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读后感10篇
《隧道》是一本由[阿根廷] 埃内斯托•萨瓦托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隧道》读后感(一):隧道
既然知道自己在一个“隧道”里,就没有必要再去寻找其他感同身受的人,但不去寻找看来是不可能的(这是发现自己在隧道的方法但也是条不归路,否则谁能忍受绝对的孤独呢?)
自己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隧道,所以只能遵循自己的“逻辑”杀死别人。
既然知道别人也在他们自己的隧道了就别死磕了,或者“自负了”
《隧道》读后感(二):玛丽亚是谁?
简单说下吧。通常解读认为胡安拒绝了与外界的和解。然而玛丽亚并非外界,而是画家的一个自我——连接自我与外界的通道。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它是美好的、若即若离的;是看似理性的、实际个人体验的;是不容侵犯的、偏执的;是一辈子只能抓住一次的、终究会逝去的;是我们赖以生存、却无以立足的东西。这就是玛丽亚,这就是画家(作者、以及任何艺术工作者)的追求。它是美好的希望,也是沉重的背负。
所以,画家在偶然中窥见了艺术追求后,便歇斯底里地刨根问底起来。所以,画家在知道艺术追求终将将自身与外界割开裂缝后,亲手杀死了它。这是一种不堪一击的东西,因为画家与外界本就不相通。
¿Quien es María?
她是一条横亘在此岸(画家)与彼岸(外界)之间的、脆弱的隧道。
《隧道》读后感(三):无可救药的孤独
文中的心理独白心理剖析写得真有趣,有点像侦探在推理案件时候的调调,博尔赫斯是对的,所以好的小说必定含有侦探小说的成分。
这剧情太熟悉了,孤独,相遇,爱上,之后猜疑,计算,不解,自负等等导致毁灭。
在不少美国通俗小说或者“二流”小说里面都有这样的情节,甚至不少被奉为“经典”、“伟大”的作品恰恰就是这样的情节。
但这部作品在我看来仍旧是优秀的作品,它有点不同于传统的阿根廷文学,或许作者萨瓦托先前是明代物理学家。
孤独,如同地狱的墙。当然,这种孤独并没有在文字中扫描得欲出,是像隧道那样是很黑暗的,你根本无法看清的孤独。需要你一直走进隧道的深处的,才可能会窥视到一点点,所以说,这个世界的人无法理解我。
能理解的又被我杀死了,其实意思就是说主角只有自己能理解自己(看上去是也不一定),所以无人理解我。
无可救药,是人,不是孤独。
《隧道》读后感(四):关于《隧道》,提几个问题吧,当然都是无解的。。。
1. 那幅画的场面对玛丽娅来说代表了什么?对胡安 巴勃罗呢?
3. 支配胡安 巴勃罗的行为的东西中有多少是在他的头脑里?有多少是属于具体事实的?
4. 小说开头时,胡安 巴勃罗说“经验向我表明,我认为是清楚和明显的事,我的同类却从来不这么认为。” 在读完小说后,读者明白胡安 巴勃罗的所作所为吗?
5. 玛丽娅确实有别的情人吗?
6. 为什么认为玛丽娅“告知” 胡安 巴勃罗说她己经按她的方式结婚了?
8. 为什么认为作者把阿连德描写成一个盲人?如何比较不同人物特别是阿连德和卡斯特尔的失明(生理的、思想后/隐喻的)?
9. 为什么提及阿连德的自杀?
10. 为什么胡安 巴勃罗必须结束玛丽娅的生命?是什么东西促使他做出了这个最后的行为?
