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10篇

2018-04-08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10篇

  《那些忧伤年轻人》是一本由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著作,深圳报业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一):年轻人的心态破析

  伟大作家菲兹杰拉德,在1925年写就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仅仅一年的光景,这部短篇小说故事集出版,菲兹杰拉德通过几个短小的故事,从多角度叙说着年轻人的心态,同时描述出美国当时的社会现象,让读者感受当时迷茫年代作者小说中着重描述着年轻人的思想变化关注着他们对爱情期盼,对事业探索,对家庭贡献

  几篇小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赎罪》里的男孩为了告解,向神父告知自己所干的错事,却不愿将真实想法透露,而编制谎言。所做的这一切,却让孩子父亲有些慌乱,想弥补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却导致神父的瘫软。

  《琼斯和威尔士王子》,则是男孩为了追求心爱的女人,而编纂了一场大戏,因为剧本需要,甚至动用了冒牌的警察,导致现场一片混乱,最终也吓到了心爱的女人场面不可谓不大,只是所追求的方法是否有些过分。只是想想,现在的青年男女,在爱情追求时也是花样百变,没有想不到的。世界之大,什么样的人都有,个性使然。只要能追求到理想婚姻就好。

  《冬日梦》《富家男孩》,在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激动不已,只是当真真地进入感情天堂之际,男女间的思想冲突,让两位相爱的男女无法走入婚姻的天堂。在数年之后,再次遇到或提起到心爱的女人时,有过追求,有过思念,有过相聚。不过岁月有过,佳人已去,空留在梦幻之中。

  明智之举,因为无法得到的结果,有情人还是选择理智女友因不明确的事情放弃这段感情。即便男子获得了成功,也还是有些侥幸的成分。当然,感情错过了,也没有必要再重新去找回来。该学会放弃。

  《一梦四十日》,真够厉害的,为了工作而拼命,幸亏作者让奋斗者获得了成功,使得创业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崩溃,不过在获得好消息之际,所表现神态还真有点与《范进中举》相仿。当然,如此拼命的做法,也不值得推广,成功并非十拿九稳,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所受到的打击,所受到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打击,会让人更加崩溃。

  这不《调校者》,保持婚姻的不宜,艰苦而又平淡生活。当女人想最终离开之际,发生了意外,再加上医生努力,想让两位小夫妻友好的在一起,将两人间隔阂消除。终于,也留住了妻子。也重新换新的两人间的爱情。如果想再来个《一梦四十日》,没有成功,家庭也将不保。

  《热血和冷血》,因为做个好心人,无私为周围的朋友服务,却收到了妻子的批评指责。当接受了妻子的建议,成为冷血动物之后,最终还是被现实所击败。和自己的良心作对,让自己更加陷入到不易之中,难受至极。

  《宝宝派对》,因为宝宝间的冲突,引起孩子家长愤怒。虽说是件小事,却由于对待事件态度上有分歧,最终导致孩子父母冲突的升级,原来的友好,换成了恶向交流

  这几个故事,对《热血和冷血》的印象对比较深,因为关怀身体中充满了热血,因为冷漠,热血被换为冷血。热血和冷血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受到美国社会现象的影响,在不停的转变着。这也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对待友情的态度,因为社会的迷茫,许多人都更关注着自己的小天地。正如《富家男孩》一样曾经富二代,随着时间流逝,周围的朋友也越来越少。

  他们奋力追逐世俗名利,待功成名就之后,却遗失了内心重要东西

  菲兹杰拉德夫妇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二):是菲兹杰拉德的还是谁的忧伤

  《了不起的盖兹比》是菲兹杰拉德捧出的华美而又苦痛的贡献。所谓华美,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都堪称美轮美奂,包括故事。但苦痛的,我想,绝不仅仅是盖茨比本人罢。就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一不小心,菲兹杰拉德又泄了底。

  他口口声声说:“我们不谈类型,不说大多数”。但是在这本收集了他的九个短篇小说的书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类型和大多数——那些在奋斗和金钱里沉沦、迷惘的年轻人。当然,必须有爱情。

