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10篇

2018-09-24 03: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10篇

  《神祇、陵墓学者》是一本由[德]C.W.策拉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4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一):不愧传奇二字

  摊开此书,一口气读到110页,令人着迷的历史故事事件备注,那些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为了理想奋斗考古著名人士,其本身的追逐历程就是一种励志高贵人格,从发现历史真相和为世界历史作出卓越贡献人们,两者在作者完美的叙事技巧下达到完美的结合,才是读本书最大的收获享受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二):两点,忘记页码,标注一下。。。

  2.汉谟拉比法典。。。

  是一部 合“现代化”的古代成文法典

  比如 禁止血亲复仇

  比如 国家作为 实施实现 法律责任机构

  比如。。。

  忘了。。。

  再补充

  1.东印度公司不是公司。。。

  名为公司,视为 集贸易外交政治军事殖民功能一体的 “组织”/机构/殖民机构。。。

  那是一个 政府吗。。。囧。。。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三):圈出来几个问题

  所谓“事实小说”总有一种很水的感觉,我是冲着考古学去看的,结果内容上探险故事的成分居多。

  我不懂翻译,不过下面这个,本书的译法应该不是通行译法

  76页,叶卡捷琳娜(Katharina)女皇翻译成了卡塔琳娜女皇

  272页第三行,应该是“公元前409年”

  384页,记者的中间名Erwin被翻译为”欧文”,虽然不太懂,但是同样母语为德语的薛定谔的教名,似乎是被翻译成“埃尔温”的。感觉“欧文”更适合作为Owen的翻译。

  有硬纰漏请指正,这么写也就是个感觉。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四):看得有点辛苦但仍有乐趣

  策拉姆在1949年为本书写的导言中建议读者不要从第一页开始阅读。我很乐意听从作者的建议,但读完全书后,我想对中国读者说:大可不必遵循这个建议。本书旨在通过几大重要文明发现来阐述几个阶段性的考古史逸闻,从地中海欧洲文明之源(雕像),到北非古埃及文明(金字塔),中亚两河流域古文明(庙塔),中美洲古文明(阶梯数字),大致这四个地域高度发达的远古文明的发掘、研究、破译为代表的考古故事与相关考古基本观点

  作者的建议对欧美读者比较有用可能是他认为异域文明更易引起读者兴趣。不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一点不是太大问题。

  虽然这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不少八卦细节,澄清了许多古文明神秘学谣传,阐释了许多考古方法结论产生经过,对考古工作过程中当时的政治、军事等时代因素影响也有比较清楚展示。但我还是得说,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博物馆爱好者来说,这本书读得还是比较辛苦,进入比较享受的读书状态花了点时间。而且在探险、考古、侵略、掠夺这几个问题上,有比较明显的西方优越视角。不过总的来说,对于普通爱好者和读者,大致厘清了各古文明体系代表性文明的传承顺序,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科普性读物

  对于我个人来说,中美洲文明的介绍(阶梯之书),这部分内容是最有阅读快感的,这部分的故事也最具宏大时空背景激烈文明冲突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五):文明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部讲述考古学的书,真的是一部传奇。

  考古学其实并不是一群老头蹲在地里挖土,考古学也需要激情,需要对真相的执着,也是充满冒险的。

  最吸引我的,并不是考古过程中精彩的故事,那些古老文明本身的故事更令人向往

  金观涛在他的思想讲座里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人们在进行文明的比较的时候,通常是将中华文明同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印度文明进行对比,而不会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美洲进行对比,因为这些文明没有对人类终极目标给出答案,所以最终它们消逝了。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这些文明来说,辉煌的历史消逝了,即使后人发现了它们留下的废墟,也不可能使得这些往日的辉煌完全重现。当年谁会想到如此辉煌的文明将会在泥土沙子中埋藏千年,可文明终究是逝去了。今天发生事情即便如此辉煌,也终究会成为后人的历史,千年之后还能剩下多少呢?还会有人记得今天的这么一群人吗?

  究竟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什么才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想法会和时间的选择一样吗?我们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真的需要考虑历史会怎样看待我们吗?

