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登天之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登天之梯》读后感10篇

2018-09-22 03:1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登天之梯》读后感10篇

  《登天之梯》是一本由Bruce Perry / Maia Szalavitz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登天之梯》读后感(一):非常好的一本书

  我们都是成人,都喜欢用成人的观点观察小孩,觉得他们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其实呢?如果我们能回到小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当时做的并不比他们好多少?但我们一样长大了,独立了,上大学了等,也许只有爱是对小孩真正的一种关心

  《登天之梯》读后感(二):人竟然可以这样!

  打开这本书,就放不下了,一口气读完。

  书看起来不厚,但是字体太小,所以内容其实很多。由于合作者是一位记者,所以这本书学术严肃性与故事趣味相得益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书中提及的案例,读来让人伤心;而作者在其间的表现,由最初的笨拙不知所措,到经验累积成熟应对有方,让人钦佩。尤其是充满对人的尊重理解,值得学习

  《登天之梯》读后感(三):值得看

  这本书的故事都是很极端的案例,每一个都让我心疼,但最后一章才是关键。作者提出了自己问题,说了自己的看法,没给答案,其实也根本没有答案。在极端案例里,每一个孩子鲜血淋淋,心理医生作用在于找到病根,因为他们不是万能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养育人对孩子的忽视与虐待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听起来确实可怕,但只要养育人不是恶意伤害,能够给孩子包容耐心,一切都可能补救,这就是普通养育人的福音,因为即便是心理医生,都不可能做到毫无差错

  《登天之梯》读后感(四):理解育儿操作背后的深刻意义

  如果你对于做妈妈首先应该做什么并不解的话,我会推荐先看这本书。相对于欣赏胎儿成长图像,背诵婴儿吃喝拉撒基本程序,以及搜罗坐月子购物与瘦身清单这些事务而言,每一个妈妈首先需要准备的是对新生命的理解。

  故事“长不大的孩子”告诉我们,妈妈用最先进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也有可能养育出”长不大的孩子“。婴儿不是天生天养的,不是机械化喂养的。我们记录所有的育儿操作的时候,首先需要理解这些操作的意义。为什么脐带剪断之后,助产士首先把婴儿放到你的肚子上?为什么在宝宝的日常起居中,在宝宝的各个成长阶段,抚摸和按摩都是让宝宝愉快顺服的灵药?

  故事“为你好”告诉我们,孩子是我们生活的现场目击者,你在生活中演出的每一个剧幕,孩子都会拿来不断模仿和重演,企图理解其中的意义。从此,你需要认真地观看孩子的“过家家”,这个游戏里将再现你的生活给孩子带来的最创伤经历

  整本书都在阐明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婴儿的前4个月,第一年,以及前三年,对于塑造TA的一生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尤其是第一年中,婴儿的大脑呈现着爆发式的增长,并且奠定了一生的大脑发育基础。甚至于,婴儿具有纽约上东区的高尚气质,还是贫民窟的浑噩风格,可能就取决于第一年的养育环境。在这个阶段里,如果你因为工作忙碌夫妻不和,或者任何原因,把宝宝遗弃在一个安静的、忽视的、冷漠或者混乱角落,也许只是三个月,也许对于发育中的大脑已经塑造永恒模式

  登天之梯选取的是儿童的极端案例,其心理与大脑科学原理确凿而深刻,因而,是所有肤浅功利、操作式的育儿读物的最深刻的注脚。

  《登天之梯》读后感(五):孩子的大脑你知道其实并不多

  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推荐这本书,因为里面的真实案例让人读得痛心读得震惊读到心碎,但又特别想和大家分享,因为她让人读得沉醉读得激动读得淋漓尽致醍醐灌顶。这本书英文版2007年出版,一度成为美国育儿论坛上的热门书籍,国内译为《登天之梯:一个儿童心咨询师的诊疗笔记》,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过的几乎最好的关于儿童大脑和心理发育的书籍,不同于其他从经验出发得来的“傻瓜”育儿书。作者是美国知名神经学家和致力于幼儿创伤修复的儿童精神病学家,FBI顾问。作者用他的诊疗案例来介绍大脑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机制,从根源处告诉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身心发展角度看科学的育儿该是怎样的。如果你对于做妈妈首先应该做什么并不解的话,我会推荐先看这本书。相对于欣赏胎儿期成长图像,背诵婴儿吃喝拉撒基本程序,以及搜罗坐月子购物与瘦身清单这些事务而言,每一个妈妈首先需要准备的是对新生命的理解。

