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时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岁时记读后感10篇

2018-09-13 03:0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时记读后感10篇

  《岁时记》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岁时记》读后感(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此致我亲爱姑娘

  不知是在哪里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命如雨,看似美丽,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潮湿,那些无奈寂寞,并且以晴天幻想度日”,很文气的一句话,却也道尽了人生诸多滋味。恰如《岁时记》一书中的故事,透过两个颇有才情女孩在日本的相遇相知,于是在日常琐碎中又再次展现了这现实生活的百转曲折

  故事中的两个女孩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心事,正如一向明媚的陆明,却喜欢上一直把自己视做小孩子的顾舟,又如坚强的孟荻,恰拥有着一段凄凉身世。又或许像一开始我们总以为是陆明保护着孟荻影响着她,却不知一切都在发生变化(随季节更替变化而变化),那个坚强的女孩孟荻恰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陆明。同时,她们有自己的忧愁烦恼却不强说愁,但这大抵上也算是文人自身所带的清高了吧。

  读完书想的东西也很多很多,曾经也说过类似喜欢羡慕甚至是想成为那类文艺范的女孩,但到底不能免俗,终究我还是一个俗气之至之人。就像书末,依旧没办法理解孟荻和陆明的“绝不打扰”,只能是憧憬期待这样一份“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友谊

  当然,经常听到的一句形容友谊的话便是“君子之交淡若水”了,不禁想用这来形容孟荻和陆明,相处之间并无“轰轰烈烈”,恰恰细水长流,常将那误认为越界的友情,却也发现二人只是太过相似,不免惺惺相惜。同样带有文人的清高、孤芳自赏,但所幸她们还有彼此。尽管随着陆明的率先向生活妥协,一切便难以维系,渐渐也脱离轨迹

  或许自己仍旧没法成为诸如陆明、孟荻这样的姑娘甚至说是结交到这样的姑娘,因为在她们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着兴许是不肯轻易托付的真心,那份骨子孤寂敏感终究还是与自己格格不入。但我想,我总归遇到一个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姑娘,来交换彼此内心更为深刻的东西。但我想,我遇见的那个姑娘,在我对她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时,当然,她绝非是选择恬淡一笑,而是会豪迈捧起杯子一饮而尽。也许并不会如书上那样“文艺范”十足,但追求同好的心境终归是一样的。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那个和自己“能饮一杯无”的姑娘。

  《岁时记》读后感(二):《岁时记》--夜深忽梦少年事,三生石畔枕上书

  不是爱掉书袋的人,可是三生石的故事,最早的确是形容和尚圆泽告诉投契的书生李源,自己死后十三年,杭州天竺寺外大石之畔,仍有一面之缘。李源不负前约,终得一见--牧童口唱《竹枝词》一首,便是“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这般知心守信、存性、重情的人,的确世间罕有;这样令人动容的友情,自然会成为人人敬羡的佳话,惹得多少外冷内热的人叹一声“谁舍谁收”。这个故事要打动两个身在异国他乡心思透净的女孩,估计用不了半分钟,但是,她们不会想到,不算长久的相处后,自己会成为对方尚且年少记忆中,梦寐前后都难以释怀的“枕上书”。

  学文献学的陆明,学经营学的孟荻,两个人都才学满腹,清明自诩,偶然相见,就认下了一段不解的缘分。她们都是世俗眼光中“莫名其妙”的人:年纪都不算小了,却非要放弃庸常的平淡,大老远跑道日本学着他人弄不懂的知识;都全无去主动迎合世故之心,心中尽是彼此“直可托付全部的信任理想”的纯真;日常生活里的细节处,似乎都要用“无病呻吟”的诗文字句填满,满心是太“不着实际”的“文艺气”。但是,只有她们自己知道,正是这些无意识学习记忆的诗文,让她们在现实看似无锋、实则断得掉太多不坚固的“山无棱”的残酷中,一次次找到自我开解的“对应符号”--因为那么多诗,本就是苦中炼出来的,或是诗人们自己想躲出来的自语自嘲。日本古老的京都四季美景,成为她们能够结伴探寻、在对方的眼中和关爱里,找到自己内心深处值得被爱的自己的天堂。“老翅几回寒暑”一看就是北方人的手笔,而在植物与美景都那么多的古城,相互倾诉的唇间笔下,一花一叶,一屋一石,只此相遇,就不算辜负这一世。所以,并不是要顾忌他人带着阴暗心思的猜想,山盟虽在,锦书不托不过是为了对方记取一个最好年华中,明媚温静的自己。若是伤别离,最好不相忆。

