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惜君如常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惜君如常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1 03:2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惜君如常经典读后感10篇

  《惜君如常》是一本由雪小禅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5.80,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惜君如常》读后感(一):单调生活需要优美文字来增添色彩

  作为一个男生,其实不太喜欢这样的文学,但看完后觉得这样的方式其实挺好的,没人求你看,你觉得好看推荐,觉得不好看下次就别看了。全新的文学形式生活中点点滴滴随笔的形式,把自己思想感情,对人生,对感情,对社会万物,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独到见解,并汇编成册,分享给别人,让别人认识真实更美好作者

  雪小禅在《忽尔盛开》里说:喜欢文字的人,大抵是命数。难以逃脱文字的纠缠——那些柔软卑微慈悲、纠结、疼痛、缠绕……那些与生俱来要命物质,如影随形,终生不肯放过你,只要你还活着,它们像青苔,像菌,随时、随地,四处蔓延。

  我就是属于这种人,对文学,对文字,对书的热爱欲罢不能,文字的优美,文字的力量,就像人类潜能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它到底有多厉害

  它的封面就非常的美好,就像前面评论所说的那种,很吸引人,红漆的封皮,勾起很多人的回忆,书就像老物件一样需要时间沉淀才能看出它的好坏,才能欣赏到它的真正的美。

  雪小禅的文笔是优美的,她很擅长意象比喻,然而从这些优美的文字中你能看到她对生活富于情感的心。雪小禅的文字功底可见是十分深厚的,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见解她是带着一种浓厚的,饱满的私人情感去融入到这些一笔一画,一腔一调中去,所抒发的感想不是泛泛而谈的空话,而是结合日常之中的观摩体验有感而发的一次痛快淋漓的抒情。这种抒情的文字里更能看出她写作模式成熟,她把各种风格书法字体拟作各种形态植物,这样的比喻生动而又贴切,一个人究竟要把各种字体的风骨筋道觉悟的多么彻底才能有这样由衷的感叹

  张爱玲在雪小禅的文章出现频率极高,雪小禅喜欢这个民国才女,对这个才女充满了敬佩之情,却对她的命运深感同情。两人的人生命运有着惺惺相惜之情吧。雪小禅的散文还有一个清丽之处在于用词上,她的用词十分恰当得体平实的文字最突出地方就在于高度精炼的词汇,让文章更有文采。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美感十足,恩,她的这些感悟是美的,但并没有太多太深,平淡中的生活发现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教我们如何生活,如何优美的生活,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历史文物

  他对书法,绘画戏曲,甲骨文的热爱跃然纸上,对程派的偏爱,赵孟頫妻子管道升的喜爱英雄相见恨晚,对苏轼豪放的敬佩,对现代隐士僧人追求而敬佩,其实这本书都能体会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人生,而在人生中平常一样热爱生活,惜君如常!

  感谢岁月静好小站对我慷慨赠书,对我的信任,非常感谢,希望它越办越好越来越多人参与喜欢!

  《惜君如常》读后感(二):从前慢,而今如常

  最近在看雪小禅的新书--《惜君如常》。看了一半下来,觉得有点堵得慌,就像吃东西堵在胃里,胀气,不上不下的那种难受

  喜欢上雪小禅的文字,是结婚前的事。她那浪漫唯美空灵的文字里盛满恬淡气质仿如站在山野烟火人间精灵,与这世间保持着距离,却又蓄满随时步入凡世的力量。

  那时的我,读着雪小禅的文字,静静咀嚼文字里包含的对喧嚣的疏离,对生活的热爱,对独处的敬畏。甚至也曾模仿着雪小禅的文风,写起了文字,学着小禅一般,在独处的时光浇灌自己的心灵,在单薄日子丰满生活的点滴,用简约的心与性,塑起盛大的人生。那时的小禅,是导师,是引路人,是生活和美的引渡人,她明媚了我少时阴郁的时光,充实了我微时虚空身心

  只是,现在的我似乎读不懂小禅了。

  也许,世事的迁移,人心转变,人的所求所追皆会改变。从前静沉,现在跳脱。也许有人说,越老越跳脱出了桎梏自己的条条框框,越老越能融合于这个世界。与世融合是好的,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说明我们与自己握手言和从容接受了自己性格际遇乃至环境无能为力部分,与这个世界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相约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地走进时间的荒芜里。只是,从前的清,从前的澈似乎也随之消散了。未能在烟火尘世里保持清澈的本心,到底是好还是坏?