  在这里,我想以《富家男孩》和《冬日梦》两篇为例。说说“忧伤”这个词。有点复杂。就像“善良”的晋惠帝问出的话:“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忧伤之于每个人的观感和体验真是大相径庭

  安森,生而富贵,这样的出身造就了他以及他们这样的人,在“我们激愤时宽容温和,我们笃信时玩世不恭”,就连口音都是地道的专属于纽约上流社会的。无论是金钱、地位还是权威,对于任何不能以他为核心状态,都是不能忍受的。他从来不屑争夺,因为一切本该属于他,这样的世界从开始就属于他,所以,“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终结于妥协,而他的生活,一开始就是妥协”。但就是这样的人,居然爱上了一位相当保守的正派姑娘——宝拉。事情总是会有变化。一场意想不到的酩酊大醉拉开了他们的距离。即使有过激情磅礴的重逢,最终也是徒然。可是,如果把分离的原因都归结为这场狼狈的酒醉,无疑是在推卸责任。之后,活得更加成熟宽厚的安森获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和倚重。初入社交圈的漂亮少女声名狼藉的“时评作家”的女儿,但个个都是昙花一现。安森认为,生活教会了我玩世不恭。可是,宝拉说:“你永远不会安定下来”。

  安森游走在一场又一场的邂逅与分离之中,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女人愿意拿出最好的时光,来呵护与成全他心中的那份优越

  德克斯特,生而贫寒,在刀一般的寒风中奔跑的高尔夫球童是他的身份。然而,十四岁那年的一场相遇改变了这个最棒的球童的命运,说来说去,就是因为他爱上了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那个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富家少女——朱迪。于是,德克斯特俯首在他的冬日梦前。二十三岁的时候,他们重逢。那个美得耀眼日子如同菲兹杰拉德笔下绚烂画面。不得不说,这是菲兹杰拉德特有的能力,把场景描绘得无与伦比。从此,德克斯特成了围绕在朱迪身边成打情人中的一个,尽管他知道她常常在撒谎,每当新人出现,其他人统统靠边。为了朱迪,他与其他人订婚又在临近完婚前退婚,可是,对于朱迪来说,最终不过又是一出信手拈来的逢场作戏。

  “他爱她,而且会一直爱下去,直到他老得无力再爱——可他却无法拥有她”。贫穷的时候无法拥有,富贵的时候也是一样。

  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年轻人的忧伤就在那里。在纸醉金迷的狂欢中,笑也罢泪也罢,如此令人无力的究竟是现实,还是命运?换言之,这是主人公的忧伤还是菲兹杰拉德的忧伤,谁也不知道。所以,也只能这样一代代地忧伤下去了。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三):我有美貌金钱青春,你拿什么来换

  我一直羞于承认菲茨杰拉德的文字对我的吸引力。就像当年沉迷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那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难以启齿事实。因为在那个故事里有太多的感同身受。直到我发现海明威认为菲茨杰拉德是他所认为的那个时代唯一有灵气的作家时,我才敢自我承认这个事实,于是拿起了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面收录的大多数短篇其实都有盖茨比故事的影子

  好比Rags Martin-Jones的故事。‘欢迎光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店’。于是我拎着手提袋走进去,袋子里装着满满的美貌、金钱和青春,全都准备着要拿出来换回些什么。‘你有什么东西可卖?’我问他。他搓着手说:‘哦,小姐,今天我们有一些非——常非常漂亮的爱情。’

