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10 03:4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经典读后感10篇

  《那些忧伤年轻人》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一):我们需要这种愿意思考的人

  在对当代社会毫不吝啬批评之下埋藏了一颗多么勇敢且充满激情的心啊 有很多人说他抑郁 但是我敢保证他没有 他活得比我们任何一个人乐观积极 他不逃避不避讳的谈论这些事情 他愿意面对愿意思考 在这个唯物主义盛行的时代 他在呼吁注重人的内在精神 他想要拯救一些迷醉于名与利的当代青年啊!!!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二):错位

  太过频率引经据典,像是某种定时发作的症候,在对资讯极度闭塞年代以及变态发达的当代加以双重报复。我几乎是被许知远恢弘而来的信息袭击而非他年轻可贵智力情怀。 这种错位大约只能归于他缺乏质感文字表现,算不上浮夸却也不怎么谦诚朴实,甚至有些许故作油滑的姿态,让人不舒服。。。当然,或许错位,就是所谓的年轻人的忧伤。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三):时代的错,还是我的错?

  许虚妄。还是年轻吧。回想自己大学四年也是很虚妄,自以为是。比许知远差很远。倒是对燕园回忆那一部分印象极深。北大嘛,就是要兼容并包,所有特立独行的人都应聚集于此。而不要像清华一样平庸世俗,不传奇。书的前半部分,想回到80年代那个时候,与李敖,崔健同一个时代。啊呀,同样不喜欢自己所处的时代呢。最困扰我的问题还是,是这个时代与这个社会不对劲,还是我的错?许知远说,这个社会错了,物质为本,大部分人都是实用主义者,没有精神追求。哎,还是觉得他站在社会上层看下层。至今没有人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或许,社会再发展几十年,会有所改变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四):无标题

  在娱乐至死的今天,许知远被推上了头条,我才知道他是谁,曾看过他的书。节目嘉宾无论是马东还是俞飞鸿,许知远在节目中的表现并没有像网路文章形容的那样令人讨厌。

  把他和同属北大的芈十四放在一起,非常不妥,但两人的书都让我有无病呻吟感觉,就像自己在网路上写的那些别人看不懂的心情,在别人眼中大概是无头无尾的空洞书籍不应该是这样的。

  许知远的这本书充斥着迂腐和对女性的蔑视,他回顾历史,却不试着理解现代。

  罗振宇是商人,彻底的商人,那些强盗般拿来的行为,着实爱不起来。

  还是喜欢老张的那句话「年轻人,要有朝气!」不自觉的会为那天已经淡忘的天空加上一抹艳丽阳光

  「字数太多短评不让发,书评强制打分,纯属路过」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五):忧伤的年轻人

  读完《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心中涌起一阵波澜,尤其是对于大学的思考的文章。无论是上世纪末,还是如今,不得不说,中国的大学教育,陷入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遥想民国初期,那时候的文人学者,才是真正追求精神、理想自由一代人。如今的大学教授,被所谓科研职称所缠身,不是批评他们,而是体制所致。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曾经在北大的厕所中,墙壁上挂着小黑板,学者们在上面写下自己的观点,对于北大未来担忧与希望,后来建了新厕所后,“风气”不在。

  最后是作者总结,也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我不断地提及历史,又不断地否认过去。我知道我无法看清楚未来,但是我越来越清晰地听到召唤声音。这声音令我的情绪再次激昂,它提醒我不管是否身在何处,我都必须不懈地学习。尽管,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像1890年代那批美国青年那样最终被淹没,还是像菲茨杰拉德一样留下痕迹。但有一点很清楚,我必须不断地吸收世界上最杰出思想文化,它比自我回忆更有建设性,即使是过渡一代,我也希望这种过渡更加坚实。”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六):理想与现实

  大概是高中,或者是大学,读了余杰的《火与冰》,孔庆东的《47楼207》,还有其他类似的书,很激动。如今读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只是匆匆一瞥,心里基本没有波澜,大概真是老了。

  年轻是富有激情的,就算不愤世嫉俗,也是易于被鼓动的。年轻是富于勇气,就算不是不管不顾,也是不惧怕失败的。年轻是充满理想的。

  年纪大了就趋于保守,多的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习惯产生惰性失去改变的勇气。年纪大了慢慢趋于现实。

  年轻时,认为大学既是务实的,又是务虚的,更主要是务虚。大学不是培养专业人才地方,那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事,大学是完善人格的地方。