《隧道》读后感(五):隧道
主人公胡安 巴勃罗犹豫徘徊是否结束玛丽娅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一条隧道,一条阴暗的隧道:我的隧道。在这条隧道中只有我的童年 青年和我的一生。在这堵石墙的某个透明地段我又见到了这位姑娘,我天真的以为她来自另一条平行的隧道 可是实际上她却属于广漠的世界 属于那些不是来自隧道的人的广漠世界;也许她曾经好奇地走近我许多奇怪窗户中的一个 窥视了我无可挽救的孤独。。。
曾经有一个也许能了解我的人,但是 此人恰恰是我杀死的那个人"
是的,那也许二字中是失望的 是略带可惜的 带来的只是比想象中的更加孤独
《隧道》读后感(六):隧道
曾经有一个也许能了解我的人。但是,此人恰恰是我杀死的那个人。
很喜欢封面上的这句话,不得而知别人的想法,但至少对我来说,它映照了我的内心。
曾因一开始主人公冗长繁复的内心独白而心生倦意,也曾为主人公不知所云的人生态度而失去阅读兴趣。但是,再往后看,当一扇画中窗让主人公遇到玛利亚,我们才渐渐走进主人公内心的隧道,知悉他的孤独与痛苦。
文中萨瓦托用大量的篇幅呈现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以及人生价值,不得不说这样深刻且细碎的描写刻画着实让人惊叹。这就好比当我们中的任何一个,还在纠结“我是个怎样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这样的问题时,已经有一个人,悄无声息地扒开你的皮肉之躯,偷偷潜进你的思想你的内心,一脸微笑地对你说“这就是你。“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条隧道,孤独且深邃。我们总以为当有一天,遇到那个懂自己了解自己的人,这样的孤独就会不复存在。然而事实或许却是,越是了解,越是互相伤害。越是相像,越是恒久折磨。因为了解,因为相似,所以自作聪明地认为,自己的想法亦是对方的想法,于是嫉妒、猜疑、伤害、纠缠。。于是到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明白,孤独从来不曾终结,除了独自回到自己内心的隧道继续前行,我们别无选择。
如果你是另一个我,那么除了杀死你然后做回自己,我别无选择。
《隧道》的前部分章节的内容阅读对我来说真是有够繁琐。男主卡斯特尔算是我最最不喜欢的哪一类型男人,一遍又一遍念叨着他的清高与对玛利亚的渴望。在我看来是非常偏执又可笑的,只是一个孤独的画家在絮叨着自己内心的愤懑和不满。卡斯特尔是一个仇视着社会各个人群的画家,自以为是却不可一世,着实无法让我喜欢上这个角色。就像那种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的可怜虫,他得不到爱,得不到肯定,便要否定这一切,毁掉一切。就是因为这种性格,导致了他与玛利亚爱情的毁灭。而这里所说的爱情,我认为也只是单方面的,卡斯特尔认为玛利亚是属于自己的,他也要求玛利亚将自己放在她心中同样的位置。但是,玛利亚并不是谁的专属品,她有丈夫、庄园的情夫,最后才是卡斯特尔。这种一边倒的落差,就是一把利刃,插入了卡斯特尔那本就异于常人狭小的心里。而结局在卡斯特尔的苦苦哀求下,玛利亚依旧选择去了庄园,压倒了在他心里的稻草。这篇小说之所以称之为《隧道》,作者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人生就像一列笔直向前的火车,隧道就是人生的至暗时刻。卡斯特尔的人生就像一条长长的隧道,玛利亚走过了他的隧道的一点点缝隙,被他发现了。他迷恋玛利亚,更有可能是向往外面光明的世界,仿佛拥有玛利亚便能拥有希望与温暖。但事实证明,他们是两条永远无法交汇的铁轨,致死都不能相拥。在阅读的时候,我想到了渡边的《失乐园》,想到了太宰治和庵野秀明,那种注定没有结果的恋情,那种一股脑扎进去的冲劲有些时候对我还是有一些触动的。狂热的去追寻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疯狂地认定一份不确定的感情,终将为自己带来痛苦。我们在身处一条轨道的时候,都应去追寻希望,即使在隧道之中也不要自我毁灭。
《隧道》读后感(八):一篇可能是过度阐释的书评
这部作品我最开始看觉得情节和手法都非常简单和无聊,但是一是因为我之前看过同一作者的《英雄与坟墓》,被其诡谲的文笔和深井冰的情节震惊了;二是因为这本书里面还是有很多我觉得莫名其妙的的细节,而我又对这位作者怀着没有来由的信心,于是再次读这本书时我得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解释。当时以为有一天会用一篇论文来写,不过现在的我知道估计是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说虽然这是我两年前看的书,我还是用可能有误差的记忆来写一下当时我的理解。
用最简短的话讲就是这样的:被怀疑是女主情人的人才是女主真正的丈夫。
真是超级简洁喔!因为觉得自己前面大废话太多了哈哈。(又废话)
得出这个结论的疑点主要是阿连德对男主奇怪的态度(明知是妻子的情人态度却不像正牌丈夫),说的很多话里面的暗示(像什么你根本就不懂啊,人在沙漠里闭着眼走不知道自己走到哪儿啊),最后居然自杀了(不应该表现一下我不知道/早知道她还有别的情人吗)。以及男主给女主打电话,女仆惊奇的表现说明他对女主的称呼女主在家从来不用(用的应该是真正丈夫的姓吧)。还有那位疑似情人对男主的敌意明显不是情人间的敌意,而是对女主有一种控制感,对男主有一种混合的不屑、嫉妒和嘲讽。
还有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女主名叫玛丽亚,是男主的情人,但对他又有一种母爱,而耶稣的母亲和情人(是个妓女)也都叫玛丽亚。
觉得我太扯就当过度阐释好了,我自己也觉得很扯。
《隧道》读后感(九):隧道
“地道(隧道)”这部小说非常细腻地刻画了男主人公的心理过程以及一系列或缜密或疯狂的推理,在阅读过程中,好像进入了男主的身体、融入他的血脉,我们能够同样切身体会到他所受的煎熬、痛苦、爱恨之间的纠葛。