  有人曾对我说,所有美丽的女人都知道自己价值几何。她们的目标便是让自己的美貌青春换取到最大的价值。当然这个最大的价值里90%都是物质。尤其是这个时代。香车豪宅谁都喜欢。我也喜欢。青春美女要去换得此类物质的人生目标,无可厚非。唯一需要厚非的是,谁让你没有。那些曾经美丽的姑娘们之一,如此说道,我需要过有安全感的生活,一种让我觉得有保障的生活。那是指什么呢,指的是,写有自己名字的物产,受法律认可的婚书,受到亲人祝福的小家庭。如果爱情换不来这些,又有何用呢。用美貌青春只能换得爱情,一种不附带安逸舒适的生活,安全有保障的社会存在的,虚无缥缈的感情慰藉,美貌聪明的女人们不会那么傻。单纯为爱牺牲的故事,只存在于琼瑶阿姨的笔下。

  于是盖茨比们都去奋力拼搏了。只有爱情是抱不回美人的。要有豪宅豪车,party聚会,喝不尽的香槟美酒。要有夏季去欧洲度假,要有时不时的与上流人士,王孙贵族见面交流。

  只有盖茨比是了不起的。约翰切斯特纳特不是。无论有多少场华丽奢侈的party,在盖茨比的眼里,都不及对岸的那盏绿色的灯来的动心,值得他向往之。无论见过多少奢华,赏过多少美艳,只有那个少年时代的缘起是最美的。只有那一个女孩,是值得抛弃一切只求她的眷顾的。然而悲剧的是,盖茨比眼里的黛西,只是他想象中的那个。盖茨比一直在追赶的是他的梦,那盏绿色的灯是这个梦的信号。有灯,便还可以追梦。黛西是他的梦的主体。在这个梦里还有他的所有纯真,所有最初时候的纯粹。盖茨比其实可以go beyong his dream,但他没有。为了那个女孩而奋斗的过程,已经把他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本可以放弃最初的追求,去过当时当下的另一种生活。但他却总想回到过去。本以为触碰到那盏灯,便是达成梦想,便是企及未来,然后事实却是退回过去。就如盖茨比的结尾所述:我们奋力拼搏,好比逆水行舟,不停的被水浪冲退,回到了过去。

  一切过去曾经眷恋过的,只能留在过去。而爱情不能当饭吃,不能付房子首付,不能用来去大溪地结婚度假,也买不来一只定制钻戒。曾经让你投射在盖茨比故事里的那些人儿,曾经或许是你生活里的那盏绿色的灯。然而,灯如果是在远处不可及的,就不要费时费力去触碰了。灯会有一天属于另一间大房子,属于另一个家庭。从一开始,灯就不在你眼前,不为你所控。你想努力变成那个拥有灯的人,但是在这个过程里,灯却离你越来越远。不要去追赶了。远方即为远方,而眼下依然有光。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四):短评<赦罪>

  lt;赦罪>— — 菲兹杰拉德。

  小说集的名字是,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所以我在看文章的时候总会将侧重点更多的放到年轻人的身上,但是赦罪之中也同样重点地刻画了一位神父。

  “有时候,将近四点钟时,一群瑞典姑娘会沿着小路经过他的窗下,一路嬉笑打闹,她们刺耳笑声总会让他心烦意乱,只好高声祈祷黄昏快些到来。”

  神父对于年轻人身上蓬勃的青春活力的厌恶,以及行动眼神之间的疲倦,生活的安排,都让人感到一种垂暮之年的无力。

  “你的样子就像是万物已经在发光一样了.”

  “不过别靠近!”他警告鲁道夫,”要是走得太近,你就只能感觉到热气汗水和实实在在的生活了.”

  神父也曾经拥有过青葱岁月,神父的曾经从这些意味深长的话中也可以窥见一斑,他曾拥有梦想,是一个毫不实际的追梦者,他曾拥有过专属于青年人闪闪发光的骄傲,但是他被现实所击溃了。

