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方 No.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大方 No.2》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方 No.2》读后感10篇

  《大方 No.2》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方 No.2》读后感(一):我懂了,其实它和政治有关

  正过来读,想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无果。

  反过来读,想找到自己心仪的文正。。。。。没有。

  80%都带着历史事件政治。

  是不是不这样选稿,就无法出版。

  带着大大的“文艺”二字,却完全没有文艺的气息。

  失败啊!

  《大方 No.2》读后感(二):要不要这么装?

  虽然她现在已经有点被妖魔化了,虽然大学时代我挺喜欢她的书,但我还是要说,这集子一看就是个很装的女人一面迫不及待想告诉别人“看,我多有品位,我多有格调,你们达不了我这样的高贵品位、选不出这么有格调的文章”,一面还要做出清高冷漠淡定的样子……真的很恶啊,在书店翻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并唾弃之。当年喜欢的作家,怎么变这样了?

  两颗星一颗给封面,一颗给余华。

  《大方 No.2》读后感(三):先睹为快了

  《大方NO.2》看目录估计很多同学就喜欢了,弗兰岑、太宰治都是喜欢的哦,最爱绘本。弗兰岑对于写作、孤独的思考完全净化了心境,适合一个人慢慢细品。太宰治真是天才作家,为何人生的理想总和现实背弃逃离,想死的时候总不能,无心插柳总能轻易成就,以至于未完的《GOODBYE》旁边竟是遗书,但更喜欢小说塑造的卖渔走货女子,精彩。翻阅绘本的缱绻如做一场清新隽永的梦。《米德兰的下午茶》很喜欢,意犹未尽,各位慢慢看了

  《大方 No.2》读后感(四):徘徊于现实与梦境之间

  我喜欢看杂志,杂志比起书稍显轻松和随意,同时也更广阔。特别是出行时,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坐在窗台上,与夕阳下散漫而安静地翻开一本杂志,让平和的文字和古旧的诉说缓缓流淌,于我像是一种梦境。这种感觉就像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收到一张朋友从遥远的地方寄来的明信片。一时间超脱现实之外,梦游似的置身于另一种生活的情境和范围,找到某种出口和心灵的归宿。

  《大方》在竭尽全力地进步、探索,里面的文字和图片更加丰富、真诚,也更加体现出“漫步时间之外”的基调,喜欢~~

  《大方 No.2》读后感(五):不错的尝试

  绕口令一样的《The house in the light》, 灯光、月光、安谧、宁静;仅仅两种色彩——黑、黄,勾勒出一幅理想图卷。

  与作不失为一个具有故事情节的手工眼镜广告,两位主人公还是落了俗套,呵呵!

  《大方 No.2》读后感(六):比较文艺

  慕安妮宝贝的大名来看这本杂志。不过拿到杂志才发现,只有安妮宝贝和余华两个作者我认识。

  整个杂志看完以后,全书几乎没有写爱情故事的。写得多是文化,如非洲、印度等的。其实,如果对这些地方没有一定的了解,也看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书中有几篇故事我还是很喜欢看的。最喜欢的是余华的。从高中选读课本里《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我喜欢他生动的讲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这本杂志里关于捞鱼的故事也很生动。另外一篇是日本作家的遗作。一个优雅男人却遇到了一个贪财的女人。故事也很生动。

  我觉得这本杂志比较高端。首先,文化的东西比较少人能接受。其次,对于讲究效率的年代,这么文艺的杂志很少有人能细细品读。我还是更喜欢张悦然的《鲤》,可能是我们的时代和关注点相同的缘故吧。另外,我不喜欢光洁的纸张,更喜欢粗糙的纸印成的杂志。跟以前的《现代文学》那些似的。

  《大方 No.2》读后感(七):淡定了,从容了

  第二期终于出来。

  想第一期,还是比较匆忙忙乱,而且太多安妮宝贝的元素。

  她毕竟只是主编,不是作者,也许会见她眼光和手段,但不必处处都有她的影子。

  这一期从容了,淡定了,优容中见出几分厚实来。

  Jonathan Franzen很喜欢,阿契贝也很喜欢,当然我更推荐如Alice Munro、Junot Dlaz 等短篇高手,第一期选的写《药店》的Elizabeth Strout很好,甚至希望再选她一次。

  很想念伍尔芙了。

  几位港台作家,是因为马家辉和叶美瑶么,以前了解太少。

  但作品都很扎实。

  很喜欢张大春的诗,不知美瑶能否“举贤不避亲”而选些诗,在这个没有诗歌的荒芜岁月,突然有诗出现,即使是古体诗,也是万草丛中一点红。

  从容的大家款款而来,美国的,非洲,日本,当然还有大陆的。

  我总是对余华心有偏爱。

  余华总能坐镇中场,能够压轴。

  此来多年,国内读者总是对大陆作家心含轻蔑。

  若是能比较麦克尤恩与余华同是残酷中见温情,便能知道余华早已步入今世大方之列。

  这一期版式也在变化,设计也在变化。

  最重要的是选文也在变化。

  也许有一天,当安妮能专心为配角,《大方》必更大方了。

  若有一天,连安妮的痕迹都没有了,大方也许会更加大方。

  很喜欢,推荐。

  《大方 No.2》读后感(八):大方第二波

  《大方》比韩寒《独唱团》幸福得多,在首次进行新文艺“杂志书”尝试取得成功后,又出版了新一期NO.2,希望沿袭第一期的好成绩。

  在创刊号中,大方》用了大篇幅刊登了对于村上春树的访谈,让我们走近了这个谜一样的男子,听他讲述从《奇鸟行状录》到《海边的卡夫卡》乃至《1Q84》的创作历程。其他作者的作品篇幅较小,而在NO.2中,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这次收录的作品,涵盖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和两次布克奖获得者英国作家V.S.奈保尔、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的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 阿契贝以及日本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太宰治等著名外国作家的作品,还包括了余华、安妮宝贝等中国读者耳熟能详作家的作品。