  年纪大了,觉得做任何事都是有现实目的的。上大学是为了更好的找工作,为了以后混得更好,更能养家糊口。上大学只是获得好工作的途径手段

  有时候也是矛盾的,既希望下一代不变成没有思想的动物,又希望他们在现实中生活舒适,既害怕他们年轻的激情,又害怕他们过早的世故。大概只能多些理解吧。

  只能这样了。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七):生不逢时还是只为纪念

  周末去逛书店看到这十周年纪念版,大致一翻和以前没有什么出入。

  对本书许知远的新感慨是,“这本书的生命比我想象的更长”

  彼时环顾书店里各色玄幻读物,我也不由的生了感慨。十年前的高中时代看到这本,或许会惊为天书爱不释手。可是时间错到大学,一遍看下来忧伤不觉得,只感觉各种做作和欲言又止的省略号,夜半翻出校门然后窃喜,是不是真的跟大学时期迷茫,回避孤独焦虑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没有,为何还要一遍一遍的提这些还有类似的事。从这点上来说书中一些内容倒是和现在的大学生活有些契合,只不过当年北大学子翻墙成功快感到现在逃课的习以为常,十年前让人兴奋成书的故事,现在每天都在发生着。忧伤的年轻人们不会忧伤到买本书去看自己每天做的事。。。或许许知远对本书的生命有点乐观了

  说几句跑题的话,其实对许在做的事充满敬意,几期单向街每本都有很多非常好看的文章(尤其是那篇赖川声的演讲),可是每到他自己出手,总让人喜欢不起来,单向街里是,后来祖国陌生人也是。宏大题目下絮絮叨叨几句内心独白,再加上引用名言更加让人觉得不知所以。

  十年过去了,有些文字历久弥新,我说的是王二

  有些文字只应存在于过去,把未来留给单向街吧

  这些话只对这本书,许知远之于孔庆东还是强出不少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八):一首青春赞歌——至在青春的路上前行的我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像是一首青春的小诗,一个步入中年的“诗人”吟诵着当年那个长着青春痘,头发乱的像鸟窝一样的男孩经过的青葱岁月,他曾经唱过疯狂摇滚乐、他曾经哼过忧伤的小调、他曾经渴望回到海明威的伦敦、他曾经羡慕80年代的大学,他曾经矛盾、惆怅忧郁却又癫狂过,因为这就是青春。

  步入大学前拿起了这本书,可却因大学的诸多事情中断了阅读,再拿起续读,已不是当时的感受,直至如今动手去写,这期间又经历了太多太多。时间的间隔,不再一样的时空,不再一样情绪,给我的是不再一样的体会

  上大学前,那章【燕园的记忆】曾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泪流满面,我跟着这个诗人一起在燕园穿着拖鞋,去各个课堂里游蹿,去学堂旁的酒馆里喝酒,去唱过歌,去吟过诗,那是最自由的生活,最热烈追寻。什么是最明媚的青春,是对于“自由”最充分诠释,自由的生活生长广阔的吸纳知识,热烈的投身活动幻想的破灭,现实的冷酷,让这些文字敲击着我的心灵变的格外的沉重。但要记得“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我依旧是宇宙之王”“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是闪着光亮的”,因为梦想火焰是不会被浇灭的,他依旧火热,依旧执着,依旧燃烧剧烈

  上大学后,那些如同在黑暗中救出的点点滴滴的阳光般的青春语言,那些曾让他【迷失在阅读中】的青春文字,伴着我自己长长短没什么好回忆的青春一起浅浅吟唱着,如同忽明忽暗烛火闪烁着,飘忽着。

  直到昨天,我想把我长长短短青春连同那些温柔的幻想,那些或有或无的回忆一起埋葬在这春风里。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忧伤,还会失望,还会心痛,但是我会坚定的走下去,因为我知道这就是青春,这些都是要走过的路。就像作者所说”或许未来我已苍老眼睛应该没有失明,可能拄着拐杖,可能狂妄之气已淡去,但肯定依然严肃认真”,因为青春的路上我曾认认真真的感受过,认认真真的经历过。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九):少年何愁

  记《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这大概是我读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贯穿整个安逸颓疲的高三假期。当终于从劳形案犊中挣脱出来,我们开始有时间思考未来、有时间索问意义时,突然惊愕发现,站在时光节点,回首过往,庸庸碌碌,问道无果,前路渺渺。

