表演技巧还需要提高。但无疑他们是惺惺相惜的,一方面是双方各自都有着强烈性别魅力和吸引人的欲望,这可以从伊丽莎白多次婚史和波顿被认为是一个四处留情的花花公子的印象看出来,另一方面双方对于各自的表演技巧其实也是暗暗认同的,双方所拥有的就是对方缺少的。经过漫长的和传媒,家庭的拉力赛,双方看起来要步入一场稳定的婚姻。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了双方的柔情蜜意,甜蜜瞬间让整个世界都要融化了,看起来除了命运没有什么能够让他们分离。

  好莱坞就是横跨在他们中间的命运,很快裂痕就开始出现了。双方都有着太过于强烈的控制欲和银幕给予他们的傲气和骄纵,双方变得不能容忍自己。而好莱坞媒体和电影公司正对这种戏剧化暗暗叫好,在《好莱坞》的七宗罪中法拉奇写到:好莱坞就是世界上最冷酷的地方。不幸的是双方处在好莱坞,他们无法完成一段细水长流的感情。他们后来虽然一次次的复合分手,但最终无法回到当初。命运在给予他们富裕的物资名声时,已经把属于平凡人一面抽走了。

  好莱坞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名利场,还会有更多的世纪婚姻占领观众的眼球。我们能够看到媒体的重要性视角无处不在,在社交网络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活跃的狗仔队员桃花源似的隐私空间已经不复存在。在电光幻影般的好莱坞,谁会是下一个世纪婚姻的宠儿

  《烈爱》读后感(六):“我说,我们再也不要结婚了”

  文/严杰夫

  如果不是读了这本《烈爱》,伊丽莎白·泰勒的爱情传奇在我眼中,也不过是好莱坞的一段陈旧八卦。想想看,一个女人结了八次婚,一辈子有过七个老公,谁会相信她会是一个执着于爱情的女人?又有哪个男人会和这样的女人,铸造出电影史上一段令人泫然欲泣的婚姻?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烈爱》并不单纯以泰勒的角度叙述这段传奇婚姻的,而是以理查德·伯顿的四十封情书线索。作为泰勒的第五、六任丈夫,伯顿是在她生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男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泰勒最后一个爱上并且最深爱的那个男人。理查德·伯顿,正是这个威尔士男人,不仅让这位“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达·霍珀,好莱坞专栏作家语)拥有了莎士比亚式的爱情,更是让这段爱情充满了英国古典诗歌那般的动人心扉。正是因为伯顿的文艺气息,让这段本该流俗的好莱坞爱情陡然变成一出希腊悲剧。

  他们的爱来得突然却无意外地充满争议,在刚传出绯闻时,恐怕所有人都认为他们不过是那些充斥于娱乐小报的 “露水鸳鸯”中的又一对。然而泰勒和伯顿却在偷情一年后公开宣布婚讯。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段“露水情缘”恐怕会演绎成一段“爱情神话”。之后的剧本出人意料地“认真”起来。最后,他们的爱情故事分为两次上演,第一幕延续了10年,第二幕10个月。正如所有流芳青史的“烈爱”一样,他们的生活中有爱的鼓舞支持,也有个性冲突矛盾,他们彼此热切地互相爱着,却又因为自卑而互相伤害

  这种复杂而纠结的爱,在伯顿的身上格外明显。这位矿工的儿子,在面对那位从小就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天生丽质”时,本就在爱恋中夹裹着一层自卑。更为遗憾的是,在竭尽全力之后,伯顿尽管一生6获奥斯卡提名,却始终一无所有对比两获金像奖的泰勒,这种境遇更是让他在面对这段婚姻和任性妻子时倍感压力。所以,如同一切璀璨夺目的爱情故事一样,他们 “爱情神话”的崩塌似乎就是一种宿命。也因此,在这段“神话”中,伯顿成为那个最先凋亡的人。他竭尽全力地将爱给了对方,却眼看着自己的生命逐渐燃尽。他酗酒后戒酒,又再酗酒,同他和泰勒的爱情一起,反反复复欲罢不能。我们无法简单地说,因为这段婚姻,伯顿才没有成为一位伟大的话剧演员,也没能如愿成为牛津的文学教师。但我们却都知道,在这段纠缠了22年的爱情中,伯顿只能望着自己的事业慢慢凋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爱得太激烈,最终我们两个都筋疲力尽了。”最后在1984年先一步离开人世的还是伯顿,泰勒在27年后才跟随而去。

