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人读后感10篇
《被遗弃的人》是一本由[美]汤姆•富兰克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一):被遗弃的人
感觉拉里的性格造就了这悲剧的二十五年,他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懦弱、不善于表达造成之后一连串的事件的发生,这样的人物性格可能过于极端了,不过从这样的人物身旁也反映出了人性阴暗的一面。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当然,生活环境造就性格吧。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二):不要成为被遗弃的人
拉力和塞拉斯,这两种不同肤色的白种人和黑种人代表着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并且用过去和现在两种方试来讲述这个故事。虽然看是有点混乱,但在看一下后面的话就会明白这个故事的意思.......
这本书真的很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看,希望大家买来看一看..........
谢谢!!!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三):还木有仔细看= =
还没有自己的去看这本书的内容,可能说的不对,就单单是看了这本书的简介,我感觉怎么跟《追风筝的人》构架基本一样呢?
之前看《追风筝的人》给我的感触很深,今天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完全就是一个模式啊,只是有可能里面的故事稍有改动
还是说豆瓣的简介有误?想问问已经看过的同协们,是不是?因为我没看过,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表喷我哈= =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四):大多数与少数
视乎语境,“大多数”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普通人、庸人、平民、暴民……本书中的多数即是最平常的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朝九晚五、养儿育女、周末去教堂礼拜,他们无能或不愿意理解与多数相对的少数人的言谈、动机,因此造成了少数者中部分人的孤僻。
由于社会的进化是达尔文主义的,牺牲少数成全多数的现象一直都在以高尚或不那么高尚的名义发生着。这本无可奈何,书中的“凶手”只是被放大的一例。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五):纪念逝去的25年
孤独是一种斋戒,长久寂寞后,即便是最没有营养的陪伴,身体依然渴望至极。这是一种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绝望。
可能你并没有做错什么,甚至你一直在做好事,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想。误会和偏见总会让世人蒙蔽。因此,以后当你在评判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时,请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大肆的去夸大或者宣扬,你的这一举动,可能改变一个人,一个本来很好很光明的人。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六):命运这种东西
命运是无从选择的,有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那么发生了。被遗弃在人群中,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这本书与其叫被遗弃的人,不如叫不放弃的人。虽然拉里也适应了孤独,但他还是渴望朋友的。虽然他被所有人排斥,但他的生活并没有脱轨。如果说都是是被遗弃,他跟凶手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式生活,结果注定了将走向不同的道路。至于他的兄弟,该怎么说呢?如果说无意,恐怕不止。但说有心却有点太过。只是潜意识里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但自己却不这样觉得吧。只是很悲哀,被冤枉25年的拉里,将会有怎么样的未来。也许,不应该太担心,他从来没放弃过自己,不是吗!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七):不知道是谁的错。
拉里是正直的 善良的 诚信的 单纯的一个人 他只爱读书 他想要别人喜欢他 但是他不善言辞 人们总是误会他 嘲笑他 于是他更加沉默 他的沉默是他悲剧的一个来源 另外一个来源可能是塞拉斯的背叛 他没有说出当面的真相 他怕会惹祸上身 于是他逃开了
当拉里遇到那个特殊的朋友的时候 也许是一个转折 虽然他陷拉里于更深的泥澡 但是 也是他的所作所为 让塞拉斯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让真相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拉里是被命运遗弃的人 他看上去天生命不好 但是故事的结局也让我们看到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吧~