  《大方》的选文标准在我看来还是很有力度的,虽然在创刊号中我对黄碧云那篇晦涩的文章仍心有余悸,却欣喜的发现本期中阿契贝的《战地女郎》不失为一篇佳作,厚重的题材、老道的笔法,讲述一个真诚的故事,让我对这个原先并不熟知的非洲作家有了新的认识,并希望以后多寻找他的作品来看。太宰治的作品在日本被称为永恒的青春文学,他的作品大都是自我生活的写照,主人公大多落魄不堪,有人称太宰治为“一个死的最多的日本作家”,因为他自杀过五次之多,而他作品中的人物也经常在游历人间之后,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大方》收录的作品goodbye,在其终于自杀成功之后,变成绝笔,此番收录篇幅太少,也只能从小说的题目中揣测下是不是又有人要告别人间了。

  除了重量级的小说和散文、诗歌外,本期《大方》收录了很多美丽的图画,这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著名画家兼是任竹久梦二的画,他的作品以体态优雅、温柔多情的女性闻名,但本书收录的几幅风景画,却以浓浓的东瀛风味带给中国读者带来了别样的视觉冲击,温暖的色彩,朦胧的意境,清雅美丽。而美国诗人苏珊玛丽斯万森和画家贝斯克罗姆斯合作的绘本《夜下的房子》,用黑白黄三色,带给读者一个纯净、静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久久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大方 No.2》读后感(九):《大方》日见大方

  相对于创刊号,这第二期《大方》变得更宽阔大方!囊括海内外更多重量级大师手笔,而且有好几些都是这些名家大师本人最新、绝版的献世文字,有幸先睹为快,也令人产生丝丝阅读的荣庆与欢喜。内容上更增添广阔,笔足涉及随笔、小说、文本、专栏、绘本等,让人有了从容谈定选取所好的更多选择。这些纯文学文本,必需要阅读者有一颗沉静从容安定之心,才可有望能够向它们走近、贴近一些。

  内容广了,选择喜欢的范围也就宽了。最是喜欢余华的《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果然是大师之作!构思新奇精妙,以一种穿越式奇幻手法,巧妙地安排自己与德国最具声望的出版社之一费舍尔的创始人塞缪尔.费舍尔相遇,结合出版社德文为“渔夫”的意思,向费舍尔回忆讲述一些捕鱼的故事,精妙地吻合了费舍尔出版社纪念的主题。此文法、内容皆以为上乘,让我阅读之下对余先生之才华深深景仰!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的画作,观之,看见一种静谧宁静里的深远阔大,让人感觉守着如此岁月悠悠,也将是生命的某些神清气爽,喜欢。再来看美国诗人苏珊.玛丽.斯万森和插画家贝斯.克罗姆斯合作的绘本作品《夜的房子》,诗用原创英文的形式,英文能力不好的我虽然大致上看懂了原诗的意思,但我更喜欢绘本的图本表达,从这些图本里,使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个小女孩在一个父母不在家的晚上,一个人、一本书、一盏灯,小猫小狗相伴,于是就有了一个飞翔的晚上。---个人在家的晚上,显得有些静谧但也美好---生活随处都有一颗简单心才能体味出的美好!安妮宝贝的摄影+文字《在印度》是安的游记新作,还以其安式独特的文字与摄影,向我们表达出一些生活的禅意。感觉安洞悉生命的睿智一如往昔,但文风已然比前大有变化。

  极少涉足外国文学的我,阅读果然远远不够,那些个大家,对于我来讲都是陌生的。只有通过阅读《大方》对文字作者的一些简介,才算是对他们有所了解,这使得助我理解作者整篇文字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

  总之,觉得《大方》日渐见大方了!

  《大方 No.2》读后感(十):黑暗中的亮丽

  拿到第二期的《大方》杂志,依然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看看封面那广袤的麦田和特意以黑白照片的形式表现出的品味。这是一本文学的期刊,其格调明显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主要汇聚了一些中外名家所写的中短篇小说或者散文游记类的文章。每一篇读过都有一种久久回荡的余音。

  这期的读物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当属日本已故作家太宰治的“Goodbye”,据说这篇小说未写完作者就已自杀身亡了,留下的是许多的悬念,就像本篇中的故事一样,故事情节被一步步引入精彩的时候,忽然没有了,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期待与好奇,有些吊读者胃口的味道,然而作者的初衷绝不是这样的意图,只可惜大家对结局的期待变成了一种永恒。

  第二个值得欣赏的是安妮宝贝的印度之行,其中还有许多作者亲自拍摄照片,虽然这些图片并不能与专业摄影师的水平相比,甚至只是用一般的数码机随手记录的,但是却真实反映了当地的一种风貌和作者文字中所反映出的心情,也是寻找心路历程中的顿悟与坦荡,值得细细去品味。

  当然这本书中值得提及的作者与可看之处还有很多,唯一不能遗漏的便是有关美国诗人苏珊•玛丽•斯万森的诗《The House in the Night》的绘画连载,那些简洁又充满了意境的诗配画,就像黑夜中的亮屋一般,把光明和希望带到了每个人的心间,温馨又舒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