  小禅的新书里,堆叠了许多的东西。说戏,说人,说事,说物,但似乎相比从前,那份赤诚本心少了许多。如同,从前在山顶向下赏美景,而今身在美景里,在缭乱里疲了,倦了,气息都弱了。说不出那戏、那人、那事、那物里脱俗的清脆,只是不断堆叠着俗不可耐的遇见曾经。我有点消化不良了。

  说是才尽,却也不尽然。在她的微刊里,衬着唯美的影像,她的文字依旧如梦如幻,直抵灵魂。可转换至写实记录,却总有种尴尬的不忍直言。她的介绍里,有了“生活美学传播人”此类的定语,让我想起曾经喜欢的秋小愚。我也曾喜欢他的文字,觉得有趣亦有气场。可渐渐地,她的头衔不再只是一个写作者,还是亲子专家,美妆达人,所有的对外传播推广焦点不是她的文字,不是她的思想,而是她长得像哪个明星,以及千篇一律的所谓“思想的闪光点”。当时的反映是果断取关。因为写作人的那份纯粹不见了,清澈不见了。在这文字的当红时代里,如何让文字最大程度最快速度的变现成了许多人的目标。文字里的诚意不见了,为了迎合时代,贴近效率,只得走进美景成为美景推广美景,如同每一处绝美的风景区,其最美的时光是在未被世人皆知之时,待到成为旅游热门景区之时,也已颇有尘世的俗气

  再说回雪小禅,个人觉得她写的最好的还是散文随笔,无关人、事的那些散文,堪称唯美。她的文字一旦带入现实,就会呈现出一种力不从心的尴尬和生硬。这一点,在我读《裴艳玲传》的时候就有深切感受。与她往日的那些文字相比,此传写的真心一般,甚至略略有点不得其法。写出了神,却没有韵,想要出尘,却勉强出彩。她的文字是小我的唯美,是闺房私语的细碎,有精致有从容,但却不适大气端庄的人物传记生平写实。如同烘焙糕点一般,精美可口,但只是我们丰富生活的佐餐点缀,而无法充当一日三餐饮食