看完小说,就像亲身经历了一段人生,写实的生活反映,细节的人物描写,轻易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少年时的白人拉里,并没有因为肤色而可以与同肤色的少年一起歧视黑人,反而因为自己的内向和木讷,同样遭受着同龄人的歧视。黑人少年塞拉斯,表面凶悍而内心严重缺少安全感。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同样遭受了同伴的排挤和歧视,是这种处境成为了朋友,也只是这种脆弱的维系,相互的内心袒露成为了奢侈。少女失踪案牵连的拉里,远走他乡的塞拉斯,大大的世界里,渺小的两个小人物,游离在社会的最底层,慢慢变成被遗弃的人。现实是一个很中性的词,他有他丑陋的一面,当然也有他善意的一面。生活也是个两面派的东西。我能理解生活中所有会出现的人,物,事,或者说“存在既是真理”,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去改变世界。总要心怀善意,尽量过的开心一点。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九):多少孤独人
由于一个误解,造成了一个人一生的孤独。然而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自己的回忆里生活,这是一个被外界世界隔离的人,一个饱含误解、嘲讽、屈辱、生性懦弱但又坚强的人,他生活规律,喜爱读书,举止礼貌,对身边一切充满善意与爱心,在孤独的岁月中,他不放弃一个与别人搭讪的机会,还总是为别人着想。他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无奈而隐忍的一个人,一个怀有赤子之心不曾改变的人。
只是因为当年发生的一件事,那个女孩失踪了,如果那时的朋友能勇敢地站出来,澄清这个事实,他的一生也不会如此清苦、落寞,他最好的朋友的懦弱和胆怯无意间毁了他的人生。一件没有证据的案子却因为别人的盲目的怀疑成了他一生最大的伤害。而他还因为当年的一件小事对自己的朋友心怀内疚。
被遗弃的人
在这个充满误解与偏见的社会,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善良,还有一颗辨别是非、独立思考的心。
因为成见与误解被世界抛弃的人,因为朋友无心的懦弱而失去友谊、失去一切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多少有着这个人的影子,孤独、孤独、孤独,在这个烦扰的世界里,也充斥着孤独与误解,不要因为懦弱和利益而失去友谊,不要因为孤独与伤害而失去自我。
在长长的人生中,不要做那个被遗弃的人。如果遗弃了自己,才是最大的悲哀。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强大,温和地坚持下去。
书中话语:孤独是一种斋戒,长久寂寞后,即便是最没有营养的陪伴,身体依然渴望至极。这是一种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绝望。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十):孤独就是一种斋戒
一本好的小说理应成为生活的反映,美国作家汤姆?富兰克林蛰伏七年推出的新作《被遗弃的人》或许就是这类作品。人物的成功刻画无疑是小说成功的基础之一,在小说中,性格内向到略带木讷的白人少年拉里并没有因为肤色受到善待,从少年时期起就遭受冷遇,成年之后更因为少女失踪案的牵连被世人视为恶魔;出身单亲家庭的黑人小子塞拉斯则反映出人性的另一面,与拉里的友谊并没有让他学会成熟,表面的强悍与内心的懦弱对他无疑是一种折磨,远走他乡的背叛行径更成为他背负良久的噩梦。他们同时面临小镇的保守传统与道德偏见的压力,彼此生命中的第一个朋友、曾经纯真的青葱岁月以及孤立无助的挣扎与迷失,小说记录了他们生命中悲伤的游行。通过作者汤姆?富兰克林对人物刻画的妙笔,直接触摸到孤独心灵背后那渴望被爱、被理解的灵魂。
当然,和解并非小说的全部,南方文学传统中的救赎宗旨成为补充作品内涵的另一组成部分。作者超强的叙述手段将往昔与当下拿捏得恰到好处。美国南方社会保守顽固到荒谬的道德偏见被作者冷言痛斥,隐忍不发的赤子之心与含怨莫白的遭遇在黑白森林冷漠氛围下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联想起哈珀?李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杀死一只反舌鸟》,同样是描述了一个美国南部小镇的故事,同样是揭露与批判现实世界中的冷漠与偏见,其威力足以将所谓传统与道德的假面具撕扯得支离破碎。在1966年发表的一封公开信上,哈珀?李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正直、荣誉及其行为准则(也即基督教的伦理部分),是南方社会真正的遗产。”这一点无疑与《被遗弃的人》试图表达的内涵如出一辙。
汤姆?富兰克林通过夏博镇的隐秘故事告诉世人,冷漠与邪恶并没有随世界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值得坚持的依然是纯真的内心和坚定的信仰。小说所揭露与探讨的人性与世情发人深省,这就是《被遗弃的人》值得一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