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银河边缘001:奇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银河边缘001:奇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09 03: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银河边缘001:奇境》经典读后感10篇

  《银河边缘001:奇境》是一本由杨枫 / [美] 迈克·雷斯尼克 编 / [美]刘宇昆 / [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一):一次对科幻边缘的探索

  《银河边缘》如期上架,我也终于可以放手写一篇长(ju)评(tou)了。

  目前国产科幻主要由一些出版公司和《科幻世界》世界杂志社在做,出版公司出于IP转化考虑欢迎长篇,《科幻世界》则以短篇为主,因杂志版面限制很难接受中篇。在如此的格局下,mook便成为了中篇科幻的理想载体,《银河边缘》便是其中翘楚。

  这本mook华丽阵容相信我不必多说了,这里重点探讨一下里面的三篇原创

  先说梁清散老师的《济南的风筝》。此文在发表前我读过一次,再次阅读体验依旧震撼。如果按照理工宅严格的标准判定,这或许不是一篇标准的“推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事以身处现代的“我”入手,带领读者们毫无障碍地走入了一个晚清人物的世界。梁老师选择了“科研考证”的叙事手法,在抽丝剥茧揭示真相同时,营造了十足的悬疑效果,也极大地提升了故事的阅读体验。故事最大的亮点在于最后的真相揭示,当“Po是放射性元素钋”真相揭示的刹那,一个历史考证的世界瞬间升华蒸汽朋克世界,让读者不仅为作者想象力拍案叫绝

  在于编辑交流过程中,他曾经和我说过多篇会被收录《银河边缘》的好稿子,对李盆老师这篇《零故事》却闭口不谈,保密工作可谓十分到位。这篇故事我读完前两段,感想是"这是个啥?";可当我读完最后两段时,想说的却是,我擦,这也太牛逼了吧!

  在我看来,李盆老师写了一篇科幻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过后同编辑聊起这篇稿子,他兴奋地同我讲这篇稿子的来历,里面每句话的隐喻,云云。我答曰:不必讲了,这样一篇作品,还是留给读者去解答出一千种含义,更为恰当实际上我悄悄交给了编辑一个任务:想方设法,软磨硬套,让李盆老师用这种方法写个长篇出来!

  最后一篇是我本人的《暗夜亡灵》。这里就不王婆卖瓜了,仅谈谈创作感受

  硬科幻与本格推理的强结合,这是我坚持的一种创作方法。然而这种方法想写成短中篇并不容易,推理小说布局-伪解答-真解答结构已经占去了大量的篇幅,科幻设定解释线索公平性……等等不可或缺因素存在,又使得故事人物的塑造很难找到一种平衡。Anyway,最终结果呈现在大家面前了,选择了一些,也放弃妥协了一些。是好是坏,留给诸位看官评判

  我一向认为,类型文学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特别是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的“科幻”。《三体》可谓开创了灾难科幻文学的一种范式,那么,下一个范式会是什么?只有大量的、不断的尝试,才有可能推陈出新,找到那个正确答案。前面提到,我曾利用“作者特权”看过几篇即将发表在后续《银河边缘》上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同样拥有很强的创新性,是对“科幻”这种类型文学的有力补充。诸位读到此处的看官,如果您觉得在下的《暗夜亡灵》还让你满意,那么,接下来的作品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敬请期待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二):读读书,活络活络脑子

  我时时刻刻都觉得自己老了,脑子动不起来了,学生时代各方各面的书好的坏的都看得进去,所有主题所有题材都看个遍。现在是不行了,隔一阵子只愿意把轻松愉快的作品摘出来再看一遍,不再愿意接触新的东西。所以先感谢八分光文化此次限时读书活动,没有这么个限制,我的思维可能又要停滞很久了。

  读《束手》此篇

  自古至今的人,永远抗争。与天地相争,与强权相争,与自己相争;遇到困难解决困难,这世上永远不缺精神高贵、为民谋利、大公无私的人。出发点是好的,那好的出发点一定会导致好的结果吗?即便是好的结果,世上形形色色的人,种种不同需求,这方说“好”,那一方就可能觉得自己的利益已然被损失了。

