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10篇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不仅仅是思考者
极具王小波风格的杂文讨论了方方面面的话题,关于思维,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等等。
作者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结合自己的阅历,有很多精彩的值得回味的思考在里面。
作为没有经历那段历史的人们,很有必要了解那段岁月,了解那时候青年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不曾进步的社会思想
王小波的文章,每看一次,都会误以为他还活着,就在我们身边,经历与我们一样的社会进程.可是,事实上,他是一位93年已经离世的文者.这让我非常佩服他的超前思想,或者说,其实我们的社会即使迈过20年,那些根深蒂固的恶习,旧念,不曾脱落过.它们只是被当局者,掌权者,换上了光彩亮丽的外衣,得以继续恶劣的沿用.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王小波,寻找思维的乐趣的作家。
看过一些书,读过一些故事。唯有小波带给我的是震撼和思考,有力量的思索。读到历史脐带的那段,真是有拍案叫绝的惊艳之感。
人性之上,上善若水。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狂热和理性
王小波去世这么久了,他的文字也都这么多年了,他的思想和观点居然不过时,放到现在读起来依然能让人颤抖啊,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文革时期的一些故事,作为一个80后很难想象那时候人的狂热程度,我对比着现在的传销组织去联想,人失去理智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暴走的人群···大学时发生过打砸抢事件,不少年轻人被煽动,当时不太理解理性爱国的意义,对学校的教育嗤之以鼻,现在明白了,人要保持冷静理智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要被各种感官刺激混淆了理智,狂热而危险
王小波在这本书里反复提到,中国的知识分子热衷于做价值判断,好与坏常常与对与错混为一谈;中国的文化热衷于探讨各种道德伦理,并且以此为傲。
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理性,更多的思考,当然了,这也不是叫我们不要讲道德。给人简单粗暴的扣帽子、贴标签,那不叫明辨是非;一门心思的喊口号、背教条,那不叫传承发扬。知识分子诚然不能践踏道德,不能放任社会风气败坏而坐视不管,然而若总是战战兢兢的背着伦理道德的枷锁做学问,整天忙于跟人进行没有意义的价值辩论,真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聪明才智。
无知是最大的罪恶,“以愚蠢教人是善良的人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重要的是让人们发展思辨的能力,而不是给他们灌输好坏的标准。
(有些混乱,不过写点什么总是好的。)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六):随便写写
不是那种现在市面上很多的随便翻翻道理都明白的文章出版合集。这本语言幽默,看了之后又能让人有所启迪,我觉得就是很不错的杂文集了。
作者好多篇都在写科学,智慧的意义。不像如今人们爱拿自由说事儿,就爱简单的惩恶扬善,说好的我们自己也知道好,说不好的我们自己也知道不好。从这点看起来,王小波的书更有点哲学的意味,讲的东西也会给人更多的启迪。他反对儒家道家这些传统文化,追求西方科学,爱引用罗素的话,爱讲幽默滑头的段子,他不喜欢理想国中那样的统治者,喜欢苏格拉底,他反对价值判断,对知识分子的定位有一些见解,对清贫富贵也不流于简单的道德评价。看完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而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写的很随意,所以看得也很轻松。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七):哲学武装下的观点
《沉默的大多数》指向了极权主义的概念。《通往奴役之路》也明确写出了这个概念。本书多个地方谈到极权主义,要求群体的每个人无限忠于老大哥,这是体制存在的基础。极权主义对人思想的钳制往往通过正直善良却没有独立思维的人来实施,这种钳制因为占据了道德高点,很难直接反驳。逆转人性的制度之下,我们要保持独立的思想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还有阅读的习惯。
本书和《苏菲的世界》适合结合起来阅读,里面引用了许多哲学思想。每个人都会对人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果没有学过哲学,那么就要从头开始,建立一个自己觉得合理,其实已经被早年的哲学家批判过的自然哲学思想。或者不思考,直接用学校课本里背下来的思想来武装自己。这些都是很可怕的。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八):2017 06 22
在kindle上读完的,第一本王小波。想说自己前19年都白活了,但说不出口,想想也不对。这话很重却没任何意义。毕竟能越走看到的东西越好也不是全凭运气。对着这样一本书说不出来这种话。
上大学第一年生活学习都是一团糟,这一整年走着心读完的也就这一本了。只是过去也就过去了,在来一遍,也没有那个必要。
最后一篇是1997新年寄语,不知那种戛然而止的惆怅要怎么形容。他走那年我出生,如今我奔二,二十多年过去他讲的那些仍句句在理。感慨于他看问题的透彻,但我总觉得他大概也不稀罕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觉得他当时写出那些问题是真心希望能有所改变的。
又想到自己目所能及的烂人烂事烂电影,早走了其实也好,免生闲气。
写着写着就流泪。明明看的时候是笑个不停的。
但我怀疑自己到底是在为王小波的过早离开悲伤还是悲痛于自己状态差到像样的文字都写不出来。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九):思考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因为一个人而再读此书。也是因为之前看的时候有些地方没看懂吧,看这类书需要有一定阅历的。这次再看会比较明朗一些。小波的文体真的很有特色,靠着鲜明、欢快又极具逻辑性的表达方式,他的智慧跃然纸上!
小波应该是个倡导者。倡导大家追求自由、智慧、求知、思考能力,追求个自鲜活的人生,他希望知识分子能够追求这些东西,他认为国人不能抱着传统文化死死不放,一昧地想在过去的迂腐文化中找出路。文革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体会,人如果不思考,就盲目瞎搞,就会出事,国家如果不思考、瞎指挥,国家就会崩溃!小波啊,他痛心疾首地写下这一切,希望祖国的未来,能够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目。从这点上来看,小波在抗争的是整个社会,他呼吁的对象是全体知识分子。也因此,小波无愧是一名精神骑士!
但有一点,小波似乎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全面反对的态度,这是我很难接受的。我认为传统文化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优秀的,我认为现代人甄别着吸收,是一种传承,也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十):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提到他在文化的革命期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经历;他不会故作崇高脱俗,毫不掩饰自己有些胆小怕事,不敢当面说出领导和国家不合理,一点卑劣的小心思;他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剖开了放进书里,创新得来又有点叛逆,像是对陈词滥调的抗议。
正如李银河所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站在人群中的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有些不合时宜的喊出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大道理戳中了现实,说出了很多人心想着却不敢跳明了直言的事实。
我和他的想法很多都不尽相同地高度重合,包括对宗教、国学、愚忠愚孝、崇高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我无需在书评中摘抄或引用,也不愿修改他的句子后据为己有。
书里看他一次次条理清晰、理论充足地说出我心中所想时,我都暗暗在心里恨自己生不逢时、君生我未生,像是遇见一位相见恨晚的知音。真是恨不得能用Tardis让我带那个时代见上他一面,但转念想想那可是文革,还还是打消了此念头,继续抱着“君生我未生”的遗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