  《惜君如常》读后感(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了那么久的雪小禅,你读懂雪小禅了么?——我总以为自己喜欢看雪小禅的文章大抵是雪小禅的文字有一种灵性,她对事物敏锐洞察力总是让我惊叹,她笔下的那些比喻总是让我在自己高中时期作文上屡次模仿。早些时候在她的小说杂志上的随笔上都能找到一种共识,这也许就是她的文字带给读者的魔力,雪小禅在《忽尔盛开》里说:喜欢文字的人,大抵是命数。难以逃脱文字的纠缠——那些柔软、卑微、慈悲、纠结、疼痛、缠绕……那些与生俱来的要命的物质,如影随形,终生不肯放过你,只要你还活着,它们像青苔,像菌,随时、随地,四处蔓延。 书面以及主题颜色像极了姥姥家摆放了多年的红杉木柜子釉质下尘封多年却依旧光泽如新的红漆,轻轻翻开它就像是打开一封温润家书寺庙经幡的朱红色,给读者一种远离尘嚣的清静之感。雪小禅是以小说起家的,虽则她很会以故事取胜,但也没有把散文写成小说,她只是写出了更为深邃意蕴,更为高远境界。这意蕴和境界无须华美辞藻,与技巧也没有什么关系,却与作者的心性和灵魂紧密相连。《惜君如常》以日常里对传统文化,生活之物,山河岁月的个人情感抒发。 雪小禅的文笔是优美的,她很擅长意象的比喻,然而从这些优美的文字中你能看到她对生活富于情感的心。雪小禅的文字功底可见是十分深厚的,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见解她是带着一种浓厚的,饱满的私人情感去融入到这些一笔一画,一腔一调中去,所抒发的感想不是泛泛而谈的空话,而是结合日常之中的观摩体验有感而发的一次痛快淋漓的抒情。这种抒情的文字里更能看出她写作模式的成熟,她把各种风格的书法字体拟作各种形态的植物,这样的比喻生动而又贴切,一个人究竟要把各种字体的风骨筋道觉悟的多么彻底才能有这样由衷的感叹。 张爱玲在雪小禅的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极高,雪小禅喜欢这个民国才女,对这个才女充满了敬佩之情,却对她的命运深感同情。雪小禅的散文还有一个清丽之处在于用词上,她的用词十分恰当得体,平实的文字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高度精炼的词汇,让文章更有文采。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美感十足,恩,她的这些感悟是美的,但并没有太多太深,太实质性的东西。雪小禅在书里写:我始终觉得好的文字跟人的相貌有关系。作为读者我更认为与人的心性有关系,这样说更靠谱,人的心性影响着人的相貌,又影响着你的文字。 我更喜欢她对书法的一些感悟,来得实在,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她眼里的书法字体仿佛具备了情感的活物,每个书法家的书法风味别具一格。她把字体的形态特征加以形象的比喻描述活灵活现,凛然的老松,请挺拔的法梧,疯狂玉兰柔弱柳树……雪小禅说:书法说到底,是和血脉体温情绪紧紧捆在一起,是和日常绑在一起。书法最高境界是人书俱老,人的最高境界呢——也是还原到最初,安静地来,安静地去,富贵吉祥波澜不惊风雨雷电,淡然一笑。雪小禅在陶醉在这些书法名帖里,悟出了几分禅意。 《惜君如常》是收录于新书中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和妻子管道升的佳话夫妻两人以诗和好,雪小禅在字帖中窥见了两个人爱情细节,两人的岁月情深。爱情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分一秒,粥饭茶帖,两人的情感从日月积累中才如此深厚。惜君如常,这短短的名字里却包含了所有日常平淡生活中的深情,温美好,一往情深。雪小禅以此名冠以全书的名字,不仅对这样的情深表达敬羡之情,也是生活日常看书赏画深情流露的一种表达。 雪小禅的散文清清淡淡,读来却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她文字的功底深厚,也拥有一个写字人的品性。在现代快节奏城市生活中,阅读她的文字,总能获取些许心灵的清静。

  《惜君如常》读后感(四):禅园听雪

  读书会要求推荐一本书,我脑海一闪而过《惜君如常》,大概书名好听,简直脱口而出。当然也是作者雪小禅本人深的我心了。

  雪小禅是谁,听名字仿佛妙龄少女。如果你在读书时代经常看《读者》《意林》《格言》等杂志,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我犹记得那会儿,一买到杂志,看到目录里有她的名字,一定先翻到她那页文章去品读年轻时看的都是她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几乎没有读过她出版过的书籍。一门心思兜转在时下流行的书中,就这样好像把她遗忘在了岁月里。

  直到有一天,我去城西的博库书城买书,在一楼的展柜上看到一本书,她写的,书名叫《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一翻开我就舍不得放下了。书里写了一个个她身边的人,真实存在的,精神程度饱满的低温女子,一页页翻下去,全是人间真味,仿佛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生活圈。那日下午,我点了一杯奶茶坐在书吧里,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书。

  再后来关注了她的微博,微博里的她充满烟火气息,她的家叫“禅园”,客厅里挂了一副“禅园听雪”的横幅字画。家里到处都是坛坛罐罐,淘来的各式器皿,她经常发布一些美食,不是那种看起来特精致的,是她亲手制作的“粗茶淡饭”,富有生活气息。有时候会发布一些短视频,视频里的她在厨房里一边做菜一边唱戏,未见其人,只闻其声,余音缭绕,仿佛一个活在现代的古人

  去年的夏天,在微博上知道她要来杭州,好像是美学讲座,顺带为朋友品牌宣传,我立马报名了。一个人前往,在解百新世纪的楼上,一落座,发现四周都是比我年纪大的人,想来雪老师是70年代人,也不觉得奇怪,很快小小的大厅就坐满了人。雪老师在万众瞩目中上了台,高个子,大概有170cm的样子,一点都不摆架子亲切随和,我看她的动态以为她是清冷的人,不善言辞事实上恰恰相反,她大概是场上说话最多的人,言辞幽默,讲她的那些趣事。如同一个远道而来朋友,在你面前聊磕家常一样,席间大家频频发笑。她说:我从不买名牌,对奢侈品无感。的确如此,她全身上下朴素,脚穿几十块钱的帆布鞋照样乐得自在。在《素莲》一文中,她也提到,她和素莲对昂贵牌子一概不知,宁可去街边小店里淘衣服,日常的护肤品限于妮维雅这种,不介意变老长皱纹。LV、GUCCI对她们的吸引力,远不及一个历史悠久的陶罐子