  然而,一切爱情都无分对错。泰勒或者到最后才醒转过来,意识到伯顿内心隐藏的那份自卑和遗憾。我不知道,当看到那张泰勒撑伞遮住自己站在伯顿墓前的那张照片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她内心中的留恋孤独,但我们却能清楚地体味到,在这个世界里,这个诗人般的男星和这个曾震惊了塞林格的女星彼此之间早已成为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尽管那时的他们早已各自开始了新的婚姻。所以,她把封藏了半个世纪的情书公开出来,不仅是想让大家记住这段如英国古典诗歌般的爱情传奇,更是想让大家记住这位她最爱的威尔士男人。

  这段爱情大戏终究得以完美。正如伯顿在与泰勒首次结婚时告白的那样,“我说,我们以后再也不要结婚了。”从实质上来说,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誓言,在这本《烈爱》的见证下已经成就了。伯顿和泰勒,他们真正成为了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位,直到生命的尽头。

  《烈爱》读后感(七):生存亦是毁灭

  这本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蛮有分量。今天刚刚翻完最后一页,总觉得似乎得写些什么,以后供自己回忆回味

  这本书里,不乏有两人之间非常甜蜜的爱情故事,可是更多的我看到的是他们被媒体、社会舆论轰炸、围攻之下限制自由、伯顿与泰勒的酗酒、他们有时是生活调味剂、有时又是尖酸刻薄的争吵、他们的伤病、他们的亲人好友的相继离世。这些都让我感到一种悲伤之感。

  他们像任何亲密的人间都肯能会有的,互相伤害、又互相深爱。很多次伯顿清醒后都会无限自责,伊丽莎白也会难过,但随即两人又会和好。

  从伯顿写的那一封封动人的情书中,就可以看出他对泰勒的深爱:

  “她是一个令人发疯的爱神;她的美超凡脱俗;她傲慢自大固执己见;她又宽宏大量、充满慈爱……她容忍了我的无能和酗酒;当我不在她身边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隐隐作痛;她爱我!……而我到死都爱她!” 伊丽莎白同样回应了如此深刻的爱,她称伯顿是:

  “唯一一个让我热烈地献出自己全部的男人。从他的思想、身体、声音当中我都感受到太多的欢乐。对我来说,仅仅他的到来就是一份我需要深深感谢的礼物。” “最重要的是,我非常想取悦理查德,而不是被取悦。”

  这些充满深情的话语在书中有很多体现。当然感动我的不只是他们之间热烈、真挚的爱情,我亦钦佩两人非凡的的人格魅力。伯顿是个外表坚强、内心却脆弱的威尔士男人,在有时对他人尖酸刻薄、诅咒的话语之后,又会深深的饱受良心的自责和内疚。他热爱诗歌、莎士比亚戏剧;他关照自己的兄弟家庭,关爱自己的孩子(非常得爱伊丽莎白自己的和领养的孩子们),他幽默风趣的言谈举止。而伊丽莎白,虽然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她如女王一般的架势;她富有得可以抵上一个国家的财富;那些炫目的珠宝;她和伯顿奢侈的生活。但除此之外,她是个非常有慈爱之心的女人,她内心坚强又脆弱,但是每次都能在生活的打击和重压下重新振作起来。她对自己朋友的帮助(在她的同性恋朋友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出车祸时,泰勒拔出了两颗卡在他喉咙里的牙齿。),她对自己孩子的深爱,无一不感动着我。对于她热爱的珠宝,她也一直谦虚地称“拥有珠宝只是暂时的获得,我们都不过是‘美’一时的守护者。”

