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读后感10篇
《醉文明》是一本由马未都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醉文明》读后感(一):漫长的历史中积淀的文明,确实值得我们沉醉
马先生在《醉文明》系列中,将精美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实际作用作了平实的阐述,没有过分夸大也没有自我贬斥,只是娓娓道来,就像一个老朋友在与你喝茶聊天,非常亲切。
这些文物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非常优雅艺术,确实值得我们体会和借鉴。
《醉文明》读后感(二):听马未都先生评说历史文化
翻阅这本书,可以体会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闲情时翻阅几页,不求多,不求泛,只求精。
麋鹿号称四不像,因为其:“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而在本书中,你能了解到龙是由九种动物结合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书中还讲述有筷子的七种基本功能、聚义堂与忠义堂的一字之差、兵器文化、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形成等等各种知识。
说到唐诗,那是马未都先生的拿手好戏。唐诗留存50000多首,白居易写有3000多首,占6%。如果出题目猜作者,当答案不确定就蒙白居易,正确的概率还是很高的。记得前几年马未都先生评说《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到唐诗中的床,只是一个小马扎而已。现在也基本被大家所认同。
在本书中,马未都先生再次爆料,说到唐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作者并非杜牧,竟然是无名氏,并称这已是文学界基本上达成共识。这,这这,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这次媒体也并没哟去借机炒作啦。
翻阅此书,收获还真不少。
《醉文明》读后感(三):《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醉意盎然话收藏
读过《醉文明》,于是乎我醉后爱上了这门收藏的艺术。而此次,居然又有了新的一轮《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这又何尝不能让人喜不自禁的同时来醉意盎然话一话收藏的话题呢!
正如书中编辑的推荐:历史无声,物件明证;博古论今,妙趣横生。醉文明系列丛书说的是收藏品的信息和收藏的知识,但是内容深远之中却并不枯燥。所在的原因便是在讲解收藏的过程中,我们读者会同时收获到更加精辟的收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内容。于是乎,我们更可以直观,形象,立体,全方位地来认识这个收藏品。而非单纯地建立于收藏品本身的特质,材料,质地等客观基础信息。戴有着丰富故事背景的收藏品注定可以让我们读者有着更加深厚的好心与探究。
在这本《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中,作者马未都继续着第一步作品的话题进一步向我们讲解介绍着有关于收藏品的艺术和其背后的精彩故事。但是,有别于第一部的特点,我发现这本书中并非把收藏品进行笼统的分类。而是就物话物;由物引题外话。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收藏品种类也更加的繁多;在这里,我们可以鉴赏的内容也更加的独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可以展开的联想也更加的形象饱满。因为每个收藏品都有着它们自身背后的故事;因为我们可以从每个收藏品背后的故事读懂它的真实价值所在。全书的又一独特之处在于介绍收藏品的同时还附加了观复学堂。除了提问还有评论;除了评论还有答案。可以让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加深巩固收藏品的知识点。看着收藏品,我们不仅感知着它们的形,色,光之外,我们也能够更了解这它们的来历,制作手法。于是乎复杂的收藏品鉴赏在专家的指导之下变得如此简单。而我们这些门外汉也在专家的指点之下领略这欣赏的角度和方位。也许我们并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精髓,但是我们已然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收藏品内部的美。
醉意盎然话收藏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品味也在得到不断的提升。这是一个人间美的展示;这更是今人欣赏古人智慧与手艺的时刻。在骨灰级的收藏专家的指点下,我们这些也一同步入令人陶醉的人类文明的经典代表作中领略震撼人心的美。
《醉文明》读后感(四):《醉文明2》知识点摘录
1.元代的历史不足百年,只有97年
3.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就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4.绫是斜织的。
5.朝珠上有三串不对称的小珠子,男性佩戴的时候要求双串在左边,一串在右边;女性正好反过来,双串在右边,一串在左边。
6.“三酸图”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指儒、释、道,就是儒家、佛家、道家。儒家认为生活是酸的、佛家认为生活是苦的、道家认为生活是甜的;另一种解释非常具体,指三个人: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夜游赤壁的三个人)。
7.季节的排行按照“孟、仲、季”来的。“孟春”是指初春,“仲夏”指盛夏。
8.点翠是我们古代手势中的一个工艺手段。简单地说,它是用翠鸟的毛粘在上面呈现出自然的蓝色。
9.“金龟”是唐代官员的一种佩带,像香囊,是龟形的。所以“金龟婿”说的是在朝廷里做官,有官职的。
10.《清明上河图》一开始并没有“清明”这两个字,徽宗加的“清明”二字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气象,就是说社会的整个景象。
11.笔筒是文房中出现最晚的一个品种。
12.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实际上是舜的两个妃子,舜因为治国操劳而死,两个妃子就不远千里到了今天的湖南,就是湘江,去找她们的夫君。传说在这种情况下,她们悲痛欲绝,流下的眼泪滴在竹子上,就形成了斑斑驳驳的景象。
