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疑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疑惑读后感10篇

2018-10-06 03:2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疑惑读后感10篇

  《疑惑》是一本由(日) 芥川龙之介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7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疑惑》读后感(一):简单感触

  在我看来最难的写作就是描写,那种单纯地对物、人、景各种客观进行的描写。好的描写会在你视线所及的行间渐渐勾勒出一幅景象,进而随着描述的进行缓缓地动起来。再高一层的描写,会让你产生通感,让你为之触动

  芥川龙之介就是这样的作家,日本、台湾有很多这样的作家,还有上个世纪中国。应该是东方特有的吧。

  这个译本不错

  《疑惑》读后感(二):一个社会主义

  一个社会主义者代表的是一份事业比较宏大一些,不被家人认可,有自己的小团体,不知道芥川眼中的社会主义者是什么样,改造社会,有信仰之类的吧。然后,进去下一阶段,娶妻生子有了一份稳定收入,慢慢的也就疏远了这个圈子,但是,这个圈子还是接受破产者的,接受年轻人的,无恒产而有恒心,一个人一生,芥川35岁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算是太执着与对生的思考吧,慢慢的,失去了青年激情失去无所畏惧生命力,沉浸在宿命式的轮回之中,一切都是从结婚开始的。

  《疑惑》读后感(三):“舞会”上意外邂逅“菊子夫人

  华灯上,音乐起,霓裳舞动,香氛飘飘欢歌笑语,东瀛多少名流,多少文人墨客,尽集“鹿鸣馆”。

  明治维新的这张名片,三岛由纪夫在《春雪》里就写过,没想到印象里“苦哈哈的”芥川龙之介也写,比三岛更早,写在《舞会》里,在一场场东西文化碰撞华丽舞会上,我竟意外地同“菊子夫人”邂逅!

  一个日本女人,一个法国军官女子痴,男子放,多少年,活在华托的画中,多少唏嘘,徒付岁月长河。忍不住要借用一句歌词,ONE NIGHT IN ROKUMEIKAN!

  《疑惑》读后感(四):果真如评价的第一句话

  果真如评价的第一句话,“日本短篇小说极致”。

  语言相当的精妙细腻。读着读着便完全融入他所描绘世界里去了。一些简单的动作神情捕捉十分到位,让你意想不到细节全全展现,这便是一个高水平小说家让人惊叹的地方

  文中描绘的好的地方太多了,摘录一段十分有趣的描写天冷的片段:

  “ 炉里的火焰像在呼吸,它时而无精打采的微微跳起一点点黄色火焰,时而沉落下去,一头埋进柴黑色灰烬里。这一现象证明,火焰正和飘荡在室内的寒气战斗不息。”

  《疑惑》读后感(五):鬼才芥川君

  99 试读有感:

  如果你不了解作家芥川龙之界,也必然听说过芥川龙之界奖,乃是世界瞩目的文学奖项。

  芥川君的生命短暂,岁月转眼即逝。他可以毁灭自己的性命,却磨灭不掉自己的隽永文字

  试读这篇《隅田川》,美得让人窒息。川端康成也以《隅田川》为题写过一篇小说,里面的隅田川仅是故事发生地而已。芥川笔下的隅田川不仅仅是潺潺流入东京湾的河流,它承载着历史时代;承载着依恋和缅怀;承载着他的和别人的故事。隅田川像彩色的帷幔,环绕着东京,也包裹起芥川的梦想,仅存在三十七年的梦想。

  此《罗生门》非黑泽明的《罗生门》。这是个关乎价值观人生观的故事,遇逆境的男仆来到罗生门下,遇见白发老妇正在拔女尸的头发,她给男仆的解释是求生存,不得已。罗生门代表人间地狱,在生存与死亡的较量中,老妇的行为启发了男仆,生何其重要,用哪种形式获得,并不重要。

  芥川曾爱过一位寡妇养父不准。《罗生门》里的男仆是个突破伦理道德形象,也许是那时刻芥川的向往

  《疑惑》读后感(六):小记

  开卷第一篇《隅田川的水》,是芥川真正的处女作。可能是很久没有好好读文学作品,这篇文章景色环境的描写,真实地在我眼前展开一副画卷,仿似清晨的薄雾渐渐褪去,留下的是青青山树、浅浅流水日光流沙观者如如梦,不可谓不吸引人。

  《罗生门》应该是先生为人所知的一篇短文潦倒的家仆在艰难的处境下,在做盗贼还是饥饿至死中犹豫徘徊。看到死去的人堆以及老妇拔死去女人头发的情形,他是抱有同情心的,而老妇想他诉清拔女子头发的缘由后,他由同情转向利己,文章刻画转折得既不突兀又写实,鲜明表现人性虚实

  《鼻子》中,人们看到内供十七八厘米长的鼻子,会对他的不幸保佑同情。而当不幸者设法拜托了不幸时,观者便有一种不满足感——一种希望不幸者再度陷入不幸的心情——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我想,芥川的作品,寥寥几页的短篇故事中,便已点出了人性的真实恶丑。假若我们在对旁事做出反应时,不如仔细想想,自己是哪一种人?做法出发点是什么?我们是出于真的我,还是假的我而做出选择?