  就像夜色温柔当中前往乡下开诊所的迪克。梦的破碎,是菲兹文章中永远的主题

  而与神父所形成对比的,是鲁莽而又轻浮美丽的少年鲁道夫。因为菲兹用了一定的笔墨来描绘这个少年动人外貌,所以我总是在想,这篇文章里不会出现一些具有性暗示的侵犯情节,但是,菲兹只是用了隐晦的语言表达青少年有关性的觉醒。凭借鲁道夫和神父的谈话,谷仓,阁楼朦胧温暖的环境和情欲的勃发,在这个少年的体内慢慢沉淀。看得出,他非一个全然约束自我的人,包括对于十诫的违背(“还不孝敬父母,直呼我母亲的名字,在背后非议别人,抽烟.”),都为后面对于信仰的背弃做下了铺垫

  而他对于自己未来的迷茫,以及看似可笑的自傲,更让我能够获得最深层次共鸣

  “布拉奇福德•撒内明顿就是他自己,这些字眼读起来有抒情诗的效果,每当化身布拉奇福德•撒内明顿就,温文尔雅的贵族气质便从他的身上

  散发出来。布拉奇福德•撒内明顿活在伟大而彻底的胜利里。”

  纵使菲兹的文字再精致美丽,他笔下的纸醉金迷离我们隔了时间以及国界的距离,但是,他对于青

  春的丰沛化为脆弱苍白之时的描绘,隐晦深沉,我读来咀嚼之时,总能感觉到几分握不住的忧郁

  而对于天主信仰的轰然倒塌,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让人容易联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青年时的野心自己对命运的反抗。(和德米安当中主角对于自我的探索中的反复相同,在鲁道夫对于自我的正确认识之后,他又屈服于了外界的许多因素,单纯从鲁道夫觉醒以及领取圣餐时的紧张不安,就可以体会到菲兹的笔力有多么的惊人,在寒冷的环境下,我依旧可以感觉到那份眩晕燥热焦急,并且从合理性方面,他也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这一段,是我发自内心敬佩他的一个细节)

  “他的心中满溢狂喜,几乎落下泪来。再想叫他把一个虚无的概念看的比自己的安适和自尊还重,从此不易了。一条隐形的边界已被跨过,他开始认识到他的孤独,认识到这孤独不仅仅存在于他化身为布拉奇福德•撒内明顿的时候,更是深植于他的内心。在此之前,所有这些疯狂的野心,轻微的羞愧和恐惧都早已存在,只是悄无声息地藏在他的私人保留地里,不曾被冠冕堂皇的那一半灵魂察觉。这一刻,他无意中发现,暗藏的那部分才是他自己— —其余的不过是摆在人前的装饰门面和人云亦云的掩饰招贴罢了。环境的压力早已推动他走上了青春期孤独的旅程。”

  神父与鲁道夫,明显是菲兹的两个生活面。我并不清楚他具体是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但是,信仰梦想的破灭以及自傲矜贵希望挣扎获得光明的未来,是我此时的精神写照了。

  (企鹅译本的夜色温柔后,有一句话,出自E.A.罗宾逊,”美国是一个精神病幼儿园,在那里,千千万万困惑的儿童正试图用错误的积木来拼写上帝这个词。”)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五):迷惘的时代

  爵士乐对我来说很是陌生的,除了在电影里或者音乐教室听过以外,接触的相当少,曾经也听过一首好听不知名的爵士乐,但给我印象挺深刻的。爵士乐起源于美国,大概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出现了,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爵士乐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如今的爵士乐依旧风靡全球。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20世纪美国作家、编剧。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夜色温柔》,《末代大亨的情缘》,《美丽与毁灭等等》。

  菲茨杰拉德将1919年至1929年的十年命名为“爵士时代”,自从一战以后,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约十年的时间,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爵士乐时代”,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

  由于菲茨杰拉德生活在这个年代,年轻的他也深深被这样的年代所影响着,在作品中我们总能见到他所曾经遇到的事情,作者亲身个人体验的爵士乐的年代,年轻人们在灯火阑珊,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社会享乐着,在这似非常享乐的社会,在作者眼里亲历多了就发现了在这表面奢华之下暗藏着空虚,麻木,无奈,忧伤的等等的情绪。