  夜深忽梦少年事(唐·白居易),

  入骨相思知不知(唐·温庭筠),

  三生石畔旧精魂(唐·转世圆泽),

  到此踌躇不能去(唐·白居易)。

  撷句集锦,致无数女子少年心事中,那段最纯真的情谊--虽然,最后依旧是要对那个她说句抱歉,“终究,不想彻底丢掉你心中那个值得被爱的我自己,因为那个我,更舍不得忘了你”。

  《岁时记》读后感(三):此去经年

  收到这本《岁时记》,老实说我的第一感受惊喜的,再版之后的《岁时记》不说内容 ,单单只是这本书的外表来说就看出了很大的诚意,我爱读书,也爱收藏书,初拿到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无论是封皮还是纸张都是我喜欢类型,真的是一个惊喜。

  想读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直对奈良念念不忘,希望自己有机会一定要去奈良走走看看,而读着这本书也算是我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去过了,而读完这本书,更是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去一次奈良的夙愿。 我为什么会给出“此去经年”这样一个题目呢?因为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实在是有太多的所思所感了,甚至在看书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动容。

  说实话,书读到四十页的时候,我甚至还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觉得不过是普通记事的随笔罢了,并没有看到太多出彩的地方,可很快我的想法就被推翻。

  书中像诗一样的语言,对日本景物风俗描写,足可以见到作者是一个日本通,书中的每一个场景作者都自己去过,因此这些场景的描写才一次又一次令我动容。

  最令人动容的就是对小说里孟荻和陆明的情感描写,孟荻一人来到日本留学,遇到了与她心心相惜的陆明,孟荻本是一个沉默寡言细腻安静的人,而这样的人看似无所谓,可是想要让这样的人打开心扉却是太难,而陆明就是那个让孟荻打开心扉的人,她无微不至照顾她,她体贴入微,她们会一起去买书,陆明曾为孟荻跑了一条街仅仅是对方想吃稠鱼烧,她们一起散步,一起在雪夜里饮酒,一起过着春节,一起计划了无数以后的日子

  可这些以后终归抵不过现实,陆明在家人的催婚下,终是没有守住自己的本心和别人交往了,而孟荻只是笑笑说只要你过得好,就好。

  两个人没有人再去向前走一步,她们的关系友达以上,恋人未满,这两个在他人眼中般配的女孩最终还是错过了彼此,有时候所有的约定都抵不过现实的打击,而大多数人结婚也不一定就是因为爱,而是年龄到了,合适罢了,可合适二字又是多么的可怕,它让我们失去了挣扎力量,在生活中越陷越深。就像是书中的孟荻和陆明二人,明明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却还没有真正开始就结束这段感情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书中的她们一样,但我希望此去经年,却不该是良辰好景虚设,我们不该向生活妥协,抓住眼前的良辰好景希,望我们都能嫁给爱情

  《岁时记》读后感(四):忧伤成海

  随书赠送的《草木岁时记》或许是我最喜欢的,中岛.荻所绘的四季植物简单美好,在这烦躁的生活中,看这春华秋实是一种宁静享受忽然有一种想要远游的感触,年少时最向往的是苏杭与大理,因为太多的执念,也算走过。后来想去东京,奈良,那些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我想有生之年是不可留有遗憾的。四季更迭,岁月流淌,这漫长而又短暂人生中留下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唯有岁月给我们答案

  《岁月记》是苏枕书笔下的作品,这个客居京都的女子,喜欢植物与山林,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四时之物,春花,夏荷,秋叶,冬雪,这世界上最为美好的存在,然而我们的人生呢,坎坎坷坷的有过许久,有过爱情,有过遗憾,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生命里。书中的陆明和孟荻是两个敏感的人,在异国他乡彼此扶持与互助,他们有着过往,那些听起来也许微不足道的过往,却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选择,或是爱情,或是未来。喜欢文字的人多数都是敏感的,他们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字改写人生,却也是在文字中挣扎。陆明年少时爱过一个人,刻骨铭心飞蛾扑火般,可是那个人不喜欢她,他有所爱的人,与那个人而言,陆明是没有长大的小女孩,她天真,不懂成人世界里的感情。太过多余纠缠彼此都会受伤……。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是杨千嬅《再见二丁目》时的仿徨与无奈,我一直很是喜欢的,那一条街是否可以遇到那个人,而岁月漫长,是否可以等到那个人。苏枕书笔下的《岁时记》便是一种忧伤的存在,那些故事中的人和事是否会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以曾经的姿态林夕写到“岁月长衣裳薄”是否也是这种无助感觉呢?