  《束手》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机器人损伤了所有人的利益。(✌️)这个故事里机器人本着 “一切为了人类安全快乐”的宗旨,渗透式的接近你生活方方面面,禁止你的一切活动,啥都替你做了,要是还不快乐就给你做个手术,让你失去除快乐以外的一切情绪。哎呀妈呀,这世界,“完美”。

  我对机器人的看法就是矛盾的。《两百年人》里为一家人服务的完美机器人,似老友似家人;《神秘博士》里的Cyberman,思维一体目标坚定,我个人还挺喜欢的,但立志于把人类通通改造,血腥又痛苦的。现实里机器人的发展是必然的,一代一代升级换代满足种种的需求,在种种工作上都能帮到人类,但机器人失控杀人、揭竿造反的作品也是不少,提醒人们可能会发生未来。如果机器人充斥着世界,无论什么事都能做的完美,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在完美的机器人眼里,人类应该是这世界上的瑕疵

  人们可能每天在抱怨:工作好烦、训练好累、学习辛苦,但哪天你真给他放个大假,告诉他安安稳稳一天啥也别干,呆够多少天就奖给多少天,那过不了几天,他都得倒找你钱求着干点啥。看着矛盾不?人就是这么欠儿欠儿的。

  《奇境》这一故事里,我喜欢主人公附身乌贼,主人公知道与之战斗的是船与人,而乌贼来说认为这是只与众不同鲸鱼,并因此而震惊恐惧这一段。让人体会到其他物种感觉,还挺难描写的。许多作品为什么干巴巴的,因为本质上没有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甚至在爽文小说里,都是开金手指,有的人开的合情合理,有的人就莫名其妙的。

  一篇让人愉快的小短文。“但是他现在很想吃点玉米。”hhhhh.

  羊呆住了,我也呆住了。哈哈哈,我的天,由心脏起搏器引发的人与机器人的思考,这么有生活又有思想性的。

  我没有理解了《姐妹》这一篇的设定,关于连体人之间魔法消耗生命力补给与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一个小魔法就差不多能耗尽妹妹的全部生命力?等哪天再看一遍吧。

  《希望之岛》,有点喜欢这个作品,大概是因为主角最后也挺开心

  上午出门去爬了座小山心情不错。回了家开始看这本书,3点15分到目前7点19分,终于看完。我自己的脑子里真的越来越少一些激情幻想的东西,但幸好还能因为别人的作品而触动种种情绪。愿科幻这一文学形式始终像一座山峰,屹立不倒。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三):脑洞大开的短篇小说

  从读者角度来说,拿到一则短篇小说和拿到一本长篇小说,在阅读的期待性上是有不同的。长篇小说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沉浸到小说营造出的世界,去感受读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意义,仿佛读者和作者之间做了一次彻夜长谈。而短篇小说因为篇幅关系,一般很快就可以读完,所以作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展示出自己构思的idea。很多短篇小说的主要作用是博人一笑或是让读者打发休闲时光,所以idea本身的质量就非常重要,恰好手上的这本《银河边缘·奇境》就汇聚了很多有意思的idea。

  作为在美国原版杂志《银河边缘》的基础升级的科幻小说集,《银河边缘·奇境》这本创刊号除了收录美国那边优秀的短篇科幻小说之外,还适时加入了本土的几篇优秀原创科幻小说,让整本集子有了更好的可读性。比如里面的《束手》、《世界末日之旅》,都构造出了极其荒诞场景,通过荒诞的场景营造出的讽刺意味,足以让人开怀大笑。剩下的篇目也皆有可观之处,足见编辑之用心。不过对我这种推理小说爱好者来说,居然在这本集子里面看到了两篇原创的科幻推理小说,实在是意外之喜。

