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寄居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寄居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19 03: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寄居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寄居者》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寄居者》读后感(一):有意思

  无论是这种以回复采访方式来讲故事,还是一些情节处理都很有意思。会有一种这个主角并不是应该出现在书里面的人的感觉。就像身边的某个人一样,不会有一种故事里的感觉。挺奇妙的吧,看严歌苓的书。把文字运用的如此地步。也许没有什么所谓文学巨匠写的那么深奥。却让人的心情有着真实般的波动。了不起啊。不过遗憾的是,现如今她生活在美国吧,所以写一些现在的东西比较少。如果能以国内的视角进行创作的话会给人惊喜的吧。

  《寄居者》读后感(二):可惜不爱

  May 恰如那一个五月的女子热情大胆绽放在五月的骄阳里。她爱彼得,爱那个有如天使般懵懵的黑眼睛,可惜她于彼得不是一个非卿不可的存在。杰克布爱她,爱到哪怕为她打家劫舍也会让她过上好生活,可惜May的心里只是罪恶愧疚、一个有趣表哥和不能支撑一生长度的一点点爱。May最终还是放弃了她的爱情,爱情不能为她的卑劣正义,彼得也并不那样需要她。

  《寄居者》读后感(三):杰克布

  读完《寄居者》,其实倒不是说对于作者文笔以及架构有什么高谈阔论

  倒是想到了,人呐,在爱与不爱,其实自己还是分的清楚的,只要在心里有了埋藏,一旦有了导火索,马上就炸的片甲不留。

  就像是妹妹和杰克布还有彼得,妹妹和杰克布发生了的时候,她心里想,她是讨债的,也许这个词不正确吧,大抵就是恶狠狠的想,可是如果心里大致没有接受这个男人,能有机会把他的肩膀咬透也是不行的吧。

  彼得是她想象的过于美好一个男人,难说有没有迷恋过,只是这样理想化的迷恋是难以维持的,就像是淡水鱼在海水里待不了多久的。也很难说彼得对妹妹的感情,没有切实的关心,也想不到杰克布住在妹妹家里,缺少了恋人敏感。凯瑟琳都知道,杰克布是那种自己扛着太多苦也要让妹妹过上好日子的,宠着,爱着,油嘴滑舌着,这样才是日子吧,这就是那个叫做人间烟火的词吧。

  可能我还是女生吧,所以在一个女性视角写的小说里,我也会毫不犹豫跳下轮船,虽然,不知道妹妹那时心里是怎样的婉转千回还是心头血一热,但是我很能理解也很能知晓那等同于分手行径

  也好在妹妹和杰克布最终很好,也是唯一一个女人,并且对过去坦诚

  希望我也如此。

  《寄居者》读后感(四):阿玫和郝思嘉

  很多女孩 理想中的白马王子该是什么样子温文尔雅温柔体贴纯洁透明,带着不被世俗沾染的些许神圣?或许还要有那么点偶尔透漏出的不知所措和惹人怜爱的无辜。而粗俗、直接、带着不可言说的压迫感,那些黑马王子与白马王子们形成鲜明对比

  看《飘》时便为郝思嘉与白瑞德不完满结局伤心悲叹了一个星期之久,暗地里替白瑞德不值,郝思嘉怎懂爱情,只是被那青春年少蒙昏了头。看完《寄居者》又对书中周旋在两个相反性格的男人之间的阿玫而掩卷沉思,理想中的男友现实牵手者似乎总是对不上号。

  有位朋友一直不满自己的婚姻现状,认为老公不够细心周到,不够爱恋浓烈,不够专心一志,不够我的眼中只有你……为此经常吵架拌嘴,并暗自神伤。她认为夫妻间应该无限信任,透明白纸,点对点的爱与回报,执子之手眼不斜视口不乱开……我们经常跟她说,现实生活不比小说,没有那么完美无瑕的爱情等你采摘,珍惜现在就好。想必她是没有听进去的,虽然已经结婚生子,但她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只能是完美的,高尚的,理想化的。并为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苦恼,而忧心。