  由于担心理查德·伯顿的名字和生前的作品被人们逐渐遗忘,伊丽莎白女士给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伯顿写给泰勒的情书和便笺、她自己的自传等)。她说:“我不在乎你们怎么写我。上帝知道,我已经听过各种各样关于我的评论,只要你们尊重理查德就行。”

  理查德去世后,伊丽莎白拒绝了所有公开谈论伯顿的邀请。多年后,即使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Larry King 也无法让她开口。“那些回忆属于我。”(原文翻译的是:那些都是我的回忆)

  是的,他们之间的爱恨情愁,虽然书中给了我们十分详尽、生动的展现,但是那些更加令人激情澎湃、又攒人泪下的细节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真正懂得、真正明白。那些回忆永远是属于他们的。

  最后,我想向这两位伟大的演员致敬!平凡的我们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其实生活中,每个当下就是最特别的时刻。我们没有金钱、没有美丽、没有名声、没有关注,但我们有自由,有空闲的时间,有亲人家人的陪伴。

  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这些当下的时刻都会成为过去,然后所有回忆过去的日子,无论好坏,都是无比美好的。

  《烈爱》读后感(八):中国图书商报:《伊丽莎白·泰勒与理查德·伯顿:假戏真做的故事》

  郑渝川

  好莱坞金童玉女理查德·伯顿和伊丽莎白·泰勒在参演1960年代的史诗巨制《埃及艳后》时,假戏真做,“不可遏制的欲望升华成了爱情”。他们的偷情丑闻被放在报纸头版,与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古巴导弹的新闻放在一起。而记者对他们的追踪,也直接开创了娱乐圈狗仔队模式。

  总有一些假戏真做的故事,其中的一个女人叫伊丽莎白·泰勒,其中的一个男人叫理查德·伯顿。

  在《埃及艳后》中,女主角“尼罗河女王”克莱奥帕特拉(泰勒饰)与自己丈夫的侄子(伯顿饰)成为情侣,最终结合。惊异的是,两个主角——泰勒和伯顿假戏真做,从片场偷欢到公开的出双入对,各自背弃家庭,走在了一起。这契合了《埃及艳后》的剧情:男主角与女主角“不可遏制的欲望升华成了爱情”。

  用“世纪之恋”来形容泰勒和伯顿的结合,并无不当。美国作家萨姆·卡什纳和南希·勋伯格根据大量资料特别是泰勒本人生前独家授权资料,写成了《烈爱:伊丽莎白·泰勒&理查德·伯顿的世纪婚姻》(以下简称《烈爱》)一书。书中披露了伯顿写给泰勒的四十封情书,以及泰勒中年时出版过的传记作品未曾披露的重要内容。这本书被公认为目前最好的一本泰勒传记作品,电影改编版权已被派拉蒙电影公司拍得。

  泰勒和伯顿一生都经历了多次婚姻,两人均视对方为自己的最爱。伯顿先于泰勒27年去世,泰勒知道伯顿的死讯时,晕了过去,后来她说,“知道他去世的那一天,我仍然疯狂地爱着他。我想他也爱着我”。为什么这两个相爱的人,会两次结婚又两次离婚,在浓情相爱时不断伤害着对方?

  《烈爱》一书就此作了解答。从偷情伙伴到夫妻,泰勒为伯顿做出了极大牺牲。她希望自己的丈夫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演员,为此她可以一连数年不接新片——长期不接新片,让老观众的记忆一直停留在那个纯情玉女印象,因此,几年后,当稍稍发福并尝试新角色挑战的泰勒复出时,老观众拒绝接受,年轻人更视她为过气人物,嘲笑她的丰腴体型和老式的珠光宝气。而在伯顿这一方,名气大大逊于妻子让这个威尔士矿工的儿子深感自卑。伯顿得以成长为顶级男演员,主要得益于泰勒的帮助,泰勒促使他勇敢面对自己的恐惧,包括恐高、患有血友病、脸上长麻子等,但这些努力也进一步加剧了伯顿的自卑,并最终积累成为多年后数次背叛女方的冲动来源。