  类似一篇文章,应该是《母》,当他人遭遇到了与自己相同的不幸时,会报之以同情,但是如文章所说——“可是从乳房下面,从丰满的乳房下面有一股扬扬得意的心情直往上涌,这情绪是女子压抑不了的”。

  《西乡隆盛》中,通过老绅士主人公对话,更清楚认知,史实与史料编纂之间的真假虚实联系,并且此篇文章的结构排布也是区别传统的。

  像《尾生的信义》等其他几篇文章,我不清楚是单纯的就如文字所显,还是别有深意,所以不敢说有读懂。但也担心自己看文字像做中小学时代的阅读理解那样,过分解读原作的意思

  乏了。

  《疑惑》读后感(七):读《疑惑》的几个理由

  芥川龙之介创作状态:简直像在写毕业论文,身边堆满了各种资料作者埋身其中,一边写一边喃喃自语。

  芥川作品特点

  1充分运用小说虚构特性,在短篇这一范围终身不懈勇敢战斗,发挥体现小说的魅力

  2真挚对待时代和人生课题,作者的喜怒哀乐真实而易于共鸣

  明治四十年代,日本自然主义盛行,夏目漱石开启凭借想象力创造虚构的世界,开启使小说高于现实先河。芥川紧随其后。

  ——以上是总结序言

  :《隅田川的水》叙事写景顺序可以仔细揣度。我看过两次这片散文,仍然没有在脑海形成文章的脉络。整个文就像一团鬼气,萦绕于脑海中,所有的景象都是碎片柔软的,像撩动的一团团盐银胶片似的。

  而其中的一些描写也有着不可名状模仿诡异高妙。摘录一二。

  我常常不需要摆渡却去乘渡船。随着水波动荡,像是在摇篮里似的,身体也会轻轻地摇晃。特别是晚上,时间越迟,乘渡船的寂寞喜悦之情就越渗入肺腑

  (我记得前两个月,我发了条微博,说想要看看大海,有一个朋友回复我“海有什么好看的”,此句我觉得可以引援为解释。另外,大自然的美和瑰丽给人的感动无以复加的,如果我们面对草原雪山、大海或者其它浑然而和谐的环境不能流出眼泪,那还有什么值得我们为其流泪?)

  沿两岸家家户户,已经融合在黄昏的灰色中了,就连映在一扇扇纸拉窗里的灯光豆腐又在黄色的烟霭中。

  对着这静谧帆船,闻着青绿色的缓缓流动潮水气味,我总是默默无言。

  一种不可名状的滑温馨光彩

  (这个暑假在家乡图书馆看书,经常下午两三点进去,五点半到六点的时候出门,步出图书馆便是柳湖公园,每天看到那在变暖金黄的阳光照射下油绿绿又如温玉一样人心暖意的小湖,便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滑润和温馨的光彩”的感觉吧。)

  =======================

  这本书的可拿捏之处远多于此,只是时间不够不能一一品度,我也胡乱品味两句只是想给准备读这本书的读者一点儿参考,此书可读。

  《疑惑》读后感(八):我们的文学缺少什么

  这本书读得很慢,大概是我近几年读得最慢的一本书(具体花了多少时间,我没有计算)。

  芥川龙之介很有名。在日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芥川赏”被认为是纯文学作者迈向名家之路的“龙门”。在我国,鲁迅先生翻译过他的小说。过去,我买过他的书,记忆中似乎一篇都没有读过。

  本书的第一篇《隅田川的水》不是小说,而是芥川少年时代写的散文,文笔婉转柔美,带有凄凉冷艳氛围。后面所选的篇目,有小说,有寓言,有童话,越到后面,随着作家年岁增长,文笔渐趋朴素,但凄美的小说氛围始终未变。

  《罗生门》、《鼻子》是芥川早期代表作,前者因为有黑泽明的同名电影,几乎成了芥川最有名的作品(实际上,黑泽明的电影是根据芥川的另一篇小说改编的)。这两篇小说故事非常简单,写人为主,将唯美色彩和对人性的讽刺结合起来,有着独特美学色彩。