  这本书里,你读到的可能都是极端的不平凡的案例,但是他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人类关系本质以及力量。虽然这些孩子们的许多经历大多数家庭都绝对不会遇到,但他们的故事却能给所有的父母带来教训,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压力紧张。“长不大的孩子”告诉我们缺乏爱抚地机械喂养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创伤还会影响身体成长的荷尔蒙;“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告诉我们即使孩子后来受到创伤但最早期的爱抚依然能为其康复提供最好的滋养;“最冷酷的心“告诉我们幼儿时期的忽略将会如何影响孩子变得执着暴力甚至形成社会人格可能性。这些故事也说明,心灵和身体不能分开看待,婴儿和小孩在大脑健康发展的过程中究竟需要什么,以及如果忽略了这些需求,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登天之梯》读后感(六):关于爱

  在刚刚看的那篇文章里作者提到了,抑郁认知上的原因,抑郁的人会认为自己是不被喜爱的,或是被讨厌的,种种。由于,我们过去曾经历的一些创伤,处于自我保护,我们总会过度敏感,总害怕有人会伤害我们,然而,如果我们总报以这种错误的认知,以防备的、嗔恨的、不友好、对他人缺乏关注态度对待他人,那么,久而久之,这种假设会变成事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能够采取的态度是,试着去和每个人做朋友有好的去对待每个人,告诉过度敏感的你自己,你很安全,没有人会伤害你,你不用害怕。建立正确的认知。

  让过去的经历过去,看看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真心关心着我们的人,爱我们的人,例如父母。他们从我们小时起就照顾我们,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给我们他们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东西,虽然他们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伤害过你,因为心情不好或工作太忙毫不理解你,骂你向你大发脾气不满足你的合理要求,等等,但这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爱着我们,只是因为我们被我们的负面情绪困住,忽略了他们对我们的关爱而已。父母为我们做饭,帮我们交学费,并不仅仅出于义务,也出于他们的真心。

  我从小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以前也不曾觉得父母爱我。可大学期间的种种经历,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每次回家,妈妈会把一直放着没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给我吃;会为了让我开心,给我买我喜欢的东西;会帮我洗衣服;会努力做菜,只为了我多吃点,吃了身体好一点……爸爸,也尽力表达着对我的爱,努力的做好吃的给我吃,尽管看起来那并不是很必要,我都这么大了会自己做饭了,他仍然很用心的做饭给我吃……回老家爷爷奶奶,爷爷70多了,走路日益不方便,身体也日益不好了,每次我回去看他,都给我钱,还叮嘱我多回去看他……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关爱还有很多。只要我们不自己遮蔽住这份温暖,就能感觉得到,所以,请不要那么忧愁忧伤想不开,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有爱心的人。也让我们尽量的多去关心他人、温暖他人。

  《登天之梯》读后感(七):心怀阳光

  这无疑是一本,对我而言,“重要”的书。

  第一次看的时候,差不多四五年前的事情吧。那时候,连续几天,把它,跟《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 : 解读儿童画》前后看完了。

  内心就像不断在“参与悲壮史诗电影一般,久久不能平静——当然,脸上估计也看不出。

  今年,哦不,去年年底,做梦梦见了它。(……翻了一下发现,当年看它和去年梦见它,竟然是同一个日期。)

  醒来之后,想了想,上网买了一本——当初是在图书馆借来看的。

  还为它开了个小小的读书会。三个人用透明的“书皮”认认真真将它包好。

  大概,它就是那本,可以钻进我心底、被我遗忘、生根后又在数年后发出芽,让我看见、想起、忘不掉。大概,有时候想回避这样的感受

  我极少使用防御机制,这算不得好事——极偶尔,比如这些心酸,我会不由自主地辗转反侧,最后去隔离。

  今年,哦不,去年,再次翻开它,还是感伤

  一般而言,某个群体心理的写作,或者是某种技法的介绍,常见的是两种写法:1 把理论来龙去脉,逐层逐层讲述,在每个术语之间,穿插案例,由理论串起脉络;2 用时间和故事作为主线,中间穿插着理论与感想

