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10 03:2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是一本由[美] 保罗·索鲁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5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一):背包客,旅人文学

  保罗所谓的旅行就像他这本《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的开头里面那样的一个人,当火车上了一个普通老百姓,哒着去上班,去上学的孩子们,只不过他又不属于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一直做到这趟火车旅行再也没有办法前进的地方也就真的是阿根廷南端巴塔哥尼亚的车站,很多游客来讲,对很多旅人来讲,这是他们旅程起点,因为在往前走,就是南极了,那是观光胜地,而我呢,他说我的旅程到此时已经结束了,这便是火车旅行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二):旅行就是在路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68f96d0102wnet.html

  巴塔哥尼亚快车分上下册。目前只看完了上册。只看了一半便来写书评,似乎有点仓促,但这是评论这本独特游记的最好方法——在路上的感觉也许就够了:)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三):不止是游记那么简单

  对出版公司删节感到遗憾,好在买到原版足以弥补这份畸形程式化人脑的行为

  陌生的美洲大陆阅读体验如蹲在保罗的大脑上盘坐窥视他的思想一般,直言不讳的把个人观点政治态度,读书趣味,放入到对周围一切人事物感知里。

  这种痛快自言自语般的记录让人读得淋漓尽致,这不只单纯是本游记,里头包含的思想够深够有趣共鸣者得其乐,不明者当游记看,也挺好。

  另外,PAUL游记里提到的书也很有个人风格,并且不易找到。有兴趣的,边看可以摘出来读几本。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四):一场南美火车旅行

  “抱着流浪情怀,我在踏上第一班火车,那是一般人用来搭乘上下班列车。他们下车,他们的火车之旅已然终结。我留在车厢,我的火车之旅,才刚刚开始。”

  一场由二十二趟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列车组成的旅行。它们有的现代,有的古旧,一路向南直到南美洲的尽头,巴塔哥尼亚。

  作者记下了一路的见闻,没有旅行指南式的推荐和炫技式的介绍,有的只是直白的记叙,直白得近乎刻薄,但这也正是保罗索鲁的风格。

  在他书里,波士顿(起点)是一夜的雪和无聊的寒暄,巴塔哥尼亚(终点)是一片缺少人烟荒野和一间悬崖边的小屋。或许吧,保罗更愿意把他所有值得品味东西都留在列车上。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五):路人甲,路人乙,。。。博尔赫斯

  你上路是为了什么?

  欣赏沿途风物目的地探幽,穿越历史,结识陌生人,还是仅仅与自己内心对话

  作者花费了许多笔墨描写一路上形形色色的火车(这亲基本没给好评!),但他的焦点,还是在人 ------ 无论是漠不相识的同车旅客,或热情或坑人的列车员,还是沿途小站打交道的各行各业人士,抑或达官贵人。从路人甲,路人乙,到远房亲戚。。。。。。一直到博尔赫斯登场,达到全篇的高潮

  “。。。某某书不是一本坏书,但是你可注意到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只有鸟与花。。。”作者引用博尔赫斯此言,既委婉为自己这本书打分,也试图写上一个完美句号

  全书翻译读来十分舒服

  但总觉得上册不是很吸引自己的注意力三星也勉强),直到作者的旅途跨越巴拿马运河,方才拿捏准他的节奏。不知道是北美部分行程书名相差十万八千里,作者与我都有些心不在焉;还是这一路尽是路人甲与路人乙,作者内心缺乏共鸣?下册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哪怕还未抵达巴塔哥尼亚。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风情指南,值得一读

  纯粹是因为对拉丁美洲的好奇,以及对保罗·索普非常浅薄认知,我读完了这本书。

  说起来也是有缘,本来这本书只是静静地躺在我的「想读」列表里,因为网上已经没货了(孔网上倒是有抬价到好几百块出售的),谁知寒假时竟然被在旅途中的我于天津猫空书店发现了。于是赶紧掏钱,把书带回家。

  要读完这本《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确实挺费劲的。书中分布着各种陌生的拉丁美洲地名,以至于我不得不一遍开着 Bing Maps 一遍看。作者经常引用西方文学的典故,对于我们这种外行人来说,又是一道障碍

