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的读后感10篇
《星尘》是一本由[英] 尼尔·盖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尘》读后感(一):星尘书评
真的很不错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星尘》读后感(二):《星尘》/后 记
《星尘》是一篇小说的后续。这篇小说我还没写,也不确定到底会不会写。也许哪天会动笔吧。
“石墙村”是我最先想好的:一个小村子,位于英格兰和仙国的边界。随后有了故事的雏形和设定,主人公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爱情小说家,他从美国归来,在石墙村落脚。我想这会是个爱情故事,魔幻而离奇,但必定发生在石墙这一侧。
我写完第一章,搁了好久。
别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我停笔了。
很久后的一个晚上,一年或更迟以后,我在沙漠里看到一颗流星,宛如燃烧的钻石。在那一瞬,《星尘》的开篇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开始写《星尘》。为此我特意买了支钢笔,想着用钢笔写书稿没准是个好主意,如今这成了一个“拖累”我的喜好。近来我很有兴趣新创一批人物——维多利亚时代石墙村村民的先祖:索恩家族、海斯塔家族……波洛缪斯先生仍在“第七只喜鹊”贩卖上好的葡萄酒,等待珍妮·科顿的到来。
(这些人在《美国众神》里珍妮·科顿所写的书中得见。)
也许哪天我会写完《石墙村》,也许不会,也许会用这篇序章,也许不会(虽说我觉得两件事都该做)。无论如何,序章是我数年前写下的,是《星尘》开始的地方。
《石墙村·序章》此前只出版过两次,初次编于1999年出版的《星尘坠落》。众多艺术家为该书合编插画,为艺术家查尔斯·维斯的妻子筹钱,她遭遇了惨烈的车祸。《星尘坠落》还收录了关于石墙村的另一个短篇——威灵顿领主如何找回马的故事,作者是苏珊娜·克拉克。几年后,美国海兰出版社的版本中再次收录了《石墙村·序章》。
(我始终想写另一个故事,它发生在《星尘》的世界,讲述特里斯坦如何以及为何乘热气球去了地狱。)
希望你享受《星尘》。
尼尔·盖曼
《星尘》读后感(三):《星尘》/前言
我自小喜爱童话,现在依旧如此,我不知道自己老了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我能笃定地说:我依然会喜爱童话。
二十年前,我在亚利桑那州的图桑参加聚会。我站在屋外,同出色的作者简·约伦和优秀的编辑特雷莎·尼尔森·海登聊天,庆幸自己套了件皮大衣。身在沙漠,一小时前这么穿还挺蠢的,但这儿夜里降温很快。正在这时,我看到一颗流星。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是一道划过天际、转瞬即逝的光芒,而像黑色天鹅绒上的一颗闪耀钻石,悠悠降落。
我心念一动:它落在那儿,我要去找到它。我不知那会是一块陨星、一颗灼热的宝钻,还是更不可思议的东西。《星尘》的灵感在刹那间诞生。“石墙村”早已在我脑海中成形,而一颗流星似乎是吸引人穿过石墙的绝妙理由。
我将故事的设想告诉了查尔斯·维斯。两年后,我买了一支钢笔和一个大大的绿皮本,躺在我朋友托丽家的沙发上开始创作。她家是一栋别致的桥边小屋,建造在伦敦运河边。
我想象自己正于1922年写作,那时还没有幻想小说。我要为大人写一部童话,给那些喜爱并欣赏这类东西的人读,以内察的、讲故事的口吻写下来。
本书由DC漫画公司出了精美的插图本,查尔斯·维斯为每一页配了图。其后埃文图书旗下的斯派克出版商将该书再版,自此又出了各式各样的版本。
自初版15年后,本书以漂亮的精装本形象再度面世。我向编辑珍妮弗·布雷尔提议,能否将它设计成一本1922年的漂亮图书。我很高兴她同意了。此外,在DC漫画公司的支持下,查尔斯·维斯再次为本书做了装帧,实在有幸。
我几乎别无所求了。
除了这个愿望:有朝一日,再写一篇特里斯坦·索恩的故事,或将可怜的珍妮·克尔顿送去现在的石墙村,寻找爱与遗忘。
尼尔·盖曼
朋友给我推荐这本书时,我还有点犹豫,要不要浪费时间去看什么童话,特别是对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来说。尽管这本书的作者已经表明,这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平时我看的小说都是严肃文学类的,无论在情节和结局上,都与童话格格不入。但看在尼尔·盖曼的大名上——之前看过他的《美国众神》,印象还不错——利用国庆长假这几天,我还是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这本《星辰》。说实话,长假不出去添堵,在家悠哉游哉的晒着太阳,喝着咖啡,还是比较适合看这类书。
小说开头的简洁利落,让我想到了纳博科夫的《黑暗中的笑声》,一种类似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式的方法,将故事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总结出来,然后再逐渐展开——“从前有个年轻人,他想追寻心之所向”。这个年轻人的心之所向就是陨落天边的那颗流星,他要把它(最后证明,流星不是“它“,而是”她“)找回来,当然,正如所有的童话爱情故事那样——找回流星,是为了实现自己给心爱的女孩许下的那个诺言。为了追寻那颗流星,年轻人于是踏上了一段奇幻之旅。