  先说付强的《暗夜亡灵》。付强的作品基本都属于科幻推理小说,他擅长在太空场景中巧妙运用物理知识来构造诡计,从推理的层面来说诡计足够新颖,从科幻的角度来说故事非常硬核。这一次的《暗夜亡灵》也是这种风格,小说的两名主人公需要去调查一艘早已失去联系的太空船,到了太空船却发现船上出现了亡灵,更发现了一桩密室案件。密室案件是推理小说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诡计,指的是封闭空间中在逻辑上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往往呈现为密室杀人的形式。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靠着侦探的抽丝剥茧,原本在逻辑上无懈可击的密室终究会露出破绽。这就使密室案件有着一体两面的反差,违反逻辑常识的谜面和完全符合逻辑的谜底。推理小说自诞生以来,有名的密室推理小说数不胜数,其中有的侧重于构造华丽的谜面(岛田庄司的很多小说),有的侧重于侦探推演谜底的过程( 贵志祐介的《玻璃之锤》),有的侧重于谜底的逻辑性以及杀人手法的详细解说(二阶堂黎人的《恐怖的人狼城》)。这篇《暗夜亡灵》因为篇幅关系,在谜底方面着墨颇多,但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在前面的叙述中早已埋下诸多伏线,所以作者才信心满满地进行推理小说中的高难度动作——挑战读者,强烈建议每位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都尝试一下,根据前面的谜面来自行推演谜底。

  另外的一篇科幻推理,是梁清散的《济南的风筝》,这个短篇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著名的历史推理小说《时间的女儿》。但《济南的风筝》倒不是为了要推翻历史定论,相反,作者在清末民初的大环境下,虚构了一位最终未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科学奇才,然后通过一百年的故事主人公的视角,来一步步挖掘出这位科学奇才的生平事迹和他划时代的发明。虚构的设定有着有强烈的科幻元素,而主人公寻找的过程则充满了逻辑推理的味道实话说,这种写法的历史推理小说还真不多见。这种考据性质素材,大多数人拿到会直接写论文发表,而且一般也是历史的研究者才有这类专业知识来关注历史疑案等问题。《济南的风筝》巧妙之处在于,用科幻元素虚构出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避开了繁复史料,让作者能够驾轻就熟地推进故事情节,从而勾勒出一个既悲壮又痛惜的故事。

  总而言之,从短篇小说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idea,从短篇小说集则可以进一步看到编者的风格。《银河边缘·奇境》是一本脑洞大开的短篇小说集,希望这个系列能够一直持续下去,枯燥生活中能够时常看到一些奇思妙想,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四):《银河边缘》第一期读后感

  《主编客厅》 都21世纪了,谁敢说自己没有一颗八卦的心?主编的前言绝对能满足你对于科幻界各种趣闻轶事的好奇心。记住,这可不是纯粹无聊八卦,这可都是科幻界的正史。

  《束手》 在智能机器人面前人束手无策~~~~这部小说至少看过两个中文的版本了。这次从《银河边缘》又一次看到的时候,感觉到的不是“怎么又是它?”而是有着一种怀旧的感觉,想起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那几年快活的时光。 突然之间似乎与主编大人雷斯尼克有了一丝惺惺之意。《银河边缘》收录了不少老故事,有经典传世之作,有不那么出名的作品,甚至有一些早已埋没在烟波浩渺的历史中的作品——现在的读者可能从来都没听说过。但是对于他们那一代的老科幻迷来说,再次读到那些故事绝对有着一种情怀。 对于新读者来说,这种情怀也正是《银河边缘》的魅力之一。 正如我看到这篇《束手》时的感觉。 就象奥尔迪斯说的,他们那一代科幻迷都是看过所有的科幻小说、知道每一位科幻作家的。到了21世纪,谁也不敢有如此的豪言了。这是现代读者的不幸嘛?也许应该算是现代读者的大幸。

  《世界末日之旅》 俗话说得好:无商不奸。比方说,这家旅行社会让已经身处世界末日之中的你心甘情愿花一大笔钱坐着时间机器去看看另一个世界末日是什么样子,而且还很有把握让你成为回头客。