  很小的时候就读遍琼瑶的小说,那些表白词句男女主人公之间惊天动地生死相随的故事惹出了多少眼泪,填满了多少向往。也曾偷偷把自己安到女主角的头上去,想象自己经历了如此曲折感人一波三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才子佳人般的故事。可老天似乎并没有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亲身去体验一把,唯一的一次恋爱波澜不惊的走进了婚姻,以至于总觉得这爱情不够折腾、不够刺激、不够热血

  郝思嘉要的是年少时的那份仰慕,阿玫求的是一个落难少年纯洁依旧,但她们都以为自己遇上的是一个人渣,不但比不上那理想男子,更不配与自己长相厮守。你爱我?那又如何。所愿所求,都是那份追不到,求不得的镜中花水中月。她们都忽略了一直陪伴在身边甚至已经成为习惯依靠的肩膀,直到再也无法依靠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自己追寻那月那花时错过了多少并肩相伴,错过了多少相扶相帮。可是,当你想回头时,那肩膀却不一定还留有你的位置了。

  发现身边人的好,其实挺简单,却也很困难

  《寄居者》读后感(五):寄居者

  这是我看过严歌苓的第四本小说,《天浴》、《少女小渔》、《扶桑》,然后就是《寄居者》,这本书跟《扶桑》一样,整本书讲了一个故事

  为此,我特意去查了查犹太人,以前都是略有耳闻的几句话,“大屠杀”,“很有智慧头脑的一个群体”,“没有国家没有根”等等,我看着资料上写的一段段犹太人的骄傲成就磨难痛苦,我想,这世上没有一个国家或是民族没有经历苦难,只是,对于这个族群命运仿佛分外严苛

  言归正传,《寄居者》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两男一女的老设定,一个美籍华人女子,在上海遇到了犹太难民彼得,他的单纯正直严于律己特质深深吸引了这位妙龄女子,May,因为,他身上有她深知自己没有的,却一直被各色人等称颂的美好品质。于是,毫无意外的,他们恋爱了。她是爱着他的,而他,一个异地他乡,逃难来此的犹太人,目及之处,真的是毫无生机突然从天而降一个华人女孩,对他不歧视,不嫌弃,甚至能够帮助他,会担心他。两个年轻灵魂,在这混乱局势里,紧紧相偎。May有美国护照,因为爱,她想带彼得一起离开这里,逃离这里的悲哀无奈,奈何美国的门槛实在太高,她无计可施

  最终,她一人踏上了回到美国的旅程,希望自己可以劝动家里的亲戚,帮忙办理彼得前来的手续

  就在那场她作为伴娘婚礼上,她与杰克布相遇了,于是,一个惊天阴谋拉开帷幕

  那时的杰克布,被称为玩世不恭花花公子,毫不为过,因为投机倒把被发现,又负债累累,不得不跑路,她趁此机会,提出邀请,前往上海。

  回到上海,她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为了她爱的,她骗着爱她的。在达到目的之前,慢慢地,她发现,彼得不再是她记忆中那个眼神清澈阳光正直的人了,他倒卖粮食,贩卖药品,这都是走在悬崖边上挣钱的买卖。纵是生活所迫,也仍是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了。而,时时陪在她身边的杰克布,贪图享乐,却做出了让她惊异不已的大事,他那样一个本来被她要放弃牺牲的人,竟让她如此不敢置信。她以为早已将他看得透透的,透到了骨头了,都能看到里面的腐朽与不堪,可没想到,本来作为他的埋葬地的上海,竟然把他身体里的光明激情,毫无保留的激发了出来,那样义无反顾、舍身忘死,仿佛要燃尽所有的能量,只为了那一个简单的信念