  但是,伯顿逐渐过气,多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而最终无缘奖项,自卑心理被激发出来使他常刻意挑衅妻子。而泰勒热衷收藏珍稀珠宝并大肆展示的做法,在当时开展“向贫困宣战”的美国,可谓大逆不道,连《纽约时报》都发表评论抨击这个虚荣过时的老女人。

  这些原因使得泰勒和伯顿经历了分手-短暂复合-突然离婚-复婚-再离婚的纠葛,但在分手及两次离婚期间,泰勒和伯顿反而可以更趋平静耐心地对话;但一旦外界认为神经质般的这两个明星又有希望复合时,两人却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新伴侣。1984年8月3日,伯顿酒后与他人发生口角,被推倒致头部受创,次日去世,年仅58岁。

  为了纪念伯顿,为了延续自己对他的爱,曾招致媒体和许多民众痛斥的泰勒站出来为艾滋病研究大声疾呼,要求美国政府和公众改变对艾滋病和同性恋的态度,并亲自募集了数百万美元用以寻求解决和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泰勒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伯顿年轻时曾有同性恋经历,还患有血友病(这两方面在当时都存在极强的社会歧视)——几十年前的丑闻演变到后来,孕育出这样一个伟大的创举。2011年3月23日,泰勒去世,人们纪念她,不仅因为她是一名电影演员。

  《烈爱》读后感(九):爱是救命的稻草

  伯顿本人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半遮半掩的的,从不否定。毕竟那个年代同性恋是罪恶的,43年他在牛津大学时曾经被同学举报过同性恋行为,潜过他的约翰·吉尔古德在53年还因为同性恋被逮捕过,所以他不可能故意卖腐炒作。

  在70年代中期接受一位朋友的采访时,他说他曾经尝试过同性恋,又说“很多演员都是潜在的同性恋”,“只不过我们用喝个烂醉来掩饰”,64年时他还曾经故意在舞台上把哈姆雷特演成同性恋来测试观众的反应。

  69年和71年时,伯顿干脆演了两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分别是《楼梯》和《硬汉》,票房惨淡,是很失败的尝试。

  伯顿这么执着宁可票房不佳也要演gay的原因可能是想给gay们正名,比如53年被逮捕的吉尔古德,那时候在英国同性恋被逮捕之后是很惨的,要送精神病院治疗的,有名人因此自杀的。

  同性恋一直以来都是最容易滥交和换床伴的群体,而双往往是情场高手无往不利。伯顿在19岁之前就和五个男人有绯闻了,这也是典型特征之一,他15岁时已经很受女孩子欢迎了,可能因为居住在他的同性恋养父家里,没有机会和女人在一起。

  在老维克时期,他人红了翅膀硬了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泡妞了,他应该是这时候彻底转为异性恋的。

  他早年是双,而不是被潜规则的直男。他一生都对同性恋很有好感,在同性恋是耻辱是变态的大环境下又那么喜欢演同性恋,并把自己的同性恋经历主动说出来,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而且看不出他记恨奥利弗和吉尔古德以及他养父菲利普,到死都始终和他们保持亲密关系。他的恩师埃姆林一直和他关系很好,在他死后还为他主持了葬礼和追悼会。

  从吉尔古德,奥利弗,菲利普和埃姆林这四个男人都曾经出来干涉阻止他和泰勒在一起的表现看来,他们更像伯顿的父辈恩师这种角色(已经老了不可能再有肉体关系了)。

  伯顿眼里一直没有他那个完全不负责的酒鬼生父,只有菲利普这个养父,伯顿酗酒犯抑郁症时泰勒也是把菲利普接来安抚伯顿的,伯顿亲生父亲死时别人通知他,他还问“是哪个父亲?”