  作为一本诊治手记,显然用自己的专业成长和个案案例作为主线,是自然选择

  第一个案例带来的杀伤力十足。我“可以”忘记那些情节,却依然可以在近一年后,再次被那种“心酸”和“心疼”搅动了呼吸

  如果你,见过光,可以告诉自己或他人,黑夜中依然要期待光明,可以告诉自己黎明前更加黑。

  如果你,从未见过光,把黑当成了光,那是否能够被谅解

  如果你,抱着熟知的“黑”去对抗未知的温暖,因此被抨击,是不是更加绝望

  仅用理论去解释和治疗,就跟反智、反科学一样可笑

  旁人觉得可笑,当局者是可悲

  也曾接待过一些患病来访者——哦我没治疗,毕竟国内规定咱没资质诊断与治疗——抵挡不住亲友的心酸。我躲在办公桌底下,听着那人对来访者一声声地喊:姐,你怎么了,我是二妹啊,你看看我啊,我是二妹啊。

  有时候,无力感深重,感觉愧对那一声“谢谢”。理智上,甚至情感上知道,也许有些人仅仅需要一句接纳与同感,但依然难挡那些无力情绪。

  受虐儿童的咨询难做。

  所以才会有那些愤怒

  当然不是对受虐儿童,对那些,难以置信对象

  《登天之梯》读后感(八):脑VS心

  读完了这本书,终于明白了一直以来的疑问存在于何处。《登天之梯》一书的作者,把大脑看成是我们整个身体、意识、与情感的操作者,于是他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大脑,并在此基础下创建了精神序列疗法。而在我所接受教育,我的世界观里,大脑对于我们的意义,仅仅在于它是个器官而已,真正操控我们的意识、情感、记忆的,是我们的心。

  正是由于这两套世界观的不同,我在了解一些特教机构的时候,很担心他们会仅仅局限于这些训练,而在实际上,这些训练对孩子康复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在《登天之梯》一书中,作者在“孩子们的善意”和“治疗团队”,这两个章节中,都反复强调了,真正让孩子康复起来的,在于他们所拥有良好社会关系,在于周围人的关爱;而在治疗关系中,真正有益的则在于,与治疗师的关系本身。

  所以盲目的做那些特训,而不多加了解这里面的心理学道理是很可惜的,不能把对孩子的帮助效果最大化。这也是其实做这些训练很简单稍加培训人人都会做,可专业的儿童心理治疗师来做,与一般人做,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原因。因为训练能达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作用,更多的关系的建立、互动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读这本书时,对本书的作者非常敬佩。惊叹于他对心理问题描述判断、观察的准确性,和采取的方法的正确性。一直在默默地想,他是怎么做到的。

  鉴于我对心理学的个人的了解,要想能了解他人,帮助到他人,我们本身就需要是一个心胸宽广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人。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心有一定的观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只有在这个基础下,我们才有能力去了解他人。《登天之梯》的作者,从书中他所流露出来的一些语言来看,他是一个很了解他的咨询者的人,能猜中他的咨询者的想法,采取最合适的咨询方式。从他对案例的叙述来看,他对这些案例有着很正确很准确的判断,很清晰的认知和描述。从书中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一个非常友好,非常善良,非常乐于助人的人。他本身的这些素质,也能让我们返回去推测,他也是一个对自己的心,对自己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观察的人。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写出这么精彩的一本书。

  然而,在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心的关注、观察和关心太少了,我们很难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波动,很难正确友好宽容的对待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我们不会去正确的对待他人,因为,我们不知道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其实,只要你对自己的心有着清晰的了知、观察,再加上一些学习,我们是可以了知该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那就是爱。可问题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遭遇了创伤,这些创伤让我们变得在某些方面过于敏感、过于愤怒和充满嗔恨,这让我们在遇到和我们有相似问题的人的时候,也无法采取正确的方法,我们会借由我们过去曾经受到的伤害,再次去伤害他人,因为这是我们过去的经历交给我们的做法,但这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许会带给他人伤害。

  如果自己整天都处于烦闷、抑郁、焦虑、烦躁中,而且容易愤怒,对自己的心也没有清晰的观察,与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所采取的咨询方法是否正确,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是值得商榷的。