  当她跨过重重阻碍,终于得偿所愿,跟彼得一起踏上了离开上海的轮船,挥手与这里的苦难与不堪告别,她的心,就在那一刹那,做出了决定

  最终,彼得带着她的行李,和杰克布的护照,终于踏上了美国的国土,远离了这里的战争灾难,而,她,May,留了下来,与杰克布一起,竖起自己的身躯积蓄全身力量抵抗这场苦难,保卫这片土地

  全文的这个惊天阴谋,想必大家都猜到了,她看到的彼得与杰克布非常像,她一手装扮了杰克布护照上的照片,是按照她记忆里彼得的样子。也是她,让彼得的头发染成了与杰克布一样的颜色。这样,彼得拿着杰克布的护照,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

  《寄居者》读后感(六):一个动荡年代,每个人都是寄居者

  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我竟然不知道20世纪初的上海与犹太难民有着这么密切联系,当年希特勒在欧洲对犹太人大开杀戒,有不少犹太人为了活命坐着船漂洋过海来到了当时动荡不安的上海,成了寄居者。

  而当时的中国,有不少人为了淘金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旧金山,成了寄居者,严歌苓很巧妙的将这两方的寄居者用这个故事联系在了一起。

  犹太难民彼得--一个完美的初恋对象,倾注了女主全部的少女时期爱意,她用自己年少的力量想拯救他,于是策划了一个完美的大骗局,将杰克布一步步引入了她的“圈套”,最终实现了她的大阴谋。而在这个过程中,却丢了自己的心,最终她从甲板上的彼得身边跳下船,跑向杰克布时,其实是跑向了自己的心。初恋都是美好的,但是那种美好太不真实,当你揭开它的面纱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有个丑陋伤疤,正如may发现了彼得的丑陋一样。最终发现了还是插科打诨随意自由且真实的杰克布更中自己的意。

  书的描写前半部分有些拖沓,文字稍显繁复,后半部分倒写的蛮精彩,真佩服严歌苓的文笔,将那个动荡不安的上海写的活灵活现,让人仿佛能体会到那个时代背景人物的无奈和颠沛流离

  最喜欢这段景物描写

  “天还没有完全亮,公鸡打鸣此起彼伏,果林弥漫着水雾,秋季的果实还没有成熟小女孩青涩地待在树叶后面。我有一种感觉,可以把它叫做美妙遗忘,就是一刹那忘了身在何处。我突然好不想离开这里。战争没有触碰到这里,触碰了也没关系春天多少生命会活回来?活它们的,照样有花有果,一个世纪前上海所受的耻辱也没触碰这里,或者触碰了也没关系草木泥土不像人,会学的卑躬屈膝,学的在稀薄尊严中苟活。

  因此越是码头在望,我越是舍不得身后的农舍和菜田。又湿又臭的泥土地也是好的。蚯蚓和田鼠都不无善意,一切都是好的,我可以在这里生活。在这方土地上,我可以和一个爱我的,或我爱的男人共同生活,战争永远在别处。爱我的,如杰克布;我爱的,如彼得。”

  我不是很喜欢上海这个城市,太大,让人没有归属感,每一个人在那里都像千万蝼蚁般挤来挤去的生活。可是我最近看了好几个人笔下的上海,陈丹燕的,陶立夏的,还有严歌苓的。严歌苓这篇让我开始有点喜欢上上海来,感觉上海也曾经纯朴过,它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变迁,最终成为了现在这样。就像一个少女长成了熟女一样,黄浦江见证了它的太多历史沧桑

  《寄居者》读后感(七):乱世的人是没有家的

  1 分裂的故乡

  May在美国的唐人街长大,然后回到上海。在美国思恋中国,在中国没有依存感。结果哪里都不是家,哪里都充满了飘荡的不安。

  没有故土的人会丧失底气,会拼命的努力,攀到较高的社会地位来赢得存在感和被尊重感。譬如说犹太人教育子女首先会努力让他们进入金融医师或者法律界,其次是音乐戏剧艺术,没有了第一手,还有备用技能