  伯顿一直特别缺失父爱,所以他很容易把比他大很多的男人当成父亲一样的角色。

  他大哥比他大二三十岁,因为陪他喝酒醉后摔断了脖子瘫痪,没几年死了,这件事让他极度的痛苦内疚,开始自杀式地酗酒,用自虐自残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和泰勒的感情也开始破裂了。

  不得不说,小时候缺爱的人特别容易把感情当成救命稻草,要死死抓住,太重感情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

  他的情感细腻到什么程度?连狄兰托马斯的死他都能归咎于自己,后半生不断用各种方式补偿,甚至死后唯一的陪葬品就是狄兰的诗集。他对男人对女人的感情都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上的。

  《蓝胡子》的导演说“他平时是个非常聪明非常有头脑的人,但一旦喝的烂醉就会从一个讨人喜欢的家伙变成一个无比糟糕的人”。一个采访他的记者也说他“敏感脆弱得出奇”。

  大概是相由心生吧,看他的眼睛就给人这样的感觉,一个人太聪明了太敏感了总会有东西毁掉他,酒精是他逃避心灵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的东西。

  他的感情生活太精分,饱受双性恋的性向矛盾折磨。

  性向是引发悲剧的根源。从记事起就寄人篱下饱受他那个暴躁姐夫的冷暴力,经常吓的躲起来,亲爹甚至记不得他是第几个孩子。这大概让他起了寻求父爱的念头和开始抽烟酗酒。

  偏偏伯顿的养父,恩师,恋人奥利弗和吉尔古德都是同性恋或者双,这四个人教会他表演,所以他以后只要一演戏就容易被唤起同性恋的那一部分性向。

  伯顿称演员是最没有男子汉气概的职业,所以他拼命玩女人和试图转行当作家去逃避,用喝个烂醉来掩饰。

  起初他喝酒可以压制抑郁症,到了后来喝酒反而会让抑郁症发作。癫痫也是这样反复,从二十几岁一直到他死掉。

  他最后还是被他和泰勒的爱情给毁了。遇到泰勒之前他虽然在电影方面不算顶级,但在戏剧届真是红透半边天的,他几乎每年都会回舞台表演的,然而跟了泰勒之后为了圈钱居然离开舞台十二年。

  等离婚后再回来时身体已经又残又病了,这种高强度高密度丝毫不能出差错的舞台表演让他的脆弱的身体根本无法应付,只能放弃了。

  为了供养和泰勒在一起之后极庞大的团队,满足泰勒永无止境的奢侈生活,他真是拼了命拍戏赚钱。

  《血染雪山堡》里他从缆车上跳进瑞士冬天冰天雪地的河水里那一段我还以为是替身拍的,后来看花絮才发现居然是他自己拍的,他的坐骨神经痛,颈椎的旧伤和肩周炎是绝对不能受冷刺激的,后来果然跛了,手臂也抬不起来了。

  《烈爱》读后感(十):信息时报:因为爱,所以爱

  郑渝川(书评人)

  电影公司总希望通过翻拍经典作品来获得能够更可靠实现的票房预期收益。1960年代,美国电影巨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就翻拍了1917年默片时代的史诗巨制《埃及艳后》,本来以为可以将开销控制在中等预算影片的支出水平,本来以为可以带来超高的票房。但这两个预期都因为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而被打破。

  这个女人叫伊丽莎白·泰勒,在《埃及艳后》中担当女主角“尼罗河女王”克莱奥帕特拉的饰演,通过软磨硬泡将片酬从她个人当时的12.5万美元提升到基本片酬100万美元、每周3000美元生活津贴、超出拍片计划补偿额外的每周5万美元,以及影片总利润10%的分红。泰勒是此片拍摄严重拖延、成本激增的重要原因。

  然而,让《埃及艳后》这部巨制片彻底成为票房毒药并险些导致福克斯因巨亏破产的原因,还与伊丽莎白·泰勒引发的别的事端有关。两个主角——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当真走到了一起,她和他背弃了各自的家庭,从片场偷欢到公开的出双入对,让关注大片《埃及艳后》的娱乐圈记者都马上转入这段偷情丑闻的追踪报道。