  她还说起,自己的书稿都是手写的,我恍然大悟,那些在微博里看到的书帖原来就是她的稿子秀气毛笔小楷,竖行整齐排列,比起在电脑上码字,一笔一划写在纸上,似乎更加意味深长。她说她很爱来杭州,因为苏东坡,最想回到宋朝,和苏轼做邻居,说苏东坡每次流放到一个地方,就钻研出一个菜,生活的磨难打倒不了他,是个坚韧的人。快结束的时候,雪老师应众人的要求唱了一曲,像一个专业的戏曲家。她自己也笑称“我不是个作家,我就是个杂家,我又会写字,又会唱戏,又会摄影,画画,设计衣服,书法...等等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那日,我空手而来,没有带书,遗憾没有签到她大名,回去后我立马买了一套她的书,从《繁华不惊,银碗盛雪》到《惜君如常》。看她写山河岁月、传统文化,看她写戏曲,写各类诗词画家,写伶人,写日常生活,写身边友人,写她的过往青春,知道她为何常年带着墨镜。她对每一个感兴趣的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审美和研究,每一篇都能沉淀出不少知识。在如今热点文盛行的时代里,她的文字算是一股清流。

  看到她把生活过成诗的样子,甚是羡慕,但雪小禅有经济基础和人脉基础,所以才能按照意愿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吧~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只是落在俗世中摸爬滚打,看她的日子,有时候像在看一个精美橱窗中的摆设,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她矫情做作。网络上对她褒贬不一,在我眼中,她的文字功底还算深厚,词句拿捏的也精准,生活中一身素衣,去旧市场收集小物,算是当代慢生活的一个女性代表了。

  “以生活的静默抵抗世俗的粗糙,底色里有照见,有懂得,有地阔天高”,美好寄语,摘来共勉。

  《惜君如常》读后感(五):人未老、书尚嫩,岁月仍需阅历

  人未老、书尚嫩,岁月仍需阅历

  文/Sofia

  本文首发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春节前,随手拿了雪小禅的新书《惜君如常》打算飞机上阅读。

  岁月荏苒,雪小禅红了那么多年,文字的风格始终如初。

  我依然如当年一般,并不喜爱雪小禅的文字。只是,这些年来,我的爱憎分明竟然也被时光打磨了棱角,不再那般非黑即白、不爱即憎。我会尝试着去接触甚至接纳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这不是“低眉”,也不是“慈悲”,而是想让自己更加“丰满”一些,不再是往日单调的黑白灰。

  和很多走文艺路线的各种“家”们一样,文艺范作家雪小禅的文字,美则美矣,灵魂虽有,却难免带有浓重的刀砍斧斫的痕迹,“作”得狠。

  假如读者是愤青时期的我,对于这样的文字,心中一定是嗤笑鄙夷的。诗歌般的语言,描述的虽然是各种风物,雅致风趣有情调,但是文字背后,张扬的却是另一层意思:你们快来看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般风雅,我写出了他们的美、他们的底蕴,是因为我正是一个无所不通的有文化有格调有内涵的系所罕见的美好女纸……

  而今天,我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种“作”的文字。听戏、喝茶、看贴……纵然难脱炫耀、卖弄、自夸的嫌疑,却也无法否认另一个事实:作者的肚子里或多或少,还是有那么一些知识沉淀的。

  因为自身文化修养不足的缘故,某种程度上,我体会不到作者笔下所写的那种“好”,也领略不到作者所提及的那种“震撼”,难免认为作者写得有些过了。

  同时,有些东西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譬如最近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而红火起来的一句诗“杏花春雨江南”。读来,口中遗留的是一种韵律的美。但是,诗词画面的美,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中国的文人,都有江南的情结。但是,江南到底美成什么样,春来江水又是怎样的绿如蓝,那一把行走在春雨之中的油纸伞又是怎样的韵律,那漫天飞舞的杏花又是怎样的美艳?这些,都只能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梦里。一千个人,便有一千种江南的杏花春雨。