正如电影的类型片一样:西部片必须要有牛仔和马,警匪片必须要有罪案和枪,奇幻类的小说也有自己的套路,仙国、女巫和精灵几乎是标配,任何此类小说在展开故事时都逃不过这些元素,《星尘》亦不例外,但也正如同样的材料经过不同的厨师之手,最终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口味一样,同样的仙国、女巫和精灵,不同的奇幻的小说给读者的感觉也不一样:《指环王》的气势磅礴,《哈利·波特》的古怪童趣,《星尘》给人的感觉则是小巧玲珑,晶莹剔透,就像那个年轻人的“仙女”妈妈给他的那朵玻璃花,不惹一丝尘埃,尽管书名为《星尘》。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想追寻心之所向”,这不仅是故事内容的核心所在,也是故事思想的主旨所向。其实,很多目标受众为儿童的童话故事,都是在讲一个年轻人去追寻一种东西,然后历尽艰辛,终于得到了它,运气好的话,最后还一定要“抱得美人归”,才算圆满。这些童话故事的主旨是让儿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然后,想尽办法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儿童的性格多变,常常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就喜欢那个,即便非常喜欢的东西,一时得不到,转眼也就忘记了,没个长性。如果一直这样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最终必将一事无成,因此,这些童话故事都是教育孩子如何树立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从中磨炼自己的意志。这让我想起了黑泽明晚期拍摄的一部电影《袅袅夕阳情》,影片中退休的老教授在自己七十七岁的生日宴会上,对自己学生的孩子们——也就是他的徒孙们——说的那句话:找到你心里喜欢的东西,记住它,然后为了它而努力。
但,其实成年人的世界面临更多的问题或许不是不顾一切的直奔目标直到头破血流,而是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认识,有时随着自己心态的改变,目标可能也会随之改变,这不是世故,也不是“墙头草,随风倒“,而是认清自我。毕竟,实现目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实现自我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有意思的是书后面所附录的两篇致谢,第一版的致谢中尼尔·盖曼特别感谢他的妻子,因为是她在帮忙整理、修改这部小说的文稿。时隔十四年后,第二版的致谢中他又说他和他的妻子离婚了,但他们还是很好的朋友。而现在尼尔·盖曼又有了新的妻子,这个妻子才是他一直追寻的那颗星星。这情节几乎和《星尘》如出一辙。
成年人的世界里已经没有星星了,只有流星。
这可能就是儿童的童话和成人的童话最大的不一样吧。儿童的童话里,结尾可都是 “从此以后,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星尘》读后感(五):《星尘》:一场外出追寻改变的人生
这是一本童话书。 一个男孩离开他从小生长的村落,去外面追寻他当时的心之所向,后来找到星星和真正自我的故事。他的心之所向发生过变化,但这些决定一起影响了他的人生。 童话故事总有一个“传统”的设定,而主人公也总是打破这个传统的人。就如故事中的“石墙村”,从未有村民离开这里,但特里斯坦走了出去。 童话的设定真的让人赞叹:它让一切我们无法决定的事情变得切实可行,还原了善和恶的清晰界限,即使有人不愿遵守规则,也会有东西强迫她回到她的轨道。 现实世界告诉我们复杂,童话世界告诉我们规则。 一、 巫后要去捉掉落下来的星星,来保自己和妹妹们重返青春,却被路上的一个女巫设计,吃下了一种只能说真话的草。 巫后将自己所行目的等一切事实全盘托出,却又提及,因为你的窃取了不该知道的秘密,所以这些事实你只是知道,却无法看到星星。 这个故事,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大家皆知的万物规则。
二、 风暴堡这个活着的人可以看到死去的人的灵魂的地方。当老国王要去世的时候,他的床前有七个身影:三个活着的儿子,四个死去的儿子。活着的儿子对死去的兄弟视而不见,因为他们一人害死了一个,老七害死了两个。 国王明明可以看到儿子们的互相残杀,但因为他也是如此过来,所以默认。王者之位总是一路血腥。 知道真相又如何?只有活着的人才有继承权。所以即使可以看到灵魂,暗害这种手段也不会消失,这应该就是对夺位之路最好的诠释了吧。
三、 星星因为老国王选王储而突然扔来的黄玉掉落天际,被特里斯坦找到,他曾许愿要把星星带回给他喜欢的女孩。 但星星不愿意受制于人,觉得特里斯坦坏透了,于是匆忙逃离。路上她遇到了巫后,巫后为了夺取她的心脏而对她嘘寒问暖,她想这个人真是个好人,全心信任。 所幸在巫后拔刀的时候,特里斯坦及时赶到,星星失去了独角兽——这个月亮母亲对她的守护者,但她有了特里斯坦。 可能当我们拥有一个使命的时候,就会像星星这样面对一些我们不愿意面对的束缚——星星既不愿意和特里斯坦绑在一起,也不愿意被巫后夺取心脏,但是她还是要选择一个人跟她一起走下去。 一些陷阱的表面会覆盖着一层美丽的鲜花,当我们逃离那个看似可怕的束缚的时候,掉入的究竟是另一个陷阱还是下一个天堂,就需要我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 有的人说的好听,有的人做的好看,还有的人心是干净的。最后一类人最是难得。
想要通过剥夺星星的心脏而获得再次青春的巫后终将走向生命的尽头,用不光明的手段囚禁女爵成为她的女仆的女巫最终孤身一人,曾嘲笑其他女孩“攀高枝”的维多利亚奉子成婚,害死过兄弟的王位继承人们接连死去。寻找到真正自我的特里斯坦携手真爱看过了世界,便接任了自己的职责继承王位。最后,星星接棒——那块黄玉让她从天际坠落,她便用那块黄玉统治了这个王国。 夺取他人东西的人终将失去一切,设计欺骗他人的人终将孤独一生,口不对心的人最后做出的选择会昭示她的真心,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也不会被别人尊重。真正的自我总在追寻途中逐渐显露,历尽千帆后方才能够得知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而也许致使生活变化的机缘会成为指引未来生活的罗盘。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到不一样的道理。 成人看童话的时候,联系生活,会把故事里简单的道理理解的更加透彻。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