  必须说这是一本及时的书,透过许知远初期尚显稚嫩(用这个词时,我总在想他的脸,这感觉,不大好)的文风,我看到一个涉世未深,对世界充满好奇满身元气,对未来有着自己的沉着思想的青年,在笔墨方寸之间肆意的将自己的才华抱负泼撒挥霍,他崇尚学术自由,古希腊苏格拉底式的逍遥令他神情迷醉,民国大师博古通今,教他心驰神往。他怀旧昔日民主怀念北大燕园的金三角地,以及礼堂的嘘声。他将大学的自由学术氛围师生之间的谈艺论道,奉为大学传奇之精髓

  书中,许知远通过对西方思想史的旁征博引,以及自己的体悟,试图解答处于这个世纪的年轻人不得不都得面对的问题——一个年轻人,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如何剖析自己的内心,如何确立与社会的关系,怎样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此类种种,关乎未来,亦关乎大学于我辈之意义。

  相较民国时代,我们缺乏真正的使命感与宏大的生命力,在和谐繁华环境下,我们渐渐变得麻木不仁得过且过,信息爆炸使得大量信息重复叠加,被我们情愿或不情愿的接受,网络使得我们的知识达到前所未有充盈,可是却也再也找不到一个为《离骚》而恸哭哀婉的青年人,理想如同笑话,教人羞涩的说不出口。股票债券,金融危机人类社会陷入了史上最大的物欲盛宴,大批量生产规模经营,使万灵之首的人类沦为社会发展这台巨大机器微不足道零件情感,心灵在物欲丰盈与日俱增的今日愈发荒芜,人之所为人的思想灵魂,逐步退化。

  人类疲于生存,难已生活。可人毕竟不是动物,生命从一段黑暗到另一段黑暗,这中间他们有幸走过一条称之为人的道路,生而为人,何其有幸,又何其无奈,我们必须具有成熟的思考能力,以看清世间种种,不至于荒诞而过,我们必须对复杂的世界具有更全面了解,以充盈自我,不至于混沌而过。

  不懈学习,吸收世界上最杰出的思想文化

  不断思考,致力于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更富建设性的意见

  不负此时,不负韶华

  这些应是我辈为之不惜全力以达成的目标

  亦是大学之于我辈的意义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十):从忧伤中惊醒

  世间很多事情都千丝万缕,你胶着于某一点和另外一点,却未必瞧得见这两点有多么的有关联。

  我从高二开始看《生活》,50RMB,超大超重的一本,捧着铺着太阳照着的看,像对待一件艺术品,或者啃一块蛋糕。而这本书是我大二闲得无聊观察室友寝室摆放的书时偶得。先被书名吸引,再是读到作者一股子大学生气和文化味儿,感觉被勾引着翻页,于是自己买一本,一路从杭州看到台湾。

  直到我到实习时从书架抽出《生活》第一期,赫然发现“许知远”就挂在卷首,以及编辑名单里。那一瞬间大概就是福至心灵的感觉吧,这两个点瞬间被连起来,自己觉得这是神奇不安

  一个专栏作家有一贯的行文风格,而某种相似的风格会在一本杂志中间接延伸。我像是先喜欢上某种感觉,再追着感觉的气味摸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这个人是什么样子却不重要了。他成了一种风格。我给他定位了一种气息,我和这种气息相互吸引。现在想,那是大学情结的气息。

  我非常钦羡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大学有一股蓬勃而缺乏理智理想主义气息和清高狂妄的文人情结。十年前,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人会憋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为整个宇宙而思考。完全脱离小小的自我。这种思维方式,包括对于大学的期待、摸索、批判、呼吁,任何的情绪,都独属年轻的知识人——他们崇拜某些作家、哲学家音乐家、诗人、学者,他们轻巧地黏贴着热爱词句合成某种奋进的语汇集,轻轻一念都充满力量。这些东西即使垮了十年来到现在,依旧能引起新一批青年的共鸣,甚至是崇拜。我们像是透过一本书遇见了十年前理想中的自己,甚至那种相似性的共鸣让我们忘记十年的差距,觉得他就跟我们一样年纪,甚至一直活在这二十多岁的心境里。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

  我想,每个人都在他的不同人生阶段里遇见他精神上的同龄人。就像我十一岁时读哈利波特,幻想一只猫头鹰;高中时读七堇年,做旅行的梦;大学时读许知远,为何谓大学而思虑。这些带有强烈年龄印记的文字恰巧需要同龄人,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能掌握书中意境,而我能在恰当的年纪读恰当的文章,从而激起恰当的情绪,何其美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