  本书收集了《富家男孩》,《冬日梦》,《宝宝派对》等等九篇短篇小说,《冬日梦》可以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个翻版,一样的富家女,一样的贫穷男主,一样的结局,那个年代对于这些人来说是悲哀,他们所追寻爱情,婚姻却总在金钱和物欲被扭曲,他们的命运也将改变,苦苦追求的却无法追到,甚至所追寻的爱情都是变味的,感情上的折磨都是失意和惆怅着。他们内心精神世界都是痛苦忧伤着。

  那个年代的“美国梦”对于很多年轻人是破碎的,他们渴望这理想主义浪漫的精神,然而却被残酷的现实金钱和物欲的社会所打败,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所谓的梦想而破碎,他们迷惘失落感永远折磨他们一生。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六):所有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都是他本人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作者: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兹杰拉德,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不用怀疑,是他,就是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那位!或许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影响力太过深远吧,很多读者都不知道他还曾出版过这样的短篇小说集。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出版于1962年,也就是出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后的第二年。在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的这个版本的封面上,全黑的底色上印着作家与妻子泽尔达·塞瑞的照片,照片里两人坐在轿车中,远处是气派的小楼,作家和妻子衣着讲究,面露微笑,似乎正要赶去参加一场美妙的宴会。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共有九个短篇,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一定能在第一篇就一下子认出菲兹杰拉德。因为无论是《富家男孩》、《冬日梦》,还是《拉格斯·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明智之举”》讲述的都是同样的故事。才华横溢、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奋力追逐世俗名利,直到功成名就之后,却遗失了内心最重要的东西。而那东西的集中体现往往就是爱情。

  在这些故事中,女主人公通常年轻美貌,出身不凡。她们骄傲叛逆,热衷与众多男人周旋调情,对物质生活超乎寻常的要求。事实上,无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还是这些短篇小说里各色各样的美女主人公,都是菲兹杰拉德本人两次恋爱女主人公的混合体,她们的声音里无一不充满了金钱,掩盖了爱情和真心,辜负了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时光。

  1918年7月,菲兹杰拉德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乡村舞会上邂逅了泽尔达。这个女人就是他后来的妻子,也就是以上小说中的女主角的“原版”,一个真正的令这位伟大作家既爱慕又痛苦的女人。正是在和泽尔达的爱情中,诞生出了这一系列反映二十年代“美国梦”破灭,展示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年轻男女精神面貌的作品。

  虽然这些小说的结局各有不同,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作者对“金钱”和“爱情”的刻画。男主人公为了得到爱情去追逐金钱名利,获得成功后再来挽回爱情,或是女主人公赤裸裸地表达出对金钱的渴望,就像《拉格斯·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中拉各斯所比喻的那样:男人的爱情,是女人唯一可以买卖的商品,是她们要用美貌、金钱和青春这些筹码想尽办法去换取的东西。反之,如果男人持有金钱,也同样可以买到女人的爱情、美貌和青春。

  难怪那些爱情会如此生动、细致,令人身临其境,菲兹杰拉德只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罢了,他所经历过的一切都在小说中可以找到对应。不仅是爱情,就连随之而来的婚姻和家庭,也在他的笔下有了更为深刻与耐人寻味的描绘。

  在《宝宝派对》、《调校者》、《格雷琴的一梦四十日》中,作者写到了婚姻与家庭。年轻的夫妇刚刚结婚两三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宝宝。但社会角色的转换,男性的经济压力、工作困境,女性的独立要求、对家庭生活的茫然无措和厌倦无力都时时刻刻挤压着原本美好的爱情。当迈入婚姻的殿堂,面对更多的挑战时,曾经的爱侣能否顶住压力携手共进,成为了新的课题。

  毫无疑问,出于时代、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菲兹杰拉德本人在这方面是失败的。正如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虽然他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妻子讲究排场,挥霍无度,热衷与男性朋友外出游玩,后来又精神失常,这一切都给他带来极大痛苦。所以,《调校者》中出现了精神崩溃的丈夫和濒临崩溃的妻子形象。