  偷情主角令人惊诧的分别结束了各自的婚姻(伯顿离婚较早,泰勒是在跟伯顿成为伴侣两年后以放弃部分财产为代价,才结束了原先的婚姻),继而走在了一起,这其实惊人的契合了《埃及艳后》的剧情:男主角与女主角“不可遏制的欲望升华成了爱情”。《烈爱》一书特意提到,《埃及艳后》中,伯顿饰演的安东尼在抛弃他的士兵去追随克莱奥帕特拉时,抛弃了自己的羞耻心;而后他和克莱奥帕特拉被屋大维打败,残余部队弃他而去,安东尼找不到人杀死他,好让他死得有尊严,哭喊着:“这难道就是最终的抛弃吗?这是我自己造成的!”“无论是艺术上还是生活上,伯顿会经常觉得是他自己造成了最后的抛弃‘这是我自己造成的’。”这种无奈感、自我抛弃感,贯穿了伯顿与泰勒的爱情、婚姻全过程。

  泰勒为伯顿作出了极大牺牲。她希望自己的丈夫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演员,为此她可以一连数年不接新片——这个选择对她本人的演艺事业的损害是决定性的,长期不接新片,让泰勒的老观众对偶像的记忆一直停留在那个超级无敌的纯情玉女印象,因此,几年后,当稍稍发福并尝试新角色挑战的泰勒拿出新作品时,老观众首先不认同,还把这个账算在了伯顿身上。更糟糕的是,恰逢风起云涌的1960年代,社会风潮和时尚观念都在发生剧烈转变,泰勒曝光率的减少让年轻人直接将她等同于过气人物,嘲笑她的丰腴体型和老式的珠光宝气。

  而在伯顿这一方,尽管他得到了泰勒的支持和指点,但名气大大逊于妻子还是让这个威尔士矿工的儿子深感自卑。伯顿得以成长为好莱坞、欧洲乃至全世界顶级男演员,主要得益于泰勒的帮助,泰勒促使他勇敢面对自己的恐惧,包括恐高、患有血友病、脸颊上长有麻子,等等,但这些努力也进一步加剧了伯顿的自卑,并最终积累成为多年后数次背叛女方的冲动来源。

  伯顿和泰勒在相爱的同时,也一直在相互伤害。泰勒担忧伯顿继续与她结婚前勾搭合作的女演员的作风,而伯顿更担心自己貌若天仙的妻子成为其他男人的目标。两个人分开参演电影时,一方回到另一方片场探班,甚至明确无误的“监视”自己的妻子(丈夫)与异性主演配戏。两个人在公开场合经常相互抬杠和吵闹,以此为加深感情的固有方式,却忘记了争吵的积累,毕竟会造成矛盾的升级。

  这对明星夫妇都喜欢用巨额金钱购买礼物送给对方。伯顿不止一次斥巨资购买竞拍的珠宝送给妻子,败在他手下的竞拍方包括希腊船王、中东王室和美国金融家。而泰勒则更倾向于在经济上作出牺牲,以支持伯顿写作、继续参演莎士比亚话剧等形式,满足丈夫的诗人和话剧演员梦想。两个人的相互支持,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最让泰勒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在年满40岁的时候,她的事业不断滑坡,又欲罢不能,还不能不分出精力去预防自己轻佻的丈夫出轨。她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直害怕看到的消息,伯顿勾搭了阿兰·德隆的前妻娜塔丽·德隆。尽管泰勒原谅了丈夫,但伯顿放任自己成天陷入酒醉状态及酒醉下的失控行为,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能让人忍受。

  在这样一种复杂紊乱的爱情、婚姻、生活状态下,伯顿渐渐走向了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1984年8月3日,他与朋友到酒吧观看足球比赛转播,与他人发生口角,被推倒了,头撞到地上。第二天,伯顿经抢救无效死去,年仅58岁。

  伯顿死前在床边用红色墨水写下了莎士比亚诗句:“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我们的狂欢已经结束了……”

  泰勒知道伯顿的死讯时,晕了过去。后来,她说,“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我仍然疯狂地爱着他。我想他也爱着我。我认为他会永远在那里,在电话的那一头,即使我们不在一起,我知道他仍然在这个世界上”。泰勒手里有一封伯顿1984年8月2日寄出的信(在伯顿死后几日送达,在信中,伯顿表达了想和她复合的愿望),从那时起,到2011年3月23日(泰勒去世),她一直保存着那封信。

  发表于信息时报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08/05/content_1816055.ht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烈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