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的女儿经典读后感10篇
《秘密的女儿》是一本由[美] 希尔皮•索马亚•高达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这个故事吸引而看下去,发现译者的文笔很不错,(原著应该更棒吧)书里细腻复杂的感情都描画的很细致,阿莎与妈妈、奶奶之间的种种真情让人不由得感动。
一直觉得翻译之后的文字会比原著少掉很多东西,还好这里的都在~
《秘密的女儿》读后感(二):秘密的女儿
好久没有真正的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了,一本能真正的震撼自己的书。孩子总是在长大之后才能逐渐理解自己的父母,面对血水之情,养育之情都是如此的弥足珍贵,生命中有许多值得纪念和回忆的事情,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吧。
印度《时尚杂志》对这本书的评论很到位:生与死、强与弱、得与失、乐与悲,人生的种种命题都在此书中有所阐述……高达写出了一本不容忽视的小说……感情真挚,对母爱的复杂性理解深刻,很难想象这是她的处女作。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也许并不算是一个新奇的故事,但是作者却把它铺展的那么耐人寻味。一开始作者便通过不同的场景将故事中的所有主角摆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种了解会随着故事的推进变得深刻。我们不应当对故事里的每个人过早的下定结论,应当充分关注引领他们行为的背后的那些东西,比如印度的文化。异域的文化总会让人困惑,不是吗?不应该因为我们的某种不认同就把其一棒子打死。细致的描述引人入胜,让读者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你能把故事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你会学到的更多。故事里面人物的选择会对你面对的一些问题指引方向。
《秘密的女儿》读后感(四):《秘密的女儿》书评
有时我们比较容易沦陷在一种理所当然之中,比如子女对父母那种无条件的爱的漠视。我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除非有血缘关系,不然哪来的爱。这句说得负气、悲观。而阿莎也正是有着对血缘的执著,当然这本身是没有错的,然而因此而忽视身边所拥有的爱就显得不明智了。从阿莎的角度,我想我看到的是,爱是可能以任何形式出现,我们有时不该局限在自己的思维中,也应该去相信与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以彼此之间拥有真挚的情感。
而印度那种重男轻女的制度显然是让人心寒,人们依旧沉浸在上一辈人留下来的思维,没有开阔的视野和接纳的胸襟,所以人们还是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接纳陌生的思想,才能更开阔,最后阿莎与其弟弟的对比也说明了,女孩也可以像男孩子那样让家人骄傲。从文中也可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印度也存在着缺陷的制度,当然同样充满着光环,让我对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印度的好奇,比如曼海蒂,美丽的彩绘,比如贫民窟,另一种生活。
而印度的另一面,是我比较向往的,那种来自大家族的爱,文中所描述的大家族让我从心底觉得温暖。
在阿萨和其父亲相继去了印度以后,萨墨的独处生活也让我有深刻的觉悟。不管身为父母还是已为人妻,都应该保有自我,丰富自我。而在那一段孤独的时光里,认识的那几个女闺蜜的生活,是对自由的向往对束缚的抗争,当然不能说哪一种生活方式更好,单身还是为家庭操劳,完全在于自己的心态。人的生活应该是有多种选择的,不能说哪一种生活方式更好,而我们最终都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秘密的女儿》读后感(五):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栏天空下的荫蔽?
一直想为这本书写点什么,却一直没能下笔。对于父母亲情,似乎总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述。就像对至亲的人,也总是难以说出那些亲密的话语。总是年纪越来越大以后才能慢慢理解母亲。记得小时候,总是想离开家,离开家的荫蔽独自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以为那样便不再有束缚。如今常年在外漂泊的自己,却深刻地感觉到在父母身边是何等温馨。很多事情大概都是这样,习惯了就觉得理所当然,拥有时却不知珍惜。
书中的乌莎幸运的拥有两份母爱。养母美国人萨默像极了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母亲,事无具细的关心,总想给女儿最好的,不管女儿是否想要。但是每一次女儿跟自己的意见相左时,她都顺从了女儿的心愿,并尽全力帮助女儿实现心愿。但是乌莎总是认为养母不理解自己,处处束缚自己,她总是觉得如果自己跟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会更爱她,更理解她。等乌莎真正去到印度时,才发现如果自己当初留在印度,她不过是另一个贫民窟的小孩罢了,有可能一辈子生活在贫民窟。即使幸运一些,能够走出贫民窟,生活也不过是围着丈夫、孩子和没完没了的家务打转。是她的养父母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让她能够一步步走近她的梦想。
最初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时,乌莎觉得亲生父母亲手抛弃了自己,自己这么多年的苦苦追寻其实只是一厢情愿。而乌莎的亲生母亲卡维塔,实际上也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为了让孩子能够活下来,她刚刚生产第二天,就一路跋涉,将孩子送到了孤儿院。此后的年月里,卡维塔总是想起乌莎,脑海中总是浮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形象。在路上碰到扎着辫子的小女孩,她总在想:这个是不是乌莎啊?她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在孤儿院的铁门前向里望。
我想起李家同那篇感人的散文《车票》,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母亲不得以遗弃了孩子。以后,她每年都要从南部小城坐很远的车到北部的那家孤儿院,默默的在一旁看看自己的孩子。母亲去世以后,孩子才得知自己的身世秘密,才了解自己虽然在孤儿院长大,但并不是孤儿。
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牵系永难割舍。而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舐犊情深。很多道理浅显明了,我们却要用好多年才能真正体会。只是希望当我们领会时,不会太晚。
“感到撕心裂肺的阵痛的她,一声不响地独自来到那座废弃的棚屋里。里面空荡荡的,除了一张垫子什么家具也没有。她躺到垫子上,曲着腿,膝盖顶着胸膛。又是一阵阵痛袭来,她全身如点击般瑟瑟发抖。卡维塔使劲握着拳头,嘴里死死咬着树枝……”
生母卡维塔独自一人在废弃的棚屋中偷偷地产下孩子,第二天拖着刚刚生产后虚弱的身躯,抱着孩子,前往几十里外的孤儿院。只为了救下这孩子一命,为了不让这个孩子像她的第一个孩子一样,被重男轻女的夫家活活埋掉。于是,简陋不堪的棚屋中一个人疼的死去活来,咬牙握拳不喊叫出声;刚刚生产完后连腰都直不起来,却走完了几十里的路程。是什么样的爱支持着她?是何样的生命本能支持着她?
