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以北》经典读后感10篇
《北城以北》是一本由余慧迪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26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11-9-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城以北》读后感(一):北城以北的地方
今天读了余慧迪的北城以北。不是她写的不好,而是我实在没有精力在嘈杂的环境中沉溺于那样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不过,读到最后真的很有感触。我和裴斐是一样的人,只不过 我现在还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那么大的勇气。ps:我爱这本书的书名,封面及一些句子。
以下为引用
我努力过,但你心里那座冰雕城堡太高太厚太坚实,我发现自己无力撼动更无力去融化。请原谅。
简短的选了几句
《北城以北》读后感(二):青春尚在残喘,青春文学该离我远去了
主人公之于母亲的感情着实让我不是很舒服。虽然也能想象确实有母女以及其他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但如此毫无亲情的关系还是不曾见过也难以想象。另外这作品中的感情经历都如此清淡,以致于看过去都没有什么印象。倒是裴斐之于小七的感情贯穿始终,确未曾说破。莫非这样懵懂模糊的“爱情”才是主线吗。也或许很多人的青春都会有这种不完整的所谓爱情,可是这书没有打动我。唯一令我有些触动的只是父亲去世那一段。现在的我对于爱情只是个旁观者。亲情对于我有太重要的地位。
我不适合这种故作悬念的叙事方式。很多背景或者原因都简单带过或者隐喻其中是令我读起来很困难,而且可能根本都找不到原因。可能是自己阅读水平还不够吧。这种内容在我看来过于碎片化了。
《北城以北》读后感(三):印记
成长属于每一个体,外乎舆论,凭着个体的独立性与社会的不定性,经由年岁的涤炼,铸成己身不可磨灭的印记-成长。
她固然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因此能驾驭这令人熟稔的话题同时又将表现得如此惊愕哗然。虽然我还没阅读这长篇,先前仅读过略微篇幅,但我想此作定然能赢得无数的关注,除去作者本身阅历局限与年龄困围,此作在语言上有着稳重的气质,缓缓叙述却不失惊叹的伏笔,犹如将读者至于镜子前,让读者从脚到头审视自己的成长,望向自己的头时,因人而异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这种与读者对话的方式值得欣喜,作者将自己的感受领悟存放入另一个不同的时空界限,当读者寻去他的脚步发现那个世界的一花一木,从而心里产生沟通联系,当然亦因读者思维方式逻辑关系的不同,擦出的可能是洪水猛兽或是涓细长流。
《北城以北》读后感(四):一个小姑娘写出的书
如果我是在高中看见这篇小说,一定会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读完让后再嘻嘻重品一次。不过现在再来看这本书,也就多了一些客观的不那么狂热的评价了。
毕竟她才18岁,不起像我这样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在大学瞎混的人来说,更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
可是一作家,我实在不想说郭四娘,其实柯艾真是荼毒了好多人。
把好好的作品写得无比凄惨,阴郁,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一波无聊的大人和一群黑色系非主流的心理阴暗的小孩了。
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多伤感。抛开故事来说,余慧頔的文笔在同龄作家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只是过分追求文笔,反而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毕竟是第一本书嘛,,,,
还是不错不错的,希望她会有成长。
裴斐这个名字还不错。。。
哈哈
《北城以北》读后感(五):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
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还没有看,不过很想看看。
已经很久没看年龄与我相当或者更年少的作者写的书了。
与装逼无关,只是觉得对方没有足够的阅历实在难以丰满笔下人物形象,常常读来乏味,而我并不想为此浪费更多的时间。
不过最初也是因为她的短篇《北城以北》,惊艳了我一下午。于是才有兴致在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
作为90后的余慧迪以青春、成长作为该书的主题,让我毫不意外。因为这是她能驾驭的写作方向,对读者来说也是相对讨巧。但也如此,才掩饰不了里面稚嫩的痕迹。
『刻意的距离感—人物的名字』
裴斐(peifei)、文蠡(li),左忻,粲晴
就像交谈时不时冒出的几句英文,或者偶尔蹦出一些类似于罗蒙诺索夫、谢维里亚宁这样的词汇一样。使用者只是想营造出一种气场,就像“站在保时捷旁边那凝固了的空气”,炫耀自己罢了。
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流水账般地讲故事』
如果将裴斐的成长比作一棵古树,而文心兰、叶倾蝶、左忻、舅母等等人的故事就像枝干,而花蕊蕊、莫柒信、维杨这些只不过叶子。
每个人的故事都点到为止,并没有叙述透彻。有些该多花笔墨描写的情景一笔带过,而有些对话又显得拖沓,冗长。
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裴斐与母亲文心兰的相处,那些吵架内容总给我挥之不去的造作。
故事做不到最大的真实,是余慧迪的硬伤。
建议她看一下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精练和稳重,不是那些所谓的作家吹捧就能出来的。
笔者曾经在出版社工作过一段时间,所谓的名家推荐,不过几千块钱就能搞定。
《北城以北》读后感(七):非常期待你下一部作品
第一次看到余慧迪的文章是当年她参加TN1海选的那篇《北城以北》,想不到直到TN2她无缘四强后,至于怎么每一次都走不远,可能是因为她本身的沉稳和低调和赛制的某些设置相抵触。到现在才出了她第一本长篇。对于她来说有点迟,但也有点早。长篇也叫《北城以北》,仿佛回到起点,所谓梦想的起点,对于她来说还说不清到底算不算一种重新出发?