  保罗·索普对火车旅途和沿途各地的描写是细致琐碎的。这本书不是一本旅行指南,而是他本人在旅途中的见闻和思考的记录。和一般以景点为主的游记比起来,保罗的书写更多地以人为中心。他详细地描写他在沿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车厢里形形色色的旅客、酒吧爱好吹牛的男人、容不得别人批评母国的本地人,还有无数没有名字、没有台词的下层群众。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出奇丰富,而我读不进去的部分也大多出于此——有些经历和对话,我确实毫无兴趣呀。

  保罗对火车带有近乎执念感情。即使在那七十年代,火车不仅速度慢,而且环境差,有的列车甚至已经服役百年以上。保罗也坦言,在拉美只有「半贫、跛脚、赤脚、印第安人和没有希望的乡巴佬」才会乘坐火车。纵然如此,他也依然拒绝乘坐流行飞机巴士——除非自己迫切需要离开。当然,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细致入微了解到最真实的拉美各国。

  拉丁美洲是一片不幸土地,至少当时保罗所见如此。就连教会里的耶稣受难像,其残忍程度也比美国的高得多。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让人们相信基督遭受了比他们更多的苦难。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各地城市风貌和凋敝的火车线路与车站的描写,无一不让人感到唏嘘

  在书中,保罗以失望同情语气描写各地的乞丐、流浪儿、印第安人等小人物,但尽量不对他们的生活作出评价。也许是因为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又或者是作为游客的自觉心使然?我不清楚保罗·索鲁的身世背景,也许他出身贫寒所以天然地与平民持有类似视角,又也许他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因此对穷人有着悲天悯人情感。无论如何,他在书中的价值观与我本人还是很契合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写得很详尽,也有些零散,所以读起来有点辛苦。当然,这可能是作者风格问题,也可能是译者的问题。不过这样的书有一点好,那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读者,都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我就是跳着看的。

  读完这本书,对拉美各国的发展状况和民族性格有了比较粗浅的认识,算是收获很多。作者细致的语言风格,在谈论我感兴趣的部分时还是很管用的,读起来很过瘾

  读书的时候做了一些划记,但是现在手头只有下册,没带上册,就不总结发上来了。

  这篇读后感言之无物,主要可能还是因为自己记性不好,书里面的东西读完之后就只有大致印象了。这明显就是读书太少带来的恶病。接下来,还会读更多的书,而这一篇心得,作为重启读书计划的第一篇报告,就先暂时这么凑合一下吧。

  .s. 很想要一本保罗在 86 年游中国之后写下的那本《骑乘铁公鸡》。期待台版在淘宝上架现货。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七):在路上

