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10 03:4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一):许知远,人如其书?

  徐知远所过剩的对时代发展身份认可焦虑思考恰恰是多年以来国人普遍缺少的。整本书充斥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不断质疑与探寻,平静又让人不安,可正是这样的循环造成了作者停滞不前作品意义有限,尽管如此,书仍然是好书,充满感染力的一针强心剂,可惜在一个文化发展与开放十分不平衡国度里,这本书的意义却远不及内容所蕴含的。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二):行走的时候别忘了你所寓的历史

  读起来并不赏心悦目,像是深度游荡中整合出来的絮语。这游荡显然是有方向性的:游荡,不仅为了重新“发现世界”,更为“理解中国”。因而更关注的不是不同地方,而是那里的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今天的与历史上的——他们的视野、所想所念,过去与未来经历理想,融入的状态民族的自我认同。读游记要读深度游记,《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可归入此列。从一开始对许知远的认识到这本书的阅读,我学习到的都是一种历史感,作为“公知”,他所要传达的,每一个个体存在作为历史性存在展现的生存状况。无论你走在哪里,都是走在历史中。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三):等待风起

  他们或许在梦中见过,

  就像瞧着自己故乡

  而这魔力并未欺骗他们。

  ——约瑟夫·艾兴多尔夫

  印象最深的是写海德堡那篇。对文中写到的同龄者小赵有些隐隐的同情,理想与现实的冰冷交锋,在我身上不知何时就会发生。也想走一走哲学家小径,寻找这梦中的魔力。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寻找中国的印记,太多的误读和偏激,难免让旅行者蒙上一层忧郁情绪。就像书封上,面朝大海兀自眺望的许知远,我们看不见他的神情,但应该和这色调一样灰黯。这整本书也给人以这样的氛围,在历史与现实、异域与中国的交错叙述之间,矛盾心绪,不知在何处安放。

  不再是狂妄迷茫年轻人,却依旧沉浸在敏感的忧郁之中。不知是好是坏。这第二股风,何时到来呢?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四):宏大却丧失细节深邃却缺乏温情

  一本以游记为幌子思想笔记

  许知远的文字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广博知识和敏感触觉,同时也过于偏爱明显精英视角构筑宏大的主题。他的书总是值得一看,可是看完又总觉得有很多遗憾。看过许知远好多本书,大致的印象如是。

  单就这本书而言,有两点不是特别喜欢

  一、他旅行的所见所闻,仍然是比较表面的,尚不足支撑他试图讲诉的宏大主题。虽然,除了少量的见闻外,他用了大量的资料,但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结果:这些行纪既缺乏作者个人色彩,在讲诉的主题方面,又不够详细深入

  二、我非常不喜欢他所描写的“当下”。在这本书中,当下的所见的事物,所遇到的人,无不是为了串联现实与历史的工具。即使个别人物被详细地描述,但却感觉不到关怀温度。而且,我个人感觉,这也并非是为了客观而故意创造距离感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五):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非常有深度的文化之旅,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没有文化的旅行是盲目空虚的。

  1.旅行寻找的是恐惧,是再度的陌生,而更多的人寻找的是熟悉、是确认。

  2.人类的最大敌人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而是人的心灵、人的想象力庸俗化。

  3.两百年前,英国人茶叶从中国偷来,种在这里,他倒变成了红茶代名词——大吉岭。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六):我读不懂的散文

  要承认我是一个俗人精神上的屌丝,当是作者所说的中国“野蛮人”的典型

  我惶恐地不敢说这不是一本好书。因为在内容上,《游荡》没有一般散文的卖弄和做作,读起来颇为顺畅,作者许知远用丰富的游历和知识,带着读者在世界上一些现实与思想激烈交融的地方进行了一趟精神世界的旅行。也因为在思想上,说不清是不是自身的浅薄,对书中内容的有一种无所谓和不认同,却怕被别人耻笑。

  但是,又怎么样呢?内心中这依然不是一本令人喜爱的书,不是一本会再次翻看的书。

  许知远想了很多却没有答案,讲了很多却没有观点,真如书名一般对未来、对内心的世界,只有迷茫、焦虑,只是在游荡,寄希望于在纠结等各种心情中与第二股风不期而遇

  这样一本书,只能确定不适合读散文。

  也许被快餐文化和商业文明绑架,但这书、这些事、这些思考不会让我改变什么,甚至不会让我对许知远的知识和思考产生仰慕之情。如我这种中国人的这种现况,可能是许知远担忧、不安的本源吧。