从TN1到TN2,一直有关注她。可能和她年龄是如此的接近,也是生活在南粤。她总能写出让我有所感触的文章。比如说《海烟》这篇散文就精准的描述了某种情绪。总是期待她的文章出现。这次也等到她的第一本书出版。
这一本被作者称之为极度个人化的作品。我也很惊讶可以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读完这本书。作者的文笔沉稳,通篇流畅而冷静的叙述,时不时还穿插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小说中很多细节和我成长中遇到的人和事何其相似。故事的情节就不多阐述,整个故事衔接的还算平稳自然,当然有些细节还可以再叙述的真实些。这是普通人的一段成长史,在一个故步自封北城,裴飞再怎么逃离也无法挣脱上一辈人的牵扯,让她失去的东西永远比得到的多。到最后还是失去了最爱的人,原谅了最恨的人。因为中国文化有一种深层结构无形中束缚着很多很多。裴飞的妈妈或许太狠心,有点不太真实,但不可否认严重束缚孩子成长的家长无处不在。这并不能怪这些家长,他们的思维决定了他们教育的方式。但是希望在于,以后的孩子将会越来越自由,我坚信。
青峰说过,最美的人生不是长辈控制的样子,不是社会规定的样子,是勇敢的为自己站出来,温柔的推翻这个世界,把世界变成我们的。
非常期待你下一部作品。余慧迪,请加油
《北城以北》读后感(八):北城
“北城”并不一定指我们的家乡,而是指那些禁锢着我们的青春和童年时代的地方,或者说不必是一个场所、地方,而是一种“心魔”,藏在我们心里,束缚着我们,让我们不自由,而在这种闭塞、不自由甚至变态的环境下我们就那样长大了,我们因此而胆小卑怯、一无所长,生而为人却成为“心魔”的附属品,心里竖起无数道墙,轻易难以推倒。终于有一天你遇上一个人牵引着你,挣脱镣铐,你学会自由、学会飞,逃离“心魔”。
我觉得作者讲述的这样一个成长故事还是能引发很多共鸣的,90后的青春看似自由实则都戴着镣铐,比起很多青春故事讲着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作者更关注的是成长本身,的确可以算是诚意之作。
作为作者的处女作,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显然作者对故事架构以及技巧都不熟练,很多叙述冗长拖沓,而又没有把细节讲清楚,有些对白想表现的微妙情境又过于苍白。但大多数青年作者都是这样,在讲青春故事之初,讲述的欲望远远大于运用技巧,爱用华丽的辞藻和精致的比喻,显得堆砌太多,想要表达深刻却力度不够,这样的故事虽有很多不足,但也青涩真实。如果我高中读到这个,我可能会更喜欢,但现在可能学会了释怀从前,也学会了更中肯地评价,对成长类青春故事并没有那么偏爱了。
看完的时候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书中的某些情节我似乎真实的经历过,虽然远没有书中的那样激烈,但只有后来回想起来的时候才知道那些微小的曾被忽略的细节是怎样影响了我,而我又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逃离从前的影子,成长带给我们的东西,永远只有自己最清楚。
也正如作者所说“我一边写一边告诉自己,以后的作品一定会更精致更完美,但再也不会像这样掏心掏肺地去写一个这样的故事了”。作者的诚意和低调,以及作者的才华和对文学的野心都让我感动,相信作者未来会有更好的作品。
《北城以北》读后感(九):再怎么无奈也还是要成长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 实在是停不下来
且不论这本书的行文措辞如何 故事交代如何 作者年纪如何 只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 却揪起了我埋在心底的 似乎已经忘记了的 关于童年的 回忆
其实并不是什么惊为人天的大事 也许在旁人看来甚至有些无病呻吟 有些可笑 可是在那个年纪 每件都是刻骨铭心 比世界末日的预言还让人心悸
那些尘封已久的不想再提起的事情 却被这本小小的书给轻易的戳破了 那些早已腐烂的发霉的情绪 全都悠悠的飘了出来 霸道的占满了整颗心
每个人都有个自以为是的妈 把天真的 不带任何杂志的友谊安上她们那一辈的纠葛 远远的拒之门外
不幸的是 当我已经22岁 我妈还会偶尔叮嘱 不许和谁谁谁联系
其实你们那些所谓的恩怨 到了我们这一代 也就是街上远远望见的一个无奈的笑
而当大人无所顾忌的撒完泼 打完架
他们门一关 日子该怎么过怎么过
小学生的圈子就是那么小 所有人都在一个班 随便一点事都会引起一连串最简单却又最深刻的反映 而这是大人永远不懂的