  为了想明白这些问题,我决定还是把汤因比《历史研究》找来读一读吧,这本书已经躺在我的书架上半年了。这本书分析了十几种文明的兴衰历程,是对于人类命运思考,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写这样大的一本书(现在中译本根据节选本翻译的,只相当于原书的十分之一左右),现在我明白了。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六):一部考古學的佳作

  以前被問起讀啥科系的,說完答案後,通常人家會問的不外乎:「以後要做啥工作?考古?」

  我總是笑笑的亂答:「那是人類學系在做的(喂)。」

  好吧我還真沒認識的人在做這行,大概小弟井底之蛙

  不過,歷史學跟考古學確實是相輔相成,沒有後者,很多史事光靠文獻根本不足的,尤其是研究上古史的應該感受更深吧。

  也因此,筆者對考古領域漸漸起了興趣,偶爾會去翻翻專書,本想去買本《劍橋考古學史》來讀。不過,上週發現書店已經有這本《神祇、陵墓與學者》,看了豆瓣一致好評,就興沖沖的殺去拿一本回來,手不釋卷到最後一頁才捨得罷休。

  本書是作者馬雷克(筆名策拉姆)在1949年發表的一本通俗讀物,暢銷多年不衰,最近在德國重新再版補充新資料後,三聯書店也將之重新翻譯推出。作者雖然非本科出身,但卻是個資深文化人。基於興趣出版了本書,採用了寫小說的方式,把自十八世紀以後的考古學發展史,依照各大古文明的挖掘經過娓娓道來,時而描述發現人的傳奇,時而講述精彩的探險過程,一個一個串連,毫無冷場,很難讓人想像,考古史也能寫的如此動人心弦。雖說作者基於閱讀性,動用了不少修飾語句,但裡面內容都言之有據,讀者諸君不難感受。

  第二個要稱讚的是三聯的翻譯水平,本書基本上挑剔不出什麼毛病,加上封面設計跟部份全彩與詳實照片地圖,讓這本書的可讀性大大提高,是難得的佳作。

  歷史學走到今天,似乎也面臨了瓶頸,而在這塊大地的各個角落,仍然有許多文物古蹟等待吾人去發掘探尋。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先從本書開始入門,說不定哪天發現成吉思汗墓的就是您呢(笑)。

  共勉之。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七):挖宝传奇

  在好几本考古书文章推荐书目中都出现了本书的名字,本来以为是本学术名著,其实是一位非专业作者写的通俗读物。从成书的年代看,确实可能是现代考古科普中较鼻祖的存在了。然则也正因为时间的限制,虽然再版前(2008年)请专家将近年来的新发展加入了其中,内容上还是存在不少时代局限。加上大部分内容在其他书里都看过了(虽然很可能是别的书参考了本书),阅读体验打了点折扣,如果能早点看到本书就更好了。

  按古希腊/迈锡尼-克里特(米诺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亚述)、中美洲(玛雅、阿兹特克)文明分类,分别讲述了这几大文明相关的考古故事。各种英雄、冒险、野蛮、血腥、机遇、钻研的元素集合惊险刺激程度绝不亚于畅销小说。

  其中的西方中心论、不规范考古等问题因时代局限就不多吐槽了。对几种古文字破解的过程描述还是挺吸引人的。尤其是罗赛塔石碑,本来想着三种文字对照,有完全同步翻译摆在眼前了破解应该势如破竹了,然其实中间还是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对不同系统文字之间差异的预想还是有点天真了。而对两河文明中某种文字的破解过程,嗯,应该说是开头吧,更是给出了详细思路,“一般碑上写的都是以——某某人,某人的儿子,哪里的王,哪里和哪里的征服者——开头的”,就这样对着年表就可以找出几个王的名字了。总的来说故事写得还不错,一旦到了专业细节问题,就转移话题然后就再也转不过来了,略不过瘾。当然最后看作者介绍,原来是文艺评论编辑、出版出身,完全是个人兴趣研究的考古,也就不足为怪了。

  感觉古希腊的希罗多德类似司马迁的存在嘛,这么多考古人都按着他的书去挖,而挖出来的成果也无数次证明了他的正确性,明明那些历史离他自己也是很遥远的,非常不容易

  另外由于本书让我了解了原来三联出版社有这么一个新知文库,集合了各专业领域的科普,似乎很合我的胃口笔记记起来~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八):接着一边上课一边读考古书

  (引号内为原文。)

