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影评精选10篇

2022-05-13 16:1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影评精选10篇

  《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是一部由埃里克·侯麦执导,Lucy Russell / Jean-Claude Dreyfus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影评(一):陈卫评《贵妇和公爵》

  侯麦当然不可能有不好的作品。最大的距离只可能发生在和你这个读者之间的关系。《贵妇和公爵》无疑是他自己的一个大心结。他必须解决之。以历史题材介入自己追求真实的能力,往往达到另一个奇特的效果,一如福楼拜写《萨郎波》;我写《你以为你能走多远?》也有同感。他总是这么沉稳。还是那句话:他在他的电影里已经生活了很久。哪怕是一个离他久远的历史题材。不难发现,他总是深深陷进他感兴趣的人物的血液里。这一次,他就是格蕾丝。与想当然的人们的想象迥然不同的是,“大革命”中的这些重要人物,仍旧是如此安静闲适,这正是真正的真实。并没有太多处于严重时刻的人感到其严重,而慌乱也不是严重时刻最重要的征兆,更没有多少人以“严重时刻”的模式表情装点自身和他所属的时代。人们从来都活得好好的,就像一群蚂蚁安然而忙碌地在雨前搬家。那些因这种级别的艺术家的这种作品而责难其“政治立场”的人,从来都病得不轻。而且这样的指责者也从来没有灭绝过。进化论对他们无效。

  《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影评(二):英国贵妇和法国公爵

  《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影评(三):绘影

  《贵妇与公爵》,埃里克·侯麦作品。

  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位贵妇的经历。贵妇和公爵真有其人。格蕾丝·艾略特(Grace Elliott),英国贵妇,做过乔治四世的情妇,后来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表兄奥尔良公爵的情妇。影片根据她当时的记录稿拍摄,记录时间从1789年7月14日至罗伯斯庇尔倒台,她获得出狱,公爵早被处死。

  拍摄法国大革命,一般都是壮观的史诗画面,鼓舞人心的政治口号。这部作品很有意思,简直就是一出室内剧,场景大都是在贵妇的家里,贵妇和公爵一碰面,两人就阐述各自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弄得像《理智和情感》那样唠嗑,贵妇是保皇派,公爵是改良派,教养在细节中呈现,即使身陷囹圄,还是一脸尊贵。拍摄一部宏大题材的作品,往往循规蹈矩,画面充斥着人枪混战来构成“伟大”,在构思上没有丝毫创新;而八十多岁的侯麦用家庭剧的形式来展现那场革命,真是耳目一新。

  更惊妙的是,随便你从影片中截取哪一个镜头,都会是一幅油画,用数码科技达成重返18世纪巴黎的梦幻效果。侯麦不满意现在历史片的取景,叫画师画出当时的街市风格,还可能把一系列表达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画作像连环画那样组成布景,再把演员镶嵌其中,演员的化妆一定做了特殊处理,脸部的光色接近油画人物而不是生活的,同时,博物馆中的油画人物戏剧般地复活,实和虚揉捏在一起。绘画终于越过照相,接近真实。

  《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影评(四):向侯麦致敬

  完全站在保皇党的立场上,“讴歌”了一个女贵族(在法国定居生活多年的英国人)在大革命时期表现出来的勇气、尊严和教养。所以法国国旗在这里出现得很讽刺。我对迈克所提的那一笔印象深刻,却一时想不起来他指的是片中哪一幕,直到女主角条件反射式的起身让座,我明白他说的就是这里了!

  同样让人服气的是侯麦以八十一岁的高龄,电影仍有新意(单从故事来说也不算很特别):用数码技术将名画镶嵌到电影中,真实人物出入其间,虽然不完全逼真,却有种非常特别的古典效果。

  娜斯的评论:

  我并不觉得《贵妇与公爵》很唠叨,但如娜斯所言,我也打算找相关书籍来读一下呢。

  賈樟柯的(只有一小段,要搜索一下):

  《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影评(五):L’anglaise et le duc (2001)/The Lady and the Duke (2001)

  L’anglaise et le duc (2001)/The Lady and the Duke (2001)

  导演:Eric Rohmer

  主演:Lucy Russell (Lady Grace), Jean-Claude Dreyfus (Duke)

  The Lady and the Duke (2001)

  这部电影由 Eric Rohmer 导演,虽说是他不常拍的古装,但却挺符合他的风格。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外景的背景的处理,造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历史感。有人说电影是导演在胶片上作画,这回 Rohmer 真的是在画画。

  电影中的 Lady 指的是 Grace Georgia Elliot,一个爱上法国的苏格兰女人,她曾是英国国王的情人,后来又是 Duke of Orleans 的情人和朋友。法国大革命期间,她是坚定的保皇派。故事说她在1792年巴黎暴动中,不得不单身步行逃出巴黎,躲在郊外别墅,然后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救出了一个落难贵族(governor of Tuileries)。后来 Duke 成为新政府要员,她央求他不要投票支持处死路易十六。然而 Duke 急着向共和派靠拢,还是投了支持票。最后 Duke 自身不保,被送上断头台,Elliot 被囚,后因为罗伯疵比尔被推翻才得以出狱。这部电影是根据她的回忆录改编,据说绝大部份对话出自回忆录。Elliot 几乎出现在每一格画面上。

  电影一开头是巴黎的远景,在一幅幅油画之后,画中的人物开始活动起来,却仍然有着强烈的置身画中的感觉,这些画的是典型的细致的西洋油画风格,能在欧洲的许多画廊看到,甚至每一个外景都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些内景,比如 Elliot 在卧室斜靠在椅子上,女仆进来报信这一幕,看上去也特别象是哪幅曾经见过的油画。这种效果,当然是作了电脑处理的,其结果是一种历史感或者是抽离感,导演好像在提醒我们是在通过一个主观镜头看这段历史,带着我们对历史的主观想像的投射,同时暗示 Elliot 的回忆也只是她对历史的主观诠释而已。后来我读到原来导演的确是让画家画了外景,再将演员的演出投射到背景上,如果在电影院看,可以看到背景油画的一笔一划,可惜我在电视上看这部电影,完全无法欣赏这一点。

  The Lady and the Duke (2001)

  电影中大量的室内戏,我们欣赏的是演员的演技,以及服装和美工设计。Rohmer 的电影,虽然通常看上去场景简单,但其实他是很重视背景道具布置的。这部戏,据女主角 Lucy Russell 说,Rohmer 要求所有她的服装,包括鞋子,都必须手工制作,因为“机器做的衣服挂起来看上去不同”,而她的鞋子其实几乎没上过镜。说起 Lucy Russell,让我想起一个由 Kristin Scott Thomas 引发的话题,因为能说法语的英国人虽然不少,但能用法语演出的英国演员不多。Lucy Russell 全片说法语,就是不知道口音如何。Lucy Russell 和演 Duke 的 Jean-Claude Dreyfus 的演出都不错。这部电影是属于喜欢的看得津津有味,不喜欢的昏昏欲睡,第三种就是只对女主角衣服家具感兴趣的人了。

  电影通过 Elliot 的眼睛看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恐怖、血腥、背叛、丑恶,这样丑化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恐怕会引起法国知识分子的不满。不过电影不是新闻报道,不需要平衡观点。对我来说,这是很有意思的电影,但我早就是 Eric Rohmer 的影迷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