  旅游与旅行自始至终都着本质上的区别,在看完《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后更加坚定了我这个想法。旅游是去到一个地方观光游览,买几件纪念品,常常当地的美食,拍几张美丽风光照、时髦的自拍,发一个朋友圈,在心里默默记下“到此一游”,然后急急赶赴下一个地点,这样旅游的人们我们都亲切地称之为“游客”。旅行则不然,旅人行者们的旅行,从他们出发的那一刻开始,旅行便已经开始了。不管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还是之后,都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于在旅人行者的眼中,去往目的地之前的路途中更为重要,更为有趣。《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便是这样一本专注路上的旅行书。 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梅德福,去往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埃斯克尔小镇,从南美到北美 ,作者保罗索鲁乘火车跨越大洲,历时数月,并不是因为南美最南端的这个小镇有多独特的风景,他将目的地定在这里,因为他注重的并不是目的地,而是这沿路的一切。他乘火车缓慢南行,从平原穿过丘陵再到高原,从寒冬酷暑,从繁华喧闹的美国都市贫瘠宁静的南美小镇,这路上风光各异的景,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无不曼妙稀奇,火车上的人间百态,又哪是上飞机上高铁闭眼一睁眼就到达目的地能体会的呢?一趟列车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列车前行的漫漫长途中上你所接触的每一个人,他们可能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中,你能感受不同的故事、窥见一个又一个小世界,进而你能获得各不相同心理感受。 想起此前同室友一起的四天济州岛之旅,那想起来应该是我觉得最失败的一次旅游,细细回想在那次旅游中有何收获感想,几乎为0。陪熟悉的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做的却都是些毫无意义事情,急忙起床急忙吃饭租个的士急忙赶赴一个又一个景点。济州岛这个地方本是个不错的地方,和谐安宁风俗人情优美耐看的自然风景,但问题在于,这个地方不适合急匆匆来去的跟团旅游,它更适合一个人或两三人结伴,在这里生活一两个月,慢慢融入进这个地方,慢慢行慢慢走,绕着岛从东到西。这样方能体会到此处温润祥和的风土人情。但当时的我们,疲于奔波,一上车就开始睡,睡醒了又是另一个景点,受出租车时间限制,还得赶紧逛完,接着上车赶赴下一个景点,匆匆来去,甚至来不及细细体会和回想这个异国岛屿和国内的滨海小镇有什么区别。在岛屿上也随处可见跟我们一样的中国游客,大家都急急忙忙,不停赶往下一个地点。也正是因为这些随处可见的中国游客,我甚至都不曾觉得这就是异国他乡。 细细想想自己的旅游经历再看看保罗索鲁的跨洲之旅,他对火车上遇见的人和事的透彻描写,风趣幽默却又严肃冷峻的笔触,无不体现着他在这趟旅行中的满满收获。反观自己的旅游,除了风景优美这样的感叹之外,真真没有什么有意义的收获。 不论大家是去旅游还是旅行,不论我们是去看风景名胜还是体味人间百态,不论我们旅游旅行的目的为何,打发时间放松心情也好,逃避现实寻找自我也罢,我们确实更应该实实在在地关注路上的一切,而非到达目的地那一刻的释然,更不应该只是那“到此一游”的虚假满足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八):跟保罗·索鲁学旅行

  1.找一个终点。漫无目的的旅行很容易变得一无所获,就像作者在路上遇到的那些背包客一样,他们在一个地方晃荡了一个月,却除了哪个地方汇率最划算以及如何买到最便宜番茄外对该地一无所知适当目的性是高质量旅行的必要保障,比如一个终点。

  2.确定位方式——不要坐飞机。如果你想要的不是到达一个地点——拍一些带有“我在度有史以来最棒的假期”笑容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这种旅行的话,有一点毋庸置疑——旅行的主体是在路上的过程,而不是到达的结果。如果出于这种目的,飞机是最糟糕的位移方式了。关于此,保罗·索鲁有一段精彩论述,我将它摘录在此:

  “如果每一次的抵达和离开都以窗外的一瞥来记录是多么徒劳:在我们下头的是耕地起伏的田沟,玩具般的城镇则是安第斯山脉中的一个城市……不,绝对不这么做。如果我要旅行,那一定要走陆路,这样每个景物与地方才会有它自己的味道;而且我知道如果我写飞机窗外那些小小的景色,那我听起来可能会像是个站在月球上的人。”

  3.带上几本书。由于大量的时间都在路上,而也不太可能永远都盯着风景看,读书是让自己心平气和地度过那段时间的最佳方式。如果这些书刚好又以各种方式与正在旅行的地方发生关联,就再精妙不过:在地理位置上的旅行之外,还有一段跨越时空文字中的旅行。

  保罗·索鲁为这次美洲火车之旅选择有以此地为背景的小说——爱伦坡的《亚瑟·戈登·皮姆的记述》,但也不一定非得如此,比如《瘦汉》这种侦探小说,《魔鬼词典》——一本幽默的小书,马克吐温的《傻瓜威尔逊》,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逻辑明显的情节和吸引人的特质,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威廉福克纳的《野棕榈》,在路上的时候你很难能找到让自己专注的环境去阅读这种书,你需要书籍帮助你平静下来。

  4.买一份当地报纸 / 学当地的语言。这个世界上不说英语的地方仍然很多,如果你真的对旅行地抱有兴趣并希望能不虚此行,用当地的语言与当地人交谈必不可少。无法想象不会西班牙语在南美旅行会是何种景象,与在水族馆隔着玻璃看水下世界无异。当地报纸会向你透露很多信息:这里的人关心什么、他们的价值观。它有时还有格外实际的用途,尤其当你旅行至不太平的动荡地区时,保持更新最新信息至关重要。