  被侵略的中国人那时候也是没有故土的,在上海被所有的外国人排挤和鄙视,几千年来强大的求生技能让他们做任何能让他们可能活下来的事。一切都为了活着,就是那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被国人当做圣旨信奉了多年。

  “犹太人和中国人一样,你把他们种在钢筋水泥里,他们都会生根发芽。”

  张爱玲说,乱世的人是没有家的。生逢乱世,哪个家不是支离破碎。严歌苓的上海并不同于张爱玲的上海。严歌苓能在乱世的上海里蹦跶,照样跳舞参加趴体吃西餐点心,一边周详的计划偷梁换柱勾当。就凭May一身与生俱来的玩世不恭、上蹿下跳本事,就足够她活在上海,或者活在旧金山。

  她还不够通天,但是对于一个二十一岁的姑娘,她拥有的本事已超过她年龄。夹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人,够天分,才说不定能够拥有。

  分裂的故土不能给May一个安定守护,却给了她和父亲一个私密空间。只有在异国他乡共同活过,他们之间才有了那种旁人无法介入缝隙。文化的缝隙无形中被感情填补,寄居者更容易和寄居者起共鸣。她保有的特有的国语,是她父亲最喜欢的部分,因为两个国家都不曾踏入,成了小家庭里少数成员的专属,供养了她跟父亲之间的没大没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也就是这点缝隙,永远的隔绝了小阿姨,那部分在别人的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格

  “再坚强洒脱,在别人的国家成活下来,都是创伤累累。”

  2 两头的爱情

  单纯的人往往做不来脚踏两只船的事情,最后的结局一般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即使达到了自己原计划的结局,也难全身而退,把自己的一半留在那里,赢回无休止的愧疚。

  “通过彼得的钱,赎救杰克布;通过杰克布的护照,使彼得脱险;通过毁掉我们所有人对爱情的原始的理解和信念,实现爱情。”

  魔鬼一般的交易,为的是赎救自己的爱情,可怕的乱世,上帝把所有人揺晕了,饶有兴致的看每个人所能突破的限度。与其说是阿修罗,不如说是一个丧心病狂的试验。生死存亡之间,活着的人需要不断重新定义道德和伦理,不然的话,选择有两种:要么死,要么疯。

  靠出卖卑劣赎买高尚,再崇高的目的,也不能遮盖手段的黑暗。爱情不能是块遮羞布,使整个过程变得纯粹而伟大。卑劣的手段始终是卑劣。

  现实中太多的人企图拿爱情来遮挡人格中的不完善,或者低能,指示爱情满足自己婴儿一般的需求,期望无条件的被爱和保护。可是爱情不能,充其量在最初的时候给缺陷蒙了一层薄纱。旁观者看的足够清楚,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可笑可耻。

  渴望被爱,先需懂得给自己足够的爱。

  不是恶魔做不到绝情绝义,不能够完全对彼得好,也不能够把杰克布当工具使。开始出于赎罪的心态对杰克布好,容忍他跟May调情,他的痞气的玩世不恭让雅气的玩世不恭的May放低警戒,最后身心都沦陷。

  总要有人付出代价,May为了爱情的崇高牺牲,偏偏让她找不回爱情的崇高。命运往往爱开这种啼笑皆非的玩笑。

  彼得高雅清静,杰克布幽默可人;和彼得一起拥有关于爱情浪漫的想象,和杰克布一起找得到真实的感觉。May不会承认她喜欢杰克布,她不敢,她只肯接受那部分浪漫的完美的爱情,哪怕彼得曾住难民营,整天食不果腹。杰克布和她太相似,May怕她好不容易养起来的雅兴,在杰克布的带领下丧失殆尽,重回到唐人街洗衣坊的气息里。所以她只能容忍自己向上攀,哪怕彼得曾经是银行家的父亲沦落到街头给别人理发。