  1936年菲兹杰拉德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菲兹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年仅四十四岁。七年之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意外失火,她被困在顶楼,活活烧死。

  那个曾经人人向往的美国梦终究还是破碎了。在两人合葬的墓碑上镌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家喻户晓的结尾:“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菲兹杰拉德对时代的预知,使他成为了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纵然斯人已逝,人们永远都会记得那个“可怜的家伙”和他有过的耀眼瞬间。他笔下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其实不正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又一次演绎么。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七):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却没有一种能够重来。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极负盛名的小说家,编剧, 美国“爵士时代”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人间天堂》,出版后开始受到美国文坛的关注。他一生的巅峰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拜金女黛西(其原型是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的描写来反映上世纪美国上层社会扭曲的价值观,后期代表作是《夜色温柔》,但已巅峰不再。他的短短四十四年的人生,遭际却跌宕起伏,在名利场中看尽世态炎凉。

  他与海明威是好友,可以说是他发掘了海明威,海明威是众所周知的“硬汉”,当过兵,年轻时长得帅,拥有运动员般强壮的体魄,这些都是菲茨杰拉德向往而不拥有的。两人中年友情蜜月期时,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说:“他俩简直像情侣。”当海明威成名之后,两人的关系就开始出现裂痕了。

  有人喜欢拿两人来比较,我是觉得没有必要。论知名度,当然是海明威高(毕竟人家拿了诺贝尔奖嘛),但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两人却旗鼓相当。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包括《富家男孩》在内的九篇小说。这本书描绘的大多是美国上流社会的人物,贴近真实的生活,书中的人物或为个人情感而忧愁,或为家庭而苦恼,可以说是20世纪初美国上流社会的浮世绘。

  这本书豆瓣评分打了十分,我觉得很好,在当代中国,我们也是一群“忧伤的年轻人”,我们也正在走美国人已走过的路。

  “太久了,我本来有的,现在都没了,我不能哭,我不能牵挂。那些东西,再也不会回来了。”

  “四月已逝,四月已逝。时间的爱有千万种,却没有一种能够重来。”

  最有感触的两句话。

  第一句出自《冬日梦》,德克斯特在自己的爱人朱迪·琼斯去世后,在文章结尾说的话,表达对爱人逝去的绝望。

  第二句出自《“明智之举”》,这篇文章是以菲兹杰拉德本人和他妻子泽尔达为原型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最后,乔治和琼奎尔两人的爱情终结,描写的是乔治的心理活动。

  最心水的是最后那句“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却没有一种能够重来。”

  当爱情,婚姻,家庭,孩子,金钱这些问题纷至沓来,你能撑得住吗?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八):繁华落尽,空虚来袭

  ——读菲茨杰拉德《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几点感受

  1.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主题是迷惘、忧伤,本质是人的精神空虚。生活无所安放,进而走入虚无。而吸引人的是他的体察入微,他的妙笔生花。

  2.他写出了人在青春期的梦幻——对成功的向往,对金钱、美貌、爱情的渴望,在易逝的时间中纵情享乐。“他不像攀附光鲜亮丽的东西或者光鲜亮丽的人,他要的,是拥有光鲜亮丽本身。”(《冬日梦》)

  3.欲望是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他(她)最本源的指引。“唯有欲望得到满足,唯有自身魅力得以赤裸裸地展示,她才能感到欢欣快乐。”(《冬日梦》)他(她)让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而精神却躲了起来。但奇怪的是,我们对他(她)恨不起来,因为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他(她)是那么纯真、执着,那么忘乎所以、不顾一切。看似不理性,但确是人之为人的最精彩之处。也许,那才是身心最大的自由。

  4.在《明智之举》中,他与她相爱,但是他身无分文。他和她都作了“明智之举”——某种意义上是“理性”之举。当富有之后,他再次找到她,这是怎样的一次会面?菲茨杰拉德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因为绝望,他把最初的青春卖了,换来力量和精雕细琢的成功。但与青春一样,生活也带走了他最青涩的爱。 “明智”是什么,是人生之坟墓?