13.“猴”这个形象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是非常经典的,因为它跟做官有谐音。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侯”列第二位。猴子上方有两只蜜蜂或马蜂,含义是“封侯”;还有一种题材是“封侯挂印”,就是画一只猴子、一只蜜蜂或马蜂,猴子上方的树上还挂着一个印章。
14.文官的官阶是用禽来表示的,武官的官阶是用售来表示的。文官一至九品的补子图案依次为仙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鹌鹑和练雀;武官则依次为麒麟、狮子、豹、虎、熊、彪、犀牛和海马。
15.无毒蛇都是卵生的,毒蛇一部分是卵生的,一部分是卵胎生的。卵胎生就是在肚子里就要孵化完毕,生下来就是成蛇。
16.马镫是中国人发明的,一开始是单边的,后来才变成双边的。
17.历朝历代的帽子都不一样,隋唐时为了表明官阶不同,就在乌纱帽上面嵌玉,官越大,玉就越多,一品九块玉、二品八块玉、三品七块玉,依次抵减。
18.宋代是士大夫的社会,皇帝对臣子比较宽容,所以官员们在朝堂上经常随便插嘴,皇帝的威严多少就受到点儿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为了防止他们过于交头接耳,就发明了这么长的帽翅。
19.日本的筷子都是尖头的,筷子比较短,而中国的传统筷子都比较长。这是因为日本一直实行分餐制,需要夹到远处的菜,所以筷子就相对比较长。韩国使用金属筷,是因为他们经常烧烤。
20.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
《醉文明》读后感(五):我们需要真正的“文化消费”
看完《醉文明(贰)》,碰巧有机会去了一趟马先生的观复博物馆。地方一如传说中的偏远,沿途两侧拆迁留下的断壁残垣狼藉一片,放眼望去颇有万径人踪灭之感。但一走进观复的小院,迎面的一墙字瞬间就把刚才周边的破败印象抛了个干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第十六章,观复博物馆的名字也正取自于此。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而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即回归其自然本性。
环顾小院,红瓦绿树,青石游鱼,再映着古训的智慧之光,一种说不出的文化底蕴真的让人一下子安静下来,回归到万物的本性之中。
马先生书中的图片讲解已经足够精彩,但看到实物后还是忍不住嗷嗷乱叫,那种精致、细腻、大气和震撼是需要你亲自站在它面前,用眼、用心去感受的。炫目的百宝嵌龙纹罗汉床、华丽的十二扇人物屏风、黑白青黄红绿蓝各种釉色瓷器、刀剑斧锤棍锏鞭十八般兵器,看得人走不动道,所谓“过瘾”也根本都顾不上“大呼”了。看着实物,再联想起先生在书中讲述的各个背后五花八门的传奇故事和来龙去脉,宝贝上的纹饰雕工、形制着色,包括某件方瓶图案上宫女伸出的一只裹足小脚、乌突突的碗上看似随意的一抹蓝,都顿时变成生动玄妙起来。它们耐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光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有时会让你恍惚觉得自己成了穿越大戏的狗血女主角,不小心掉进了时间的大窟窿,仿佛下一个从门口进来的就会是位着汉服、戴金钗的飘逸女子,或是蹬马靴、挎宝剑的盖世大将军。
可惜的是,由于博物馆正举办瓷器主题展,很多其他宝物没能得以展出。我很想亲眼瞧瞧书中所讲的龙袍、朝珠、如意、头簪发饰等等这些在其他收藏类图书或节目中鲜有提到的宝贝,看看皇帝穿的“制服”其布料、图案、织工都什么讲究,看看据说从痒痒挠演变而来的如意上,那么点儿的地方怎么能雕出那么多的“长治久安”、“岁岁平安”、“多子多福”来,看看那些只能在古装剧中见到的、美女头上一走一颤的蝴蝶簪——而且只有老电视剧,现在的古装戏,不论普通百姓还是富家千金,发型一律超现代,不是丝巾就是羽毛的,发钗发簪都省了……
参观过程中,正赶上马先生接受媒体专访,心想这次便宜占大发了,赶紧屁颠屁颠跑去听。他正说到,文物不该只看它的价格,任何一种颜色纹饰都包含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信息,都在述说着当时那个社会和时代的一种生存哲学。而我们现在却往往只盯着它表面的东西,关心是真是假、值不值钱,最重要的价值反而忽略了。这更多的还是一种“物质消费”,而非真正的“文化消费”。纯粹的精神文化消费,是由美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带来的愉悦,而不是钱所带来的满足。
深以为然。
也许中国人过去受苦受怕了,对积贫积困、物质匮乏有着特别的恐惧,人人向往富裕,向往“门口两口大油锅,想炸油条炸油条,想炸麻花炸麻花”的富足和阔绰——现在习以为常的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似乎都正是对过去“缩手缩脚”的一种报复。于是我们眼中,收藏更多的成了一种投资手段,一个攀比显摆、晒富有、秀品位的炫富平台,而其真正的价值却反倒罕有人去品味和感受了。(当然,不管如何,人人开始有了古董的保护意识,这客观上还是极大促进了对古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好事儿)。
马先生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位藏友看中了一幅古画,想出钱购买,但由于入关等问题,不允许个人购买。有家基金会表示,这位藏友可以把钱捐给基金会,以基金会的名义买下,然后把画挂他自家欣赏,但所有权仍归基金会。在这个投资时代,大概没人会同意这么傻的买卖,但那位藏友毫没犹豫,在他看来,能天天对着画观赏就满足了,其目的就达到了,何必在乎这幅画属不属于自己?我想,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品不再是为了投资而是消费,搞收藏不再是起哄、炫耀,而是真的欣赏,进博物馆不再只是说旅游途中多参观了一个景点,而是真的沉浸其中,感受那种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回归人们最初进入收藏领域时的那份心灵纯净,那种纯粹的喜欢、痴迷和享受,而不考虑其他——那就真的是“文化消费”了吧。
回来后再次拿起书,对封底的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你不必具备专业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经验。只要你愿意坐下来,静静地看上五分钟,就一定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怀所打动。
在这个物质消费的时代,你是否也愿意给自己留出这样的五分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