“曾经有一个也许能了解我的人,但是,此人恰恰是我杀死地那个人。”
男主是一个很孤独的人,孤寂的人是非常渴望找到和自己相似、能了解自己的人的;总以为有一天那个懂自己了解自己的人出现,这样的孤独就会不复存在。所以当他看到女主在画展里盯着那个小窗口站立了一会儿,就有强烈的感觉她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一个。卡斯特尔是个画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把爱情看得更加崇高神圣,要求在爱情上双方心意能达到高度统一而且互相绝对忠诚;特别是男主又是一个消极厌世、不被人理解的人,他就更希望有人能走进他的内心,将他救赎,给他希望。但是,如果你对一个人依赖得太深、看得太重,她可能给你救赎,也可能让你毁灭;他能让你进入天堂,也能带你进入地狱。
对于玛丽安,她也是渴求爱、害怕孤独的一员,气味相投的人自然会互相吸引,她和卡斯特尔存在相似点。但她不像卡斯特尔,对将自己另一半看的那么神圣,她可能只不过是想从另一个人身上寻求安慰获得温暖而已,而这对于卡斯特尔可能就是莫大的不忠、痛苦的重击。这两个对于爱情态度目的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再加上男主性格上的偏执神经质,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最后卡斯特尔在孤独和畸爱的路上越走越远,极度的嫉妒、无休止的猜疑和虚无的孤独感最终令他走上谋杀者的道路,亲手杀害了她最爱的人…
能理解你懂你的人未必就是能执手与你相伴的人,被文中这段话触动:
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一条隧道,一条阴暗的隧道:我的隧道。在这条隧道中只有我的童年、青年和我的一生。着这堵石墙的某个透明的地段我又见到了这位姑娘,我天真的以为她来自另一条平行的隧道,可是实际上她却属于广漠世界;大概她是出于好奇才走近我那地道的一处奇特的窗口,在窥视我那无法解脱的孤独处境的…
别指望得到对的人救赎消除孤独感,还不如把自己的隧道一点点凿的开阔,让光线从外面进来,使自己的内心成为广阔的平原、葱笼的森林、壮丽的宫殿,也没什么好孤独的了。
《隧道》读后感(十):随感
《地道》当然不会如一篇描写一位神经质的画家如何恋上一位知己,可是最终在不停的怀疑与嫉妒中亲手杀死她那么简单,这样的剧情好似一部三流肥皂剧。但正如作者所说,我们都是生活在相互平行的狭窄地道里,或许某一次与他人的地道相交,我们会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知己,可是最终才发现“地道里的一切全是我自己的想象,是可笑的虚构,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一条漆黑﹑孤寂的地道。”
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主角的对于生活和周围的世界强大的悲观情绪呢?在文中随处可见主角“对于人类的极大厌恶”,“瞎子也不例外”,还有主角对“批评家”的憎恶,包括其在小说前半部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自我剖白——对于施舍和谦虚的揭露,无一不体现出这是位典型的艺术家:敏感,多疑且悲观。但是,正要在他"孤芳自赏“地过完这一生时,一位陌生的士闯入了他的生活。凭着极高的敏感度(和严密甚至有些臆想性质的推理),主人公迅速地感觉到这位女士就是他的知己,就是”唯一理解“他的人。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的主人公亦不能免俗。随着主人公与玛莉亚的感情在:猜疑---争吵---和好的循环中不断加深,主人公神经质的本性开始先露,他变得异常敏感,常常使玛莉亚感到不能名状的痛苦;在几番沟通以失败告终后,主人公慢慢意识到那个”原本唯一理解“他的人,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甚至越来越下作,庸俗,”和普通人一样庸俗“,绝望之中,主人公亲手杀死了玛莉亚,杀死了这个唯一理解他的人。
我认为女主人公玛莉亚,事实上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分身。鉴于作者在在原著中从头到尾体现出来的强大的孤独感,我甚至以为作者 不会那么仁慈地赐予主人公一位美丽的知己(虽然只是暂时)。玛莉亚是主人公的艺术灵魂,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她才能懂得主人公的“那扇小窗子”的寓意,只有她才感受得到他的孤独。主人公在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无疑是感到新鲜的,是渴求的,而与自己的内心交流无疑是畅快的,正如陷入爱河一般。
可是,正如主人公常常提起的“老是坏事”的矛盾思想,他与玛莉亚的隔阂又未尝不是自己与自己的争斗呢?或许你还记得在翁特尔庄园里米密讲的那件耐人寻味的奇事————侦探和杀手是同一个人。这难道不是作者的隐喻吗?
最后主人公杀死了玛丽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主人公的超我又一次战胜了本我;在与自己的角力当中,主人公放弃了对世人的妥协(玛莉亚这个角色意味着与外界的沟通与来自外界的理解),选择了继续保持孤独(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孤独才造就了主人公),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最后玛莉亚的丈夫对着主人公大喊:”蠢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