  两个男人对于May不只是两个男人,更是分裂的两个May。高雅和浪荡、缜密和冒险。她只敢选彼得,只敢怯懦的把洒脱灵气顽皮的那部分,连同她爱的杰克布,一起留在大陆。可是还是没法逃脱,只能把彼得变成另一个杰克布。

  《寄居者》读后感(八):红玫瑰与白玫瑰

  断断续续近一个月,期间经历了数次考试,今晚六点多终于把严歌苓的《寄居者》给看完了。 以前没怎么读过严歌苓的书,但是对她一直蛮有好感:一个很有才华又极自律的旅美作家。 整部小说以老年May的视角来讲述,讲述她年少轻狂时的一段往事。和两个犹太男人的故事。 有一位当大学教授的父亲,有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小继母。从小生活在美国的May有一种独立和反叛的精神,也有一些任性和疯狂。 和小继母吵架,一气之下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应聘去餐厅弹钢琴,偶遇彼得,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她爱的彼得有最干净纯洁好看的眼,即使一身褴褛和营养不良都掩藏不了的贵族气。 May在面对彼得时是有些自卑的。 为了帮助彼得回到美国,逃离迫害。May在美国表姐的婚礼上偶遇杰克布时,便萌生了一个偷天换日的想法:让彼得利用杰克布的护照身份回到美国,让杰克布来到上海替彼得过集中营的生活。 杰克布爱May,May爱彼得。又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 我认为彼得没有杰克布爱May来得深,至少当May多次要求去见他的父母终于如愿时,彼得并没有向父母介绍这是他的女友,更多表现的是一个帮助他离开上海的好心女士。 在杰克布面前她是May,杰克布不会问她的感受,但会做实事。会让May笑、哭、担心、思念……可那时的她并不懂,只有一个执念:彼得才是她真正爱的人,而杰克布不过是个替彼得送死、不值得同情的男人。 凯瑟琳曾对May说:‘艾先生是个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会护你周全不让你受委屈的人,他更适合你。’ 彼得总是绅士有风度宽容。而杰克布全然相反,他不完美,May心里不得不承认有些地方他们其实是一类人,而可爱的彼得像是她心中的一个完美无瑕的梦,是她的追求和向往。 我觉得小继母凯瑟琳透着那么些上海小女人的可爱,虽然May和她不对付,老吵架。但两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依偎的女伴。 开始时故事并没能让我有代入感,每天断断续续地看一章两章,看到五分之三左右才渐渐进入情境。 犹太人的那种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活的认真让人感动。“窗帘——蕾丝边,白色的底,白得透亮纯净。彼得告诉我,他母亲说,不能把白色的东西洗得雪白透亮的人是不配用白色东西的。窗下的长沙发,姜黄色底子带咖啡色方格,非常旧却非常干净。这房里的每件纺织物似乎都跟窗帘一样,动不动就给寇恩夫人放在水里泡过,又放在搓板上搓了搓。…………虽然都是旧家具,但色彩搭配得极其协调,处处留着女主人煞费心机,辛苦而饶有兴趣建设的痕迹。” 我想,杰克布攒钱在旧货店买来的蓝宝石求婚戒指、小旅店一夜、杰克布被捕后对他的思念和担心……会让May有那么些恍惚,自己多少是有些在意的吧。但是爱情吗? 终于,她成功偷走了杰克布的美国护照,和彼得打点好一切,打算乘船去澳门,转去葡萄牙,最后到达美国纽约。把那个可怜的杰克布留在上海。 但,很庆幸,May没有和彼得一起走,或许她想,他并没有那么爱她,或她并没有那么爱他…… 故事的最后没有落入俗套的大团圆。May和杰克布并没有在一起,这样也好吧…… 《寄居者》有些像男版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二者不可得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