  5.在华丽丽的布景下,华丽丽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体察自身的青春——放纵、疼痛、迷惘。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菲茨杰拉德说:“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派对结束了、歌声停止了、梦醒了,在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回望青春往昔,感受到的是浑身乏力,欲哭无泪。

  6.那就是烟花绚烂之后的虚无,是激情澎湃后的落寞,是时间流逝下纯真的褪色,是新奇刺激后的变味,是时间流逝下的美人变色。我们体味人生孤独、忧伤、寂寞、绝望,乃是因为我们期待纯真的生命得到自由绽放,无尽地绚烂、澎湃。

  7.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具有时代性,但能成为经典,更是因为他抓住了人性、抓住了人生,抓住了青春的勃勃生机,抓住了我们生命的迷惘,抓住了时间长河里生命的轨迹,抓住了我们的人生必然得归于沉静。人生多悲伤!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九):世间的爱有千万种 却没有一种能够重来

  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却没有一种能够重来。这是《明智之举》中的男主人公乔治终于摆脱贫困后去见了心爱的女孩琼奎尔后发出的无奈叹息。不用说,《冬日梦》里的德克斯特对朱迪、《富家男孩》里的安森对宝拉也怀有同样的感想。如果说“菲茨杰拉德的魅力在于清晰的叙述,优雅的文风,多姿多彩、点铁成金的遣词造句”,那么《忧伤的年轻人》中的几个故事绝对将他的这种风格在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看到,菲茨杰拉德的故事里的年轻人总是很忧伤——无论他的条件多么优越。尽管一个男孩子本身是高富帅(就像安森或德克斯特那样),遇上了梦寐以求的女神,并且也确立了恋爱关系,可是他们最终都搞不定女神——女神嘛,当然不用上班,可也绝不会抄着手坐在家里啥也不干。她们喜欢精心装扮,然后在各种酒会上、舞池里彻夜狂欢。

  即使是《调校者》中的已婚已育女子卢埃拉也坦承:“现实生活里,要不是万不得已,有谁会愿意变成个模范主妇啊……我还很年轻,想有些娱乐”。至于卢埃拉的丈夫,为了维持巨大的家庭开支白天付出了很多,夜晚自然没有精力和兴趣陪她看电影、吃夜宵、见俄国歌手或舞蹈家什么的;于是,她对丈夫产生了严重的不耐烦和厌恶之感。

  妻子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丈夫的压力山大,并且精神崩溃了。这还不算,菲茨杰拉德在这个故事中制造了更悲伤的一幕:卢埃拉在面对突然生病的丈夫一筹莫展之时,还永远地失去了她的孩子。尽管她曾经向朋友抱怨宝宝也让她感到厌烦(只要单独跟他待上一个下午,就会神经紧张得只想尖叫。最多两个小时就开始期盼保姆走进房门的那一瞬间)。不过最后,作者没让这对忧伤的年轻人一直陷在生活的泥潭里,最终两人走了出来。在调校者的帮助下,妻子成熟了,丈夫康复了,他肯陪着妻子看电影了,而且又有了两个孩子。但是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美国梦”结尾太乐观了。

  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安森、德克斯特、乔治的爱情经历。在得知女神宝拉即将结婚时,安森灌了自己一肚子威士忌,然后去了办公室,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唯恐停下来就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傍晚,他像往常一样下班,只字未提发生的事,照样热情、幽默、专心致志。但有一件事,他完全无法控制——足足三天的时间里,无论在哪里,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可能突然双手抱头,哭成一个孩子。“生活教会了我玩世不恭”。他这么解释,所谓“生活”,在这里就等于宝拉。