  苏枕书的文字是忧伤的美,这种感觉犹如细水长流般慢慢的沁入到你的心里,不知不觉间也已泪痕婆娑,或许因为有着共鸣,我们年少时爱过的人,在经历物是人非的变化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开始新的生活呢?

  每一个人都会长大,然而年少时爱过的人却不会忘记。在最无助的时候,孟荻与陆明相互扶持,人生得一知己足亦。爱情大过天,飞蛾扑火后,有那么一个人陪你浴火重生也好。

  这样纯粹的爱情,这样纯粹的友情,多年以后,你还在我身边。

  《岁时记》读后感(五):再读岁时记(时隔七年)

  新版的岁时记小小一本,每天放在包里,随时可读。偶尔会自问,是什么时候开始读枕书,为什么要读?恍惚记得是博客和豆瓣时代迷恋戏曲的我无意间看到枕书的文字,她关于戏曲的描述情节清晰,细节动人,又不乏专业性眼光的评价,对于当时一只脚还在门外的自己是莫大的启发

  我羡慕她能看到一些现在看不到的曲目和演员,还有笔下人物所涉及的爱好了解文化,说到古琴、昆曲、古本、风俗,都能认真解释引经据典,绝无浅薄卖弄的口气,这是同龄人很难做到的境界

  平和谦逊笔触柔和文气,不带丝毫亵玩味。七年来,枕书一直保持了这种格调,非常难得,写字的人,能够同时具备敏锐感知力和灵动文笔,也非常难得。

  岁时记和流光的评价我其实七年前就写过,但写得泛泛,不够熨帖。但有一点我还是觉得对,就是每个女性人物(也包括个别男性)都有枕书自身性情的投射在,陆明、孟荻、顾舟、宋景、罗瞻他们彼此和谐共处,话题契合,关系融洽,不存在什么危险紧张的关系。所以读起来,感觉很舒服,会想继续看他们的互动,不会觉得“他们要不好了,我很难过”,对于小说里人际关系处理,我觉得枕书很从容作为读者的我,也很沉浸,不靠人与人的冲突增加戏剧性,靠细腻的描述和真切对话来填充,让人透过文字贴近那个世界,重现那刻风景,如今也是稀缺难得。

  岁时记里有地域的切换,人物视角的切换。都围绕着陆明和孟荻。陆明比孟荻更幸运成长环境也好,有顾舟指点学识,有孟荻相伴交心,还有宋景给的家庭温馨。虽然感觉陆明并不对这一切欢喜满足,遗憾总是有的。孟荻就是遗憾。(枕书写女性之间的相处实在太美妙了,无关枕席欲念,发乎情,止乎礼,珍重敬爱)

  范鸣之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不好,因为察觉到枕书用不柔和不克制词汇描述他,这样的人孟荻是不会接纳的,后来果然如此。

  虽然书中的人都是高学历知识分子,但也有读书人一面外的东西流露

  这种以词性推测人物关系走向方法,很有用。也看到了枕书自己说的文字洁癖,对于喜欢的人,用多少美好的词汇都不嫌多,而不喜欢的人,也不屑用喜欢的词汇来描述。

  又有一些可爱的细节,顾舟与陆明的相处,断代晚明服饰,带她去拜访琴师,陆明与陈凭看昆曲,描述场上演员的神态,陆明和孟荻共同沉浸旅途风物,亲密相处的种种,还有借范鸣之之口说出的东亚女性穿衣观,都令我反复细读。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和交流是可以这样的,虽然近乎理想,过于文雅,但也有真实根据,并不杜撰。枕书笔下的人物精神世界是很充沛的,并不和俗世生活矛盾,而是提炼和升华