  芥川擅长写灰暗的都市人生,作品很少能让人感觉温暖。但在作品末尾,往往也会给读者留下希望。比如《蜜橘》、《寒》,在寒意逼人的叙述中,作家突然橙色的蜜橘、红色手套作为点缀。这种结尾方式,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当然,《三件宝》、《阿白》之类的童话故事,读来趣味盎然,拥有趋人向善的力量。读芥川的文章,不在乎他讲一个多么复杂的故事,而是他的文字所蕴含的情怀意境,值得读者细细咀嚼。

  我手上还有一些国内近期出版的大型文学期刊,随便看了几篇。对比芥川文学,我们的作家在写作技巧上可以说还更成熟一些,故事也编得更加圆润。但是,这些作品却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难以引起我的共鸣。一方面,这些故事仿佛是飘在天上的,和实际生活距离遥远;另一方面,我们的作家没有创作者所必须的情怀,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说书人”,似乎他们的责任就是站在旁边讲故事。他们的文章,没有意境、没有情怀、没有思考。这类文字一定程度上不能称为“小说”,如果叫做“报告文学”,似乎又少了点时效性。如果只是想看故事,我觉得最好还是选择上网、看报纸,或者看电视剧,那要轻松愉快很多。

  过去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纯文学”,我会让他去看看某某杂志。但现在不行了。拿这些杂志和谢尔顿、丹•布朗、东野圭吾等人的作品比较,它们很少给你看出差别机会。最大的差别,恐怕就是别人写得精彩,我们写得无趣吧。

  《疑惑》读后感(九):关注《疑惑》的十个理由

  一、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最伟大文学家之一,因为作家本人出生在辰年辰月辰时,故起名“龙之介”。再过几天就是中国农历的龙年了,在龙年前后阅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实在是一种应景的巧合。

  二、

  虽然日本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但近现代日本文学更繁荣的却是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日本纯文学界最具国际影响力奖项“芥川奖”就是为了纪念芥川龙之介而设立的,其中获奖作品也几乎以中短篇为主。我想在读者心目中,芥川龙之介应该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的魁首了。

  三、

  现在市面流行的芥川龙之介选集多为楼适夷、文洁若、林少华等译者翻译。楼适夷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日语,而文洁若、林少华的主要译作还是以战后日本文学为主,因此他们对于这位活跃于大正时代的文学家作品的诠释,似乎就不及翻译过诸多夏目漱石先生作品的吴树文了。吴树文先生的译文简洁、朴素又颇具古风,因此他翻译的芥川读起来非常有味道

  四、

  这本《疑惑》的副标题叫做“芥川龙之介编年别裁集”,“编年”也许只是一种编辑手段,可“别裁”的意味需要琢磨了。传统意义上,“别裁”的意思为“鉴别裁定优劣决定取舍”,如《唐诗别裁》。对比译林、上译的芥川选集《罗生门》就可以看出本书不但在容量上大了许多,很多选文也大相径庭,由此多少能看出些译者及编者的匠心。

  五、

  “别裁”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又可以理解为“别出心裁”,因此为什么《疑惑》在选文上与两个版本的《罗生门》迥异就值得斟酌了。我觉得大部分人对于芥川的第一印象就是《罗生门》,但对于《罗生门》的印象可能更多的还是来自于黑泽明导演的同名电影。《罗生门》的电影精华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在内容上也许仅仅继承下了小说鬼气森森的感觉,但是这样的“鬼气”却被大多数人误读,因此在绝大多数的芥川选集中都充斥着《地狱变》、《侏儒警语》、《孤独地狱》等看名字颇为瘆人的小说,殊不知这些阴郁的文章只是芥川风格中的一小部分。

  六、

  芥川龙之介被誉为“鬼才”,在我眼中这个“鬼”字的含义与李贺“诗鬼”的含义并不相同。纵然芥川的很多文章确实鬼气浓烈、比较异质,但这并不是他风格的全部。阅读芥川的文章就会发现,无论是童话寓言、情感故事、古典化用、历史题材他都信手拈来,即便内容不是自己原创都能够写出独具韵味新意,我想这种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创作能力才是“鬼才”的真正意义。

  七、

  本书中有几个故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应该颇有亲切感。《尾生的信义》就取材于《庄子-盗跖》中的尾生抱柱之典故,而《杜子春》则出自于《唐人传奇》中的《续玄怪录》。可以说这两篇小说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有异曲同工的妙处。更有意思的是关于《蜘蛛丝》这个故事,在《名侦探柯南》的动画片中,有一集就帮助柯蓝破案。