  5.与人交谈,但适可而止。从当地人的口中你能获得关于此地独一无二的信息,但也仅此而已,不要指望能帮助你建立关于此趟旅行的独特想法。旅行者的身份决定了你永远都站在当地人对面,你永远无法像他们那样看到这个地方,反之他们也一样。旅行者的价值在于你所处的位置,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不要主动抛弃它。

  6.学会与孤独相处,甚至真心实意地爱上它。一个人旅行跟它听上去一样孤独,但这不就是你一开始选择踏出家门的原因吗?人只有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才能真正观察、思索、记忆。当然,如果遇到志同道合之人,不妨也能共度几天,就像作者与博尔赫斯一起的那段时间,这可是给他的书贡献了整整两章内容。但不要忘了自己的一开始的目的,你将无可避免地回到一个人的孤独处境,因为这正是你想要的。

  7.每天写日记。不要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任何的痴心妄想,尤其在“有事问谷歌”的今天,没有比文字记录更可靠的记忆方式,何况这同时还能帮助你理性思绪。之后你会发现,正是记录赋予了这段旅行不朽的意义。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九):老火车

  保罗•索鲁独身搭乘二十二种不同的快车,横穿北美南美,从临近波士顿的梅德福辗转至巴塔哥尼亚,遂写就《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这里的快车应称之为列车,速度不如高铁,而嘈杂依旧。他自称旅行上瘾者,帕慕克所说的“我活着就不得不写作”对他来讲应该是,我活着就不得不旅行。旅行是让生活渗透自己,把旅行当作生活,并能一直保持敏锐,这样的人天生要不断旅行。如果是你,一人搭乘列车深入全然陌生的地方,是不是会带着小小惊异,不断美化窗边美景,拍照发票圈炫耀,紧接着抱怨舟车劳顿,然后变得麻木而昏昏欲睡呢?我们都了,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保罗算是一个。在说保罗之前,我想到另一本书。那本书的作者被拘禁在室内,他突发奇想地开始在室内旅行,把室内熟悉以至于无视的事物当成全新的景色来欣赏,写成了一本游记。想来也知,他被批判成小资产阶级。而我却不得不赞叹于他的创见与敏感。保罗是一朵奇葩,他这本书着墨最多的不是用自己的知识和所见构造出的能让读者垂涎欲滴的幻境,而是写在火车上遇见的各色人,每天琐碎的事物。他一如既往地毒舌,批判讽刺所见到的墨西哥人,印第安人,小偷,骗子,妓女。。。。。。从陌生的熟悉中寻找景色。读起来竟然比纯写景的游记有趣。有时候不去迎合大众反而让大众满意,保罗深谙其道。

  对保罗来讲,列车有时候并不是最佳的交通方式,但他总是搭列车,除了喜好之外,我想,用列车来贯穿一段长途旅行会更容易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事实上他每天的旅途都是日常生活,但列车改变了人在时间空间交错点的相对位置。坐在列车上,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喧闹成片,窗边景色如水流逝,臭味香味四溢,你会更加清晰地感受空间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你通过身体的移动来主观控制;身在车中,你的空间变化也由车子和他人决定,而车子和他人总是运动的时间较多。最后,所有事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一来,通过自身位置变化的关系能轻易捕捉到自由与控制的相互依存;由于客观的运较多,你也会从最初的狂躁不得不渐渐变沉稳。这一系列变化会使内心对外在事物的感受能力得到加强。从时间的角度,在车子开动的过程中,根据相对论,速度越快时间越慢;由于活动受限,手头可做的事情不多,景色飞速划过,内心对时间的感受增加,自然觉得时间过得比平常慢很多。因而某种程度上,你的生命有所延长,但能不能把握“多出来”的时间取决于你的能力与对生命的热忱。在现代生活中,一切都被不断加速,无形削弱了人对时间的把握能力。人们只能通过不断加快速度,手头做着看似是正事儿的事情来克制恐慌,然而却导致生命愈加空虚。在列车里,你被逼直面时间,除了提升对时间的把控,孕育对生命的热忱之外,只剩下自暴自弃一条路。一般而言,旅途中的车程短则一两小时,多则几天,但保罗却长期坐列车旅行,他不会自暴自弃,只会让自己变得愈加敏锐和诚挚,事实上的确如此。列车算得上空间较大的交通工具,设施一应俱全,容易让人觉出生活气息。保罗不停地变换列车和旅行地点来面对新鲜的景色和人群,但都在列车上,面对人们日常的交流碰撞,再通过前面所说的空间和时间对人的塑造,于是他把旅行日常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身的心理状态,真诚地生活和旅行。