  岁时风物,四时节物。我们的国度也曾有这样细腻纤丽的审美,敬天时,重物候。枕书的这个曾字,透露出无限意味

  京都是个可以呼应故国风情诉求的地方,我觉得,能给枕书写作欲望和细腻感知的地方,我也很向往。希望她能长久保持这样的风情格调,给人一些寄情的希望。

  :最近还在读高仓正三的《苏州日记》,以京都人的角度看苏州,也有趣。他在苏州的生活内容是学苏州话,听昆曲,买古本书,买唱片,拜访学者。可以和枕书在京都的生活对照了。

  《岁时记》读后感(六):重版后记

  此版已上市,贴个重版后记。《岁时记》是2009年冬天至次年春天之间完成的小说。由于生活窘迫,写小说一度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交稿时很潦草,一直以为遗憾。感谢编辑姐姐的好意,此书得到了重版的机会。回顾旧稿,惊讶地发现当年在故事里居然充斥忧惧悲哀的情绪,很令人气闷。那些人物的经历固然多数出于我的杜撰,但情绪却非常忠实,看清了过去的自己。一开始,想把故事里的人物改写得更勇敢、决绝一些,但还是放弃了,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改变而去篡改她们懦弱的选择。因此,最后只作了最小幅度的删改。

  从前对写小说很感兴趣,但没有全身心投入,也没有过艰苦的训练,写出来的都很不像话。给自己找借口说,“以后认真写一个”,却没有实现。三十岁时,还没有写出满意的作品,是一件比较沮丧的事。

  写完《岁时记》之后,还写过《不许流光入梦来》。当时想探讨女性的种种困境,却又潦草结束篇章,并出于一贯的软弱态度,让困于家暴的人选择自杀,让身在绝境的人重新被良好的婚姻及带来希望的生育挽救。这种逻辑令我惭愧且痛苦。而这也是我最后的两个小说,那以后有意识地作出“转向”的努力。在长久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中,慢慢走到现在。

  过去九年里,我搬了三次家,换了专业,一直在读书,也走进了婚姻。遇到过很多人,也与很多人告别。当年孟荻和陆明见过的京都,九年间也发生许多变化。消费税上调、公交票价上涨、海外游客激增、后继无人的旧书店突然倒闭……平时目睹许多更迭,默默叹息过,突然回忆,却罗列不出几项。世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无需我多言。“希望总归是有的。”陆明曾经讲过,实在是天真随意的喟叹。

  好在“岁时”还是一贯钟情的概念,京都又是特别注重节令变化的地方,差不多每天都有名目,密密麻麻写满日历,是古都漫长历史层叠积淀的遗迹。比如今天,贵船神社有乞雨祭,本月中真如堂有涅槃会,展出寺内所藏江户时代绘巨幅《涅槃图》。如果每年某一日都去做同一件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对这一天又期盼又紧张。拒绝时间流逝得太快,又希望明年还能见到今年的风景。这种心情对客居于此的人而言更为强烈,充满动荡与不确定的人生,有关岁时的约定更为郑重。我也曾像陆明那样,兴冲冲说,明年再来某地,下次一起再来。事实上常常不能践约。就说我很喜欢散步的地方、离家很近的真如堂,寺中墓园有一株种在崖边的巨大白梅,二月底到三月上旬,满枝香雪。梅雨时又结出许多梅子,捡熟透的吃,很甘甜。寺里人会拿这梅子泡酒。而也刚好是在今天,这株梅树已被砍去,因为梅根迸裂了崖石,恐有拱坏他人墓碑之虞。我无限惋惜,是从前对“失去”的理解还不够痛切。

  修改旧稿的过程中,我失去了亲爱的祖母。她生于1928年,姊妹排行第三,十八岁嫁给我的祖父,育有四子一女。我初中之前,都与母亲住在祖父母的旧家。小学某个暑假,曾写过一个章回体小说,每天跟在祖母后面读给她听。她说,好,好,你当心点眼睛。我问,有没有在听我的故事?她突然笑问起一个角色,你就让她去做尼姑了吗?不满我对人物的随意安排。我在她无限的宽容与慈爱中度过了安乐愉快的童年,对她的人生却所知甚少。她的离去提醒我正视时间的流逝,催我思考女性一生面临的种种问题。远游而未知归期的我,谨借此一隅纪念我的祖母,愿她安息。

  2018年3月9日黄昏,于北白川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岁时记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