  《登天之梯》读后感(九):怎样看待孤独症等问题儿童

  昨天阅读了半本《登天之梯》,这是本非常有趣、值得一读的,关于儿童心理创伤的心理咨询师诊疗笔记。书中的作者,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对大脑很有研究,在书籍的上半部分,他提出的观点是心里对生理有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心理创伤可以影响到大脑,心里的创伤可以影响到大脑的发育,他认为通过特定的训练,精神序列疗法(a按摩治疗 b音乐治疗 c运动治疗 d游戏治疗……),可以恢复大脑的那部分功能,从而使孩子好起来。

  这个方法在之前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对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有帮助,例如儿童不善于社交、语言障碍、多动症……等等许多心理问题

  在书的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P妈妈”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因为“P妈妈”天生就好像知道该怎么对待那些心理受到了严重创伤的孩子。“P妈妈”收养了许多小孩,都是那些心理受到了创伤后不正常的孩子,这些孩子之前被送往了很多家庭,但那些家庭因为这些孩子表现出的种种问题而拒绝再收养他们,这些孩子被送到了“p妈妈”这里。“P妈妈”天生的知道怎么对待这群孩子,她像对待婴儿一样摇晃他们、拍打他们、给他们唱歌等。作者经过观察发现,“p妈妈”的这种做法非常有效,这使得那些孩子平静了下来,得到了与之前吃安定类药物相同的效果。作者还把一对母女送去与“p妈妈”同住,让她们从那里得到以前不曾得到过,却是必要的一些情感上的连接,从而好转。

  “p妈妈”的话,给我的启发也很大。(之前我也接触了几个有自闭症的孩子,在我看来,他们蛮活泼的,也蛮聪明的,我真的不觉得他们有多大的问题。这里声明,我在那时,包括现在对自闭症真的不了解。然后家长们给我的一些解释、分析,他们说我对自闭症的很多看法不对,不正确,我也很好奇,自闭等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就促使我自己找心理学相关书籍看,了解是怎么回事。)“P妈妈”说,他就把他人说的那些问题儿童当做婴儿看待,你看那些婴儿的反应,不是与那些问题儿童的种种反应很相像吗?哭闹、乱扔东西、嘴里偶尔哼哼、讲话讲不清楚……等等。我的看法是,我们可不可以也想“p妈妈”一样,把那些问题儿童看做是发育比较迟缓、需要更多关爱和帮助的孩子。他们的年龄虽然早就不是婴儿的年龄了,然后他们的发育还停留在婴儿阶段,需要那些加倍的训练和帮助,需要更多的关心,比如(a按摩治疗 b音乐治疗 c运动治疗 d游戏治疗 e语言训练等等……),然后他们就能成长起来,脑功能得到恢复,心理问题也得以恢复。作者的精神序列疗法不知道是不是依据于此建立的,模仿孩子成长的需要,针对他们缺损和不足的部分,进行特意的训练,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恢复。

  在这里,我想跟家长说的是,希望你们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环境,耐心友善的对待他们,接受他们,给他们更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可以一步一步的成长。希望你们能够接受他们比其他的孩子成长慢,接受他们的那些怪异,和那些看似的不正确,正确的对待他们,他们会恢复的,会好起来的,他们需要的只不过就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训练,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而已。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够去阅读、了解心理学,学习正确的对待你们的孩子,不要再给他们更多伤害了!

  《登天之梯》读后感(十):一本让人读得痛心读得震惊读到心碎但又醍醐灌顶的育儿书!

  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推荐这本书,因为里面的真实案例让人读得痛心读得震惊读到心碎,但又特别想和大家分享,因为她让人读得沉醉读得激动读得淋漓尽致醍醐灌顶。

  这本书英文版2007年出版,一度成为美国育儿论坛上的热门书籍,国内译为《登天之梯: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的诊疗笔记》,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过的几乎最好的关于儿童大脑和心理发育的书籍,不同于其他从经验出发得来的“傻瓜”育儿书。作者是美国知名的神经学家和致力于幼儿创伤修复的儿童精神病学家,FBI顾问。作者用他的诊疗案例来介绍大脑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机制,从根源处告诉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身心发展的角度看科学的育儿该是怎样的。