  不少书评说策拉姆写到本书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有点虎头蛇尾,草草收笔的感觉。我自己临开学了还在读闲书,也有些半心半意。勉强得出一点关于南美古文化印象:不论是前期的玛雅还是后期的阿兹特克,都曾创造过完全不亚于他们同时代文明的辉煌,为什么戛然而止侵略者的入侵,为什么现今的影响力远不如其他古文明?也许了解这一地区的人会反驳,但是从书中交代情况看,这些文明的献祭方式之残酷无可比拟,这反映了文明内部的巨大阶级差。以玛雅社会为例,阶级对立是赤裸裸的,“祭司的神庙贵族宫殿立于土丘之上。”这些“高尚社区”是封闭、高墙紧锁,城外便是树叶木头搭建的窝棚供百姓居住,极少数的统治阶级之下是绝大多数压迫的阶级,他们之间的鸿沟超乎想象。“贵族是世袭的,祭司从贵族中遴选,从未有过可以在两极之间斡旋的市民阶层。这样的社会制度本身就孕育着自我毁灭种子知识阶层得不到来自下层的给养,文明与科学越来越神秘莫测,一方面发展出异乎寻常天文知识,另一方面,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取得如此重要的科学艺术成就民族,竟然没能发明出耕犁这种最重要也最简单农业工具。”只有玛雅极端傲慢知识分子才能解释他们的社会何以只会“仰望星空”,不会“脚踏实地”了。这个统治阶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典型的“巨婴阶层”。由于习惯了对百姓和自然的无度盘剥,玛雅历史的农业竟一直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从不知养蓄资源,一旦土壤肥力耗尽,饥荒出现,他们就抛下城池耕地,动身迁徙。“世上只可能存在没有技术的文明,却不可能繁衍没有耕犁的文明!”

  阿兹特克人的首府,当今的墨西哥城,5、6个世纪前也曾遍布潟湖、堤坝和浮动花岛(用香蒲编扎而成的筏排),却最终败落于西班牙人的铁蹄;就像亚述的都城繁华的尼尼微被波斯人毁于一旦。(完)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九):The Legend of Archaeology

  I read a book "The Legend of Archaeology" (translated version in Chinese of course) which was written by a German scholar. It describes the discoveries of ancient Greece, Egypt, Babylon and Maya civilizations. This book was recommended by He Caitou, a well-known Chinese blogger. The archaeology is usually deemed as boring or even horrifying. It will freak many people out just to imagine breaking into a tomb that's thousands of years old and digging an ancient corpse out of its coffin. But the author wrote the stories emotionally, like an exciting novel. The grea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did not include China though. There is no way that a Chinese civilization can be "re-discovered" because it has never been lost. It has been pres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补习E文中,拿来练手,顺便装13。钦此。

  《神祇、陵墓与学者》读后感(十):那个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男孩

  这 些天在看C.W.策拉姆的《神祗、陵墓与学者 考古学传奇》讲古埃及等文明古国的考古挖掘过程。转眼间就看到埃及文物被中国南京某少年刻上了到此一游。当我看到的那一刻的确是有气的。但拉下去评论看了 看,我。毛骨悚然。有人叫他以死谢罪有人说他遗臭万年。呵呵。《黑镜》中“白熊计划”现象又出现了。一班借着这话题平台就乱喷的人显得更加可怕。

  他 只不过是一个初中生。我认为会在埃及三千五百年的文物上刻字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他的价值观中有去了一个地方就要留下记号的想法。而这种行为体现在旅游景点 各种文物上,如果不是当地派人监督,是很难做到禁止的。就好像刚刚开放台湾自由行的那几年,不断有大陆游客在台湾的各个旅游景点中刻到此一游。后来台湾出台了一个政策,禁止大陆游客刻字。为什么之前没有?也许是台湾人没有这个刻字的观念。所以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毋庸置疑。但要说清楚的是,这种现场不仅发生在中国,全世界很多国家也会有人这么干。所以就这么叫一个小朋友死的人真的很恐怖。

  第 二,这小孩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缺少对它们的敬畏之心。我说的敬畏之心不是说非要一看到古文物就顶礼膜拜的那种。仅仅是想说,他缺乏对这段历 史的了解。如果他知道,发现这批文字是从破解象形文字开始,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学家前赴后继,而且是受到当地人抑或本国政府的层层阻饶的抗争史之后,我相信 他至少不会刻上“到此一游”一类的字样吧。

  而对于父母而言,也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接受舆论的痛斥。不过要带这么小的孩子去看古文物前,还是觉得普及一下历史知识为好,先不上升到敬畏的层面,至少能知道这东西里头的故事,看起来也知道个所以然会比较有趣吧。

  现在说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也会遭人质疑了,心酸地说句他是“遭人粉饰的小姑娘”也不为过。但考古学就是门科学。因为现在还没听说过甲骨文会骗人,它只是记述着那个时代的状况而已。考古学是不可置疑的历史真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