  八、

  芥川龙之介师承夏目漱石,虽然由于漱石的早逝并没有在文学上对其有过多少提点,但是芥川在很多文章中却充分地流露出了夏目漱石的风格。在《疑惑》、《秋》、《母》、《暗中问答》这些篇目都是通过环境和情节来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不同于当时日本“自然主义”的自我暴露风格,芥川秉承了漱石以虚构世界为基础的心理叙述模式,这些带有日本古典文风的小说忧伤、隽永、意蕴深远。

  九、

  不过最让人以外的还是书中那些近似于寓言一般的小说,《恶魔与烟草》、《蜘蛛丝》、《魔术》、《三件宝》等文章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对人以告诫、劝慰,讲述很多质朴的道理。一般说来纯文学的阅读层次相对较高,但是芥川笔下的很多文章即便给儿童阅读,也是易于理解可以从中受益的。套用一句俗话:芥川龙之介的群众基础应该非常广泛。

  十、

  《疑惑》一书不仅大量选取了芥川龙之介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译者吴树文的序言,芥川之子的《父亲的形象》,以及芥川称不上小说的处女作《隅田川的水》,从各个角度把芥川龙之介这个传奇作家展现出来,可以说读完《疑惑》,你会重新认识芥川龙之介。

  《疑惑》读后感(十):声与我

  声:可是你的责任呢?

  我:四分之一归我的遗传,四分之一归我的境遇,四分之一归我的偶然性,而我的责任只占四分之一的比例。

  ——《暗中问答》

  龙之介出生后九个月,生母病疯,他的“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从成为母子开始的”。生母的发疯以及与疯母相伴的十年给芥川的一生投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十一岁时,龙之介正式成为母兄的嗣子,受到芥川家江户文人遗风的熏陶,接触到了文学艺术,培育了他的艺术素养和文学气质。大学期间,初恋遭到养父母的阻挠,又因不堪生活的重负,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落症,造成了幻想症。从大背景来看,芥川龙之介身处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充满激荡与平和、闭塞与明朗对立的历史时期。个人与时代的境遇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极大痛苦,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芥川龙之介说他只有四分之一的能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对宿命的苦闷可见一斑。他企图以中庸之道来协调自由意志和宿命的矛盾。“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怀疑自由意志,一半怀疑宿命”。“古人将这种态度称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就没有任何幸福”。(《侏儒的话》)可是当他观照现实人生时,感到“凝视着现实和人生的丑恶而活是痛苦的,然而,人又强迫自己这样活着。”在现实中碰了壁,芥川龙之介转向了艺术世界,在那里没有恶就没有善,善与恶“都属人生的必要”。(《西乡隆盛》中的老绅士作为怀疑论者提倡中止判断真假善恶,以求达到心的平静。似乎也是代作者立言。)以《罗生门》为例,在对利己主义的冷眼旁观中,作者展示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中庸态度:善与恶永远对立斗争,并非只有抑恶才能扬善。而且,人的自私没有遭到否定,虽然也没有得到肯定。与此不同,《蜘蛛丝》《魔术》表达的是自私的可鄙和可悲,《阿白》是对克服自私的称颂,加之《三件宝》对人性之爱的肯定,这些童话无不暗示了芥川龙之介对儿童的美好期望。

  现实的压迫常常使作者无法保持中庸的态度,即使是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也往往流露出对人生的苦闷。《秋》借秋的寂寥冷漠来叹息梦想生活模式在现实中崩溃;《蜜橘》则是借庶民的生命力的感染,“忘掉了一些不可解、庸俗和无聊的人生”。

  芥川龙之介还喜欢借历史题材来表达对现实和人生的看法。一类取材自江户时代的人和事,例如,《六宫的公主》塑造了一位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的女性; 另一类是文明开化的故事,如《舞会》,借焰火之美瞬间消失于暗夜中来喻指人生。芥川龙之介处在新旧并存和交替的时代。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豪族没落了,旧式的家族关系瓦解了。《庭园》中的庭园因大自然的荒芜感,加之人为的摧残而更加荒芜,虽然历经十年的修葺,却也不复曾经的风韵。伴随着庭园的荒芜,中村家这个豪门世家也最终衰亡了。《皇家宫偶》中宫偶的命运联系着豪门没落的命运,其中有对旧时代的缅怀,有面对新时代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但也带来了糟粕。《烟草与恶魔》用撒旦和贩牛者的故事表明了新旧文明的妥协与融合。

  此外,芥川龙之介也涉及到了母爱这一主题,虽然他“一次也没有从自己的母亲那里感受到那种像母亲似的爱”。不过《弃儿》所展示的正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超越生身母亲的爱和超越人子的孝。

  当现实的重压已经无法在观念和艺术中减轻时,芥川龙之介终于用他四分之一的责任选择了自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疑惑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