  如果你对于做妈妈首先应该做什么并不解的话,我会推荐先看这本书。相对于欣赏胎儿期成长图像,背诵婴儿吃喝拉撒基本程序,以及搜罗坐月子购物与瘦身清单这些事务而言,每一个妈妈首先需要准备的是对新生命的理解。

  这本书里,你读到的可能都是极端的不平凡的案例,但是他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关系的本质以及力量。虽然这些孩子们的许多经历大多数家庭都绝对不会遇到,但他们的故事却能给所有的父母带来教训,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压力和紧张。

  “长不大的孩子”告诉我们缺乏爱抚地机械喂养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创伤还会影响身体成长的荷尔蒙;“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告诉我们即使孩子后来受到创伤但最早期的爱抚依然能为其康复提供最好的滋养;“最冷酷的心“告诉我们幼儿时期的忽略将会如何影响孩子变得执着和暴力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的可能性。

  这些故事也说明,心灵和身体不能分开看待,婴儿和小孩在大脑健康发展的过程中究竟需要什么,以及如果忽略了这些需求,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经典文摘

  (做完文摘才发现单独的文摘是多么的薄弱,文中每一句都想把它摘录下来,但限于篇幅,只能简单摘录几句,强烈推荐爸爸妈妈们,甚至爷爷奶奶们都去看一看)

  •记忆是生物系统的基本特征,能在时光流逝中记住某些经历中的元素。即使肌肉也会有记忆。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

  •记忆,神经组织及其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们会随着模式化和重复的动作而发生改变。因此,在你大脑中的那些系统会因为受到反复的刺激而发生改变,而没有受到刺激的则不会发生变化。这种“应用依赖式”的发展模式正是神经组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大脑在其早期的发展中是最敏感、最容易受到经历的锻造的——不管是好的经历还是坏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儿童时期更容易,更快地掌握语言,分辨社交微异,学会运动技巧和若干其他的事情,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谈及“模式化”的经历。)

  •我们制造了记忆,同时记忆也制造了我们,这是一个动态,不断改变的过程,服从于偏见,并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非是我们“储存”的准确事件。

  •创伤后应激障碍:我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老兵们的压力反应系统过于活跃,也就是科学家们说的“敏感化”。这就意味着当他们面对微笑的压力时,系统所做出的反应就好像是在面临重大威胁一样。在某些情形中,与压力反应相联系的大脑系统变得异常活跃,最后终于“崩溃”,失去了在通常情况下的调节功能。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出现抑郁的风险与人们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不可掌控的压力事件的数量有关。由于控制与适应,缺乏控制与敏感之间具有的联系,要使受害者从创伤中恢复的话,就需要让其回归到可预见和安全的环境中去。

  •研究已经反复证明,一个孩子周围如果都是存在问题的同伴,那么这个孩子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我们了解到,许多治疗过程其实并没有起到“疗效”,真正的疗效却是在健康的关系中自然生成的。简而言之,对创伤儿童最有效的疗法,就是提高孩子和他人关系的质量。

  •孩子们是否能够在身体上、情绪上或是心理上走出创伤,取决于他们身边的人——特别是他们能够信赖和依靠的成年人——是否能在他们的身边给予爱,支持和鼓励。

  •由于大脑的连接和愉悦调节神经系统和我们的压力反应系统相连,与心爱的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就成了我们主要的压力调节机制。我们大脑中有一种神经细胞叫做镜像神经元。他们会对别人的行为做出同步反应。这种互动的调节行为也会形成情感依恋。

  •为了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交,人们发展出了一种“社会认知“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应该知道,他人和自己是有区别的,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欲望和兴趣。孤独症儿童不会交谈的可能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交流的必要:他们没有意识到,其他人并不知道他们所知道的一切。

  •我们的大脑——包括我们自身——都是若干个微小的决定构建而成的——有些决定是有意识做出的,大多数却不是。看上去毫无关联的选择却可能造成了时候巨大的不同。年幼的孩子特别容易因为我们所做的选择——以及之后他们自己的选择——而受到或好或坏的影响。

  •爱抚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与视力、嗅觉、味觉、听力相比,触摸体验所带来的感官神经传导是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出生时最复杂的体验。

  •母亲的心跳的确能够传递一种模式化、重复的信号——改信号可听、可触、可感知——这对脑干的形成以及脑干中重要的压力神经调节传输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

  更多精彩育儿育己书籍推荐,欢迎关注趣妈公众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