想起我那时也有这么一段感觉快要死了的时候 只是我和爸妈的关系始终不太亲近 从来没有和他们提过什么正经八百的要求 所以小学的后半部分 都是在自己一个人背着书包赶公交的的忙乱中度过的
特别庆幸 我们家到学校的距离几乎横穿了整个昆明 所以其他人玩乐的时间我都在赶路 没有时间去体会孤独
不要以为八九岁的孩子就那么没有情绪
其实那个时候他们真的什么都明白了
只是找不到表达的方法 或者选择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身边的一切
《北城以北》读后感(十):随便说说《北城以北》
最近看了余慧迪的《北城以北》,有一种叫做共鸣的东西发出地震般的巨响在我心里回荡。夸张地说,我第一次读到一本描写我生活的小说,也是我一直想写的一类题材的一个样本。人性,我一直都在走火入魔地想要窥探人心中的这个东西。
先来说说作者余慧迪。此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90后作家”。我对于这个人群一直都很有偏见,出于嫉妒——同样是热爱文字并笔耕不辍的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为什么别人的文字能够得到认可,而我却一直默默无闻?说实话,这也只不过是爱出风头的虚荣心的一种罢了,中国的人口这么多,谁都爱出风头谁都要出风头毕竟是不可能的。相类似的,我觉得中国人心中不变的对于“官本位”的意识也是出于这里,还是归结于人口众多。好吧,偏题了,随便说说嘛!正是这个只大我一岁的女孩出现在了郭敬明的杂志上,并且以一种极其不相符的文字风格。而且她参加了两次郭敬明的那个文学比赛,说是被看好,但并没有崭露头角,这让我很怀疑这个比较的幕后操作。不过也正常,现实主义并不是郭敬明的风格,而且也完好地保留了这个有前途的作家。
我之前就知道余慧迪有个比较出名短篇叫做《北城以北》,而这个长篇就是由此扩写的。我并没有看她的那个短篇,倒是看了她的这个长篇。我只看了前面十页,就饱含热泪不可思议地合起书看了看封面,心中暗自惊叹这个女孩的思想之深厚。《北城以北》这个长篇讲的是“我”生活在南粤的一个封闭的小城市,从小就见识到了那里故步自封的人,除了故步自封之外,还有惹是生非、冷漠无情、残忍暴戾等等。特别是对那个残酷的母亲的描写们更是深入到我的内心——这完完全全就是我的生活。心正则笔直,余慧迪写下这样的深刻的东西,就表明她曾经或多或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什么东西以痛的方式烙在了她的记忆上。我一时急切地想要认识她,与她相互安慰。可是我上网查过她的资料,广东惠州人。这时我明白了原来中国还有很多个故步自封的城市,在此我把它称之为“天朝的南夷之地”。这里的人有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但任然落后,怪就怪我们这一片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真是太舒服了,让人从骨子感到一种安于现状的舒适;加之中国史上几次大的思想启蒙运动都不在南方,甚至远离南方。尽管是波及,也只是涟漪点点。还有很多原因。说一下生活在这篇水土上的人,这里的女人是非、歹毒、无聊、幼稚、口是心非、唯利是图等等,但其实心里也是有这么一小块柔软的地方是善良的,可仅仅是一小块:这里的男人沉默、隐忍、胆小、小心翼翼、故步自封,以为什么事情都能过去,什么完成不了的都可以交给下一代,于是长期以往锐气就渐渐被磨灭了,成了只会靠洗衣服和看打牌消愁和消磨意志的人,惶惶度日。男人和女人在这里是两个很极端的物种,相互依存但又相互排斥。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有无数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要看书,要增加内涵,可是阻碍因素还是很多,从我儿时到现在从没磨灭。我说的这些是我一直都想说的,是我想要成为一个作家的原动力之一。可能你不一定会懂,“这是很个人的东西”,余慧迪这样说的。
当这部年轻的作品还是有很多写作技巧上的漏洞的。比如说她并没有很到位地叙述出造成这一人性的原因(也不是没有提到,似乎不是很贴切);还有第二部分时间跨步比较大,给人仓促结尾的感觉;等等。但文风的点点犀利和不造作的真情实感还是很让人动容的,比如说故事中穿插进了一些历史或时事,再如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就这么泪如雨下”真的很让人回味。不失青春期的多愁善感但又面对事实的一本小说,很值得看那些煽情的青春小说的少年看看,就圆了余慧迪“成长过后留下一点严肃的思考”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