  有了飞机,动车,人们出行选择坐火车的微乎其微。记忆中有一对英国老夫妇,他们去瑞士看望自己的儿子,特意搭乘最慢的火车。老年人不是更加珍惜时光吗,我起初想。后来渐渐明白,他们并没有空耗时间。坐着慢悠悠的火车蜿蜒在山边,能远远地望见雪山之巅,手里端着一杯咖啡,再看看坐在身边睡着的伴侣,想着将要见到的儿子,其他的人们充实而自如地阅读,走路,原来时间是上天的恩赐。德波顿也颇为怀念一次火车旅行的经历。他对面坐着一位美女,吃着苹果,看报,没看他。他却偷偷望着她的侧颜,脑海里,从约会上床结婚躺在草地上晒太阳都如梦似幻地浮现,他感慨,真应该感恩单身男人的善意,他们更懂爱的滋味。从一开始,旅游就不是到景点拍照。路上的颠簸,身体被不同环境规训而引起的不适,生活,就是旅行,也是比旅行更重要的事情。通过旅行来逃避生活,既奢侈也无意义。那么,人们还需要旅行吗?如果人人都像《逆流》里的主人公,即使到了目的地也选择逃避,怕心中的梦境破灭,嘴硬着说在我心里,我早已经来过,那么旅行的计划就是给我们一次在心里旅游的契机。想象力足够丰富的话,空气的流向,光影的旋转,清晰地汽笛,都能描绘得出。

  而我没有如是想象力,所以,我将会在因斯布鲁克坐着火车,听Joni Mitchell。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十):火车才是旅行目的地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2012年5月20日

  骆仪(北京,自由撰稿人)

  2012年的第一天,我登上从北京开往哈尔滨的夜班火车,开始阅读保罗•索鲁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从北美到南美的火车之旅》。“我于是决定做个实验:亲身前往旅游书上提到的国家,随着火车,从马萨诸塞州的梅德福向南奔到不能再远的地方;在一般旅行书开始的所在,画下本书的句点。”保罗•索鲁的旅途,始自美国,穿过中美洲诸国到达南美,终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小镇埃斯克尔。除了少数不得不借助出租车的时刻,他全程搭乘火车穿越美洲大陆。

  我短暂的北国之旅远远不能跟保罗•索鲁的壮游相比,但要到达我的目的地、那个距离中俄边境不远的黑龙江东北部小乡村,我需要坐三趟火车、一趟汽车,正好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保罗•索鲁是美国知名旅行作家,1975年出版的第一本游记《铁路大巴扎》(The Great Railway Bazaar)令他声名鹊起,曾获汤玛士库克旅行文学奖、英国惠特布雷德文学奖等等。虽成名多年,其作品的中文简体版直到最近才第一次出版。当然,吸引我在摇摇晃晃的火车上潜心阅读而不入睡的,并非作家的名气,而是其笔下世界。

  火车,对于别的旅客是交通工具,对于保罗•索鲁却是旅行目的地。出于排遣时光,更出于了解火车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保罗•索鲁不放过一切细节。全书22章,章节以他搭乘的列车命名,书名则来自最后一程火车“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车厢间的水汽已经凝结。每道狭小的走廊上烟雾弥漫,宛如寒天冻地,上面还覆盖着片片纹路复杂的白霜、凝固的冰泡,以及从橡皮封套的裂缝新喷出来的水汽。”保罗•索鲁1978年冬天在火车上看到的景象,与我眼前所见毫无二致。随着火车向南奔驰,他仔细描绘火车窗外的景色变化,从冰雪覆盖的平原,到仙人掌树林立的荒漠,到绿草如茵的丘陵,正如我凝神观察平原上积雪厚度的增加、日出日落之际天空颜色的幻变。

