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10篇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本由[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部作品第一遍没有看明白,看了序与解析,又看了一遍,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叙述比《百年孤独》还文艺,故事没有《百年孤独》精彩,但比它更能触及人的灵魂。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二):碰见了一本看不懂的书
这本书基本上,我没看懂十页。这句话还是我昧着自己的良心说的。如果你问我,那看懂的十页说的是什么,估计我也很难复述出来。天哪,看完之后,我非常怀疑自己的智商。因为这毕竟是一本马尔克斯可以倒着背出来的书。
一搜豆瓣的书评,还有人仔细的把人物关系写了出来。但是我现在对这本书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三):佩德罗.巴拉莫
《佩德罗.巴拉莫》,一口气读了两遍。
就是读完一次,马上重读。
了解轮廓之后,重读,一切才变得清晰、完整,才能注意到散落在边边角角的细节。
然而,好的小说,重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值得的。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四):可能的场
很早很早就听过这部作品的大名,也在准备细读之前“被”其他书透了剧。
但当我第一次读的时候,真的读到有点不知所云,当回过头来看,才“好像”是那样……“好像”是发生了那些故事,出现了那些人、那些鬼……
最近再细细品读一次之后,哦,原来是这样的!
如果你认真研究过艾柯的学术著作《开放的作品》的话,那么对读《佩德罗·巴拉莫》会好理解一些,也易入门一些……当然,会更喜爱一些……
在《开放的作品》中提到:认识的隐喻,原文的真正含义并不存在!因为对作品的每一次欣赏,都是一种演绎,都是“可能的场”!
正因如此,《佩德罗·巴拉莫》才有这么高的评价!
不过,很好,我并不是太喜欢,还是让那些更具备“可能的想象力”的人来细细品读吧!
阿门!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五):佩德罗·巴拉莫
在沉重、压抑甚至带点诡异的氛围中,故事徐徐展开。不同时空交织在了同一平面,对话、独白、插叙和倒叙等手法的运用,使司空见惯的题材变得神秘迷人起来。人物表现很丰满:狡诈冷酷却痴情的佩德罗;贪财伪善却自我谴责的神父;助纣为虐却爱子心狂的多罗脱阿…
文中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点是,佩德罗问革命军为什么要武装起义,一人答:“请您等一会儿,等上面的指令来,到那时我们再替您打听打听起义的原因。”这个对于现在的人特别是网民而言,似乎更具有讽刺意义。许多人不明就里,在煽动性言论下便了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当然,这只是其中不甚引人注意的小点。更明显的便是巧取豪夺、横征暴敛、伪善乱伦等阴暗面。
无论在艺术表现形式、人物刻画还是在立意方面,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作者确实令人难以望其项背。2017/07/17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六):《佩德罗·巴拉莫》读两遍
先看看作者有多酷:
“1955年,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出版后,一度乏人问津,有人认为它‘写得很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堆垃圾’。鲁尔福平静地面对着这一切,写完了小说,还是安心地做他的汽车轮胎推销员。几年后,《佩德罗·巴拉莫》声名鹊起,奠定了鲁尔福在拉美文学中的地位,他却从此不再写任何小说。”
曾经看姜文的《让子弹飞》,一遍看完不过瘾,接着就看第二遍。看这本《佩德罗·巴拉莫》同样在看完第一遍之后马上看了第二遍,不怕老实地承认——第一遍看得晕晕乎乎的,第二遍才觉得精妙——莫若说将佩德罗·巴拉莫的形象拼凑完整的时候有一种成就感。
对照到另一部电影中,或许可以将佩德罗·巴拉莫比作“教父”:一面是残虐甚至冷血,一面你会发现他也有自己所爱的人,爱起来真挚动人,让人感怀。人物形象要怎么立体?不过就是性格的多重性被塑造出来,层次丰富。说来简单,看看一众电影大片中扁平的主角形象就会发现,实则难矣。