  《奇境》 又是一个时间旅行的故事。不过这次给人的印象是~~~只要巧妙运用相应的词汇童话神话其实就可以成为科幻。

  《薛定谔的猫窝》 薛定谔的那只猫非生即死。但是他的猫窝里有着非此即彼的妙事。略有一点点少儿不宜情节,请家长注意筛查。

  《科学家笔记》 自不必说,格里高利·本福德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幻小说作家,而他的这篇科学评论触及到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科幻小说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说,科幻小说就是一个娱乐项目;充其量,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科学的热爱刺激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的发展。比方说本文就探讨了太空探索的种种先进技术。 其实科幻小说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意义,探索人类社会应该以什么方式发展。从原始社会到乌托邦,人类以实践想象等各种不同方式探索着社会的发展形式。但是究竟应该怎么发展?这不可能让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去一一尝试,否则必然是灾难。而科幻小说就承担着这样一种意义。从政治到经济,乃至于各种社会职能,都可以通过科幻小说进行巨细无靡地描绘,并加以系统化地讨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 可这就象是罗大佑的歌,该听的人未必会去听,听的人未必会在意。

  《暗夜亡灵》 太空版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小说。

  《济南的风筝》 老旧的图书馆的旧纸堆里隐藏的东西永远比科幻还离奇。

  《果与因》 作为时间旅行公司的设备维修人员,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如果你处于时间场中间被时间倒转10分钟,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10分钟之前的状态,当然,你的记忆也会回到10分钟之前,所以你根本不会知道时间被倒转了。这跟坐着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是绝对不一样的。 不过既然詹姆斯·布利什说,如果人人都不是白痴,那这故事可就没法讲了。所以我还是继续白痴下去叭,反正这事儿对我来说不难。

  《姐妹》《希望之岛》 这是两篇魔幻色彩的故事。对于中国的科幻迷来说,科幻书里有这类型的故事,有点不过瘾。欧美对于科幻与奇幻、魔幻的态度可就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了,从历届雨果奖、星云奖的提名与获奖者就看得出来,《指环王》《哈利波特》《地海传奇》等等等,都名列其中,与各类科幻名作并驾齐驱。 《姐妹》是少有的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在幻想类小说里,这样的方式似乎总是很有吸引力。

  《黑暗宇宙》 从篇首的简介中就看得出这篇小说绝非寻常。可是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似乎那种震撼会小得多,因为冷战最高潮时的那种核恐慌已经没有了。在那个时代,美国的家庭真的是“备战备荒”,不单到处都有防空洞设施,就连自家浴室里的浴缸都常常是放满了水的,生怕突遇核袭击。 也许是因为作者的手法巧妙至极,故事中似乎有一个大bug隐而不露。不知道小说的后半部分有没有这个八哥的补丁。坐等后续。 美中不足插图太不带劲了。

  《幻想书房》栏目推荐了四部小说 其中《羊毛战记》怎么看着那么眼熟?核战之后,深居地下,透过潜望镜观察地面,需要有人献身去擦镜头……似乎在哪里看过,记不清了。不过当时看的肯定是一部短篇小说,不知道是不是其中的一段。 最有意思的书可能是保罗·库克推荐的另一部小说,《氢之奏鸣曲》。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五):众神莅临,纤毫毕现

  科幻写作与其他写作的不同在于,它格外需要一些“骨架”的支撑,这些骨架类似理工科里的基本原理定律。科幻作品就是手握一定的科学事实或假设,再披上文学的皮囊,为读者展现思维的多种可能。

  因此,科幻比其他类型写作更适合从短篇起步,毕竟,无论是推理还是悬疑,都最好是中篇到长篇的体量,氛围渲染和侦探性格累积的越多越好,时间线慢慢推移,事情抽丝剥茧,读者才会惊呼连连。而科幻,因为时空在科幻世界里的刻度都显得那样跳跃或绵长,可能性指数级地增加,构造庞大背景变得不那么困难,给读者惊喜之感反而变得较难达成,那么,不如从短篇入手,也让读者从读杂志感的科幻读物开始,一篇篇感知科学与幻想交织的魅力。

  之前市面上的科幻读物,一般有几种,常规以作者作品集或某年度选集形式出现的,占了多半。杂志类的多半轻薄,兼顾大师和新锐,不过那样一来,一册之中水平起伏较大。虽然给了读者们“尝鲜”的感觉,但有些苛刻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是“踩雷”。

  《银河边缘·奇境》这本书,有点不同,它不算杂志,但从目录来看,有精品杂志的栏目感,它也不是单一向度的合集,里面有西方大师作品,有华裔胜手佳作,也有中国中坚力量的写作者创作的非纯科幻的多元小说。它像一碟切好的果盘,选哪种都新鲜好吃。