  德克斯特的女神朱迪“换男友如衣服”,这太令人心碎了。可是德克斯特的表现是这样的:他意识到无法拥有朱迪·琼斯了。他不得不将这个念头硬生生敲进脑海,直到最终成功说服了自己。夜里,他清醒地躺在床上,为这事跟自己辩论上一阵子。他提醒自己,她给他带来了多少麻烦和痛苦,他掰着手指头数,若是作为妻子,她会有多少显而易见的缺点。然后,他告诉自己,他爱她……唯恐成天幻想电话里她微微沙哑的声音或是午餐桌对面的双眸,在整整一周的时间里,他拼命工作,拼命加班,夜里还到办公室去规划未来的人生。

  看到这里,脑海中默默飘过如下对话:——为爱痴狂是种低智商病,得治。——能救你的除了拼命工作,别无他法。当然,男人如果运气不太差的话,拼命工作一般都会有巨大回报的,乔治就是个绝佳例子。天知道,当初因为贫穷被琼奎尔和家人拒绝的时候他有多绝望。菲茨杰拉德写到“他曾经咀嚼过那样刻骨的痛苦和悲伤,那滋味,永远都不想再次品尝。他再也不会那样软弱,那样疲惫,那样悲哀和贫穷了”。现在,他拥有了力量和成功,然而那青涩的爱也消失了。

  或许,人同时追求金钱和爱情是永远不可能称心如意的,所以我们只能二选一?也正因如此,有些人就能够用物质的满足来弥补爱情不足带来的空虚之感。据说有的女生失恋了就可以靠疯狂购物来缓解焦虑。可是对于傲娇、敏感却又不善言辞的男人来说,好像只会在喝醉了或者失眠时自言自语“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我想,应该就像乔治那样吧:沉吟着,开始对着空气说话。啊,爱情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无论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还是在21世纪的中国,它那令人着迷又忧伤的属性真是一点没变。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十):愿你年轻也从容,即使忧伤

  菲兹杰拉德短暂的一生,都在写上流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出身名门,教养优良,头脑聪明,口才卓越,然而终究幻灭,一如他自己。

  喜欢《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的第一篇“富家男孩”,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错过与缅怀的故事。我不认为安森是幸福的,他的未能如愿来源于极度的自负和对家族的责任,因为沉湎于过程而忽视结果,害怕结束而逃避承诺,很纠结,也很无奈。虽然菲茨杰拉德多次说他写的是美国爵士时代,读起来很明显有自传的色彩。他一生的小说其实都在回忆自己。

  反正青春都会被挥霍掉,那为什么不挥霍在所爱的人身上呢?

  之前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便被菲兹杰拉德的笔触所吸引。那种充满了时代感、批判性、又极富戏剧性的文风是我所喜欢的,结局的梦碎之感将整部小说推向高潮也推向幻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飞冲天的美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美国梦”成了享乐主义的信仰,然而纸醉金迷之后,它被大萧条彻底震碎。盖茨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情绪:一个崇尚虚荣与物质的社会,人们的真情与滥情、虚伪与高尚、成功与失败混杂在一起。

  菲兹杰拉德就生活在灯红酒绿的爵士时代,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时代对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奢华背后的空虚和无奈,他的作品有意识地彰显这些冲突。他描绘那些出入豪华俱乐部、高尔夫球场、上流party的富家年轻人之间微妙关系,他描写充满远大抱负单为感情所困的人,他的作品中渗透着财富下无法满足的另一种欲望和忧伤,透过这些能看到那个时代美国人特有的虚无和盲从,现在的天朝如是。

  这是物质上的丰硕与精神上的贫瘠出现巨大反差之后的心里危机,当一个人失去信仰,或许除了金钱之外没有选择,感情无法寄托时,他会走向崩溃。

  我常常想,人生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北上广的房子?账户里N位数的存款?还是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它一定有另一种选择。如果你也读过瓦尔登湖,看过早春第一抹新绿,记得诺丁山里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安娜,你会明白物质和精神谁的富足更重要,了解早生华发的悲哀和真爱来临的不顾一切。

  但在这个时代,这是一种奢侈。

  年轻和财富都是资本,但这跟幸福无关。忽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只有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