马尔克斯也将《佩德罗·巴拉莫》“读了两遍才睡下”,而且“能够背诵全书”。我自然是完全背不下,不过,我也是读了两遍哦:)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七):浅评《佩德罗•巴拉莫》
一部浩瀚且极富魅力的小说,虽是中篇却有很多长篇无法拥有的恢宏感。胡安•鲁尔福也可称为“作家的作家”,他指导着马尔克斯等诸多小说大家的创作。《佩德罗•巴拉莫》是一次开创性的文学实验,热衷于实验的他粗略看来有点像博尔赫斯,虽都难以称得上是“足踏大地的行吟者”,却同样有着比魔法还有魔力的“匠人手艺”。在《佩德罗•巴拉莫》令人拍案叫绝的现代小说写作手法便是他绝佳“手艺活”的极致体现。精巧迷人的结构(大概对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有所启发)让读者在或近或远、时而是诡谲的深紫色时而是明媚炽热的绯红色的对话涟漪(有种略萨《酒吧长谈》对话波的前身之感);在模糊了时间空间、生者逝者的追叙和独白,富有张力的视角剪辑中和“我”一起找寻佩德罗•巴拉莫这个虽被粗线条勾勒外部,却给我们机会窥探他内心浓得化不开爱意的人影。在半月庄人们认为他自私、恶毒的渲染后,总会恰到好处地冒出“苏萨娜”开头的内心独白,让我们借以看到更丰满而立体的人物。他不只是“仇恨”的化身,魔鬼的爱情同样唯美而让人心碎,“爱情和其它魔鬼”能将魔鬼吞噬。诗一样的语言,不仅刻画出佩德罗•巴拉莫纯净而不加克制的爱意,更让与逝者对话成为一件神秘却令人期待不已的事。
一部拥有“源头活水”的“开放性小说”,恍如置身于流动的初开混沌中,给人宏大的想象空间,艺术感极强。结尾的震撼与《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不相上下,一场终于爆发的死亡,同样对自己死亡认识无比清晰的人物。佩德罗•巴拉莫的死亡过程似乎更有诗意,冲击力更小,更适合欣赏。
确实是一座文学高峰,我等只能“仰视和默默攀爬”。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八):逝者与梦幻之书
或许多年前某一天加西亚·马尔克斯坐在写字台前准备创作《百年孤独》时,会想起这句话,它直接影响了文学上最著名的开篇首句。
如同博尔赫斯对巴别尔的短篇的爱不释手,马尔克斯对这部中篇也是爱不释手,英雄相惜或趣味相投。以至于他在读了无数遍后,可以轻松地背诵全篇,也可以指出其中的某个故事在多少页,甚至可以倒背,且不出错。
有一类小说,像巴别尔的和鲁尔福的,是具有音乐性和诗歌特点的,纵然我们读翻译版会大有削弱,但依然可以体会到文字内里的韵律。
对于马尔克斯而言,发现鲁尔福就如同发现弗朗兹·卡夫卡,对于我而言,则如同发现博尔赫斯一般。仿佛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种种框架和思维定势,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样的,该如何做什么事情。然后,某一天看到这本书时,突然觉得: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于是,这个框架便被打破。
阅读本书,会对我曾经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产生一些挑战,这挑战是有趣的,它让我变被动为主动,去寻找人物之间的关系,语言背后的情感。
它对我最大的冲击就是,这是一部逝者之书。不是一个逝者,是一群逝者,又或许是整个民族的象征。每每读到一段鲜活的对话后,猛然在后文发现,他已经死去多年,就会有一种蓦然的感慨,然后再回过头去看这对话时,一种生死相隔的苍凉感便充塞心中。然后,逐渐适应,那个村庄给我的感受,也由原来的荒无人烟变成亡魂的众生喧哗。
这也是一部梦幻之书,“这些话语能感受到,但没有声音,宛如在梦中听到的一般”。文中有许多梦,有幼时的梦,有成年的梦;有生者的深夜惊魂之梦,有逝者的棺中追忆之梦。
于是后来,我就放弃了在书中认真的去辨析真实与幻觉,生者与逝者的区别,或许这正是鲁尔福要营造出来的神秘而忧伤的氛围。
读完全书,与其他小说不同,我并未对书中同名主人公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他的阴险狡诈,凶恶无情,甚至对苏萨娜的深情,都如同粗略的素描一般,有力却平淡。但小说的整体意蕴却诡异而浓烈,仿佛幽怨惆怅的一部安魂曲。
如果你想欣赏精彩的故事情节,那么读本书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想通过本书体验南美洲神奇的死亡观,并探讨死亡的意义,那本书值得去读。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九):《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