  但是,我知道中国不会永远是个“野蛮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不是罪恶,他讨论了太多外国头脑和思想,倒是阅读时只是一句句古语却萦绕我脑中“仓禀实而知礼仪”。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七):在旅途中找寻自己

  几乎没买过畅销书,也很少因为几句喜欢的话就买下一本书。

  “阅读是一种逃避书籍报纸提供秩序节奏边界,多么惊心动魄不可理喻事件都在页边终止,只要跳过几页,就掌握了历史的结果;而旅行经常是智力情感懒惰标志人们沉浸于浮光掠影新鲜感,以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不过是在重复着旧习惯。”看到这段话时,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书,虽然我称它为畅销书,尽管作者并未对自己感受到的困惑进行展开,但这仍是颇有些深度的游记散文。

  作者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远离大陆的其他地方,有些刻意的去追寻与自己记忆相关的东西。如作者所说,在寻找中国人对这个世界的印记,也是在寻找旅行的意义。虽然没有得出什么让人振奋的答案,但在行文中还是让人感受到许知远对人生对旅行的思考,有些想法颇有深度和共鸣。值得一读。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八):一个精彩的世界

  拿起许知远《一个游荡者的世界》(A wanderer's world)便不舍得放下。在阅读前,我以为这是一本游记,在阅读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是一个记者用自己敏锐眼光在度量身边的世界,从中东到不丹到俄罗斯到欧洲到非洲,这长长的足迹足以令困于一隅的我眼界为之开阔

  用文字度量脚下的世界,这是饱学之士才能做得到的浪漫之举。在与世界的交汇中,中国不再能以天朝大国自居,需要如烹小鱼一样地悉心调理,需要放眼世界而借鉴经验。我始终相信,存在便是合理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借鉴应当考虑周边的合理因素,从而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相比以往的游记,要么以一副遇见人间天堂姿态进行叙述,要么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进行宏观素描,几乎没有平民叙述的角度事实上,无论官方描绘得如何天花乱坠,都抵不上平民眼中的真实叙述,往往只有平民叙述才显得真实。作者将自己当自己采写时的对象导游朋友及所听所见写入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比较全面画面,却又不失作者自己的观点,这是我喜欢的叙事方式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九):从激情澎湃到娓娓道来

  相对于10年前读过的他的《那些忧伤年轻人》,这本书的基调明显沉稳了许多,《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作者大学时代的文章汇集,字里行间充满激情,犹如面对一个豪情万丈,吐沫横飞的诉说者,曾有人评论那个时代的许知远-----从未有人像他这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列举出如此众多的名人大师名字以及他们的名言,他有着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大致意思,出自<<第三种生活>>).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可以说是一本游记,但它和我以往读过的游记不同的是,就深度而言,这本书 可以说是成功的,沿着作者的文字,他带你进入的地方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现时面貌(相反,这方面作者述之较少),而是透过表面的现象,以某个人,某件事为引子,缓缓引入这个国家曾经的历史,亦或是曾经的有着重大影响的往昔。书中最后记录在英国剑桥的所遇所感的那些文字,读后更是赞同,在华人满世界皆是的今天,在代表素质教育环境的英国剑桥里的中国留学生们,他们当中又是怎样的一种氛围?

  推荐这本书。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十):知识分子

  听许知远的单读两年多了,读他的书也会不自觉出现他那音量时大时小并且严重吞字的沙哑嗓音,文字中的愤怒无力感,也正如他在单读中所表达的情绪一样,从希望认识这个时代到逃离这个时代。在《一个游荡者的世界》里,许知远带着中国经验与偏见,从印度、不丹、埃及、坦桑尼亚、俄罗斯到巴黎、柏林、海德堡、伦敦,他的漫游永远没有旅行者轻松心态,而是试图深刻理解所处的国家,外国与中国的联系,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他向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多层次审美,文字里传达他对反智识时代的批判。他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最有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点或许只有他自己不同意,他认可并希望保持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但不愿被归类到污名化的公知行列,他认为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是批判,他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政治立场,让他书中一些观点在此刻语境下已经处在言论边界。许知远也认识到新闻写作或许无法深刻理解他所思考的问题,新闻体写作的假想读者是大众,所以不得不忽视问题的复杂性,而仅仅用几个抽象理论标签标注出问题的关键,看上去深刻但其实空洞无物。喜欢许知远并不是因为他能带来多少智识上的进步, 而是深埋他文字里的共同情绪。每个人都需要选择自己的社会身份,冷静怀疑与批判,看起来没有建设性,但千篇一律赞歌是多么可怕独立自由,怀疑与批判,深刻的思想与广博的见识,丰富的情感与审美,定义一个知识分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