  火车客排遣漫漫旅途的另一手段是与人攀谈,或竖起耳朵聆听他人的交谈,观察陌生人脸上的表情。保罗•索鲁并不乐于呆在自己的包厢,他跟各种各样的人寒暄,听他们的故事。美国女人失去双亲回家奔丧,在八九个小时里不断跟人讲述,纽约城没法埋人,因为地太冻挖不开。美国富太到墨西哥登报寻找失踪的丈夫,保罗•索鲁心知肚明:这个女人遇上了偷渡的墨西哥骗子。列车员把走私的物品藏在保罗•索鲁的行李架上,险些害他成为走私客……对于别人沉闷无聊的火车闷罐头,恰是保罗•索鲁眼中的大戏台,他兴趣盎然地记下一个又一个故事,一句又一句对白。

  火车读物也是必不可少的消遣。此行我只有保罗•索鲁的文字做伴,而他却沿途阅读着福克纳、达希尔•汉密特、比尔斯、马克•吐温、爱伦坡等人作品,似乎是带了整整一箱书上路,又在书籍扉页写下旅途笔记。阅读比尔斯的《魔鬼辞典》时,保罗•索鲁身在墨西哥,比尔斯的消逝之地,“每一行字都像是一则迅速刻下的墓志铭”,这自然是保罗•索鲁的刻意安排。保罗•索鲁阅读的书中世界与他所处世界并行不悖,正如我的旅行与阅读时而发生重叠,时而把我从现实中拉远,在多重现实中穿越游荡,着实是旅途一大乐趣。不仅如此,作家每到一处,便对他看过的相关旅行作品手到拈来。1849年安东尼•特罗洛普笔下繁华兴隆的西印度群岛景象,保罗•索鲁到达时已所剩无几。

  火车旅行是接地气的旅行,作家必然在沿途城镇作短暂停留,以便更直接了解当地风貌。严格遵循火车旅行的计划,他不会前往蒂卡尔的玛雅神殿,不会前往奇奇卡斯特南戈的印第安市集,却常常停留在破败的无名小镇。在别人眼里,保罗•索鲁错过了名胜古迹;在保罗•索鲁眼里,依著名景点制定的行程表“不但令人沮丧,乐趣也会少得多”。他的收获,是路过墨西哥边境取悦美国人的红灯区“男孩城”;是在圣萨尔瓦多城看足球赛,对球迷的疯狂斗殴瞠目结舌;是在阿根廷拜会博尔赫斯,为失去视力的老作家朗读书籍……旅途和旅游文学是否有趣,关键并不在于旅行的人去了什么地方,而在于他是否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在于他本人是否有趣味。

  旅行与生活的区别之一,是在旅途中我们往往会选择性欣赏、选择性记忆,有意无意忽略目的地不美好的一面,眼前有美景,即可称“天堂”。但保罗•索鲁笔下的天堂甚少。墨西哥令他只想尽快离开,他眼中的危地马拉人异常沉重。世界面积最大的贫民窟、终年混乱的政治局面、肮脏发臭的街道、走走停停的破旧火车,都是他旅途的背景,尽管直面这些阴暗面只会令他的旅行更糟糕,但这是更贴近现实的旅行。他亦常用讽刺笔法写他所见之人——“他的地图极小,他没带别的书,他也不喝啤酒。简单一句,守财奴一个。”

  当保罗•索鲁逐渐接近巴塔哥尼亚之际,我也踏上了归途。在伊春的汽车站外,替面的拉客的掮客在零下30度的空气中机械地重复着地名“铁力铁力”“红星红星红星”;车站内有中俄文字大书“国际候车室”,其实国际班车尚未开通,站内也再无任何外文标记。不难想象,在21世纪的中国边远地区旅行,对外国人来说仍是困难重重。然而保罗•索鲁却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两次到访中国,写下《船行中国》(Sailing Through China)和《骑铁公鸡行记》(Riding the Iron Rooster)两本书。后者仍是他钟情的火车之旅,足迹遍及西宁、大连、西藏、桂林、大同等等乃至“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只可惜,这两本书至今没有中文译本(台湾也未出),否则,何伟的《寻路中国》和《江城》岂能独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