读《佩德罗巴拉莫》的时候没有十分的耐心,所以没有读出它的好处恐怕是我之过。将来必定会细读一遍,再下定论。此处只是讲我粗粗读一遍的感受。
《佩德罗巴拉莫》的语言营造了一种飘渺的浪漫的氛围。原因其一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是鬼魂恐怕有关。鬼魂没有重量。其二应该是叙事顺序的打乱。故事不是像水流一般缓缓而来,而是水击石头迸溅出来,你想不到下一个水花将出现在哪里。其三是故事省却过渡的细节,将故事腾空了。故事里的感情是很有抽象意味的。
详细说说“原因其二”。时间的线性逻辑被打乱,跳跃性给予小说一种朦胧的诗意。我有同学说,这被打乱的逻辑就是鲁尔福的时间逻辑,他的逻辑和我们常人不一样。我不同意。我们在阅读《佩德罗巴拉莫》的过程中,是一点点在纷乱的故事片段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当我们了解佩德罗巴拉莫生平的不同阶段时,我们将先后顺序理顺来理解他。——这是鲁尔福希望我们做的么?我觉得他是希望的。因为在他不知所云的一段或两段文字后,很快会出现一段解释以上的一切——他并不想读者陷入五里雾中,他在混乱的顺序中小心地指引读者发现正确的顺序。那么这样,他就是先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和我们正常人的时间观念是一致的,然后再进行切分和打乱。
我自认为是不可以没有顺序地理解他的故事的。而且,尤其是关于苏萨娜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鲁尔福的时间顺序是基本比较连贯的。他没有办法用最开头的方法写这个故事。他后来是妥协于正常叙事顺序的。
我对本书最大的好奇就在于,鲁尔福是如何进行切分和打乱的。这里面的精力和技巧究竟有多重?——这是我认为他如果是天才、那么他天才的地方。将《佩德罗巴拉莫》的片段重新打乱,可不可以?
.佩德罗巴拉莫给我一种《教父》的形象。有严厉,有残酷,但又有霸道的感情一面,绝对地保护自己的女人。鲁尔福在写佩德罗巴拉莫和苏萨娜之间的感情时,语言也变得异常优美。
马尔克斯说初拿到这本书的那个晚上连着读了两遍,我心想我一定要看看这本书,等我看到十几页时我才明白,原来这厮第一遍是没有看懂啊所以又看一遍。于是我就把随手把人物关系列了列,到看完时也就明白作者想要说什么了。这书看起来着实费劲,但是能摒弃传统小说讲故事的方法,用对话流、意识流、暗示和隐喻等诸多流来讲故事,可见作者着实很不一般,起码到最后我看出来了,虽然故事整个打乱来讲,空间是乱的,时间是乱的,人物是乱的,但起码作者本人是没有乱的。所以这书着实是很值得推荐的。
文章的主角佩德罗巴拉莫,如作品一开始所说,是一个仇恨的化身,这个仇恨包括着别人对他的,和他对别人的。这所有的仇恨一起毁掉了科马拉,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只有鬼魂出没的没有人烟的可怕的村庄。
而胡安普普雷西亚多是他众多私生子中的一员,他因为母亲对佩德罗的仇恨而来到这里,并且被这里残存的怨念淹没永远的留在了这里。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讲了一个非常恐怖又让人窒息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鬼和人同在,过去与现在同在,但独独没有未来,所有的人都是有罪之灵,每个灵都陷在过去的泥沼里无法自拨。一遍一遍的回顾着过去,就像重新经历一遍一样。
书里没有提到过佩德罗的样子,可是你却能够感受到他的罪恶和狡猾,所有的人物都是要由读者通过对他们言行的感知而获知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关系,书里没有作者的话语,也没有客观的什么语句,就仿佛是用一种奇特的形式把一幅幅印象派画作摆在你的眼前,画面独立,相互之间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这些印象派的画作可不是像莫奈的日出印象那样的美好,这些画让人不由的颤抖,因为这看似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东西,可你又很清楚的知道,这些可怕的画面其实就在现实之中,时而与你擦肩,时而迎面向你走来……
恐怖的印象画派,一场虚幻与现实融合的实验,着实很成功,因为它一不小心就钻进了你的心里,而你一不小心就能够感受到它的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