很显然,这是一本关于母爱的书,而我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你从中读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生下的这个孩子叫乌莎,后改叫阿莎,并幸运地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阿莎的养母萨默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因为自己无法生育,便和在印度长大的丈夫一起收养了这个孩子。萨默和所有的美国女孩一样,也有自己美丽的梦想。她聪明、努力,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然而,自从有了这个孩子后,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和这个家身上。她照顾家人、教育孩子,她的梦想就这样被埋没在了脏旧衣服、一日三餐上。
她的心里永远都有个疙瘩,这个孩子不是亲生的,这个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察觉,总有一天她会离去,去寻找她的亲生母亲,去寻找她的灵魂和根。越害怕失去,就抓得越紧。她对女儿管教很严,从来不告诉她关于她身世的事情。她全身心地爱着女儿,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曾经的梦想、事业。然而,女儿却对她的管教很反感,越来越疏离她。殊不知,感情就像手中的沙,抓得越紧,就流失得越快。
最后,在丈夫离开她,女儿回印度,而她的事业只是一个小诊所的普通医生时,她终于明白,终于释然。不如放手,送其自由,是你的始终会回来。虽然几十年的岁月已然流失,但为时未晚。她开始练习瑜伽,开始找回自我,那个美丽、迷人、温暖的女人又回来了。
萨默更像是千千万万的中国母亲,为了丈夫、家庭、孩子,可以默默无闻地付出一切。我们似乎应该赞颂母爱的伟大。但是,女人在做一个妻子、母亲的同时,也别忘了自己是一个女人。爱人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自己也是一个值得拥有梦想,值得被呵护疼爱的人。
《秘密的女儿》读后感(七):爱,不被理解
第二次看这本书了,每一次看,都会感动不已。
由于家境不好,一生下来就被抛弃,乌莎刚开始的命运是悲惨的。刚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受。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后来被美国家庭收养,是不是就像童话故事里面一样,幸福地生活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
成长过程,必定有很多烦恼,乌莎也不例外。关于自己的肤色,关于自己的身世,关于和养母萨默的关系......或许是太迫切想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生母是谁,自己与养母的关系有了破裂;或许是青春期的冲动,任性,自己与养母的关系有了隔阂;或许是肤色种族的不同,自己与养母的关系一再恶化......乌莎其实也并不想这样吧,毕竟是母亲。她难道不知道萨默深爱着自己?罗曼罗兰说过:“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所言极是。母爱的火焰,可以给予子女温暖;但是,一旦火焰过大,温度就会过高,不仅灼伤了子女,还会烧伤了自己。萨默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因为太爱乌莎,害怕乌莎离开自己,就把她紧紧地牢在身边,殊不知这反而适得其反,乌莎不仅和她筑起一道墙,隔开了彼此,而且自己与丈夫的婚姻也因此出现了危机。萨默没有错,她只是太想做好一个母亲了,她只是太爱乌莎了;但她又错了,错就错在方法上。英国有一句谚语:“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默是乌莎的母亲,但她忘了一点,乌莎还有一个母亲。所以在乌莎看来,她拥有两个天堂,如果硬生生地去掉一个,她当然会不解会反抗。生母卡维塔,给予了她生命,是她生命起点的天堂;养母萨默,延续了她的生命,是她生命不止的天堂。同样重要。乌莎的愿望其实也很简单,爱她的母亲们,了解自己的生母;她并没有要远离萨默的意思。只是萨默的态度反应让她苦恼,抗拒。为什么自己不能有两个母亲?难道这两个天堂不能并存么?乌莎不理解萨默的爱,萨默的爱不被理解。这是这部小说的矛盾所在。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估计是听到了卡维塔的深情呼唤,所以乌沙离开了美国,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印度,希望了解这个“自己”的国家,希望找到生父母。在印度,她生活在养父的印度大家庭里,头一次与那么多人共同生活,她感受到了每个人的爱意,这让她兴奋;亲眼目睹贫民窟,让她心酸痛苦;但当她看到生活在贫民窟里的母亲依然坚强,依然微笑时,她感动了,也想了很多;在印度的生活,她开始慢慢懂得养母萨默的心情了。这是爱,只是没有很好地传递到自己的心里,不,应该说,萨默的这种爱,其实早就已经渗透到她的生命里了,只是暂时被乌莎封存了而已。“妈妈在那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生母在印度,乌莎就如快乐的小鸟,轻松自在,同时开始懂得养母的心与爱,挽救了一段破裂的感情。
印度之旅,乌莎长大了成熟了,即使后来知道生母抛弃的原因,最终还是原谅了卡维塔。
《诗经》里有一句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母亲,总以自己的爱呵护着自己的子女,即使被误会,她的爱,一直都在,有增无减。爱,不被理解,依然爱,没有理由,没有迟疑,没有顾虑,这或许就是母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