  雪小禅们的刻意就在于,用自己的理解去固化一种江南。

  这种刻意,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文字表达的枯竭、单一。

  就像写到书法,《惜君如常》一书中过于高频出现的一个词就是——人书俱老。

  可是,什么才叫做“人书俱老”呢?王羲之的“老”和颜真卿的“老”肯定是不一样的呀。想来,此“老”与彼“老”之间的差异,雪小禅本人也是不清楚的,只能以一个统一而模糊的万能概念“人书俱老”来表达。

  雪小禅写到戏曲时,虽然也高频表达了震撼这样的感受,但是这种震撼与那种震撼之间的差异,她却是细化了的。有的,是艺术家的嗓音、气场所带来的震撼,有的,却是乐器、词曲带来的震撼。

  雪小禅对戏曲的懂得,应该比她对书法的懂得更多。

  我并不懂戏曲。元旦下午在国家大剧院听的新年音乐会里,有一段魏春荣唱的昆曲“游园惊梦”的片段。词虽美,但是落到昆曲里,我却是一个字也听不懂了。我儿子更是不解风情地在一旁小声咕噜:“她们唱得什么呀,怪声怪气的。”

  突然就想起了淮剧。

  我记得我奶奶在世的时候喜欢去戏院里听淮剧。

  我上初中的时候,某一次期末考试期间,中午吃完饭后,父母都去上班了,留下我在家中楼上复习看书。等我看着时间差不多该去学校考试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被锁在了家中!我奶奶为了赶下午淮剧的场,只顾着锁了门去戏院,浑然忘却在家里复习备考的我。

  我又气又急,幸好还能急中生智,打电话到我二舅妈家里(那时候只有尚未普及的固定电话,没有手机),让我二舅妈找来锁匠,将家里的门锁砸了放我出去。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奶奶也过世近二十年了。故乡的小城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坏,听淮剧的老人们渐渐都不在了,人们更习惯看电视、上网这样的便捷式娱乐活动,戏院也早已租给商家另作他用。淮剧是什么,除了这么一个名词外,我真的是一点儿知识储备也没有。

  写到此,我还真的就去往上搜索了一些淮剧来听。

  第一个点开的视频是《莲花庵》。原因无他,仅仅是因为我的老家的确有一座叫做莲花庵的尼姑庵,香火颇盛。视频有些老了,像素极差。

  我以为我是不喜欢戏曲的。但是,事实上我并没有想象中那般抗拒。唱词传入耳中,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这种江淮官话,其实早就植根于我的血脉里。生于斯、长于斯。是故乡的声音。

  但是纯粹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我也未见得有多喜爱、多痴迷淮剧。毕竟,文化与文化之间有了疏离、有了隔阂。

  我们这一代人,生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百花齐放的各种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成为主流的,会铭刻在当代人的脉搏上,而那些非主流的,也许终将消逝在时光的长河之中,成为史书之中或者人们记忆里的一笔。

  互联网产品有一个721的格局:第一名占据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占20%;其余所有瓜分剩下的10%。

  我觉得文化产业也有一个类似的格局:被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文化产业会蓬勃发展、生机盎然,而那些瓜分剩下的10%的扶持份额的小众文化,也许终将式微,最终不复存在,只能遗留在史书的尘埃之中。

  就像汪涵在《有味》一书中讲述的祖上曾给清宫做弓箭的聚元号传人老杨,如果不是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宣传,聚元号的生意奇迹般的火了,老杨得以重操旧业,也许老杨至今仍然只能依靠开出租车来养活自己,传统的造箭术也许就此失传。

  记得春节期间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打树花”这项传统技艺,因为危险度极高、经济收入却极低,导致无人愿意去学,而这项技艺也终将失传。

  人未老、书尚嫩,或许我们无力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无力扭转传统失传的结局。但是,仅仅从增加见识、丰满自我的角度出发,也是值得我们去体验那些曾经并不待见的传统与文化。何况,没准儿哪一天,也能如雪小禅一般作作地写上几笔,就当是为传统为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