  这本书的底子,来自美国的科幻杂志《银河边缘》,但它具备中美合璧的编辑效果:英文译作包含的重磅经典不少,中文新增的思维狂想也不遑多让,出场的都是高手,华山论剑的结果就是读者们是最大受益者,这东西方众神莅临的盛会,在一本之中尽现。

  还是想把中国三位的点评放在前面。这次的“中国新势力”版块,付强、梁清散和李盆,都拿出了绝对不俗的作品。付强的科幻与推理结合之路越走越阔,他竟然在好莱坞级别的太空灾难里玩本格推理,还仿效奎因大师经典的“向读者挑战”模式,密室、情爱、生死等惊奇元素一个不少,却一点没有地摊气息,推理与科幻密切贴合,最后的反转确如文中所说毫无叙述性诡计,坦坦荡荡,却足够惊人。此前也读过付强的长篇和中篇,已经是独树一帜,这《暗夜亡灵》在前作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真还挺期待他未来更多的作品。

  梁清散我之前只看过《文学少女侦探》,功课做的不算多,但也能感到这位作者的个性化强烈,他对科普信息的运用较为熟稔,这篇《济南的风筝》,从中国科幻作品史的角度而言,其实是对清末民初科学开蒙时期历史事件的再推演,具有浓烈的考据学意味与蒸汽朋克感。妙的是,小说里真的就提及了蒸汽机作为动力在飞天风筝上的运用,忽然心思跳转到《红楼梦》,想来爱玩风筝的曹公,怕不是也痴痴望着同一片北方的天空。

  而写出《零故事》的李盆,从名字到简介,都有种神龙无影之感,感觉是个世外高人,或根本是个哲学内核的AI?不然他的这套故事,怎么都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质感。《零事故》赋予日常生活值得细想的轻微恐怖氛围,那一句“科学这件事,不足为外人道,慢慢来就是了。”的飘逸,颇有老庄遗风。我怀疑他是一个成功商务人士的内心分身,或某天下班路上不小心撞到肩膀的冷面侠士,又或者就是我昨晚在艺术节遇见的道人,虚虚实实,逍遥物外。

  我的阅读习惯可能还有点怪,从虚构里出来,我爱寻觅一些更“直给”和“干货”的存在。比如现在才回到“主编会客厅”,去听《科幻杂志不可告人的历史》,看科幻小说如何从被学院派不屑一顾,到一代代有志有心的科幻人将它们带向市场,带往世界各地,开始设立奖项,开始培养后续人才,开始成为大众日常一定会接触、谈论,甚至深刻改变部分人终身志向的存在。

  历史性的东西就和科幻本身一样令人心潮澎湃,想要冷却一下,可以读读全书中段出现的“科学家笔记”。我对格里高利这篇文章的很多处印象深刻,他毫不讳言人们在借助科幻表达各自的政治态度,也提请我们注意科幻预言切切实实地在现实生活中惩戒折人类的贪婪。我甚至喜欢他“唱衰”,他引罗伯特·祖布林的话说,阶级固化、官僚严重、流行文化与技术停滞都足以告诫我们,“不管你看向何方,我们都大难临头了。”而科幻,还在这样糟糕的人类“恶托邦”里艰难前行,因为它深知困难,所以它才会是一种梦想,这种壮丽,属于科学,也属于尊重科学的科幻创作者们。

  另外,书末向我们引荐尚未在国内出版的西方优秀科幻新作也令人激动,从前读一些文学刊物会有这个栏目,总让人焦渴盼望,与如今看网飞的新剧前瞻预告的心情没什么两样。现在,在“幻想书房”里,我们也能读到西方科幻的写作走向趋势,这对我们国内的创作,一定颇有助益。

  最后,让我们第三次梳理此书,读西方璀璨的那部分,让杰克·威廉森、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刘宇昆等恢弘的名字,带着我们进行近乎不可能的旅程,小到和机器人交往,大到在无垠中浪游,一次又一次感知科幻的瑰丽冲击,也最终在雨果奖遗珠《黑暗宇宙》中睁大双眼,彻底沉浸于这壮阔的脑电波海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